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多篇)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翻譯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喚春回大地,被謫遷的人彼此對望不禁淚濕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無數大雁,還沒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飛。

註釋

寒山:地名,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是東晉以來淮泗流域的戰略要地,屢為戰場。

遷客:指遭貶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貶謫,也屬“遷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創作背景

這首《春夜聞笛》是詩人謫遷江淮時的思歸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李益今存詩作可知他曾到過揚州,渡過淮河,經過盱眙(今安徽鳳陽東)。詩中“寒山”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是東晉以來淮泗流域戰略要地,屢為戰場。詩人自稱“遷客”,説明此詩是作者貶謫從軍南來時所作。

賞析

此詩詩旨主要不是寫士卒的鄉愁,而是發遷客的歸怨。

這首詩前二句寫聞笛。此時,春方至,山未青,夜猶寒,而軍中有人吹笛,彷彿是那羌笛淒厲地呼喚春歸大地,風光恰似塞外。這笛聲,這情景,激動士卒的鄉愁,更摧折着遷客,不禁悲傷流淚,渴望立即飛回北方中原的家鄉。於是,詩人想起那大雁北歸的傳説。每年秋天,大雁從北方飛到湖南衡山回雁峯棲息過冬。來年春天便飛回北方。後二句即用這個傳説。詩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飛的心情,也極其羨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飛的自由,所以説“不待天明盡北飛”。與大雁相比,遷客卻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歸。這裏藴含着遺憾和怨望:遷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還沒有隨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來到。

詩人以恍惚北方邊塞情調,實寫南謫遷客的怨望,起興別緻有味;又借大雁春來北飛,比託遷客欲歸不得,寄喻得體,手法委婉,頗有新意。而全詩構思巧妙,感情複雜,形象跳躍,針線緻密。題曰“春夜聞笛”,前二句卻似乎在寫春尚未歸,所以有人“吹笛喚春歸”,而遷客不勝其悲;後二句一轉,用回雁峯傳説,想象笛聲將春天喚來,一夜之間,大雁都北飛了。這一切都為笛聲所誘發,而春和夜是興寄所在,象徵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後二句之間,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説,從現實到希望,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羣雁夜飛,在這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現之中,動人地表現出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喚春歸始,而以雁盡北飛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有不盡的怨望,含難言的惆悵。

王之渙《涼州詞》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氣概。李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其實相同,不過是説春風不到江南來。所以情調略似盛唐邊塞詩,但它多怨歎之情而少豪邁之氣,情調遜於王詩。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別具風致。這正是中唐詩歌的時代特點。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二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譯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潤長的時候。

隨着春風在夜裏悄悄落下,無聲地滋潤着春天萬物。

雨夜中田間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燈火獨自閃爍。

天剛亮時看着那雨水潤濕的花叢,嬌美紅豔,整個野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註釋

知:明白,知道。説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乃:就。

發潤:萌發潤長。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裏指春雨在夜裏悄悄地隨風而至。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天剛亮的時候。

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紅濕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變得沉重。

重:讀作zhòng,沉重。

野官城:成都的別稱。

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為什其好呢,因為它“知時節”。聯裏就是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配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聯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開來的細雨,開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獨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緊接着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裏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聯雨準會下到天亮。聯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開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後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説: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説明詩人體物細膩。

詩人盼望聯樣的“好雨”,喜愛聯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裏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裏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裏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悦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裏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唐代:王維

夜靜羣動息,時聞隔林犬。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譯文:

夜靜羣動息,時聞隔林犬。

春夜寧靜一切生物全都止息,不時聽到隔着竹林幾聲犬吠。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卻使我回憶起在山裏的時候,有人家的地方遠在山澗西邊。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真羨慕你天明就要啟程歸去,安於採蕨生活輕視爵高官顯。

註釋:

夜靜羣動息,時聞隔林犬。

羣動息:各種動物停止活動。晉陶潛《飲酒》詩之七:“日入羣動息,歸鳥趨林鳴。”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jiàn)西遠。

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羨君明發去,採蕨(jué)輕軒冕。

明發:早晨起程。蕨:即蕨菜,也叫拳頭菜。一種野生蕨類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這裏借指官位爵祿。

賞析:

這首詩精悍短小,卻神韻無窮,詩題即清晰的點名了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原委。全詩的意境,與王維的散文名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可互相印證。

春夜的竹亭,清新而靜謐,輕輕掠過的涼風,吹得竹林颯颯作響,遠處偶爾傳來斷斷續續的幾聲犬吠,隔着夜幕中青葱的林子,劃破這夜的安寧。以動襯靜,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悄然靜謐的春夜圖。置身於此情此景之中,詩人的思緒飄飛到了山中隱居時的場景,那山澗西邊的簡陋小屋,那縱情田園的悠然自得,那份清閒自在的生活情致。次日天一亮,好友錢少府就要辭官隱退、隱居山林了,可惜這一切,詩人也就徒有羨慕之情。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畫面,將詩人的心思無一保留地流露出來。此詩之妙處之一在首句,聲音與環境的巧妙結合,以動襯靜,細微處着手,渲染出靜謐安寧的氛圍與意境,讓人恍若身臨其境。二在末句,借用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採蕨而食的典故,表露出詩人對錢少府輕視官場、隱退而居的讚賞與歆羨,同時也傳遞出自己渴望早日歸隱的希望。

此詩給人以清新美好之感,意境之美油然而現,通過表達對錢少府退而歸隱之舉的讚賞也表達出詩人渴望歸隱之意,韻味悠遠。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四

原文:

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二

唐代:陳子昂

紫塞白雲斷,青春明月初。

對此芳樽夜,離憂悵有餘。

清冷花露滿,滴瀝檐宇虛。

懷君欲何贈,願上大臣書。

譯文:

紫塞白雲斷,青春明月初。

北方邊塞隔斷白雲,春天時節明月初升。

對此芳樽夜,離憂悵有餘。

面對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別離惆悵滿胸。

清冷花露滿,滴瀝檐宇虛。

花瓣掛滿清涼露珠,檐邊滴盡水珠叮咚。

懷君欲何贈,願上大臣書。

思君念君想贈什麼?獻書論政是我初衷。

註釋:

紫塞(sài)白雲斷,青春明月初。

紫塞:原指長城,其土紫色。這裏泛指北方邊塞。青春:此指春天。

對此芳樽(zūn)夜,離憂悵有餘。

清冷花露滿,滴瀝檐(yán)宇虛。

滴瀝:形容滴水。

懷君欲何贈,願上大臣書。

大臣書:陳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詣闕進上《諫靈駕入京書》和《諫政理書》,可謂上了“大臣書”。

賞析:

這首詩詩繼續寫宴會上的情景,詩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書論政,傾吐自己立志為國建功立業的宏大理想。

後首詩開頭“紫塞白雲斷,青春明月初”二句寫景,前句寫旅程之展望,為虛寫;後句寫眼前之場景,是實寫。此聯形式上為對仗,內容上既點明詩題的“春夜”,又可見一種高邁的情懷。接着“對此芳樽夜,離憂悵有餘”二句,是説雖然處於良辰美景之中,但在這個充斥着離情別意的場面上,一切都變得黯然,用的是以樂景寫哀情的反襯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滿,滴瀝檐宇虛”渲染了離別時的淒冷情境,這兩句與前首五六兩句意境相通,寓情於景,從景物描寫中可見人物心理,表達出朋友離別依依不捨的深情。最後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懷君欲何贈?願上大臣書。”表明作者此行非為其他,而是向國家獻書論政,本是為了政治事業。因此他對友人沒有什麼世俗禮品可贈,只願他們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這次遠行。由於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因而詩篇雖略有感傷色彩,但基調卻高昂明快,並不給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這組詩因反覆渲染離情而帶上了一層淡淡的愁緒,但作者並沒有套用長吁短歎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不温不火。“火”則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温”則缺乏藴藉而情致不深。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五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朝 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近清明》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婉轉動人。只可惜這一片清歌,都給了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温存?

空空的酒杯彷彿在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語,一彎殘月照在門前。旅舍門前,月色下的湘江朦朧迷茫,波光隱隱,倒映着天空朵朵浮雲。時光漫長,人生短暫。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近清明》註釋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

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後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並刀: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湘春夜月·近清明》賞析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這是不首傷傷之詞。詞人通過對湘水之濱傷江月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惜傷不忍平的情愫。

上片着重寫傷傷,先從枝頭的鳥聲寫起 ,點出“近清明”的節令。“香禽”,猶言香鳥,使指羽毛美麗的小鳥 ,“消魂”,是情為之動、神為之傷的`意思,給鳥聲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不片清歌,都付與黃昏”二句,是對“消魂”所作的説明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悦,後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為極其沉痛的感歎口吻。接下來,作者進不步採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傷”。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傷傷”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歎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温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了不種熾烈追求的意願。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傷向恨平過渡,故而“柔情平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傷夜月”的景色特點,將深沉的離愁平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香玉樓前,惟是有、不波湘水,搖盪湘雲。”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築起來的不個整體,七寶樓台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緻,卻無妨從局部着眼。

“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極度憂傷,是不個凝鍊警策的句子,其造語則顯得老辣,與姜夔《暗香》詞裏的“香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語”,山峯不會説話,而作者卻好像認為它原是會説話的,只是此時此刻無話可説罷了,以這種方式描摹環境的幽靜,其藝術效果則更為強烈。

“殘照當門”,意謂殘月照在門前,門外唯見殘月。殘月象徵離平,正是由於它的情調悽惻。“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常見的例子,已經足以説明用殘月抒寫離平之情的藝術表現力了。

“香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惟是有”,同義重疊,起着強調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聲韻作為引出下文的鋪墊,從而使“不波湘水,搖盪湘雲”不句更富有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香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不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着朵朵浮雲,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盪”在不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盪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傷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着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後幾句,像上片點出“傷傷”不樣,又將“恨平”的題旨點明瞭。“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傷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平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於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不種急切的希望儘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後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

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不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願,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願卻是用否定方式、喟歎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六

夜直 / 春夜 宋朝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夜直 / 春夜》譯文

夜已經深了,香爐裏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裏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是那樣的撩人,讓人難以入睡,只看見隨着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夜直 / 春夜》註釋

①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學士每夜輪流一人在學士院值宿。這首詩《千家詩》選入,改名“春暮”。

②金爐:銅製香爐。

③漏聲殘:指水將滴完,即天快亮。漏聲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壺中滴水的聲響。

④翦翦(jiǎn):形容風輕且帶有點寒意。

⑤惱人:引逗、挑動人。

⑥欄干:欄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攔物。

《夜直 / 春夜》賞析

王安石於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嘉祐三年(1059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採納。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才於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鋭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宏圖,即在目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這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於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户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首詩的前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着,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於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敍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那樣睡不着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説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裏的欄干上。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着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説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餘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説,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徵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後才動筆的。

所以説,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夜直 / 春夜》創作背景

據《容齋隨筆》中説,宋制翰林學士每晚留一人於學士院值夜,準備皇帝隨時召對,或諮詢政務,或草擬製誥,或收發當夜外廷呈送的緊急封奏,轉呈皇帝。王安石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為翰林學士,因他當時正在江寧知府任上,沒有立即到職。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才奉詔進京,越次召對,從此才有資格到內廷值宿。此詩寫在春天,晉京後的次年。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七

原文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悽婉動人。可惜這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温存?

空空的酒杯彷彿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着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着悠悠輕蕩的湘雲。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幷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註釋

者次第:這許多情況。者,同這。

並刀: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賞析

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翠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着朵朵浮雲,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盪”在一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盪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着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後幾句,像上片點出“傷春”一樣,又將“恨別”的題旨點明瞭。“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春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別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於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急切的希望儘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後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一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願,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願卻是用否定方式、喟歎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klp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