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先生讀後感

先生讀後感

第一篇:《先生》讀後感

先生讀後感

《先生》

《先生》編寫組編著

中信出版社

《先生》讀後感

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如果説民國是最近的春秋,那麼先生猶如華夏的背影,漸行漸遠。正如編者所説:“民國的學者、政要、作家、名士,縱有諸多稱呼,我覺終不及‘先生’二字來的親切且大氣,可以附身可以仰望。”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先生,遙遠而親近,他們既是普通人,卻又在硝煙與流離中傳承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星星之火。不可否認,我們仍然對那個年代中國學術界的脊樑們懷有深深的敬意。那麼,這樣的敬意來源於何處?為什麼當代學術界再難出一位“先生”?是真的如大眾所認為的,學術界的真才實學者今不及昔,或者當年先生輩出,本就是大勢使然?

我想,若將當年的學術高度與現在相比,自然是現今的學術水平更進一步,然而,先生們的成就並不侷限於學術,而是真真正正地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保留下了中國學術的魂魄。近代中國,無論軍政經工,無一不是落後列強數十年,然而,學術上,我們仍有這樣一羣人一力承擔。如果説,三十年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是國民的努力成果,那麼,這份力的源頭,則有賴於先生們百年前的不懈努力。試問,學界泰斗就可稱先生乎?仁人志士可稱先生乎?顯然不行。

先生,學術非標準,德行非標準,立場也不能成為標準。正如晏陽初,並非站在學術之巔;正如辜鴻銘,好罵好嫖,娶妾賭博;正如胡適,沉浮政壇,最終去台,然而沒有人可以否認他們的功績,仍要尊一聲“先生”。何為先生?范仲淹説:“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的稱謂,是風骨、是風度。他們的影響,往往延續幾代甚至十幾代人。所謂先生,是一羣眼光遠遠超過當代的人,他們知道自己所奮鬥、所追求的是什麼,是文化的薪火相傳,也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延續。先生,也許是國小教員,也許是大學教授,也許是躲在課本背後的無名英雄。先生,也許是學術大家,也許沒有什麼大學問,也許小節有虧,但大節不亂。先生,縱你已成人,他已過世,他仍對你有影響,你仍尊其為先生。

書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教育盛,雖戰亂紛爭仍人才輩出、民力豐沛、國體向上;教育衰,縱四海平定歌舞昇平也社會浮躁、未來迷茫、振興乏力。教育,國之命脈,牽一髮而動全身,系百年而導國運,而先生又為教育之魂魄。”沒錯,教育是國之命脈,正如蔡元培以兼容幷包的思想擔任北大校長,引領了大學術時代的來臨。面對衰微的中國,先生們都沒有失望,他們知道希望在哪裏——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蔡元培所説:“只要培養一大批學者,國家就有希望。”時至今日仍然擲地有聲。先生們的願望已然實現,不可否認,先生們當年的餘力仍然影響了中國的百年走向。反觀當下,有數據顯示,國家公費留學生學成歸來的不足三分之一,這真是無比諷刺。想來先生們的遺澤已經耗盡,這也不正是“教育衰”的體現嗎?社會上無比浮躁的心態和學術氛圍,先生已經遺留在了歷史塵埃中,當代也再難尋覓先生蹤跡,沒有了先生的引領,我們的“國之命脈”是否已經偏離了先生們當年所預想的軌跡,已經無人知曉。百年看先生,徒見其背影;國家要進步,先生多多益善。

那麼當代為何難再出先生?其一,是平台。沒錯,若是將當時的學術水準與當今相比,當年自然是遠遠落後,當今學術成就上能夠與當年先生比肩的人,也不是鳳毛麟角。那麼就能説當今仍有可以尊為先生的人嗎?顯然不是。單就平台而論,先生們當年不知比現在低了幾籌,而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學術成就超越當時那個年代更要遠得多。比如當代中國,論國力已經是世界強國,而我們所取得的國際地位和外交成就也同樣不少。這固然可喜,然而看看顧維鈞和民國一代外交家們,幾十年下來,左衝右突,幾乎廢除了所有不平等條約,作為

當時的一個弱國將勢頭正勁的日本拖垮,跳上了戰勝國的席位,戰後號稱世界五強之一。若以牌作比,當今中國手中可以説是一把好牌,贏得了無數成果自然可喜,但也可以説在情理之中。而民國的外交家們,手中可以説是一把爛牌,弱國的標籤還沒有摘除,取得了如此成績,才真是令人歎為觀止。所謂的弱勢中見能力,大約就是這樣吧。

其二,就是風骨。先生們無論顛沛流離,無論是受盡挫折,但是拳拳愛國之心從未改變,他們在亂世中不浮躁,在各種運動中落魄卻不是希望,自然其中有亂世從而凸顯了風骨,但相比於現今的年輕一代,他們的眼光長遠了太多,望過了名,望過了利,最終看向了國之未來。如今的學術圈被商業化漸漸侵蝕,再不復當年只為學術的模樣。

自然,這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希望當今學者自封象牙塔,我認為,商業化的進入仍然是利大於弊,然而,無論如何追求,心中的“國”之概念絕不能丟,這也是我對公費留學而不歸者痛心不已的原因。不可否認,我們確實還比發達國家要差,然而,若是一味逃避,不願為國付出,如何能夠趕上?忘記“祖國”,這與當初先生們的初衷背道而馳,實在讓人不齒。

蔡元培先生説:“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也”。那時的先生們,少專家,多雜家;不擅評職稱,更擅長個性教學法;有知識,有情趣,有性格,更講人格和品格;不獨守三尺講台,更在廣闊的社會舞台上展示大國民風範;學貫中西,更想回中國致用;熱心時政,更能為國擔當!

説到底,先生們的所有努力,就是讓這個國家每個人心裏,都住着“德先生”和“賽先生”,並真正地享受到這個國家的美好、這個世界的尊重。願華夏大地上能夠再出先生!

第二篇:先生讀後感

先生讀後感

何為“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卷雋永,他們的背影,我們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北大永遠的校長,將北大由原來的官二代升官發財之地變成了中國現在文化的起源地,從中走出了羅家倫,蔣夢麟這樣的校長,也成為我國五四運動的發源地。當時的北大是各種文化的交流地,每種思想都可以在其中進行討論

還有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和陶行知,按照現在的標準看他們都是名校的海歸,更不用説當時的情況了,他們走入基層,探討平民教育的可能性,通過自己不斷的探索,找到一條適合於中國的路線

能稱之為先生的,都是一些有夢想,有激情的人,當這些人面對中國殘破的現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救中國,他們沒有革命,沒有變法,他們求的就是將更多的思想傳遞給更多的人,人更多的人瞭解這個世界,瞭解這個國家,讓這些人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他們提供了條件

我認為先生,要有責任感,要知識,有激情,還要有夢想,剩下不怕苦不怕累,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國家,奉獻了一生

第三篇:差不多先生讀後感

讀完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對媽媽説:“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可笑的人呢?”媽媽聽了,卻説:“你笑他,我還覺得你眼他很像呢?”什麼,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氣了,差不多先生讀後感。媽媽讓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兒,我一聽,臉紅了。上個星期天,家裏包餃子吃。我跟着媽媽學包。我學了一會兒,就馬虎起來。許多餃子因為餡太多了,結果皮包不住,皮上裂開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緊破裂處,誰知另一處又裂開了。呵呵,我的餃子成了花臉餃子。媽媽讓我認真點包。我晃着腦袋説:“幹嘛要包得那麼好看?反正都要進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餃子燒好了,分成了兩大陣營,上邊漂了好多皮兒,下邊沉着好多餡兒。在爸爸媽媽的笑聲中,我只得把這些餃子消滅掉,這些餃子的味道當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裏有一位同學。老師佈置了背書作業後,我們就認真地開始讀讀背背。還沒讀多長時間,他就開始玩了。我就問他:“你會背了嗎?”他回答説:“差不多了。”我勸他多讀幾遍,讀到會熟練背誦。他卻不接受我的勸告。老師來檢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來,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順溜,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讓他準備重背。下課後,他後悔地説:“要是我再認真讀幾遍,就很會背了。”同學們出去玩了,這位“差不多先生”的傳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繼續讀讀背背。

讀了《差不多先生》這個故事,我在快樂中深思:遠離“差不多”吧!當你想説“差不多”前,請先想一想,後果會怎麼樣?如果你還“差不多”,讓你出醜、讓你後悔的事兒會一樁一樁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説“差不多”,那勝利、成功會與你相伴。學習做事是來不得馬馬虎虎的。一時的“差不多”,會導到後來的“差得多”,千萬別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書,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裏琢磨着,世界上哪有這麼笨的人,就算是童話也不用寫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轉念想:説不定是想借這本書來給我們警示。不管了,來看看吧!説着,我便打開了書,讀了起來。裏面滿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話”。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樣的,聽了真讓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獸醫當成醫生,他對獸醫説:“醫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醫生都會救命。”他的妻子最後無藥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後,他的妻子死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馬虎、不認真。想起這個道理,再想一想從前的我:在語文周練上,把“體”寫成“休”,事後,還去和老師爭辯;我把“24×5”和“25×4”當成一回事,還為此扣了一分……現在的我,再也不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讀後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學了一點東西,拿個文憑後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繼續學習,或乾脆滿足於一知半解。某醫院發生醫院內感染事件,感染患者達百餘人,禍首為消毒液配製錯誤,即將1%的戊二醛錯誤稀釋10倍使用,使消毒劑無法達到濃度,這樣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們對這種偏差視而不見或漸漸地習慣於這種偏差,我們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問題是,當你躺在手術枱上準備接受手術時,你能接受手術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幾發生在你身上嗎?

“零缺陷”作為“差不多”的天然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變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對,而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馬上會説,“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哪個鐵路運營商敢保證他們的火車絕不誤點。毫無疑問,這是事實,但對“零缺陷”的理解應當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政策層面,即行為導向必須是“零缺陷”,而絕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錯誤率;二是操作層面,即力爭把差錯降低為零,讀後感《差不多先生讀後感》。

“零缺陷”其實是這樣一種心態:不害怕錯誤,不接受錯誤,不容忍重複犯錯誤。只有這樣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動畫片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位母親教自己的兒子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小兒學習過程中未十分用心,問其記住沒有,答“差不多吧,記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鄰居,這位母親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兒子,便讓小兒為鄰居背誦《三字經》,孩子開口便道:“人是豬,性本饞,性相近,習相遠,狗不叫,貓不來……”當時聽了真是讓人捧腹。這只是一個故事,但也不由得會使人思考,做事認真、到位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差不多”行為一旦養成,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我們身邊發生的很多疏忽、差錯,大多非有意所為,實乃長期的“差不多”習慣所致。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事實上,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好像”、“似乎”、“將近”、“大概”、“也許”等等,均是常用詞,就在這些詞彙一再使用的同時,生產線上的次品出來了,醫療事故出現了,礦山的事故發生了,社會上違章犯紀不講原則的事情也屢禁不止。

在我的身邊就曾發生過一件讓我痛心良久的事,一個骨科手術。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愛的八歲小女孩,因骨折內固定術後行內固定拆除術,這是一個小手術,所以那位骨科醫師很樂意的為小女孩主刀,術前一切準備就術,醫生拿起手術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説“術前的x光定位片沒帶進手術室”,那個主刀醫師幽默而自信的説“帶了”,那助手凝惑的問道“在哪”?那主刀神祕的告訴他“在我的腦海裏”,那助手好笑又無奈的看着他搖了一下頭,手術很快就順利的做完了,術後助手説“去複查個x光吧”!主刀醫師神氣的大手一揮“不應,出院前複查一個就得了”。就這樣差不多了,沒有複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與可愛吸引着我,每次走過她病房前時總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會唱歌或是朗誦詩歌,每次值班時就能聽到她病房裏的笑聲不斷,時間過得很快,傷口一天天癒合了,主刀高興的替她拆了線,讓她去複查個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屬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結果是誰也不願接受的,還有一顆鏍絲釘沒拆出來,這時候的主刀醫師就不再自信與神氣了,慌張的説道,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哎!這隻能好好反問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還要第三次手術,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內疚、痛心。這件事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體損失。給醫院造成經濟損失,成了一起醫療糾紛。

我總是牢記“臨牀無小事”,認真、嚴謹、規範地對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與“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後也是因為以“差不多精神”對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慘地死去。我想,如果我們也以“差不多精神”來對待我們的臨牀工作,我們的職業生命也一樣會死於“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我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根除“差不多”這一惡習。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們 從事的是面對生命的工作,從學習解剖學的起步到日常的學科帶頭人的訓練,無不滲透着嚴謹的風格,像胡先生筆下這種“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從事任何醫療工作的。

第二,整飭學風,避免“差不多(更多請關注:)”術語。當今醫學是建立在數據與精細基礎上的,任何不精準的“術語”都會為臨牀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排除私念,杜絕“差不多”之惡習與操作。外科學的任何操作都需要準確,要牢記“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實事求是。

不管是胡適先用辛辣的筆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後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企業請職工來工作不是來浪費企業資源的,醫院聘請醫生不是來殘害生命的,學校聘請老師不是來誤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從小抓起

第四篇:《紀念孫中山先生》讀後感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讀書活動

“讀文獻·勤思考”

題目《紀念孫中山先生》讀後感姓名學號

班級

指導教師

日期2014年 11月3日

《紀念孫中山先生》讀後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孫中山先生在我眼裏一直是前者,他的死比泰山還重,因為他的逝去,代表中國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讀了毛澤東爺爺在1956年寫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腦海中便不斷浮現出先生的臉,他真真是一個無私的奉獻者,一個為國家立命的踐行者,這樣為中國革命操慮了一生心血的人,我真心的敬佩他。 出生於1866年的孫中山還處於清政府晚期統治時代,在他青少年時受到了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他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並認為洪氏為“反清英雄第一人”。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並在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當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後,開始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祕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這時,他確信“和平方法,無可復施”,決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統治。1894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1905年又創立同盟會。這是我最早了解孫中山的開始。

儘管在課本中瞭解到清晚期的腐敗,我還是不能切身體會到當時國家的困難,不能想象到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有多麼的難過,但是我非常感激與敬佩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的革命先輩們,舊制度的力量在當時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然而,他們仍然團結起來做鬥爭。一次失敗了,總結經驗後又繼續新的革命,坎坷的道路什麼時候才能結束?當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當腐朽的制度消失不在,當人民不再受到壓迫,他們的路途就結束了。不,我錯了,革命的道路永遠不會結束,一個目標實現了,就有新的目標又出現,因而,什麼是革命者?就是不斷探索更好的光明大道的人。

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中山先生,在革命中遇到的艱難險阻我們不得而知,只能不斷的強調那是多麼的困難與艱辛,為了宣揚革命或擺脱通緝而取的名字就數不勝數,直到高中我都以為先生的名字就是孫中山,其實他是叫孫文。毛澤東爺爺指出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一是與資產階級改良派作了尖鋭鬥爭,舉起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領導人民推翻帝制,結束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掀起了國民革命的新高潮。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並建立了中華民國,無論最後的結果怎樣,這都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這一事蹟也被國小、國中、高中乃至到了大學還是作為學生的教材內容。所以我們從小對先生就不陌生,我們都記得他為我們做的貢獻。先生真真是一個不計名

利的人,在民國建立後,並不居功自恃,在協調後讓位於袁世凱,在識破袁世凱的騙局後又發動二次革命,堅持反袁武裝鬥爭,捍衞革命成果。不斷的革命與鬥爭,孫中山就這樣一直堅持着,1925年,先生因病去世。《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毛澤東讚揚孫中山先生具有謙虛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的一生,誰能真正做到這樣為革命而奉獻一生?儘管辛亥革命最終是失敗了,但並不代表先生們的一切努力是白費的,資產階級的道路不適合中國,自古以來為解救中國的未來的各個階級的努力我們都感激並吸取他的經驗,正因為此,我們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想起孫中山就想起華盛頓,在擔任了兩屆總統的職位後毅然回到自己的農場度過餘生,這位美國最偉大總統之一的他將民主共和的觀念以身作則,孫中山先生也是這樣,在革命期間不斷以身作則,將自己的身心投入了革命事業。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就連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在晚年也犯了錯,因此,孫中山先生真真是偉大的人。特別是在今天,我們的身邊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官員,有多少能像先生一樣將天下視為己任,一心投入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中去,不説投入全身心,只要盡職盡責地將自己的本分做好,社會會美好成什麼樣子,我期待着這樣的社會。但畢竟這樣的人是少數,否則為什麼諸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學習雷鋒精神、好人某某某的事蹟會被大肆報道,我覺得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太少,要是多了的話報道就不再新鮮,相反的是那些破壞中國十大人物的節目會引起人們的興趣。

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堅持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並正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走上共產主義社會道路,這些都和當時孫中山先生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一致的,歷年來,每個為中國革命奮鬥的人無不希望看見今天我們這樣的成果,並且,隨着時代的發展,新中國的未來的潛力不可想象。很多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回到那個革命的時代,該怎麼向偉大的革命先輩解釋今天我們祖國的輝煌成就,也許他們都不會相信,因為這個世界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對孫中山的評價歷來很多,周恩來説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有功績,也有缺點。 劉少奇説:“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對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評價他的功過,都必須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中山先生無疑是功大於過的人,儘管他站在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立場上,但他在革命中的付出,為後來黨的革命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向孫中山這樣的偉人,他的所作所為是想讓後人更好的評價他嗎!不是的。在他做自己想做的時候,是真真為了人民,為了我們民族,而不是為了名利,為了死後被後人的美好的讚譽,因此,他無愧於自己,即使死了,先生依然牽掛着中國未來,讓我們向這樣的偉人致敬、

中國的道路並沒有結束,我們青少年肩負着偉大民族復興的艱鉅任務。現在我還不是黨員,但這樣的責任並不是共產黨員才能完成的。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的繼承者,我們都要繼續革命下

去,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的任務是艱鉅的,我們要隨時銘記歷史,銘記心中的責任,為社會和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事做起,我們不是非要向孫中山先生那樣,又或者是像錢學森教授這樣作出對國家巨大的事情,我覺得,只要我們做好身邊的事,做好自己在社會的角色中每個該盡的義務,這樣我們已經對國家給了很好的幫助,每個人都這樣做,社會也會更好的。

第五篇:紀念孫中山先生讀後感

《紀念孫中山先生》讀後感

《紀念孫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澤東同志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週年寫的。在這一年,中國基本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華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黨領導人民在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後,又開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於是,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這篇文章第一方面是寫孫中山先生為中國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社會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一是與資產階級改良派作了尖鋭鬥爭,舉起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領導人民推翻帝制,結束了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三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掀起了國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澤東讚揚孫中山先生具有謙虛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毛澤東認為,孫中山先生雖然有缺點,但是這些缺點不能掩蓋孫中山的偉大歷史功績,評價孫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去説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真正繼承者。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並正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以使中國能夠為人類的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在對外方面,已經獨立的中國人民要“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大國主義”,即反對帝國主義,維護國家的主權、民族的獨立。

毛澤東對孫中山的高度評價,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時期就已經如此。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毛澤東第一個充分地、高度地評價了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和孫中山“新三民主義”這份政治思想遺產的寶貴价值。由於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背叛了三大政策,對共產黨和革命人民實行血腥屠殺,一部分共產黨員存有“不喜歡孫中山”的思想和情緒,但毛澤東沒有被黨內的這種不正確的思想和情緒所左右。毛澤東提出紀念孫中山先生,就是要學習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為實現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更需要用辨證的目光看問題,孫中山先生是國民黨的創始人,國民黨在歷史上犯下了很多錯誤,然而我們要明白那並不是孫中山先生的過錯。即使是偉人也犯錯誤,孫中山先生也一樣有過。我們需要學習與繼承的是他的革命精神,這也是毛澤東對我們的期待。毛澤東之所以也是一位偉人,是他有獨到的思想,能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借鑑前人的教訓,以後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lr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