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文、翻譯及賞析(多篇)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原文】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作者: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①,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②。

長恨此身非我有③,何時忘卻營營④。夜闌風靜縠紋平⑤。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⑥。

【註釋】

①東坡:地名,在黃州。蘇軾曾蓋房舍“雪堂”等五間在此居住因此地名“東坡”,蘇軾遂自號“東坡居士”。

②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③此身非我有:報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④營營:來往匆忙,頻繁的樣子。這裏指為私利奔走操勞。《莊子·庚桑楚》:“無使汝思慮營營。”

⑤夜闌:夜深。縠(hú)紋:形容水中細小的紋。是一種縐紋的紗。

⑥夜闌:夜盡。

譯文

夜裏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覆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餘生。

【講解】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瞭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着,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歎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峯突起的深沉喟歎,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歎。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緻,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脱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脱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着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説,蘇軾作了上詞之後,“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根本未去“江海寄餘生”。這則傳説,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際。

【賞析】

此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即興抒懷,展現了作者謫居黃州時期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敍寫於東坡豪飲後醉歸臨皋之景。前兩句點明瞭詞人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可見是一醉方休的暢飲了。“彷彿”二字,刻畫出詞人醉眼朦朧之態,真切傳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門前駐足叩門的情事。詞人雖連連敲門,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歸來,酣睡已久,鼾聲如雷,於叩門聲全然不覺。於是,詞人索性不再敲門,當此萬籟俱寂的深夜,轉而拄杖臨江,細聽濤聲。蘇軾一向認為“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準郎中見邀遊西湖三首》其二)。既然“執”(敲門)而不可得,隨即便應轉為“破”(倚杖聽江聲)。這一生活細節,是詞人獨特個性和曠達人生態度的又一次顯現。

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長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遊》)及“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莊子?庚桑楚》)之意,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歎。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徵,並從而引發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閒地度過自己的餘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之意,體現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脱的心境。

全詞的特點是敍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複雜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105次,這是深可玩味的。李澤厚先生説:“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由於其結尾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於“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美的歷程》)。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於蘇軾來説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後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脱的一種象喻。

臨江仙 篇二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詩詞作者:

蘇軾(北宋)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闋敍事,着意渲染其醉態。寫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無人開門,只得“倚杖聽江聲”。酒後靜立於夜深的長江邊,很容易觸發聯想。下闋就寫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幾經挫折,受盡冤屈;滿腹才華,卻落得獲罪流放的下場。躲開名利場,乘坐扁舟,歸隱江湖。全詞寫景、敍事、抒情、議論相結合,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翻譯:

夜裏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歸來時好像已經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聲如雷,反覆叫門也不應。只好拄杖佇立江邊聆聽江水奔流的聲音。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麼時候才能夠忘卻追逐功名?夜深風靜,水波不興。真想乘上小船從此消逝,在煙波江湖中了卻餘生。

賞析:

這首詞記敍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的情景。“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瞭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二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着,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人們讀到這裏,眼前就好像浮現出一位風神蕭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復醒,恣意所適;時間對於他來説,三更、四更,無所不可;深夜歸來,敲門不應,坦然處之。總的展示出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詞的上片還創造了一個極其安恬的靜美世界。因為夜闌更深,萬籟俱寂,所以佇立門外,能聽到門裏家童的鼾聲;也正因為四周的極其靜謐,所以詞人在敲門不應的時候,能夠悠悠然“倚仗聽江聲”,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是常用的詩家手法,從寫家童“鼻息如雷”到進而寫諦聽江聲,就把夜之深、夜之靜完全襯托出來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説:“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而這首詞更做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妙合無垠。上片這段文字,看起來只是記敍詞人夜飲歸來的情景,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卻使你感到詞人在“倚仗聽江聲”時,心中會有無限感慨。詞中抒情主人公風神蕭散的形象,還使人感受到有一種超人物外的理趣。這裏面有許多沒有説出來的話,留給讀者去想象,去補充。對於歷盡宦海**、九死一生的蘇東坡來説,現在置身於這寧靜、曠闊的大自然中,會感到一種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憂愁和煩惱,人世的得失榮辱,剎那間被一筆勾銷,進而想追求一種新的人生。

“倚仗聽江聲”,這個富有啟發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內容。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歎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突兀而起的。喟歎,是詞人長期孤憤心情的噴發,正反映了他在“聽江聲”時心境之不平靜。妙在這兩句直抒胸臆的議論中充滿着哲理意味。

“長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莊子·知北遊》“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時忘卻營營”,也是化用《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本是説,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與,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蘇軾政治上受大挫折,憂懼苦惱,向道家思想尋求超脱之方。這兩句頗富哲理的議論,飽含着詞人切身的感受,帶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發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以議論為詞,化用哲學語言入詞,衝破了傳統詞的清規戒律,擴大了詞的表現力。這種語言上的特色正表現出詞人的獨特個性。正如前人所説。東坡“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詩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遠禍。顧盼眼前江上景緻,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脱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已的有限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縠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意藴豐富,富有啟迪、暗示作用,象徵着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積極用世轉轉向消極低沉,又轉而追求一種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寫得多麼飄逸,又多麼富有浪漫情調,這樣的詩句,也只有從東坡磊落豁達的襟懷才能流出。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為文學作品寫出真情性是最難能可貴的。元好問評論東坡詞説:“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元好問道出了東坡詞的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也是卻好指出了這首《臨江仙》詞的最成功之處。

字詞解釋: 篇四

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六十字,平韻格。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闢的遊息之所,築雪堂五間。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奔走鑽營,追逐名利。

夜闌:夜盡。殘,盡,晚。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有“酒闌”,裴駰集解曰“闌,言希也。謂飲酒者半罷半在,謂之闌。”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有“白露凝兮歲將闌”,李善注曰“闌,猶晚也”。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類絲織品。

作品賞析 篇五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 ”,一開始就點明瞭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復醒 ,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 ,自然很晚了。“歸來彷彿三更”,“彷彿”二字 ,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

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彷彿”,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着,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走筆至此 ,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歎道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峯突起的深沉喟歎,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歎。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緻,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脱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 ,唱道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 ,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脱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徵着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 ,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複雜的人生觀中,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宋人筆記中傳説,蘇軾作了上詞之後 ,“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 ,急命駕往謁 ,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根本未去“江海寄餘生”。這則傳説,生動地反映了蘇軾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際。

創作背景: 篇六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後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裏築屋名雪堂。對於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説,此時是劫後餘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屩,出入於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

這首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

作者簡介: 篇七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ndz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