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鹿柴》原文及賞析【多篇】

《鹿柴》原文及賞析【多篇】

《鹿柴》原文及賞析【多篇】

《鹿柴》 篇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鹿柴》 篇二

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註解】:

1、鹿柴:以木柵為欄,謂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到東方的`景象。

韻譯】: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譁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黃的微光。

評析】:

這是寫景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着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賞析 篇三

一、對“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詩句的解讀

幽靜的山谷裏看不見人,只能聽到人説話的聲音在山谷裏迴盪,綿綿不絕。這句詩運用了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以山谷中一聲悠悠的人語使山更幽、更靜。“空”在王維的詩歌中經常出現,是王維表現幽靜、澄明的代名詞。印度佛學中,空的原意是萬法的存在。近人丁福保詮釋“空觀”時雲:“觀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諸法,皆為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無有自性,空寂無相也。”一切事物、現象説到底都是由於人的“不明”和因緣和合所產生的幻象,一切都是空。但這個“空”並不能看死,看死就不免生相。南宗禪創立者慧能的法偈揭示的就是這個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1]

海德格爾認為,“日常的、獲取時間的此在首先在世內照面的上手事物與現成事物那裏發現時間。它在切近的存在之領會的視野中領會以這種方式‘經驗’到的時間,亦即把時間本身領會為某種現成事物”,[2]但同時,“諸法如電,新新不停,一起一滅,不相待也,彈指頃有六十念過,諸法乃無一念頃住,況欲久停?無住即如幻,如幻則不實,不實則空。”[3]一切事物、現象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流逝,但同時這些變化、消逝又讓人感受到了時間的變化、時間的流動過程,因此時間是“空”。時間為“空”,“空”表達的正是禪的時間觀。將時間看空是從將世界萬物的“相”看空而來的必然,但是將時間看空並不是認為無時間,而是要在無住的時間中保持內心的寂靜,做到念念不住,不糾結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前念、今念、後念,剎那生滅,分別為過去時、現在時和將來時三種生命的。時態,它們起起落落,無暫住,無故實,展現的只是一股意識生命的綿延之流,只是虛幻的心的體驗而已。在念念無住之中,時間被推向永恆,脱離前世、今世、來世的輪迴轉世的苦難。

《鹿柴》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在空寂的深林之中聽到了人語,但是茂密的山林卻遮蔽了説話的行人,即使四目張望也無法看到。在這句詩中,為了描述寂靜山中有人聲穿過、飄過,作者可以用“人語過”等語句,但王維用了“人語響”,“響”有將聲音擴大、延長的意味。在這句詩中“響”將這聲音延長,雖然山中的人語一經發出不一會兒就會減弱直至消逝,但對於作者和讀者來説這聲音彷彿在耳邊不斷 地迴盪,久久不絕。同時這人語似乎帶走了王維的思緒,將他的目光引向深山,將他的注意力集中到尋找人語的發出者。這裏王維還未悟到佛禪,處於“於念而念”的堅執狀態,在這裏王維糾結於由人的“不明”和因緣和合瞬間產生的虛妄——人聲。佛教講求無念,即於念而不念,達到念念不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則名系縛。在這種種狀態下,人處於塵世間的種種幻象中,無法自拔,一旦陷入其中就會被患得患失的痛苦所折磨,不得解脱。禪宗裏有一個小故事可解“於念而不念”。一個老和尚領着小和尚遊方,途經一條河,有一位婦人也在這河邊,但猶猶豫豫,面露難色,想過河但不敢過,老和尚主動幫婦人趟過了河,到了對岸,放下了婦人,帶着小和尚繼續趕路,但是小和尚心裏直犯嘀咕,不理解師父的行為,走了一段,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説:師父,你犯戒了?出家人怎麼能背女人呢?老和尚歎道:我早已放下,你卻還放不下!此時的王維還處在“落葉滿山空,何處尋行蹤”的詩禪第一境界,是追尋禪這一本體而未得的境界。

《鹿柴》註釋 篇四

鹿柴(zhài):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雲彩反射的陽光。

復:又。

註解 篇五

1、鹿柴:以木柵為欄,謂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景: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到東方的景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9rvd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