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周易·易經》全文【多篇】

《周易·易經》全文【多篇】

《周易·易經》全文【多篇】

正文: 篇一

{一}

易學思想與中國哲學的聯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哲學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最高概括,其內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經》中乾卦説明了事物由淺到深的發展過程。初九爻:“潛龍勿用”,潛在水裏的龍自然是未成氣候。“飛龍在天”才是事物發展的成熟時機。如果過於狂妄自大,必樂極生悲,正是“亢龍有悔”。又如《彖傳》中:“‘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説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設教”,接過一般民眾都迷信的筮法,裝進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的內容。將卜筮與哲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對哲學不感興趣的民眾也易於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義”一樣,《易》學中也包括許多看似淺顯,但內涵十分豐富與深刻的哲學道理。

二 、《大象傳》在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精神。細讀這兩句話,會發現這其中有可貴的涵義存在。如今,中華民族的子孫仍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規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見,《周易》中的哲學精神對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藴涵着關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學《易》能修身養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易》,對學習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大的幫助。孔子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然後力行”。我認為學習周易,便能使人向着這一個方向走去。

{二}

《易經》作為一部古老的經典著作,從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預測之書,但是,從卦序、卦名、卦象、卦辭、爻序、爻辭、爻象、斷辭以及其推演過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國傳統道德哲學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於老子、孔子而成書,成為老子、孔子哲學思想的源頭活水。

一 、《易經》包含着“道非常道,有無相生”的宇宙觀

“道非常道,有無相生”是中國道德哲學對自然界本質的深刻揭示,是對自然規律的高度總結。不僅包含着西方現代哲學唯物觀、發展觀、聯繫觀更重要的是創立了西方哲學一直未重視的終始觀。

《易經》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把自然界這些發展變化規律滲透到自己的預測理論體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論體系置於正確的、科學的宇宙觀指導之下,為其預測的科學性,準確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追溯《易經》中包含的哲學原理,有助於我們對《易經》的理解,準確的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也有助於我們駁開《易經》的神祕面紗,糾正唯心主義的不全面、不客觀認識。

《易經》通過卦名、爻名立論,通過卦辭、爻辭論述事物的發展變化,通過斷辭指導人們吉凶趨僻。哲學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變、爻變之中。

(一)《易經》中包含終始觀。終始觀是中國道德哲學對哲學原理的巨大貢獻,其深刻程度、影響廣度和對立統一一樣可以稱之為規律。

自然界的萬物從那裏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產生以後,無一不是無條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學偏重於論述從生到死的過程,沒有注意從死到生的過程。

終始觀和發展觀相比較終始觀居於其上,終始是發展的終始,發展是在終始的總原則下的發展。

(二)《易經》中包含唯物觀。

世界是物質的,這是西方哲學唯物論的最基本觀點。中國道德哲學認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組成的,二者同質而異名。《易經》中體現這一觀點的方法獨特而且實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離代表太陽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澤,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義雖然不完全顯示具體物質,但其所代表的內容離不開物質現象。

另外,中國的文字屬象形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質的筆劃或部首組成,所以每一卦都帶有物質的烙印。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於唯物論。

有人懷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質及其現象的代名詞,這樣分析還有什麼價值,其實這正説明《易經》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是立足於唯物論的。

(三)《易經》包含發展觀。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發展變化的,發展變化遵循“道非常道”的發展觀。《易經》對物質的發展變化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

六十四卦的編排順序就充分體現了自然界的發展變化。如上經三十卦,始於天(乾)地(坤),終於日(離)月(坎)。

把事物的變化寓於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飲食、訟代表爭執,師代表示搶奪,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積蓄力量,履代表從前慎後……,剝代表消落,復代表迴歸,頤代表舒坦……。大過代表過分強大,其本未己弱,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經》。

(四)《易經》中包含聯繫觀。

《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別代表着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論從那一卦那一爻開始變起,都可變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過這種聯繫,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離)月(坎)、山(艮)澤(兑)、風(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聯繫在一起。《易經》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充分體現了自然界普遍聯繫的觀點。

二 、《易經》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觀

正確的人生觀源自於正確的宇宙觀(世界觀),具體體現為終始觀、唯物觀、發展觀、聯繫觀。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就要求我們按照自然規律和原理去辦事,這就是中國道德哲學的遵道重德觀念。宇宙觀揭示人與自然關係的本質,人生觀則揭示人與人關係的本質,實質是遵道重德。 人與人的關係不分民族、國家,不分歷史朝代,自始至終表現為君臣(上下)關係,父子(先後)關係,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關係) 儒學稱為“五典”關係。

上下、先後、左右類似於宇宙空間,因而人生觀也類似於宇宙觀。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的品德,堅持用正確的人生觀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以自我為原點、履蓋全人類的科學的人生觀(類似於宇宙觀,宇宙觀是以觀測者為原點的時空無限,天地四方之謂宇、往古來今之謂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以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等警句名言都是深刻的寫照。由此可見,《易經》是一本教人進德修業,樹立正確人生觀的書,不明確這一點專求卜筮,其預測水平永遠也提不高。

三 、《易經》中包含“對立統一,負陰抱陽”的辨證法。

對立統一和負陰抱陽,是中西方哲學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不同表述,其實質相同。西方哲學關於對立統一的基本表述是對立雙方,相互對立,相互聯繫,互為存在的前提。

中國道德哲學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既分陰陽説明二者不同是對立,既負又抱説明陰陽不可分離是統一,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雙方就是在消長運動中達到平衡,從而使負陰抱陽的平衡體,能持續一定的時間而存在。當這個平衡被打破的時候,就是事物滅亡的時候,構成了萬物皆有生命(持續時間)的從有到無的過程。中國人應用對立統一負陰抱陰的規律,表現為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問題,處理問題。這也是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有獨特的邏輯思維方法之所在。 中國人對這一規律的應用可以説與生俱來,得心應手。西方人在對立統一規律的應用方面,自始至終顯得生硬,不切合具體事物。《易經》中對一分為二,合而為一的運用可謂出神入化,

四 、總結和建議

《周易》的內容主要包括“經”和“傳”兩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與卦爻辭和闡釋《周易》經文的專著。不過我認為這倒不需要我去重點了解,由於專業的緣故,我覺得周易中藴含的管理思想這是非常值得我學習借鑑的。《周易》的核心講究“三易”,即“簡易”、“不易”、“變易”。如今中國企業管理理論是朝着簡單管理的方向發展的,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普及化,走的是“簡易”的路徑。只有瞭解企業組織的基因密碼結構、基因代謝規律、基因進化規律,才有可能實現“簡單化”。而《易經》為此提供了豐富的數學模型和理論模型可供借鑑。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週期,其產生、發展、變化都是有規律可尋的,構成其有機生命的基因密碼DNA基本規律是相對不變的。也就是説探索社會基本成員和組織系統,是當代管理學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易學的“陰陽、太極、五行、八卦、河圖、洛書、六十四卦”等準數學模型,為此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可廣泛應用於所有社會科學領域的普適性規律。

不變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變易”是易經研究的主要內容,《易經》以“全息”、“系統”、“變易”的哲學觀和獨特的符號系統,為我們提供了“變易”的類數學模型。

易學的實質就是管理哲學,易學的自然法則、結構決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結構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應用價值,我所學過的現代管理學元素在易學思想中也均有體現。我們堅信並預言,易學將會從歷史的失憶中醒來,以其豐富的自然哲學和辯證哲學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屬性,能夠為中國和諧哲學的建構提供戰略平台,也將對中國文化的傳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價值指導。

它並不只是譯本占卜之書這麼簡單,它的精髓,或者説,它的實質,是一種對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賦予人們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中國式的思維方式。它可以説是影響中國人最深最廣的一本哲學著作,是它成就了我們整個的中華民族,唯它,能裝下我們整個的中華民族。

目前,我國的易學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無重大進展,理論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亂,實際應用容易趨向神祕主義。上述狀況嚴重歪曲了易學的學術地位,阻礙了中華易學良性化發展的步伐,矇蔽了易學的真正價值。我們應該科學地看待和研究易學,使之早日進入理論化的殿堂。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篇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兑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上下經卦變歌

訟自遁變泰歸妹,否從漸來隨三位。

首困噬嗑未濟兼,蠱三變賁井既濟。

噬嗑六五本益生,賁原於損既濟會。

無妄訟來大畜需,鹹旅恆豐皆疑似。

晉從觀更暌有三,離與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過來,解升二卦相為贅。

鼎由巽變漸渙旅,渙自漸來終於是。

基本簡介 篇三

易:改變;經:書籍。《易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由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易經》典籍之內容。

1、伏羲依照“河圖”之啟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經》典籍的核心內容,《易經》之五大規律也出自於“河圖”之啟示。

2、《易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的對象,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系統。“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 兩儀是對太極的細分;四象是對陰陽的細分;八卦是對四象的細分;六十四卦是對八卦的細分。每卦及卦爻的含義有單獨的章節進行釋義;如何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靈活運用《易經》之陰陽變化細分系統,則需要根據所觀察和研究的對象作出適當的選擇。

3、以《易經》規律為源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面瞭解的中國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和這些規律數千年沉澱和積累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等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徵,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諧意識。

4、《易經》規律運用之“無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

⑴、“無我”之境界(道法自然):

①、船到橋頭自然直:“無我”境界之陰陽變化細分系統的選擇;

②、順其自然:“無我”境界之易經規律運用。

③、“無我”境界之表現:善惡終有報、惡人自有惡人治、敬天認命、逆來順受、船到橋頭自然直、為無為則無不 為等等。

④、“無我”境界之古法:“道法自然”。

⑵、“有我”之境界(人道合一):

①、探索真理:“有我”境界之陰陽變化細分系統的選擇;

②、自我實現:“有我”境界之易經規律運用。

③、“有我”境界之內涵:“仁義禮智信”之倫理原則、“温良恭儉讓”之傳統美德、“忠孝勇廉”之高尚品格、“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思想境界、以及“勇於探索、自強不息”之開 拓精神等等。

④、“有我”境界之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亦稱易經,簡稱易。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與商紂王之間的鬥爭。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傳為周人所做。《童子問易》有詩云:“龜長筮短道益損,象數和於羑里困?日月順行貞寒暑,地天翻覆定乾坤”。易的主要意思是變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徵普遍存在的雙邊關係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並附以卦爻辭作簡要説明。

《周易》是建立在“陰陽一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

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人民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周易》含蓋萬有,綱紀羣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事實上是包括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交替的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演變,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太極、理、氣觀及辯證法思想、人道主義思想等對西方影響深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k95z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