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1

近日,讀書會的同伴推薦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讓我對稻盛和夫產生好奇,並上網瞭解了很多他的事蹟,使我打開了瞭解日本企業管理的一扇窗口。以前MBA學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時看的也大多數是西方的管理和商業書藉,一直以為西方的管理體系發展最全面,層次最高。讀了此書後,有一種感覺是,原來東方的管理還有着更高的境界,西方的管理是“術”,東方的管理上升到了“道”。

人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很大,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都盡力回答的問題。哲學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我們為什麼存在於此?稻盛和夫在本書中清晰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沒有認真的思考,但是對於“我們為什麼存在”,估計是很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活着是為了什麼。翻書之前,我也靜心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活着?人們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吧:

一、活着是為了人類的解放。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反而貧乏了,人們變得現實了,這麼崇高的理想好象已不現實。

二、活着是為了真理,尋找真理。就象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無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着是為了吃更多的飯、享受更多,或是為獲得更多的名譽、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現在所有人都好象被現實劫持了,奔命勞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來。

四、活着是為了追求自己理想、實現自己心中目標。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了。人們解決了温飽問題後,追求名譽地位金錢大多隻是處於追求安全感、歸屬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層的需求。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其人生的意義,已不在乎名譽、地位與金錢了,即使追求的過程中帶來名譽、地位與金錢,但已超越了這些。

五、活着是為了受苦受難。斯科特説,生活是艱難的。確實是,我們活着受的苦還少嗎?

六、活着是為了愛。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對子女的愛。有些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人也會暫時開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以前追求的名譽地位金錢連糞土都不如。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每一線的陽光、每一片的綠葉、鳥鳴、微風,都是愛的體現,平時在馬路邊上感到厭惡的嘈雜紛亂,都充滿了愛與圓滿。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不就是提倡為愛而活嗎?

七、“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變的。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説: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意義,我們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1)創造、工作

(2)體認價值

(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眾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啟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説,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通過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為,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為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説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對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2

通過上一季《活法》讀書活動,我領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經營哲學。稻盛和夫從人不斷成長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斷修煉、提升心智的過程。在《人為什麼活着》書中,稻盛和夫則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釋了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宇宙之所以能夠從質子進化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為宇宙的意志在不斷推動的。宇宙的意志這個概念利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對於企業來説就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我們在一個公司就要認真地執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領悟企業的文化,這樣就能夠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夠改變宏觀環境,但我們能夠適應把握宏觀環境。

“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我們一直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太習慣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們會認真的分析當前形勢,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們時刻保持着緊迫感,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逆境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逆境中我們不害怕失敗,我們敢於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在逆境中我們不會滿足,我們充滿渴望與激情。在逆境中我們可以張揚人性的優點,我們充實,我們豪邁。而當我們成功時,我們開始自滿自大,我們開始固步自封,我們開始失去激情,我們開始猜疑團隊,我們開始害怕失敗。最終我們開始不斷走向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把成功也當成是一種試煉,我們就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們就能夠看到團隊的力量,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當也是一樣,當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產品研發。我們應該把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試煉過程,我們應該去總結這個過程的得失,成而進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這本書中作者再一次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我應該有一個夢想。人生是由努力和夢想組成的。一路走來,有磨難有坎坷,有淚水有喜悦.支撐我到今天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斕的夢想.夢想和希望是每個人生活的支柱,在夢想的裝扮下,將來的歲月會更加美麗絢爛.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潛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可能會失敗,但放棄則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

在夢想的旅程中,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每個人對自己積極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通過奮鬥和努力取得成功.當然,自信並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顧客觀情況勉強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怕失敗,於是先給自己找一個後退的台階.自信會使我揚起成功的風帆.當達到勝利彼岸後的愉悦心理體驗,將永遠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獨具的.

把苦難當成是一筆難得財富,把挫折當成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説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來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來時代的偉人”.凡是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都是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磨練出的,就像火柴,如果迴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只有黯淡無光.每多一次失敗,並不意味希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着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敗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於直面失敗,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那麼我想或遲或早總會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塑造一個樂觀、堅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愛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鋭的心感悟人生,用熱情的心擁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對待任何事情,我相信這個全新的我即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因果報應法制。善根生善果,惡行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法則。人怎麼想,就會出現所想的結果,萬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結果都源自於人類的想法和行為,這是佛教教義中的因果報應法則,這項法則始終與命運並行,並形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因果報應法則的影響力或多或少強於命運。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因果報應法則來改變與生俱來的命運。也就是説,如果一心向善、時時行善,命運的方向也會跟着往好的方向轉變。當人類具有善的意識時,便與造物主的意識--所有的生命都努力生存着,善哉善哉不謀而合。個人優美的意識波動,如果與宇宙的意識波動一致,則一切就會順利運行,事事成功,並且朝好的方向發展;相反的意識則與宇宙意識背道而馳,也必定走向失敗。

理解這項原理,也就能理解為何世間存在着沒落和衰亡。例如公司為何倒閉?通常是事業順利發展時,不曾自省未曾做過善事、沒做過為世人着想的事、從此不再認真努力工作等違反宇宙意識的行為,因而承受倒閉的報應。

目前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後,時間雖不確定,但一定得承收結果;現在造的業(Karma)是因,其結果會顯現於將來。到時候才後悔或悲傷已經太遲,因此無論如何請將這件事記在心頭,希望每個人每天都有善行,因此走向美好的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od6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