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八年級消遙遊讀後感

八年級消遙遊讀後感

八年級消遙遊讀後感

《莊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逍遙,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莊子應該是想人們通過這種逍遙的思想,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地。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消遙遊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消遙遊讀後感1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於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於狹小,而對於一位飢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麪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羣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雲:“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裏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闆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於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説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麼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慾,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捨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後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逍遙遊》。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消遙遊讀後感2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千里也。——題記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遊》: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裏。變成鳥後,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裏,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雲,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藉助風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着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藉着六月的大風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後,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認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們你們是否憧憬學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後腿,不要讓各種藉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消遙遊讀後感3

《莊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逍遙,顧名思義,是指一種自由自在的境界。莊子應該是想人們通過這種逍遙的思想,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地。

開篇先用鯤鵬來寫,寫他們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後用一個事實,“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説明了厚積薄發的重要性。最後莊子以“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三句結尾,體現了“逍遙”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慾念而迷失本性,這就是“觀濁水而迷於清淵。”當然慾念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滿足總是有限的,這樣通常會導致悲慘的後果。但這個觀點,現代人卻很難接受,因為現代人往往沉湎物慾,然後深深陷入物慾的沼澤。

那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人們每天行事匆匆,卻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盡頭。生活工作方面的壓力使人們無所適從。總是抱怨太苦太累,從來不想去放鬆一下,逍遙一下,就這樣讓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可悲的是,對生活的抱怨卻日漸增加。於是大好生活就在歎息中悄然流逝。人們總是不願意忘記該忘的煩惱,沒有人正真試過把自己放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中,盡情地去放鬆,盡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樂。其實,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將自己故意壓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裏。因此,人生應當多一點逍遙,讓自己生活在一個快樂的世界中。

消遙遊讀後感4

莊子在《逍遙遊》中提出了,“至人,神人,聖人”的生活意境,逍遙遊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子學説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祕密後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説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並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遊。接着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遊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後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遊。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遊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鬥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捨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閒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吧。

消遙遊讀後感5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期,我偏愛於道家代表人物莊周,也喜歡看他的代表作《莊子》,其中最讓我身臨其境的,就是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第一句一出,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韻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虛無縹緲,並非真實存在的。但在腦海中,卻能意外浮現出深海中一條大魚的情景。深黑的海,襯托着大魚更加的醒目。

“而化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那名為鯤的大魚遊着遊着就飛起了,從深黑的海洋到湛藍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彩,是那樣的輕巧。閉起雙眼,就彷彿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風,領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詩仙李白那樣,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遙自在了。

逍遙遊,至始至終,語言簡潔,讀起來卻讓人深陷其中的意境,無法自拔。從文章的第一句開始,就陷入了章子創造的,只有在夢境李才會出現的畫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無慾無求,逍遙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裏馳騁。

《逍遙遊》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肆意,卻又洋溢着浪漫主義色彩。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篇文章讀下來,哪怕並不瞭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些什麼,但也能被它所散發出來的浪漫氣息和自由逍遙的氣息所感染。

其實,文中不論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還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篇文章藉此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説明不為世所用才能成為真正的“逍遙”。裏面的大道理,對於我來説或許很難一時去理解,但我能體會到,文章中每一詞,每一句所散發出來的自由和逍遙的感覺。

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境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能是真正的“逍遙者”。

我很嚮往那種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麼是逍遙、什麼是忘我。在如今這個誘惑極多、十分嘈雜的世界裏,有誰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呢?我想做一個現代的“逍遙者”,做到“至人、神人、聖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暢遊。

我對追求逍遙的理解就是減少對物質上的需求,我們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遙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37j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