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探究實驗報告多篇

探究實驗報告多篇

探究實驗報告多篇

【第1篇】探究活動實驗報告單優秀教學設計

探究活動實驗報告單優秀教學設計

活動:探究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目的要求

解剖觀察眼球的結構

材料器具

豬眼球、解剖盤、放大鏡、單面刀片、解剖剪、解剖針、橡膠手套、培養皿、載玻片。

方法步驟

1、觀察眼球的外形

找出視神經、角膜、鞏膜、虹膜(注意觀察虹膜的顏色)、瞳孔。注意:區分眼球的前端和後端(角膜部為前端,視神經部為後端),仔細觀察角膜與虹膜之間的房水。

眼球外形近似 。在它的`前端能看見無色透明的 ,後端有一條乳白色的 。

2、觀察眼球的內部結構

解剖方法指導:選取眼球前後端的中點部位,用單面刀片在鞏膜上割一小孔(注意:不能一刀切下去,以免損壞玻璃體)。然後將解剖剪伸進小孔,剪刀頭略微向上,沿着中線,把眼球壁剪一圈,使眼球成為前後兩半,並用鑷子輕輕把玻璃體與眼球壁分離(注意:當眼球剛剖開時,觀察流出的液體呈什麼顏色)。

(1)觀察眼球內容物

①在剖開眼球時,流出的無色透明液體是 。

②將玻璃體從眼球內分離出來並進行觀察。

③用放大鏡觀察晶狀體的側面四周,有 狀的懸韌帶。懸韌帶的功能為 。

④用鑷子將晶狀體剝離後,發現晶狀體呈 形,將它放在文字上,字體會 (填“變大”或“縮小”)。用鑷子輕輕按壓晶狀體,可以感覺到它有 ,這説明 。

小結:通過觀察得知眼球內容物包括: 、、三部分。

(2)觀察眼球壁(注意:先觀察後半部分,再觀察前半部分)。

觀察眼球壁後半部分(觀察順序:由內向外)

①細辨認眼球壁最裏面的一層膜——內膜,又叫 。

②仔細辨認眼球壁中間的一層膜——中膜,顏色呈 ,叫 。根據顏色,説明其內含有大量 ,其功能為 。此外,該部分裏還有血管,對眼球具有 作用。

③觀察眼球壁的最外面一層膜——外膜,顏色呈 ,叫 。觸摸該部分,可以感覺到該部分 ,説明該部分具有 的功能。

觀察眼球壁前半部分

①仔細觀察白色鞏膜,在前端方向成為無色透明的 ,其功能是 。

因此,眼球壁的外膜包括 和 。

②仔細觀察脈絡膜,用手觸摸,脈絡膜往前端延伸漸漸增厚成 。用放大鏡觀察該部分,推測該部分由 組織組成,其功能為 。再往前突然變薄成 。

③觀察虹膜中間的瞳孔。光線強時瞳孔變 ,光線弱時瞳孔變 。

因此,眼球壁的中膜包括 、和 。

【第2篇】例談科學探究實驗與實驗報告

例談科學探究實驗與實驗報告

例談科學探究實驗與實驗報告

山東菏澤曹縣第二中學 陳燾

摘要:科學探究實驗是新課程着重介紹的知識點,同時又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本文對科學探究的六大要素逐一加以解釋,並以實例説明如何做好科學探究實驗及如何做實驗報告。

關鍵詞: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實驗 實驗報告 提出問題 猜想和假設 實驗方案 數據處理

作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亮點和難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科學探究提出了明確要求,並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一般來講,我們進行科學探究都要遵循以下步驟或流程:

一、提出問題

“現代科學之父”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進步”。

問題是創造的先導,是思維的起點,具有問題意識是一個人有所創新的前提與基礎,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因循守舊之人與開拓創新之人的分水嶺。

我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應該是科學的,不能反科學或偽科學,而且還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可以探究的、值得探究的。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我們所能提出的問題應根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卻不能脱離生活和實際經驗,提出的問題應在其力所能及範圍之內,即有能力應用已有的物理知識,加上部分未知的物理知識,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思想,或獨立或協作地予以解決。

提出問題後我們還必須明確問題,明確問題是為提出假設或大膽猜想奠定基礎。從物理學的角度較為明確地闡述該問題。

二、猜想和假設

讓學生做假設和猜想,就是根據已有的物理知識和實驗經驗,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概括世上的一切,推動着科技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講,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郅庭瑾先生認為,高中生業已具備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具體體現在:①學生可以通過假設進行思維。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邏輯過程,達到目的。②學生思維業已具備預設性,在解決問題之前,學生已採取了一定的方式和手段。③學生思維已漸進形式化。中學生開始逐步地由具體運算思維佔優勢發展為形式思維佔優勢,不僅能夠進行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而且能進行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高中生在他們的實踐與學習中,已能夠完成從具體上升到理論,再由理論指導去獲得具體知識的完整過程。④高中生思維活動中自我意識或監控能力的明顯化。⑤學生思維能跳出舊框框,創造性思維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追求新穎、獨特的東西,形成了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為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大膽猜想,只有想象,才能儘可能多地突破舊有知識的羈索,打破時空的限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儘可能地全方位思考。合理的或大膽的猜想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無意中的直覺往往可以打開解決問題的大門,激發創造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一種大膽而有根有據的判斷往往也可以突破層層迷團,實現探究的目的。

三、制定實驗方案

方案是種思想,是個預設,只有經過多次嘗試才能完善;方案是盞街燈,是座燈塔,指引着我們有目的有步驟地完成實驗或既定目標。方案設計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實驗步驟是否井然有序,關係到實驗數據是否真實可靠、是否切實可信,關係到實驗結論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普遍性。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好就好在實驗設計的巧妙,設計的合理,設計的渾然天成。為此:①方案中的儀器應選材合理,便於準備,不能要求過高。在確定實驗方案之前,應首先學會正確操作和熟練操作,特別要注意應該注意的事項。②探究過程應儘量清晰,各步驟間銜接流暢,表格設計合理,應儘可能多地確定實驗方案,儘可能多地進行實驗,並由此比較各個方案的優缺點,確定最佳方案,同時若其中某個實驗被確認失敗的話,也可以儘快選擇其他實驗方案。

四、進行實驗

根據實驗方案,按照説明書正規操作,操作時應注意安全(包括儀器安全和人身安全),實驗中要如實記錄數據和實驗現象等,利用觀察、實驗或其他方式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實驗數據和信息。

儘可能地收集實驗數據與信息,目的是儘量減少偶然誤差的干擾。收集到的信息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性分析;數據越多,越有利於我們做定量的計算。當然,為了更好地逼近實驗結論,我們除了實驗手段外,還可以從多種信息源上採集和獲取信息,以彌補實驗手段的不足。

五、數據處理

整理完所收集到的數據與信息後,就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分析和歸納,找出規律,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處理得出結論,並對實驗結果予以解釋和描述”,通過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得到哪些反饋呢?

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實驗結論時,需要注意的是實驗結論一般應具有以下特徵:①條件相當嚴格,不能任意擴大或縮小;②實驗方法相當完善,當然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③表述簡潔而嚴明,應儘量用嚴密且準確的科學術語來描述,且具有相當嚴謹的邏輯。

六、心得體會

通過實驗,汲取失敗的教訓,積累成功的經驗。實驗後要提交實驗報告,報告中要科學地表述自己的探究思路、過程、方法和結論。踢過足球比賽的大都知道“我們在比賽中,既要注重自己的積極突破,又要注重團隊的團結合作”的道理,同樣在科學探究實驗中,自我自主探究與交流協作也一樣重要。在合作中注意既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實驗方案,也要能夠積極聽取他人的建議,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成果。只有我們親身親歷科學探究,才能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意識,養育一種能力,這對我們今後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都是極其重要的。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與質量、力之間的關係”的實驗為例,簡要探討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和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原理及實驗方案: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並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簡而言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體現在速度的改變上,而速度發生變化就表明物體具有加速度,因此可以説力是使物體產生(或具有)加速度的原因。同是一輛靜止的汽車,施加的牽引力越大,至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時間越短。由此我們不妨假設加速度與力成一次函數a=kf+b,同時假設b=0。假設成立與否,還需要用實驗探究和驗證。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即慣性越大,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越難以發生改變,即加速度越小,由此我們不妨假設a=b+1/km,同時假設b=0。由此,我們現在所要探究的加速度是同時與力、質量有關的,那麼又有怎樣的關係呢?按照哲學上的觀點,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情況是由合外力(外因)和質量(內因)共同決定的,合外力和質量兩個因素統一於影響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過程當中,同時又是矛盾的。合外力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則維持原有狀態不變,阻礙加速度的產生。在物理學中我們研究一個物理量同時與兩個或多個物理量(或因素)有關的多元問題的基本方法就是控制變量法,即先保持其他物理量(或因素)不變,逐步分析所求物理量與其中某一物理量的關係,而後總結出這幾個量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首先固定質量,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係;而後固定合外力,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間的'關係;最後總結出加速度與合外力、質量的關係。

如果a=k1f成立,反映在a-f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如果a=k2m成立,反映在a-m圖線上就應該是條雙曲線,然而真實地判斷該圖線是否是雙曲線是比較複雜的,不過我們可以變換角度,將a與m成反比轉化為a與1/m成正比,即反映在a-1/m圖線上就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的直線。但加速度是不易測量的,因此我們需將其轉化為位移,而且我們所探求的主要是a與f、m間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也説明無須求解a的實際值。設計實驗時使小車做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同時將小車放在相同的位置,並同時打開和關閉文件夾使兩小車運動的時間相等,由s=at2/2便可得出a1/a2=s1/s2。這樣就將加速度轉化為位移,以後做就好的多了。

教材給出了實驗裝置,但不甚好。一方面嚴格的光滑水平木板是沒有的,普通實驗室中的木板大都相當粗糙,不符合實驗要求;另一方面,若往小盤中放砝碼,好多同學放置的大都不是比較均勻,然而這樣做很容易帶來相當大的誤差。改進後的實驗裝置如下圖:

實驗器材:上部有凹槽的小車兩個,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直木板兩個,大型文件夾一個,砝碼若干,勾碼若干,細線若干,刻度尺一把。

為記錄小車的加速度,我們可以採用打點紙帶,同時為避免小車與定滑輪的碰撞,可以在小車後拴兩條較長的細線,細線的另一端加以固定。本實驗方案捨棄砝碼盤,而採用勾碼,可以保證拉力在一條直線上,增減勾碼即改變了小車受到的拉力。在小車上增減砝碼的質量,即改變了小車的質量。

為得到近似光滑的長直木板,我們通常採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不加砝碼,不繫細線,試探着移動墊木,使放置在斜面上的小車近似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物體受g、n、f三個力的作用而處於平衡,合力為0,得gx=f,兩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當於f不存在。而當小車受到細線的拉力後,就相當於僅受該

【第3篇】探究浮力的大小的實驗報告

探究浮力的大小的實驗報告

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係;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係;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係;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係;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係。

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並交流,然後進行探究實驗。

設計説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快樂遊戲”和“快樂體驗”兩個實驗,不斷的.思維,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並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並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彙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演示驗證:利用溢水杯、彈簧測力計驗證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然後説明阿基米德原理不僅適用於液體也適用於各種氣體。

探究浮力的大小的實驗報告

【第4篇】探究蠟燭實驗報告

探究實驗名稱: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實驗目的:對蠟燭在點燃前、點燃時和熄滅後的三個階段進行細緻的觀察,學會完整地觀察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實驗用品:一支新蠟燭、火柴、一支幹淨燒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實驗步驟與方法:

1.觀察蠟燭的顏色、形狀、狀態、硬度;嗅其氣味。

現象:蠟燭是白色、較軟的圓柱狀固體,無氣味,由白色的棉線和石蠟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放入水槽,觀察其在水中的現象。

現象:石蠟漂浮在水面上,不溶於水。

結論:石蠟是一種密度比水小,不溶於水的固體。

3.點燃蠟燭,觀察其變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層温度的比較。

現象:石蠟受熱時熔化、蠟燭燃燒時發光、冒黑煙、放熱。

燭焰分三層: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結論:石蠟受熱會熔化,燃燒時形成炭黑。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4.乾燥的燒杯罩在燭焰上方,觀察燒杯壁上的現象片刻,取下燒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盪,觀察其現象。

現象:乾燥的燒杯壁上出現了許多小水珠。取下燒杯後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盪,石灰水變得渾濁。

結論:蠟燭燃燒時產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二氧化碳兩種物質。

5.熄滅蠟燭,觀察其現象,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

現象:熔化的石蠟逐漸凝固,白色棉線燭心變黑,易碎。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蠟燭會重新燃燒。

結論:石蠟遇冷凝固,燃燒時產生炭黑,棉線炭化,白煙由細小的石蠟顆粒構成,有可燃性。

實驗結論:

蠟燭在空氣中能夠燃燒,在燃燒過程中和過程後能產生許多新的物質。

問題和建議:

蠟燭為什麼能夠燃燒?蠟燭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燃燒?像這樣物質燃燒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3nv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