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寒衣節的節日風俗簡介_寒衣節有什麼風俗【多篇】

寒衣節的節日風俗簡介_寒衣節有什麼風俗【多篇】

寒衣節的節日風俗簡介_寒衣節有什麼風俗【多篇】

各地寒衣節的習俗 篇一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裏夾裹一些棉花,説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洛陽

洛陽話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説,十月七年級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市區、偃師、宜陽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七年級這天,瞅着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後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遊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七年級,得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助興。

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七年級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一般是一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一般均為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裏焚化。還有的更為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麼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一併裝在包裹內,供罷焚化。

宅府門第,在祠堂裏設奠;一般人家則將包裹當成主位,在堂上設奠,多以三碗水餃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鮮果品、滿漢糕點、冷葷熱炒,均無定例。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謂“神三鬼四”)。祭罷,或送墳地,或在門口焚之。老喪一律不舉哀。

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後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製作紙紮供陰間娛樂。

南京

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裏,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七年級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後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穫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嚐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寒衣節的傳統習俗 篇二

【燒寒衣】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吃麪條】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麪、莜麪。寒衣節吃麪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麪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後人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説,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七年級。此後,窮人在十月七年級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對逝世故人想説的話。

【禁忌事項】焚燒物品要燒乾淨,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寒衣節的傳統食物水餃 篇三

洛陽市有話雲:“十月一,油嘰嘰。”意思是説,十月七年級這一天,大家要烹炸食品類,切肉、做餃子,提前準備敬奉先祖的食品類。桓台住户多是用“煎餡食”拜祖。

民俗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叫法,來自張仲景,他見到寒冷中老百姓耳朵裏面被凍裂,故用吐司麪包了散寒中藥材,煮開製成“嬌耳湯”治好啦老百姓的耳朵裏面。一般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類有效飲食搭配,能具有食補健康養生的功效。除開務必的肉類食品和蔬菜水果,蒜頭等調味品也可以具有提升 身體抵抗能力的功效。

糯米餈粑

“十月朝,糯米餈粑庸庸碌碌燒。”它是一句客家文化俗話,説的是每一年陰曆十月七年級,每家每户都是會製做糯米餈粑。十月七年級正逢豐收結束,勤快的廣東客家人會把新收的檽米弄成粉,搓糊煮熟後,以檽米為皮,添加花生仁、白芝麻、糖等包餡,製成時令食材糯米餈粑,以犒勞一家男女老少,祝賀大豐收。

吃糯米餈粑最舒服的食用方法便是吃烤餈粑,冬日的山區地帶陰邪濕冷,為了更好地供暖,一般別人都是會點燃爐子,大家圍坐在一團。將糯米餈粑放到炭盆木碳上烤炙,糯米餈粑在碳火中逐漸發脹,唧唧直響,外皮略微突起後像個肉包子。這時將外皮弄破,會出現一股白氣空出,用口撕扯外酥內軟外黃裏白,似一個“金包銀”的糯米餈粑拿在手上軟乎乎的,但幹萬要留意防止燙了口角。

逆餈

在惠州市傳統式的風俗習慣中,“十月朝”是一個傳統式的節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市傳統式的祭牛節。在這一天,惠州市人要吃一種叫“逆餈”的傳統式食品類。惠州市人覺得,牛為人們辛勤工作了一年,要犒勞犒勞牛。

除開做些逆餈敬奉牛神外,也有一些農民將青菜葉包囊着逆餈來喂牛,祈禱它身強健康。剩餘的逆餈除開自身吃外,還會繼續贈給親戚朋友。長此以往,這逆餈就變成惠州市最有象徵性的民俗傳統式食品類之一。

紅豆飯

後代把十月七年級當悼亡節來落伍,以紅豆飯為奠。至今江蘇大豐一帶也有個傳説故事,疏忽為:很久很久以前個放牛娃,因與大地主鬥爭,被大地主打死,血水把撒在地面上的白米飯染得紅通通。這一天更是十月七年級。自此,窮光蛋在十月七年級必須吃紅豆飯留念他,還有兒歌為證:“十月朝,看牛小孩子往家跑;倘若不願走,大地主摑你三犁重擔一薄刀。”

小紅豆的外皮高密度而牢靠,必須提早泡浸解決一下,不然蒸出去會有點硬。傳統式的紅豆飯作法是將小紅豆事前泡茶數鐘頭,讓其喝飽水時,有時還必須提早煮一下小紅豆,隨後再與稻米一起蒸制。現在可以略微提早泡一下小紅豆(也並不泡),隨後用壓力鍋立即蒸制,半小時,軟糯甘甜的紅豆飯就可以起鍋了。

鮮麪條

民俗在十月一日,不但要為亡人送寒衣越冬,便是活者還要開展一些代表越冬的傳統式主題活動。民俗改變現狀,山區地帶興吃蕎麪、攸面。寒衣節吃麪條的風俗習慣風俗習慣日益突出。冬天下午吃一碗飲食搭配有效的鮮麪條是非常好的挑選。平常交際較多的人,喝酒後最合適吃碗紅湯麪,不但醒酒,還能具有健脾養胃補身的作用。

冬季是吃蘭州牛肉拉麪最好是的時節。雜醬麪是幾類口味面中飲食搭配最有效的。餄餎面因為加工工藝的區別,面偏硬且不容易消化吸收,因此 年輕人能夠多試着,而老人就不應該多吃完。吃麪應當多配搭一些蔬菜水果、蛋類食品食品類。

寒衣節的民間習俗 篇四

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這句老話最早就來源於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時候,老百姓們就有送寒衣的習俗了,每年天氣逐漸變冷的時候,人們都會穿上保暖的衣服,而這個時候也應該為死去的親人們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七年級,人們都會用紙糊製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寫上名字和地址,為死去的親人焚燒。

南京

南京的人們在十月七年級這一天,將各種顏色的紙糊成衣服、鞋帽等,並且裝在一個紅色的紙袋裏,寫上死去的親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紅色的紙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後再焚燒,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記掛,保佑親人。有的人們還會用收穫的糧食做一些羹來讓親人們嘗新。

洛陽

在洛陽有一句古話:“十月一,油唧唧”,這句話是説,在每年的農曆十月七年級這一天,人們會炸一些食物,包餃子,用這些食品來供奉祖先,由於這些食物比較肥膩,因此會弄得“油唧唧”。在洛陽,部分地區的人們不去墳頭燒寒衣,而是在家門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燒寒衣。在十月七年級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時候,人們會抓一把土,在家門口撒成一個圓圈狀,然後焚燒寒衣來祭奠祖先。一些熱心的人們還會到十字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焚燒送去寒衣。

山東

每年的農曆十月七年級,也是山東人為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日子,他們會將自己秋收的物品為死去的親人供上,向祖先報告一年的豐收成果。除了這些之外,他們也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表示“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為死去的親人送去過冬的衣服。在山東的淄川地區,他們除了上墳祭祖之外,在傍晚還會到野外的路口,為那些沒有後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晉南地區,人們習慣用五色紙做成衣服,然後在紙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説為去世的親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讓他們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而在晉北地區,人們講究用五色紙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種禦寒物品,有的人們還會用紙做一套房屋,有門有窗,為死者焚燒,非常精緻美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wy1m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