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楊氏之子》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一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文章行文簡潔,不足百字,內容淺顯,語言幽默,故事風趣睿智。對於國小生來説,孩子們閲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教學,以情趣為重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品讀課文,體會語言魅力。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圍繞這個目標,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體會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為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反覆朗讀感悟趣味

學習文言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所以,在教學這節課時,從誦讀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導學生在不經意間走近文本,讓他們感覺古文並不遙遠、陌生,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學生讀着古文走進課文的。時候,我沒有把讀懂當作唯一的環節貫穿到底,而是分為“一讀(讀正確)——二讀(讀通順,讀好停頓)落實在初讀環節——三讀(品味語言)——四讀(感悟巧妙)落實在細讀環節”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學習,讀的方式多樣,個別讀,挑戰讀,示範讀,男女生讀,師生讀等,不僅降低了學習難度,而且使教學始終處於移步換景的過程中,有效避免了學生學習中出現思維疲勞的現象,感受到“學習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二、以讀促悟,探究生趣

細讀課文發現,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楊氏之子的聰慧,教養、禮貌。因此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然後交流討論。學生馬上找到了三個地方:

1、“甚聰惠”直接點出楊氏之子非常聰明有智慧;

2、“為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很熱情;

3、語言巧妙,也拿姓氏做文章,把孔君平尊稱為“夫子”,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準確。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在學習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理解,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有楊梅想到姓楊,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體會楊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您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麼孔雀就是您家的鳥。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麼楊梅也不是我家的水果。通過師生讀句子,比較“孔雀是君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來感受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為了讓學生讀好這兩句對話,我設計了“説説你覺得楊氏子會怎樣應聲答?”學生回答:“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地、飛快地、大聲地、自信地、機靈地;微笑着,眼睛咕嚕一轉,淘氣可愛地……“,接着我和學生進行對話,進一步走進文本,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感受到楊氏之子思維的機智,敏捷,讀出了對楊氏子喜歡的感受。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三、拓展延伸激活思維

語文教學不能侷限於教材,這樣學生的學習沒有深度,沒有思維的拓展,拓展課文內容,甚至延伸至課外閲讀,則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觀的體現。本課的教學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拓展環節,在學對話時,我創設了情景,用“李”“黃”等姓氏來替換孔,如,李君平説:“此是君家樹。”讓學生模仿應答,訓練他們的思維。這一環節,學生髮言積極,對答如流,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也培養了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完課文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想,怎麼説呢?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驚詫之態,楊氏之子的聰慧不得不令人佩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後拓展課外閲讀,引導學生回憶今天學習古文的方法,自讀《世説新語》的小故事,激發他們讀懂其它古文的興趣。

四、感悟學法,學以致用

讀懂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句子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看註釋,查工具書,查資料,聯繫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感覺到這個方法是大家在實踐中得出來的,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學完課文引導總結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讀,讀通課文—譯,翻譯意思—悟,感悟人物形象—誦,背誦課文。相信有了理解句子的方法,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學生在今後文言文的學習中一定能夠學以致用,並且逐步產生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語言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感謝各位聆聽,還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便於提高今後的課堂教學水平。

《楊氏之子》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二

昨日我執教了五年級下冊的文言文《楊氏之子》,這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在一次公開課上,我聽到一位老師教學了這篇課文,因為就學法、教法和她有不同的理解,為了驗證我想法的合理性、可行性,我決意親身將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做實踐的檢驗。我認為文言文的教學,因為學生對它的接觸少、理解難,自然應該在目標定位上要求低一些,着重初步的感受、理解,進而產生喜愛之情。然而文言文的教學若學生通過初步的感受、理解,初次的學習後,對文章的意味沒有產生足夠的體會,則他們對文言文不可能產生熱愛之情,他們很有可能因此而覺得文言文章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產生厭倦、厭惡情緒。所以初次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文言文的情感方面下工夫。但這些目標的達成都有賴於切實的課堂行動,最最要緊的便是:教給學生以簡單可行的方法,儘量展示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的全過程,並取得真實的效果理解文意、體味文趣。

在昨日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和我的狀態都不大好,有些緊張,可喜的是最終調整過來了。教學基本按着先前的預設進行,但一開始我便忘記了題目意思理解和生字讀寫這兩個小環節。隨後發現時已進行到深讀版塊,一邊因為自己的失誤而慚愧不已,一邊又努力尋找適宜的時機做補充。我想當時這麼做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我尚難以脱離預設的東西,做隨機應變的教學。二是我確實覺得教學中缺了這兩處對學生塌實的學產生了影響。後來終究逮到機會嵌進去了,但直到現在想起仍覺得深深的緊張,設若當時我稍微猶疑一些,不做補足的話,這課也許就多了更多的缺憾,不但形式上難以完整,而且學生的學也必會產生更多的缺憾。當鈴聲響起時,我的課堂教學基本完成,勉強算得上完整。從學生當堂的反應來看,儘管有些因怯場而顯得緊張、冷漠,但從他們的回答和書本上的筆記來看,應該大部分達成了預定的目標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現在回想這節課,我覺得她給我帶來的收穫是豐富的。她叫我明白自己在課堂調節方面的很多不足,正是因此而不能引領學生更快的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學習。她還讓我知道,不論是公開教學還是其他各種環境中的語文教學,心中一定不能迷失了方向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教師的一切展示、一切手段的輔助、一切方法的使用,都應在心中思量:這樣是否對與學生的發展更好?所以不論當時課堂上有多少其他人,上課者必須做到心中只有學生。通過她我還明白一切的是與非都起源於細節,惟有把握細節的精準,才有結果如意的可能性。許多時候是與非、成與不成都只是一線之隔,你所要作的是持續向前。另外,她更使我明瞭不論哪件事情,我想把他做好的話,必得付出艱辛的努力,而我的水平永遠都是很差很差的!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三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講述的是樑國姓楊的一家中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原汁原味的文言文,雖然在此之前讓他們背誦過《論語》,他們也接觸過一些有關“古典”的東西,但那畢竟已經經過今人的改寫,從表達習慣到價值取向,都已經是符合我們現代人口味了。對於不知文言為何物的國小五年級的孩子能領略到其中的意藴嗎?特別是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如何讓他們一觸即通呢?

在去年,去舟山聽過浙南沿海地區的賽課活動,其中我們温州平陽的一位李老師上過此課,印象特別深刻,覺得這些課都適合於模仿。有同事還刻錄了他的課堂教學光盤,於是就決定照着他的設計來演繹自己的這一課教學。

週日在家中,將他的課堂錄像反覆看了兩次,播放、暫停;暫停、播放,讓兒子幫忙按遙控(他很樂意呢),自己則不停地琢磨。不過,因為消化的不是特別好,在今天的課堂上還是覺得生硬。因為請了一位小姑娘來聽課,她也感覺我對古文教學沒有古義,太過於現代化了。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是好一些,在課堂中穿插一些古語評價,那麼就會潤色不少。

記錄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題

師:知道文言文嗎?(生:知道)你覺得他有什麼特點?

生:讀起來特別有趣,很短。

師:文言文最大的特點是言簡意賅,比如我們問:你吃過飯了嗎?文言文可

以怎樣説?

生搖頭,有人亂猜一通。

師:可以説:飯否?簡練嗎?我在文言文中怎麼説?

生:吾。剛剛背過“吾將上下而求索”。

師:不錯,聯繫舊知,反應敏捷。那麼你呢?(又搖頭),是“汝”。“我們”在文言文中是“吾等”,那你們呢?

生:汝等。

師:這下反應快了,不錯。那麼現在覺得文言文有趣嗎?(紛紛點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是——生讀:“楊氏之子”。

師:看題,你覺得哪個詞説明是姓楊的人家?(楊氏)整個題目作何解釋?“之”就是?(孩子們説出意思。)

師:有這樣的方法介紹你自己,怎麼介紹?

生:黃氏之子;羅氏之子;陳氏之子;黃氏之女(真好!)

(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興趣很重要。只有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不是很難,那麼以後就不會覺得恐懼了。我自己對文言文就是超級恐懼的。這樣的心理不能讓我的學生出現,儘量少出現。)

二、朗讀是關鍵

在教學時,我重點放在指導朗讀上。首先讓他們自己讀,學習生字,通過對“惠”的學習,讓他們明白什麼是“通假字”,通過對“禽”的學習,明白文言文中“禽”和“家禽”的區別。

其次,指名讀,瞭解孩子們讀文言文的情況。

再次,範讀。範讀時讓孩子們劃出老師讀的和他們讀的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三處,一處是孔君平/詣其父;二是孔/指以示兒曰;三處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裏用以下面理解學習課文用。)

接着,領讀,讀着停頓。文言文中間的斷句顯得尤為重要,若斷句不當,意思可能相差甚遠。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三、重點理解,初知大意

師:這裏為什麼要停頓呢?你能自己讀讀課文,結合註釋,一邊讀一邊想,

解決這個問題嗎?(生讀課文。)

生:我知道了一處,“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裏停頓是表示説孔雀是夫子家的鳥,而不是指夫子的家禽。

生:“孔/指以示兒曰”孔後面停頓,這個“孔”是指孔君平,所以後面停頓。

生:“孔君平/詣其父”這裏是指人,這個人名字叫“孔君平”,所以停頓一下。

師在孩子們表述的時候加以引導,這裏的語言顯得有些繁瑣。但是因為孩子們表達得不夠確切,也因為自己在這裏對孩子們的預設不夠到位,亂了陣腳。

師:讀着讀着,我們發現故事就是設置了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就是——(生讀:“孔君平/詣其父”)師:結果呢?生繼續:“父/不在,乃/呼兒出。”説説這句話的意思。孩子們明白了故事的大概意思。

(通過停頓的理解將課文的意思解讀得十不離九了,這樣的理解在師生的對話中一步一步深入。)

四、走入對話,體會精彩

師:“父不在,乃呼兒出。”,於是就有了對話。那麼讀讀對話,你發現了什麼?(生讀)

生:我知道:“此是/君家/果。”這是説,楊梅是楊氏家的水果。(師的提示下表達的比較完整。)

師:你發現了什麼?

生:孔君平是跟小孩開玩笑,拿同一個“楊”來逗楊氏之子。(讀讀這話。)

師:不錯,讀出了言外之意。那麼小孩聽懂了嗎?所以他如何回答?生齊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這個小孩答得如何?妙!妙在哪裏?我們來對一對。我説:果,你對:(生:我對禽)……

生:也用姓氏來開玩笑。孔君平姓“孔”,那麼就説孔雀。

師:還有呢?(生有些困難。)你看,孔君平語言中有“未聞”嗎?加上有什麼好處?(讓兩個孩子起來,一個加“未聞”,一個不加“未聞”,與老師對話,讓全體孩子比比那個句子好,好在哪裏?通過比較感覺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顯得生硬,有頂嘴之嫌,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維敏捷,語言幽默。)

(文言文的理解似乎並不是很困難,初次教學雖然有了錄像觀摩,卻還是沒有一些經驗。但是孩子們還是能通過讀、比較來發現,來理解。真正體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原理。)

師:九歲的孩子能夠如此對答,真的讓我們佩服,難怪課文中也要這樣誇獎他——生讀第一句:樑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

師:在文中,你還發現他很聰慧的地方嗎?

生:父不在,能設果,招待客人,很聰慧。

生:應聲答曰,他的不假思索,看出很聰慧。

(這樣的發現,可以看出孩子們對文言文的理解已經比較深刻了,也與文本有了一定的共鳴。)

五、遷移運用,深入對話

師:這樣聰慧的孩子,如果能去拜訪一下真是太好了。如果有個姓“李”的人來拜訪他(孩子們馬上説:李白,我同意了,不過,現在想來不能,朝代相差甚遠。),該怎麼對話?

生……

師用不同的“柳樹”的“柳”;“蘭花”的“蘭”;“梅花”的“梅”來進行遷移,學會流利地對話。

(這種遷移運用不但加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學生即使運用所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後記:初次文言文教學,雖然粗淺,但是總算比較滿意。我把本篇課文的設計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把文言文讀正確,讀出節奏感。這點能夠出色地完成了。至於中間的環節,還需要自己多多磨鍊。因為時間緊迫,後面介紹《世説新語》也沒了,還是很缺憾!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四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人家裏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圍繞這個目標,我確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為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導入時,我由羅斯福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解題時,我又讓學生對比今天的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何不同,從而引出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説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説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後,再讓學生帶着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三、抓住談話,突破難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為什麼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説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為什麼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孩子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説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説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説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説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四、深挖教材,拓展延伸

看教材,參照教參,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文意,體會故事中楊家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細讀課文發現,本課體現的不僅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教養、禮貌。因此在學生體會了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我又設計了問題:楊家孩子不僅聰明,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課文什麼地方能體現出來呢?我又引導學生,你家裏來了客人,你怎麼做呢?學生馬上找到了四個地方:

1、“為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禮貌;

2、“果有楊梅”,端出的水果還不止一種,很熱情。

3、把孔君平尊稱為“夫子”,有禮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得快而且非常準確。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為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在拓展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因為這個離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滿興趣。回答或幽默風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五、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而孩子們又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我又引導學生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後面幾句的理解,我就讓同桌合作,用上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最後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説出來,即達到了學以致用,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習其他古文的興趣。

教完本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學時,對放開的度沒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該放手的地方沒放手,控制課堂意識較強。

2、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學生語言的評價,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到位及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五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對於這樣的文章,相信學生理解起來應該有一定的難度,即便是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讀起來也很難,因為它不同於我們普通的現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導學生的朗讀,需要指導學生的斷句,需要指導學生的背誦。我能感覺得到,教師執教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比較充分,讓學根據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這和我們課標相吻合。

趙主任的點評讓我們耳目一新。他從學生的書寫出發,點評了王老師的課程,並且給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個人的看法:類似於這樣簡短的文言文,學生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教師指導朗讀之後,考慮是不是可以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教學目標,壓縮課堂時間,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讓學在學習中體會文章的意思。但是個別字的意思需要重點指導。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六

《楊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簡潔,不足百字的古文,對於國小生來説,孩子們閲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降低學生學習上的難度,喚起他們閲讀的慾望,就成了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消除畏難情緒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本篇課文的設計定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導入時,我由學生熟悉的語言入手,進行交流,説説論語中的一些積累。我説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楊氏之子》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閲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為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完成導入後,我以學生自讀多遍課文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文言文的語言方式與課文內容,並請部分學生示範朗讀,相機進行指導,並引出兩個多音字“為”、“應”的讀音規範。

緊接着,我通過範讀、領讀、劃出分節線後自讀特別要注意停頓的恰當、,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這是故事中的重點部分。 孔君平看到楊梅,聯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楊,它叫楊梅,你們本是一家嘛!這信手拈來的玩笑話,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應聲答道:“沒聽説 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鳥。”這回答巧妙在哪裏呢?要通過反覆地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 孔 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説“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採用了否定的方式,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使 孔 君平無言以對。因為他要承認孔雀是他家的鳥,他説的話才立得住腳。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維的敏捷,語言的機智幽默。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是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二、以讀促悟,體會語言魅力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説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説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秉着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捨得花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採取教師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學生總算把短文讀流暢了。雖然這個時間花了將近半節課了,但孩子們仍然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學生理解人物特點後,我適時問道:你覺得楊氏子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裏可以看出他的甚聰慧?於是,我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很快地投入進去,既讀出了喜歡的感受,還讀出了古文的韻味。

三、教給方法,學以致用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內容,我先引導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最後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兩個問題:①説説每個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這樣孩子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説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在教學小結時,我告訴學生下節課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對下節課的內容有所期待!

在今後的課堂上,將主動權交還學生是我將繼續努力的方向。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篇七

《楊氏之子》一課,是一篇文言文,教學反思——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由於學生沒有閲讀文言文的基礎,故教學中,除了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以外,還應把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傳授給學生,為學生以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初步的學習方法。

此文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不足百字,行文簡潔,但語言風趣幽默。因此,教授此文不僅讓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而且讓學生在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初步把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一是初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初讀的首要任務就是讀準、讀通。我從學生的初讀中發現,有的學生個別音讀不準確,有的學生的節奏不準確。針對這些情況,先正其音,例如,“詣其父”的“詣”正確讀音為“yì”,多音字“為設果”的“為”讀作“wèi”,多音字“應聲答曰”的“應”讀為“yìnɡ”。在學生讀準音的基礎上,我再着重強調節奏的準確性,不然意思就有可能理解有誤,例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大多學生讀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其實正確讀法應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當然,我要為學生講清楚為什麼這樣讀: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其間要停頓。就這樣學生逐漸讀得字音準確,節奏頓挫得當。

二是細讀,讀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作為這個階段的學生,要讓他們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內容,應該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我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弄懂課文的大意。對於難以把握準確的字義,我在巡視中隨機點撥,如,“設”是“擺放,擺設”的意思,“夫子”是舊時對學者或老師的尊稱,“禽”是“鳥”之意。這樣學生就很快讀懂文章的大意。而後,把握文章的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熟讀,深入理解,鑑賞領悟,達到熟讀成誦。這一環節的法寶,對於我來説,就是讓學生“熟讀”繼而“成誦”。古人説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老師的灌輸式的講解,不如學生自己“以讀促悟”。舉個例子來説,文中“為設果,果有楊梅”一句,“為設果”是省略成分的句子,若不能熟讀理解大意,學生很難弄懂“誰為誰設果”。學生在熟讀弄懂大意的基礎上,很容易明白是“楊氏之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這樣再去品賞人物的語言,領悟楊氏之子“語言幽默,風趣機智”的特點也就不難了。最後,達到熟讀成誦。

總之,對於國小生而言,學習文言文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方法對了,學習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1e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