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一

如果説這個世界上存在着中國人必讀的書的話,那就應該是這套《中國人史綱》——題記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而又線索明晰的史書,從我國的神話時代説起,直至20世紀結束,柏楊歷經了十年監獄的艱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經歷來寫作此書,於是此書有:“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讚譽。自有深刻和獨到之處。

《中國人史綱》之所以定格為“中國人”就在於作者的立場是人民的,他是從人民的立場來梳理華夏幾千年的歷史的,在中國的三個“黃金時代”,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於是作者對此稱讚不已,而對歷史上的**年代和大黑暗時代,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作者則對人民處境深表同情,這個時候,作者的文字,是對中國那些腐敗的統治階級的控訴……總之,作者以人民的觀點來深刻的闡述了歷史,以人民的處境來判斷每一個歷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歷史觀點是一種人性史觀點。他是以一個民主派別的史學家的形象在敍述歷史的。他用人民的眼光來考察每一個朝代的歷史形態,作者對醬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這使得我們對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糟粕有一個最基本的瞭解,知道了什麼是醬缸文化,我們要排除那些歷史上的糟粕。

作者的眼光不僅是深邃的,同時也是開闊的,作者在每一個“世紀單元”的最後,都寫了“東西方世界”,這使讀者在深入國史知識的同時,可以將之與世界的同步狀態進行一個對比,於是,我們為起國中國先進於世界而歡呼,對後期中國落後於世界而悲憤。

生動和明晰是我給本書下的兩個關鍵詞,也是本書的的定義。在生動這個方面,作者的文學功底之深厚,敍述歷史的時候文筆樸實自然,而又字字傳神,恣意汪洋,對歷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來。明晰指的是我們終於找到了一本歷史線索清晰明瞭的書,作者寫作歷史是粗線條,卻又詳略得當,作者以現代的世紀為單元,更加便於讀者把握歷史的時間順序,也不會再被朝代的頻繁更迭而困擾。事件的先後也是一一闡明,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作者以現代的名詞代替了歷史上不斷變換的官銜,如用國防部長來寫一個職位,在之後又註明當時的官職,這種變換使得我們對歷史上的人和事的把握更加真實,最後作者還親自繪製了眾多的地圖,地名亦多以現代地名標註,有利於對歷史的把握,同時也學到不少的地理知識。

作者在講述歷史的同時,也是在創新的,如作者劃分的三個黃金時代(即春秋末期——漢、唐、清)是首次見到的,又如醬缸文化的生動比喻,也是十分充分到位的,又如作者所引入的“瓶頸危機”觀念,也是十分深刻的,即開國四、五十年後國家就處在一個瓶頸上,國家能夠安全度過則國家將穩定持續的發展,而倘國家沒有度過則,又進入**之中,這些對中國當代史都有一個觀照的作用,也引發一些思考。

柏楊先生已經逝世了(於2008年4月29日逝世),但柏楊的思想永存。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篇二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説,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的。這樣説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

歷史是酷的,我卻是淺薄的。歷史並非全是鮮衣怒馬繁華似錦,它事實上如此殘酷,戰爭和暴政將它塗抹得血跡斑斑。這斑斑血跡又迷惘了眾生的眼睛,在穿越歷史重重迷霧之後卻對猙獰的人流露出頂禮膜拜的眼神。原來顛倒眾生的,並非只有傾國傾城的美女。

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會將朱元璋這個熱愛殺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澤天下的聖主,就像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人們會賦予項羽這個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並崇拜了幽幽數千年。項羽一把大火燒掉了咸陽,不但給後世的人們開了一個以焚燒故都來章顯自己蓋世武功的惡劣先例,而且燒盡了保存在咸陽的記錄着春秋戰國以來璀璨學術思想的珍貴典籍。而同樣是因焚燒羅馬城而聞名的尼羅,卻遺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別和痛心,我不知怎樣才能言語。

不要説造成黃金時代學術典籍遺失的罪魁應是焚書坑儒的始皇贏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書的原因上儒生建議贏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這本是儒家阿諛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這個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漢。法家的李斯作出細緻分析之後建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是為焚書。可見焚書焚的多是民間非科學方面的書籍,而秦朝所設為數眾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諸子百家的典籍。事實上,按當時的條件,民間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書麼?藏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政府行為。

而坑儒的原因則是兩個道士為贏政尋仙藥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毀謗贏政後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殺相關四百六十於人。這其中大抵是些方術之士,不過因為贏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陽言論蠱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跡於被坑殺之列。

因為這兩個原因,儒者們窮盡所有能夠想到的惡毒詞彙加諸於始皇贏政的身上。古人説三人成虎。儒者們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毀謗始皇,毀了兩千年,終是迷惘住了後人的眼睛,把贏政變成集天下惡毒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個朝代都有,而贏政所做的開創性的事業卻只在於秦朝。不用螯述從國小課本就介紹的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光算贏政所建立的政治體制這一項,其後兩千年的中國帝王便從未有能超越,統統因襲下來。"始皇帝"這一稱謂,真的是名副其實。

我到是覺得,相對於項羽,贏政到是更能擔當英雄這一稱號,更應該獲得國人的尊敬。戲劇中的霸王,演義中的關羽趙雲,都只能當作文藝形象來欣賞,萬不該將其與歷史真實人物混為一談。只可惜大多數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別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和科學一樣,讀史讓我們接近世界本來的樣子。

而我呢,喜歡事物本來的面貌。不論它是好是醜。

因為啊,我總堅信,真正的完美,總是包含了殘缺於其中。

中國人史綱讀書心得 篇三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説,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的。這樣説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

歷史是酷的,我卻是淺薄的。歷史並非全是鮮衣怒馬繁華似錦,它事實上如此殘酷,戰爭和暴政將它塗抹得血跡斑斑。這斑斑血跡又迷惘了眾生的眼睛,在穿越歷史重重迷霧之後卻對猙獰的爆徒流露出頂禮膜拜的眼神。原來顛倒眾生的,並非只有傾國傾城的美女。

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會將朱元璋這個熱愛殺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澤天下的聖主,就像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人們會賦予項羽這個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並崇拜了幽幽數千年。項羽一把大火燒掉了咸陽,不但給後世的爆徒們開了一個以焚燒故都來章顯自己蓋世武功的惡劣先例,而且燒盡了保存在咸陽的記錄着春秋戰國以來璀璨學術思想的珍貴典籍。而同樣是因焚燒羅馬城而聞名的尼羅,卻遺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別和痛心,我不知怎樣才能言語。

不要説造成黃金時代學術典籍遺失的罪魁應是焚書坑儒的始皇贏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書的原因上儒生建議贏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這本是儒家阿諛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這個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漢。法家的李斯作出細緻分析之後建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是為焚書。可見焚書焚的多是民間非科學方面的書籍,而秦朝所設為數眾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諸子百家的典籍。事實上,按當時的條件,民間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書麼?藏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政府行為。

而坑儒的原因則是兩個道士為贏政尋仙藥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毀謗贏政後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殺相關四百六十於人。這其中大抵是些方術之士,不過因為贏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陽言論蠱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跡於被坑殺之列。

因為這兩個原因,儒者們窮盡所有能夠想到的惡毒詞彙加諸於始皇贏政的身上。古人説三人成虎。儒者們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毀謗始皇,毀了兩千年,終是迷惘住了後人的眼睛,把贏政變成集天下惡毒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個朝代都有,而贏政所做的開創性的事業卻只在於秦朝。不用螯述從國小課本就介紹的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光算贏政所建立的政治體制這一項,其後兩千年的中國帝王便從未有能超越,統統因襲下來。“始皇帝”這一稱謂,真的是名副其實。

我到是覺得,相對於項羽,贏政到是更能擔當英雄這一稱號,更應該獲得國人的尊敬。戲劇中的霸王,演義中的關羽趙雲,都只能當作文藝形象來欣賞,萬不該將其與歷史真實人物混為一談。只可惜大多數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別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和科學一樣,讀史讓我們接近世界本來的樣子。

而我呢,喜歡事物本來的面貌。不論它是好是醜。

因為啊,我總堅信,真正的完美,總是包含了殘缺於其中。

<中國人史綱>,柏楊着。書已讀完一月有餘,感觸頗多。一直想寫篇書評,然面對浩浩五千年的歷史,縱有柏楊先生的妙筆解讀,依然惶惶不知從何落筆。沒有顧湘的文采,沒有了悠閒的時間,萬千感慨困於胸腔,着實難受。完不成書評,終是咬咬牙,擠出一篇讀後感,算是給自己一個慰藉,給讀過此書一個證明。茫然不知所云,貽笑於諸前輩之前了。

中國人史綱讀書心得 篇四

讀完柏楊老先生的《中國人史綱》,才發現這是一部有温度的歷史,一部有人情味的歷史,與以往記錄時間與故事的史書不同,此書中更多的是對人,或者説對中國人創造歷史的思考。隨着柏老先生的史筆,我嘗試着從王朝更新罔替的波瀾壯闊中找尋規律,從帝王將相的興衰沉浮中讀懂落寞。

當我放下此書,想寫上幾行文字記錄心情的時候,才發現歷史,或者説中國歷史這個話題是在太大,也只能從多維的歷史中攫取一個維度,那麼就談一談我對中國人信仰的理解。

先説結論,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於被整合後系統化的希伯來神話,北歐神話和古希臘神話,中國神話磅礴而嘈雜,我們可以從《詩經》《楚辭》《山海經》《左傳》《國語》《莊子》《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歷史典籍中看到主體相似,細節卻可能大相徑庭的神話故事。如果類比古希臘神話有神話時代和英雄時代,其實中國上古神話也可以以帝堯為分界線,之前可以稱之為神話時代,主線故事是創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戰、妖神鬼怪及其紛爭;帝堯之後的英雄時代,主線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蹟及部落紛爭。

正如其他文明一樣,宗教對中國神話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創造性的將神話故事進行了整合統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體系,這與在奧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間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幾分神似。而作為舶來品的佛教,通過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也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神華。

然而以上諸神之於中國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國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於絕望邊緣上的痛苦掙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誠與純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或許才是中國人最普遍的神話觀。

中華文明的神學不興,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國長期處於統一的封建王朝,皇權壓抑神權的原因;也有農耕民族生產力相對較高,人民生活較為富足,宗教難以發展的因素,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從中華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人史綱讀書心得 篇五

讀到朱元璋大殺功臣了,早就聽説書裏把明朝説的一無是處,黑暗中的黑暗,專制中的專制。其實秦漢以來那一個朝代都差不多,明朝只不過做的更成熟一點了,“集大成者”。 總的來説這本書是屬於暢銷書、通俗讀物類型的,不是學院派的力作,不能做為大學教材。

書中作者的觀點很鮮明,比如漢、唐、清所謂黃金時代的讚揚,對大屠殺的驚人描寫,對異族(作者認為的“異族”)的極力貶斥,作者是充滿正義感和公平感的,但僅屬於他自己的而己。作者顯然是熟知中國的歷史,並在書中大膽地進行了評論,神彩飛揚的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或見解,讓人感覺看書像讀小説一樣。或許是書的篇幅太小了,不可能進行對中國社會全方位的顯示,所以只評點了一些關鍵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歷史是一個人所讀到的歷史,作者也是歷史的閲讀者,並把自己的所知所學所想寫了出來,夾雜着自己很多的感情,暢銷書大概都是這類的,好不好關鍵在於組織的好壞、文筆的流暢與否、個人批判素質如何。如果是學術型或教材就不可能這樣了,需要一本正經,客觀描述,有限評議了。僅此本書作者不能稱之為歷史學家。

本書的評議應該是嚴謹學術研究中有爭議的幾種結論中的一種,,至於為什麼捨去其它幾種,作為暢銷書沒有必要再説明了。書中並沒有啟發讀者自己去思考,因為作者已經把其中一種的思考結論直接當作事實來描述了。書中並沒有給出歷史換代的基本規律,書中極少描述每個朝代的經濟、社會、政治制度及人文環境、社會階層,對這些作為基礎的這些東西的研究才能產生出歷史演進的基本思路。

書中只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關鍵人物進行了述説和評議,其實只不過是把二十五史用現代文翻譯了一遍而己,其中夾雜了一些近代歷史學研究的結論而己。書中按世紀來敍述並沒有什麼新意,反而用的太複雜,人為割開一些歷史“模塊”,沒用足夠多的模塊進行縱向比較,因為沒有詳細分析社會經濟政治基礎 ,這種比較也是不可能的。書中反而比較了一些相似的歷史事件,但基本無意義。不能孤立地看歷史事件,不能拋開社會的基本條件。

中國人史綱讀書心得 篇六

讀完柏楊老先生的《中國人史綱》,才發現這是一部有温度的歷史,一部有人情味的歷史,與以往記錄時間與故事的史書不同,此書中更多的是對人,或者説對中國人創造歷史的思考。隨着柏老先生的史筆,我嘗試着從王朝更新罔替的波瀾壯闊中找尋規律,從帝王將相的興衰沉浮中讀懂落寞。

當我放下此書,想寫上幾行文字記錄心情的時候,才發現歷史,或者説中國歷史這個話題是在太大,也只能從多維的歷史中攫取一個維度,那麼就談一談我對中國人信仰的理解。

先説結論,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於被整合後系統化的希伯來神話,北歐神話和古希臘神話,中國神話磅礴而嘈雜,我們可以從《詩經》《楚辭》《山海經》《左傳》《國語》《莊子》《墨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歷史典籍中看到主體相似,細節卻可能大相徑庭的神話故事。如果類比古希臘神話有神話時代和英雄時代,其實中國上古神話也可以以帝堯為分界線,之前可以稱之為神話時代,主線故事是創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戰、妖神鬼怪及其紛爭;帝堯之後的英雄時代,主線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蹟及部落紛爭。

正如其他文明一樣,宗教對中國神話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創造性的將神話故事進行了整合統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體系,這與在奧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間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幾分神似。而作為舶來品的佛教,通過與中國文化的融合,也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神華。

然而以上諸神之於中國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國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於絕望邊緣上的痛苦掙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誠與純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或許才是中國人最普遍的神話觀。

中華文明的神學不興,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國長期處於統一的封建王朝,皇權壓抑神權的原因;也有農耕民族生產力相對較高,人民生活較為富足,宗教難以發展的因素,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從中華文化傳承的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人的祖先崇拜

談起中國人為什麼會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講一個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個田間地頭,偶遇一位正在勞作的年輕人,我想我們的對話一定是這樣的。

“哥們,你們明代的生活怎麼樣?”

“我雖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還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裏來的?”

“我爹傳給我的唄。”

“田呢?”

“我爹傳給我的唄。”

“那種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給我的唄。”

這雖是我杜撰的故事,卻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大江南北普遍發生着。中國長期處於小農經濟社會,人們侷限在相對狹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為單位共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促使家庭成員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不僅具有天然的血親聯繫,更成為生存的相互依靠對象。

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是以父子關係為主軸的單系親族組織,上連於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於尚未出生的子孫,若失去祖先這一環,這個結構原則就被切斷而無法存在。所以中國人藉祭祖與孝德來維繫此一制度,誠如當代大儒馮友蘭在其中國思想史一書中論到孝的理論時提到『傳統中國社會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則是使家族扣緊在一起的德行』。在這樣一個允滿家族意識的社會中,人生價值的表現不在忠便在孝,我們可以説: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國人是要倫理,稱中國文化為孝的文化亦不為過。再加上民間死後世界觀的影響,祖先崇拜與倫理孝道有了更深的連繫,甚至視祭祖為盡孝的表現,因不祭祖,祖先在陰間就無法享受長生福祿,而淪為餓鬼孤魂,實為大不孝,祖先也會因此降災於家族。怪不得韋政通教授説:上古的祖先崇拜演變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維繫了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國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發緬懷先人,表達孝思的心境,進而祈求祖先佑護賜福。

在中國儒家的觀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對已經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們依然活着時一樣的尊敬,在節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國,對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為準則,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間的爭執,就集中在是否允許祖先崇拜上,康熙當時的名言就是“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表現在定時掃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時,隨同準備許多日常生活應用物品紙樣,一同燒燬,如同送先人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一樣;並定時燒紙(送錢),甚至在不同季節送不同衣物的紙樣燒燬;官宦或富貴之家要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國人的歷史崇拜

中國人的歷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級版,如果説祖先崇拜的對象是父親、祖父、祖父的父親、祖父的祖父,那麼歷史崇拜則是崇拜中國歷史上的先賢、聖君、名將。

唐太宗李世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名言流傳千古,除了彰顯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説明了中國曆代統治者對借鑑歷史的推崇。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這裏“替”是關鍵,為什麼不是“興衰”?就是一個皇朝由盛而衰,最後被下一個朝代給“替換”,這才是最重要的。所謂一個朝代實際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後被另一家奪走代替。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是為了本家的基業能千秋萬代,不被別家奪走。所以歷朝歷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從歷史中找尋治國的方法,避免被替換朝代的弊端,維持自己的通知。

這是這種自上而下對歷史的推崇,是中國人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始終保持着對歷史人物甚至是寫歷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國人崇拜着孔老孟莊的文化啟蒙者光輝,崇拜着秦皇漢武引八方來朝的無上威儀,崇拜着霸王武聖橫掃六合的武運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鐵面之下的公正愛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還哪有經歷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們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萬一。只有學好歷史,把歷史當老師,用歷史做工具,才能在歷史中找尋到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感謝着柏老的《中國人史綱》,感動於局團委的每月一書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k5m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