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台階》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台階》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台階》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台階》教學反思 篇一

《台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敍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情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用我的熱情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父親的艱辛和他要承載的重擔。

開始,我讓學生自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由於缺少必要的生活體會,説得較為膚淺,品味也不到家。此時,我適時地舉例,引導他們深入領悟:

“他那張古銅色的臉很像一塊青石板”這個比喻極其生活化,卻寫出了雙重的內涵,父親閃腰了,疼得他臉色發青;兒子搶扁擔這一動作大大刺傷了父親的自尊心。這樣看似信手拈來的一個喻體卻寫出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變化,多麼具有表現力。學生因此對生活中的人和事產生了頓悟,增進了對長輩的理解。

小説的情節並不複雜,文章從外在的語言美、音韻美到內在的情感美、意境美,從不飾雕琢的樸實美,存在於語文課本的每一個角落。那麼,品味文章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便成了語文教學的主旋律。在字裏行間我們隨處都能感受到文章積攢的情感,有一種要宣泄的力量。感受到作者對父親要表達的情感,那是一種同情,那是一種理解,那是一種希望,對幾億中國農民的希望。願他們能夠擺脱貧困,能從容的面對每天的朝陽,快樂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的舒適與優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能力有些遲鈍,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善於抓住契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覺地將文字與情感融為一體,文章與生活合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方面,必須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現;更要學會刺激學生情感的興奮點,使他們願意接過老師拋來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樂此不疲。

《台階》教學反思 篇二

台階是一篇關於父親的文章,文中的父親是一個農民,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階很低,所以感覺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個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時,他會教你怎樣站立;在你面對困難時,他會教你勇敢面對挫折和困難;在人生的風雨面前,父親的堅忍可能使你無法想象的強大,他用行動教育孩子,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生活。

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行文線索,然後圍繞這條線索寫了那些事?從中感悟父親的農民本色,老實厚道,勤勞善良,謙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對父親的敬仰和讚歎。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

這堂課學生比較積極,回答問題比較踴躍。但是出現了又一個問題,文章主旨把握不準確。文章以台階為題目,是因為文中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別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級台階。在砌台階的過程也是父親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們的父親也一樣,父親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階,為自己,為家人,更為了下一代的我們,我們也在砌台階,砌屬於我們自己的台階,我們的求學夢。

課堂上學生是在思考,但是沒帶多少感情,只是為了問題而在思考,沒把自己放在文章裏。原因在於,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沒把教學目標的情感目標融入教學中。所以説,我應該從自身先融進去,然後帶着學生走進去。

情感教學,我還有多長時間能進去?

《台階》教學反思 篇三

(一)成功之處

語文課要重視語感的培養和語言的品味,重視聽説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重視語文情境的創設,重視情感的薰陶和美的發現等等。因此,真正的語文課,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去品味語文獨特的語言魅力,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讓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應用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的心靈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潤。《台階》整節課教學過程比較流暢,通過上課,我覺得在本課書的教授上,我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重視了語文味。

《台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敍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所以本節課對於學生的情感教育也應該是不經意的,應該是於文本的解讀中水到渠成的。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三次朗讀:默讀——速讀——精讀,每次朗讀均有相應的學習任務。

第一次初讀文本我採用默讀的形式,讓學生説説故事的梗概。默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方式,靜下心來走進文本,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作者的心靈。在默讀中學生會讀有所思。讀過之後要複述課文,這就要求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把握要點真正做到讀進去。然後通過複述故事,學生能夠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複述故事,還訓練了學生快速閲讀、勾畫圈點法閲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第二次朗讀文本我採用速讀的形式,讓學生用“他是一個 的父親,第 段第 行這樣寫道 ” 這樣的句子説話。通過速讀讓學生繼續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注重了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通過速讀、説話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引領學生理解了父親形象的意藴。

第三次再讀文本,我採用精讀的形式,選取三個精美段落,設計了“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本段運用了 描寫方法,體現了父親 的心理”、“讀出重音,讀出人物語氣、情感”三個活動來體會人物品質,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精讀的目的是為了讀懂全篇,要精細地讀,反覆讀。既要領會文章形式,又要掌握文章內容;既要仔細理解文章字詞句篇的表層含義,又要深究其深層含義;既要把握整體,又要重視細節。精讀之後,文章的精彩之處就會刻印於心中,終生難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那麼本文就是在對父親的描寫之中表達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我選取了這三個片段進行精讀,設計了這樣三個活動來學習本文運用細節描寫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我這三次讀文本,均結合語文活動,訓練了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能力,均遵循了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的原則。

另外,還有一處朗讀我覺得處理得比較成功,同樣體現了語文味:就是在感知人物形象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説説“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句話中的破折號的作用。在學生不能很好理解的情況下,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句話,讓學生再次體會,學生通過我的朗讀悟出了這個破折號其實是表現了父親説話的不連貫,進一步表現父親“要強”的性格特徵。

(二)不足之處

1、對作品主旨的處理

本文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對於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處理過於簡單,只是通過自己的講述給出,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因而沒有達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體驗感知作品主旨及現實意義的目標。

2、對於分層教學做得不夠

本節課在佈置作業環節注意了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但是在整個教學中沒有體現分層教學。這樣有些流於形式,沒有真正把握分層教學生的實質,雖然對於南大附中的學生了解不足,但這也不應成為理由,因為備課就要備學生,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讓課堂教學確有實效性。

通過《台階》一課的教學,我對語文味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原則,一種特色,一種美感,也是語文教學永遠追求的一種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語文味”的語文課,才真正讓學生喜歡,才可能擁有成功的語文教學。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始終堅守自己的田地,把語文教得實在一些,語文味教得更濃一些。

《台階》教學反思 篇四

多媒體教學以它豐富的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手段,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現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一、多媒體可以使語文教學不受時空限制。

《台階》一文寫的是一位父親決心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提高自己的地位,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他辛苦了大半輩子,終於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級台階。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跨了。

在導語中出示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屏幕上飽經滄桑的老父親如學生心目中農民的形象,他黝黑的皮膚、滿臉的皺紋、粗糙的大手、虔誠純樸的眼神都使學生震撼,農民身上固有的優秀的品質,高尚的情感,堅毅的性格在學生的思維中悄然定位。在這樣的教學啟發下學生很容易理解《台階》中的父親的形象,對文中父親的感情、對父親的懷念無須再費脣舌,學生便能自己感悟到。還有文中用石頭砌成的長着茅草的簡陋的土房子,不規範但很潔淨的台階都在屏幕上得到了展示,面對農村古老的面貌學生不再感到陌生,《本站·》面對憨厚老實的農民他們不再感到遙遠,人在斗室便可領略農村的原始風貌。語文老師不用再遺憾所選課文與學生所處的時代差異,城市孩子對農村面貌的理解難題。

二、多媒體容易得到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總結課文之前播放了一首《父親》的歌。歌唱中並配有父子久別重逢的動人畫面,學生的情感一下子被音樂描繪出的豐富細膩的情感和視覺看到的情真意切的畫面所激發,學生的思維如泉湧般打開。

三、多媒體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

語文課知識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引入多媒體教學之後,這一優勢更加突出。在教學《生物入侵者》一課時,我把做的課件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看屏幕知道了許多的生物入侵者的動植物例子並能識別,如:毒麥、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牛蛙……本來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一堂課下來,學生掌握的知識遠遠超出我的設想,而且知道哪些動植物需要保護那些動植物不需要保護。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巨大優勢。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真正使用者,我們既要視教學的需要而用,又應該敢於嘗試、探索,為促進新課程改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台階》教學反思 篇五

《台階》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敍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激情導入、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整體感知,把握故事情節、合作探究,讀懂人物、小組討論,讀懂作者、欣賞歌曲,暢淡心聲、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等環節引導學生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藴,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本節課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完成了從內容到人物的分析,讓學生對父親的形象有了一個簡明而準確的認識,教學難點的突破良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達成了對父親謙卑這一性格的理解。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書讀得少,讀書的方式單一,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不利於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課堂沒有能夠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後我進行了總結反思後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語文課堂要重視朗讀教學,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藴,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要能讓學生自己在讀中感悟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應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發言,讓每一個學生都愛這個課堂,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

《台階》教學反思 篇六

《台階》一課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敍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初擬了教學流程。

1、一讀課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説説你對父親形象的感知。

2、二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鑑賞。

3、三讀課文,思考如何理解父親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願卻悵然若失?你對本文的主題如何理解?

4、四讀課文,聯繫自己的家庭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一讀採用默讀,因為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每分鐘讀五○○個字以上,在這給他們記了時間,大都在七分鐘左右,速度還能達到要求。但雖然文章敍述的事情簡單而清晰,但很多學生被作者細膩的描寫所矇蔽,繞不開細節,所以大都概括得很繁瑣。我不得不提示他們:文章以什麼為線索?──台階。要求抓住文眼概括。所以在這裏消耗了一些時間。在完成一讀的第二個任務時倒有意外的收穫。請到第一個學生,他的答案是:父親是一個不甘人後、希望受人尊重、老實厚道、堅忍不拔、有志氣、但自卑的人。基本已概括了父親的所有特點。我以為答案過於完美,顯然不善誘發討論,正躊躇如何引導,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説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為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為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讀中,要求學生先跳讀,再細讀,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或最有觸動的細節談談自己的鑑賞。學生直感較好,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都是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寫,二十七自然段反覆的渲染都很有可讀性,我於是指導他們反覆閲讀,效果較好。但在一學生提到十九自然段時,我當時一震,但又有點茫然。與學生直言,這一細節描寫的確頗有深意,但老師也有隻能意會不能言傳之感(引用了剛才一學生的説法,所以大家都笑了),你能談談自己的高見嗎?學生的回答是:霧寫出了時間早,體現了父親的辛苦。我問大家對這樣的賞析是否滿意,同學們基本上都搖了搖頭。於是我們又繼續討論,學生的回答還是較表層,如:寫出了父親因理想快要實現的興奮之情。這個答案本已牽強附會,有的還別出心裁:文中父親頭上的小水珠凝結成大露珠的過程象徵着父親勞動的積累過程。這些答案是隻能肯定其思維活躍的。在學生的反覆商榷中,我也不禁頻頻插話。後來我們較一致地認定:霧的環境描寫在文中起到了烘托父親形象──艱辛而又執着的作用。這在文中艱難地挑着這幾個詞中有所體現。當時我也提出另一種想法:霧是虛幻的,在這裏也是否暗示父親的興奮會轉瞬即逝呢?不過,沒有時間詳研就已經下課了。有時,教學準備是怎麼也不會充分的。

三讀,學生對前一個問題基本能理解,但主題的把握就較難,本不應該講,似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但終又忍不住,心想:學生鑑賞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從認知到感悟的過程,只有讓他們多接觸一些更高一級的鑑賞,才能拔高他們的視野。到此完全背離了原先的教學設想,教師自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更融入了學生之中,與他們共同探討,成為他們學習的合作者和引領者。不知是老的教學思想作祟,還是本身的思想保守,我對新教改後的一種常見現象──教師對學生的所有回答一概讚賞有加一向不大以為然。知識性的不説,主觀題的答案雖説大可不必拘泥於一種,但即便在看一些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時,也看到教師對學生一些毫無道理的回答不僅不於指出,更不於否定。一般教師上課的應變能力本身有限,更可打着新教改的旗號對學生唯唯諾諾。固然,這似乎維護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遵循了文學鑑賞獨創性特點。但文章賞析又豈是空穴來風,可以牽強附會。且賞析也有高下之分,教師恰中肯罄的評價,高瞻遠矚的觀點對他們無疑更有指導和借鑑意義。當然並不是都講,只是我們沒有必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四讀後要求學生談感受,我預想將會水到渠成,學生一定都會有話可説,但實際情況卻不如預想的好,有些學生甚至説他們的父母都挺享福的,可能一則現在的生活條件愈來愈好,二則他們對父母肩上的責任感受不深。對父母的艱辛體會到的不多,有一個學生講起父母為自己的升學苦苦掙扎、四處奔波,真實動人;還有一學生父親是菜農,早出晚歸,辛苦耕耘勞作,她的感受也是深切的。之中,我也談起自己的一些情感體驗,營造更為平等、融洽的暢談氣氛。可惜時間有限,有些剛被激發的靈感與激情在鈴聲中告斷了。

回顧《台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説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課後,我總有意猶未盡之感,所以又選了一篇較為感人的短文《與父同寢》與學生一起研讀。課後,佈置作業,以父親或母親為素材寫作一篇真實感人的文章。並隨後小組交流、互評,推薦上台全班交流,評出最為感動人的父親或母親。我希望藉此吧我的第三個教學目標更加落實到位。

到此,我自感在這一週營造了一個感悟親情的高潮。真希望能與他們的父母溝通一下:孩子是否比以前體貼、懂事了?如能這樣,這段時間的教學就不僅是教學上的收穫,也算是對父母們的一種告慰吧!

《台階》教學反思 篇七

《台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敍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

《台階》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敍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

對於文章的學習,我始終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這節課也不例外。語文教學應該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把閲讀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基於以上這幾點的思考,本節課,從小説的文體出發,我安排了三個板塊的教學。

第一板塊“抓關鍵詞句,理讀故事”。嚴謹的文學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內容的前後聯繫,段與段的過度,思路異常清晰,但我們的學生卻往往忽略前後有關聯的詞句,從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學中,就有兩位同學的意見有了分歧,其實,他們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學的困惑之處,因而,我引領學生抓準關鍵詞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學生對文本也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閲讀中,還要讓學生儘可能地習得寫作方法,我想抓關鍵詞句,理清作者思路,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許能啟發學生今後在寫作中,也要注意前後句子的聯繫,段和段的銜接。

由理讀故事第一板塊中父親和台階的關係,很自然地帶出了第二板塊“抓細節描寫,析人物形象”的教學。應該説,這一板塊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學生的交流比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學生對細節描寫理解的比較到位,第二天作業的反饋也很好地説明了這一點。應該説,這一板塊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小説“寫了什麼”“怎樣寫的”這兩個板塊的教學後,我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板塊“讀懂主旨、讀出自己”的教學中。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始終扣住關鍵詞“父親”“台階”,始終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讀懂父親,讀懂台階的含義。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確實要重視,()但這一目標的實現也應在文本的解讀、把握中加以體現,對農民的關注、尤其是對農民精神世界的關注,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它只需要教師點一下即可。因而,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塑造‘父親’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編者為何又要編選這篇小説呢”,我想以此來推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其實,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遺憾。如,這麼長的一篇小説,如何在一節課中,既能讓學生、聽者有一整體感,又要在某一點上講深講透;又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該如何體現學生評價這一問題,我在這裏也不想贅述了。《好課是這樣煉成的——品讀名師經典課堂》的主編雷玲説:“作為教師,如果只是讀書、教書,不寫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要使自己儘快成長起來,只有不斷反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不斷地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成熟、完美。

《台階》教學反思 篇八

《台階》一課中,父親覺得自家的台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父親體壯如牛,吃苦耐勞,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積銖累寸,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悦真是無法形容。房子蓋成了,父親卻老了。

這篇小説固然謳歌了父親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悽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

父親造的新屋,規格並不很高,不過是屋基高些,台階從三級增至九級。但是他為此付出了大半輩子的辛勞。年輕時,三百來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沒覺得花了太大的氣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小説告訴我們,父親創業的艱難困苦,根源在於農村經濟極端落後。小説深沉地響着時代對先進的生產力的呼喚。

文中有一段話“父親閒着沒什麼事可幹,又覺得很煩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階上坐幾個小時,自那次腰閃了以後,似乎失去了這個興趣,也不願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台階,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父親究竟失去了什麼?這種若有所失的心理該如何理解?

(1)父親一貫辛苦勞累,砍柴、擔谷、抽煙、拾磚撿瓦、挑水,生活很有規律,可他現在忽然無事可做,覺得空虛無聊。

(2)父親一輩子渴望贏得別人的尊重,現在房子蓋好了,台階高了,他一下子沒有生活目標了,覺得沒奔頭,沒勁。

(3)父親幹了一輩子,年輕時三百來斤的青石板一下子背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如今連水也挑不動了,他失去了生機、活力,覺得自己沒用了,每價值了。

我不由想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的話“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幹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頹唐!”兩位老父親如此的相似,再想想自己年邁的父親,為家庭為生活又何嘗不是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有那些為社會為家庭奉獻了一輩子的老人,在老境頹唐之時,他們內心的失落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和體會呢?關愛老人吧,讓他們在失去青春、失去活力、失去健康之時,得到一些温暖吧!

教師引導分析父親形象的意藴

(1)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人都有獲得社會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贏得尊重,是父親最大的心願。

造新屋,當然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但是,建築物,無論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這篇小説着眼在台階,寫父親對台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就是對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總是在自己視野的範圍裏,由比較而產生的。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台階,目光那麼專注,他羨慕那個氣派,他感歎“我們家的台階低!”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裏有民族特質中拼命硬幹、堅忍不拔的精神。

(2)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父親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根源在於生產力水平低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5jg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