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端午節的習俗多篇

端午節的習俗多篇

端午節的習俗多篇

端午節的習俗 篇一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端午節的習俗簡單介紹4:懸艾

端午節的習俗 篇二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户户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粽,像枕頭的叫枕頭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粽”。箬葉裏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裏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於是就有了鮮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綠豆粽、豆瓣粽、棗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粽子,稱作“灰湯粽”。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髮,並給起牀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粽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鍾馗像,併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製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着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並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户飾,以止惡氣”。最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後,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説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説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節的習俗 篇三

眼看端午節一天天的臨近了,那象徵端午節的各種形式,不同餡兒的粽子也琳琅滿目的出現大小超市的貨架上了,當然那些小商小販也不甘落後,在他們的攤位也相繼擺滿這樣那樣的不同式樣的粽子。你要自己包也行,糯米有得賣,粽葉也有人賣,無論那個在集市上都能夠買到。

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之一,也是民間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流傳下來的習俗。説到屈原,讓我想起了他的“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歎息。縱觀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沉醉於社會的那些個大染缸裏不願意醒來呢!還有人自我解嘲道:“常在染缸邊上走那有不濕鞋”的論調。其實那些人只不過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罷了。你不清,你想濁,又何必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們每一個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不要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那些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的只不過是為自己的罪責開脱罷了。歷史上的屈原不是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了嗎,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清而受到人們的尊重流傳千古,也才有了今天的端午節。

説到端午節,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之一,而且由於地區的不同,不僅餡兒的用料不同,不過主料都是糯米,只是在糯米里參各式各樣的配料,喜歡素的就參一點點紫米,或是花生什麼的,而喜歡葷的則放一些牛肉火腿什麼的,當然也有的人喜歡什麼都放一點點的,總之,你到超市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挑選到自己喜歡的一種。

所包葉子也是因地區而異各有所別,有的地方用竹子的葉子來包,有一種叫大棕竹子的葉子人們就拿它來包粽子;有的地方用粽花的葉子,粽花可以做掃把,而葉子就被人們用來包粽子;有的地方用的葉子則是屬於蘭棵植物的一種,這種葉子不僅葉片綠色間帶有點點白色斑點,當然極少的的斑點是金黃色的,而且本身就具備一種蘭草的自然清香,所包出的粽子在煮熟之後葉子的綠色不會染飯,而且能夠把葉子那份蘭草的自然清香滲透於粽子裏面,吃起來就自然而然有一種蘭草的清香了,糯米的清香加上蘭草的清香在包的過程中就能夠淡淡的聞得到了,在煮的過程中更是香飄四溢,糯米飯的清香加上粽葉的清香吃在嘴裏是別有風味,所以在包粽子的葉子中是特別好的。遺憾的是我在網上根本查不到這種屬於蘭棵植物包的粽子圖片。

在我們華寧縣的縣城以及所屬的周圍的鄉村到各個鄉鎮所用的葉子也是不盡相同的,縣鎮以及所屬鄉村包括山區用的葉子就是屬於蘭草的自然清香粽葉,而盤溪、華溪用的是粽花葉子,所包的粽子不僅在煮以後會染成綠色,而且沒有那份蘭草的自然清香。華寧用來包粽子的這種蘭棵植物葉子多生長在山區一些揹着太陽陰暗潮濕的地方。只要沒有霜雪的侵襲,這種粽葉一年四季都是常青的。現在有的人家把它作為觀賞植物來栽種,我家門前就栽着一小塊,每年端午節不用去買粽葉,用自己家種的就夠了。

説到包粽子,也把我的思緒帶到了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在那個窮的叮噹響的生產隊時期,市場上是沒有粽子賣的,要吃得自己包,那個時候能夠有糯米包粽子就不錯了,其它配料是談不上的,能夠吃得起粽子的人家也不算多。我們這裏還有一個習俗,無論哪家的兒子定了人家的閨女做媳婦,在沒有結婚以前每個傳統節都得給女方家送禮,而端午節送的禮物中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即便自己家吃不起粽子,到了端午節也要準備好粽子送女方家的禮,而並不是每一家的女主人都會包粽子,所以只能請人包了。

我家當然是吃不起粽子的,不過我媽媽卻很會包粽子,所以每年臨近端午節的時候,周圍鄉村的人家都會用撈飯的燒箕抬着糯米和葉子以及扎條來叫我媽媽給包了,扎條那個時候多用棕葉撕開成條狀,也有的用麻線。當然包粽子是在晚上,在水油燈下,有的時候一個晚上都會來好幾家,排着隊等。在包粽子的過程中童年的我就坐在旁邊手託下巴目不轉睛地看着,只見我媽媽把一個或是兩個粽葉疊在一起兩手疊成一個錐形,然後左手拇指和其它四個手指頭輕輕掐住,用右抓米放入,待裝滿那個錐形的圓筒之後,再用一支筷子插幾下,大概是為了讓糯米實落,然後在葉子的搭接處插入一個或是兩個葉子,如果不平就用剪刀剪一點點,封起口來,右手抽一條紮帶紮起來就完成了,當然要藉助牙齒來結疙瘩才能完成,因為右手不能放開。那個時候的人沒有現在的意識和觀念,包粽子也是不收錢的,只當是幫忙,有識相一點的在包完了之後會拿兩個粽子分給我和兩個弟弟,當然我媽媽也會客氣的説句客套話,我和兩個弟弟則是歡喜不已。不識相的也就抬着走了,我的媽媽也沒有什麼什麼説的,反正是會在手上的活兒。

我媽媽不僅會包粽子,而且會包各種不同花樣的粽子,有一種叫四角粽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包的,四角粽是四個角一樣大,需要兩個大小差不多的葉子,而且需要長形的,一個葉子疊兩個角,兩個角是正疊一個,反疊一個,然後裝上米,插在米里,然後再疊另一個葉子的兩個角,最後兩個葉子的口連在一起,就成為四角粽了,由於四角粽比較挑揀葉子,所以能夠包的葉子也比較少,也很少包,所以大部分還是一般性的粽子,當然一般性的粽子也就容易多了。

記得在土地下放以後,我媽媽還包過粽子去賣,因為有幾個四角粽子,所以一下子就被人買去了,大概覺得好奇吧,現在在市面上我都沒有看見過那樣包法的粽子,遺憾的是在網上圖片中也查不到。

包粽子的糯米得先淘一下,把水控幹,不能含太多的水分,所以得用撈飯的燒箕裝,粽葉是把沒有葉子的靠近根部的莖用剪刀剪了,然後洗乾淨了,在包的時候不能太緊了,不然煮不熟吃,當然也不能太鬆了,不然就散了。對於這個包粽子的巧技我始終沒有學會,我會包,問題出在捆不起來,一捆就散,大概因為我的手太小了,在扎的過程中握不過來,所以一紮就散了。現在好了,不用自己包也能夠吃到清香的粽子。

不過在我們吃粽子的同時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僅知道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的來歷,多給我們的孩子講講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讓孩子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的殉國日。

附:端午節的由來 篇四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説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説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節的習俗 篇五

説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節有許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端午節有許多風俗,好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説到粽子,我可是非常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裏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説,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 篇六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五毒餅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 北方端午節的習俗食物盤點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者,初也,五為陽數,故又稱“端陽節”。粽香總會如期飄蕩在五月端午這一天。無論風雨,不管磨難,祖祖輩輩懷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

1、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五毒餅

端午節前後,不少食鋪會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實際上,五毒餅就是玫瑰餅,只不過其最外一層的酥皮兒上印有蠍子、蛤蟆、蜘蛛、蜈蚣、蛇這“五毒”的形象罷了。五毒餅是北方端午節特有的節令食品,初夏時節正是毒物滋生活躍的時候,因此古人會食用“五毒餅”祝願消病強身,祈求健康。

2、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麪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説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黃鱔

3、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黃鱔

我國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黃鱔又名鱔魚、長魚等。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説。

4、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大蒜蛋

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茶蛋

5、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6、北方端午節吃什麼——吃打糕

吃打糕端午節是南方端午節吃什麼 南方端午節的習俗食物盤點

古人過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七

元稹喜歡“萌”粽子 陸游愛辦派對吃粽子

詩人和吃貨是兩個並不矛盾的詞,在我國古代,越是文化人,就越講究吃。文人們端午吃粽子就是一個明證,比如説,那粽葉非得是太湖裏的,那糯米非得黃河邊上的才好……古人吃粽子,花樣繁多。像唐代着名詩人元稹,就是寫“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的那位,他詩風婉約,喜歡的粽子也很精小。元稹有詩“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可見他對那種小如初生綠菱的“迷你賣萌”粽子情有獨鍾。

不過蘇東坡的口味卻又不同:“不獨盤中見盧橘,時於粽裏得楊梅”,説明對以蜜餞為餡的粽子讚不絕口。而清代林蘇門的“一串穿成粽,名傳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膩透纖紅。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醃?T貴,知味易牙同。”則暴露了他對火腿粽子的心心念念。

當然有好吃的不能獨享,不少詩人也喜歡在這一天約好朋友一起分享美味的粽子。宋代陸游也寫過“端午數日間,更約同解粽”的詩句,看來陸游算是個比較喜歡熱鬧的“派對達人”。不過,熱鬧繁華的背後總是寂寞空虛冷,每一個節日都會引發他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端午當然也不例外。喜歡獨自散步的詩人們,也免不了在節日裏思鄉。像宋代詩人朱鬆就在他的《重五》一詩中寫道:“異鄉逢午節,卧病此衰翁。竹筍進新紫,榴花開小紅。山深人寂寂,氣潤雨濛濛。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古人沒有電話,只能託些個花花草草、菖蒲艾葉什麼的寄託一下對親人的相思,若是如現在這般通訊發達,一個電話便可聽到鄉音,就不會有這些讓人讀來肝腸寸斷的詩句了吧。

唐代皇帝和大臣互贈夏衣 衣上有題名,穿着很清涼

百姓要過端午,皇家也是不例外。當然,皇家過端午的規矩也多。比如説節日這天,皇上要向朝中的臣子賜予夏衣。這個工作很仔細,所賜的衣服用輕薄的細葛為料,還要根據臣子的身材縫製,讓他們穿着合身。

杜甫《端午日賜衣》詩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着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首句表達出乎意料的心情:宮衣上面居然還有我杜甫的名字啊!這是怎麼回事?原來,此時肅宗正在打擊他老爹的臣子,把房?g、張鎬、嚴武、賈至、高適、岑參等人貶出京都,杜甫也在打擊之列,端午節過後沒有幾天也被外放了。所以,他對受賜夏衣這份“恩榮”感到意外。三四兩句寫夏衣的輕軟高級,細葛含着微風,香羅白如積雪,杜甫的想像力令人歎服。五六兩句寫穿着的愜意,夏衣上面的題名墨跡尚濕,穿在身上感到十分清涼。第七句寫衣服長短合身,結句寫自己終身感戴皇恩。杜甫當時任左拾遺,是個八品小官,他能受賜夏衣,可見皇上端午賜衣的範圍十分廣泛。

一方是皇上賜予臣子夏衣,另一方是地方官吏向皇上敬獻夏衣。關於後者,史書未記,長於記事的杜甫卻把它寫進詩中。杜甫有《惜別行 送向卿進奉端午御衣之上都》,向卿其人名字不詳,他製成了一件高級的夏衣,去上都(即京都長安)進奉給皇上,杜甫寫詩給他送行。詩中寫道:“裁縫雲霧成御衣,拜跪題封向端午”,雲霧,比喻夏衣的輕柔,拜跪題封,是表示對皇上的敬重。

手腕上掛長命絲繩 皇上向大臣賜“百索”

除了互贈夏衣,因為五月是民間信仰的惡月,五月五日有被看作惡月中的惡日。流傳下來的一個小故事説明了這一點:宋朝的徽宗皇帝和童貫就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兩人心裏難免疙疙瘩瘩、十分鬱悶,於是改為十月十日生的,一下子就從金牛座,改成了天秤座。

出於趨利辟邪的考慮,每年端午節,大家都要在門上或手腕上掛結長命絲繩,在門上插艾草。晚唐詩人和凝《宮詞》寫道:“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脣。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係臂新。”“朱門插艾”,“香絲係臂”就是這種風俗的體現。

古代端午,皇上還要向臣子賜贈“百索”,百索,就是長命絲繩,是用五色絲線編結的繩索,又名長命縷。唐代詩人竇叔向有《端午日恩賜百索》,詩云:“仙官長命縷,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餘生倘可續,終冀答明時。”道教稱有尊位的神仙為“仙官”,這裏指皇上。皇上賜予長命縷,深深感動了這位詩人,他説此事之大足可驚動蛟龍,恩情之深足可曉諭犬馬,表示在有生之年盡力報答聖明的心情。

端午前下場“龍舟雨” 被認為是好兆頭

龍舟雨,就是端午前的雨,漲龍舟的水,意思就是説,為了方便人們在端午節的時候賽龍舟,端午節前都會下雨,讓河水上漲,人們把這種雨叫做“龍舟雨”。

傳説,在端午節前,如果有下“龍舟雨”,則是個好兆頭。端午節過後,氣温將顯着升高,雨量也將更加充沛。下了雨,緊接着便是震人心魄的龍舟賽了。除了思鄉,古人們着墨最多的,便是這龍舟賽了。

張建封的長詩《競渡歌》最被人們看好,其中描寫競渡場面十分精彩:“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到了衝刺階段,場面更加熱烈了:“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舜。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望着即將靠近的終點錦標,兩條龍舟上的健兒們眼睛閃出亮光,“目如舜”,傳説舜有雙瞳,所以視覺特別明亮。看着決勝的關頭,坡上的觀眾發出了驚雷般的呼叫。勝負轉眼間作出分曉:“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這是寫輸了一方的表現,眼看着別人奪了錦標,只好徒勞地揮動船槳向前劃,鬱悶得不得了。

端午節習俗有什麼 篇八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説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 篇九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説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説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粽葉。奶奶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粽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粽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的習俗 篇十

端午節是我喜歡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裏,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如划龍舟、包粽子……下面,就由我向大家講講包粽子的步驟吧!

包粽子首先要準備的就是材料。我們買回了粽葉、黃豆、瘦肉、葱……先把葱放到鍋裏炒熱,半熟就可以拿上來了。再把綠色、棕色的粽葉放入水中泡上幾個小時,然後再把粽葉放進鍋中煮。記住,一定要滴幾滴油才不會太黏。

材料準備完畢,接下來就是包了。我和外婆各拿起一片粽葉包了起來。我們先找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凸出來的一面是粗糙的,是用來綁粽繩的。凹進去的一面是光滑的,是用來包料的。包完料以後,就是最難的一步了。只見外婆把粽葉剩下的部分壓下去,再把兩邊摁進去,再往內折,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啦!每次我都會在這步驟上用上近五分鐘時間。外婆鼓勵我:“加油,別灰心,你一定能成功的!”在外婆的鼓勵下,我終於學會了,真是太高興了!

粽子包完了,接下來就是綁了。我把粽繩纏在粽子上,在上面繞了兩圈,又綁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一個完整的粽子包好了!

我們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裏煮。不一會兒,粽子的香味就飄進我的鼻子裏了。

等到粽子一拿上來,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吃了起來。哇,好香啊!自己做的東西太好吃了!有了這次經歷,我終於體會到了蘇聯高爾基説的“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這句話的真意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r9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