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及賞析(精品多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點評 篇一

舊時風俗,陰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賞月的日子,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丙辰年,即一○七六年,作者正在密州作地方長官。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佳節倍思親,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蘇轍字子由,已和他多年不見了。這首詞就是他為賞月思念親人而作。

詞的上片着重寫賞月。句句不離賞月,又沒有一句正面描寫月色,而只從作者對月亮的奇思妙想下筆。這就擺脱了俗套,寫出了新鮮的意境,表現了作者的藝術特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幾時”,即何時。“把酒”,手持酒懷。兩句劈空而來,先寫飲酒賞月,還通過對青天的詢問,把思路引向了對宇宙奧祕的探索:明月從什麼時候就有了?根據神話傳説,月亮是和天上的神仙世界聯繫在一起的,而這個神仙世界據説是在數不清的年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於是他自然地聯想到:“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宮闕[què]”,宮殿。闕是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這兩句是説,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按照他們的歷法,今晚屬於哪一年的中秋?原來,他的詢問,事出有因。“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瓊[qióng]”,美玉。“宇”,房檐。“瓊樓玉宇”,指神話中的月宮。“不勝[shēng]”,受不住。他打算乘風飛到天上去,又害怕天上的月宮過於寒冷,讓人受不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他左思右想,欲行又止,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讓清朗的身影伴隨自己的舞姿而閃動。這時他陶然自樂,因而想到,飛上冷清的天宮,哪裏有人間這樣的樂趣呢。作者通過描寫他想上天又終於決定不去的過程,曲折地反映了他由於政治上受到挫折,產生了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最後又決心改變這種態度的思想鬥爭。

明月不僅是神話的世界,也是團聚的象徵。作者的思想經歷了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猶豫,終於轉向人間。人世的悲歡離合之情,隨之湧上了他的心頭。我們看到,在詞的下片,雖然仍寫月亮,但它已經成為一個線索和陪襯,服從於表現對蘇轍的懷念了。“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綺[qǐ]户”,是雕花的窗户。作者似乎看到那行空的明月,轉過一座座硃紅的樓閣,把它的光輝低低地斜射進一個個雕花的窗户,照着難以入睡的人們,引起了他們的愁思。顯然,作者正是難以入睡的一個。他注視着象徵團圓的明月,勾起了對遠方弟弟的想念。“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兩句是他在向月亮抱怨:你對我們不該有什麼過不去的地方吧,為什麼偏偏總是在人們分別之時圓呢?這豈不更加深了人們的離愁嗎?幸而,他的胸襟是開朗的,他轉念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要求只有圓月和歡聚,這樣十全十美的事,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實現的。他只好作退一步的希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嬋娟[chánJuān]”,傳説是神話中月宮裏的仙女嫦娥,這裏用來代指月亮。他但願弟弟和自己都能夠健康長壽,雖然遠隔千里,而能共賞皎潔的月色,也就於願已足了!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篇二

王菲的一首家喻户曉的歌曲《明月幾時有》既是取詞於蘇軾的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王菲極具特色的聲線的演唱下,這首詞流溢出一股悽婉和蒼涼,每一次的聆聽都引發了離鄉求學的我悠遠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的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兩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以至書法,繪畫等都有極高成就。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表現出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高遠筆力遒勁的特點,在當時及對後世都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也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繫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脱化而來的。“舉着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着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説:“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裏的淒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裏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説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裏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裏由脱塵入聖一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裏去,脱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硃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着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説:“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説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一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脱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歎,這裏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九,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裏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所以能傳誦千古,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首先,由於它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祕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脱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其次,它所抒寫的“此事古難全”的離愁別恨能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讀者的共鳴;以月為主線,使情,景,理融會貫通起來,是本篇的又一突出特色。上片開頭,由月展開思索,通過連續發問,表現對超脱出世的嚮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陰晴圓缺,比賦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着詞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顯得境界高遠,意味深長,情味厚重。

第三,詞中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已越過蘇軾兄弟的界限,“變為一切熱愛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予了蘇軾對天下人的一種美好的祝福,表現了他一種寬大的胸懷和氣魄。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脱超逸的詞風。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説:“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一首詞,此説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篇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註釋 篇四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的石台。

歸去:回去,這裏指回到月宮裏去。

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裏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qǐ)户,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綺户: 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但:只。

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註釋 篇五

1、水調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2、丙辰:熙寧九年(1076)

3、達旦:至早晨;到清晨

4、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5、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6、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què),古代城牆後的石台。

7、歸去:回到天上去。

8、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9、不勝:勝(shèng):承擔、承受。經受不住。(古代讀shēng,現在一般讀shèng)

10、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11、何似:哪裏比得上。

12、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綺户:雕飾華麗的門窗。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綺(qǐ)) 户:彩繪雕花的門户。

13、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14、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15、但:只。

16、千里共嬋娟:共:一起欣賞。嬋娟(chán'juān)指月亮。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譯文及註釋 篇六

譯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藉着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裏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户上,照着屋裏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註釋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的石台。

歸去:回去,這裏指回到月宮裏去。

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裏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qǐ)户,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硃紅的華麗樓閣。綺户: 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但:只。

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譯文 篇七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白話翻譯 篇八

明月從何時才有?手持酒杯來詢問青天。

不知道天上宮殿,今年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風歸返,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愛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着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間!

轉過硃紅樓閣,月光低灑在綺窗前,照到牀上人惆悵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麼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介紹 篇九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現存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最早的一批詩作是嘉祐四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詞則寫於熙寧五年(1072年)。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vyew7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