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聲樂藝術心理學(精品多篇)

聲樂藝術心理學(精品多篇)

聲樂藝術心理學(精品多篇)

聲樂藝術心理學範文 篇一

關鍵詞:藝術心理學;聲樂表演;調控

【中圖分類號】G640

人的任何活動都是一種心理活動,歌唱自然也不例外,也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進行的,不同的心理狀態會對歌唱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歌唱者,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歌唱中的心理調控,是一個連續的、變化的、動態的過程,幾乎所有的聲樂學習者,在進行學習和表演時,都會遇到心理調控方面的問題,所以探究聲樂教學和演唱中的心理調控,對於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能力有着切實的積極意義。

1藝術心理學在聲樂表演中的重要性

聲樂是音樂藝術的重要形式。其目的是感動人,是傳達思想、情感、情緒和描繪情景。只有歌者以情感正確表達歌曲的本意,才可能使聽眾受到感染,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事物的另一個方面,依靠歌唱心理思維的指導,培養敏鋭的知覺,發展充分的想象力,不斷對複雜的歌唱現象做出理智的分析、判斷和思考的表達,取決於演唱者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音樂想象是複雜的心理過程,人們對它實質認識還很膚淺,它與感覺、知覺、意象、聯想、思維、情感及意識活動有着密切聯繫。"黑格爾也曾指出:"創作就是藝術想象活動,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演唱中的藝術想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思維方式,它給人一種超越現實的感覺,能增強演唱者的情感活動。在對作品演唱時,演唱者應使自己進入想象的境界,將情感化為意象。通過想象的情感、畫面空間,運用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表象來表達,就如自己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過的事物,在演唱時藉助於想象來完成。

良好的歌唱狀態包括呼吸、共鳴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頭腔)的協調使用,以及具有較自由、輕鬆、自如、充滿信心的良好歌唱心理,在歌唱中二者形成一個整體的感覺,這是歌唱訓練的基礎。事實證明:歌唱表演的成功與否,除了本身應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兩者缺一不可,歌唱的技巧可以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經過努力掌握,但這並不等於獲得了歌唱的全部能力。我們在進行聲樂指導的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唱得很好,但一到舞台上演唱或參加比賽就出現心跳加快、身體僵硬、兩腿發抖、臉色發白、直冒冷汗、氣息上浮、聲嘶力竭、節奏不穩、忘詞跑調,有時甚至伴奏都聽不清,失去自控力,腦海一片空白的心理異常,乃至於失去了對歌唱器官的調節能力,因而導致了演唱的失敗。因此,歌唱對人的心理狀態或心理素質的好壞,對其歌唱的訓練和學習,對教師教學成果的優劣,對歌唱者的水平發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2聲樂表演中心理調控能力缺失的表現

2.1演出中的過度緊張

很多歌唱者,特別是沒有過太多舞台經驗的初學者,站在舞台上會感到明顯的進展,表現為手腳多汗、呼吸不均、腿部打顫等現象,甚至更為嚴重者,大腦會突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站在台上要做什麼,亦或着演唱中突然忘詞等等,這些心理調控的能力的欠缺,嚴重了影響了正常的歌唱,更不用説完美的、超水平發揮的歌唱了。

2.2高音恐懼症

高音的訓練和演唱,是聲樂教學中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因為很多聲樂作品,為了情感抒發的需要,需要用更為高亢和明亮的聲音,才能夠予以淋漓盡致的表達。長期以來,因為觀眾對於聲樂這門學科的瞭解有限,將高音的演唱看作是演唱成敗和演唱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即便是在聲樂學習者中間,也存在着這種傾向,認為高音唱得好,就是演唱能力強,這無疑是一種片面的看法。

2.3環境適應能力差

琴房是每一個聲樂學習者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琴房更是見證了一個聲樂學習者學習的全過程,但是很多聲樂學習者在不自覺中,形成了一種"琴房依賴症",即在琴房裏演唱,往往是自然和從容的,甚至還會超水平發揮。而一旦離開了琴房,到了新的演唱環境,面對着自己不熟悉的環境,演唱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3加強聲樂表演心理的培養策略

首先,學唱歌的人要適當學習心理學知識。通過學習心理學學會控制和運用自己的心理形態,指導自己對技巧表現的控制。在教學中,教師應多教導學生克服緊張情緒的方法,幫他們找出原因,消除障礙,獲得聲樂學習的成功。此外,還應根據學生的氣質特點進行教學。根據每個學生的氣質特點,因材施教。比如對性情急躁、喜歡急於求成的學生,老師就可控制其急躁、任性的情緒,培養他們的堅韌、頑強的能力;而對於怯弱、遲疑、反應慢的學生,老師則要幫助其克服孤僻、憂慮和自卑的心理,培養他們的頑強、自信的精神。

其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表演態度。第一,要對自己的水平有清醒的認識,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第二,要放下包袱,既要理智地正視自我,又要勇於表現自我,以飽滿的激情和專注的狀態進入演唱,唱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在演出過程中,老師應多教導學生懂得全神貫注,告訴他們,如果此時還想如何一鳴驚人,對演出效果作過分企求的話,勢必會影響到演出的質量。另外,在平時訓練中,老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意志鍛鍊,尤其是幫情怯弱、遲疑的學生克服孤僻、憂慮的心理,培養他們對演唱事業高度的責任感、榮譽感和自豪感等。要告訴他們,對曾經的怯場失利自己要勇敢面對,並認真總結失敗原因,找出解決辦法,增強自信心,促進表演心理的健康發展。

最後,加強基本功的訓練,提高演唱技藝。緊張恐懼的關鍵性問題就是信心問題,而信心則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自己的實力,即演唱水平的高低。俗話講:"藝高人膽大。"作為一名優秀的歌唱者,只有熟練地掌握了各種技巧和技術,才能在演出時淋漓盡致、聲情並茂地發揮。成功的表演來源於平時紮實的訓練和心理素質的培養,表演者一定要具有正確的心理狀態。歌唱者在訓練或演唱時,全身放鬆但不鬆懈;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不緊張;積極、熱情、主動地訓練及唱歌,但不慌亂。具備了正確的心理狀態,就是打好了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的前提和基礎。

結論

近年來隨着聲樂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聲樂工作者認識到了心理調控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意義,心理調控,看起來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但是將其放到實際的教學和表演過程中,就會發現,心理調控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也是完全有規律可循,從容把握的。

參考文獻:

[1]蘇明海。聲樂表演中"怯場"的分析與解決[J].大眾文藝。2010(11):98-100.

聲樂藝術心理學範文 篇二

關鍵詞:聲樂藝術美育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1-0193-02

美好的生活,不能沒有美好的歌聲,美好的歌聲能充實美好的人生,這就是凝結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無窮魅力所在。聲樂是善於表現情感的藝術,有優美的聲音作基礎,通過清晰的咬字和吐字,聲音強弱處理的技巧來完整的表現出來,如果缺乏情感準確性,流利的表達是不可能完成聲樂藝術的。

一、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的融通

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間又是相互包容、相互聯繫、相互融通、相互影響的。聲樂藝術教育不僅僅限於美育,還包括更多的教育內容,如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發聲方法,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進行聲樂藝術的專業訓練,使其從中獲得美的感受、美的愉悦、美的薰陶,提高審美感染力、創造力和聲樂藝術修養等。美育是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無論從教育目的、教育功能,還是教學手段、教學內容上看,美育比聲樂藝術教育範圍都更廣闊一些,內容更豐富一些,形式更靈活一些,思想更深邃一些,覆蓋面大。美育可以滲透各種教育之中,包括聲樂藝術教育,這是其它教育所無法比擬的。雖然美育與聲樂藝術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教育,但是,它們又是融通的,因為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以,有人經常用藝術教育代替素質教育、代替美育,將兩者混為一談。聲樂藝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美育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聲樂藝術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美的教育。

談到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的融通,就不能不談到聲樂美學,聲樂美學是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融通的產物,是探索聲樂藝術所特有的美與審美普遍規律的學科。作為音樂兩大表現類別之一的聲樂藝術,其創作、表演、欣賞三個實踐環節所呈現出的過程、環節、結果、反饋等種種事象和意識活動以及功能作用,無時無處不反映美的身影、留下美的足跡,同時,也無時無處不需要美的教育、美的薰陶。如果單從聲樂藝術的結構、表情機制講,所反映的僅僅是聲樂藝術美的本質。而聲樂藝術教育則是通過培養學生掌握聲樂藝術技巧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掌握普遍的審美規律,具備一定的審美功能。

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既是融通的,也是互動的。主要反映在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的一致性上。互動點之一: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聲樂藝術教育是通過聲樂藝術的專業訓練,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技巧之中,融入美的教育,灌輸審美觀點,提高審美能力。美育則是通過藝術美、形式美、社會美、自然美等活生生的形象體系的具體展現,供人觀照、感受,從中得以實現美的陶冶、培育。互動點之二: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聲樂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一種藝術,聲樂教育就是實打實的藝術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藝術技能,它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提高藝術修養進行的。而美育是把藝術教育作為核心,把藝術美作為主要載體,通過藝術教育的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藝術修養就要學習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在藝術欣賞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淨化自己的心靈,得到美的愉悦。互動點之三: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十分重視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他認為音樂教育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有助於啟發人的創造性思維。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就是要展開人們想像的翅膀,感知世界的奧妙,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聲樂美學講“三情”,即:詩情、曲情、聲情。每一首好歌,都是一首好詩,都有一個優美的旋律,都需要用真心真情去演唱;動人的歌詞、動人的曲調、動人的歌聲,需要人用心去感知、體味、想像。這就是聲樂藝術的獨特韻味,美育的獨到之處。互動點之四: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都屬於一種情感教育,聲樂藝術講求聲音技巧,講究專業技能,但是更注重情感,不僅要求“字正腔圓”,更注意“聲情並茂”。美育是通過對審美對象的感知,激發學生情感的活動、心靈的感應,促使思想的昇華。通過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的這種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從而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靈,進而培養美好、和諧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構建完美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

美好的生活,不能沒有美好的歌聲,美好的歌聲能充實美好的人生,這就是凝結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之間的內在聯繫和無窮魅力所在。

二、加強聲樂藝術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徑

聲樂藝術教育與美育既然是相互包容、相互聯繫、相互融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我們就要加強聲樂藝術教育中的美育,我認為其主要途徑有三個:

(一)把美育融會貫通到聲樂藝術教育的專業技能技巧。訓練之中。從聲樂藝術技能技巧訓練的表面看,是純技術、純專業的,例如發聲的訓練,講人體器官,講共鳴體,講正確的發聲方法,教育學生聲音是從什麼地方發出來的,原理是什麼,聲音怎樣才能好聽、動聽,原始的聲音與藝術的聲音、科學的發聲有什麼不同,怎樣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等。如果不融入美感,沒有審美意識,那麼,發聲訓練就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就不會產生美妙的歌聲,聲樂就不能稱其為藝術。

(二)把美育融會貫通到聲樂藝術教育的作品處理上。聲樂藝術把作品處理稱之為“二度創作”,聲樂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處理就是演唱,沒有演唱,歌曲創作就是毫無意義的紙上的符號;沒有演唱,歌曲創作就沒有任何社會功能;沒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創作就會被扭曲了形象,沒有賞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創作不但能夠“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地走進觀眾、聽眾,還會帶着它特有的智慧、靈感贏得大家的喜愛和歡迎。聲樂藝術教育,就是通過聲樂藝術訓練,使學生學會“二度創作”,不僅把譜子上的記載和基本情緒唱對,還要通過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內涵,顯示自己與他人有別的藝術個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達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娛樂作用,在大眾心理引起共鳴,得到美的啟迪。“

(三)美育在聲樂藝術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情感”的無處不在。聲樂藝術是以情感交流為目的,最講求的就是“以情帶聲”、“聲情並茂”。“以情帶聲”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兩個層次:一是,聲音是歌唱的基礎,不論聲音是否美妙,聲音總是歌唱存在的先決條件,所以情感依附於歌唱的聲音基礎,通過優美的聲音表現豐富的情感。有聲無情只能感受人聲的藝術美,有情無聲、有情少聲,情感何以表達?二是,把“情”理解為情感表達的要求和聲樂審美意識對聲音質量的指令性要求。當我們在演唱某個聲樂作品時,作品的思想內容、情感深度需要用相符合的聲音來體現,這種聲音的要求必須符合聲樂藝術審美標準。

為此,要引導學生多學習、多觀察、多研究,增加閲歷,拓展知識,善於理解和接受別人,感受和品味喜悦、悲傷、離別、思念、興奮、悠閒、豪放等情緒和情感。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是絕對學不好聲樂藝術的,一個對美無動於衷的人或者説不容易激動和感動的人,是絕對不能唱好歌的。

參考文獻:

[1]王次昭主編。 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可燕。民族地區高校聲樂特色教育探究[J].藝術探索,2010(3).

[3]侯延爽。 論高校聲樂的多維教學元素[J]. 藝術評論,2011.

聲樂藝術心理學範文 篇三

關鍵詞:中西聲樂文化 聲樂藝術 審美心理 審美觀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聲樂藝術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古老的藝術門類之一,自誕生起,便與社會歷史文化一起同步闡釋着社會中人的文化心理與精神追求。聲樂藝術中的音樂旋律與節奏、歌詞內容與內涵、故事情節與戲劇衝突、表演者的聲腔造型與表演動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綜合視聽覺功能,共同構築了其審美內容,而人類對聲樂藝術的審美得以在此基礎上展開。

一 聲樂審美心理的產生

聲樂中的美不會憑空產生,也就意味着審美心理不會憑空產生,審美心理的產生必然是隨着社會生活的進步發展起來的。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不再滿足於物質的滿足,不願自己僅僅作為一種食宿起居的生物物種時,便產生了更高級別的審美需要的精神需要。

1 審美心理

所謂審美心理,主要是指審美者的美感產生和體驗,它具體地體現於審美主體的感覺產生、知覺運用、情感表達、創造能力、性格因素,以及審美效應等一系列環節之中。在實踐中,人和歌曲作品發生了審美關係,領悟到歌詞和旋律中美的形式、內容和意境,通過審美過程,使自身的感覺、思維、情感、心理能力和聲音技巧不斷得到提高。所以馬克思曾説:

“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

審美心理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通向審美對象之間的橋樑,各種藝術形式對應着人的不同的審美需要,如雕塑的美、舞蹈的美,反映着人的不同的精神追求。同樣,聲樂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也對應着人類特定情感的需求。聲樂自身的特性為審美藝術提供了賴以存在的前提條件,並使人的情感、思維和意志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人在社會生活和實踐中創造的聲樂藝術,是人的心理需要的外化;聲樂藝術又反作用於人的心靈,使人領悟到了美,是人的心理需要的內化。

2 聲樂審美心理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馬克思説:“人的感覺,感覺的人類性――都只是由於相應的對象的存在,由於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這句話表明,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美,是人類審美心理賴以存在的客觀條件。聲樂審美意識作為人類意識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也是以作為審美對象的聲樂美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聲樂藝術的美,也就不會有聲樂審美意識的發生。聲樂藝術本身所具有的音樂節奏、旋律、語言、表演等綜合審美功能,構成了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審美前提和物質基礎,而對聲樂審美的各項活動在此基礎上逐一展開。

以聲樂美的客觀存在為前提的審美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審美心理的產生實際上是依賴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而存在的。有了主客觀條件,即有了客觀存在的美和接受美的耳朵,這時審美作為一種系列心理活動才剛剛具備了物質基礎和心理基礎。作為更本質的力量,審美心理需要推動了審美活動的展開,並且對於聲樂藝術來説,審美需要還有它自身的特性和規律。

3 聲樂審美心理的本質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七種,並指出審美需要是人類較高級的需要,僅次於人的終極需要。這種需要層次劃分有着較為濃重的理論色彩,但層次內部卻有着嚴格的邏輯性。

以弗洛伊德和榮格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貢獻在於審美過程的動力方面,他們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揭示出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弗洛伊德用藝術和神話中的生動故事來説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如戀母情結;又用這種理論去解釋文學藝術中的奧祕,如莎士比亞、達・芬奇的作品和創造心理。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是審美心理學中最深刻的部分。

還有其他一些學者闡述了審美心理過程和審美因素的產生。例如: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以及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伯格和叔本華等倡導的審美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德國美學家菲捨爾和李普斯是移情論的倡導者,他們認為審美的心理過程是移情或外射;德國心理學家格羅斯倡導審美的生理基礎和過程是對於審美對象的內模仿。

總之,審美活動是需要原動力產生的,並且審美心理過程存在着諸多可能,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答案,但是審美需要是觀眾進行審美活動的必要前提。就藝術中的聲樂而言,聲樂藝術作為最早的音樂藝術形式,運用了人聲這一無與倫比的樂器,因此具有了先天的親和力和表現力。聲樂藝術審美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是一種歷史的能動構成,代表着人民大眾長期的審美經驗總結。在美妙的歌聲中,人們任由思緒飛揚,展開豐富聯想,進入一種忘我境界,獲得一次聽覺和視覺上美的享受。演唱結束,人們亦由如幻世界回到了現實生活,但卻還有可能沉浸在美好的回憶和情感共鳴中,這就是聲樂藝術的魅力,也是人們熱愛聲樂藝術的動因。

聲樂作品或聲樂表演是觀眾心理需要的對象化存在,是觀眾審美心理需要的物化體現,這具有本質意義。黑格爾曾説:“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以此推斷,如果把這一句話作為“果”的話,那麼它的“因”可推為:“存在源於需要。”黑格爾認為現實是包含了合理性的存在,那麼存在的基礎必然源於物的需要或心理性需要,這從進化論上可以找到答案。一首聲樂作品的詩情詞章、曲調旋律及表演者的聲腔造型設計,歸根到底取決於觀眾的需要。也就是説,聲樂表演作為“此”藝術樣式而非“彼”藝術樣式,完全對應着觀眾特定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對應着觀眾在該領域的美的體驗。

觀眾的需要推動着聲樂表演的發展,並進而時時校正其聲樂發展方向和軌跡:當觀眾的信息反饋對聲樂表演的內容美、形式美提出進一步要求時,便常常迫使詞曲作者、演唱者採取措施或使用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以滿足觀眾對情感的需求。如中國古典戲曲悲劇中常常採取大團圓結局的方式,其中便包含了觀眾審美心理傾向和情感需求作用於創作者的結果,這種審美心理傾向稱為集體審美心理定勢,這種集體審美心理定勢雖然從某些方面説,妨礙了中國戲曲的發展、使其不能向更深刻的戲劇形式結構和終極思考邁進,但卻生動明確地體現了觀眾審美心理的推動力量。

至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審美需要產生審美意識,審美意識推動了審美心理的形成,審美心理的發展將會推動和影響審美觀的建立。

二 中西方聲樂文化審美觀之概述

審美心理定勢不斷調節着聲樂表現形式的需求,在使觀眾的心理活動漸趨穩定和推動的同時,自身也處於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審美心理定勢成熟和穩定以後,便成為一個羣體、一個民族特有的審美觀。

中西方聲樂藝術作為具有鮮明文化特質的藝術形式有着植根於審美心理之上的獨立的審美個性。中國傳統聲樂藝術與歐洲古典聲樂藝術有着許多相似的審美需求。但從聲樂藝術體裁及表現形式上來看,二者又存在着鮮明的審美差異。不同的聲樂藝術審美價值取向,取決於不同民族的文化審美觀,而不同的文化審美規則與不同民族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影響下的基本審美心理取向有着很大的關聯。中國和西方聲樂藝術都萌發於人類社會的早期,它們所反映出來的傳統聲樂審美理想,不僅具有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共性,又具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在一定的審美心理影響下,中國古代聲樂藝術注重美與善的統一,常常把藝術審美與藝術欣賞看作是傳播教化、塑造人格、獨善其身的修養之道。“形成於先秦兩漢時期的儒道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國文化不同於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質。儒道哲學的互補,構成了中國文化藝術鮮明的價值取向,並對中國傳統聲樂藝術審美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對於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追求,造就了中國古代聲樂藝術簡淡的風格;道家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嚮往,則形成了中國古代聲樂藝術清雅的神韻。”

在藝術的審美創作和欣賞中,中國人主要通過藝術來彰顯主體的心理和諧,以實現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與大自然的心靈溝通。中國人側重於審美主體的內在心理體驗,更注重藝術的意境美,以潛移默化的浸潤訴諸審美客體。中國古典聲樂藝術注重人格修養及倫理內容的和諧,從而形成了禮樂協調、形意統一的傳統音樂風格,並深刻地影響了雅樂歌曲、琴歌及戲曲等傳統聲樂藝術的審美觀念。

西方古典哲學、美學觀點認為文化源於模仿,藝術是對自然世界及人的性格行為、心理感受模仿的產物,這體現出西方文化重物、重模仿的藝術觀。西方古代聲樂藝術注重美與真的一致性,把藝術審美和藝術欣賞看作是探尋知識、追求真理,乃至追求上帝的信仰活動。他們認為美是一種善,惟有善可以引起快感。亞里士多德主張美是對善的模仿,而快感的目的是為了“求知”,人類模仿自然的同時,也就獲得了知識。西方藝術中“善”的價值觀念,不像中國儒學那樣去進行道德評價,而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去揭示真實的生活,求得對生活的某種哲理性認識。

西方人對“美”的嚮往,常常具體地體現在對藝術形式感官美的追求之中。西方古典音樂及傳統聲樂藝術正是在對形式美的實踐追求之中不斷完善的。“西方系統的聲樂藝術學派,產生於中世紀對以美的聲音讚頌上帝的探求。早期西洋歌劇對宣敍調的探索,要求改進聲音共鳴以取得充分的音量,從而產生了被譯為‘美聲唱法’的Bel Canto風格。”在此後歌劇藝術的發展中,“要求歌唱家必須具備充足的呼吸支持、豐滿明亮的共鳴、清晰真切的咬字和洪亮致遠的聲音音質,以獲得足與管絃樂隊相適配的寬廣明亮的聲音及靈活多變的技巧。意大利傳統美聲學派正是在這種對形式與感觀美的不斷髮展中,完善了自成體系的聲樂技術理論和聲樂審美觀念。”因而,Bel Canto不僅是一種歌唱發聲技術體系,更集中體現了西方聲樂藝術的審美理想,反映了西方人的聲樂審美觀。

“每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澱下來、積累起來的,作為這種審美意識理論形態之表現的美學思想,也是和本民族的傳統分割不開的。”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審美體系,以及西方傳統文化以認識論為基礎的美學原理。不同的文化藝術體系和審美價值取向,直接影響着中西方傳統聲樂藝術審美表現的形態和審美類型的構成。

三 結語

在上述文脈的引發下,將聲樂藝術置身於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中探討聲樂藝術的審美觀,足見不同民族傳統聲樂藝術的基本特質取決於各自文化的審美價值取向。中國古代聲樂藝術簡淡的風格與清雅的神韻,決定了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以意境美為自己的最高境界,以簡約的音樂語言喚起人們對善的嚮往和對人生的感悟。而西方聲樂藝術則注重美與真的和諧,並把它具體化為和諧形式的創造,以瑰麗的形式美化人們對真的理解和對善的認識。在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對意境美的探求中,中國傳統聲樂藝術逐步完善了以文藝美學為特徵的歌唱審美理論體系。而在以審美心理為基礎的對形式美的追求中,西方傳統聲樂藝術日益健全了以自然科學為依據的歌唱技術理論體系。由此可見,中國與西方以各自的文化傳統和審美追求,構建着不同特色的聲樂藝術體系,並貢獻於人類文化。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張曉農:《傳統文化審美視野下前聲樂藝術審美觀――兼及中西傳統藝術的審美差異》,《音樂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

聲樂藝術心理學範文 篇四

一、美學問題對聲樂表演藝術欣賞的影響分析

(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

由於聲樂表演藝術是一種純粹的聽覺藝術,在具體的表演過程中主要突出了樂器的效用,而實際的美學與聲樂表演藝術結合後,需要聲樂表演必須做到以聽眾為中心,注意聽眾的心理感受以及欣賞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繼而進行相應的改進工作,來保證實際的聲樂表演藝術得到長足的進步。然而由於聲樂表演過程中並沒有注意到此項美學欣賞問題,從而導致聽眾對聲樂表演藝術產生了比較失望的心理,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聲樂表演藝術的向前發展。

(二)有效提高了聽眾的鑑賞水平

作為一門獨特的音樂表演藝術形式,聲樂表演藝術在欣賞過程中將美學充分納入其中能夠有效的構建出一個優美的意境,從而將聽眾引入到無限遐想,繼而提高了聽眾自身的音樂鑑賞能力和水平,也將聲樂表演的曲目流傳到了更廣泛的範圍中,成為廣為表演的世界名曲。比如:《阿蘭古斯之戀》,是一首較為經典的提琴曲,在表演者演奏過程中,時而舒緩,時而高亢,時而深沉,不斷的調整音樂聆聽者的心理感受,將音樂中最優美的一面展現在了聽眾的聆聽過程中,從而將內心緊張情緒以及心理得到了有效的釋放,促進了聆聽者對美的追求。此曲的演奏不僅帶動了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步伐,也將聆聽者的音樂鑑賞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聲樂表演藝術欣賞的美學問題具體分析

(一)以聆聽者為聲樂表演中心

美學問題的實質就在於聽眾不斷提高的音樂鑑賞能力與聲樂表演藝術的傳統思想發生了較為激勵的碰撞,從而引發了聆聽者對聲樂表演藝術的嚴苛挑剔要求,而音樂表演藝術也在此種對立中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尋找二者對立情況的原因,從而在根本上進行轉變,以促進聲樂表演藝術的不斷髮展,滿足新時展背景下聆聽者的音樂鑑賞能力提升的進一步需求。而最終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將聆聽者作為表演的中心,為其提供優質的聲樂表演服務。因此,美學問題的產生,對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從根本上轉變了傳統的表演理念,推動了聲樂表演藝術向前發展的步伐。

(二)聲樂表演應該更加註重情感的共鳴

由於聲樂表演藝術完全是通過表演者運用樂器進行感情傳達,因此良好的聲樂表演藝術就應該充分將情感的共鳴引入到表演過程中來,促進聆聽者自身內心情感波動能夠與聲樂表演同步,繼而刺激聆聽者情感共鳴,促進音樂表演收穫良好的演奏效果。實際的聲樂表演者要經常傾聽聽眾的心聲,通過不同程度的感悟來加強演奏的水平與能力,將聲樂表演藝術與聆聽者的心理感受充分結合,繼而在實際的演奏中通過自身的思想感悟來將聆聽者的心聲融入樂曲中,繼而牢牢吸引聆聽者的關注,將其帶入預設的情景模式中,充分進行感情的宣泄,從而收穫聲樂表演的成功,滿足聆聽者實際審美需求,推動音樂表演藝術向前有序發展。

三、提高聲樂表演藝術欣賞程度的方法研究

(一)聲樂表演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聲樂表演藝術不拘泥於具體的形式,只要能夠引起聆聽者的心理情感共鳴都可以作為創作的素材,在創作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將聆聽者的心裏真實感受並真實記錄,聆聽者的心理感受往往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與交流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不同的音樂理念與創作素材,從而為聲樂表演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促使表演者在創造屬於自身獨特的表演曲目過程中與之完美結合,從而真正領悟聲樂表演藝術的真諦,創造出具有高度真實性與創造性的聲樂表演曲目,繼而為更多的音樂愛好者提供優質的聲樂表演服務,提高整體聆聽者的音樂鑑賞能力,推動聲樂表演藝術與美學的結合步伐。

(二)緊隨時展要求

聲樂藝術心理學範文 篇五

我國聲樂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就是憑藉自己豐厚的專業知識,引領一代代走進神聖的藝術殿堂,並取得輝煌成就,成為“德藝雙馨”音樂藝術工作者的。如,喻宜萱、沈湘、周小燕、金鐵霖、黎信昌等。當然,在聲樂專業能力方面,必須強調一點,那就是歌唱語言的準確和規範,應當説這是個基本功,但也正是這一點卻直接影響聲樂藝術的美感。一些教師地方語言很重,甚至對現代漢語拼音規則和發音掌握不夠,導致在聲樂指導中忽視歌唱語言的培訓和規範,出現聲、韻、調上的錯誤,甚至用“地腳話”演唱。可見包括歌唱語言在內的專業能力的具備對最終獲得聲樂藝術的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的綜合修養高師聲樂教師除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外,還應當具備廣博的非專業知識,包括歷史、文學、美學、教育學、心理學、表演學、社會學等綜合知識和修養,形成龐大深厚的知識庫存,為培養更優秀的聲樂藝術學習者奠定基石。起到不僅傳授知識,也同時在培養人,塑造人的作用。在當今信息化、現代化不斷推進的時代,博採眾長,觸類旁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現象更趨明顯。聲樂藝術授業者———高師聲樂教師必須是一個善於學習,擅長學習,在渴求知識的道路上永不滿足的朝聖者。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引領聲樂藝術前進的方向。

聲樂藝術心理學知識高師聲樂教師若要在培養規格和質量上獲得滿意的效果,必須掌握一定的聲樂藝術心理學知識,包括聲樂藝術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聲樂藝術中歌唱者的需要、興趣、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這些知識和實踐對揭示歌唱與發聲的內在規律,瞭解演唱者的主觀意識對歌唱與發聲的調控作用,明瞭歌唱的各個環節(包括身體機能)與心理狀態的聯繫,以及如何進行心理調控等都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聲樂藝術心理學知識必將為全面提高歌唱者優良的個性品質打下重要的理論基礎。

鋼琴伴奏基本功在我國現行的高師教育中,絕大部分高校的聲樂教師都承擔着聲樂教學與鋼琴伴奏合二為一的任務,只有極少數高校聲樂教學和伴奏是分開進行的。現實的狀態是擴招以後,不少學校學生人數暴增,而教師數量不足,於是小課人數不斷增加,聲樂教師既忙手上功夫也忙嘴上功夫,殊不知,人數的增多,聲樂作品的累積,使得聲樂教師的伴奏完整度、美感度都不斷下降,個別學生怨聲載道。為此,除了學校配備足量的師資隊伍外,聲樂教師還真的不能一勞永逸,必須做好鋼琴伴奏的工作,為學生練聲、歌唱的流暢,準確、美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此,聲樂教師有必要對此項目進行卓有成效的培訓和鞏固。當然,條件成熟的學校可以把聲樂教學的獨立性和鋼琴伴奏分開進行。

解決高師聲樂藝術學習者的幾個基礎問題

(一)具備聲樂學習的條件量體裁衣,對症下藥是日常教學中因材施教的口頭禪,但必須強調的是,良好的選材是聲樂藝術追求美感的基礎,沒有音樂的耳朵,沒有敏鋭的節奏感,沒有良好的嗓音是難以獲得藝術美感的。近些年,出現了大批招收音樂藝術考生的高校,生源質量堪憂,那些因為文化成績不理想而硬着頭皮委身於高師藝術院系的學生,有的條件奇缺,卻趕上了擴招的運氣,但卻給高師培養質量和培養規格帶來了麻煩。所以,負責任的高校應該是負責任地選材,並負責任地加工培養,使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成品和真品,而不是半成品或次品。

(二)獲得科學的聲樂理論知識,掌握正確的歌唱技巧學習聲樂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潛下心來,用心鑽研,領會要旨,反覆鞏固,不斷校正,切勿急於求成,夢想一蹴而就,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然有的學生,花費了大量時間卻收穫甚微,甚至走了不少彎路。這與學習的狀態和學習效果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在聲樂藝術中獲得美感,必須解決歌唱中的技術問題,樹立科學發聲,美妙歌唱的理念,尋求一切提高歌唱水平的方法和途徑,解決呼吸、發聲、共鳴、語言、位置等技術環節,最終獲得聲區的統一;同時儘可能地接觸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儲備適合自身特點的聲樂曲目庫,不斷形成自身聲樂演唱的狀態和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擁有美的歌唱和美的享受。筆者,在對少數民族聲樂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採取的兩個“拳頭”的做法,收效很好,一個“拳頭”進行科學發聲方法的引入和灌輸;一個“拳頭”重視他(她)們自身得天獨厚的民族聲樂條件的保持,既不丟本色,也不與科學的聲樂理念撞車,通過耐心細緻的雕琢,學生們連續幾年在全省校園歌手大賽中摘取前三名的桂冠,並在全省音樂教育專業基本功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這種聲樂藝術的規範理念和美感薰陶贏得的自信,提高了學生們學習聲樂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在聲樂藝術的錘鍊過程中,還必須克服貪大求全,好高騖遠的心理。

(三)儲備綜合的文化素養現在一部分年輕的聲樂學習者,浮躁、膚淺,在學習上難以沉下去,用心不夠,用心不深,喜歡追逐個性,追逐名利,因而難成大器。聲樂藝術是對美的追求和渴望,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綜合的文化素養,終究缺乏內在的力量,所以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各類綜合文化知識的吸收和消化。比如在演唱《送上我心頭的思念》時,必須對歷史有一個大體的掌握,對的一生有個瞭解,才能用心去演繹這首感人至深的作品,才能把作品的情感傳遞出來,那種深沉、思念、悲痛和渴望、祝福、囑託與新的希望才能一併流出心田而進入欣賞者的心靈。而在演唱《一個媽媽的女兒》時,我們必須知道,藏區面臨的各種矛盾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才會對今天藏區的發展歡欣鼓舞,對民族分裂勢力恨之入骨,從而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理解了這樣的歷史和現實,歌聲的情感和美感難道還不會打動人心嗎?

(四)形成良好的舞台表演習慣我們常説一個好的歌唱者,會最大限度地佔有舞台,擁抱舞台,讓演唱更加沁人心脾。聲樂演唱者必須從聲樂學習階段開始注重形體、姿勢、手勢、眼睛、表情乃至氣質等的培養,舉手投足間讓人感受到聲樂藝術與眾不同的魅力和吸引力,並持之以恆。這樣良好的舞台習慣必將為聲樂藝術的表演增添迷人的色彩,其美感的傳遞也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筆者參加的全省藝術聯招聲樂考試現場,每每會發現由於缺乏演唱的表演性和聲樂個性的展示,許多考生總會留下不盡人意的遺憾。要知道聲樂藝術所擁有的演藝舞台,總是給征服舞台,征服觀眾的人留下的,而隨之一同留下的除了美妙的歌聲,還有那瀟灑自如,張弛有度的形體語言、個性和氣質。#p#分頁標題#e#

解決聲樂藝術表演中的幾個問題

(一)選取良好的聲樂活動環境教師在培養學生聲樂藝術美感的過程中,要注意選取良好的聲樂活動環境,包括光線或燈光、空氣、空間甚至顏色等的佈局、搭配。讓學習者走進美、感受美、保持美乃至塑造美、經營美、傳承美!誠如是,這種環境下的歌唱想必一定聲情並茂,先聲奪人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48w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