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微信公眾號文章(實用19篇)

微信公眾號文章(實用19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9篇《微信公眾號文章》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微信公眾號文章》相關的範文。

微信公眾號文章(實用19篇)

篇一:冬至微信公眾號文章

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温州人都有吃湯圓或麻餈的習慣。長輩會趁着“碎息兒”(温州方言,意為“孩子”)吃湯圓時進行家教,比如“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勸孩子要更聽話,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曬湯圓粉

“冬節”前,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曬成湯圓粉。湯圓粉曬乾後放入洋油箱,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後使用。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曬很多,“冬節”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

賣麻餈

每 當“冬節”前後,温州老城的街巷裏就會出現一些挑着擔賣麻餈的人。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再帶點白糖、豆沙粉,一路叫 賣,邊賣邊做。他們技術高超,一個麻餈經他雙手一轉動,就變成裏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樣的麻餈團,然後餡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篇二:冬至微信公眾號文章

1、禦寒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冬至養生的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温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氣温較低時儘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2、養藏

冬至後,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生當注重於“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腎臟十分重要。

3、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生亦應適當補養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4、益陰

《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説,而北方冬季氣候一般比較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卧室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1.冬至微信文章素材

2.冬至節微信文章素材

3.關於冬至的文章素材

4.冬至微信公眾號文章素材

5.關於冬至的微信文章

6.冬至微信文章

7.

8.

9.冬至微信推送文章

10.有關冬至的文章

篇三:平安夜微信公眾號文章

1、互贈蘋果

在中國人們也會在平安夜的時候相互贈送蘋果,蘋果的“蘋”,與平安的“平”,同音,因此,在平安夜吃蘋果也就寓意着“平安”的意思。

2、平安夜也被視為短日

在英國,平安夜如在工作日,有時會被銀行及貿易公司視為短日(下午休息)。

3、天主教的聖誕季節在平安夜開始

天主教的聖誕季節在平安夜開始。除非當日是星期日。守夜的聚會據説是在12月24日早上。然而,在午夜前參加聖誕節的聚會是不被允許的。

4、基督徒會在平安夜參與子夜彌撒或聚會

傳統上不少基督徒會在平安夜參與子夜彌撒或聚會,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內舉行,以表示聖誕日的開始。一些教會則會在晚上較早時間舉行燭光崇拜,通常會有耶穌降生故事的話劇表演,亦會享用大餐,一般會有火雞或火腿作為主菜。德國的傳統菜色則有燒鯉魚。

5、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化粧舞會

通宵達旦地慶祝聖誕夜是一個幸福、祥和、狂歡的平安夜、團圓夜。

6、與家人團聚

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團聚。聖誕之夜必不可少的節目是party或聚會。大多數歐美家庭成員團聚在家中,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後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爐旁,彈琴唱歌,共敍天倫之樂。

7、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襪子掛在牀頭

據説平安夜的晚上,聖誕節老公公會駕着馴鹿雪橇滿載着禮物準備送點這一年來表現很好的小朋友,他會悄悄地從煙囱爬進屋內,禮物塞在掛在牀頭的襪子裏。所以孩子總會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襪子掛在牀頭,並在襪子旁邊放杯熱牛奶給勞苦功高的聖誕老人解渴,並送份大禮給自己。

8、互相交換禮物、報佳音

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在這天晚上都會看到一羣可愛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詩歌彈着吉他,一家一家的唱着詩歌報佳音。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1.關於平安夜的微信文章推薦

2.聖誕節平安夜微信文章

3.平安夜聖誕節文章

4.平安夜微信推送文章

5.關於平安夜的英語微信文章

6.聖誕平安夜文章

7.平安夜微信文章

8.

9.關於描寫平安夜的文章

10.有關平安夜的英文文章

篇四:平安夜微信公眾號文章

平安夜指12月24日晚,是聖誕夜的意思,英語叫ChristmasEve(聖誕前夕,聖誕前夜),平安夜也用來表示聖誕節前一天。巧得很,和中國民間的“掃塵節”一樣(夏曆12月24日,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家庭裏都要掃塵,“塵”和“陳”諧音,“掃塵”因而有“除舊”的意思),在舊時的歐洲,平安夜也是掃塵的日子。

平安夜這個習俗漸漸流傳進中國,聖誕節的前一天,被稱為平安夜。平安夜還沒到,一種叫做“平安果”的禮物,開始在人們手中悄然傳遞。不過,平安夜送平安果,這個習俗據説是中國才有的。

篇五:春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雲南哈尼族的介紹: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稱,他稱20多種,解放後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人。隋唐時代,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稱為“烏蠻”。

雲南哈尼族過年習俗:

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除夕婦女忙着做餈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裏都喜歡盪鞦韆。

春節節日意義

節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內涵,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文化資源。而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社會意義尤為巨大。

春節首先代表着温暖和親情。“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不趕,趕三十晚”……這些話道出了春節所負載的厚重歷史積澱,以及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聖地位。“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

其次,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舊時北京人過年要吃荸薺,荸薺諧音“必齊”,説的就是新年親人必須齊全。年夜飯是中國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這頓飯無論如何一定要在家裏吃。人們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上,使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被廣大人民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徵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人們説,有海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説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着人間温暖。這種温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睦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

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閲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今天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篇六:春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春節古稱“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佈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春節俗稱“過年”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上禾下千”,《説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説,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並不矛盾。“禾”是穀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徵着取得穀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着穀物。

另外還有一種傳説,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説,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這種説法大概是後人根據年俗傳統附會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篇七:春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春節禮儀之拜年時間】

拜年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這是拜年的第一要素。

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也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

【春節禮儀之送賀禮】

賀禮一定要送的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拜年賀禮物還應講究衞生、安全。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贈送花炮之類,則萬萬不能去購買偽劣產品。

此外送賀禮還應注意節儉。

自己如果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拜年時還一定要注意禮節和言談舉止。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古代拜年禮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户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某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古代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鑽。拜年鑽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後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後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

早在宋代,親朋好友之間就已經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述道:“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剌,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僕應門,則皆卻人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在京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結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還。三四日後,始暇拜其父母。”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

到了明清時,人們用“寸褚”、“紅單”投謁代替拜年。這時的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

不求見面惟通謁,

名紙朝來滿蔽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

世憎嫌簡不嫌虛。

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裏送給親友,以示莊重。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更多相關優秀文章推薦:

1.

2.春節微信推送文章

3.春節的微信文章素材

4.有關春節的微信推送文章

5.春節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

6.春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7.關於春節的文章

8.

9.

10.有關春節的微信文章

篇八:除夕微信公眾號文章

廣義的春節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指的是大年七年級,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晚上,通常設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為大年三十。這一天在古時候稱為“歲除”,又叫“除夕”。除夕這一天,家裏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稱守歲。

春節俗稱“年節”,古稱“元旦”。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民國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

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而七年級是一年的開始,過“年”之後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不管是除夕還是正月七年級,都是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的好日子,在這樣喜慶的日子裏,第一星座網祝您新年快樂,閤家幸福!

篇九:除夕微信公眾號文章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着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着耳朵,遠遠地探着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着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篇十:除夕微信公眾號文章

除夕習俗之一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除夕習俗之二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除夕習俗之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除夕習俗之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除夕習俗之五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户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除夕習俗之六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着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温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更多相關優秀文章推薦:

1.除夕微信推送文章素材

2.關於除夕的微信文章

3.

4.除夕微信文章素材

5.除夕微信公眾號文章

6.有關除夕的微信文章

7.關於除夕的微信文章素材

8.除夕微信公眾號文章素材

9.關於除夕的微信公眾號文章

10.除夕公眾號文章素材

篇十一:小年微信公眾號軟文

“官三民四船五”致南北小年不同日

梅聯華説,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説,官家的小年是臘月廿三,百姓家的是臘月廿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廿五。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是臘月廿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廿四。

“舊時江西人過小年,凡是家有秀才以上功名的,都在臘月廿三過,普通百姓家是臘月廿四。”梅聯華表示,隨着時代變遷,我省不再有“官三民四”的説法,現在包括南昌在內,大多數地方都是臘月廿四過小年,少數地方特別是鄱陽湖的沿湖居民,至今還有人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廿五。

祭灶和掃塵是小年傳統習俗

小年意味着農曆一年即將結束,按我省的傳統習俗,這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梅聯華説,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是先民對火灶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説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後世流行的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像個美女,他除了職掌灶火,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在小年這天,人們用酒糟、年糕等“賄賂”灶神,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梅聯華説,現在城裏難覓火灶,已經沒有祭灶這個習俗了,在我省的一些農村,火灶上還貼有灶神像,還會在小年遮天祭灶,不過祭食簡化成了“灶糖灶餅”。

梅聯華稱,小年這天我省民眾還有掃塵的習俗,即大搞家庭環境衞生,“塵”與“陳”諧音,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陳”既指居室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掃除塵灰一來是講究衞生,二來在人們心理上,掃塵可以驅除瘟邪。

南昌人講究“過了廿四,天天是過年”

梅聯華説,南昌是臘月廿四過小年,從這天起,南昌過年的氣氛會越來越濃,因為南昌人講究“過了廿四,天天是過年”。相傳秦始皇徵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廿四後才陸續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為“過年”。因當年祖先抵家時間不同,導致現今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臘月廿五、廿六、廿七、廿八都有“過年”的人家,有的是早上“過年”,有的中午“過年”,有的晚上“過年”。

在南昌新建縣的一些鄉鎮,小年後的“過年”被稱為“還年”,這個當年祖先歸家的日子裏,一家人要吃頓“年飯”,豐盛程度僅次於除夕夜。

留住年俗春節才能重新熱鬧起來

春運開啟後,返鄉過年的人羣每天都熙熙攘攘,但人們總覺得現在過年不如過去熱鬧,尤其是對生活在都市裏的居民而言,更覺得年味越來越淡。對此現象,梅聯華表示,以前過年意味着可以吃平時吃不到的東西,看平時看不到的好戲,如今隨着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對春節的企盼降低了,很少有人為改善生活而盼望過年。

“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説,物質生活的改善使得我們有條件把春節過得更加豐富多彩,關鍵是要留住年俗,讓春節重新熱鬧起來,歡樂起來。”梅聯華稱,如果把年俗淡忘了,懶懶散散,春節也就會過得沒滋味,大家應當恢復好的年俗傳統,比如掃塵、貼窗花、貼年畫、貼福字、掛燈籠、蒸年糕等,這些年俗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形式也饒有趣味。

篇十二:小年微信公眾號軟文

1.小年來臨喜臨門,送上一個聚寶盆,裝心裝愛裝愛心,裝金裝銀裝財神,裝了健康裝事業,裝了兄弟姐妹裝親人,每時每刻送祝福,甜甜蜜蜜過新年!

2.洗去旅途的苦惱,換上小年快樂的心跳;丟開闖蕩的疲勞,抓住小年收穫的美妙;放下回鄉的艱辛,緊握小年團圓的完美;趕跑失意的淚水,展開小年舒心的微笑;兄弟姐妹,祝你小年快樂,團聚完美!

3.小年小祝福,讓你舒舒服服;過年小悲傷,來年健又康;過年小煩惱,來年撿財寶;過年小痛苦,來年幸又福;小年到了,願快樂相隨,願快樂生命。

4.冬去春來百花香,條信息送四方,東方送你搖錢樹,南方送你永安康,西方送你好生意,北方送你錢滿箱。小年快樂!

5.當您看見這信息時,幸運已降臨到你頭上,財神已進了您家門,榮華富貴已離您不遠祝福您兄弟姐妹:小年快樂!

6.小年祝願天下朋友:工作舒心,薪水合心,被窩暖心,朋友知心,愛人同心,一切都順心,永遠都開心,事事都稱心!

7.願你抱着平安,擁着健康,揣着幸福,攜着快樂,摟着温馨,帶着甜蜜,牽着財運,拽着吉祥,邁入小年,快樂度過每一天!

8.有些事並不因時光流逝而褪去,有些人不因不常見面而忘記,記憶裏你是我永遠朋友。在這迎新春之際,恭祝你事業蒸蒸日上!

9.感謝你的關懷,感謝你的幫助,感謝你對我做的一切……請接受我新春的祝願,祝你平安幸福。

10.新春快樂,我的朋友!願你~年年圓滿如意,月月事事順心,日日喜悦無憂,時時高興歡喜,刻刻充滿朝氣,祝福你!

篇十三:小年微信公眾號軟文

庚子送灶即事

魯迅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小年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過小年(七律)

霜風刺骨憫孤寒,

閉户嗟哦吟小年。

退筆還遭心魅擾,

結伽又墮老胡禪。

浮杯只合詩中盡,

思路偏宜悟境寬。

入夜無眠長企盼,

多為貧困送衣衫。

二十四日

文天祥

壯心負光嶽,病質落幽燕。

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歲時如有水,風欲不同天。

家廟荒苔滑。

小年

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里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涼亭序·小年

欹枕複誦烏衣巷,

長笛聲聲入小堂。

皓魄當空照滿苑,

涼亭聽笛人彷徨。

雲間仙籟飄九天,

狡兔下凡戲弄弦。

園林宮闕燭火亮,

遙知千里共嬋娟。

雲中君,

圓月滿如軒;

元宵夜,

長伴雲衢豔。

篇十四:清明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到了唐代,寒食、清明兩個節日合二為一,從節日風俗來説,基本上是一回事。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中描寫掃墓情形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清明掃墓的淒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

清明之日,時值春回大地,草木皆綠,自然界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因此,人們不僅踏青郊遊,而且要進行盪鞦韆、蹴鞠、拔河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這使節日充滿了春天的歡樂。顧非熊《長安清明言懷》詩云:

明時帝裏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

長安踏青之風是十分興盛的。青年男女在踏青時,常常發生一些愛情故事。據《唐詩紀事》記載:唐德宗時詩人崔護,風流倜儻,清明時踏青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户,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他因口渴,叩門求杯茶喝。良久,有一女子來到門前,捧杯水讓座。女子獨倚門前,姿態楚楚動人。兩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當時,男女授受不親,禮教約束甚嚴,一男一女能如此單獨相對,已屬機遇難得。故崔護以語相挑,彼此注目良久。崔護臨行時,女子送到門外,似有戀戀不捨之意。第二年清明,崔護追憶往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桃花依舊,然而門上掛了一把鎖,空空無人,惆悵之餘,揮筆題詩於門扉道: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個故事在關中地區廣泛流傳,也是“人面桃花”這個成語典故的由來。後被人們演繹編成戲曲《金琬釵》,成為陝西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愛情劇目。至今每當上演此劇,場場爆滿,很受歡迎。

篇十五:清明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到了宋代以後,清明節俗基本上是沿襲了唐代。清明掃墓,宋代亦同前朝,《東京夢華錄》記載:“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提起掃墓,不能不想起宋代詞壇擅長慢詞長調的大詞人柳永。柳永以填詞聞名遐邇,一代風流。但是,在當時理學禮教興起之時,他的生活方式為時論所謗訕,一生鬱郁不得志。相傳他死後,家無餘財,身後蕭條,靠昔日傾慕他才名的妓女們集資營葬,草草料理後事。死後當然也不會有親屬來祭奠。每年清明,羣妓相約攜酒菜、食物赴其墳地祭掃,識與不識者均奔集其墳地,相沿成習。鄉民們稱之為清明“吊柳七”或“吊柳會”。

清明的娛樂活動如擊球、蹴鞠、鞦韆、鬥雞等在宋代均十分流行。《宋史·禮志》記載宋孝宗於興隆初年常召諸將於殿前擊球。宋太宗還規定每年三月“令鞠大明殿”。遼、金、元統治者在舉行釋天典禮時也要舉行擊球比賽。寒食清明打鞦韆,在宋代更為普及。如王禹偁《清明》詩:“稚子就花拈蛺蝶,人家依樹系鞦韆。”田況《寒食》詩:“臨流飛鑿落,倚榭立秋千。”此類詩文不勝枚舉。

明清時代,清明節俗已普及大江南北,風俗變化各地有異有同。值得重視的是清明踏青風俗中滲入了大量的娛樂活動。“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支素、驃騎、飛錢、拋拔、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筋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而外方優妓,歌吹覓錢者,水陸有之,接踵承應。又有買賣趕趁,香茶細果,酒中所需。而彩粧傀儡、蓮船、戰馬、餳笙、鞀鼓、瑣碎戲具,以誘悦童曹者,往往成市”。蔡雲《吳歈》有詩云:

紛紛神役與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

卻愛巡風小兒女,繡衣華帽騁驊騮。

此詩所描述的就是清明時節山塘廟會的風俗。

迄今為止,清明節仍然是中國民間十分重要的節日。不過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那些迷信風俗已被逐漸淘汰。至於插柳於門,或男女簪柳戴柳的風俗已極少見,不過農村的兒童們還往往於此日折下幾枝嫩綠的枝條,擰下皮筒做支音色頗佳的柳笛玩耍。而城市的居民往往在清明節前後,扶老攜幼到郊外春遊踏青,領略大自然旖旎的風光。當然掃墓風俗依然存在,農村尚有不少清明祭祖墳的遺俗。但更多的是每逢清明節,人們紛紛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們的業績,以示悼念。

篇十六:清明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探討清明節的形成發展過程,也是十分特殊的,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習俗後,二者合二為一,才形成了清明節。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稱墓祭、掃拜,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研究認為:古無墓祭,拜掃之俗起於東漢。其實並非如此。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設冢人、墓大夫分別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孟子·離婁下》中講了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間,乞食祭墓的祭品,雖然這個乞食祭墓品的齊人成為人們的笑料,但從他的所為也可以證明戰國時代掃墓之風十分盛行。

秦漢時代,掃墓的風俗注入了禮俗的內容。《後漢書·明帝紀》注引《漢官儀》雲:“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這是當時供奉陵園的禮制。因此,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十年(公元34年)至長安“事十二陵,躬祭於墓邊”(《後漢書·光武紀》)。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分裂,軍閥割據,烽火連年,儘管如此,但人們對掃墓之風依舊重視。許多在職官員,常請假回鄉掃墓。《魏書·高陽王傳》記載:“任事之官,吉凶請假,定省掃拜,動輒歷十旬。”他們請假回鄉掃墓,一去就達百日。

相關文章推薦:

1.清明節哀思文章

2.清明節微信公眾號文章素材

3.清明節的微信推送文章

4.和清明節有關的文章

5.關於寫清明節的文章

6.

7.優美清明節微信文章

8.有關於清明節的文章

9.關於清明節的文章

10.

篇十七:萬聖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南瓜燈源於古代愛爾蘭。傳説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在萬聖節當日,他設圈套將魔鬼困在一棵樹上,他不許魔鬼下來,直至惡魔答應永遠不讓他住在地獄。JACK死後,因他不相信神,他不能進天堂,而魔鬼也不讓他入地獄,為了協助積找到回人間的路徑,魔鬼給了他一塊燃燒的炭,JACK將這燃燒的炭放在他以大紅蘿蔔雕刻成的一個燈籠內,這第一個「JACK的燈籠」,幫助積找尋他的路徑回愛爾蘭,但他從沒找著,於是他永遠帶著燈籠流浪人間。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説裏,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裏放着,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蔔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據説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説都比蘿蔔更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兒。

篇十八:萬聖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萬聖節前一天夜裏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説在四周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孩子們帶着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麪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着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着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萬聖節前夕,孩子們會提着南瓜燈,穿着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説:“trick or 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裏等等的方法去懲罰你,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為止。 而對傳統而言人們會扮成精靈,然後逐家逐户去懇求食物。他們的信念是要給予精靈崇拜及食物來討好它們,否則這些精靈就會捉弄他們,諸如:煙囱堵塞,牛羊失喪﹑被擲黃芽白等等。另一個途徑去愚弄或嚇跑這些惡靈,就是扮成它們的樣子,他們相信這樣那些惡靈就不會傷害他們。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但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21世紀初,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裏,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3]

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干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度過嚴冬。當晚小孩會穿上化粧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篇十九:萬聖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萬聖節

狂歡因為寂寞?

壓抑才是害怕

對寂寞正視!

明白我們都有女巫的原型,

才有膽量戴上

黑色尖桶帽子

掃帚招來了死神

他本來就是最真誠的朋友

該來是就來,該帶走的帶走

總勝過滿口“萬壽無疆”

高呼“千秋百世”的

偽君子!

這晚羣魔亂舞

這晚南瓜咧齒

這夜我偏要愛上

勇敢的無頭騎士。

三百六十四夜的呆板

為了等待一宵的放恣

執起陰森的鐮刀

脱下了純情的外衣

青春一縱即逝

激情只燃燒一瞬

管他什麼道德規條

我只要今晚的放恣!

不知道你説的是不是這個思念的盒子裏盛滿糖果

更多相關優秀文章推薦:

1.萬聖節微信推送文章

2.萬聖節微信公眾號文章素材

3.關於萬聖節的微信文章素材

4.關於萬聖節的微信公眾號文章

5.

6.有關萬聖節的微信推送文章

7.萬聖節微信公眾號文章

8.萬聖節微信文章

9.萬聖節的微信推送文章

10.萬聖節公眾號推送文章

標籤: 微信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84k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