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習題【多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習題【多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習題【多篇】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篇一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能力目標:體會作者用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並試着運用。情感目標:體會文中科學精神的內涵,受到啟發並思考科學精神對自己的影響。二、重難點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學習並試着運用“用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三、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能力目標:明確課文提出的觀點,概括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情感目標:對文中所藴含的科學精神感興趣,願意去探索。二、     重難點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明確課文提出的觀點,概括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目的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課題引入 (培養質疑能力;激發興趣) 1、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談論自己的見解及疑惑 3、梳理問題(預設): *“真理”是什麼? *必須要提“一百個問號”才能找到真理嗎? *課文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1、讀課題 2、交流自己對課題的理解或疑惑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達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1、檢查預習情況,正音,重點指導較難讀的句子。 2、指導生字的書寫。 3、引導學生再次讀書,理解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詞語,表揚好的解詞方法。(預設) 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 4、引導學生三讀課文,理清脈絡: *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説明一個什麼觀點?這個觀點出現在課文哪裏? *作者運用了哪些具體事例來説明自己觀點的,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嗎? *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你能試着給課文分一下段嗎? 1、主動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學生傾聽、評價。 2、交流對生字的識記方法,提醒大家要注意的生字。 3、再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夥伴交流並解答。 4、三讀課文,先自己試着理清脈絡,然後小組交流,最後向大家彙報。   三、總結讀文收穫 (激起繼續探究的興趣) 1、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問題,試着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2、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讀懂。(預設) *怎樣才能提出“一百個問號”? *是不是隻要提出“一百個問號”就一定能找到真理? 1、先自己思考,然後進行全班交流。 2、思考、交流。

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能力目標:體會作者用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並試着運用。情感目標:體會文中科學精神的內涵,受到啟發並思考科學精神對自己的影響。二、重難點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學習並試着運用“用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目的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複習引入 (複習;激趣) 1、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回憶本文的觀點,總結寫法:開門見山,提出觀點,而且以觀點命題,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2、引導學生講一個在生活遇到的,很感興趣但不知道答案的“為什麼”,並思考自己沒有從中找到真理的原因。 3、那麼,“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尋找真理的道路到底該如何走呢?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探索一下。 1、讀題,回憶課文的觀點以及觀點出現的地方。 2、回想生活中的問號,進行交流,思考自己沒有從中找到真理的原因。(預設) *沒有繼續探索。 *知識能力有限,不會解答。 *沒探索出來就放棄了。 *不知道該怎樣去尋找答案。 二、研讀課文,受到啟示(理解觀點含義,體會寫作方法) 1、文中列舉了三個具體事例來解釋、證明這個觀點,它們分別是什麼?   2、引導學生髮現這三個事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點撥: *這些現象用文中的詞語來形容就是——“司空見慣”。           3、看來要想找到真理首先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可是我們也觀察、思考了,為什麼卻沒有找到真理呢?從“問題”到“真理”的道路該如何走呢? 請你再來讀一讀這三個具體事例,看看他們發現現象後都做了些什麼,是怎樣一步步找到真理的。請畫出有關的語句,想一想:你從句子中的哪些詞語發現了他們成功的祕訣,在下面打上着重號,並在旁邊寫下你的想法或感悟。 點撥:這一連串的問題就叫“追根求源”“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反覆的試驗與研究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尋找真理的道路並不容易,需要鍥而不捨的精神做支撐。 4、至此,尋找真理的道路你找到了嗎?誰來概括地講一講?       5、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各指什麼,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麼?   6、在科學史上,從細小的生活現象找到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引導學生舉例。思考這些事例對自己的啟示。 指點寫法: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別人理解並認同自己的觀點。 7、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找到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指點寫法:課文最後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觀點,令我們印象更加深刻。 1、默讀課文,找到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回顧它們主要講什麼。 2、再默讀課文,發現這三個事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預設: *它們都是講科學家發現真理的。 *它們都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觀點。 *事例中的人物都是從生活中的小現象發現真理的。 3、根據閲讀提示潛心讀文,發現從“問題”到“真理”的道路: “一連串的問題”和“反覆的實驗與研究”                         4、從事例中概括尋找真理的過程:先關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從中發現問題;然後不斷地發問,不斷地解決疑問;最後,找到真理。 5、讀第二自然段,明白這一段是對觀點的解釋,思考“?”和“!”各指什麼,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麼。 6、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事例。思考這些事例對自己的啟示。     7、讀課文,找到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 三、總結全文(學習寫法) 總觀全文,我們發現作者的寫作方法是什麼? 總結寫法:先提出觀點,再用具體的事例來解釋、證明觀點,最後重申觀點。 四、小練筆(學以致用) 1、引導學生寫小練筆:     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是成功之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注意:描述的具體事例一定要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點。 2、評讀一篇小練筆,指導學生如何修改 1、根據小練筆的提示進行練筆。               2、聽評小練筆,知道應該從“描述的具體事例一定要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點。”兩方面來修改。   五、作業 出示作業: 1、跟夥伴交流自己的小練筆,進行修改。 2、摘抄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再找一些類似的科普故事讀一讀。 讀作業

板書設計: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提出觀點?              ????……關注現象,        不斷髮問              找到真理           具體事例發現問題          不斷解疑                    !!!!……            !                重申觀點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篇二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等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2、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重要性。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重要性。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語言生動、準確的特色,學習用事實説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     精讀多練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閲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説一説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於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捨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説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鋭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捨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讀課文,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把這句話畫出來。

三、細讀課文,理清條理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麼,給課文劃分段落。

2.學生交流段落劃分,説明分段理由。

3.教師對照板書進行小結:這篇課文思路特別明晰,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然後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學説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確鑿事例,之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從中發現了真理,最後指出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

四、佈置作業,鞏固提高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交流感悟

1.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來具體説明自己的觀點的?從這幾個事例中你想到了什麼?

2.全班交流,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這些事例是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三個確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學家們都是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3.你還能例舉出這樣的事例嗎?(學生可能會談到曾經學過的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補充:蚯蚓在美國東海岸有,在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在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魏格納從蚯蚓的分佈,推論出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分為兩個洲。)

4.課文中哪些語句令你深受啟發,作出標註。

5.交流令自己深受啟發的語句,説明從中受到的啟示,並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有關語段。

二、再讀課文,感悟寫法

1.默讀全文,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這篇課文圍繞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一觀點,例舉具體事實加以證明。這樣的文章叫做論説文,也叫做議論文,不同於我們經常閲讀的記敍文。

三、拓展閲讀,隨文練筆

1.下面我們再來閲讀一篇論説文,看一看這篇文章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麼?

懷疑與學問

顧頡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説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説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説,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視察。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説了。

我們對於傳説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説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説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説“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説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於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後,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説、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説,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説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説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説,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説: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説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後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説,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選自顧頡剛《通俗論集》)

(1)自讀自悟。

(2)全班交流,説一説這篇文章作者要説明什麼觀點。(做學問首先要有懷疑精神。)

2.讀了兩篇論説文,下面我們親自嘗試來寫一寫論説文。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來説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失敗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等等。

3.請2~3名學生讀小練筆,共同評議。

四、作業設計:

1、修改小練筆。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觀點)      28、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           !

洗澡水的漩渦            看出問題

(事例)    紫羅蘭的變色            實驗研究

睡覺時眼珠的轉動        發現發明

(總結)    見微知著    善於發問   不斷探索

教學反思

課文的題目,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一、積極性被調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點、思考、交流、彙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二、心絃被撥動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三、心靈被觸動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關注“敏鋭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並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説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麼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麼?感悟“!”藴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歎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學生在閲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自學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篇三

1、讀通讀準課文。

2、自學生字詞語。

3、瞭解課文內容。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教學反思 篇四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有條理:先是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再運用三個事例證明觀點,最後總結全文,重申觀點。

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點學習:

一、理請課文的層次,瞭解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引用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祕,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瞭解作者用那些事例説明了自己的觀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發明了酸鹼試紙。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每個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採用圈點批畫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反覆讀文,撥動學生心絃,學生在閲讀分享中真正體會了課文的含義。

三、講具事體例時,我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論點,學生閲讀第二、第三個事列時,則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仿照學習第一個事例的方法,理清後兩段的思路,掌握每段的主要內容。至此,不能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我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從眾多科學家的事例中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四、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圈畫、思考、彙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學完課文後,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以“功夫不負有心人”為論點,用不同事例來論證這個觀點,使學生的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課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中,我重點抽查了幾個學困生掌握生字詞的情況,沒有在生字詞的學習上浪費更多時間,可能使生字詞的教學砸的不死,有個別學生還學得不牢固。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還顯得有些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這是今後要注意的地方。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篇五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名言警句?

2、出示課題,齊讀。請學生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3、明確:題目就是本文提出的觀點。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課文是怎樣論證這一觀點的?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檢查詞語: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捨、百思不得其解、打破沙鍋問到底。

3、理解“見微知著”。

4、文中科學家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微小的事情,又得出了什麼結論呢?

根據生答板書:漩渦、變色、轉動;自轉、試紙、做夢

5、小結:科學家們從這樣微小的事情當中發現真理,這就是“見微知著”。

三、品讀感悟課文3——5自然段

1、科學家們發現問題以後,是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嗎?(板書:? !)

默讀課文3——5自然段,用“--------”劃出這三個小故事中描寫科學家反覆實驗和研究的句子。

出示句子:

●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和研究。

●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

●於是,帶着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覆的觀察實驗。

2、品讀第一句,感受科學家研究過程的艱辛

1)生自由讀一讀句子。

2)指名讀,生評價。(“緊緊抓住”、“反覆”讀重音)

3)齊讀。

4)為什麼要強調“緊緊抓住”、“反覆”這兩個詞呢?“反覆”、“反覆”,你讀出了什麼呢?(指生回答)

實驗的過程是漫長的,是艱辛的,請同學們仔細地、反覆地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謝皮羅教授會在怎樣惡劣的條件下艱難地做着實驗?(生自由讀後回答)

5)創設情境,教師引讀。

我們可以想象,在又黑又冷的晚上,人們都躲在温暖的被窩裏享受着生活,但……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裏,赤道上熱得讓人窒息,但……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寒,……

6)困難再多再大,謝皮羅教授從來都不曾放棄過,從這可以看出謝皮羅教授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呢?根據生答板書:鍥而不捨

3、品讀二、三兩句,進一步感受真理誕生的過程。

過渡:不僅謝皮羅教授具有這樣的精神,同樣的,化學家波義耳和奧地利醫生一樣具有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

1)這兩句話又該強調哪些詞呢?指導朗讀二、三兩句話。

2)請同學們用心地讀一讀4、5兩個自然段,想象一下,化學家波義耳和奧地利醫生在實驗的過程當中還產生了哪些一連串的問題,他們是怎樣實驗的? 選擇其中一個人物説一説,同桌交流。

3)生自學後彙報。

a根據生彙報師板書:??????……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必定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科學家們這樣追究事情的根源,用文中的一個詞就叫?根據生答板書:追根求源

b在研究的過程當中,還會有十個、五十個、一百個甚至更多的問題,只有把這些一連串的問題一一解決了,才能誕生真理,所以説:(生接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4)讓我們想象科學家們研究時的畫面,用情地讀一讀這兩句話。(生齊讀二、三兩句)

4、小結。

看似簡單的真理,卻要科學家們經過這樣複雜的艱辛的研究,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才能獲得,此時此刻,你對科學家們產生了怎樣的情感呢?

生:敬佩、崇敬、佩服、感激……

讓我們一起用朗讀的方式表達我們對科學家最崇高的敬意。

生齊讀三個句子

四、總結

當他們走向了成功,回首自己走過的歷程時,他們激動、驕傲、興奮地告訴世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五、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科學家也從生活中的小事發現問題,在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找到了真理呢?

這樣的事情是舉不勝舉的,這些科學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訴我們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六、板書設計

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篇六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2.聯繫上下文推想重點詞句的意思

3.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學習用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

4.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培養科學精神

學習重點:聯繫上下文推想重點詞句的意思初步瞭解議論文基本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學習難點: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學習用具體事例説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流程:

一、回顧內容,初識文體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真理會有全新的認識

2.拿出課前做的課文結構圖,自己讀讀

3.指名説

4.根據結構圖,能看出作者的寫作思路嗎?(提出觀點—證明觀點—總結觀點)

5.像這樣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的文體,就是議論文根據議論文的結構,試着用簡潔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小結:抓住議論文的基本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初識論證,學習寫法

(一)讀思結合,初探真理

1.作者一開始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談談你心目中的真理

2.真理就是指真實的道理,被實踐檢驗、證實是正確的課文中談到了哪些真理呢?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把有關的重點詞句勾畫下來並在旁邊適當批註

3.學生交流

(1)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定理、定律、學説

(3)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

(4)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

(5)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4.小結過渡:這麼説,真理有科學的定理、定律、學説,也有觀點等等確實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二)細讀揣摩,論證真理

1.怎樣論證“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呢?”作者主要列舉了三個事例進行論證,默讀第三、四、五自然段,把特別引起自己思考的語句,勾畫下來,批註自己的感受

2.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指名交流

謝皮羅首先發現問題,接着研究問題最後解決問題(讀讀課文)

……

關注細小的平常事中發現問題(司空見慣)不斷髮問、不斷探索——追根求源(打破沙鍋問到底;發現了真理——真理就是這樣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3.用哪三個詞語最能夠概括每個事例的發現過程?

(發現問題反覆實驗得出結論;或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得出結論)

4.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出示)

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覆的試驗和研究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爾進行了許多試驗

於是,帶着一連串的疑問,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覆的觀察實驗

(1)自己讀讀,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思考?

(2)交流(緊緊抓住、反覆、一連串問號、許多試驗)

5.自己讀讀,再看作者為什麼要用這三個事例?

6.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詞語概括?(司空見慣、追根求源、見微知著、鍥而不捨)

小結:這三個事例完全符合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內容相近、寫法相同,有理有據地充分論證了真理怎樣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又論證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正確性

7.這樣的共同點,不只三個事例,還有許許多多,課文進行了高度概括,自己讀一讀

(出示文段:)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1)引讀“謝皮羅發現真理,是因為——

(2)千百年來,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請你舉出一個事例進行論證

8.現在你明白作者是怎麼證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了嗎?

小結:根據發現真理本身的規律和過程,作者選取的材料非常典型,文章的段落與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的論證也非常嚴密,這就充分論證了作者的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三)得出結論,深化真理

1.為什麼作者要告訴我們“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呢?他要告訴我們什麼呢?自讀7、8自然段

2.交流:真理不神祕、不遙遠(不難);不能憑空產生,不是坐等而來的(不易);需要有所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捨

3.真理的獲取並不難,也不容易,探索真理既有艱辛,更有樂趣正如科學巨匠們所説——引讀(名人名言)

4.科學巨匠們的至理名言,無不讓我們感到人們正是有了這種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這個世界才如此輝煌

三、總結遷移,激勵探索

1.如果説,詩歌浪漫奔放,散文綿長悠遠,議論文絲絲入扣的論證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思維的力量、邏輯的力量!

2.請選擇大家敢興趣的話題,按照“提出觀點,選擇具體事例證明觀點,最後進行總結”的結構説説你寫議論文的思路

3.國小生涯即將結束,進入中學以後我們會接觸更多的議論文期待同學們會有更大的收穫!

板書: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提出觀點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證明觀點謝皮羅發現洗澡水的漩渦與地球自轉有關

波義耳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

奧地利醫生髮現睡覺時眼珠轉動與做夢有關

總結觀點發現真理並不神祕也不容易

教學反思:

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教學重、難點是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並學習課文的寫法,用具體事實説明一個觀點。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彙報、朗讀、表達。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我在最初備課時打算讓學生通過學習三個事例,從中解答“科學家在這些事件中,提出了什麼問題?”“最後得出了什麼真理?”和“他們又是怎樣從‘問號’找到‘真理’的?”但想到這些問題都能在課文中輕易找到答案,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能不濃,課堂氣氛會比較沉悶,即使學生讀懂了事例明白了道理,但對見微知著、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的體會也只會浮於表層,不夠深刻。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嘗試從整體入手的教學方法,不要對三個事例進行逐一的講解,而是先扶着學第一個事例,然後將三個事例放到一起,讓學生仔細讀一讀三個事例並關注文字描述的每個細節,發現事例中的相同點,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感悟重點詞在句子中的含義。抓住“敏鋭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並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課後習題 篇七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制國小語文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屬於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充分地考慮課文的特點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在導入環節,我注重了單元的整體性,拋出了《跨越百年的美麗》中的居里夫人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這一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來引出課題。進而,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質疑課題,讓學生帶着自己想知道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感知環節,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讀時間,在此基礎上,檢查了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重點從字音、字義、字形三個方面來彙報,課上學生彙報的效果很好,可見預習的充分,六年級大部分學生的字詞方面的預習習慣基本上養成了。之後,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指説的學生回答得很完整,進而全班學生練説,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研讀感悟環節,我抓住學生課前的質疑的問題“為什麼説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來默讀思考,結合課文具體的事例,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寫下體會。這個問題的提出,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其探究的慾望。在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學生再來交流,重點是通過三個具體的事例來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我主要運用了表格,採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對學生彙報的謝皮羅教授的例子進行了重點指導,讓學生明白科學家是從現象中發現問題——經過研究——得出真理的,從而證明了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學生彙報的第二個是列,則進行了扶,讓其依據表格的而要求來完成,允許小組合作,在彙報的時候,及時地加以指導,自讀結論和問題來加深印象;第三個事例,則完全放手給學生,僅將正確的表格內容説清即可。至此,不但侷限於課文中的事例,讓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事例,教師也恰到好處的出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魯班發明了雲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等。眾多科學家的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但是,課文的學習並沒有結束,找到真理還需要條件,學生彙報,教師的引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讀悟中明白科學家們還需要有見微知著、善於發問、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等精神。最後,迴歸第二自然段——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造者,差不多都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後,點明瞭課文的觀點,即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在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歸納總結所學,從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兩方面來彙報。重點讓學生明白用具體事例來説明觀點的寫法,學生基本彙報出來。作業環節,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讓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充分地關注了每一個的學生。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學生是學習主體,課上我儘量將自主權交給學生,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少,應該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和時間;語文教學注重讀中感悟理解,自己引導學生的品悟還不夠,朗讀也是淺嘗即止,沒有把學生的感悟推向深層,從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調控方面還存在不足。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這次的區優課我已上完,但在其中我實踐了自己新的教學嘗試,得到了不少收穫,也看到了自己仍需不斷提高的空間。國小語文教學研究的路還很長,我將以不斷學習,不斷探究,不斷實踐的信念把這條路走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第五組課文的第三篇。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發現真理。

教學這篇課文,我力求讓學生自主學習,並通過閲讀分享,讓學生達到因學文而心有所動。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説話的舞台讓給學生。我始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圈畫、思考、彙報、朗讀、表達。 讓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課堂上有所收穫。

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是這一課的重、難點。對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我指導學生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通過讀讀議議,撥動學生心絃。

教學中,我引導“敏鋭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覆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覆的觀察實驗”等詞句,並三次回扣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學生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感受和感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閲讀體驗,説説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麼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麼?感悟“!”藴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一詠三歎再讀課題,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昇華。學生在閲讀分享中心有所動,與此同時,訓練學生結合課文仿寫,練筆表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本堂課學習目標基本達成,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錯,但是這堂也不免有些遺憾:高年級學生字詞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開課的字詞學習的安排確實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領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方面,在這堂課上還顯得有欠缺,沒有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感悟。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篇八

此文章已經被加入國小課本中。

課文內容

有人受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真理。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説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於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

就拿洗澡來説,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鋭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覆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他認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朝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個見解,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無獨有偶。17世紀的一個夏天,英國著名化學家波義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試驗室走去,剛要跨入實驗室大門,陣陣醉人的香氣撲鼻而來,他這才發現花圃裏的玫瑰花開了。他本想好好欣賞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實驗安排,便摘下幾朵紫羅蘭插入一個盛水的燒瓶中,然後開始和助手們做實驗。不巧的是,一個助手不慎把一滴鹽酸濺到紫羅蘭上,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誰知當水落到花瓣上後,濺上鹽酸的花瓣奇蹟般地變紅了,波義耳立即敏感地意識到紫羅蘭中有一種成分遇鹽酸會變紅。那麼,這種物質到底是什麼?別的植物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一奇怪的現象以及一連串的問題,促使波義耳進行了許多實驗。由此他發現,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為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在以後的三百多年間,這種試紙一直被廣泛應用於化學實驗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説他剛才做了一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有什麼關係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覆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它説明,科學並不神祕,真理並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 ,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當然,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的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像數學家華羅庚説過的,科學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如果説,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精神的人。

課文簡説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髮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捨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説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覆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覆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祕,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説明觀點的寫作方法,瞭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裏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捨、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穫由小到大排列,也説明平常的事情中藴含着真理,藴含着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説明“科學並不神祕,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説,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捨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説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説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祕;“只能給……”説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捨”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鋭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係。

學説: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鋭:感覺靈敏,眼光尖鋭。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捨: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作者簡介

葉永烈

筆名: 蕭勇、葉揚、葉艇

性別: 男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0年8月30日

浙江温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説協會理事。

11歲起發表詩作,18歲起發表科學小品,20歲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21歲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此後,多年從事科普創作,受到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的關心,並對葉永烈作了兩次批示:“調查一下,如屬實,應同上海商量如何改善葉永烈同志的工作條件。”(1979年1月6日)“我看要鼓勵科普創作,這項工作在世界各國都很重視。”(1979年3月4日)

由於方毅同志的關心,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舉行隆重儀式,授予葉永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曾先後創作科幻小説、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普讀物700多萬字。曾任中國科協委員、全國青聯常委、上海市科協常委、上海市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世界科幻小説協會理事。

著名作品《十萬個問什麼》,葉永烈是主要作者。

電影《紅綠燈下》(任導演)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小靈通漫遊未來》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作品一等獎,《借尾巴》獲全國優秀讀物獎,根據葉永烈長篇科幻童話改編的6集動畫電影《哭鼻子大王》獲1996年“華表獎”(即政府獎)。

後來轉向紀實文學創作。主要新著為作家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葉永烈自選集》;此外,還有《毛澤東的祕書們》、《陳雲全傳》、《葉永烈採訪手記》、《星條旗下的中國人》、《我的家一半在美國》、《一九九七逼近香港》、《商品房大戰》、《何智麗**》等。

即將出版《葉永烈文集》,共50卷,其中科普作品24卷。

1989年被收入美國《世界名人錄》,並被美國傳記研究所聘為顧問。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

自11歲起發表詩作。現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國內少有的勤奮高產的作家。早年曾是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的編導,業餘科普作品為多,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科幻小説佔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但真正圓了他“作家夢”的還是科普小品的創作。1959年,還在北大上學時,他寫了一本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寄給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這家出版社並沒計較作者的資歷,出版了這本書。這也為葉永烈成為該社《十萬個為什麼》最早、最年輕的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文筆活潑,葉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睞。二十歲的葉永烈的一個個“為什麼”,被比他只小几歲的讀者廣泛閲讀、傳誦。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萬個為什麼》問世,葉永烈共為該書寫了500多篇科普小品。《十萬個為什麼》一次次修訂再版,總印數超過一億冊。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增寫了許多新的“為什麼”。最近,《葉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之中。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的年月裏,時任上海電影製片廠編劇的葉永烈發表了十年**後期第一篇科幻小説《石油蛋白》,標誌着中國科幻在大陸掀起第二次高潮。

在寫了《十萬個為什麼》之後的第二年,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靈通漫遊未來》。《小靈通漫遊未來》雖然直到1978年才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但是一出版就印了300萬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小靈通”是該書中的形象。《小靈通漫遊未來》完成於1961年秋,書中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世界,報道未來科學技術。《小靈通漫遊未來》是我國“文革”後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説,出版後立即引起轟動,一下子印了一百幾十萬冊,成了當時的暢銷書。後來,以展望新的技術革命的燦爛前景為主線,葉永烈又創作了《小靈通再遊未來》,於1984年出版,後來又出版了《小靈通三遊未來》。

隨着年歲的增長,葉永烈轉向紀實文學的創作,寫出《歷史選擇了毛澤東》等數十部長篇。1984 年後成為專業作家,以寫知名人物、高層人物、歷史傳記為多,人稱“舊聞記者”。主要新著為300萬字的七卷本《葉永烈自選集》;120餘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還寫了150萬字的長篇系列《“四人幫”傳》;還有《陳伯達傳》、《陳雲全傳》、《胡喬木傳》、《反右派始末》、《星條旗下的中國人》、《五七年的血淚》、《毛澤東的衣食住行》、《馬思聰傳》、《真實的朝鮮》等大部頭著作。作品曾獲獎80 餘次,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韓、德、意、泰、香港、中國台灣出版或發表。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國科協授予葉永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1989年被收入美利堅合眾國《世界名人錄》,並被美利堅合眾國傳記研究所聘為顧問。1994年受聘香港文學藝術家協會榮譽會員。

[編輯本段]

【著作】

著有長篇紀實文學《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陳雲之路》、《葉永烈採訪手記》、《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傅雷與傅聰》、《梁實秋的黃昏戀》,科普小説叢書《十萬個為什麼》(合作)、《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國福爾摩斯》,紀實文學集《葉永烈文集》(50卷)、《葉永烈自選集》(7卷)、《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江青傳》、《張春橋傳》、《姚文元傳》、《王洪文傳》、《陳伯達傳》、《反右派始末》、《追尋歷史真相——我的寫作生涯》、《行走美國》、《行走俄羅斯》、《行走中國》,中短篇小説集《愛的選擇》,散文集《葉永烈筆下風情》,雜文集《人才成敗縱橫談》,寓言集《偵探與小偷》,相聲集《圓溜溜的圓》等,共出版文學著作150餘部。

檢查自學情況。 篇九

1、檢查對課文內容的瞭解。

提問:

課文裏講了哪幾個人物?(麻省理工大學教授謝皮羅、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奧地利醫生)課文寫了幾個事例?(三個)

你認為這篇課文的體裁是屬於哪一類?(説理性文章或者議論文)

2、檢查朗讀。指名四個學生分別來讀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檢查詞語。教師出示詞語。

先讓學生自己讀讀詞語,想想哪幾個詞語比較難理解;指明朗讀詞語;重點理解一些詞語;齊讀詞語。

重點學習詞語:誕生司空見慣追根求源機械洗澡逆時針無獨有偶玫瑰見微知著領域

司空見慣:意思(看得多了,不以為奇),近義詞(習以為常、屢見不鮮),反義詞(絕無僅有、鳳毛麟角)。書上司空見慣的現象指哪些現象?司空見慣還可以跟哪些詞語搭配?(司空見慣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近義詞(刨根問底、追本溯源)

機械:械是形聲字,用械組詞。

逆時針:給逆組詞。

無獨有偶:意思(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舉例。

見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隱約、明顯),意思(見到事物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領域:用域組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lo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