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精彩多篇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精彩多篇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精彩多篇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一

在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晉代陶淵明是一個風姿瀟灑、心定氣閒的隱逸詩人。他嗜酒、他愛菊,他簞瓢屢空,忘懷得失,他遠離世俗塵囂,有着安貧樂命的灑脱和閒適。他的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評如潮,為後代人所效法。他閒居鄉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熱愛自然。

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繪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質而實綺、似癯實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質樸自然。如《桃花源記》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央繽紛復行數百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廖廖幾筆就將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寫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間。

在這自然秀麗的字面又緩緩流露出一股純真誠摯之情,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之態、沒有錯採鏤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這層自然之美之外,還有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社會風尚之美。黃髮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織、相濡以沫。當有外來之客時,他們必是邀至家中,殺雞設酒,好生款待。充分顯示了村民的熱情淳樸。在這裏沒有連年的戰亂、沒有沉重的苛捐雜税。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諧。

他們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勞動和收穫的歡樂;他們熱情好客,始終保持着幼有所長,老有所終的傳統美德。在這裏沒有君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到處都是和平、安寧、自由和幸福。這裏不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萬萬農民的樂土,更是一個烏托邦式的人間仙境。這種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實則是“天地之大美”陶淵明的散文不缺少這樣的境界,無論是對真摯親情的描寫還是對自然之景的描繪,他都能一質而不鄙、淺而能深的語言平平道出。在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時時迴盪出對自然的讚美、對生命的謳歌。那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迸發和流淌出來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實。

平淡自然的風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應。在對待人生上,陶淵明採取一種順應自然、任情自然的態度。從不違心矯情,也不強而後為而是處處表現出真性情、真懷抱。這一點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即充分顯示了。他以自畫像的方式記事立言,真實而又傳神的反應了他年輕時貧寒的家境和處之泰然的情懷“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你看他儘管家貧,卻全然不以為懷。相反,他讀書成癖,卻又不求甚解,只求意會;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習,又自得其樂,以明心志:一種率真、任情而又豁達、灑脱的情懷,一個“不慕虛榮”、“忘懷得失”的高士形象就這樣傳神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在當時晉宋之交的社會充滿了**和篡奪。

他深惡這社會上的虛偽和狡詐。但與當時很多隱者負氣之士又有着不同。他以豁達的胸襟來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誠的人生來對抗時代的虛偽;以清新自然的筆調來抵禦社會的混濁。他嗜酒,一飲必醉;他喜讀書,又不求甚解;他且愛彈琴,身邊的。琴卻又不安玄;喜與鄉農話桑麻不願對達官貴人低聲下氣。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與執着使他的人格顯然高出時人和流輩。走進陶淵明的散文,走進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實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風采,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體味生活的真摯,在心與心交流時獲取幾分樸實與執着。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二

遠離國中教材二十餘年,閒來翻閲,驚歎變化之大,出乎意料,出於對古典文學喜好,重點翻閲了古典文學部分,新編入的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短小精悍、值得品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今讀斯文,好生感慨。“五柳先生”字號源於宅邊五棵柳樹,突出特徵為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三大志趣為讀書、嗜酒、著文章;生活境況為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讓人刮目相看。

此文以安貧樂道為主旨,以“不”統領全文:不知何許人也,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家貧不能常得,不蔽風日,曾不吝情去留。此文寓意盡在九“不”中,其“恬淡自足、胸襟開闊、開朗樂觀、意存高遠、耿直率真”之性情躍然紙上。

掩卷沉思,此“五柳先生”也謂陶淵明人生寫照:“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蕭統《〈陶淵明集〉序》)。

持此心態者,非獨陶淵明也。魏晉時期,高壓政策及門閥制度,與讀書人自由個性矛盾尖鋭,正直之士深受壓迫,且無力反抗,往往借酒澆愁,於醉鄉獲閒靜。實則讀書人之無奈選擇。

五柳先生借酒澆愁,雖潔身自好、不入世俗、安於閒靜,但其消極避世心態應為當今社會所摒棄,理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三

最近幾天看了幾節文言文的講課視頻,就以《五柳先生傳》為例,談一談我的感受吧。

文言文是七年級正式接觸的一種體裁,不同於國小語文,文言文本身就比較晦澀難懂,當然七年級的文言文是較為簡單的。

作為八年級語文的《五柳先生傳》是寫人的,標題就點明瞭課文的中心人物——五柳先生。文言文的講授一般都是從字詞入手,逐步深入體味文中的思想感情。講五柳先生時,也是先解決疑難字詞,再梳理文章大意,最後深入到五柳先生個人的高潔品質。基本步驟大致都是如此。但其中的細節很難把握,比如如何能讓學生身臨其境,與文中人物感同身受,這種細膩的情感體驗學生很難掌握,也是老師的教學難點。也是我一直很難攻克的問題。

視頻中講文言文的深層意藴和思想感情時,一般有重複朗讀或設置問題,來引導學生感知文中的思想感情,這種方法的效果課上不明顯,需要佈置一些課後作業進行檢驗。比如將課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或情節改編成一個小故事,也可以編成話劇,讓學生進行表演,加深理解。

而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重點是文言字詞句式的積累,其他方面以認識為主。

以上是我對講授文言文的一些想法,希望對即將到來的頂崗實習有些幫助!

《五柳先生傳》讀後感 篇四

五柳先生的不求甚解,對於國中生來説是正確的嗎?基礎知識要學的精而細。學習文言文不求甚解好嗎?

從會考的內容看,考字句的翻譯,所以一定要在字句的解釋上深究;從文言文的特點來看,現代人難以理解其內容,所以要在字句上下功夫,才能明白其意思;從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來看,一是為了讀懂古書,一是為了從中獲得道理。綜上,文言文基礎教學固然重要。窪子店中學語文教學重古文詩詞,重字句的翻譯固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可是,如果文言文教學把大部分,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基礎上,那每課的教學目標不就一樣了嗎?教學重難點都將是翻譯課文,理解重點字詞。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咱們會考能抓的就是這點文言文的翻譯和理解。大學老師卻告訴過我:要選取每課特有的地方作為教學目標。

國中生生活經驗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古代社會狀況難以全面展示,難以正確而又簡單的表達。所以,讀懂文言文不易,理解文字背後作者的情緒更為不易。尤其像陶淵明這樣清醒認識官場黑暗、渾水難趟後選擇無為、自然的人,現代人是很難理解的。從此看來,《五柳先生傳》非會考重點,與其表面看似容易理解,實則很難把握是分不開的。可以推測,教育部之所以把此文選入教材,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給同學們這樣一個暗示:在以後生活中遇到難以改變的困難時,可選擇聽天命、尊自然。讓學生知道,有一種生活方式叫歸隱(不叫逃避)。但這又不能明確告訴學生,否則他們有可能錯誤地理解,並學會逃避。

會考文言文部分的試題,使很多學校把文言文當做重中之重。這樣好嗎?學校已經從教一些經典文言文,演變為大量擴充學生關於文言文的積累。使之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畢竟學生中的多數以後很少接觸文言文。他們可間接得到它的精髓,通過少數行業精英的“翻譯”。

由此推到,中國的應試教育是有其深刻根源的,這與古文又不無關係。古文難理解,所以重基礎,少創新。由此看來,深厚的文化底藴,有時竟成為累贅。這也證明了哲學上的觀點: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也是矛盾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39l5q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