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第一篇: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文/殷家興

摘 要:就閲讀一些教育經典書籍,淺談了一些體會。

關鍵詞:教師;教育;力量

“讀書”,一個多麼温馨的詞語。讀一本好書,心情放鬆,雜念盡消。“眾裏尋他千百變,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徜徉書海中求知的人常會有如此動心美妙的體驗吧。

作為教師,沒有一天能離開書籍——教材、教參……日復一日,習以為常。於是有人感歎:做了教師,就註定要將一生機械無味地耗在教材、教參上,枯燥之極……

其實,閲讀《教育的力量》,就能夠給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應該作為一種力量而存在,我們應該竭盡所能,讓每一個世界變得生動、快樂、不單調、不沉悶、更不黑暗;在充滿陽光的白天幫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麗;即使身處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幫助自己的人,這就是教師。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創造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閲讀經典,學習不同時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會讓我們變得善於思考,遠離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閲讀《教育的力量》,我們確切知道教師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學,只有這樣,教育才會不斷進步。肖川老師的字裏行間流露、揮灑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練就的教育學問。

閲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們深深地感動於“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激勵着我們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沒有權力金錢,有的只是年復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對春天的迴應和禮讚。

閲讀《愛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單純、美好、永恆的愛的情感,將我深深地包圍,滌盪着我的心靈。它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崇高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又能使愛不斷地昇華,它也教給我怎樣去創造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閲讀這些經典名著,我總是不斷地被吸引、被感動,有些東西便不留痕跡地沉澱下來,沉澱到我的內心深處,越來越深刻,也越來越清晰。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教師在一生中要不斷提高自我,需要讀書好學。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獻。四川教育出版社,2014-05.

[2]錢理羣。語文教育門外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7.

(作者單位 山東省煙台龍泉中心國小)

第二篇: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讀書,才能找到教育的美麗

——讀書心得體會

為什麼處在同樣的教育環境中,有的人能從教育中感受到快樂,成為名師,成為教育專家,而有的人只能成為勉強勝任的教書匠,淪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隸。這時的我們不禁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生活,審視自己的懶惰,反思自己對工作的厭倦,對工作的缺乏熱情。我們甚至可以暢想:假如擁有一顆善於發現教育美麗的心靈,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許就不再是枯燥無味、自我重複。

自從縣教育局倡導開展教師讀書活動以來,我讀了李鎮西的《教有所思》、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四本教育專著,做了讀書筆記。通過讀書,終於讓我明白: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這種規範、狹隘、重複、忙碌的生活狀態,要改變這種生存狀態,使教師對教育永遠充滿一種吸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浮躁;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領略教育的真諦;讀書會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教師,歷來被人稱為知識分子。讀書,在教師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僅是知識數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內涵、素養品質的提升。教師讀書的根本目的在於發現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教師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讓自己豐富起來、深刻起來、精神起來。

當前,教師最大的悲哀就是其自身的價值要由學生的考試成績決定、為考而教。學生學不好、考不好,我們教師也就常常埋怨學生不喜歡讀書,學生為什麼不喜歡讀書?根本原因應該從教師自身多找找。試想:現在許多教師不讀書或者只讀教學參考書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要求學生多讀書呢?學生要通過讀書來獲取精神食糧,積累知識,教師作為教學的領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就更需要通過廣博、獨立的閲讀來獲得專業的發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園的營造。

常常聽到教師抱怨:“想讀書啊,但哪裏有時間呀!起得比公雞還早,睡得比老鼠還晚,一天到晚忙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想説讀書不容易啊!”讀書成了教師“説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事情。這些也許是實情,但對於一個勤奮讀書的人來説,不管多忙,只要有一個平靜適宜的心情,總是可以為自己找回一個讀書的時間的。沒時間與其説是教師不讀書的原因,不如説是教師不讀書的藉口。曾國藩曾説過:“苟能發憤讀書,則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地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苟不能發憤讀書,則家塾亦不能讀書。即清靜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教師丟下教本在辦公室可以讀書,勞累一天後躺在牀上可以讀書`````只要不把讀書看得過於隆重,只要不把自己當作特殊身份的讀書人,大概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進入讀書之佳境。好的讀書態度,是把讀書看成尋常事,如同柴米油鹽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説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要乾的事很多,僅僅一個“忙”字來推卸讀書,似乎説不過去。可見讀書不讀書,儘管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歸根到底,還是自己願不願意讀書。其實,教師比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更有條件讀書。

也有一些教師認為:“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學歷,教學經驗很豐富,常常滿足於現狀吃老本。加上與新課程改革相配套的考評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的教學方法勢必還得占主導地位。評價一名教師是不是優秀教師,看的也還是他所教的學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績來。”甚至有的教師還認為:“在應試教育下,教師關鍵在‘教’,與自身讀不讀書,知識淵博與否沒有

必然聯繫,‘博士研究生’教不了國小生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經典例子’。乍一聽,還似乎理直氣壯,殊不知,這是教師不願意靜下心來讀書的浮躁病。人們常説“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處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教師是否要質疑:一是我們有沒有“一桶水”?經年累月的“一桶水”,經過長時間不斷地倒給學生,還能剩多少?知識的遺忘率和增長率一樣是驚人的;二是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僅有“一桶水”夠不夠?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質又如何?是活水還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滿學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學,即使有“一缸水”也許都無濟於事;五是同樣倒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所付出的勞動,所花費的時間一樣嗎?這裏有沒有效率的問題?是“高投入低產出”,還是“低投入高產出”?六是學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師“倒”嗎?教師是教學生學會“取水”,還是教學生等着“倒水”?我們的學生有“汲水”的本領嗎?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離不開讀書這劑“保鮮劑”,儲備的知識才不變質;離不開讀書這個“加油站”,擁有的知識才少損耗;離不開讀書這份“催化劑”,沿用的觀念才不老化。從這個意義上説,教師可能比其它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更需要不斷讀書。

有人説:讀歷史可以使自己聰慧,讀詩歌可以使自己靈秀,讀數學可以使自己精細,讀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讀倫理可以使自己莊重,讀邏輯和修辭可以使自己善辯。作為教師,可以放棄平時休閒的時間去讀讀教育經典,去結識思想的偉人、結交理論的巨人、尋覓行動的大師。“經典”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淘洗和考驗,是給我們滋養和啟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着人類社會各個時代所積澱下來的共同的精神財富,具有無法替代的教育價值。讀這樣的書,可以“以一當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説過:“一不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象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我在不斷的閲讀與思考中,調整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態,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重塑自己積極的教育生活。“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鐘的讀書時間,一年之後你就可以感覺到它的結果。”我在讀書中,與大師們進行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碰撞,發現教育生活是一個個細小的片段、細節組成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和片段都意味着一個教育時機。如果我們教師敏鋭地抓住這樣的教育時機,就可以充分體現自己對學生行為的關注,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機智。在對學生這種細小行為的關注中,教師感覺到自己很重要。教師的職業魅力就會從這裏體現出來,會從對教育細枝末節的關注中體現出來,會從對師生間發生的細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體現出來。這時,在你的心中定會升騰起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師的渴望,感到教育的財富就藴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裏,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幸福敢,實現自己教育生活的增值,這就是教師的美麗,教育的真諦。

如果一位教師能把“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的思想理念植於心田,活到老,學到老,養成良好的、持久的讀書習慣,那麼他會“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智慧迸發,情懷豁達。他的精神生活會天天充滿陽光,並讓其學生受益終生。

讀書,我們才能找到教育的美麗,感到前進的道路沒有坦途,只要擁有理想,激情還沒有泯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教育、愛上教學、愛上孩子,那時候,身為人師的幸福將盪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時每刻的行動裏,會盡享在風浪中揚帆。

第三篇:李桂花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國小教師讀書隨筆

吳邵國小 李桂花

“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而我們教師知道的東西又有限。常言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吧,老師們!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給你指點迷津,給你排解煩惱,,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你以幫助,讓能充滿信心。

書中談到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衞生,完成班級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鑽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 1

楚的!

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小 學 教 師 讀 書 隨 筆

李桂花

吳邵小 3

第四篇:國小教師讀書隨筆走進心靈,享受教育

走進心靈,享受教育

——讀《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

在教師讀書活動中,我先後讀了李鎮西、張文質、朱永新、蘇霍姆林斯基、查斯特菲爾德勛爵、汪中求、管建剛、張萬祥、萬瑋等作家的部分著作。不敢説收穫很大,只覺得感觸不小。其中,最讓我喜愛的書應該是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

李鎮西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員。我因教育在線認識了李鎮西,不知不覺中也成了李鎮西老師的追隨者。從讀他的《教有所思》開始,一發而不可收拾,見他的書就讀,讀《李鎮西與語文民主教育》,讀《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漸漸地感到讀李鎮西的著作已上了癮,尤其是讀《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時,簡直是痴迷了。

李鎮西老師的《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曾榮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有人把它稱為活的教育學!因為它不是在書齋裏推演出來的,而是充分田野化的。當翻開《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撲面而來的恰恰是田野氣息。在這裏,你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教師是如何陪他一天天地走過,並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學生的成長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的成長過程,古老的教學相長在這裏被真正實現。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這些案例對於一線教師來説,具有極強的示範作用,從中可以窺見教育的整個動態的過程,可以看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是如何提升學生,提升自己,是如何處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在隨心所欲的同時又不逾矩的。這本書又不僅僅是對教育生活的原生態的再現,來源於教育實踐但又遠遠高於教育實踐,裏面滲透着作者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彷彿急流中的船隻,時而潛入河底,時而躍上水面,但卻從未缺席,一直貫穿始終。這種理性的思考與具體生動的教育實踐相得益彰。板着面孔的教育原理在這裏變得鮮活,變得伸手可觸。這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論文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裏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全書以手記形式帶領讀者走進學生的心靈,一條民主教育理念的主線滲透於每一個章節。在作品中,你看不到刻意説教,看不到空洞論理,看不到故作高深裝腔作勢。有高屋建瓴的見解卻無凌駕眾人之上的架勢,有操作經驗卻不是簡單記錄事實,它是在教育實驗中實證、領悟、反思、提升教育理論的過程,它能給人最真實深刻的觸動和啟迪。讀這樣的書,彷彿李鎮西老師就坐在你的面前,熱切地而又舒展地向你娓娓道來,時而神采飛揚,時而凝神深思??

一、享受用童心贏得的信任。

當你看到李老師那充滿童趣的頭像,看到他的簽名:“不願長大”,總能感受到他在孩子的世界裏那副天真爛漫。正因為有了“不願長大”的童心,才永遠以孩子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書的扉頁的每一張相片都充滿着毫不矯情的快樂:無論是在合影中開懷大笑的李鎮西,還是和學生一起把“一班”“寫”在峨嵋山之巔的李鎮西;無論是被學生“活埋”雪中的李鎮西,還是在草地上無所顧忌地大嚼特嚼着食物的李鎮西;無論是在青青竹林間和學生一起玩“老鷹抓小雞”的李鎮西,還是在教室裏和學生比“扳手腕”的李鎮西??一組相片把我們帶進了李老師的教育生活中。在書行裏,仍能讀到他晶瑩剔透的童心:那個在青城山森林中的小木屋旁和同學們“合夥”用“毛毛蟲”把張宜宜嚇哭的李鎮

西,那個在小河裏和孩子們“酣戰”的李鎮西,那個在熊熊的篝火旁和男同學進行摔跤比賽的李鎮西,那個在南京市中央商場買女孩子毛衣的李鎮西??一個個李鎮西從字裏行間跳出來,天真爛漫。正因為這一顆晶瑩剔透的童心,贏得他遠遊歸來孩子們的掌聲,贏得了他犯了班規時孩子們對他的“依法處罰”,贏得了他在異地他鄉孩子們為他寫的那一首首小詩??

二、享受用信心點燃激情的神奇。

在《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中,處處充滿陽光,處處充滿激情!我們隨處能讀到李老師激情飛揚的文字,他用信心去點燃孩子們心中的激情。許多在外人看來做不到的事情,在李老師那兒能做到。在幾乎沒有遊人的瓦屋山腳下,飯店老闆説:“你們?不怕野豬把你們吃了?再説,你們從哪兒上去呢?”而他和他的學生們卻走進了瓦屋山的懷抱,領略它的博大與神祕、原始與豪放。面對“文科班就是瘟班”的輿論偏見,李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卻偏不信這個邪,用瀟灑優美的韻律操和筆挺漂亮的西裝在校運會上贏得了尊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訣”愛迪生的這句話在李老師和他的學生們那兒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我翻開書的目錄時,視線接觸到“手記一:谷建芬與‘未來班’的字樣時”我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我急切地翻開書,最先看的是這個故事,心緒也被李老師的文字調撥得激情飛揚,是啊,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呢?試,就已意味着在充滿信心的精神狀態下用行動去實現想法!在翻動的書頁中,常常能聽到李老師爽朗的笑,常常為李老師大膽的設想而叫好,常常被李老師那種“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信心感染。

三、享受用虛心向學生學習的樂趣。

作為學生,也許在知識上暫時不如老師,但在道德上,絕不比老師差,在許多方面你們甚至遠在老師之上,因為你們有一顆童心啊!”在他的心靈深處,始終存在着這樣一個信念:“學生總是對的。” 他也不斷地實踐着這樣一個口號:“向學生學習。”這個滲透着民主教育理念的口號在今天還遠未普及開來,遠未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時,他卻從胡夏融處學寬容;從尹萍處學剋制;在拳頭揮向學生之際,他深深地自責;在侯伯俊的《痛》面前,他深深地內疚??一個沒有博大胸襟的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只有一個虛懷若谷的人才能説出““面對學生晶瑩剔透的童心,我們會常常感到自己心靈的斑斑鏽跡”這樣的話!

四、享受用細心捕捉教育契機的美妙。

讀《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在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的李老師是一個既豪爽又細膩的人。他獨具慧眼地把學生生活中的平常事,巧妙地變為一個個教育的契機。你看,在學生開學前,他想到的是一羣對中學生活心懷憧憬的孩子急切的心情,為他們發出了第一封信;在開學的第一天,他送給學生的第一份禮物是一句最有凝聚力的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彭豔菜票失竊後,他不是馬上去查竊賊,而是把壞事變成促進良好班風形成的好事,發動大家為她募捐;在羅蘭的《恰同學少年》丟失後,他巧妙地藉助安徒生幫助“破案”??這樣的事例在李老師的教育生涯中太多太多了。是啊,一個細心的教育者總能“化腐朽為神奇”的。

五、享受用愛心包容一切的博大。

“學生總是對的”。愛一切學生,貫穿在李老師的整個教育思想中,正因為有愛,才有童心才有信心才有細心,沒有“愛”,這一切又從何談起?因為愛心,他才會從離平地十多米的地方為學生們表演“首滑式”;因為愛心,他才可能在自己的乾嚎聲和“看客”們的歡笑聲中,被男生們“活埋”在雪堆;也因為愛心,他的影集裏才會多了一張“向李老師遺體告別”的“歷史鏡頭”??愛學生,推而廣之,愛傳達室的老人,愛鄰家的老大媽,愛大自然,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書中,他以自己的教育失誤真誠地告誡:“永遠不要對學生揚起你的拳頭;永遠不要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説話;寧可讓學生欺騙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千萬不要對學生説:‘你是不可救藥的!’”

《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字裏行間都閃現着作者的影子,而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李鎮西老師自身的修養,來源於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愛與執着,或許這才是一個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質吧!李老師説“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機智,美在創新”,“心靈的交流、心靈的共鳴,心靈的和諧甚至心靈的碰撞,都會產生一種精神的美”。是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靈的交流,教育是一門心靈的藝術。我們需要在教育實踐中實現心靈的交流,產生心靈的碰撞,享受一種精神上的愉悦。

《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一書的價值不止於告訴你他怎麼做了,有什麼效果,怎樣反思,更能牽引你與他一起思考,一起從教育案例延伸開去,從得失利弊中尋找理想的教育路徑。它的價值正在於讓我們從這些案例及反省中延伸許多思考:教師,應該做“真人”還是冒充“道德聖人”?班級工作,是教育還是轄制?對學生,是寬容信任,還是視之為敵?教師職業,是激情投入感受快樂,還是身心煎熬痛苦難當?教育者,是袒露童心交出真誠,還是自以為是道貌岸然?

李老師的《走進心靈——民主教育手記》,像一盞明燈讓在教育路上迷途的羔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我們的心與學生的心交流。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我相信,沿着李老師的這條路走下去,我們也會在教育工作中奏響一首首和諧、動聽的歌曲,享受到教育的美麗。

第五篇:讀書隨筆——新時期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教程

讀《新時期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教程》隨筆2014年4月12日參加了潛江市國中德育中層幹部培訓,在培訓

過程中,我細細的研讀了培訓教材《新時期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教程》

這本書。通過學習使我更深的認識到:教師要教書育人,必先要提高

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為一名合

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事業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而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最根

本的建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係到中國小德

育工作狀況和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

的未來。可以説: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書者必須先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

成為示範。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

就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靈魂。師德不僅是對教師個人行為

的規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

用。做為一名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師德,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

人,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典範,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和教育學

生。

對於教師來説,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教師才

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甚至生命獻給他所熱愛

的事業和學生。名師魏書生認為: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不好,

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不好教,常常是我

們的方法太少。眾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訴我們,不管處於什麼樣的處境,

只要你有奮鬥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會自覺地去改變自己把外在的壓力轉化成巨大的動力,不斷地學習,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標示了有效教師高尚的師德境界。愛因斯坦説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教育尤其需要熱情,需要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博大而熾熱的愛,就不能成功的教師。古今中外的名師們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範的教育過程中站立起來的,都是在無私奉獻、無私的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我在教師崗位中發現,教師的一言一行的確能深深影響着學生。教師的舉止言談、道德修養、處事方法、性格愛好,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中國小階段的孩子,年齡小,沒有很強的是非觀念,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他們往往把教師當作自己的學習楷模。正是在這種模仿與影響的過程中,他們的性格、愛好、品質、修養等也在逐步形成。教師對學生的這種影響甚至是終身的。正如教育家加裏寧所説的:“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着全體學生。”因此,教師更應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嚴格地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工作態度和方法,給學生做個好榜樣,用自己良好的行為規範和師德修養去教育感染學生,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和修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為人師表”是教師最崇高的榮譽,也是教師的神聖天職。作為一個人民教師,負擔着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青

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責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為人師表的水平,才能勝任人民教師的歷史使命,無愧於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這就要求教師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學生不遲到早退,教師自己就不能遲到早退;要求學生文明禮貌,教師自己言談舉止切切不可粗魯;要求學生遵守行為規則,教師應自覺遵守教師守則。否則,光要求學生,而自己又不身體力行,反而胡作非為,學生就認為這樣的老師言行不一,出爾反爾而不可信賴。正如孔子所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説明這個道理。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對學生來説都是新知識,對知識的第一印象會給學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響。教師的教授內容必須準確科學。明代思想家黃宗羲曾説:“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教書育人是一項職責重大的嚴肅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敷衍和馬虎。不允許含有不清和錯誤的概念出現。要保證學生掌握真正知識,作為教師不能用照本宣科,滿堂灌等方法來教授知識。這樣,就要求教師自身應當有淵博的知識,通達的學識,應當能夠對科學知識的嚴密系統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鈎深致遠,遊刃有餘,知識才能被學生所接受理解,內化為學生的知識結構,並轉化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完成了知識傳授的過程。因此,較強的綜合能力是教師素質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等等。這些能力與

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工作效率息息相關。加強這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即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師完善自我和實現教學目標的要求。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電,不斷的補充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奉獻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待本職工作。做到愛崗、敬業、團結、向上。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得到發展的學生都會給社會更大的貢獻,會使社會的前進的步伐走得更快。職業理想是人們從事職業活動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動人們朝着職業生涯的高層次不斷攀登的強大動力。職業理想對一個人全部職業道德的形成是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社會信念,把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為己任,樹立為中華騰飛而努力的職業理想,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有了這種信念,我們就會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看作是崇高的事業,而全身心的投入,就能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到淡泊名利,奉獻自己,把強烈的責任感化為強大的動力,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人身價值,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教師的道德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是教師職業理想的翅膀,教師的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的人,是要甘於寂寞,甘於辛勞的。這是師德的首要條件。有人把教師比作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對教師的崇高評價和美好讚譽。世人給教師帶上了如此美麗的“花環”,我們更應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這頂“花環”

增添光彩。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熱愛教育事業,只有充滿了對教師職業的無限熱愛,才會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同時,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就必須對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偏愛一部分學生,而冷淡或歧視另一部分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過特殊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別的性格,這就要求我們做思想工作時應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温情來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愛,師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温暖,產生愉快的情緒,激發學習的興趣,感受到別人對他的希望,集體對他的信任,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當前,在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確立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政府呼籲建立學習型社會。倡導活到老學到老。這就要求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並在學習型社會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轉變傳統教育觀,樹立新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重新思考、定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學習好的教育理念,內化有益的教學經驗並自覺探索、改革教學方法、教育技巧。教無定法,不進則退。因此,教師不能安於現狀,滿足於自身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那一套”,只有把不斷進取創新的精神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全心投入到教育事業,努力使自己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而不是普通的教書匠,才能不負國家、人民對教師寄於的厚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w5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