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據傳由春秋時期的李耳所著,道家學派的經典哲學著作,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學、美學、經濟學、管理學及造園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它博大精深,強調人生觀與宇宙觀應為一體,即“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之境界,對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發展都產生了積極的深刻影響。以往,本人讀此“經”只挖掘其對園林規劃設計的啟發與影響,在造景時講究“師法自然”,體現“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意境,進而達到“天人合一”之效果,窺探其造園之“道”。今天結合自身的一些感悟來談談《道德經》中的領導與管理之“道”。

《道德經》讀後感

一、道法自然

在論道之前,先來談談什麼是“領導”,領導就是領導者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運用權力向其下屬施加影響力的一種行為或行為過程。領導的過程是講究藝術的,不同的領導者領導同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公司,乃至一個部門,其領導效果是不一樣的,領導者本身的特質直接影響領導效果。有人説,領導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天生的,我還是比較贊成這個觀點的。老子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按照老子的觀點,領導能力就是自然產生的,是自然存在的,當然,本人不否認後天的培養與培訓,只強調這是個自然現象,是自然規律,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規則。

領導藝術即為領導之道,一是領導自身之“道”,二是用人之“道”,由老子的觀點可推出“借力不如借智,借智不如借人,借人不如借道”。依“道”而行,便能領導於無心。

二、道以德為先

“德才兼備”是衡量一個領導者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之一,從字面上看,德才兼備的“德”字在“才”的前面,先講“德”後看“才”,這與老子的觀點極其一致。

老子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之而有以為。”《德經》開篇老子就提出了“德”性,即為“人德”,人生的準則,闡述了有德與無德的區別。德與道一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經》中説:“……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在這裏強調德的重要性,道以德為先,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能總是標榜自己,要作員工的後盾,多推崇下屬,體現自身的領導“德”性,要“後其身”,方能自然的“身先”。作為領導者要講信用,要把握時機,要像水一樣,主動去“所惡”之地,勇於迎難而上,承擔責任,才能換取下屬的忠誠與信任,能做到這一點,就與道不遠了。

三、用人之道

領導者需要做的事情無非就是用人和決策。人是被領導的主體,無論是決策也好,還是組織實施也好,都離不開人,所以領導重點是對人的管理,最終還是在用人上做文章。領導者應具備發現人才、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的能力,要懂得用人之道。

老子説:“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在發現人才、選拔人才時,不要只看表象,而忽視內在,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人才的潛質,激發人才的潛能,要抓住每個人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分析,知人善用,進而俘獲人心,這才是用人之道。所以,老子總結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用人講究得法,法不對,則人不能盡其材。

老子又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簡單的八個字向我們展示了用人之道的深奧道理。老子強調領導者能夠準確判斷人才,正確認識自己,這才能稱得上具有大智慧。其實,在選人、用人上是相互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有個互相選擇的過程,所以,領導者既要做到“知人”,又要做到“自知”,這樣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老子又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提醒,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要能分辨出人才的真偽,是選用努力積極表現的員工,還是選用那些不停的找各種藉口進行辯解推卸責任的員工;是選用真才實學的員工,還是選用那些善於賣弄的員工。這個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着組織的發展。

四、領導之三寶

老子説:“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告誡領導者,要想管理好一個組織,必須具備道的這三個原則,即這“三寶”,一是仁慈、慈愛、仁愛之心和同情之心;二是儉樸,要節儉、不奢侈;三是不露鋒芒、不爭不奪、謙和卑下。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要愛護自己的下屬,關心員工的生活狀態,關注員工的工作情緒,瞭解員工的發展需求和目標,心繫員工,讓員工有存在感,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做好組織的企業文化,在心理上要讓員工有歸屬感,就像老子構想的畫面一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領導者要節儉寡慾,生活樸素,杜絕奢靡之風,不可貪圖享樂、鋪張浪費,只有做到這樣,其領導的員工才會臣服,組織才會穩定,企業才能健康發展。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老子告誡領導者,做一個組織的領導一定要有大的格局,全局意識要強,做到謙讓不爭,不與上級爭,不與平級爭,更不與下級爭,做到謙和、謙讓。要收住自己的鋒芒,放低自己的姿態,團結集體,和諧共處。老子在《德經》第六十八章專題對“不爭之德”進行闡述,他説:“……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老子的觀點就是説善於用人的領導者,對人表示謙下。這樣的領導者具備不與人爭的良好品德,這才是用人之力的至高境界,亦是高明的策略,這就是自然之道。老子以為,謙下是一種獲得人心的最佳方式,領導者只有“不為天下先”,才能真正成為眾人的“尊長”。

總而言之,老子的《道德經》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睿智凝練、意藴廣厚,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給後人以無限的啟迪與智慧,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老子所倡導的領導藝術和管理之道,很值得我們領導者去深入學習、研究,對於現代管理學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誠然,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像《易經》所云,領導者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去深刻領悟老子的領導之道。

標籤: 讀後感 道德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w4z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