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元曲四大家是誰,他們的代表作?(精品多篇)

元曲四大家是誰,他們的代表作?(精品多篇)

元曲四大家是誰,他們的代表作?(精品多篇)

關漢卿的代表作 篇一

《竇娥冤》

寫竇娥被無賴誣陷,又被官府錯判斬刑的冤屈故事。全劇四折一楔子。劇情是:楚州貧儒竇天章因無錢進京趕考,無奈之下將-竇娥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竇娥婚後丈夫去世,婆媳相依為命。蔡婆外出討債時遇到流氓張驢兒父子,被其脅迫。張驢兒企圖霸佔竇娥,見她不從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挾竇娥,不料誤斃其父。張驢兒誣告竇娥殺人,官府嚴刑逼訊婆媳二人,竇娥為救蔡婆自認殺人,被判斬刑。竇娥在臨刑之時指天為誓,死後將血濺白練、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後來果然都應驗。三年後竇天章任廉訪使至楚州,見竇娥鬼魂出現,於是重審此案,為竇娥-。《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此劇現存版本有:明脈望館藏《古今名家雜劇》本、《元曲選》壬集本、《酹江集》本、《元雜劇二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單刀會》

寫三國時關羽憑藉智勇單刀前赴魯肅所設宴會,最終安全返回。全劇共四折。劇情是:三國時,魯肅為了索還荊州,請關羽赴宴,暗中設下埋伏,並請關羽故人司馬徽前來陪宴勸酒,司馬徽拒絕,並告誡魯肅不可魯莽行事。關羽接到請書後明知是計,仍舊帶周倉一人單刀赴會,關平、關興帶大軍在江邊接應。席間二人言辭交鋒,魯肅不能取勝。關羽智勇雙全,震住魯肅,令他不敢動用埋伏的軍士,最後安然返回。《單刀會》全名《關大王單刀會》或《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現傳版本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明萬曆間脈望館鈔校本、《元人雜劇全集》本、《孤本元明雜劇》本。

《望江亭》

寫譚記兒在望江亭內設計對付權貴楊衙內的故事,劇本表現了譚記兒的機智。全劇共四折。劇情是:才貌雙全的譚記兒新寡,暫居於女道觀中。觀主的侄兒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訪觀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觀主於是從中作合,使得白士中與譚記兒結成夫妻。權貴楊衙內早已看中譚記兒,本想娶她為妾,此時對白士中懷恨在心,暗奏聖上請得勢劍金牌,前往潭州取白士中首級。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譚記兒不願讓他受自己連累,想出妙計。時逢中秋,譚記兒扮作漁婦賣魚,在望江亭上灌醉楊衙內及其隨從,將勢劍金牌竊走。楊衙內欲綁縛白士中卻沒有憑據,白士0示勢劍金牌,説有漁婦告楊衙內中秋欲對她無禮。等到再見譚記兒,楊衙內方知中計。恰好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訪得此事,奏於朝廷,楊衙內到懲辦,白士中依舊治理潭州,夫妻和美。《望江亭》又名《切澮旦》,全名《望江亭中秋切澮旦》,流傳版本現有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脈望館校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明息機子《古今雜劇選》本、《元曲選》癸集本、《古今名劇選》卷二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救風塵》

寫惡棍周舍騙娶記女宋引章後又加以-,宋引章的結義姐妹趙盼兒見義勇為,設計將宋救出。全劇共四折。劇情是:記女宋引章本與安秀才有約,後被惡少周舍花言巧語所惑,不聽結義姐妹趙盼兒相勸,嫁給周舍。婚後宋引章飽受-,寫信向趙盼兒求救。因周舍不肯輕易放過宋引章,趙盼兒巧用計策。她濃粧豔抹,假意願嫁周舍,自帶酒、羊和大紅羅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趙盼兒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剛好宋引章又來吵鬧,周舍一怒之下寫了休書,趕走宋引章。趙盼兒與宋引章二人一同離去,途中趙盼兒將宋引章手中休書另換一份。周舍發覺上當,趕上她們,一把搶過宋引章手中休書並毀掉,還到官府狀告趙盼兒誘拐婦女。趙盼兒反告他強佔有夫之婦,使安秀才到堂作證,又出示周舍親手所寫休書。趙盼兒證據確鑿,周舍不能勝她,受杖刑責罰。宋引章與安秀才結為夫婦。《救風塵》全名《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現存版本有:明脈望館校藏《古名家雜劇》本、《新續古名家雜劇》宮集本、《元曲選》乙集本、《元曲大觀》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哭存孝》

寫唐節度使李克用醉灑時誤聽讒言,殺死義子李存孝,酒醒後悔,與存孝妻鄧夫人哭祭存孝。全劇共四折,劇情是:唐節度使李克用依靠義子李存孝鎮壓了黃巢農民起義後,終日飲酒,醉中聽從奸人李存信和康君立二義子,違背以前諾言,將李存孝派往艱苦之地鎮守。李存信、康君立後又假傳李克用之令,讓李存孝改回舊姓,反在李克用面前挑撥,説李存孝有怨恨之心,李克用大怒。存孝本欲解釋,二奸人又灌醉李克用,藉機傳令殺死李存孝。李克用酒醒之後,聞知實情後悔不已,與存孝妻鄧夫人哭祭存孝,並殺李存信、康君立二人祭奠李存孝。《哭存孝》全名《鄧夫人哭存孝》或《鄧夫人苦痛哭存孝》,流傳版本現有:明萬曆間脈望館鈔校內府本、《孤本元明雜劇》本。

《雙赴夢》

寫關羽、張飛死後託夢的故事。共四折,元刊本無科白,僅載曲詞。劇情是:三國時候,劉備西蜀稱帝以後,甚為思念他桃園三結義的兄弟關羽、張飛。軍師諸葛亮夜觀天象,見賊星耀亮,而將星黯淡,心知關、張二人已死,但又不敢明告劉備,只得扯謊。某日,關羽、張飛陰魂相遇,給劉備託夢,悲憤不已,請劉備為他二人0。《雙赴夢》又名《西蜀夢》,全名《關張雙赴西蜀夢》或《關雲長張翼德雙赴夢》,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金線池》

寫秀才韓輔臣與記女杜蕊娘相愛,被鴇母挑撥而反目,最終解釋誤會,結為夫婦。全劇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秀才韓輔臣遊學到同窗好友濟南府尹石好問處。鴇母見韓輔臣銀兩頗多,又是石好問的好友,對他甚為有禮。但沒多少時候,韓輔臣金錢散盡,此時石好問又恰好滿考朝京,鴇母不肯相留。韓輔臣負氣移居他處,杜蕊娘依舊不能忘情。鴇母謊稱韓輔臣另有相好,杜蕊娘信以為真,氣恨之下不肯原諒他。韓輔臣也誤以為蕊娘變心。石好問此時復任濟南,韓輔臣前往訴苦。石好問從中設計調解,暗地裏出資讓眾記設宴於金線池,勸説杜蕊娘與韓輔臣重修舊好。蕊娘思念韓輔臣,心情煩悶之下喝醉了酒,見輔臣來了卻又不理。輔臣羞憤不已,向石好問告狀。石好問假意藉故拘拿杜蕊娘,蕊娘情急之下韓輔臣求救,二人終於和好。石好問出銀百兩給鴇母,使蕊娘歸輔臣,二人結為夫婦。《金線池》全名《杜蕊娘智賞金錢池》,有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明顧曲齋刻《元人雜劇選》本、《元曲選》辛集本、《柳枝集》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玉鏡台》

寫温嶠以玉鏡台為聘物騙娶表妹劉倩英,婚後夫妻不和,經人調解終於和好。全劇共四折。劇情是:翰林學士温嶠被姑母請去教表妹劉倩英彈琴寫字,温嶠心愛表妹姿容。恰好姑母託他在翰林院學士中為表妹覓親,温嶠於是以御賜玉鏡台為定物,騙娶劉倩英。姑母無奈之下只好嫁女,但温、劉二人年齡懸殊,劉倩英滿心不樂意,夫妻婚後不和。温嶠友人王府尹設宴招待温嶠夫婦,席間温嶠展露才華,為劉倩英贏得風光,二人終於和解。《玉鏡台》全名《温太真玉鏡台》,現存版本有: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本、《元曲選》甲集本、《柳枝集》本、《元曲大觀》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裴度還帶》

寫唐代裴度拾寶不昧因而救人性命,最終得中狀元的故事。全劇共四折一楔子。劇劇情是:唐代宰相裴度未做官時,因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又不肯跟隨姨父王員外做生意,只得寄居在山神廟中,幸有一白馬寺長老供他齋飯。有一道人為裴度相面,斷定他命該橫死。此時另有韓太守因廉潔為官被國舅傅彬誣陷入獄,韓夫人與女兒瓊英辛苦籌資以救韓太守,幸得朝廷採訪使李邦彥贈玉帶相助。瓊英路過山神廟時不慎失落玉帶,被裴度撿到。韓氏母女正要絕望自盡,裴度將玉帶歸還,韓太守一家三口性命皆得救。就在裴度送韓氏母女出門之時,山神廟倒塌,裴度得以逃脱橫死厄運。後裴度赴京趕考,得中狀元,並與韓瓊英結為夫婦。《裴度還帶》全名《山神廟裴度還帶》,版本現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脈望館鈔校本、《孤本元明雜劇》本

鄭光祖 篇二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蹟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鍾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裏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着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説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於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劇本中,《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小説為素材,其大致情節是: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藉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於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後,由於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佈。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説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説:“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説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説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説:“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人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王榮登樓》雖然在劇情、結構方面無甚可取,但詞曲工麗,對人物心境的描寫卻頗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認為鄭光祖元曲,當在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上,他説;“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至後《堯民歌》,《十二月》,託物寓意,尤為妙絕。豈作脂弄粉語者,可得窺其堂廡哉”。劉大傑也説,這些曲詞,“表現出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憤慨,情感的真摯,意象的高遠,語言的俊朗,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相映襯。”

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着緊密的聯繫,他死後,就是由伶火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儘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樸 篇三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作家,約生於金末。鍾嗣成著賈仲明天一閣鈔本《錄鬼簿》弔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朱簾秀,説明他與演員關係密切。他曾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關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析津志輯佚·名宦》曰:“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於辭章者久矣。”白樸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土,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遊閒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着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着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讚白樸説:“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歎,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泄自己胸中的鬱積。

隨着年歲的增長,社會閲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闢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儘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着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遊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遊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歎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餘獨見川流血,歎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裏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儘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慼,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説處處傾訴着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遊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鵰》殘折,共16本。現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白樸的劇作,題材多出歷史傳説,劇情多為才人韻事。現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寫得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鴛鴦間牆頭馬上》,描寫的是一個“志量過人”的女性李千金衝破名教,自擇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劇,寫得悲哀怛側,雄渾悲壯;後者是喜劇,寫得起伏跌宕,熱情奔放。這兩部作品,歷來被認為是愛情劇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對後代戲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戲曲史上,宋、金兩代已有了純粹演故事的戲曲,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我們無從説清楚這些戲曲的情況。元代的雜劇,在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方面,都發展到相當嫻熟的地步,為我國的戲曲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保留下來的劇作中,可知其情節曲折,主題突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劇中人物,無論是因享樂而壞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嬌嬈之氣的楊貴妃,還是爽朗果敢的閨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個性,栩栩如生。以至於現在戲劇舞台上的唐明皇,還可見到白樸塑造的這一形象的遺風。

與關漢卿相比,白樸的生活圈子比較侷限,因此,他不可能從社會下層提煉素材,寫出象關漢卿那感天動地的《竇娥冤》。然而,他善於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新意,詞采優美,情意深切綿長,又是關漢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劇作的藝術成就,早已成為文學藝術上的重要研究課題。

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殘佚,字句脱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餘首,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伎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賴有這部作品,我們才可以瞭解白樸的生涯。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跌宕沉詳,天然古樸。

時代背景 篇四

元代是外族中原統治的一個失敗範本。它沿襲了封建主義的國家建制,但是卻沒有廢除奴隸制的殘規陋習。客觀上來看,元朝是幾千年封建時期過後,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短暫復辟。對漢人的過分盤剝(一個漢人的價值等同於一頭牛)勢必引發激烈的民族衝突。很快漢人農民階級的先鋒性體現出來,在部分知識分子參與下 ,完成暴力起義,建立明朝。封建制繼續得以維繫,並進一步中央集權。在這個時而倒流,時而集權的背景關係中,誕生了一批關www.本站baihuawen本站漢卿這樣,由北向南流亡的戲劇家。常年的流亡生活,增廣了關漢卿的見聞,同時更加深入的瞭解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大變革時期的關漢卿其實更加接近思想改革的前沿,底藴也更加深厚。創作了大量具有戰鬥意義的作品。批判了元朝腐朽的。民族統治,揭露了官場的黑暗,再現了農民水深火熱的生存環境。關漢卿的人生映襯着濃郁的時代背景,他必須承擔起宣揚反抗精神的歷史重任。

同時,也因為封建制度的鬆懈,女性權利開始受到關注。一些普通婦女形象,比如竇娥、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女性意識覺醒投影到作品當中,不能不説這是時代給予關漢卿的偉大饋贈,亦影響到後世對他作品前沿性的盛讚。可關漢卿並沒有放大出所應有的先進性,在對社會弊端的揭露程度上,都只是略微的碰觸。

通過個人的悲劇,沒有達到延伸及社會共體的高度。不過,我們應該理解,中國的思想運動遠沒有形成像歐洲一樣的風潮,元代等級制度嚴密,任何不利於貴族統治的言論都會引來株連九族之禍。但就《竇娥冤》而言,關漢卿已經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而其中極具浪漫色彩的描述,秉承東方傳奇衣缽的故事構建,可以説是對唐宋傳奇小説的偉大復興。其中犀利的批判意義,也只有少數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中國知識分子得以具備。可往往他們的人生和結局,也是非常潦倒的。此後,王實甫的《西廂記》在這個模式上又有新的創新和探索,但都是在封建婚姻和自由戀愛的槓桿中尋找支點,缺乏劃時代的作品。根深蒂固的自然經濟,束縛了中國的資產階級萌芽,甚至出現歷史倒退。可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前後時期的士大夫階級,既有其獨特鮮明的覺悟性,又有其階級侷限的不可磨滅的滯後性(也包括後來的黃宗羲,李贄等人),不能擔當思想啟蒙運動的重任,也沒有思想啟蒙運動的土壤。

元末夏庭芝《青樓集·序》載:“我皇元初並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流連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蘭谷即白樸,金亡(1234)時才8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們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關漢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號(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斷出關漢卿約卒於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後,他的生年,估計在1220年左右。《錄鬼薄》作者鍾嗣成稱關漢卿為“前輩已死名公”,説“餘生也晚,不得預几席之末”。《錄鬼簿》成書於1330年,故將關漢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當去事實不遠。

南宋滅亡(1279)之後,關漢卿曾到過當時南方戲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寫有〔南呂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句)。還曾到過揚州,寫曲贈朱簾秀,有“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着神仙”句。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伎藝的戲曲家,《析津志》説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藴藉風流,為一時 之冠”。明代臧懋循《元曲選·序》説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關漢卿在元代前期雜劇界是領袖人物,玉京書會裏最著名的書會才人。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記載,他和雜劇作家楊顯之、樑進之、費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員朱簾秀等均有交往,和楊顯之、王和卿更見親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1y44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