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先進事蹟材料 >

體事蹟材料多篇

體事蹟材料多篇

體事蹟材料多篇

體事蹟材料篇1

每個時代都要有一位記錄者,記錄着時代的變遷,為一方水土留住一抹鄉愁。在乾安縣,有這樣一位愛好收藏的人,他從事文化工作40年,搞收藏近20年,説起老物件兒就有説不完的話題,提到井方文化更是特別的興奮。他叫吳玉利,是乾安縣所字鎮文化站站長,同時也是靈丙山民俗博物館的創始人。

今年五月份,靈丙山民俗博物館正式掛牌並對外免費開放,吸引了不少前來參觀的人。

場館規模不算大,室內有近200平方米的面積。用吳站長的話説,這濃縮的場館裏面擺着的可都是“精華”。五、六十年代的老傢俱內斂質樸,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擺件種類繁多,各種手工生產工具應有盡有。這裏的展品共有80餘種,共計1000餘件。每一件藏品都是老吳的寶貝,説起它們,老吳如數家珍。

吳玉利説:“收集這些藏品我大約用了20年的時間。在乾安縣尤其是在靈丙山一帶,我就收藏了一些瀕臨失傳,日漸消失的老物件兒。這些老物件兒,全部來自於民間。有的品相不算太好的,(就)稍微做一些修補。”

大部分人眼裏的收藏家,都是投資者,既然是投資就總要與利益掛鈎的。可吳站長的收藏卻是個賠錢的活兒。不僅要花錢,有時候有些人還會提出質疑,讓老吳碰些釘子。

面對這些困難,吳站長從沒有過放棄的念頭,反而是越來越有勁兒把收藏這事兒幹到底了。用他的話説,從事了文化工作40年,家鄉民俗文化已經是深入到骨髓里舍不掉的情了。

民俗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沉澱,是一個地域的名片,它承載着幾輩人的過往和記憶。它需要保護,更加需要傳承。説起未來,吳站長最大的願望就是讓這些老物件能夠得到完好的保存,讓民俗文化得到傳承。

體事蹟材料篇2

失火高樓背下老夫妻,他倆累進醫院

立春時節,乍暖還寒,有這麼兩位“80後”小夥,給了我們新年的第一份感動,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爭分奪秒,換取了一幢樓居民的平安。他們的善舉猶如一股暖流,感染着我們每一個人。他們是救火英雄——殷繼偉和袁洲。

2月3日夜裏11點多鐘,鹽城市建湖縣一小區內一户17樓的居民家起火,樓內的居民紛紛逃生,濃煙很快封鎖了整個樓道。這時,隔壁樓的兩位男子殷繼偉和袁洲發現火勢較大,有可能困住逃生居民,於是他們徒步爬上17樓,挨家挨户敲門,最終將16層的兩位腿腳不便的老夫妻背了下來。因為被濃煙嗆得太久,加上體力透支,他們暈倒在地,後被送醫救治,殷繼偉在重症監護室一直到5日上午出院。

17樓一居民家冒出熊熊大火

事發小區名叫京城國際小區,位於建湖縣城。“當時所有人都在睡夢中,突然,小區樓下傳來陣陣嘈雜聲,有人在呼救:24號樓17層失火了。”據小區居民介紹,當時起火的人家兩邊窗户都冒出熊熊大火,火勢非常大,“這樣一燒,這個家肯定被燒光了。”

很快,有人掏出手機撥打了119,但大家也擔心失火的那家人,如果家裏有人,恐怕此時非常危險。在119趕到現場前,居民們看到,有兩位男子衝進了樓梯過道,挨家挨户敲門提醒注意安全。

這兩位男子是殷繼偉和袁洲,兩人是朋友,當晚一起到23號樓的另一朋友家吃晚飯,正好看到了起火,於是下去看個究竟。“朋友的妻子幫我們做了蛋炒飯,剛坐下幾分鐘,就聽到外面有呼救聲,通過窗户還能看到外面有一片火苗。”袁洲説,救人是他當時的第一想法。

“發生火災的是24號樓,就在隔壁。我是建湖本地人,對路線比較熟悉。”殷繼偉説,因為考慮到失火,不能使用電梯,他和袁洲到達24號樓時,是徒步爬上去的。他們很快從樓梯口進入了大樓。當朋友發現他們時,兩人已經快速進了樓道。

挨家挨户敲門疏散居民

殷繼偉和袁洲首先到達發生火災的17層,找到失火人家,發現裏面的人已經逃出,便想方設法滅火。“我們當時的第一想法是撲滅火,不讓火勢蔓延。”袁洲介紹,幸虧火勢不嚴重,他們分工協作,找到自來水滅火,在控制部分火勢後,發現濃煙四起,他們開始挨家挨户敲門疏散居民。

“當時從17層到14層,都被濃煙籠罩着,加上照明工具毀壞,都是漆黑一片,我們只能根據聲音辨別。”殷繼偉説,每層樓都敲門確認,在16層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妻,還在睡覺,並不知道發生火災。

當時,殷繼偉和袁洲叫醒兩位老人後,立即帶着老人下樓,剛下了一層樓的時候,發現老爺爺身體不便,不能獨立行走。於是,兩個人就一人揹着一位老人下樓,直到一樓,他們又再次返回現場。

“具體我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了, 17層往下每一户都確認,是否還有居民在裏面。”袁洲憨憨一笑,“後來我怎麼去的醫院,自己都不知道。”

體事蹟材料篇3

一、增強員工安全意識。

只要員工具備較強的安全意識,才能有效預防事故發生,只有全體員工自覺地參與安全管理,自覺遵守安全生產規程,自覺維護自身的生命安全,才能實現安全生產,對員工安全意識的培養,強化,是從正面培訓和側面引導兩個角度進行。

首先,企業員工只有正瞭解所在工作環境的危險因素,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做到“三不傷害”.定期將危險源點,作業規程及可能出現的傷害對班組員工進行培訓,在培訓過程中還根據車間實際情況,考慮到每位員工(特別是剛入廠參加工作的)的實際接收和理解情況,不厭其煩地反覆宣講使人人掌握。培訓形式不拘一格:安全生產月,班前班後會,週一安全日,安全例會,事故案例分析會等。

其次,安全工作中還從側面進行引導,將安全生產與員工切身利益聯繫起來,將員工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家庭,父母,妻兒的生活聯繫起來,大力宣傳“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觀念,使員工發自內心的重視人身安全,重視安全生產。實現以“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轉變,從而班組員工自主地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提高員工安全生產技術能

落實“預防為主”方針,要求班組全體員工較好地掌握安全生產檢修技能,加強技能培訓,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將安全培訓納入工作計劃,並建立於安全生產技術相關的激勵機制,鼓勵員工不斷提高安全檢修技能水平。

針對我廠實際情況,對不同崗位(氧,氮,煤氣,低温,高温,內壓)所涉及的專項安全知識培訓,對重大危險源組織開展事故預防及應急演練,並將以往或類似崗位發生的具體案例作為關鍵內容,進行經常性培訓教育。班組還定期組織開展崗位勞動安全競賽活動。來提高員工安全生產技能。由於班組的全員參與及團隊的協作,致使安全工作始終處於全面受控狀態。

三、主抓現場安全管理

現場管理是企業的基礎管理,是各項專項管理綜合作用的結果,正是由於這種因素,生產現場也是安全事故的多發現場所和主要場所。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工作方針,始終也必須歸結於班組的生產現場管理。

為抓好現場安全管理,每日安排班組兼職安全員負責檢查所在責任區域的不安因素,督促班組員工遵照規定規程操作,及時糾偏。對重點安全防範崗位加大巡查力度,預先將安全隱患消滅於萌芽狀態。有效地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量化並加大安全考核力度

擬定了詳細的班組安全考核細則。如安全教育,安全檢查,防護裝置,防護用品,安全衞生,安全警示,定製管理等。通過對各個所轄區域的檢查,安全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全年來未出現任何重大責任事故。公司及車間安全檢查中反饋的隱患也有所降低。即解決了生產現場的實際問題,更強化了班組員工的安全意識,有效地落實了“預防為主”的方針。

安全管理是一種動態管理,原有的隱患解決了,新的`不安全因素會不斷地產生,所以安全工作即是挑戰,又意義深遠。在新的一年裏,機修乙班全體員工將緊握安全生產這條工作主線,兢兢業業防患未然。最終達到安全生產,確保企業的經濟效益穩步增長。

體事蹟材料篇4

趙成偉,男,漢族,1984年3月8日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現任神華新疆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大南湖煤礦(哈密)綜掘區檢修班班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趙成偉始終對工作兢兢業業,潛心鑽研業務,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他用對煤礦機電行業的熱愛,鋪就出一條煤礦工人的精彩之路。

趙成偉常説:“既然幹了這一行,就要用心去做,做就做到最好的。”電工是項技術活,要想出類拔萃,不僅要求專業技術過硬,還要涉及的技能範圍廣。趙成偉好學在區隊是出了名的,綜掘機出現故障了,他跟着師傅一起在井下就地維修,從拆卸到安裝,是對技術的考驗,更是對體能的考驗,在黑暗悶熱的井下,厚厚的工作服濕了幹,幹了又濕,趙成偉經常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八小時之外,他找設備資料學習,儘可能的多掌握專業知識。從參加工作以來,趙成偉從井下維修的“門外漢”變成了“行家裏手”,只要設備一出現故障,他就會毫不遲疑的主動去排除故障。工友們對這個個子不高的年輕後生,也從一開始的懷疑變成現如今的信任。

“對待設備他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細緻、認真,他也總是比別人多問一個為什麼,腦子裏有很多奇思妙想”。和趙成偉共事過多年的同事這樣描述他。為了確保設備安全正常運轉,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巡檢,他都要圍着綜掘機上下多轉幾圈,對每條線路、保護裝置檢查;每次出現故障,無論白天還是凌晨,他總是第一個趕到現場。

班長在生產工作中發揮着兵頭將尾的作用,趙成偉始終堅持安全教育不放鬆,他切實抓好職工班前安全教育,認真把好安全第一關,每天的班前會他按照“六必講”要求把每一項工作佈置到位,做到提前預防,有效掌控。每次下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施工現場的安全環境和職工的操作行為,發現有安全隱患,他及時組織職工進行整改處理,確保隱患排除才開工。發現職工操作不規範,他當即予以制止並嚴肅批評,甚至給予必要處罰。在一次噴漿施工中,噴漿軟管堵塞了,現場工人不問三七二十一就用壓風吹,由於軟管沒有固定好,在壓風的作用下襬動幅度很大,極易造成傷人事故。趙成偉巡查到現場後立即責令工人停下來,他找來一根木棒對噴漿軟管逐段進行敲擊,找出堵塞段,然後用工具拍打,軟管很快處理通了。他嚴厲批評現場工人説:“你們這樣處理,不僅不一定有大的效果,而且很不安全,噴漿軟管沒固定牢固會打人,壓風和混凝土料噴出來也容易傷人,用壓風吹一定要慎重。”今年元月,在該隊對1302切眼進行卧底施工中,由於頂板破碎、幫部鬆軟、巷道壓力特別大,安全威脅較大。趙成偉反覆告誡大家一定要注意頂板動向,不能離煤幫太近,防止片幫傷人,一定要將單體用鐵絲帶緊,以防倒柱傷人。在他苦口婆心的勸導下,該隊職工小心翼翼地操作,嚴格按技術措施和質量標準施工,在20多天的施工時間裏,該隊未發生一起破皮傷,確保了安全生產。

經過不斷的努力,趙成偉成了綜掘工區的名人,他製做的頂板錨杆錨注器改變了傳統頂板錨杆因阻尼螺母質量不穩定,造成的磨損程度大,更換起來費時費力的弊端,同時還降低了錨杆磨損,提高了支護速度。

從“一枝獨秀”到“春色滿園” 在綜掘工區,在趙成偉的示範帶動下,全區職工尤其是青工,掀起了學技術,善鑽研,注重自我素質提升的良好氛圍。綜掘區成立時間晚,技術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一直是困擾生產的難題,趙成偉成為安全生產線的骨幹。憑藉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班組長的趙成偉極力推廣精細化管理和規範化操作,把自己的技術優勢最大限度的融入工作。他所負責的電氣設備維修,沒有一次因個人原因或設備失修而造成重大事故,始終以最低的設備故障率保障安全生產高效進行。

“以珍愛生命為榮,以危害安全為恥,以自我管理為榮,以等靠依賴為恥……”趙成偉同志時刻牢記着煤礦職工職業道德觀,他嚴把安全,珍愛生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帶動着身邊青年職工,大家聚精會神、一心一意呵護着綜掘區這方安全的沃土。在新的征程中,我們相信,他會以高昂的鬥志和嶄新的姿態,勇當模範標兵,勇做技術先鋒,讓青年的沃土開出更多、更豔麗的生命之花。

體事蹟材料篇5

滕啟剛的手機裏存着一張全家人的照片,李淑華每天看了又看。兒子滕海寧在2014年仁川亞運會男子800米決賽中奪得亞軍,身披國旗跑向看台,一家三口喜泣相擁。

6月4日一早,滕海寧看到來電顯示,心裏咯噔一下。母親話沒説完,他覺得天塌了。打車去南京機場的路上,哭成淚人的滕海寧把微信裏父親的語音聽了一遍又一遍。“我能感受到他特別累。”滕海寧記得,一次早晨8點給父親打電話,沒接;12點再打,還沒接;直到晚上7點父親才接聽電話。“他第一句話就説:‘哎呀,爸爸今天開了一天庭。’聽那聲音,我知道他已疲憊到極致。”

這種極致疲憊,滕海寧感同身受。201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他參加800米和1500米比賽,預決賽7天5槍。“看到我最後一百米衝刺的玩命狀態,父親哭了。”回憶往事,滕海寧不禁落淚,“今年5月份,父親來南京出差。我説您還有兩年就退休了,咱不要這麼累了吧。他説不行啊,工作哪能離得開!”

在滕海寧看來,父親過去是“虎爸”,自己14歲離家去田徑隊,父親説“男兒當自強”,現在終於領悟,800米最後的無氧衝刺和退休前釘在崗位上的堅守,豈不是心靈相通?!後來聽母親説,“慈父”每年過年因為想兒子會偷偷抹淚。這幾年,父親唯獨對一件事着急。“他一直催我早日加入黨組織,我去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就要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滕海寧堅定地説。

“後來父親到行政庭工作,我和他通話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開庭’。”滕海寧説,“法院的叔叔阿姨也總勸他,‘老滕啊,該歇歇啦’,而父親每次都是同樣的回答,‘幹活累不死人!’”

滕海寧還記得,父親生前常説“堅持和責任”。這兩個詞已成為滕海寧的人生信條,“堅持就是勝利,它讓我不斷向更高目標衝擊;責任就是擔當,男子中長跑項目是中國田徑弱項,可我為國爭光的信念從未動搖”。而對這兩個詞,千山法院審管辦負責人黃茜也深有感觸,她會向每個人推薦滕啟剛撰寫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我的忠誠》,因為自己“每讀一次就被打動一次”。

滕啟剛在文中寫道,在刑庭從書記員幹起,整理卷宗的習慣保持幾十年不改;連續三個春節在千山法庭值班,萬家燈火夜,頂煙燒鍋爐;為慶祝入黨,媳婦特意包了韭菜餡餃子,那是1995年11月的一天,那時候日子還沒那麼好,吃餃子是很幸福和奢侈的事兒;2000年當“戴帽業務副庭長”,偏要費力把不討好的工作幹好,讓不信服的同事信服……5749字的長文裏,沒有轟轟烈烈大作為,都是片片小事理。但每位讀過的人,都會從這些細微的小事中讀懂滕啟剛的忠誠。

滕啟剛病逝後,鞍山中院的黃繪如參與整理滕啟剛生前留下的文字資料。“從滕叔電腦裏拷貝,有案件分析,有學習體會,有工作總結,總共47萬字。” 一段段文字讓黃繪如無數次落淚,“他是用真情實意去寫。”

這種真情實意,千山法院的趙恆起不止一次講起。那年夏天,還是執業律師的趙恆起代理一件財產糾紛案,倒了兩趟公交車才來到千山法庭。在等待立案過程中,他第一次見到了被村民團團圍住的滕啟剛。用趙恆起的話説,眨眼間,兩三個案件調解成功,矛盾煙消雲散,那些打官司的村民不見劍拔弩張,而是和諧相處,甚至有人發出爽朗的笑聲,最後一拍大腿:“還得是咱們滕法官!”從不理解到驚訝再到感動,那一刻,趙恆起被滕啟剛與村民打交道的方式深深震撼,進而迸發出堅定的職業信念,“我要成為滕叔那樣的法官”。

千山法院的年輕人都管滕啟剛叫“滕叔”。他和年輕人打成一片,爬山比賽,男子第一是“滕叔”,女子第一是他的學生。千山法院院長金峯説:“老滕對年輕人的培養和愛護是發自內心的,他像盯自己孩子一樣盯着這些年輕人。”

對此,同事傅興的體會頗深。一次立案,傅興沒弄明白,滕庭長髮了脾氣,“你看我還有兩年就退休了,這麼簡單的案子你咋還不行,怎麼能讓我放心?” 傅興深諳“滕叔”的良苦用心,跟着滕庭長,用心用情辦案。滕啟剛病逝後,傅興把師傅的話刻在心裏,“一個案子對我們來説是工作,對當事人來説就是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ianjincailiao/vy51p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