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為什麼一月一日為一年第一天

為什麼一月一日為一年第一天

為什麼一月一日為一年第一天

一年的第一天是幾月幾號,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大家很好奇新年第一天是怎麼來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下面小編整理2021為什麼一月一日為一年第一天,歡迎閲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年第一天是幾月幾號

若是公曆時間,一年的第一天自然是1月1號,若是農曆時間,一年的第一天是正月七年級春節,每年時間不定。若要從24節氣説起,24個節氣之首是立春,所以立春就是一年的開始,立春時間在每年公曆2月3日-5日之間。

一年中的第一天是什麼日子

公曆1月1日:元旦

元旦,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由於地理環境和曆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現在,公曆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曆,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以公曆為曆法的國家,都以每年公曆1月1日為元旦日,舉國放假。

中國歷史上的“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從漢武帝起,規定陰曆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新曆年”或“公曆年”。

中國傳統新年簡介

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來説,春節都是我們生命中非常具有記憶點的節日。所謂春節,其實就是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也有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各種別名,人們口頭上也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其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的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春節的起源就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全國各地在春節期間都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各個地域的特色都非常濃厚,而各地也都洋溢着熱鬧喜慶的氣氛。這些活動的內容主要是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等,但在表現的形式上是豐富多彩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

過年期間有什麼風俗

春節期間的風俗是非常繁多的,其中很多風俗又都會以禁忌、忌諱的方式存在。

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春節期間不要説不吉利的話。比如最好不要罵孩子,尤其是大年七年級的時候一定要遵守。因為傳統認為大年七年級是一年的開頭,這一天發生的很多事情會成為之後這一年裏的預兆。孩子若在七年級捱了罵,就預示着要挨一整年的罵;七年級這天還要説好話,不能説粗俗污穢之語,有些地區如果小孩説錯了話,大人會馬上説:“孩童之言,百無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説“打發打發”(發財之意)以求化解。

春節含義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七年級為高潮。春節時間延續長、地域跨度廣,節日活動豐富,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歷史最悠久、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説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説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曆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曆”,規定以農曆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七年級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佈廢除舊曆改用陽曆(即公曆),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民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曆即夏曆,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七年級)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有鑑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七年級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中科院天文學家:中國現行春節只有“97歲”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週,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曆正月七年級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採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老照片:春節記憶

隨着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曆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標籤: 第一天 一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wmgr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