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梁實秋散文《雅舍》原文賞析【通用多篇】

梁實秋散文《雅舍》原文賞析【通用多篇】

梁實秋散文《雅舍》原文賞析【通用多篇】

《雅舍》梁實秋賞析 篇一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後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後印出300多版,創中國現代散文著作發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於重慶。抗戰期間,國民黨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國小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後,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裏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

1、結構簡陋,

2、風雨難避,

3、地點荒涼,

4、行走不便,

5、門窗不嚴(隔牆傳聲),

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

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

關於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説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説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説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牆也沒有)。這話説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着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醜,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緻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醜”,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樑先生超脱、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説”,“荒涼”只是別人所説,他未必這麼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歎”,卻説“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敍,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後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誇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雖然有那麼多缺點,但也並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於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於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裏所説:“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裏也説:“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餘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説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獄”。

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國小戰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在後來物慾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鑑之處。“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此處排比,看似多餘的廢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豔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裏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裏”一作“客舍”,“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説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裏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盪年代的特徵。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悦目的情景時,插敍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歎,藴含於字裏行間。

有人説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是大才子自風流。”梁實秋在雅舍居住時表現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以及出入於“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於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温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代,不無借鑑價值。

《雅舍》梁實秋賞析 篇二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説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説,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牆,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玉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那裏,只要住得稍久,便對那房子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捨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並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葱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説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光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歎,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脱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户壁的隙處盪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閤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台,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於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着的,以為這話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

其實我的對付鼠子並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户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麼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的時候,滿屋裏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上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着,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佈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徵。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几。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佈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裏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雅舍》梁實秋賞析 篇三

以“雅舍”當頭,但其實細品下去也並沒有多麼“雅”。梁實秋先生在本篇細緻刻畫描寫的,只不過是一座以“雅”為名而實為一棟典型“陋室”的偏房罷了。

並不怎麼“雅”又何要以“雅”冠頭?為此,我特地去找了找《雅舍小品》的寫作背景,這才知曉了梁實秋先生的用意。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寫於抗日戰爭已然爆發的時期,國難當頭,這位文人只能被迫住在一間陋室中。

明明是陋室,卻偏偏要稱為是“雅舍”,這表現了梁實秋先生對戰爭年代的無奈,對生活環境的自我調侃之意,也同時表明了梁實秋先生開朗樂觀的心態和曠達超脱的情懷。

僅是一個標題,已足以看出文章語言之詼諧和幽默風趣。

此文章開篇簡潔自然,像是無事時的閒來之筆,但再向其中細品,便能體會到梁實秋先生對這所“雅舍”其實還是存在一定性的不滿。

但後文的“我的好感油然而生”又能讓人頓悟到其中的温情,在這之中也能讀出梁實秋先生語言的幽默和細緻。

由此能理解先生的心情了,也能理解為何要在“雅舍”之上加上引號了。這種樂觀積極面對當下生活的態度,實為讓人歎為觀止,並對梁實秋先生在文學層面上曾經遭遇過的那些挫折或冷遇感到無奈和惋惜了。

“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讀到此處,我便不能不為梁實秋先生感到肅然起敬了。在那樣一個“陋室”的環境裏,能夠生活出樂趣和品味生活,實為一般人無法擁有的,只屬於“雅舍”的`心境。

雖然這座“雅舍”是在波瀾之中不尷不尬的一個存在,可梁實秋先生如止水般的心境,愣是給這份雅緻添上了幾分寧靜和悠遠。

讓人也能夠在品味這座只存在於梁實秋先生筆下的“雅舍”之際,細細品味先生作為大家的一種文學大氣,並在心中由衷地輕道:“心如止水,心靜則雅”。

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不過想要借這筆表達一下我對先生的敬佩,也同時為這麼一位文學大家的遭遇而十分心痛與感慨。

在這篇亦是閒作又亦醖釀了很久的文章中,我最愛的是先生寫那“雅舍”最宜月夜時的文字片段。

瞧那一霎間的清光四射,天空皎潔而四野無聲,只微聞誰家犬吠,坐客無不悄然;月影斑斕,月光清幽深遠,等到月升中天時的清光從梨樹間篩灑而下,此時便尤為幽絕。

這短短的字跡不足以表達我初讀這般精妙文字時的震撼之情,只願不大還原的記敍也能顯出先生對景的控制合度。那樣的一番深遠和寧靜呵!

讓我讀過和領略過的無數詩歌景篇都猛得黯然了,只剩下這一副清淨的“雅舍”月下的圖畫,平淡文字中也折射出了無比震撼人心的奇妙光輝。

“雅舍”者,“雅”否?願“雅”也。在一番細讀精讀後,這雅舍中的奧祕,才算是真正地領悟到了。

《雅舍》讀後感

《雅舍憶舊》這本書和我很有緣,去圖書館並不是為了它。由於去的有點晚,在我在後排糾結到底要拿哪一本的時候,隱約聽見有人説了一句要關門了,我衝到服務台確認了這個事實,於是不得不在第一排隨便找了一本看起來挺乾淨的書借閲了。

借回來看了一下作者,恩,梁實秋,很丟人的是[糾結]我一開始以為梁實秋是樑思成的兒子(大師你不要罵我,我也不是故意的)。可是我讀着讀着感覺他的母親也不是林徽因啊哈哈。於是同寢室的妹子糾正了我這個低智商的錯誤,文藝青年真不好當啊。

這本書的推薦語是,那些定格在最美時光裏的故人往事。書本分兩輯,第一輯是雅舍憶事,第二輯呢是雅舍懷人,所以這本書讀起來結構還是很清晰的,第一輯就是講梁實秋自己的故事,第二輯呢則講的是他周圍的人。

其實第一輯我深深的感覺到一個來自高富帥學霸深深的惡意。他説“我們北方人生活清苦”可是他們家的院子層層落落,暈頭轉向,僕人什麼的應有盡有[互相膜拜]肉不好吃都要吐出來[巨汗]真的是好清苦啊~~~大師受的教育也很優良,學校的老師十分優秀,當然大師自己也很努力,“榜發之後,我和哥哥以及欒常禧君都高居榜首,榮譽屬於第三國小。我得到的獎品最多,是一張褒獎狀,一部成親王的巾箱帖,一個墨盒,一副筆架以及筆墨之類”,可是大師又開始謙虛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如今想想這話頗有道理”。但是梁實秋難道不是一個大散文家嘛?仔細想了想,那代人的謙虛謹慎也許是進到了骨子裏,自己已經很優秀,卻不這樣想,而是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應監督自己。

後來便是他在清華,在國外的生活。都寫的井井有條。

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第二輯他寫其他人,寫了母親,國文老師,酒中八仙,辜鴻銘,徐志摩,陸小曼,陳慧,老舍,胡適,聞一多,冰心,沈從文,周作人,齊如山,朱湘,道藩,陳通伯,夏濟安,盧冀野。他寫了這麼多人,偏偏沒有林徽因,我個人分析,他和冰心,陸小曼等人關係更好一些。梁實秋寫的很紀實,還糾正了很多錯誤的傳聞,陸小曼也並非真的很花心,徐志摩也並非為了見林徽因而墜機。寫到他自己的結髮妻季淑,愛惜之情溢於言表。[偷樂]我還找到了匪我思存的出處,“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他將自己的妻子描寫的十分美好,在我看來是十分懂得生活,有自己主見,卻又很照顧他人感受的一個人。梁實秋將自己的感情用很多的優美的情詩加以修辭。書本結尾,寫到季淑去世,他用一首詩形容自己的感情《贈婦詩》

,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愧彼贈我厚,慚此往物輕。雖知未足報,貴用敍我情。感情之深厚讓人垂淚。可是我卻於今日看到了他寫給第二個妻子的情詩,對比之下只覺得第二個妻子並不是真愛。

“我遇見你,

你遇見我,

我倆相逢像傳奇。

你靠近我,

我靠近你,

我倆從此不分離。

我願你在我走前唱給我聽。要音樂伴奏?我的心顫動聲,我的歎息聲,還不夠麼?

你説“我有秋戀,我應戀秋”,如今每天寫信給你,每天前去看你的便是你的——秋”

雅舍隨筆讀後感

梁實秋將多年來的讀書札記、書信和詩歌收錄在這本《雅舍隨筆》,這本書題材豐富多樣,文筆精妙既涉獵外國文學,又有古詩詞,還有自己寫的詩歌。可以看出作者學貫中外,通曉古今,博覽全書。讀書札記中他獨到的見解,書信中感受到他的真情實感,詩歌中飽含人生的感悟,讀完讓人受益匪淺。

我們都知道梁實秋是以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而聞名中外的,他對外國文學有很深的研究,這在讀書札記中就有所體現。不管是亞瑟王,莎士比亞,約翰遜的字典還是桑德福與冒頓這種兒童讀物,都有很深的體會。尤其是關於莎士比亞的解讀,見解獨到與眾不同,消除人們對莎翁的一些誤會。梁實秋對林肯告別春天一文中對林肯演講詞的簡潔精煉推崇備至,這從他個人的其他作品中能能看出他直截了當,典雅凝練的風格。此外,他還總結出具備歷史小説的幾點條件,異常深刻。

對古詩詞,梁實秋提出不必為賢者諱,他就很直接的指出杜甫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意義嫌晦,構想平庸。同樣,精妙的地方他同樣給與讚揚,如評價《詞林摘豔》中的戲曲詞調明白曉暢,樸素天真,是其可喜處。讀書札記中還表現出他細膩的一面,他在杜詩中對於“喪家犬”中喪的讀音的看法可以看出來。在梁實秋的那堆書信中,可以讀書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感和思念之情,身在外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在老伴意外去世後的通過書信表達出的哀傷,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讓我們認識到了書外的梁實秋。

《雅舍隨筆》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梁實秋,他的赤誠感染了每一個讀者。讓我們讀懂他的內心和人生。“快樂本身就含有苦惱;快活若不含有幾分苦惱,苦惱會從外邊慘進去的。”這大概是也他對人生最高的領悟。

《雅舍》梁實秋賞析 篇四

梁實秋(1903~1987),名治華,字實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縣。一生著作甚豐,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學批評論文集多種,經近40年的時間獨立翻譯完成莎士比亞全集40卷。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學者、文學家和翻譯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寫於1938年,當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國難當頭,大學教授到重慶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卻偏偏稱“雅舍”,這表現了作者對戰爭年代的無奈,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自我調侃,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天朗樂觀的心態和曠達超脱的情懷。

文章開篇簡潔自然,像是閒來之筆,但在讀到“磚柱”、“木頭架子”、“瓦”、“竹篦牆”、“泥灰”時,我們能從“孤零零”、“瘦骨嶙峋”、“單薄”、“可憐”等詞語中體會以作者不滿的情緒。即不滿卻又對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見其文風之幽默。由此我們便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評價四川人造房子用“經濟”一詞,為什麼在寫到“雅舍”的時候用了引號。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個性和風格。其一、“雅舍”築在半山腰,前臨稻田,後接榛莽,圍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由此,作者得出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其二,“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這樣的句子用詞逼真、細膩,真實地再現了房子的簡陋和不方便,字裏行間又表現出作者處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無限辛酸,而他卻以曠達超然的胸襟從容視之,以寬緩舒和的語氣予以調侃,自具雅人情致,別有況味。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戲”:“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脱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户壁的隙處盪漾出來,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卻以審美的眼光,從中挖掘出它的許多可人之處,聽話聽聲,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現着作者閒適、散淡、不與人爭的生活態度。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擾,我們看到作者用了“騷擾”、“猖獗”等詞語,這或可理解為作者內心的不滿,對生活、對戰爭的不滿,卻沒有直抒胸臆的憤怒和反抗,所有的語句仍然是對“月夜”、“細雨”的欣賞,對“簡樸”之風的追求,對“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其五,儘管條件簡樸,但“一事一事之安排佈置俱不從俗”。文中以戲謔的語言説壁間不掛顯要的照片,也沒有牙醫的博士文憑,更不需要張貼電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對物質需求不存奢望,堅守獨立的人格,不攀附權貴,不隨意從俗。

本文語言典雅清朗而又富於幽默感,偶用文言詞句,也是信筆而至,娓娓道來,明白流暢,雅俗共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4l1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