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楊絳百歲感言(新版多篇)

楊絳百歲感言(新版多篇)

楊絳百歲感言(新版多篇)

楊絳百歲感言 篇一

書的影響廣泛而深遠

楊絳:優雅而高貴的靈魂

楊絳是丈夫錢鍾書口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翻譯過《唐・吉訶德》等作品。她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博學多才,治學嚴謹;無私奉獻,用千萬稿費資助寒門學子。楊絳的文人風骨、治學態度與社會擔當,是當代人身上所稀缺的閃光點。楊絳最喜歡的名言是:“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把錢鍾書數量驚人的手稿整理出來交付出版後,她寫了《我們仨》,寫盡了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96歲時又推出《走到人生邊上》,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去向。103歲時,九卷本《楊絳全集》問世。如今她安然離去,只留下身後一段令國人唏噓不已的中國百年史。

錢理羣:堅守並傳承着人文關懷

這幾年,錢理羣不斷與青年以各種方式交流對話,從校園到社會,從書齋到企業,每次登台演講,都融合了專業發現與現實省思。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思考與批判,諸如批判“北大正在培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等言論,時常被人提起。錢理羣深情地關注着民族的命運,堅守並傳承着人文關懷。2016年2月出版《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7月出版《一路走來――錢理羣自述》與《風雨故人來》,8月出版《歲月滄桑》,以生命體驗寫知識分子精神史。即使他隱入養老院,即使他説自己已經逐漸放棄了“教育”,退出了學術界,但他還是放不下青年。這個時代的理想主義者曾多次説:“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後,將我的祝福送給年輕的朋友。”

賈平凹:記錄時代命運的悲憫

賈平凹幾乎每隔一兩年就會有長篇問世。他的《秦腔》《古爐》《帶燈》《老生》,總能從中感到一個時代的命運。2016年4月,出版的《極花》,寫被拐賣的女子胡蝶,也是寫作家內心的恐懼與無奈,更是寫作家對鄉村淪落的擔憂。這裏,賈平凹守望着八百里秦川的心靈故事,用真情的文字記錄着鄉土中國的世紀變遷。賈平凹的散文創作也毫不遜色。5月出版《自在獨行》,11月出版《願人生從容》,他從孤獨、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事等角度,給內心孤獨焦躁者以安寧的撫慰。在“世紀文學60家”的評選活動中,賈平凹僅居魯迅、張愛玲、沈從文、老舍、茅盾之後,為第六名,在至今健在的作家中名列第一。

曹文軒:中國兒童文學的自信

作家曹文軒獲得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正如頒獎詞所言:“用詩意如水的筆觸,描寫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實而哀傷的瞬間。”曹文軒的獲獎,確立了中國兒童文學的自信,從某種程度上講,不亞於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意義。在中國文壇,曹文軒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寫兒童、成年人都可以讀的作品。孩子讀到的是精彩的故事,被故事感動,而成年人能夠感受到美學的境界。他作品的力量在於感動,在於悲憫精神,代表作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銅葵花》《火印》等。其中《草房子》更是創造了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因為它已經印刷了300次,將近1000萬冊在中國大地上發行,呈現了一個真善美的藝術世界。

邵燕祥:歷史性的思考與自省

邵燕祥是當今中國的雜文大家,有“當代魯迅”之稱,7月出版的《我死過,我倖存,我作證》一個月賣了一萬多冊。此書是通過個人經歷,呈現從1945年到1958年的中國思想文化的斷代史。這樣一本嚴肅的四五十萬字的大部頭,實在考驗人們的閲讀耐心,但是卻不炒作而暢銷,這不免有些不可思議。邵燕祥作為一個敢於直面v史的人,在自傳中充滿反思,重新審視自己、解剖自己,這本書的價值不容低估。邵燕祥的書之所以暢銷,正是自省精神在當下的顯現與“暢銷”。因為一個民族能夠正視自己的歷史,並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其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尤其在災難臨頭時,困惑、頹廢與罵街,遠不如歷史性的思考更加有力量,有價值。

王樹增:永不言敗的理想信念

王樹增是一位有着嚴謹創作態度的作家,他創作的《抗日戰爭》《朝鮮戰爭》《解放戰爭》等作品,注重以細節還原歷史的面貌。王樹增説:“尋找歷史是為了尋找心靈着落點,而我也想讓年輕人從中獲取力量。”他所看重的,不是介紹歷史常識或揭祕歷史真相,而是去發掘在極端的戰爭條件下,形成的信仰與精神力量,以及這種精神力量對於當代年輕人的意義。王樹增的《長征》,堪稱寫長征的“史記”。《長征》是一本士兵的史詩和悲歌,不管司令員還是炊事員,都是歷史的主角,所以作者永遠是在描寫隊伍,描寫永不磨滅的信念。《長征》在寫什麼?王樹增説:“四個字――永不言敗。”

鐵凝:用文學呼喚人類的美德

2016年12月2日,鐵凝第三次當選中國作協主席,同時當選中國文聯主席。鐵凝的身上有多重角色,但她説:“我本質上還是一個作家,也最重視作家身份。”8月出版的《以蓄滿淚水的雙眼為耳》,從中能讓人讀到她對文學與心靈的堅守。鐵凝認為,我們處在一個缺乏細節的時代,文學尤其需要作家在這個時刻積攢起愛與意志。成功的藝術家成功的路徑千差萬別,但有兩點是他們必備的,那就是愛與意志。“文學最終還是應該有力量去呼喚人類的美德,那些潛伏在讀者心中的情緒,從而激起某些隱祕的美感、珍貴的暖意。這暖意不是小恩小惠,而是一種寬闊的情懷,是穿越沉淪後上升的力量和勇氣。”

楊絳百歲感言 篇二

關鍵詞:楊絳 人生觀 價值觀 哲學

最近讀了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以前讀過錢鍾書先生的不少文章,但是很少有機會了解他的夫人楊絳女士,通過楊絳的這本自問自答,我大概瞭解了這位慈祥、智慧的老人平凡而又動人的一面。楊絳,錢鍾書的夫人,本名楊季康,生於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蘇無錫,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今年7月17日是楊絳先生102歲壽辰,這位安靜博學、從容優雅、剛柔並濟的女性,叩動着從知識界到普通百姓的心。

她的文字透露出她豁達的人生觀。我靜靜地思考,現如今的社會、現如今的學校、現如今的學生們到底需要從楊絳老師身上學習些什麼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慢腳步,關閉手機,找一段時間好好地思考一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或許從她從容面對生命的坎坷與不屈不撓的歷程中能夠給我們當代的青年人一些啟示。102歲的楊絳,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和文字質樸厚重,散發着智慧的光芒,我們只需要敞開心,完全地敞開心胸去接受和吸收。

給青年學生的啟示之一:要淬鍊淡泊豁達的人生態度。

楊絳在《走到人生邊上》説,“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楊絳充滿智慧的思想和洞徹世態的豁達正是這個時代青年人所忽略的。早年為支持錢鍾書寫作《圍城》,她甘為灶下婢,換錢給家人買肉吃。丈夫和女兒去世後,年近九旬的楊絳強忍悲痛,獨自打掃戰場,她殫精竭慮地整理錢鍾書上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文筆記,出版了厚重的《容安堂館札記》、《錢鍾書手稿集》(40卷)等,並完成回憶錄《我們仨》,自豪而悲憫地追憶“我們仨”的神奇組合和離散,嘔心瀝血只為“逝者如生,生者無悔”。

給青年學生的啟示之二:要有孜孜不倦的學術追求。

早年楊絳只發表了幾篇意象濃烈、語言優美的散文。1940年代以來,她譯了名著《小癩子》、《唐吉訶德》、《吉爾・布拉斯》等,並獲西班牙“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勛章”。新時期以來,她迎來了散文創作的春天,結集出版了《幹校六記》、《回憶兩篇》、《將飲茶》、《雜憶與雜寫》等集子。2003年出版了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她懷人憶舊,把筆觸伸進歷史與人心的深處,簡潔而飽含深意,平實不乏奇崛,被譽為繼魯迅之後最集中寫作記敍性散文並取得巨大成功的當代作家。96歲高齡,她還完成了人生哲思錄《走到人生邊上》,這是她生命最真實的寫照和情感的表達。

給青年學生的啟示之三: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朝聞道,夕死可矣”。

楊絳曾譯19世紀英國詩人藍德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錢鍾書和錢瑗去世後,楊絳一如既往地淡泊寧靜、深居簡出,專心於學問。楊絳一生都在探索着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淬鍊着自己的靈魂。2001年她代表《我們仨》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全部的稿費和版税數百萬,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獎掖貧寒優秀的學子。她以莊重自持和與世無爭的風範,鼓勵殷殷學子踐行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楊絳80歲壽誕時,夏衍曾為其題詞:“無官無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識,獨鑄偉詞。”可謂名副其實、適如其身。

給青年學生的啟示之四:要有“大我”的崇高境界,這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2011年,楊絳説:“我今年100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100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楊絳對“回家”安之若素,既無所求,亦無所懼,只感到內心的充盈和富足,她的內心世界早已沒有了小我,她始終都是站在人類的高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來詮釋着“大我”的境界,用文字來滌盪着這個染污的世界。這也是我們當代青年人應該好好反省的地方。

現在很多人除了談論房子、車子、金錢、待遇、吃喝、享受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話題,這時,他們的心靈已經麻木了,失去了靈性的知覺。沒有愛,沒有嚮往,沒有理想,沒有一種社會責任感,沒有一種使命感,除了吃的、喝的、住的和各種物質享受之外,他的心裏再也沒有別的東西。漸漸地,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他們在非常無聊的消遣中揮霍着高貴的生命,已經忘記了人的精神追求。楊絳的人格魅力,帶給我們許多對生命根本問題的思考,這正是當代青年學生所缺乏的精神追求。

面對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的青年學生迷失了自我的正確價值觀,我們到底要用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回饋這個世界呢?我們到底要有怎樣的社會擔當呢?這位100多歲的老人給了我們最真切的指引,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

參考文獻

楊絳百歲感言 篇三

在江蘇省西部,洪澤湖南岸的盱眙縣鐵佛鄉有一位百歲的老壽星,他叫王問賢,生於1901年農曆三月三日。王老壽星在年輕的時候當過私塾先生。1948年,家鄉解放後,在家鄉從教幾十年,當了20多年國小校長,培養了3000多學生。王老五世同堂,全家65口人,他和兒孫在一起生活,和睦相處,幸福美滿。現在,王老除了有點耳朵發背外,身體健康,思維敏捷,言談穩健,精神愉快,生活完全自理。王老壽星長壽的養生之道,一是胸懷寬闊,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理想;二是堅持勞動,讀書看報,手腦並用。

王老壽星是一位胸懷寬闊、勇於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人。他最大的願望是報黨恩,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年輕時,是個進步青年。他在擔任鄉公所聯保主任時,千方百計地打擊土匪惡霸。1938年,他認識了中共地下黨員江上青同志,在江上青同志的幫助教育下,他成為一個革命者,對黨的性質有了明確的認識。1939年,當地土匪買通官員把他逮捕入獄,並決定槍斃他。危急時刻,江上青同志通過組織把他營救出獄。他深知這是黨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決定報黨恩,並立下偉大理想――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不幸的是江上青同志犧牲了,黨沒入上。因為他和江上青同志是單線聯繫,江上青同志走了,他也和黨組織失去聯繫。但是,他對黨的認識沒有變,他追隨黨的理想沒有變,而把力量獻給教育事業。這理想、追求,成為他一生的精神寄託,成為力量的源泉。他在百歲之年,終於被吸收入黨,實現了多年的宿願。

王老壽星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獻給了教育事業,1989年,淮陰市政府向他頒發了“教育世家”光榮匾。他為幫助家鄉的道路建設,還帶頭並動員全家人捐獻了一萬多元。

王老壽星自離休後,很快就適應了環境的變化。他除了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和興趣養花種草、參加輕微的勞動、教育兒孫外,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讀書看報,學習黨建理論,收看電視廣播,瞭解國家大事。他還善於寫詩,常常把自己的感懷化成動人的詩句。(連汝安)

心靜如水每一天

在百歲前夕,楊絳曾表示,“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

她的同事,也是工作中的後輩薛鴻時介紹,楊絳先生每天自己下樓已經有點困難了,就在房間裏面鍛鍊身體,往往凌晨一點才睡覺,六點多起來,吃完午飯後再睡個午覺,每天都寫字。

即使忽略“錢鍾書先生的妻子”這一稱謂,楊絳先生自己的著作亦可在中國文壇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堂吉訶德》的經典翻譯讓她獲頒西班牙國王親授的“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勛章”;小説《洗澡》、《我們仨》、《走在人生的邊上》體現了她的靈性文字。

回顧先生的百年一生,她與錢鍾書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錢鍾書的光環下,默默當着“錢辦主任”;錢鍾書去世之後,她説自己是“他們家留下來‘打掃戰場’的”。

楊絳百歲感言範文 篇四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這是英國詩人沃爾特・蘭德晚年寫下的詩句,題目是《生與死》。楊絳喜歡這個關於火焰的譬喻,把它譯成中文,置於晚年散文集《楊絳散文》的卷首題詞。

105歲,不可謂不長壽。但火萎了,她利利落落起身,便也走了。

作為一個文化世紀老人,楊絳的身體狀態一直牽着很多人的心。這段時間,先是“病危”的傳言讓許多顆心被提到嗓子眼,又是各方闢謠讓它們放回肚子裏。正當人們以為不過是一場尋常小恙時,猝不及防地,卻等來了最終被官方證實的消息:作家、翻譯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於2016年5月25日1時10分在京逝世。

楊絳有遺願,希望去世不作為新聞,火化後再發訃告。但在這樣一個新媒體、自媒體迭出的時代裏,可以想來,這個遺願實現起來太難。一時間,緬懷和悼詞呼嘯而來,無處不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乃至假託她“百歲感言”的“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這種山呼海嘯,大概不是楊絳自己願意看到的吧――2012年,社科院院長陳奎元看望她時,她曾提出了三個要求:一、去世後,不開追悼會;二、不受奠儀;三、至多七八至親送送。

作為一個有影響的文化人,她低調得有些不可思議,像個古代的隱士。這些年來,她閉門謝客,拒絕採訪,甚至不參加自己文集的會。九十大壽,一百大壽,這些對旁人來説格外重要的節點,她也都謝絕了上門祝壽。她愛用“隱身衣”的比喻,許多年裏,她都披着一件“隱身衣”,“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了這“潛心一志”,四十年代,她有成名劇本《弄真成假》《稱心如意》,被稱為“喜劇雙璧”,被夏衍和李健吾垂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有長篇小説《洗澡》、散文《幹校六記》等,成了一個重要的現代知識分子創作現象;新世o以來,93歲時寫了她和錢鍾書、女兒阿瑗的《我們仨》,96歲時出了《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103歲時出了《洗澡》的續集《洗澡之後》。還有翻譯,包括最為重要的《堂吉訶德》;還有為丈夫編的作品,包括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72卷本的錢鍾書手稿集。很難想象,若不是披着“隱身衣”,這瑣碎雜亂的工作,如何能夠延續許多年,並安安心心地完成。

“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這是她在2011年100歲誕辰時,於《文匯報・筆會》上所做的一次筆談專訪。她早已做好火焰枯萎的準備。“邊上”,是她對於年歲的自我意識,是她以一種並不清晰唯一的模樣遊走於文學史上的姿態,也是她為人生劃定的位置。

(選自《北京晚報》2016年5月27日,有刪節)

楊絳先生走了,人間再無“我們仨”。

楊絳百歲感言範文 篇五

舒 菲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容易滋生遺忘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不懂得如何回首過去,越來越多的人不敢直面未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你才要學會咀嚼那些昨日雋永的風景。並非只為懷舊,而是為了更好地憧憬明天。

《聽楊降談往事》吳學昭 著

作者吳學昭能夠讓98歲心靜如水的楊絳先生娓娓道來自己的往事,多虧了她的父親吳宓當年與錢鍾書深厚的交情。錢鍾書呼吳學昭為“世妹”,楊絳稱其為“師妹”――否則,我們還真聽不到楊絳先生這麼細膩而感性地講述自己的往事。

書中大部分文字,其實是楊絳先生的自述,從出生到98歲的人生精彩歷程,躍然紙上,其中也有加入作者獨家的所見所聞。當然,書中還有一些從未發表過的珍貴照片。更是令讀者大飽眼福。所以,“談往事”也罷,“自傳”也罷,都是具備“史料翔實”,“高度準確”的特質。難怪書的最後,楊先生題簽並作序,更是在“序”中明確説明:經傳主本人認定的傳記只此一本。

書中的每個章節,都值細細品讀。楊絳的敍述,清晰而有感染力,一如她的文字風格,令我們看到一個名為阿季的北京女孩,是如何從東吳高材生到留學牛津,再成為能上廳堂能下廚房的賢惠妻子……此書無疑讓人閲讀起來有窺私之感(似乎書中最引人注目的“爆料”,就是楊絳先生申明自己不是費孝通的女朋友,也從沒有過這個念頭,而費的行為大概是一廂情願罷了)。文字裏更多是對中國讀書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只是對於台下的我們來講,最應該從楊絳先生那裏學到的是,如何在浮躁的當下,學會淡泊名利,寧靜地生活與愛。

《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李新 著

有些往事,縱然沒有機會經歷過,但一定要知道盡可能地知道它的真相。很可惜,歷史學家們給出的,不總是那麼正確,所以,我們的目光便朝向那些個人對於歷史的回憶,即使有時候偏頗,但未必沒有真言存在。生前曾為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職的李新的這本《回憶錄》便不容錯過。“我親身經歷過的一些歷史事實,卻被一些大名鼎鼎的‘史學家’為了政治目的而把它歪曲了,我的良心使我感到有責任把它糾正過來,因此我必須寫回憶錄”――寫在書封面上的這句話,已經讓我們知道了這本書非讀不可。

《青燈》北島 著

不管是誰的往事,怎樣的往事,隨着時間的發酵,驀然回首時,大多會有如詩的感覺。而當往事由腦海轉移到紙面上,也許只有詩人的敍述最為細膩與精準,也格外灑脱。所以,對於北島的這本“往事”,一定不要錯過。11個篇章共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懷念熊秉明,魏斐德、馮亦代等故人,青燈素帳,燭影煌煌;後一部分則是遊歷世界的感觸,漂泊中懷揣着家園,唏噓抑或慨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485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