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老人節,每年重陽都有出遊賞秋,登高望遠,飲酒吃糕等習俗,還有相關的尊老敬老活動在進行。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收集的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和風俗簡介,歡迎大家前來參閲。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於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着眾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説法。其中有一種説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誌。“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説。大火星的隱退,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後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怎樣過有意義

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給他們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於工作原因,實在無法回家陪父母。那麼就一定要給他們打一通電話,或者發一個視頻,讓父母知道遠在異鄉的你,時刻掛念着父母的身體。當然,子女們也可以給父母買一份禮物以示孝心!

重陽節的習俗

雖然世人對重陽節已經有了新的解釋,但是慶祝重陽節的一些傳統活動仍然被世人所接受,並流傳下來。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遠眺、出遊賞景、遍插茱萸、觀賞菊花、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遠眺

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故重陽節又名“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並無定數,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為了寫重陽節登高的名篇。

2.出遊賞景野餐

人們登高並非單純的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花綠草,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登高之風頗盛,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別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很盛行了,人們或將茱萸佩戴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為婦女或兒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節人們還喜歡頭戴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後來歷代盛行。宋代,人們會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互贈送佩帶。到了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4.賞菊飲酒

重陽節恰逢一年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正是賞菊之時。據傳,重陽節賞菊及飲菊花酒均起源於晉代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可謂是晉代家喻户曉的大詩人,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則被看作是重陽必飲、去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説,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為了重陽節的一種風俗習慣。

5.吃重陽糕

在重陽節眾多的食品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因為“糕”與“高”諧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尤為盛行。在九九重陽節當天天明之時,父母會將片糕搭兒女頭額上,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彷彿一座寶塔,上面還要做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旗,代替茱萸。

標籤: 重陽節 來歷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q1e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