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精品多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精品多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精品多篇】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一

第六單元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教學目的:

1、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

2、聯繫性質瞭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瞭解並關注温室效應。

教學重點:

1、學習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實驗。

2、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落實知識,學會應用。

教學難點 :

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反應。

教學方法:

活動探究法。

教學內容:

新課導入  :教師演示實驗導入  ,引起學生興趣。

探究活動一

探究二氧化碳滅火及二氧化碳溶於水。

學生進行兩組探究活動,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質:

1、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氣大。

2、          二氧化碳能溶於水。

探究活動二:

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學生對比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歸納總結:

師生共同歸納整理二氧化碳的性質。

將二氧化碳的性質歸納完整,體現在板書上。

討論:

師生共同討論推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課堂反饋:

提出問題,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分析解釋。

課堂小結:

學生交流本節課收穫。

佈置作業 :

1、研究性學習: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

2、書P120  第3、4、6、7題

3、          書P119  家庭小實驗

課後記:本節課設計新穎,學生興趣很高,教學效果好。

第六單元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二

課時教案                             第    周

課題:                                        第    課時        年    月    日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意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一氧化碳的性質;

(2)       知道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課件演示加深對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強安全意識。

(2)       通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實驗的課件演示及因操作錯誤導致實驗失敗的教訓,強調實驗操作的規範。

(3)       通過討論“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實驗的尾氣的處理?”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還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為二地對待問題、看待問題;培養勤于思考的科學習慣;

(2)       關注與一氧化碳有關的社會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美化環境獻計獻策。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還原性。

難點: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三、教學模式(或方法)

實驗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應有教學過程的一般環節,如預習檢測、複習訓練、目標揭示、內容新授、教學小結、作業佈置等,並且必須有內容設計、訓練設計、方法設計、板書設計。)

教師個人修改意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回憶舊知識

提問;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你們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嗎?

討論交流

複習知識,引出課題

可以首先提問:煤爐上層火焰是什麼顏色的?是煤炭在燃燒嗎?你知道是什麼氣體在燃燒嗎?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結構上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討論交流、得出結果。

以結構決定性質為突破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它們都是有碳、氧元素組成,這意味它們的性質也相同?

產生疑問、大膽設想。

讓學生帶者疑問去接受新知識。

實驗探究課件演示

一氧化碳是煤氣的主要成分,煤氣泄露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種有毒氣體。

體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質上的第一個不同點。

引起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毒性的重視,並瞭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的原因。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觀察並探究其物理性質

邊討論、邊探究、邊彙報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一氧化碳為什麼有毒呢?

學生回答

複習舊知識

課件演示

這個實驗説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觀察燃燒的現象和燃燒的產物。

學生上台操作,其他學生觀察

防止一氧化碳污染教室

提問:

1.      如何鑑別一氧化碳和氫氣?

2.      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有毒的可燃氣體,是煤氣的主要成分,為了讓人知道是否泄露,可採取什麼措施?

3.      一旦發生泄漏,怎麼辦?

4.      煤爐中發生了哪些反應?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可以怎樣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分組討論、交流,得出答案

掌握知識並解決實際問題,主動參與社會決策。

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

課件演示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

學生上台操作,其餘學生觀察並分析原因。

讓學生在有驚無險的爆炸聲中體驗實驗應規範操作,懂得可燃性氣體(粉塵)的使用方法。

小組討論 形成共識

1.      為什麼先通一氧化碳後加熱?

2.      氧化銅的顏色為什麼回變化?體現了一氧化碳的什麼性質?

3.      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會出現什麼現象?它起什麼作用?

4.      左邊的酒精燈有何作用?還有什麼方法?

討論交流、發言。

1.      使學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

2.      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節能意識。

3.      使學生不拘於書本,大膽創新、不斷改進。

學以致用

體驗成功

1.      回家調查你們周圍使用煤氣或煤爐的用户,尋找安全隱患,幫助他們設計改進的方案。

2.      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應如何急救?

思考、討論、交流

通過討論得出結果,體驗討論式學習的好處,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教後感

上性質實驗課。學生比較感興趣,而且通過實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比較容易,總的來講,學生知識掌握的教好,課堂氣氛也很很好。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三

一、--思路

二氧化碳是學生繼氧氣之後要學習的又一重要氣體。該氣體與日常生活聯繫非常緊密,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就有所接觸,但對co2的性質和用途未必有科學的認識。由於學生在學習o2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材中關於co2的基礎知識,學生大都能通過預習來掌握。然而,多年來的接受式學習,使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較為缺乏,看問題多停留於表面,缺乏深思的習慣。例如,當看到co2通入石蕊試液中,石蕊試液變紅,他們就會得出co2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錯誤結論。

本堂課準備從生活實際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co2的性質提出一些大膽的猜測;在此基礎上先由教師提出三個探究任務:⑴向石灰水中吹氣;⑵向裝有兩隻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引導學生實驗探究,並發現新問題:究竟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從而引發學生的再次探究。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使學生初步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學會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學生接受式學習的心態;教學的核心是發現並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大致流程:

二、教案

課 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課人

高建萍

學校

湖北省武漢市水果湖一中

知識與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質和用途,並能舉例説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體會合理的假設對探究的重要性,嘗試根據實驗現象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2.經歷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co2性質的學習,加深原有的關於co2的認識,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已經熟悉的物質。

2.通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體會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勇於實踐對於人們認識物質的意義。

重點

二氧化碳與水的作用

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並探究: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教學

方法

基於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實驗探究。

儀器

藥品

集氣瓶、燒杯、試管、玻璃片、鐵架台、橡皮塞、導氣管、吸管、膠頭滴管、酒精燈、試管夾、鐵皮、錐形瓶。

石蕊、石蕊試液、石蕊試紙、稀硫酸、蠟燭、石灰水、二氧化碳氣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請學生收集有關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組織學生列舉日常生活或學習中與co2有關的事例,推測co2的性質。

教師歸納板書。

(課件配合出示學生提出的事例和相應的猜測)

交流發言、討論。

猜測:二氧化碳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碳可能溶於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可能會變成無色液體或固體。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對co2的初步認識,將學生置於有意義的情景中,學習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事實做出合理的猜測。

組織學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務:

⑴向石灰水中吹氣;⑵向放有兩隻高矮不同、正在燃燒的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

多媒體播放自制的課件:紫色石蕊試液自述。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觀看課件。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集體交流、討論實驗現象。

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產生認知衝突:究竟是什麼物質使石蕊試液變色?

co2與紫色石蕊試液的作用是本節課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學生缺乏對酸鹼指示劑的感性認識,通過計算機設計擬人動畫介紹紫色石蕊試液和石蕊試紙的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為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奠定基礎。

通過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驗證假設,並能夠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組織學生第二次探究。

明確探究任務: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後,試液變紅的原因。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猜測原因、設計實驗方案。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

組織學生交流、評價各小組的驗證實驗。

猜測:石蕊變紅的可能原因有空氣、水、二氧化碳與水作用後的產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設計實驗方案:(一)向裝有蒸餾水的試管中吹氣,將所得試液滴到石蕊試紙上;(二)取兩張石蕊試紙,一張滴蒸餾水、一張保持乾燥,同時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分組實驗。

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第二次探究的問題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後,試液變紅色究竟能説明什麼問題的疑問之上的。由此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真實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意識都得到了展現和提高。

引導學生自學。

根據有關co2的性質,總結歸納用途。

自讀教材p-115,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討論、交流,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

引導學生用化學的視角看問題,感受和體會化學的價值。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明白性質決定用途的道理。

設置實驗情景:點燃高低不同的兩支蠟燭,然後將一底部被剪開的飲料瓶罩在兩支蠟燭上。

猜測哪一隻蠟燭先滅;觀察實驗。

課後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提出合理的解釋。

再次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將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質猜想→實驗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結論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瞭解二氧化碳的性質。

2.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2.通過實驗,體驗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結論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體會到合作與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二氧化碳的性質與檢驗。

難點 二氧化碳與水和石灰水反應的原理。

教學工具

儀器:試管、燒杯、集氣瓶、導管、塑料瓶、兩瓶分別裝有稀醋酸和水的噴霧瓶、白鐵皮架(有兩個階梯)等 藥品:石灰石、鹽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乾燥的紙花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展示一套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請兩位學生互相配合,在3min內製好三瓶二氧化碳。引導學生適時地評價他們的操作。

師:下面我們就用剛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組實驗,通過實驗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師:請一位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狀態。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內加入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盪。

3.向盛有燃着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傾倒二氧化碳。

師:從以上3個實驗,我們發現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哪些屬於物理性質?哪些屬於化學性質?

二、推進新課

二氧化碳的性質

師:1.物理性質

(1)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的大(同温同壓下)。

(3)能溶於水。

師:二氧化碳也有三態變化,在加壓、降温的條件下可以變成液體,繼續加壓、降温,就可以變成固體。現在我們一起觀看固體二氧化碳。

師:用二氧化碳滅火器制二氧化碳固體。請幾位同學小心將固體收集到飲料瓶中,觀察它的狀態及變化。引導學生將燃着的木條放在瓶口,觀察木條的變化。

師:固體二氧化碳又叫“乾冰”,易昇華。

前面的蠟燭熄滅,現在的木條熄滅,都説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實驗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實驗步驟: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乾燥的紙花。第一朵紙花噴上稀醋酸,第二朵紙花噴上水,第三朵紙花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朵紙花噴上水後,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四朵花的顏色變化。然後將第一朵和第四朵紙花取出小心烘烤,觀察現象。

現象:

師:①石蕊是一種色素,能在酸性、中性及鹼性環境下顯現出三種不同的顏色。

②直接在酒精燈上加熱紙花,紙花易燒焦變黑,影響觀察,可用燈泡發光提供的熱量完成這個反應。

師:①石蕊是一種色素,遇酸變成紅色。

②水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

③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類似醋酸的物質,這種物質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

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物質不穩定,加熱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師:二氧化碳溶於水的過程中,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呢?

生:CO2與H2O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受熱時分解更快。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

實驗探究: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

實驗步驟:打開雪碧瓶蓋,塞上導氣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振盪,觀察現象。

現象: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師:説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發生了化學反應。

師: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Ca(OH)2)反應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沉澱的緣故。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Ca(OH)2+CO2===CaCO3↓+H2O,這個反應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1.對生活的影響。

(1)做滅火劑: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又不燃燒,一般也不支持燃燒,當二氧化碳與空氣同時存在時,二氧化碳在下層,從而隔絕空氣與物體的接觸,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滅火劑。

(2)做製冷劑、人工降雨。

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會變成固體,固體二氧化碳叫“乾冰”。乾冰昇華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常用作製冷劑和人工降雨。

(3)因為易溶於水,所以可制汽水等碳酸飲料。

(4)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

2.環境的影響:温室效應。

板書

第1課時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質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2)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應

CO2+Ca(OH)2===CaCO3↓+H2O

二、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1.對生活的影響

(1)做滅火劑

(2)做製冷劑、人工降雨

(3)可制汽水等碳酸飲料

(4)温室肥料

2.環境的影響:温室效應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五

【--思路】

我在講授本課題內容時,主要依據“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為出發點進行--的。

二氧化碳的性質,尤其是化學性質是本課內容重點,而這些內容完全可以通過簡單且易操作的實驗探究來教學。基於此,對二氧化碳性質的知識內容,我採用了讓學生分組實驗的形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這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對於乾冰、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內容,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增大課堂容量,拓展學生視野,體會化學與生活的重要關係,強化環保意識。課後通過猜想探究,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所有的學生在化學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穫。

【教學目標】

1.瞭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2.瞭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裏的循環並關注温室效應。

【重點、難點】

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難點:(1)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反應的化學反應原理。(2)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

(1)實驗探究法

(2)現代媒體教學法

【實驗用品】

集氣瓶、玻璃片、燒杯、梯形鐵片、噴霧瓶、酒精燈、橡皮塞(帶導管)。

雪碧、礦泉水瓶(質地較軟)、蠟燭(長短各幾支)、石蕊染色的乾燥小花、澄清石灰水。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課件演示動畫)有人牽着一條狗走進爪哇的毒谷,狗暈倒了,人卻安然無恙;當人彎腰欲救狗時,人也暈倒了。這是為什麼呢?

[講述]這是二氧化碳所致。那麼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呢?本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並板書課題。

[板書]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學生觀看動畫。

學生回憶有關二氧化碳的知識,

並思考動畫中提出的問題。

①通過動畫這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通過動畫提出問題,作為後面探究活動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學生實驗探究

教師安排學生實驗的內容,同時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項並巡查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學生探究完,彙報交流後用大屏幕展示。)

1、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可溶於水(1:1),密度比空氣大。

2、化學性質:

①不能燃燒,一般也不支持燃燒。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分組實驗:

(學生探究內容詳見附件2)

學生實驗1

觀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並聞其氣味。

學生實驗2 教材[實驗6-4]

學生實驗3 教材[實驗6-5]

(學生探究完畢,填好相關《實驗報告》並彙報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學習科學實驗方法,進行觀察記錄,並初步學習分析實驗現象。

[過渡]二氧化碳溶於水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呢?

(指導學生繼續探究,探究結束後彙報交流,再用大屏幕展示)

②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不穩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碳酸不穩定,易分解加熱時分解更快)

(引導學生分析回答課前動畫中的問題)

學生繼續進行探究實驗活動。

學生實驗4:詳見附件3

教材[實驗6-6]

學生探究結束後,彙報交流。

學生分析課前動畫中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會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與課前所提問題相呼應,讓學生興趣持續保持。

[講述]生產汽水等碳酸飲料,就是利用二氧化碳能溶於水這一性質。(展示一瓶雪碧)你們能否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飲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氣體呢?

(組織學生討論並請一位同學上台演示)

[講述]發生這一反應的原理就是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鈣沉澱的緣故。(用大屏幕展示)

③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

co2+ca(oh)2=caco3↓+h2o

常用此反應來檢驗或鑑定二氧化碳。

①學生思考,參與班級的討論與評價。

②積極思維,大膽設想,各抒己見。

③上台演示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己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及時科學地鼓勵評價學生,讓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情緒體驗。

體會化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化學。

[多媒體播放](詳見附件4)

乾冰是什麼?乾冰與二氧化碳是什麼關係?請同學們閲讀教材p115

二氧化碳還有哪些用途?繼續閲讀教材p116有關內容,看完後彙報交流。

(大屏幕展示)二氧化碳的用途

[過渡]二氧化碳有如此重要作用,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

組織學生閲讀教材有關“温室效應”內容,並思考如何防止“温室效應”。

多媒體播放有關“温室效應”的資料。

(詳見附件5)

[討論]:如何防止温室效應?為了減緩温室效應,作為學生我們該做些什麼?

(學生討論完畢,用大屏幕展示)

學生閲讀教材

學生閲讀教材

學生觀看、聆聽,

並思考和參與討論。

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②培養學生看圖説文和閲讀教材的習慣。

③使學生感到環境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與我們息息相關。強化環保的重要性和學生的環保意識。

[小結]引導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

進行小結(再用大屏幕展示)

(詳見附件1)

學生學會歸納,學會學習,使所學知識系統化。

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使其條理化。

[課堂練習](詳見附件6)

學生猜想、動手驗證,

並思考分析原因。

開拓學生視野,促進知識運用,加強學科間的聯繫。

[佈置作業](詳見附件7)

課後完成本課練習。

及時鞏固,加強理解和記憶。

附件1

【板書設計】:(用大屏幕展示)

課題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1.物理性質: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氣體,能溶於水(1:1),密度比空氣大。

2.化學性質:①不能燃燒,一般也不支持燃燒。(不供給呼吸)

②與水反應生成不穩定的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不穩定,易分解,加熱時分解更快。

h2co3=co2↑+h2o

③與石灰水的反應

co2+ca(oh)2=caco3↓+h2o(利用此反應可鑑定二氧化碳氣體)

3.用途:①光合作用的原料;②氣體肥料;③滅火;④“乾冰”用作製冷劑和用於人工降雨;⑤化工原料。

4.温室效應

⑴能產生温室效應的氣體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⑵減緩温室效應的措施

①改變能源結構,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

②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保護綠地等。

③節約紙張,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等。

附件2:

附件3:學生實驗4

附件4:乾冰的利用及人工降雨

美國某地質勘探隊,有一次在勘探油礦時,他們用鑽探機往地下打孔,忽然從地下噴出一大堆像雪花一樣的固體。好奇的隊員上前滾雪球,結果手上起泡變黑。原來那“白雪”不是雪,而是一種名叫“乾冰”的物質。

“乾冰”不是冰,不是水凝結而成的,而是由無色氣體──二氧化碳通過降温加壓變成的,所以,乾冰就是固態二氧化碳。乾冰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空氣温度降低,而且沒有液體留下,因此可作製冷劑。如果用飛機從高空撒播乾冰,由於乾冰昇華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迅速冷凝變成水滴,於是就開始下雨了,這就是乾冰用於人工降雨的祕密。

附件5温室效應

在100多年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基本保持在一個不變的值上。隨着工業化的發展,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的大量燃燒,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再加上人口驟增,森林的不斷被砍伐,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我們人類的活動一方面大量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又削弱轉化吸收二氧化碳的渠道,則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受到破壞,從而產生温室效應。從1860年到197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0.028%增加到0.032%,且仍在繼續增加。根據電腦模擬預測,今後數十年中,二氧化碳將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氣温由原來的2 ℃,將升高3~5 ℃,兩極地區有可能升高10 ℃。氣温升高將會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全世界的城市1/3在沿海,或離沿海60公里之內,有被海水吞沒的危險。中國台灣有關部門日前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中國台灣將損失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國台灣將有超過50萬人面臨威脅。可見“温室效應”帶來的災難是全球性的。

為避免這一災難,人們動了很多腦筋。當然,對付二氧化碳的最好辦法莫過於有效地利用它,我國太原工業大學煤化工研究所近年來一直致力二氧化碳與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合成醇、二氧化碳合成甲酸等課題的研究。顯然,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克服能源危機和保護環境兩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方法。

附件6 【課堂練習】

1、(猜猜看,做做看)如右上圖所示,點燃長短兩支蠟燭,再用一個大燒杯扣住,將觀察到的現象是:

[猜猜看,你預測的現象是]

①兩支蠟燭由低到高依次熄滅;[你的依據是]

②兩支蠟燭由高到低依次熄滅;[做做看,實驗結果看到]

③兩支蠟燭同時熄滅。[你的解釋是]

2、小明用如右下圖所示裝置進行“人體呼出的氣體中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氣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實驗。實驗操作及觀察到的現象如圖所示:

(1)根據實驗現象,小明得出的結論是                。

(2)寫出該實驗中澄清石灰水發生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

(3)小明想進一步瞭解人體呼出和吸入氣體中co2含量變化的原因,通過查閲資料,知道這是由於在體內肺泡與血液、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發生了      交換。

附件7 【鞏固練習】

1、向蔬菜温室大棚裏施放適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

a、使害蟲窒息死亡,有效防治病蟲害  b、避免發生火災

c、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              d、使温室內的温度穩中有升

2、檢驗某無色氣體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

a、將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b、將氣體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容器中

c、將點燃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   d、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兩支試管中各注入5 ml滴有石蕊試液的蒸餾水,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然後一支加熱,另一支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其顏色變化為:①紅—紫—無②紫—紅—紫③紫—紅—無④無—紅—無;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下列物質的用途中既利用了物質的物理性質,又利用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  )

a、二氧化碳用於滅火  b、石墨用作電極  c、乾冰用於人工降雨  d、焦炭用於冶金工業

5、為了保護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應該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趨嚴重的温室效應。

(1)科學家採用“組分轉化”技術,將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一種重要化工原料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o2+6h2 =( )+4h2o,括號內重要化工原料的化學式為        。

(2)為了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議可行的是(填序號)

①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

6、17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普利斯特里為研究空氣的成分時,做了下列的實驗:用一個玻璃鐘罩將一根燃着的蠟燭和一隻實驗用的小老鼠一同扣上,一段時間後,蠟燭漸漸熄滅,小老鼠也開始抽搐;直至死亡。普利斯特里被這種現象所困擾,老鼠是否死於被污染的空氣?於是,他用處理後潔淨空氣重複了上述實驗,用來實驗的小老鼠同樣未能倖免於難!

(1)小老鼠為什麼會死亡?

(2)若用一盆鮮花代替小老鼠做以上實驗,鮮花會怎麼樣?

(3)上述兩組實驗,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篇六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湖北省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玲莉

湖北省武漢市水果湖一中  高建萍

一、教學設計思路

CO2是繼O2之後的又一重要氣體。該氣體與日常生活聯繫非常緊密,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就有所接觸,但對CO2的性質和用途未必有科學的認識。由於在O2的學習中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教材中關於CO2的基礎知識,學生大都能通過預習來掌握。然而多年來的接受式學習,使他們的科學探究意識較為缺乏,看問題多停留於表面,缺乏深思的習慣。例如:當看到CO2通入石蕊試液中,石蕊試液變紅,他們就會得出CO2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錯誤結論。

本堂課準備從生活實際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CO2的性質提出一些大膽的猜測;在此基礎上先由教師提出三個探究任務:⑴向石灰水中吹氣;⑵向裝有兩隻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引導學生實驗探究,並發現新問題:究竟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從而引發學生的再次探究。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使學生初步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學會用科學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保持和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本節課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學生接受式學習的心態;教學的核心是發現並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大致流程:

交流生活中有關二氧化碳的事例,

猜測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測。

交流實驗現象,總結有關二氧化碳的性質

發現並提出新問題:究竟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討論、設計、優化並實施探究方案。

交流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自主學習,小結性質、歸納用途。

實驗延伸。

二、教案

課題

二氧化碳

授課人

高建萍

學校

湖北省武漢市水果湖一中

知識與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質和用途,並能舉例説明。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體會合理的假設對探究的重要性,嘗試根據實驗現象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2.經歷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CO2性質的學習,加深原有的關於CO2的認識,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已經熟悉的物質。

2.通過實驗探究CO2的化學性質,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體會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和勇於實踐對於人們認識物質的意義。

重點

二氧化碳與水的作用

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並探究:是什麼物質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

教學

方法

基於小組合作學習基礎上的實驗探究。

儀器

藥品

集氣瓶、燒杯、試管、玻璃片、鐵架台、橡皮塞、導氣管、吸管、膠頭滴管、酒精燈、試管夾、鐵皮、錐形瓶。

石蕊、石蕊試液、石蕊試紙、稀硫酸、蠟燭、石灰水、二氧化碳氣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請學生收集有關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組織學生列舉日常生活或學習中與CO2有關的事例,推測CO2的性質。

教師歸納板書:

生活的事例  性質猜測

(課件配合出示學生提出的事例和相應的猜測)

交流發言、討論。

猜測:二氧化碳通常情況下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二氧化碳可能溶於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二氧化碳可能會變成無色液體或固體。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在頭腦中勾勒出對CO2的初步認識,將學生置於有意義的情景中,學習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事實做出合理的猜測。

組織學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務:

⑴向石灰水中吹氣;⑵向有兩隻高矮不同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⑶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

多媒體播放自制的課件:紫色石蕊試液自述。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觀看課件。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集體交流、討論實驗現象;

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產生認知衝突:究竟是什麼物質使石蕊試液變色?

CO2與紫色石蕊試液的作用是本節課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學生缺乏對酸鹼指示劑的感性認識,通過計算機設計擬人動畫介紹紫色石蕊試液和石蕊試紙的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為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奠定基礎。

通過實驗探究,幫助學生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驗證假設,並能夠在實驗中發現問題。

組織學生第二次探究。

明確探究任務: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後,試液變紅的原因。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猜測原因、設計實驗方案。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驗證假設。

組織學生交流、評價各小組的驗證實驗。

猜測:石蕊變紅的可能原因有空氣、水、二氧化碳與水作用後的產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設計實驗方案:(一)向裝有蒸餾水的試管中吹氣,將所得試液滴到石蕊試紙上;(二)取兩張石蕊試紙,一張滴蒸餾水、一張保持乾燥,同時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分組實驗。

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第二次探究的問題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試液中通入CO2後,試液變紅色究竟能説明什麼問題的疑問之上的。由此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真實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意識都得到了展現和提高。

引導學生自學。

根據有關CO2的性質,總結歸納用途。

自讀教材P—115,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討論、交流,歸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

引導學生用化學的視角看問題,感受和體會化學的價值。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明白性質決定用途的道理。

設置實驗情景:點燃高低不同的兩支蠟燭,然後將一底部被剪開的飲料瓶罩在兩支蠟燭上。

猜測哪一隻蠟燭先滅;

觀察實驗。

課後對這一現象展開討論,提出合理的解釋。

再次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將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     性質猜想    實驗探究    合作交流    再次探究    結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yqp3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