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許地山的資料(實用5篇)

許地山的資料(實用5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許地山的資料》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許地山的資料》相關的範文。

許地山的資料(實用5篇)

篇1:許地山的資料

許地山的人物軼事

翻譯軼事

許地山對於印度的“詩聖”泰戈爾是十分崇敬。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迦利》、《在加爾各答途中》、《小説月報》、《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爾的詩歌、小説、散文。許地山由於喜愛泰戈爾,又引起他對印度文學的濃厚興趣。1928年他翻譯了《孟加拉民間故事》,1930年,出版了專著《印度文學》,1934年,又譯出印度故事《太陽底下降》、《二十夜問》從而成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學專家。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許地山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據統計,許地山從英國留學歸來後的幾年間(自1927年起,至1935年離開燕京大學止),寫有學術論文8篇,學術論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學》,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印度文學史專著。這本著作與他深厚的文學、翻譯功底是分不開的。

20世紀30年代初,北平中華樂社柯政和主編過《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冊,每冊十曲,其中第一冊的十曲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後有許地山寫的歌詞解釋。許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寫到的他演奏、研習、教授音樂和譜曲的事都鮮為人知。他在廣州文廟當佾生之前就開始研究音樂。他擅長琵琶,能譜曲編詞,雖然他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音樂不搭界,但他十分看重音樂和音樂教育,同時許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樂曲和西洋民歌,對英、德、法、俄羅斯、蘇格蘭、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音樂傾注的熱情尤其多,他譯的這十曲名歌就是一個證明。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搖籃般底擺》之外,都是情歌。有寫熱戀時真摯而灼熱的情感:“炙熱的手互相執持。嘴脣顫動不息。微音優美直像歌樂,從我那裏發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寫戀人別後的相思:“野鳥在清唱,野花正在開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靜如睡,雖然想見底歡樂能夠消滅愁苦。但失意的情緒不望春歸”(《羅魯孟》);有寫生活中的戀舊情結:“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不放在心裏麼?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和舊的時日麼?舊的時日,我愛,舊的時日,我們要為它喝一杯。”(《你能忘記

舊時朋友麼?》)。從他譯的這十曲歌詞和《前言》中,能夠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摯愛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間情懷。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虔誠,沒有豐富人生經歷作基礎,是很難想象他能譯出如此雅緻多情的世界名歌。對許地山而言,翻譯也就是藝術的創作。所以許地山與他所敬佩的音樂家柯政和相會面後,談起音樂教育,有着相同的見解,柯政和約他翻譯西洋樂曲,他便一口答應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冊的《前言》中説:“民國十五年,我從歐洲回國,過擯榔嶼,到華僑辦底學校去找幾位舊同事,我們已經別離十幾年了。但是那學校所授底唱歌不但與十幾年前一樣,並且和我在國小時代所學底不差隻字,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教新的,他們反都問我那裏來底新的。這個越使我覺得非趕辦音樂學校不可。但是我底音樂興趣雖然有,我底音樂底知識卻夠不上提倡,這事非專門家去做不可。”那裏,我們不難體會到許地山對普及音樂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們看到許地山確實用他的筆為我們翻譯,介紹了好的西洋音樂作品。

談及許地山的翻譯風格,我想引許地山《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敍中的一段話加以探討:“這譯本是依1912年麥美倫公司底本子譯底。我並沒有逐字逐句直譯,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寫出來。至於原文底辭句,在譯文中時有增減,因為編譯民間故事只求其資料明瞭就能夠,不必如其餘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譯述這22段故事底動機,一來是因為我對”民俗學“(Folk-Lore)底研究很有興趣,每覺得中國有許多民間故事是從印度輾轉入底,多譯些印度底故事。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必定很有幫忙,二來是因為今年春間芝子問我要小説看,我自己許久沒有動筆了,一時也寫不了許多,不如就用兩三個月底工夫譯述一二十段故事來給她看,更能使她滿足。”看了這段文字我們不難體會許地山翻譯的風格--樸素而真實,正如他的人一樣。當然,翻譯的風格是與翻譯文本的文體息息相關,許地山對此是駕輕就熟的,《孟加拉民間故事》一書的翻譯便是樸實的。那裏另附一首許地山譯的德國民歌,以此我們可領略他熟捻的翻譯技巧以及紮實的文字功底:

夜曲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鳴。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西天一片雲影,黑暗像要下臨。停住罷!別走近來遮片刻底愛光陰,停住罷!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嗚,是夜鶯底幽嗚,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裏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

同時,我們能夠發現許地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傳播異域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其譯作《孟加拉民間故事》和《二十夜問》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西洋名歌的翻譯也對中國普及音樂教育起了必須的作用。

“落華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他的早逝,確是文學界、學術界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所熱情倡導的“落花生精神”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他的譯著也將永遠烙渭生輝。

人物故居

當時丘逢甲齊名,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秀才,十一年(1885年)中舉人,十六年(1890年)中恩科進士,分籤兵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許南英在台灣抗日失敗後,舉家遷回大陸,落籍福建龍溪,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家許敦谷先生也都在那裏居住和上學。故居的兩邊為守備署,東邊為三元堂,遺址面臨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廢,現移往賓樸路西側,距考棚址約200米。當時,許地山父親許南英把貴生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國小堂,並親自掌教,可見許地山也曾在貴生書院留下屐痕。

許地山在追憶父親的《窺園先生詩傳》中記:

徐聞在雷州半島南端,民風淳樸。先生到任後,全縣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師爺助理,其餘會計錢糧諸事都是自已經理。每旬放告,輕的是偷雞剪鈕,重的也但是是爭田賴債。殺人越貨,實在罕有所聞。“訟庭春草蔭層層,官長真如退陀僧”,實在是當時光景,貴生書院山長楊先生退任,先生改貴生書院為徐聞國小堂,選縣中生員入學。邑紳見先生熱心辦學,乃公聘先生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講經史二時。有清以來,縣官兼書院掌教實在罕見。先生時常到國小堂,與學生多有接觸,因此對於縣中人情風俗很能瞭解。先生每以“生於憂患,死於晏安”警策學生。又説:“人當奮勉,寸晷不懈,如耽逸樂,則放邪侈,無所不為。到時候,身心不但沒用,並且遺害後世。”他又以為人生無論做大小事,當有此建樹,才對得起社會,“生無建樹死嫌遲”也是他常説的底話。案頭除案卷外,時常放一冊白紙本子,如於書中見有能夠警發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錄在上頭,名為補過錄,每年完二三百頁。可惜三十年來浮家處處,此錄失幾盡,我身邊只存一冊而已。縣衙已破毀,前任縣官假借考棚為公館,先生又租東鄰三官祠為兒輩書房。公餘有暇,常到書房和好友徐展雲先生談話,有時也為兒輩講國史。先生在徐聞約一年半,全縣紳民都很擁護和愛戴他。

這段是許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記述。許地山在徐聞生活了一年多,父親許南英的公館設在考棚。

許南英是位政簡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十分重視教育熱心辦學的文化名人,他改貴生書院為徐聞縣國小堂,並被聘為書院掌教。他常用“生於憂患,死於晏安”來警策學生和兒子許地山,無形中也弘揚了湯顯祖的貴生思想。許南英別徐後,曾遺有詩集《窺園留草》和詞集《窺園詞》。

其中有《徐聞雜詠》:

訟庭春草萌層層,官長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肅靜,清時便是一條冰。

還作有《留別徐聞諸父老鄉親》詩四首:

代皰一例有瓜期,祿米經年愧濫靡。

地處炎荒客我絀,時逢旱虐累民飢。

敢雲訟獄心如鏡,謾聽謳歌口是碑。

寄語四鄉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師。

水土誰雲近瘴鄉,微身幸到此康強。

不勝繁任還無過,稍賦閒居卻未妨。

細雨忽添新柳色,好風仍煦舊甘棠。

吟詩且寄他時念,將貯城東古綿囊。

踏雪徵鴻作勢飛,諸君攜手尚依依。

官如傳舍隨來去,人似從軍聽指揮。

別後還期書附鶴,尊前不覺淚沾衣。

南門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兩袖歸。

貴生講座許登臨,學準條條貴苦心。

廣座衣冠參俗吏,政�琴瑟發新聲。

三月春風獨惆悵,滿城桃李未成蔭。

其間文辭皆為清末徐聞社會的生動寫照,並抒發了他眷戀徐聞的幽幽之情。

位於現徐聞縣署前街的許地山故居建於清代,為磚木結構住房,門前有小院。掩映在眾多民居中的許地山故居雖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帶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舊,但還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風貌。由於許地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那裏必將成為文人墨客懷古之地。

篇2:許地山的資料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遙�號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説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於台灣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台灣籌防局統領。他激於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佔領台灣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持續台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須影響,之後,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併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齊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修改《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遊行集會,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説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説《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感情杯具,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説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説《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説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並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説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後,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雲笈七籤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並着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後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用心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他先後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併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他用心提倡改良中國小課程,推薦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國小教師討論會,並擔任“香港中國小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國小校董。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於香港、九龍等地,在羣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忙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後,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忙寄存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説《鐵魚的鰓》,作品透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説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輓聯。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篇3:許地山的資料

許地山的作品介紹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空山靈雨》、《道教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落花生》;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與印度文學有關的文章,書籍。許地山,現代作家、學者。出生於台灣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一生著作頗多,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此刻徐聞縣有他的`故居。許地山,名贊�遙�字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落花生》,並被登在了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15課,以教育孩子。。祖籍廣東揭陽。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範、中學教員。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説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曾研究人

類學、民俗學等。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問題小説

許地山是上世紀20年代問題小説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創作一開始就匯入了問題小説的熱潮之中,出手不凡,顯出了與其他問題小説名家如葉紹鈞、冰心、王統照、廬隱等人不同的奇彩異趣。

名作解讀

《命命鳥》寫一對緬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感情故事。敏明與加陵相愛,但父親要敏明專心作戲子,不讓上學,加陵進了仰光高等學校,他們的感情遭到家人反對。敏明在夢幻中見到極樂世界中美麗的命命鳥,為追求自由感情,敏明和加陵攜手投水自盡,去做了極樂世界的命命鳥。小説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宣揚人生是苦,涅��最樂的宗教精神。

《綴網勞蛛》主人公尚潔原是童養媳,後與幫忙她逃離婆家的長孫可望結婚,但他們的婚姻沒有感情。尚潔恪守婦道,順從命運,坦然的應對生活。一天,尚潔救了一名竊賊,被可望誤會以為他們間有曖昧關係,刺傷了尚潔。可望提出離婚,教會也剝奪了尚潔赴聖宴的權利,尚潔沒有辯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人生的信念,到一個島上生活,養育子女。可望在牧師的教誨下覺悟到了自己的過錯,把尚潔接回家,尚潔回家後生活坦然,對誰也沒有怪罪,相信人的命運如蜘蛛補網一樣,不得不如此。小説表現了宗教的慈愛、博愛與道德、人性的衝突,表現了順其自然,與世無爭的觀點。對人生和命運的隱喻:人生如網,任其而過,與世無爭,順應天命。

“我像蜘蛛,命運就是我的網。蜘蛛把一切有毒無毒的昆蟲吃入肚裏,回頭把網組織起來。它第一次放出遊絲,不曉得要被風吹到多遠;但是等到粘着別的東西的時候,它的網便成了。

它不曉得那網什麼時候會破,和怎樣的破發。一旦破了,它還暫時安安然然地藏起來;等有機會再結一個好的。

……

人和他的命運,又何嘗不是這樣?所有的網都是自己組織得來,或完或缺,只能聽任自然罷了”。

——許地山《綴網勞蛛》

後期小説現實主義傾向加重,社會不平和階級對立成為許地山小説的基本背景。如《在費總理的客廳》、《春桃》、《鐵魚的鰓》等。

《春桃》寫春桃、向高、李茂之間的情感糾葛。春桃與李茂成親那天,由於亂兵的衝擊,兩人在逃跑中離散。後李茂參軍,雙腿傷殘後流落街頭成了乞丐。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撿破爛為生,與夥計日久生情。李茂巧遇春桃後,被春桃揹回去。後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婦,組成了一個和諧的家庭。在小説中,春桃尤若一個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規戒律。春桃心中,已無男女,眾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媳婦已非媳婦,一切皆空。慈愛與寬容,超越世俗的觀念,已經成為了宗教的“空”的觀念。

代表作選

落花生

許地山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説:“讓它荒着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我們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説:“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的父親也來嚐嚐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咐附就在後園的茅亭裏過這個收穫節。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説:“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着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説出來?”

姐姐説:“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説:“花生能夠榨油。”

我説:“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能夠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説:“花生的好處有很多,但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下,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結出果實,也務必要起來才明白。”

我們都説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説:“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我説:“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説:“對,這是我對你們的期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著作書目

語體文法大綱1921,生活

《綴網勞蛛》((短篇小説集)1925,商務

《商人婦》(短篇小説集)呵住,1925,商務

《空山靈雨》(散文集)1925,商務

《換巢鸞鳳》

《無法投遞之郵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學社

《印度文學》(論著)1930,商務

《解放者》(短篇小説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道教史》(上冊,論著)1934,商務

《春桃》(短篇小説集)1935,生活

《落華生創作選》(短篇小説、散文)1936,上海仿古書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1941,商務

《螢燈》(童話故事)1941,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

《許地山語文論集》1941,香港新文學學會

《國粹與國學》(論著)1946,商務

《雜感集》1946,商務

《危巢墜簡》(短篇小説集)1947,商務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説、散文集)1951,開明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説、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冊)彙編,1923,燕大圖書館編纂處

《落花生達衷集》編纂,1931,商務

[翻譯書目]孟加拉民間故事印度戴博訶利著,1929,商務

二十夜間英國貝恩編,1955,作家

大陽底下降英國貝恩編,1956,作家

《落花生》(被選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5課)

許地山的資料(補充):

許地山個人資料

許地山,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貫廣東揭陽,生於台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並留校任教。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用心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一生著作頗多,有《花》、《落花生》等。

人物生平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號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説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於台灣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台灣籌防局統領。他激於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佔領台灣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持續台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須影響,之後,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併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齊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修改《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遊行集會,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鬥爭。

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説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説《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感情杯具,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説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説《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説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並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説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後,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雲笈七籤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並着手編纂《道教辭典》。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後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用心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他先後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併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他用心提倡改良中國小課程,推薦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國小教師討論會,並擔任“香港中國小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國小校董。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走出書齋,奔波於香港、九龍等地,在羣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忙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許地山得知後,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忙寄存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他還寫了抗日小説《鐵魚的鰓》,作品透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説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輓聯。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主要作品

概述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空山靈雨》、《道教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與印度文學有關的文章,書籍。許地山,現代作家、學者。出生於台灣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一生著作頗多,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此刻徐聞縣有他的故居。許地山,名贊,字地山,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落花生》,並被登在了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15課。祖籍廣東竭陽。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範、中學教員。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説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曾研究人類學、民俗學等。1927年回國在燕

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問題小説

許地山是上世紀20年代問題小説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創作一開始就匯入了問題小説的熱潮之中,出手不凡,顯出了與其他問題小説名家如葉紹鈞、冰心、王統照、廬隱等人不同的奇彩異趣。

篇4:許地山簡介

原名許贊�遙�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生於台灣台南,甲午之戰後全家遷居福建龍溪(漳州)。幼年隨父在廣東讀書,中學餓畢業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師範教書,1913年赴緬甸仰光中學任教,1916年回國。次年入燕京大學,得文學士學位後再入宗教學院,得神學士學位。1923年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次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研習。他對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鑽研過印度哲學、人類學、民俗學,掌握梵文、希臘文和中國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學者。

1919年用心參加五四運動,曾與鄭振鐸、瞿秋白共同修改《新社會旬刊》。是我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説《命命鳥》,發表於1921年1月《小説月報》,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對青年男女因感情受阻而厭世。期望轉生“極樂國土”,以求解脱。小説以獨特的宗教神祕色彩和藝術風格在讀者中引起很大的反應。收入第一本小説集《綴網撈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現對宗法禮教和封建習俗的不滿,同時也流露出濃厚的宗教觀念和虛無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靈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雜沓紛紜”。有主題明確資料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揚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學任教,曾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新文學學會理事等職。抗戰爆發後用心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這幾年寫的作品,主題和風格都有轉變,結合現實日益緊密。1934年的小説《春桃》塑造了一個勞動婦女潑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鐵魚底腮》寫了一箇舊知識分子學無所用的苦悶情緒及悲慘遭遇。這些現實主義作品和他逝世後修改出版的《雜感集》都顯示出他的人生態度的用心變化。在抗日戰爭的洪流中,他用心參加進步文化活動,教學任務有十分繁重,勞累過度,不幸因心臟病逝於香港。

篇5:許地山簡介

許地山

中文名稱: 許地山

又 名: 名贊堃 字地山 筆名落花生

性 別: 男

生 卒 年: 1893—1941

國 別: 中國

籍 貫: 廣東省揭陽

生平簡介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祖籍廣東揭陽,生於台灣台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合辦《新社會》旬刊。1920年畢業時獲文學學士學位,翌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22年又畢業於燕大宗教學院。 1923—192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和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史、哲學、民俗學等。回國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學。1927年起任燕京大學教授、《燕京學報》編委,並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兼課。1935年因與燕大校長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學任教授。抗日戰爭開始後,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渡而病逝。

許地山於1921年發表第一篇小説《命命鳥》,接著又發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説《綴網勞蛛》和具有樸實淳厚風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説取材獨特,情節奇特,想象豐富,充滿浪漫氣息,呈現出濃郁的南國風味和異域情調。他雖在執著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卻又表現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年代末以後所寫的小説,保持著清新的格調,但已轉向對羣眾切實的描寫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寫得蒼勁而堅實,《春桃》和《鐵魚底鰓》便是這一傾向的代表作。他的創作並不豐碩,但在文壇上卻獨樹一幟。小説詩歌文學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説集《綴網勞蛛》、《危巢墜簡》,散文集《空山靈雨》,小説、劇本集《解放者》、《雜感集》,論著《印度文學》、《道教史》(上),以及《許地山選集》、《許地山文集》等。

許地山是老舍先生“最好的朋友”。他們早在到英國之前,就有密切的關係。當時許地山是燕京大學的畢業生和青年教員,老舍只是一個高中畢業生。他們在一個教會裏幫忙做“社會服務”義工而結識,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這主要的原因就是:許地山有學問而沒有架子,“他愛説笑話,村的雅的都有”。這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後回憶的印象。

1924年許地山和老舍都到了英國。許地山到牛津大學神學系學比較宗教學,此外還研究人類學、民俗學、文學、考古學,學過梵文和巴利文。他們在英國的留學生活是清貧的。許地山先寫小説,又鼓勵老舍寫小説,老舍在寫作中得到了他的很大鼓勵和幫助,在言談中常常提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dgd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