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實用42篇)

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實用42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2篇《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實用42篇)

篇1: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在公司的組織下,拜讀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為什麼活着》,相比前面讀過的《活法》、《幹法》、《六項精進》,這本書更能系統的體現稻盛先生的思想精髓。人為什麼活着?也就是人生的目的是什麼,稻盛先生説,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磨鍊靈魂”,使自己的心靈純潔,如何才能磨鍊靈魂?就稻盛和夫本人而言,他27歲創業,當時京瓷是一個新生的弱小的企業,又處於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之中,而他自己是做技術出身不懂得經營,在這種逆境之讓京瓷公司生存下來乃至逐漸發展壯大,靠得是什麼?稻盛和夫用自己的經歷説明如何在逆境中求得生存,這是需要我們去不斷思考的一個重要話題,稻盛先生將逆境作為提升他心智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在逆境中生存。

書中開篇講到稻盛與我國著名企業家王石的對話,王石問到稻盛先生的經營祕決是什麼,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想要問的問題,而稻盛先生從自己經營的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不管環境怎樣變化,我都竭盡全力、拼命工作,也就是日日夜夜持續地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他這個所謂的祕決不能稱之為祕決,因為每個人都能做到,即使沒有經營才能,只要有熱情和拼搏精神,誰都可以做到。稻盛先生舉了明治維新時期傑出人物西鄉隆盛的例子,他對明治維新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西鄉出生於日本的一個下級武士家族,小時候被視為一個“中看不中用的孩子”,沉默寡言、不善言辭,不能溶入羣體,曾經在進退兩難之際為了義氣選擇投江自盡,之後幸運的被救,同時經歷過流放及牢獄之災,這些艱苦的環境,西鄉仍然一步一步堅持了下來。長大後成就了偉大的事業,稻盛認為其主要因素是因為小時候經歷了種種逆境。相對地我們從來不曾發現那種從小未曾受苦、不需要辛苦工作,長大以後卻能成就偉業的例子,因為這種人往往一遇到困難就被打倒了。稻盛先生還舉了著名的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例子,他國小四年級時學道中落,被迫輟學去當學徒,但是這種逆境松下並沒有因此氣餒或自怨自艾,他儘可能努地工作,只希望得到發展。正因為年輕的

松下能夠不畏逆境,用樸實、開朗、健康的心態拼命努力工作,日後才創立了有名的松下集團。中國歷史上不乏這種例子:每個朝代更迭,開國帝王艱難的經歷,到最後在好逸惡勞中亡國正是説明了逆境的生存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公司在今年的海洋王報第11期以做勇敢的《“海燕”,不做膽小的“企鵝”》為題倡導我們學習在逆境中求生存、發展,面對目前國內國際各種經濟環境挑戰,我們要做勇敢的“海燕”,主動迎接挑戰,不能做膽小的“企鵝”,時刻都不能丟失目標。我們目前無論工作環境、資源比起稻盛、松下他們經營時面對的困難要好得多,我們沒有理由逃避困難。

今年供應鏈管理部開始實施自主經營,對產品的準時交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各種經營產生的損失需要供應鏈自己承擔。作為工藝質量部,這好比雙刃劍,即要滿足快速交付,又保證產品質量的可靠性,在面對這種環境,我們沒有消極對待,通過不斷識別關鍵控制點,抓住產品質量控制要點,牢牢圍繞產品可靠性開展工作,在LED產品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我們對電子產品的檢測重新制定的管控要求,保證電子驅動類產品的可靠性,改變過去只注重現象管理的做法,在縮短交付週期的同時,保證產品的可靠性,這項工作也是我們今後長期堅持的工作方式。面對困難、逆境時我們都應該積極應對,這樣才能夠不斷的進步,我們員工也能得到成長。

篇2: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我是第一次讀,讀了之後感觸很深。人為什麼活着?看完這本書,一個觀點再次被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書其中有寫到:“我到現在所搞的經營,是一種以心為本的經營。換句話説,我的經營就是圍繞着怎樣在企業內建立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麼一箇中心點進行的。”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認識到,“雖然沒有比人心更易變、更不可靠的東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賴關係,那麼也沒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東西。”

與人為善,為客人,為公司着想,以誠相待。為消費者做好服務,消費者形成口碑宣傳,帶動銷售,渠道建立了,基礎打牢了,生意才會好,企業才能持續長久發展。所以我們工作的目的不應僅是為了取得金錢的回報,也應為了鍛鍊我們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物質和精神上都能得以滿足。

就像做導遊,或許因為種種原因,很多遊客對導遊都抱有芥蒂。但我們應放平心態,仔細想想,其實導遊這份工作算是世界上很快樂的工作之一,因為它讓我們面對的對象都是抱有尋求快樂的心態來的。我相信你給他們帶來了快樂,他們也同樣會以快樂來回報我們。沒有挑剔的客人,只有做的不夠好的導遊。面對簡單的購物,加點,如果導遊能真誠對待,以心服人,我想一切都會很順利,客人心甘情願為你捧場,開開心心花錢購物,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對於還沒正式工作的我們來説,或許經驗還不夠,做事還不夠圓滑,但都可以通過努力讓自己更完美,真誠和態度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正是因為這些磕磕碰碰,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 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以前我覺得導遊地位低,又辛苦,但我發現如果我們在每次的帶團中能很好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們的業務水平和處事方法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帶團中,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嘗試着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説不定就能避免。在順利結束每次的帶團中我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快樂就是人活着的目的之一。

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人為什麼活着》給我們的成長提供了不少幫助,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更應該努力積極,提高修養。

篇3: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眾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啟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説,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通過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為,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為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説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對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篇4: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經營哲學的書,卻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其實也是在之後才明白,或許這本書,它本來應當取名為《人應當怎樣活着》。

人為什麼活着?應當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能夠互通的,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進取、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完美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能夠努力讓自我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境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堅持進取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堅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拿我們的工作來説,總有人抱怨廣告佔用了太多版面,也聽人説誰踩了誰的線,是誰在本該截稿的時候還沒拿出稿子來,或者是誰不管稿件資料如何就只管把自我的稿子放在頭條位置……這樣的情景我們幾乎天天碰見,摩擦也不少見。但如果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能夠嘗試着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説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堅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理解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説,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我?所以,還不如一笑而過。

或許,我們能夠學習作者避免煩惱的一些方法:

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堅持謙虛絕不驕傲;

3、每一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每一天煩惱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

5、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讓我們以此共勉。

篇5: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最近在讀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很受啟發,故書錄於此“身居亂世之中,重新審視“活法”。

今日比昨日更好,明天比今日更好,為此,不屈不撓地工作、勤勤懇懇地管理、我們的人生的目的和價值就是這樣確確實實地存在着。

聽説在拉丁語中有句諺語,“完成工作勿如完成工作的人”,人格的構成也是經過工作的完成而實現的。也就是説,哲學產生於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鍊。

如何才能使人生過的完美,收穫更幸福的果實,我用下頭的方程式進行回答: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x熱情x本事

人生活工作的結果是由這三個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積,絕不是“加法”。

人應當怎樣度過自我的人生?

稻盛先生創立“京瓷”時僅有27歲,一個新生的弱小的企業,資金、設備、客户等資源都不足,處於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之中,同行業中有強大的競爭對手,自我又不懂經營,缺乏經驗。像一隻小船航行於大海之中,隨時可能被風浪吞沒。企業究竟能不能生存發展,怎樣做企業才能順利發展,怎樣做才能避免企業破產,避免員工因失業而流落街頭,怎樣做才能對得起信任自我、慷慨解囊的股東們,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這一類問題,卻找不到答案。

此時,稻盛先生讀到了安岡正篤寫的《命運和立命》一書,就是解説400多年前中國明代袁了凡所寫《陰騭錄》的一本書。書中的故事和道理讓稻盛先生恍然大悟,這就是決定每個人人生的所謂“命運和因果報應的法則”。

人從生到死的整個生命歷程中,有許多東西似乎確是命中註定的。究竟是自然決定的,還是上帝決定的,誰也説不清,但每個人都揹負着各自與生俱來的命運,降生到這個世界,這一點似乎很難否定。並且除了個人的命運之外,還有家庭的命運,我們所在的組織和地區的命運,以至國家的命運,地球的命運等等。而個人的命運就根植於這種種更大範圍的命運之上。

拿稻盛自我來説,出身貧困;小時候正逢戰爭,家屋被美軍的飛機炸燬;國小畢業兩次沒考上夢想的國中;13歲時染上肺結核,差點喪命;考大阪大學又落第;畢業時還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公司,又是連續10虧本、連工資也不能如期發放的企業。這些都不是稻盛自我的願望決定的,它們都屬於命運的範疇。可是命運不是宿命,因為決定人生的除了命運的法則之外,還有一條更重要的法則,就是:“善因生善果,惡因得惡果”的“因果報應的法則”。這條法則可由每個人自我掌控。

稻盛先生畢業於理工科大學,從事技術開發和企業管理工作,信奉科學合理的思考方式,長期來對科學無法解釋的“因果報應法則”內心很難認同。同時,不公正的社會現實好像也説明“因果報應法則”並不靈驗。再則,由於命運要素的干擾,使“因果報應法則”並不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簡單明白。當某人命運不濟時,他想些、做些好事並沒立刻獲得好報;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壞事並沒立即得到惡報,因為他命運暫處強勢。就是説原因和結果之間往往有一個時間差。當稻盛先生苦悶彷徨時,袁了凡的故事給了他一種啟示,“原先如此,人生原先是這樣的。前面有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待自我,雖然不清楚,可是,在難以捉摸的命運的安排下,遭遇各種事情的時候,我們卻能夠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這種態度來度過自我的人生,不就好了嗎。”

稻盛先生經過對各種社會現象以及對自我親身實踐的反覆深入的思考,不僅僅相信了“命運和因果法則”,並且認為這才是人生、社會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則。稻盛先生説:“命運乃經紗,因果法則乃緯紗,兩者交織而成的布就是人生。”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必須會出現轉機,甚至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

盛田説了句很重要的話:心態決定命運。這是盛田辦一輩子企業,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領導力決定於心態,進而心態要從環境分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從而反過來催生領導力。

我們塗裝科從組建至此刻已三年有餘,期間也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坎坷,我也聽到了許多牢騷和對企業的不滿。究其原因,就是人生觀的問題。經過學習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很受啟發,人活在世上,無論遭受災難還是遇上幸運,都應當以感恩之心給予接納。我們該企業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有時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企業。要明白是企業給我們供給了一個展示個人本事的平台,企業遇到困難我們要勇於應對,更加的努力工作,是企業早日擺脱困境。我想這是我們正確的活法。20xx年對我們塗裝來説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期間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將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勤懇工作,回報公司對我們的厚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我們期待着20xx年有一個完美的始終。

篇6: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稻盛和夫認為“人生的推動力是命運,人生的橫軸是因果報應法則,心生念,念生因,因生果,長遠視之,因果必相合。”

人各有命,相信命運的存在並不是什麼迷信,反而能夠幫忙我們更好地理解人生,從而明晰生存之道。稻盛和夫以他一生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否定命運,徒勞無益,豈止無益,甚至可能有害。

也許在這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中很多人不相信命運,更不會相信所謂的因果報應,稻盛和夫認為因果報應的“果”,有時候可能立現,但大多很難如此,倘若將時間跨度延長,20年30年來看,存善念,行善事,必得善果;動惡念,行惡事,必有惡報。

稻盛和夫的觀點也許有人看了將信將疑,嗤之以鼻,而隨着年齡逐漸增加,越發相信了,相信本身就是一個信念,我們能夠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們的內心不能沒有信念,信念會支撐我們度過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人生。

心生念、念生因,我們就會經常查思自我的思想,我們是否時常在抱怨,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於他人,有沒有盡心盡力地做好自我的工作。

古今中外的各種宗教、學派、思想等很多很多,然歸納起來很簡單,都是教導人們要“積德行善”,大道至簡,可是真正通達的人卻不多。

稻盛和夫是很推崇《了凡四訓》的,命運法則與因果報應法則兩相呼應,雖説命由天定,因果報應法則的力量足以改變命運,正所謂向善、行善,必得善果。

篇7: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説明我確實是活着的,可是我為什麼活着,活着是為了什麼,這既是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關乎我人生的基本問題,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我得老實承認我是個懶散的大學生,沒有學會學習學會品味,網上的快餐信息理解得多了,好書沒怎樣看過,以至於習慣了斷章取義。近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一開始偶爾看到一兩句不順眼的就想反駁,但繼續看下去又覺得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層層地剝開講給我們聽,用嚴謹的思維一步步地論證他的觀點,而他又能説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覺得晦澀。我,已深深為先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

先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着就是為了不斷提升自我的靈魂和心智,使其到達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肉體死後就能夠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説,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我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我負責,活着就是為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芸芸眾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為什麼活着,生活的意義何在稻盛和夫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因為僅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我個人的得失。

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脱、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説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可不能夠這樣認為:人是為了一種信仰而活着!我明白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心為本”是其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敬天愛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訓。這些是做企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書中説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總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後又產生新的問題,有些問題總是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悦與幸福一樣,也需要和痛苦和艱難來比較。當我們遇到阻礙時,不會為此感到膽怯和失落。與其失落不如樂觀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堅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理解這個考驗並且樂觀地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擺脱困境,心中始終相信對未來的期望。我們要如何做到不去煩惱了,稻盛和夫給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堅持謙虛絕不驕傲;每一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讓大家每一天煩惱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這樣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理解這些命運,或者堅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能夠避免自我嫉妒和憤恨的心。

篇8: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經過上一季《活法》讀書活動,我領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經營哲學。稻盛和夫從人不斷成長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斷修煉、提升心智的過程。在《人為什麼活着》書中,稻盛和夫則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釋了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宇宙之所以能夠從質子進化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為宇宙的意志在不斷推動的。宇宙的意志這個概念利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對於企業來説就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我們在一個公司就要認真地執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領悟企業的文化,這樣就能夠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夠改變宏觀環境,但我們能夠適應把握宏觀環境。

“並非僅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我們一向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太習慣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們會認真的分析當前形勢,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們時刻堅持着緊迫感,堅持清醒的頭腦。在逆境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在逆境中我們不害怕失敗,我們敢於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在逆境中我們不會滿足,我們充滿渴望與活力。在逆境中我們能夠張揚人性的優點,我們充實,我們豪邁。而當我們成功時,我們開始自滿自大,我們開始固步自封,我們開始失去活力,我們開始猜疑團隊,我們開始害怕失敗。最終我們開始不斷走向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把成功也當成是一種試煉,我們就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們就能夠看到團隊的力量,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當也是一樣,當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產品研發。我們應當把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試煉過程,我們應當去總結這個過程的得失,成而進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這本書中作者再一次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我應當有一個夢想。人生是由努力和夢想組成的。一路走來,有磨難有坎坷,有淚水有喜悦.支撐我到今日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斕的夢想.夢想和期望是每個人生活的支柱,在夢想的裝扮下,將來的歲月會更加美麗絢爛.我應當儘自我最大的努力挖掘自我所有的潛力來實現自我的夢想.努力可能會失敗,但放棄則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

在夢想的旅程中,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每個人對自我進取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堅定不移地相信自我的本事,相信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經過奮鬥和努力取得成功.當然,自信並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顧客觀情景勉強去做那些自我做不到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怕失敗,於是先給自我找一個後退的台階.自信會使我揚起成功的風帆.當到達勝利彼岸後的愉悦心理體驗,將永遠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獨具的.

把苦難當成是一筆難得財富,把挫折當成是人類提高的階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説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來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來時代的偉人”.凡是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都是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磨練出的,就像火柴,如果迴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僅有黯淡無光.每多一次失敗,並不意味期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着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敗能夠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於直面失敗,進取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那麼我想或遲或早總會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塑造一個樂觀、堅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愛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鋭的心感悟人生,用熱情的心擁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對待任何事情,我相信這個全新的我即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因果報應法制。善根生善果,惡行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法則。人怎麼想,就會出現所想的結果,萬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結果都源自於人類的想法和行為,這是佛教教義中的因果報應法則,這項法則始終與命運並行,並構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因果報應法則的影響力或多或少強於命運。所以我們能夠運用因果報應法則來改變與生俱來的命運。也就是説,如果一心向善、時時行善,命運的方向也會跟着往好的方向轉變。當人類具有善的意識時,便與造物主的意識--所有的生命都努力生存着,善哉善哉不謀而合。個人優美的意識波動,如果與宇宙的意識波動一致,則一切就會順利運行,事事成功,並且朝好的方向發展;相反的意識則與宇宙意識背道而馳,也必定走向失敗。

理解這項原理,也就能理解為何世間存在着沒落和衰亡。例如公司為何倒閉?通常是事業順利發展時,不曾自省未曾做過善事、沒做過為世人着想的事、從此不再認真努力工作等違反宇宙意識的行為,因而承受倒閉的報應。

目前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後,時間雖不確定,但必須得承收結果;此刻造的業(Karma)是因,其結果會顯現於將來。到時候才後悔或悲傷已經太遲,所以無論如何請將這件事記在心頭,期望每個人每一天都有善行,所以走向完美的未來。

篇9: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及過這樣的問題:你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似曾記得,第一次應對如此問題時的迷茫與不屑一顧,因為那時感覺問及此問題的人亦或無所事事,亦或衣食無憂,而自我都不是。之後,隨着年齡、知識、見識地漸長,自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慢慢有了雛形,漸漸地懂得了人活着就是要努力去實現自我的人生夢想,而對於那時的我們,實現人生夢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認真學習,考上大學。所以,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似乎就是在為了考上大學而活。為此,即使是每一天凌晨起牀,凌晨睡覺;即使是一個月應對四次折磨人的考試;即使是犧牲着自我健康的同時還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這種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們也沒有厭倦和選擇逃避,仍不甘落後地勤奮努力、不懈奮鬥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明白那時的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

進入大學後,整天沉浸在大學生活的安逸、舒適中,自我的人生夢想也在不經意中漸漸地迷失、湮沒,至於自我為什麼活着,已毫不在乎也無暇顧及。那時在自我腦海中,活着似乎就是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時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編制的美夢,當你還沒有悠閒去欣賞夢裏的風景時,就不得不被社會的現實所吵醒。剛步入社會,就不得不去應對繁雜的工作、應對完全陌生的環境、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接踵而至的當然是煩惱、痛苦和煎熬。記得在雲桂項目的那段時光,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壓力如同天空密佈的烏雲,把自我壓得都快透可是氣來,最嚴重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一走了之。當然,那段困苦的時光總算是熬了過來,困難、壓力、苦惱過後自然是成長與收穫,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時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經常會思考為什麼當人面臨如此困苦的境地時,還依然要去堅持呢,難道人活着就是為了承受苦難的嗎?難道必須要在苦難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嗎?難道不能退一步海闊天空嗎?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呢?

生活總是那麼的平淡卻又那麼的出乎意料,時常會在不經意中創造出一些令人雀躍的驚喜,即使你還不懂的“人為什麼活着”。而與《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詮釋了生活中這種驚喜的存在。

《人為什麼活着》是近期公司領導推薦給公司員工的一本心靈讀本,其作者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該書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華的凝結,更是我們廣大青年人砥礪自我的勵志讀本,書中闡述了肉體與靈魂、意識與現實、宗教與科學、自由與犯罪、慾望與煩惱、逆境與考驗等種種關係。作者稻盛和夫認為人是有靈魂有前生和來生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藉助一個肉體來不斷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人的肉體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着步入另一個提升過程的開始。而意識在很多時候是起着決定性作用的。書中也舉了一個關於醫生把麪粉當作藥丸給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能夠證明人的意識有時候確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以往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向盼望有自我的孩子,結果有一天真的出現了妊娠反應,但去醫院檢查卻發現並未懷孕。科學家解釋這種現象成為心理性假性懷孕,這種假性懷孕反應與真正懷孕反應一模一樣。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事情我們想象成什麼樣就會按我們想象的那樣發展,進取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進取的方向發展,消極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極的方向發展。對於宗教與科學,其實宗教是帶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

所説,宗教是在科學不夠先進、人們為克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下產生的。所以宗教與科學是相互矛盾的,現代社會都提倡科學,但很多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根本就沒法解釋。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謎及時光隧道。很多東西都不能用科學去解釋,而在宗教書籍裏卻能得到相關的答案。對於自由與犯罪,稻盛先生在書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認為自由就是人們作惡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縱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從小就養成為所欲為的習慣,而不懂得剋制自我某些不好的行為。書中還講述了此刻的父母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勞動,並且很多國家還提倡父母不應當讓未成年的孩子參加任何勞動,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為人僅有勞動的壓力下才學會如何剋制自我。確實如此,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如果從小不勞動就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小孩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無限包容並不代表別人的無限包容。當與別人產生衝突時,這種人往往採取最極端的方式,所以杯具就發生了。對於慾望與煩惱,其實自我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慾望與煩惱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呆在家裏不出門倒舒適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琅滿目的東西,而自我又不能把它們全部買回來,導致為此

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煩惱都是由慾望產生的。而對於逆境與考驗,其實很少人會期望自我的生活會充滿了驚濤駭浪般的傳奇,大部分人都期望自我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去面臨不一樣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後再爬起,在這反反覆覆中經受住考驗並且成長,最終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難後一蹶不振,或許經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終還是跌倒。這兩種情景就跟玩遊戲一樣,有些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戰勝路上的障礙,所以不斷升級,但有些人早早地放棄,所以一向停留在最初的階段。

讀完該書之後似乎讓自我以往迷茫、痛苦時的困惑有了些許答案:其實人活着就是為了去承擔屬於自我的那份職責,在承擔職責的過程自然會經歷許多艱難困苦,而這些艱難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鑄就高尚靈魂的關卡,僅有當你努力的經過了這一道道關卡,你才能歷練出高尚的靈魂,才能在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去幫別人實現他人人生價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尋到屬於自我幸福。

正如書中所説:宇宙的造物主將種種考驗加諸在人類身上,然後觀察他們如何應對考驗。其實在漫漫人生路中,無論是好的抑或壞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賜給我們的考驗,幸運的際遇與不幸的災難在本質上同樣都是考驗。一個人如何應對這樣的考驗,將進一步決定他未來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其實幸運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強的承受力才能經得住人生的考驗,因為人類在幸運的環境中更容易迷失自我。所以不管我們所認為的幸與不幸,都不該成為停止前進的藉口,權利與金錢也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因為某一天我們的肉體消失了,但我們所創造的價值永遠在那裏,我們的靈魂就不會被遺忘。

篇10: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我是第一次讀,讀了之後感觸很深。人為什麼活着?看完這本書,一個觀點再次被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進取、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書其中有寫到:“我到此刻所搞的經營,是一種以心為本的經營。換句話説,我的經營就是圍繞着怎樣在企業內建立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麼一箇中心點進行的。”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認識到,“雖然沒有比人心更易變、更不可靠的東西,可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賴關係,那麼也沒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東西。”

與人為善,為客人,為公司着想,以誠相待。為消費者做好服務,消費者構成口碑宣傳,帶動銷售,渠道建立了,基礎打牢了,生意才會好,企業才能持續長久發展。所以我們工作的目的不應僅是為了取得金錢的回報,也應為了鍛鍊我們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完美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物質和精神上都能得以滿足。

就像做導遊,或許因為種種原因,很多遊客對導遊都抱有芥蒂。但我們應放平心態,仔細想想,其實導遊這份工作算是世界上很歡樂的工作之一,因為它讓我們應對的對象都是抱有尋求歡樂的心態來的。我相信你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也同樣會以歡樂來回報我們。沒有挑剔的客人,僅有做的不夠好的導遊。應對簡單的購物,加點,如果導遊能真誠對待,以心服人,我想一切都會很順利,客人心甘情願為你捧場,開開心心花錢購物,從而到達雙贏的效果。

對於還沒正式工作的我們來説,或許經驗還不夠,做事還不夠圓滑,但都能夠經過努力讓自我更完美,真誠和態度才是最重要的。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正是因為這些磕磕碰碰,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堅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理解這個考驗。以前我覺得導遊地位低,又辛苦,但我發現如果我們在每次的帶團中能很好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我們的業務水平和處事方法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帶團中,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能夠嘗試着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説不定就能避免。在順利結束每次的帶團中我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歡樂就是人活着的目的之一。

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應當堅持進取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堅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人為什麼活着》給我們的成長供給了不少幫忙,作為一名黨員我們更應當努力進取,提高修養。

篇11: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近日,讀書會的同伴推薦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讓我對稻盛和夫產生好奇,並上網瞭解了很多他的事蹟,使我打開了瞭解日本企業管理的一扇窗口。以前MBA學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時看的也大多數是西方的管理和商業書藉,一向以為西方的管理體系發展最全面,層次最高。讀了此書後,有一種感覺是,原先東方的管理還有着更高的境界,西方的管理是“術”,東方的管理上升到了“道”。

人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很大,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都盡力回答的問題。哲學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我們為什麼存在於此?稻盛和夫在本書中清晰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沒有認真的思考,可是對於“我們為什麼存在”,估計是很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活着是為了什麼。翻書之前,我也靜心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活着?人們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吧:

一、活着是為了人類的解放。在革命時期,這是最崇高的夢想,但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反而貧乏了,人們變得現實了,這麼崇高的夢想好象已不現實。

二、活着是為了真理,尋找真理。就象蘇格拉底以自我的無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着是為了吃更多的飯、享受更多,或是為獲得更多的名譽、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此刻所有人都好象被現實劫持了,奔命勞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來。

四、活着是為了追求自我夢想、實現自我心中目標。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了。人們解決了温飽問題後,追求名譽地位金錢大多隻是處於追求安全感、歸屬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層的需求。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其人生的意義,已不在乎名譽、地位與金錢了,即使追求的過程中帶來名譽、地位與金錢,但已超越了這些。

五、活着是為了受苦受難。斯科特説,生活是艱難的。確實是,我們活着受的苦還少嗎?

六、活着是為了愛。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對子女的愛。有些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人也會暫時開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完美,以前追求的名譽地位金錢連糞土都不如。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每一線的陽光、每一片的綠葉、鳥鳴、微風,都是愛的體現,平時在馬路邊上感到厭惡的嘈雜紛亂,都充滿了愛與圓滿。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不就是提倡為愛而活嗎?

七、“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變的。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説: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意義,我們能以三種不一樣的途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1)創造、工作。(類似於“自我實現”)(2)體認價值(類似於“愛”),(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眾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啟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説,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經過為他們供給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我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為,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為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説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我心智以及對自我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最終,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我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篇12: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近期黃總給我們推薦了《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從名字上就把我鎮住了,作者取了這麼一個大的名字作為書名,同時也是提出一個廣闊的思考話題,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稻盛和夫確實不是一般人,《人為什麼活着》我是第一次讀,讀了之後感觸很深,不由得去了解作者生平。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電(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在日本四大“經營之聖”(另三位分別是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齡最小(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而被尊為“聖”的。

事業成功之餘,稻盛和夫1984年創立“稻盛集團”,同時更創設「京都賞」,每年表揚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卓越貢獻的人士。此外,並出任以年輕一輩經營者為招收對象的「盛和塾」校長,培育新世代經營者不遺餘力,其經營哲學被日本企業界奉為圭臬。主要著作有《稻盛和夫的哲學》、《企業家成功之道》、《追求成功的熱情》、《敬愛天人》、《愣頭青的自傳》、《稻盛和夫的應用哲學》、《你的願望必須能夠實現》等。

我一向是一位喜歡營銷的青年,拜讀過諸多企業家的成功之路,對馬雲、柳傳志、牛根生、史玉柱等十分佩服。但讀了《人為什麼活着》,瞭解了稻盛和夫之後,感歎自我的視野亟待開闊啊。作為一個企業家,稻盛和夫能在有生之年經營兩家公司進入世界500強,不僅僅在管理上有所成就,在管理著作方面也有這麼多的貢獻,令人心生佩服。

我們每日忙於各自所從事的工作,對於工作中的得與失,成與敗,往往會鑽進這種表象的簍子,而忽略了站在簍子的外面,進行總結,思考人性。

稻盛和夫在工作管理之餘,撰寫了眾多的管理文獻,給我們的成長供給了不少幫忙,給其他企業家也同樣具有參考借鑑。

他在書中提出了一種論點: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在書中稻盛和夫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許多中國一線企業家,能夠經受任何艱難困苦的煉獄,卻偏偏經受不住成功的磨難。問題在於,他們沒有像稻盛和夫那樣認識到“人生與經營活動是相通的”,沒有回到人生和心靈脩為的原點去經營企業。其實,正如稻盛和夫在本書中竭力闡發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學與經營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學如出一轍。

稻盛先生的哲學並不是在他成功和成名以後才總結出來的,在他創業之前,在一家虧本企業當科長時,他就已經在工作實踐中開始探索人的心態同人生和工作結果之間的關係。當他創業後,就把自我在經營以及生活實踐中一點一滴的感悟記錄下來,彙編成“京瓷哲學”(後又被別人稱為“稻盛哲學”)的小冊子,發給員工學習,並與員工一齊在實踐中貫徹。

稻盛先生在經營實踐中悟出了“稻盛哲學”,並把“稻盛哲學”忠實地貫徹於經營實踐,使事業獲得巨大發展。又把在發展中的新的實踐經驗再提煉,進一步豐富了“稻盛哲學”。50年間不斷循環,使經營和哲學,理論和實踐到達高度的、近乎完美的統一。

2008年10月28日馬雲先生專程去日本京都向稻盛先生請教“企業家靈魂的問題”,實質上就是這個人生目的問題。

人為什麼而活着呢?認真提出和思考這樣問題的人並不多,我們芸芸眾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為什麼活着,生活的意義何在?似乎不必研究,想思考也深入不下去。有些人甚至迷失了人生目的,因而誤入歧途。

稻盛先生説: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都是同意語。再換一種説法,人生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因為僅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我個人的得失。

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必須會出現轉機,甚至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

正因為他將“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並在實踐中忠實地貫徹,使他對事物的確定變得很簡單,他的人生和事業很順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果報應是佛家經典,作為...員,我不信佛,可是我們應當行善,與人為善,為客户着想,為公司着想,善待客户,對消費者以誠相待,客户能把貨銷出去,為消費者做好服務,消費者構成口碑宣傳,帶動銷售,渠道建立了,基礎打牢了,生意才會好,企業才能持續長久發展。

信息時代,我們應當找時間為自我充電,理論先行,提高修養,做一名優秀的員工,做一名優秀的...員。

篇13: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流動的生命,流動的活力,蹉跎的歲月,易逝的青春,驀然回首,消失殆盡。

留下一分鐘思考,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留下一分鐘領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留下一分鐘感慨,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留下一分鐘探索,人生的真諦是什麼?留下一分鐘,細細咀嚼“人為什麼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不論我們此刻幹什麼事,都是依照本性去做,不明白為什麼這樣做以及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與其説是“天真爛漫”,不如説是“糊里糊塗”,懵懵懂懂地延續着生活,隨波逐流,別無所能,渾渾噩噩,碌碌無為。這樣的生活就像是一覺醒來,黑暗朦朧中萬丈刺眼的光芒,飛揚的心靈,落進了痛苦的軀殼。漫無目的的尋尋覓覓,人生的懷着一顆悲天憫人之心,長吁短歎……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至於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至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保爾曾這樣定義人生的意義。

知世如夢,無所求心。人生固然一夢,但一生中也就僅有一次這樣做夢的機會,何不好好把握,豈能這樣混混沌沌的度過呢。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的努力吧。付諸行動吧,要相信,一切皆有期望,每個人都是自我幸福的創造者。並且這樣的創造,即使蒼天崩潰,也不會泯滅不會淹沒。那麼我們應踏着驕陽,邁過江河,迎着星光,向着宇宙穹窿的盡頭出發,無怨無悔的追求着自我的人生真諦。讓遠處的聖光照亮我們的心靈,追求神往的終極,昭示我們從有限的,苦難的塵世走向自在的解脱之道。帕斯卡爾感慨:人可是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那麼讓我們開拓思想,堅定信念,探索我們人生的意義吧,即使脆弱也帶着思想思考。

追逐着前進,尋找意義的所在。它似清晨的霧靄虛無縹緲,似夜晚的繁星若隱若現,似流水中的落花漂浮不定。在天涯深處,在海角的盡頭。這樣的尋找令身心疲憊不堪。

靜心思考,讓內心擁有寧靜的海洋,讓平和籠罩你的心靈,讓友情,愛隨之滋長,讓生命即時即刻地舞蹈--人生不會暗淡,能夠這般綻放光輝。

值得珍惜的痕跡消失在歲月的盡頭,讓時間洗滌,願你蜕變的單純又自然,不求別人的讚美,恭維,不求別人的鮮花與掌聲,只求瞭解與珍惜。--人生能夠如此蜕變,依舊精彩。

生活總有悲歡離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虛,重擔,失敗,怠惰。但終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輝燦爛,我們怎樣能夠不珍惜呢?--人生是遺忘與珍惜的結合體。尋覓久遠,可終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義,因為它有時就在我們的面前,只可是我們缺失的是發現它的眼睛。

篇14: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遭受苦難時,不要憎恨,不要側身躲避。要從正面理解苦難,努力克服它,這一點十分重要。——稻盛和夫

每個人對於活着的目的也許都不一樣,至少我不會想的太過複雜,我的目標僅有一個:就是為了實現自我心中的夢想,不論艱辛,不論成敗,我都會堅持。當然成就夢想過程是苦澀的,我願意去舔嘗。

個人認為,本書的適讀人羣為所有有志之士,可是最適合於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閲讀,去學習,然後總結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對於成功者是一種思想上的昇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戰略;對於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後繼者,是一種警戒,一種正確的引導。

稻盛和夫是少有的能夠把生存主題深化的商業領袖。很多的.成功人士在擁有了很多的財富之後,心靈覺得空失,他們一向再去努力地尋找能夠彌補這種空失的物質,他們經過慈善事業,各種娛樂活動,試圖去尋找,可最終依然覺得缺失。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可謂種種,但我認為有一種原因是造成他們缺失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的的單一低俗貪婪化和過程的急功近利,而這個原因卻是即使之後意識到了,也無法再去彌補回來的東西。

也許是被金錢與現實的誘惑和驅使下過分地追求利益化,他們從一開始目的中只注重了現實和物質的追求,而缺失了精神境界的追求。因而他們費盡心機手段,甚至昧着良心做着危害社會的事情,最終即使得到了,卻感覺不到成功升級的持續快感,因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沒有得到提升。所以稻盛和夫值得中國企業家借鑑和學習的不僅僅是經營企業的戰略,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性的修為和心智的提升,這也許正可堪稱為書中所多次提到的“超脱”。

成功的最高境界也許不外乎於一種境界,那就是稻盛和夫書中所提到的“利用造物主給予的機會,磨練出純淨美麗的心靈”。“並非僅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有人成功了,就覺得自我很了不起,態度變得傲慢無禮,這就表示其人性墮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時領悟到單憑自我無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所以進一步提升了自我的人性。”稻盛和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覺得經典。

人為什麼而活着,是一個深邃的命題。或許我們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尋找這個答案。《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本書,留下的是一個智者的教誨,他不只跟我們闡述了怎樣去成功,怎樣去經營一個企業。更重要的是他教誨我們為了什麼而生存。這或許只能是一個境界,我們去慢慢品嚐,或許不能立刻得其精華,最起碼樹起了一隻黑暗中的明燈。

篇15: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的作者是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經營四聖”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創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可謂是一個奇蹟。一個人一生創立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我想如果僅僅擁有技術、本事是無法實現的,而在於他懂得生活的真諦。1997年6月,稻聖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後,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立刻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

人活着的理由太多,為了感情,為了事業。先説説事業吧,每個人都期望自我能有所作為,能成就一番事業。但然我們此刻還沒有事業,但我們真在為了自我的事業積蓄力量。但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鉅的,挺過來了就是勝利。不是每個人都能風聲水起,都能扭轉乾坤的。所以當你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你該怎樣做: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我;怨恨老天爺不公;是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棄。那裏我要告訴所有人老天爺對每個人都很公平的,機會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爺在對你關了一扇門的同時會在旁邊開一扇窗,遭遇失敗和挫折的人你要注意了,這個時候你要是堅持清醒的頭腦仔細的分析自我目前的狀況,你就會找到那扇窗,就會抓住這個機會翻身。

再來説説感情吧,有的人為感情生,有的人為感情死,有的人為感情抹脖子。然而人的一生又不能離開感情。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有親情、感情、友情……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處境,都有他們在默默得支持着我們。我們的家人、朋友、愛人,他們也許是我們感情生活的大部分,他們能夠為我們哭,為我們笑,我們為什麼不能為他們而活。期望他們有好的心境,好的生活,並以此為目標奮鬥。

當然,在我們追求自我的生活目標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人就是要學會在順境和逆境中求生存,順境誰都過得了,逆境就不一樣了。逆境就好比絆腳石,不明白絆倒了多少人。聰明的人會利用絆腳石來墊腳忘上爬,最終越爬越高,也是看到風景最多的人。要明白人是最偉大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人創造的,能夠説人也是打不跨的。不管你遇到了什麼難題,都不要放棄。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把心態擺正。躺下容易,站起難。就是站不起來也要爬,爬到給你安全感的地方。要站起來就得靠自我,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能站起來就OK。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事輪到自我就糊塗了,不明白該怎樣辦了,不明白該怎樣站起來了。這時就需要有人幫你一把,幫你看清局勢,把你拉起來,讓你站好,繼續人生。在那裏我要對那些拉當局者一把,幫忙別人站起來的旁觀者説聲:多謝你們!

篇16: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有的人死了,我們還活着,這是一種幸福。活着的人都會説出這樣漂亮的話: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虛度光陰。“人為什麼活着”,一向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想必很多人都自問過。在不一樣的人生階段和不一樣的人生境遇,我們往往會如此問“人為什麼活着”?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日,酒足飯飽之後,還有多少人腦袋裏會閃過“人為什麼活着”、“我還能做些什麼”等問題。

看了日本稻盛和夫《人為什麼活着》一書後,我把人為什麼活着理解為人應當怎樣活着,人短暫而有漫長的一生,應當這樣活才有意義、有價值,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進取、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要勤奮努力工作。

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完美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做事做好事”,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必須會出現轉機,甚至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正因為他將“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並在實踐中忠實地貫徹,使他對事物的確定變得很簡單,他的人生和事業很順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能夠努力讓自我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勤奮工作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境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其次,要堅持進取樂觀的心態。

1997年6月,稻聖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後,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立刻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而2009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國做過一次訪問。

從這個事實中,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其實,人就像一台機器,要不停地運轉,才能永遠轉動着,一旦機器停止轉動,就會生鏽,甚至變成廢鐵一堆。哪有機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台好機器;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會生病,只要調整好自我的心態,樂觀的應對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樣能創造出新的奇蹟。人就應當堅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去活着,不管最終結果如何,都儘自我最大努力的態度去對待生命。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那就是渾渾噩噩地過完這輩子,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許你的人生態度是進取向上的,那你將在人生舞台的每個階段會創造無數的精彩,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其實,應對很多事,應對自我的人生,你的態度很重要。當自我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後,態度決定了最終的結果。人的一生也許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經意的坎坷,我們選擇的不應當是放棄或是逃避,而是尋找問題的癥結,不管結果如何,你都應當正視,你都應當迎面直對。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堅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理解這個考驗,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人為什麼活着最起碼的一種態度。

再次,要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人際交往和工作中處理各種關係,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京瓷創業之初,僅僅是一個日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如何在短短几年,經過篳路藍縷到達全球500強?稻盛和夫告訴我們十分淺顯易懂與十分簡單的道理,放眼全球,服務社會,貢獻人類。稻盛和夫沒有圍繞斤斤計較和蠅頭小利,堅持與人為善的原則,帶領十幾人的員工拼搏奮鬥,勇往直前。只要心存善念,處處行善,命運將會被導往好的方向。我們不要急於求成的追求物質享受,而忽略精神的追求。稻盛和夫一生致力於善事,可是不求揚名於世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做的很多很多,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句温暖的話語,一個關心的笑容,一個友善的手勢,我們會處處有朋友,處處逢源。

篇17: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要活着”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都思考過。不一樣的人可能有不一樣的答案。有的人説要為父母、家人而活着;有的人説要尋找真理而活着,就象蘇格拉底以自我的無知之知;有的人説就是為活着而活着。甚至有一位老兄教導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啊兄弟!”

對於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説:“不必深思,只要從日常生活就能夠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我們的幸福全部依靠於他們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經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齊。”我對此的理解能夠歸結為一個字:愛。

讀了公司推薦的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我感覺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關於人生哲學,稻盛和夫認為人生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你心存善念,心靈充盈,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關於經營哲學,稻盛和夫的核心理念是“敬天愛人”,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去做事,稻盛和夫堅持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

所謂“愛人”,就是“利他”,秉持利他之心而活。稻盛和夫認為,獲取更高的利潤,對於經營者而言,對於企業而言,那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要研究讓自我周圍的厲害關係也獲得幸福,也就是説,商人做生意自我要賺錢,同時買賣對方也要高興,並且與生意有關的周圍所有的人,尤其是企業員工都要高興,這種所謂各方皆好的和諧經營模式,表達了作為稻盛和夫行商的極致,這也是他的企業獲得永續的繁榮和持久的成功祕密所在。

我想,儘管我不是稻盛和夫,沒有俯瞰人生的視野和點石成金本領,但我依然能夠找準自我的人生座標,明確自我所擔當的主角,尋找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僅僅使自我活得幸福和歡樂,更要因為我的存在,使周圍的人感到幸福和歡樂!這也許是稻盛和夫的利他以及愛因斯坦的愛的一點啟示吧。

篇18: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你能夠實現的只是你內心渴望的東西。”這是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句話。

人為什麼活着?為的就是實現內心最強烈的“渴望”。而我們當代的大多數人有沒有這種這種”強烈的渴望“,也就是思考我“為什麼”而活着,進而從根本上思考生活方式呢?估計不多。稻盛先生是極重視“意識”即“心相”的,生存需要態度,思考人為“什麼”活着,才能探討人該“怎麼樣”活着,故而懂得提出人“為什麼“而活,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生存態度了。故首先在此感謝稻盛先生用這樣的命題給予我們警醒。

或許與稻盛先生信佛有關,他的哲學是“以心為本”,他的企業原則是“敬天愛人”,連對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也用宇宙意識的觀點來闡述。稻盛先生説,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志、磨鍊靈魂”。在稻盛先生心中,“意識”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它操控着一切,這也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思考的原因。他的作品中一再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將人生和事業成功的起點,簡潔地從“強烈的願望”的開始。也許這有點唯心論,但是不是宗教不重要,先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向我們傳達了他內心的正確信仰。

先生明確地提出:出人頭地也好,成功也好,只想過有趣特異的人生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種過程而已。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故我們當以提升人性為首要、主要目標。這包括:

1、為人類盡一份心,為世界盡一己之力的“佈施”

2、剋制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持戒”

3、在世事無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

4、全心全力工作的“精進”

成功的基礎是強烈的願望,我們應當有正確的意識與夢想。不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某種強烈願望,希望這樣或是希望那樣,而是在大腦中反覆進行模擬實驗,心中推演種種邁向成功的過程。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見完成形態之前,假若實現沒有強烈的願望,不深思,不認真開展活動,那麼創造性的工作以及成功的人生也是沒有把握的。

保持樂觀並清醒的頭腦,學會理性、堅持。勝不驕,敗不餒。“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體現了先生思維的過人之處與豐富的人生經歷。我們一直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團結一致,不斷追求,更要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再接再厲,別應了那句“有難同當,有福不同享”。

極其嚴格的自我要求,剋制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持戒,嚴格區分“自由”與“放縱”。每天自我反省而非煩惱,已知足感恩之心活着。從而不斷修造,自我提升。

有了強烈的意識,則理所當然要帶出同等的實踐。勤奮,也是稻勝先生一再強調的。“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就或物質或精神的目標。

平心而論,現在的“中國製造”與“日本製造”有很大差距,不僅是產品與技術,更是企業乃至社會的文化與修為。最起碼,我們的企業家修為暫時達不到以稻盛先生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家的高度。企業家的修為,代表着時代的高度,反映並引領着企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通過稻勝先生對個人奮鬥歷程及整個日本企業發展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同樣有不足,經歷過與中國一樣問題的日本,然而它克服那些普遍的弱點所產生的“進化”或“特質”,是絕對值得我們寫進教科書的。

我還未踏出社會,才疏學淺,對商業瞭解不足,無法準確地陳列出中國企業具體該借鑑之處。但我可強烈感受到的一點,就是企業家該修煉內心,從而提升企業修為,在時代樹立新的起點。當然,不光是企業家,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如此,學會思考,才能學會活着。作文

篇19: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經營哲學的書,卻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其實也是在後來才明白,或許這本書,它本來應該取名為《人應該怎樣活着》。

人為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拿我們的工作來説,總有人抱怨廣告佔用了太多版面,也聽人説誰踩了誰的線,是誰在本該截稿的時候還沒拿出稿子來,或者是誰不管稿件內容如何就只管把自己的稿子放在頭條位置……這樣的情況我們幾乎天天碰見,摩擦也不少見。但如果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嘗試着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説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説,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所以,還不如一笑而過。

或許,我們可以學習作者避免煩惱的一些方法:

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保持謙虛絕不驕傲;

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每天煩惱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

5、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讓我們以此共勉。

篇20: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及過這樣的問題:你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似曾記得,第一次面對如此問題時的`迷茫與不屑一顧,因為那時感覺問及此問題的人亦或無所事事,亦或衣食無憂,而自己都不是。後來,隨着年齡、知識、見識地漸長,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慢慢有了雛形,漸漸地懂得了人活着就是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對於那時的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認真學習,考上大學。因此,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似乎就是在為了考上大學而活。為此,即使是每天凌晨起牀,凌晨睡覺;即使是一個月面對四次折磨人的考試;即使是犧牲着自己健康的同時還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這種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們也沒有厭倦和選擇逃避,仍不甘落後地勤奮努力、不懈奮鬥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那時的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

進入大學後,整天沉浸在大學生活的安逸、舒適中,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經意中漸漸地迷失、湮沒,至於自己為什麼活着,已毫不在乎也無暇顧及。那時在自己腦海中,活着似乎就是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時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編制的美夢,當你還沒有悠閒去欣賞夢裏的風景時,就不得不被社會的現實所吵醒。剛步入社會,就不得不去面對繁雜的工作、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接踵而至的當然是煩惱、痛苦和煎熬。記得在雲桂項目的那段時光,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壓力如同天空密佈的烏雲,把自己壓得都快透不過氣來,最嚴重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一走了之。當然,那段困苦的時光總算是熬了過來,困難、壓力、苦惱過後自然是成長與收穫,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時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經常會思考為什麼當人面臨如此困苦的境地時,還依然要去堅持呢,難道人活着就是為了承受苦難的嗎?難道一定要在苦難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嗎?難道不能退一步海闊天空嗎?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呢?

生活總是那麼的平淡卻又那麼的出乎意料,時常會在不經意中創造出一些令人雀躍的驚喜,即使你還不懂的“人為什麼活着”。而與《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詮釋了生活中這種驚喜的存在。

《人為什麼活着》是近期公司領導推薦給公司員工的一本心靈讀本,其作者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該書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華的凝結,更是我們廣大青年人砥礪自己的勵志讀本,書中闡述了肉體與靈魂、意識與現實、宗教與科學、自由與犯罪、慾望與煩惱、逆境與考驗等種種關係。作者稻盛和夫認為人是有靈魂有前生和來生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藉助一個肉體來不斷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人的肉體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着步入另一個提升過程的開始。而意識在很多時候是起着決定性作用的。書中也舉了一個關於醫生把麪粉當作藥丸給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能夠證明人的意識有時候確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曾經有這樣一個報道,一個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直盼望有自己的孩子,結果有一天真的出現了妊娠反應,但去醫院檢查卻發現並未懷孕。科學家解釋這種現象成為心理性假性懷孕,這種假性懷孕反應與真正懷孕反應一模一樣。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事情我們想象成什麼樣就會按我們想象的那樣發展,積極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消極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極的方向發展。對於宗教與科學,其實宗教是帶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所説,宗教是在科學不夠先進、人們為克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下產生的。所以宗教與科學是相互矛盾的,現代社會都提倡科學,但很多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根本就沒法解釋。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謎及時光隧道。很多東西都不能用科學去解釋,而在宗教書籍裏卻能得到相關的答案。對於自由與犯罪,稻盛先生在書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認為自由就是人們作惡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縱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從小就養成為所欲為的習慣,而不懂得剋制自己某些不好的行為。書中還講述了現在的父母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勞動,而且很多國家還提倡父母不應該讓未成年的孩子參加任何勞動,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為人只有勞動的壓力下才學會如何剋制自己。確實如此,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如果從小不勞動就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小孩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無限包容並不代表別人的無限包容。當與別人產生衝突時,這種人往往採取最極端的方式,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對於慾望與煩惱,其實自己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慾望與煩惱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呆在家裏不出門倒舒適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琅滿目的東西,而自己又不能把它們全部買回來,導致為此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煩惱都是由慾望產生的。而對於逆境與考驗,其實很少人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會充滿了驚濤駭浪般的傳奇,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去面臨不同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後再爬起,在這反反覆覆中經受住考驗並且成長,最後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難後一蹶不振,或許經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還是跌倒。這兩種情況就跟玩遊戲一樣,有些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戰勝路上的障礙,所以不斷升級,但有些人早早地放棄,所以一直停留在最初的階段。

讀完該書之後似乎讓自己曾經迷茫、痛苦時的困惑有了些許答案:其實人活着就是為了去承擔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在承擔責任的過程自然會經歷許多艱難困苦,而這些艱難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鑄就高尚靈魂的關卡,只有當你努力的通過了這一道道關卡,你才能歷練出高尚的靈魂,才能在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去幫別人實現他人人生價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尋到屬於自己幸福。

正如書中所説:宇宙的造物主將種種考驗加諸在人類身上,然後觀察他們如何面對考驗。其實在漫漫人生路中,無論是好的抑或壞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賜給我們的考驗,幸運的際遇與不幸的災難在本質上同樣都是考驗。一個人如何面對這樣的考驗,將進一步決定他未來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其實幸運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強的承受力才能經得住人生的考驗,因為人類在幸運的環境中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不管我們所認為的幸與不幸,都不該成為停止前進的藉口,權利與金錢也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因為某一天我們的肉體消失了,但我們所創造的價值永遠在那裏,我們的靈魂就不會被遺忘。

篇21: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在拜讀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為什麼活着》一書的過程中,讓我領悟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些道理對我來説是全新的,尤其是書中管理者的一些理念。下面我就書中“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中“以心為本”的經營發表我的感想。

書中第十三頁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説,“我到此刻所搞的經營,是一種以心為本的經營。換句話説,我的經營就是圍繞着怎樣在企業內建立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麼一箇中心點進行的。”。。。。。。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認識到,“雖然沒有比人心更易變、更不可靠的東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賴關係,那麼也沒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東西。”。。。。。。。“以心為本”的經營哲學歸根結底是在企業中構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公司成員不再是受支配的僱員,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識的共同創造者。

“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成就了這天的京瓷。從那裏我們能夠看出,對於管理者,構建團隊凝聚力是多麼重要。一個團隊,小至兩人大到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如果沒有建立起牢固的彼此信賴的關係,很難想像這個團體能有生命力和戰鬥力。團隊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就是怎樣在團隊中建立起心與心的彼此信賴,讓每個人都有主人翁意識,為了團隊共同的目標努力。正如《十兄弟折箭》的故事所講: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十個兒子,但是這十個兒子互相爭權奪勢,一點都不團結。老國王擔心自我死後,他們會為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這樣下去,國家必須會四分五裂。有一天,他把這十個兒子叫到跟前,給十個兒子每人一枝箭,讓他們折斷。十個兒子輕輕一折,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手中的箭折斷了。國王又給十個兒子每人十枝箭,這十枝箭是緊緊捆在一齊的,這回,十個兒子不管怎樣使勁,沒有一個人能折斷捆在一齊的十枝箭。這時,國王説話了:“你們就像這十枝箭,如果只憑一個人的力量,很容易被打敗,而大家團結在一齊,就會像捆緊的筷子,力量才強大。”十個兒子恍然大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團結在一齊,力量才是最大的。

團隊的管理者就應懂得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的關係是多麼的重要。因為,信賴能夠創造出完美的一切,信賴也直接決定了團隊的戰鬥力、生存潛力。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需要管理者心中有愛,用愛走進人的內心,用真誠融化心中的壁壘,用激情帶領團隊去成就夢想。

篇22: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在《人為什麼活着》書中,稻盛和夫則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釋了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宇宙之所以能夠從質子進化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為宇宙的意志在不斷推動的。宇宙的意志這個概念利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對於企業來説就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我們在一個公司就要認真地執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領悟企業的文化,這樣就能夠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夠改變宏觀環境,但我們能夠適應把握宏觀環境。

“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我們一向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太習慣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們會認真的分析當前形勢,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們時刻持續着緊迫感,持續清醒的頭腦。在逆境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在逆境中我們不害怕失敗,我們敢於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在逆境中我們不會滿足,我們充滿渴望與激情。在逆境中我們能夠張揚人性的優點,我們充實,我們豪邁。而當我們成功時,我們開始自滿自大,我們開始固步自封,我們開始失去激情,我們開始猜疑團隊,我們開始害怕失敗。最終我們開始不斷走向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把成功也當成是一種試煉,我們就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們就能夠看到團隊的力量,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當也是一樣,當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產品研發。我們就應把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試煉過程,我們就應去總結這個過程的得失,成而進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這本書中作者再一次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我就應有一個夢想。人生是由努力和夢想組成的。一路走來,有磨難有坎坷,有淚水有喜悦。支撐我到這天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斕的夢想。夢想和期望是每個人生活的支柱,在夢想的裝扮下,將來的歲月會更加美麗絢爛。我就應儘自我最大的努力挖掘自我所有的潛力來實現自我的夢想。努力可能會失敗,但放下則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

在夢想的旅程中,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每個人對自我用心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堅定不移地相信自我的潛力,相信自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透過奮鬥和努力取得成功。當然,自信並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顧客觀狀況勉強去做那些自我做不到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怕失敗,於是先給自我找一個後退的台階。自信會使我揚起成功的風帆。當到達勝利彼岸後的愉悦心理體驗,將永遠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獨具的。

把苦難當成是一筆難得財富,把挫折當成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説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來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來時代的偉人”。凡是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都是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磨練出的,就像火柴,如果迴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只有黯淡無光。每多一次失敗,並不意味期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着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敗能夠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於直面失敗,用心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那麼我想或遲或早總會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塑造一個樂觀、堅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愛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鋭的心感悟人生,用熱情的心擁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對待任何事情,我相信這個全新的我即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因果報應法制。善根生善果,惡行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法則。人怎麼想,就會出現所想的結果,萬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結果都源自於人類的想法和行為,這是佛教教義中的因果報應法則,這項法則始終與命運並行,並構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因果報應法則的影響力或多或少強於命運。因此我們能夠運用因果報應法則來改變與生俱來的命運。也就是説,如果一心向善、時時行善,命運的方向也會跟着往好的方向轉變。當人類具有善的意識時,便與造物主的意識--所有的生命都努力生存着,善哉善哉不謀而合。個人優美的意識波動,如果與宇宙的意識波動一致,則一切就會順利運行,事事成功,並且朝好的方向發展;相反的意識則與宇宙意識背道而馳,也必定走向失敗。

理解這項原理,也就能理解為何世間存在着沒落和衰亡。例如公司為何倒閉?通常是事業順利發展時,不曾自省未曾做過善事、沒做過為世人着想的事、從此不再認真努力工作等違反宇宙意識的行為,因而承受倒閉的報應。

目前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後,時間雖不確定,但必須得承收結果;此刻造的業(Karma)是因,其結果會顯現於將來。到時候才後悔或悲傷已經太遲,因此無論如何請將這件事記在心頭,期望每個人每一天都有善行,因此走向完美的未來。

篇23: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近日,讀書會的同伴推薦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讓我對稻盛和夫產生好奇,並上網瞭解了很多他的事蹟,使我打開了瞭解日本企業管理的一扇窗口。以前MBA學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時看的也大多數是西方的管理和商業書藉,一向以為西方的管理體系發展最全面,層次最高。讀了此書後,有一種感覺是,原先東方的管理還有着更高的境界,西方的管理是“術”,東方的管理上升到了“道”。

人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很大,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都盡力回答的問題。哲學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我們為什麼存在於此?稻盛和夫在本書中清晰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沒有認真的思考,但是對於“我們為什麼存在”,估計是很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活着是為了什麼。翻書之前,我也靜心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活着?人們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吧:

一、活着是為了人類的解放。在革命時期,這是最崇高的理想,但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反而貧乏了,人們變得現實了,這麼崇高的理想好象已不現實。

二、活着是為了真理,尋找真理。就象蘇格拉底以自我的無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着是為了吃更多的飯、享受更多,或是為獲得更多的名譽、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此刻所有人都好象被現實劫持了,奔命勞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來。

四、活着是為了追求自我理想、實現自我心中目標。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了。人們解決了温飽問題後,追求名譽地位金錢大多隻是處於追求安全感、歸屬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層的需求。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其人生的好處,已不在乎名譽、地位與金錢了,即使追求的過程中帶來名譽、地位與金錢,但已超越了這些。

五、活着是為了受苦受難。斯科特説,生活是艱難的。確實是,我們活着受的苦還少嗎?

六、活着是為了愛。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對子女的愛。有些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人也會暫時開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完美,以前追求的名譽地位金錢連糞土都不如。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每一線的陽光、每一片的綠葉、鳥鳴、微風,都是愛的體現,平時在馬路邊上感到厭惡的嘈雜紛亂,都充滿了愛與圓滿。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不就是提倡為愛而活嗎?

七、“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變的。弗蘭克在《活出好處來》,説:生命的好處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好處,我們能以三種不一樣的途徑去發現生命的好處:(1)創造、工作。(類似於“自我實現”)(2)體認價值(類似於“愛”),(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眾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啟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説,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透過為他們帶給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我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為,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為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説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我心智以及對自我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好處,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我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篇24: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讀了“人為什麼活着”這篇文章後感慨萬分,一個人 如何活着,這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我今年七十多歲了,幾十年前,我也曾希望平凡的生活着,想在事業上小有成就,想得到更多的知識,想和一個情投意合的人生活在一起,度過這一生,但這一切都是可望不可得的東西。

我是在北平長大的,七七事變那年我正在北平的丞相衚衕國小讀書。一九五七年,我在一個軍事院校當政治教員,講歷史唯物主義課。當時我二十多歲,一心就想多學些東西,想當一名優秀教師,每天晚睡早起,全部精力放這裏讀書和備課上。經人介紹,正和一個女孩子談戀愛,自己覺得生活很幸福。

我在工作中感到自己的知識很不夠用,想要求離職深造,得不到校方支持,就給當時的解放軍總幹部部部長肖華寫了一封信。這下子捅了馬蜂窩,不知肖部長看沒看信,信被一位處長批了回來,認為我不安心工作,一心想個人成名成家屬於極端個人英雄主義,不符合集體英雄主義思想,應於批判。校方取消了總政給我晉級的命令,並在政治系裏組織了一個叫做反國民黨思想的批判會,我的日記被抄走了,我的名利主義思想受到嚴厲批評。

禍不單行,這年夏天,政治系討論三大主義(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的根源是什麼,多數人認為是資產階級思想,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人的認識永遠落後於客觀現實的發展,造成的認識滯後,因此即使到了社會主義社會,三大主義也是很難避免的。因此我被扣上了一頂“攻擊社會主義社會產生三大主義”的帽子,作為右派言論被批判。開始我不服,後來有一個支部委員的老教員背後告訴我:前兩天,彭德懷元帥來視察,看到了大字報。看了貴士賢的大字報後問,這是什麼人,跟在後面的學校政委楊言説,是一名戰術教員。彭德懷説:這樣的糊塗人整他幹什麼,把大字報撤下來。看了我的大字報後,彭德懷説這是什麼亂七八槽的,楊言政委彙報了我在八一雜誌上寫的文章後,彭德懷當場表態:這樣的小知識分子,不知天高地厚,應該整一整。我這時我才明白我的一輩子完了才知道這是我寫了一篇反對學校機械地學習蘇聯的雜文惹的禍。

當時步兵學校正在按照彭德懷元帥的指示“機械地學,靈活地用”大學蘇聯,學校有一名蘇聯中校顧問,按照蘇聯顧問的意見一切都照蘇軍的那一套搬。比如解放軍一慣是早上起牀要穿好衣裳,然後出操。學校改成蘇軍的不穿衣裳,只穿背心褲衩出去跑步,跑步後到洗臉間,每人一個龍頭,用自來水沖洗,再回去穿衣。更改後許多學員感冒瀉肚。解放軍整理內務是把被子白麪朝外,疊成一個豆腐塊,學校改成按蘇軍的把被子鋪平,然後鋪上軍毯,保持牀上舒平。由於學員每個人的被子長短厚薄不一致,很難鋪平,於是就讓學員把被子都弄成一樣長短厚薄。我覺得這樣學習蘇聯實在不必要,就寫了一篇雜文投給瞭解放軍報。這篇雜文解放軍報並沒有刊登。

一九五六年的八九月份,我過去在一起的老同志石英見了我,把我叫到了他的屋內,很嚴肅地説:你給八一雜誌投稿了?八一雜誌是軍內營以上黨員幹部才可以看的刊物,我怎能向那裏投稿。我説沒有,石英拿出了一本一九五六年的八一雜誌,翻開後,前面是一篇評論學習蘇聯的文章,第二篇就是我寫的那篇學習蘇聯的雜文,文前有編者按,我的雜文署名石家莊步兵學校政治系教員和我的真名實姓。我不知道投給解放軍報的雜文怎麼會刊登到八一雜誌上,而且暑上了我的單位職務和名姓。石英同志誠懇地告訴我今後不要再寫了,你已經得罪了校領導。

明白了這是自己瞎寫雜文遭到大人物的打擊報復之後,我承認了錯誤,此後不再開我的批判會,讓我一個人在宿舍反省。直到一九五七年四月通知我,經華北軍區黨委批准,開除我的軍籍,剝奪軍銜,降至地方二十四級,送河北幹部建設農場勞動考察。

打成了右派分子。一下子,幸福都沒了。對象吹了,我到天津附近的團泊窪農場勞動考察了近四年,遭遇了普通人難以承受的磨練,學會了種水稻。一九六一年底,我被摘掉了右派帽子,流放到塞北的一個落後山區去收税,每天步行幾十里路鑽山溝徵屠宰税,收副業税,別人評先進分子,我沒有資格,因為我是被控制使用的摘帽右派。我鑽研税法,鑽研會計知識,學習查帳技術,想在這一方面有一點成績,情況剛剛好了一點,無產階級“”又開始了,無緣無故地我又成了沒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開除工職,強迫到農村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要和社員一起靠工,別人一天十分,我只能掙八分,而十分才合兩角多錢。人口多的社員家到年末都家家虧口糧款,我更掙不出全家口糧。除了勞動,還要接受批鬥,因為我是五類人。那時我已經和一個農村户口的妻子結了婚,並且有了幾個孩子。我一個人受氣,全家都受氣,孩子上學,被叫做狗崽子。妻子也是五類人家屬。在農村呆了幾年,被抄了五次家。第一次是公社書記親自去的,大概是正式抄家,我的書籍都被抄走了,筆記本也全被拿走。有一本是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筆記,包括抄寫的毛主席在延安講的唯物論辯證法原稿(後來整理成實踐論、矛盾論出版),我要求留下,公社書記説要拿回去研究,以後就沒有了下文。據説已經用它生爐子引了火。後四次抄家都是採取民兵拉練演習的形式,大概是培養民兵的階級鬥爭觀念,進門以後,把屋子翻一個爛七八糟,我保存的相片都被拿走了,小時候,穿大褂照的像屬於四舊,上學時穿制服照的像屬於敵偽,連我一九五五年授軍銜照的像,由於帶着大沿帽,也被説成是國民黨相片被拿走。到後來實在沒有什麼可抄的了,發現我妻子剪的鞋樣上有毛主席的小像(當時的報紙上到處都是毛主席像,我妻子是用報紙剪的鞋樣,沒留神上面有毛主席像),這下子發現了階級鬥爭新動向,逼迫我妻子檢查。當時我妻子正在生育,是產後第三天,楞逼的我妻子坐在炕上哭。真不知這算個什麼年月。一九七八年給我的“沒改造好的右派”這頂帽子平了反,被調到了離家一百公里海拔一千公尺的地方去收税,我要求在離家近處工作,被告知這是對我改造決心的考驗。我服從了分配,全家只好留在了我原來勞動的農村。一九四九年我的右派問題得到了改正,滿以為可以回城市了,誰知總政有個通知,對於在部隊打成右派的人,都被認為是“當時清除出部隊是必要的”,所以不能回部隊,仍在現在的所在地安置。我仍繼續徵我的税,一直到離休。離休前,我儘自己所能,充分發揮税務知識、會計知識和查帳技術問心無愧地工作了十來年,幾乎年年被評為先進分子、優秀黨員,但工資不給長,職位不能提,連中共中央六號文件規定的給改正的右派增加一級工資都沒給增加,所以離休後連個副處級都沒混上。

孩子都長大了,我老了,我為什麼活着,到現在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一輩子受擺佈,一被子被驅使,一輩子也沒有得到我想得到的東西。

時代變了,我祝願你們新的一代能夠得到你們希望得到的幸福。祝願你們能夠為自己的願望幸福地生活着。

篇25: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很大,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都盡力回答的問題。哲學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我們為什麼存在於此?稻盛和夫在本書中清晰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沒有認真的思考,但是對於“我們為什麼存在”,估計是很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活着是為了什麼。翻書之前,我也靜心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活着?人們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吧:

一、活着是為了人類的解放。在革命時期,這是最崇高的理想,但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反而貧乏了,人們變得現實了,這麼崇高的理想好象已不現實。

二、活着是為了真理,尋找真理。就象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無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着是為了吃更多的飯、享受更多,或是為獲得更多的名譽、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現在所有人都好象被現實劫持了,奔命勞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來。

四、活着是為了追求自己理想、實現自己心中目標。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了。人們解決了温飽問題後,追求名譽地位金錢大多隻是處於追求安全感、歸屬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層的需求。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其人生的意義,已不在乎名譽、地位與金錢了,即使追求的過程中帶來名譽、地位與金錢,但已超越了這些。

五、活着是為了受苦受難。斯科特説,生活是艱難的。確實是,我們活着受的苦還少嗎?

六、活着是為了愛。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對子女的愛。有些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人也會暫時開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以前追求的名譽地位金錢連糞土都不如。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每一線的陽光、每一片的綠葉、鳥鳴、微風,都是愛的體現,平時在馬路邊上感到厭惡的嘈雜紛亂,都充滿了愛與圓滿。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不就是提倡為愛而活嗎?

七、“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變的。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説: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意義,我們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1)創造、工作。(類似於“自我實現”)(2)體認價值(類似於“愛”),(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眾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啟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説,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通過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為,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為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説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對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篇26: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及過這樣的問題:你是為了什麼而活着?似曾記得,第一次面對如此問題時的迷茫與不屑一顧,因為那時感覺問及此問題的人亦或無所事事,亦或衣食無憂,而自己都不是。後來,隨着年齡、知識、見識地漸長,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慢慢有了雛形,漸漸地懂得了人活着就是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對於那時的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認真學習,考上大學。

因此,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似乎就是在為了考上大學而活。為此,即使是每天凌晨起牀,凌晨睡覺;即使是一個月面對四次折磨人的考試;即使是犧牲着自己健康的同時還要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這種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們也沒有厭倦和選擇逃避,仍不甘落後地勤奮努力、不懈奮鬥着。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那時的我們活着是為了什麼!

進入大學後,整天沉浸在大學生活的安逸、舒適中,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經意中漸漸地迷失、湮沒,至於自己為什麼活着,已毫不在乎也無暇顧及。那時在自己腦海中,活着似乎就是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時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編制的美夢,當你還沒有悠閒去欣賞夢裏的風景時,就不得不被社會的現實所吵醒。剛步入社會,就不得不去面對繁雜的工作、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接踵而至的當然是煩惱、痛苦和煎熬。記得在雲桂項目的那段時光,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壓力如同天空密佈的烏雲,把自己壓得都快透不過氣來,最嚴重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一走了之。

當然,那段困苦的時光總算是熬了過來,困難、壓力、苦惱過後自然是成長與收穫,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時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經常會思考為什麼當人面臨如此困苦的境地時,還依然要去堅持呢,難道人活着就是為了承受苦難的嗎?難道一定要在苦難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嗎?難道不能退一步海闊天空嗎?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着呢?

生活總是那麼的平淡卻又那麼的出乎意料,時常會在不經意中創造出一些令人雀躍的驚喜,即使你還不懂的“人為什麼活着”。而與《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詮釋了生活中這種驚喜的存在。

篇27:《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要活着”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都思考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一樣的答案。有的人説要為父母、家人而活着;有的人説要尋找真理而活着,就象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無知之知;有的人説就是為活着而活着。甚至有一位老兄教導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啊兄弟!”

對於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説:“不必深思,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我們的幸福全部依賴於他們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對此的理解可以歸結為一個字:愛。

讀了公司推薦的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我感覺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關於人生哲學,稻盛和夫認為人生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你心存善念,心靈充盈,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關於經營哲學,稻盛和夫的核心理念是“敬天愛人”,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去做事,稻盛和夫堅持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所謂“愛人”,就是“利他”,秉持利他之心而活。稻盛和夫認為,獲取更高的利潤,對於經營者而言,對於企業而言,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讓自己周圍的厲害關係也獲得幸福,也就是説,商人做生意自己要賺錢,同時買賣對方也要高興,而且與生意有關的周圍所有的人,尤其是企業員工都要高興,這種所謂各方皆好的和諧經營模式,表達了作為稻盛和夫行商的極致,這也是他的企業獲得永續的繁榮和持久的成功祕密所在。

我想,儘管我不是稻盛和夫,沒有俯瞰人生的視野和點石成金本領,但我依然可以找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明確自己所擔當的角色,尋找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僅使自己活得幸福和快樂,更要因為我的存在,使周圍的人感到幸福和快樂!這也許是稻盛和夫的利他以及愛因斯坦的愛的一點啟示吧。

篇28:《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説,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還不如一笑而過。

篇29:《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就在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為什麼活着?為了生存?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或者為了我一直掛在嘴邊的那句――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去活着。

我常常會這樣想,人活着,不能只為了生存,人是有意識、有感情的動物,人類創造了世界的美好,就應該懂得去享受這一切的美好,大學畢業了,我們努力,我們奮鬥,我們為了生計不停地奔波,我們為什麼而活着?為了錢,錢又為了什麼?我們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為了讓我們的享受變得更加安逸,完美,我們才開始了奮鬥的生活。

每個人對於活着的目的也許都不一樣,至少我不會想的太過複雜,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享受生活而去生活。享受生活裏的各種愛,各種美食,各種快樂,當然還有成就夢想過程中的心酸等等。

個人認為,本書的適讀人羣為所有有志之士,但是最適合於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閲讀,去學習,然後總結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對於成功者是一種思想上的昇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戰略;對於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後繼者,是一種警戒,一種正確的引導。(我寫這篇讀後感是從拿到這本書以後從書名到翻開書的第一頁,一一往後,邊看邊寫的。

總覺得這本書能有很多值得品味和研讀的道理,因此,看的時候比較慢,我會反覆把一個段子看很多遍,但至今總覺得還是有很多的遺漏。

篇30:《人為什麼活着》讀後感

。” 這是《人為什麼活着》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句話。

人為什麼活着?為的就是實現內心最強烈的“渴望”。而我們當代的大多數人有沒有這種這種“強烈的渴望”,也就是思考我“為什麼”而活着,進而從根本上思考生活方式呢?估計不多。稻盛先生是極重視“意識”即“心相”的,生存需要態度,思考人為“什麼”活着,才能探討人該“怎麼樣”活着,故而懂得提出人“為什麼”而活,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生存態度了。故首先在此感謝稻盛先生用這樣的命題給予我們警醒。

或許與稻盛先生信佛有關,他的哲學是“以心為本”,他的企業原則是“敬天愛人”,連對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也用宇宙意識的觀點來闡述。稻盛先生説,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志、磨鍊靈魂”。在稻盛先生心中,“意識”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它操控着一切,這也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思考的原因。他的作品中一再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將人生和事業成功的起點,簡潔地從“強烈的願望”的開始,也許這有點唯心論,但是不是宗教不重要,先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向我們傳達了他內心的正確信仰。

成功的基礎是強烈的願望,我們應當有正確的意識與夢想。不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某種強烈願望,希望這樣或是希望那樣,而是在大腦中反覆進行模擬實驗,心中推演種種邁向成功的'過程。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見完成形態之前,假若實現沒有強烈的願望,不深思,不認真開展活動,那麼創造性的工作以及成功的人生也是沒有把握的。

保持樂觀並清醒的頭腦,學會理性、堅持。勝不驕,敗不餒。“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體現了先生思維的過人之處與豐富的人生經歷。我們一直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團結一致,不斷追求,更要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再接再厲,別應了那句“有難同當,有福不同享”。

極其嚴格的自我要求,剋制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 持戒,嚴格區分“自由”與“放縱”。每天自我反省而非煩惱,已知足感恩之心活着。從而不斷修造,自我提升。

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如此,學會思考,才能學會活着。

更多精彩讀後感推薦:

《荷塘月色》讀後感

《找對方法》讀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朝花夕拾》讀後感500字

《在希望的田野上》讀後感

《誰動了我的奶酪》讀後感

篇31:《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近日,讀書會的同伴推薦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讓我對稻盛和夫產生好奇,並上網瞭解了很多他的事蹟,使我打開了瞭解日本企業管理的一扇窗口。以前MBA學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時看的也大多數是西方的管理和商業書藉,一直以為西方的管理體系發展最全面,層次最高。讀了此書後,有一種感覺是,原來東方的管理還有着更高的境界,西方的管理是“術”,東方的管理上升到了“道”。

人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很大,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都盡力回答的問題。哲學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我們為什麼存在於此?稻盛和夫在本書中清晰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説,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沒有認真的思考,但是對於“我們為什麼存在”,估計是很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活着是為了什麼。翻書之前,我也靜心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活着?人們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吧:

一、活着是為了人類的解放。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反而貧乏了,人們變得現實了,這麼崇高的理想好象已不現實。

二、活着是為了真理,尋找真理。就象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無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着是為了吃更多的飯、享受更多,或是為獲得更多的名譽、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現在所有人都好象被現實劫持了,奔命勞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來。

四、活着是為了追求自己理想、實現自己心中目標。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了。人們解決了温飽問題後,追求名譽地位金錢大多隻是處於追求安全感、歸屬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層的需求。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其人生的意義,已不在乎名譽、地位與金錢了,即使追求的過程中帶來名譽、地位與金錢,但已超越了這些。

五、活着是為了受苦受難。斯科特説,生活是艱難的。確實是,我們活着受的苦還少嗎?

六、活着是為了愛。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對子女的愛。有些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人也會暫時開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以前追求的名譽地位金錢連糞土都不如。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每一線的陽光、每一片的綠葉、鳥鳴、微風,都是愛的體現,平時在馬路邊上感到厭惡的嘈雜紛亂,都充滿了愛與圓滿。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不就是提倡為愛而活嗎?

七、“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變的。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説: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意義,我們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1)創造、工作

(2)體認價值

(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眾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啟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説,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通過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為,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為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説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對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篇32:《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通過上一季《活法》讀書活動,我領悟了稻盛和夫的人生經營哲學。稻盛和夫從人不斷成長的角度剖析了人的一生就不斷修煉、提升心智的過程。在《人為什麼活着》書中,稻盛和夫則用宇宙意志的概念解釋了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宇宙之所以能夠從質子進化為原子、分子等等,都是因為宇宙的意志在不斷推動的。宇宙的意志這個概念利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就是你所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對於企業來説就是企業的文化與使命。我們在一個公司就要認真地執行公司的使命,深刻領悟企業的文化,這樣就能夠得到宇宙的意志,在企業中快速成長,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夠改變宏觀環境,但我們能夠適應把握宏觀環境。

“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我們一直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太習慣了逆境求生存。在逆境中我們會認真的分析當前形勢,制定走出逆境的方案。在逆境中我們時刻保持着緊迫感,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逆境中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逆境中我們不害怕失敗,我們敢於不斷的嘗試與創新。在逆境中我們不會滿足,我們充滿渴望與激情。在逆境中我們可以張揚人性的優點,我們充實,我們豪邁。而當我們成功時,我們開始自滿自大,我們開始固步自封,我們開始失去激情,我們開始猜疑團隊,我們開始害怕失敗。最終我們開始不斷走向失敗。如果我們能夠把成功也當成是一種試煉,我們就能夠從客觀的角度去思考成功。我們就能夠看到團隊的力量,同時也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在工作當也是一樣,當我們成功地完成了一個產品研發。我們應該把這個過程當成是一個試煉過程,我們應該去總結這個過程的得失,成而進一步提升、完善自我。

在這本書中作者再一次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我應該有一個夢想。人生是由努力和夢想組成的。一路走來,有磨難有坎坷,有淚水有喜悦.支撐我到今天的是心中的那五彩斑斕的夢想.夢想和希望是每個人生活的支柱,在夢想的裝扮下,將來的歲月會更加美麗絢爛.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潛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可能會失敗,但放棄則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

在夢想的旅程中,我要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是每個人對自己積極肯定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通過奮鬥和努力取得成功.當然,自信並不是盲目的自大,更不是不顧客觀情況勉強去做那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因為怕失敗,於是先給自己找一個後退的台階.自信會使我揚起成功的風帆.當達到勝利彼岸後的愉悦心理體驗,將永遠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獨具的.

把苦難當成是一筆難得財富,把挫折當成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列別捷夫説得好:”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來精焊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來時代的偉人”.凡是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都是經歷過困難和挫折磨練出的,就像火柴,如果迴避摩擦,它的一生就只有黯淡無光.每多一次失敗,並不意味希望更加渺茫,而是代表着你朝成功又近了一步.失敗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於直面失敗,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那麼我想或遲或早總會成功.

成功只在一念之間,所以塑造一個樂觀、堅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愛的博大照耀一切,用敏鋭的心感悟人生,用熱情的心擁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對待任何事情,我相信這個全新的我即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稻盛和夫在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因果報應法制。善根生善果,惡行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法則。人怎麼想,就會出現所想的結果,萬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結果都源自於人類的想法和行為,這是佛教教義中的因果報應法則,這項法則始終與命運並行,並形成波浪起伏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因果報應法則的影響力或多或少強於命運。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因果報應法則來改變與生俱來的命運。也就是説,如果一心向善、時時行善,命運的方向也會跟着往好的方向轉變。當人類具有善的意識時,便與造物主的意識--所有的生命都努力生存着,善哉善哉不謀而合。個人優美的意識波動,如果與宇宙的意識波動一致,則一切就會順利運行,事事成功,並且朝好的方向發展;相反的意識則與宇宙意識背道而馳,也必定走向失敗。

理解這項原理,也就能理解為何世間存在着沒落和衰亡。例如公司為何倒閉?通常是事業順利發展時,不曾自省未曾做過善事、沒做過為世人着想的事、從此不再認真努力工作等違反宇宙意識的行為,因而承受倒閉的報應。

目前我們所想的、所做的,可能在幾年或幾十年之後,時間雖不確定,但一定得承收結果;現在造的業(Karma)是因,其結果會顯現於將來。到時候才後悔或悲傷已經太遲,因此無論如何請將這件事記在心頭,希望每個人每天都有善行,因此走向美好的未來。

篇33:《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遭受苦難時,不要憎恨,不要側身躲避。要從正面接受苦難,努力克服它,這一點非常重要。--稻盛和夫

每個人對於活着的目的也許都不一樣,至少我不會想的太過複雜,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不論艱辛,不論成敗,我都會堅持。當然成就夢想過程是苦澀的,我願意去舔嘗。

個人認為,本書的適讀人羣為所有有志之士,但是最適合於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閲讀,去學習,然後總結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對於成功者是一種思想上的昇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戰略;對於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後繼者,是一種警戒,一種正確的引導。

稻盛和夫是少有的能夠把生存主題深化的商業領袖。很多的成功人士在擁有了大量的財富之後,心靈覺得空失,他們一直再去努力地尋找可以彌補這種空失的物質,他們通過慈善事業,各種娛樂活動,試圖去尋找,可最終依然覺得缺失。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可謂種種,但我認為有一種原因是造成他們缺失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的的單一低俗貪婪化和過程的急功近利,而這個原因卻是即使後來意識到了,也無法再去彌補回來的東西。也許是被金錢與現實的誘惑和驅使下過分地追求利益化,他們從一開始目的中只注重了現實和物質的追求,而缺失了精神境界的追求。因而他們費盡心機手段,甚至昧着良心做着危害社會的事情,最終即使得到了,卻感覺不到成功升級的持續快感,因為他們的精神世界沒有得到提升。因此稻盛和夫值得中國企業家借鑑和學習的不僅是經營企業的戰略,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性的修為和心智的提升,這也許正可堪稱為書中所多次提到的”超脱“。成功的最高境界也許不外乎於一種境界,那就是稻盛和夫書中所提到的”利用造物主給予的機會,磨練出純淨美麗的心靈“。”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有人成功了,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態度變得傲慢無禮,這就表示其人性墮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時領悟到單憑自己無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稻盛和夫的每一句話都讓我覺得經典。

人為什麼而活着,是一個深邃的命題。或許我們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尋找這個答案。《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本書,留下的是一個智者的教誨,他不只跟我們闡述了怎麼去成功,怎麼去經營一個企業。更重要的是他教誨我們為了什麼而生存。這或許只能是一個境界,我們去慢慢品嚐,或許不能馬上得其精華,最起碼樹起了一隻黑暗中的明燈。

篇34:《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的作者是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經營四聖”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創建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可謂是一個奇蹟。一個人一生創建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我想如果僅僅擁有技術、能力是無法實現的,而在於他懂得生活的真諦。1997年6月,稻聖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後,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馬上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而12年後的今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國做過一次訪問。

多年前,我看到一對夫妻拉着一輛滿載磚塊的非常大的板車,丈夫在前面拉、妻子在後面推,他們兩個人的身體前傾的差不多都是30度。我在想,就算四個我也撼不動這輛板車的,可是這個男人卻讓自己的妻子和自己一起到工地裏拉磚,將來我可不能讓我的妻子也去拉磚。

經歷過這麼多以後,回想起這對夫妻,卻認為其實他們是幸福的。每天拖着疲憊的身體很晚回到自己的居所,吃飯、洗澡,全身會覺得非常的放鬆,當一個月後拿到微薄的工資、把其中一大半寄回老家,給年邁的父母買糧食、給孩子交齊學費和生活費以後,他們的笑容是最甜美的。

現在很多人試問找工作是為了什麼,那肯定很多都是為了錢,為了錢頻頻跳槽,選擇工資更高的工作,卻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樂趣。少了關心家人與父母。

就在今天剛剛4月14日07時49分許,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回想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今天多災多難的日子裏,大家以自己的綿薄自力伸出援手,何嘗不是人為什麼活着最好的解釋呢?

其實就象一句歌詞裏説的“能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是 一種浪漫,更是一種幸福。

篇35:《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説實話,我對日本的東西不太感興趣,前一段時間讀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1Q84》,費時不少,收穫卻不多,我在心裏發誓:“以後堅決抵制日貨,包括日本作家寫的書!”於是,稻盛和夫的這本《人為什麼活着》一直襬在我的案頭未曾翻看,如果不是領導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本週必須讀完這本書,恐怕我不會對它產生興趣。可是,剛讀完序言,我就被稻盛和夫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再讀下去,就是不斷地產生若干的情感共鳴,所以,這本書對於我來説,也算是如獲至寶,手不釋卷了!

人為什麼活着?

稻盛和夫給我們的回答是: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着就是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心智,使其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肉體死後就可以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説,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己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己負責,活着就是為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對於稻盛和夫的這種宗教觀,我雖然不能全盤接受,但我一點兒也不排斥,因為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脱、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説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可不可以這樣認為:人是為了一種信仰而活着!

為了一種信仰而活着!這是我從書中找到的第一個答案,此外,我還找到了第二個答案――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核心理念是“敬天愛人”,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去做事,稻盛和夫堅持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所謂“愛人”,就是“利他”,就是為了幫助別人可以犧牲自己,秉持利他之心而活。稻盛和夫認為,獲取更高的利潤,對於經營者而言,對於企業而言,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讓自己周圍的厲害關係也獲得幸福,也就是説,商人做生意自己要賺錢,同時買賣對方也要高興,而且與生意有關的周圍所有的人都要高興,這種所謂“三方皆好”的“利他經營”模式,表達了作為日本企業界“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行商的極致,這也是他的企業獲得永續的繁榮和持久的成功祕密所在。

由此,我想到了蒙牛總裁牛根生,雖然在這本書中,稻盛和夫把牛根生當做了反面的教材,但是,不管他如何在成功中折戟沉沙,我本人十分佩服他創業之初看人看事的視野,十分佩服他的廣泛佈施的交際之道。牛根生在伊利期間,因為工作業績突出,上級獎勵牛根生一筆錢,讓他買一輛好車。牛根生卻買了4輛麪包車,分給有貢獻的部下一人一輛。牛根生年薪百萬元,大部分都散發給有困難的員工。員工逢病遭災了,牛根生帶頭捐款,出手就是1萬元。牛根生的品格、風範使部下感到,他辦企業不是為了個人當官享樂,也不是為了自己發家致富,而是為了企業的發展和員工共同富裕。,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乳製品企業。按照《福布斯》的排名,牛根生身價1.35億美元,居中國富豪排行榜107位。正當外界對牛根生的財富議論紛紛的時候,牛根生出人意料地宣佈將個人股份所得股息的51%捐給“老牛基金會”,49%做為個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後,將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會”,家人不能繼承其股權,每人只可領到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牛根生之所以有此驚人之舉,是因為他深諳“財散人聚”之道,牛根生認為,人生最快樂的時候是散財的時候,因為你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得到了精神享受。牛根生感慨的説:“一個人只做一些讓父母兒女或親朋好友感覺有價值的事情,遠遠不夠,一定要做一些能使更多人生計有保障、生活有變化的事,那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為周圍的人盡一己之力,甚至為人類盡一份心,釋迦牟尼把這種精神叫做“佈施”,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最後,問自己一個問題吧――我為什麼活着?

身為女兒,我為父母活着。

身為媽媽,我為兒子活着。

身為妻子,我為丈夫活着。

身為老師,我為學生活着。

篇36:《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在這次暑假前學校為了豐富我們學生的暑假生活,給我們發放了很多有意義的文學著作。我拿到的則是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這本著作。其實自己也一直想讀讀這位日本名人的著作,體會一下他與普通人不同的精神世界。

這本書主要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從宇宙、心智、慾望、人類的本性、人生的考驗、苦惱與憎恨、共生與競爭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了“人為什麼活着”這一哲學基本命題,並由此展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與經營智慧,揭示了企業永續經營、基業長青的奧祕所在。本書是寫給每一位中國企業家的心靈讀本,是企業家的人生與經營指導書。

雖然我不是一位企業家,只是一位很普通的學生,但這本書對於我以後的人生、職場,以及我對夢想追尋的道路有着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其實人為什麼活着?是一個人生目的。有些人活着,他等於死了,因為他只是得過且過,機械性的度過每天。而有些人死了,他卻等同於活着,因為他的靈魂還在不斷的追尋着。稻盛和夫認為人從生到死這期間,怎樣把靈魂變得純潔,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成功和失敗、幸運和災難,人生中遭遇的一切事情都可看作上蒼對我們的考驗,是上蒼給我們的“提升心性、磨練靈魂”的機會,因此我們要由衷感激。這一觀點是存在宗教信仰的。

其實,我自己就簡單的認為,人為自己活,也為別人活。為自己活是,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來之不易,作為一個人是有思想有追求的,在人生路上我們只有懷揣着夢想,經歷一些磨練,才能使自己生命更有價值。而為別人活是,社會是一個由多個人組成的大家庭,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也是他人創造的,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説我們也是為別人而活的。

稻盛和夫還分享了他事業成功的祕訣,就是:有堅定的經營哲學,並將之與員工共享。我想這也是很多企業家要學習的地方。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很員工的關係都是比較和諧的。還有對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人生・事業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這也是上次去格萊美公司時老總和我共同解析的人生方程式,他也是經常拜讀他的著作。成功的人總是不斷的借鑑,所以我們要想提升我們的境界也要經常讀好的名人著作。

這本書讓我收穫很多,我想我還會繼續讀稻盛和夫的著作。

篇37:《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近日,一氣呵成讀完了稻盛和夫先生所著的《人為什麼活着》,感觸頗深。稻盛和夫先生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家,一人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的企業,可謂成功者的典範。可是讀先生的書,卻感受不到絲毫成功者的霸氣和盛氣凌人,反而像和一位和藹的長者對話,温和的話語像汩汩清泉流過,盪滌我的心靈。

《人為什麼活着》是一本哲學書,是稻盛和夫先生對自己人生和事業的總結和提煉,處處閃耀着佛學思想的火花。通讀此書後,我對以下幾點感觸頗深:

首先,稻盛和夫先生主張人的肉體和意識是可以分離的。對這個觀點,我在初讀時是有些抗拒的。因為從小到大,我的腦子裏一直被灌輸着唯物主義,對於意識獨立於肉體之外這種觀點一直認為是錯誤的。但讀到後來,我漸漸領悟到其實課本里的東西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很多反科學的現象不斷髮生,無法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解釋。就像先生所説:所謂科學,不過是目前能力所及所瞭解的有限事實罷了。因此人的肉體和意識相分離並不荒謬。或許現在可能並不能通過某種方式驗證,但我已經不在骨子裏敵視這種觀點了。

其次,稻盛和夫先生相信輪迴。輪迴本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在中國更是被經常看做迷信。但通過先生的論述,使我相信: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個不斷修煉自己心智的過程。很多人其實並沒有實現所謂的成功。但只要我們心存善念,不斷健全心智,即使在活着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實現目標,我們也可以通過輪迴的方式繼續修煉,從而完成人類的進化。

再次,稻盛和夫先生認為,為了提升人性,人應該努力。這包括:1、為人類盡一份心,為世界盡一己之力的“佈施”;2、剋制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持戒”;3、在世事無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4、全心全力工作的“精進”。雖然,這些略帶佛教色彩的用語略顯晦澀。但我還是可以體會出人如何才能健全心智、提升人性。首先,要有大愛,要有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力的慾望;其次,要有約束。人畢竟不同於一般動物,人必須要有擔當,要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再次,要耐得住。人生道路跌宕起伏,既不能在一帆風順時趾高氣揚,也不能再陷入低谷時一蹶不振;最後,要努力工作。工作不僅僅是自己謀生手段,要把工作當做藝術品來做,不僅要認真負責,而且要精益求精。因為全心全力的工作往往收穫的結果要遠遠大於純物質帶給你的幸福。

最後,稻盛和夫先生認為年輕時吃苦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是成功人生的必要條件。因此,我體會,雖然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感到苦不堪言,但如果我們將之視為成功道路上必須經過的台階,那麼在克服這些困難時,我們的心態或許會有改變。

以上就是我讀《人為什麼活着》的幾點感悟。很多人將此類書視為心靈雞湯。

篇38:《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着?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着。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説: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正如稻盛和夫所説,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説,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還不如一笑而過。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用這幾種方法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2、保持謙虛絕不驕傲;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每天煩惱一下;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來避免煩惱的。

篇39:《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在欽州港項目部領導的強烈推薦和帶動下,我們項目部最近掀起了一股“稻盛和夫”風。我也花了將近一個星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名作《人為什麼活着》。這是一本讓人震撼、深受鼓舞的人生哲學著作。淺顯易懂、語言質樸、穿插其創業經歷和奮鬥歷程讓我更深入地感受到稻盛和夫深刻的人生哲學和經營智慧。

人為什麼活着?生命的本質,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記得我剛畢業來到欽州港項目部龍門預製場時,在無數個夜裏,我都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質問自己的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需要怎樣的人生?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絢麗多彩?

稻盛先生説,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志、磨鍊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再換一種説法,人生的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是稻盛先生的人生價值觀。這讓我想起了俞敏洪老師的經典語錄。他説:“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着,你儘管活着,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痛苦;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的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着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樑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這是我們做人的標準和成長的標準”。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能成就一番事業。但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鉅的,挺過來了就是勝利。不是每個人都能風聲水起,都能扭轉乾坤的。當我們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該怎麼做?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己?怨恨老天爺不公?是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棄?我覺得老天爺對每個人都很公平,機會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爺在對你關了一扇門的同時會在旁邊開一扇窗。

我覺得生命就是一場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我們就是為了讓這個夢中充滿自己喜歡的東西。每個技術員都有一個當項目部經理夢,不想當項目部經理的技術員不是好技術員。稻盛和夫指出,只有努力,而且是“做出不遜於任何人的努力”,事業才能最終獲得成功。為了實現理想,我們朝着目標一步步邁進,勤奮努力是不可或缺的。無論夢想和願望多麼高遠,現實中的每一天都要竭盡全力、踏實認真的工作。通向成功的道路是沒有捷徑的,只能是“每一天”的累積與“現在”的連續。

在平時工作中,一些挫敗和批評是難免的,我經常也會感到苦悶彷徨。稻盛先生教育我們:不管你遇到了什麼難題,都不要放棄。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把心態擺正。遭受苦難時,不要憎恨,不要側身躲避。要從正面接受苦難,努力克服它。稻盛先生,出身貧困;小時候正逢戰爭,房屋被美軍的飛機炸燬;國小畢業兩次沒考上理想的國中;13歲時染上肺結核,差點喪命;考大阪大學又落第;畢業時還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進了一家公司,又是連續虧本、連工資也不能如期發放的企業。他的人生也是遭遇很多苦難很多挫敗。這些逆境、挫敗就猶如人生路上的絆腳石,但擺正心態,我們可以利用絆腳石來墊腳往上爬,最後越爬越高,就能看到更多的風景。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的核心是“以心為本”。我認為“以心為本”的經營理念,成就了今天的京瓷。稻盛和夫的經營就是圍繞着怎樣在企業內建立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麼一箇中心點進行的。他決定“以心為本”來經營公司。為了公司的發展,每個人都竭盡全力。經營者不負眾望,努力工作;員工們相互信任,不圖私利。之後,在創業中雖然遇到了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但依靠着這些堅實而又緊密相連的心性基礎,依靠着這一簡單執著的經營理念,最終渡過了難關,成就了今天的京瓷。我認為我們公司同樣需要“以心為本”的理念。我們的工作是一個團隊的工作,團隊凝聚力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建立起牢固的彼此信賴的關係沒有構建團隊強大的凝聚力,那麼我們項目部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戰鬥力。當我們都有着一種主人翁的工作意識和家一般的歸屬感,大家必會竭盡全力,努力工作,以飽滿的熱情對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懇懇、盡職盡責、踏踏實實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公司為項目部創造利益。

《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看完這本書,最大的體會就是一種認同感。如果我們的生命不為自己留下一些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那麼我們的生命就是白過的。人的一生應該是奮鬥的一生。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至於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至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活就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保持端正的態度去對待人生、對待生命,勇於創新、創造,進而實現個人價值,人生就應該這樣活着。

篇40:《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近期黃總給我們推薦了《人為什麼活着》這本書,從名字上就把我鎮住了,作者取了這麼一個大的名字作為書名,同時也是提出一個廣闊的思考話題,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稻盛和夫確實不是一般人,《人為什麼活着》我是第一次讀,讀了之後感觸很深,不由得去了解作者生平。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電(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在日本四大“經營之聖”(另三位分別是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齡最小(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而被尊為“聖”的。

事業成功之餘,稻盛和夫1984年創立“稻盛集團”,同時更創設「京都賞」,每年表揚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卓越貢獻的人士。此外,並出任以年輕一輩經營者為招收對象的「盛和塾」校長,培育新世代經營者不遺餘力,其經營哲學被日本企業界奉為圭臬。主要著作有《稻盛和夫的哲學》、《企業家成功之道》、《追求成功的熱情》、《敬愛天人》、《愣頭青的自傳》、《稻盛和夫的應用哲學》、《你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等。

我一直是一位喜歡營銷的青年,拜讀過諸多企業家的成功之路,對馬雲、柳傳志、牛根生、史玉柱等非常佩服。但讀了《人為什麼活着》,瞭解了稻盛和夫之後,感歎自己的視野亟待開闊啊。作為一個企業家,稻盛和夫能在有生之年經營兩家公司進入世界500強,不僅在管理上有所成就,在管理著作方面也有這麼多的貢獻,令人心生佩服。

我們每日忙於各自所從事的工作,對於工作中的得與失,成與敗,往往會鑽進這種表象的簍子,而忽略了站在簍子的外面,進行總結,思考人性。

稻盛和夫在工作管理之餘,撰寫了眾多的管理文獻,給我們的成長提供了不少幫助,給其他企業家也同樣具有參考借鑑。

他在書中提出了一種論點: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在書中稻盛和夫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許多中國一線企業家,可以經受任何艱難困苦的煉獄,卻偏偏經受不住成功的磨難。問題在於,他們沒有像稻盛和夫那樣認識到“人生與經營活動是相通的”,沒有回到人生和心靈脩為的原點去經營企業。其實,正如稻盛和夫在本書中竭力闡發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學與經營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學如出一轍。

稻盛先生的哲學並不是在他成功和成名以後才總結出來的,在他創業之前,在一家虧本企業當科長時,他就已經在工作實踐中開始探索人的心態同人生和工作結果之間的關係。當他創業後,就把自己在經營以及生活實踐中一點一滴的感悟記錄下來,彙編成“京瓷哲學”(後又被別人稱為“稻盛哲學”)的小冊子,發給員工學習,並與員工一起在實踐中貫徹。

稻盛先生在經營實踐中悟出了“稻盛哲學”,並把“稻盛哲學”忠實地貫徹於經營實踐,使事業獲得巨大發展。又把在發展中的新的實踐經驗再提煉,進一步豐富了“稻盛哲學”。50年間不斷循環,使經營和哲學,理論和實踐達到高度的、近乎完美的統一。

2008年10月28日馬雲先生專程去日本京都向稻盛先生請教“企業家靈魂的問題”,實質上就是這個人生目的問題。

人為什麼而活着呢?認真提出和思考這樣問題的人並不多,我們芸芸眾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為什麼活着,生活的意義何在?似乎不必考慮,想思考也深入不下去。有些人甚至迷失了人生目的,因而誤入歧途。

稻盛先生説: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都是同意語。再換一種説法,人生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因為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好事做好事”,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一定會出現轉機,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

正因為他將“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並在實踐中忠實地貫徹,使他對事物的判斷變得很簡單,他的人生和事業很順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果報應是佛家經典,作為共產黨員,我不信佛,但是我們應該行善,與人為善,為客户着想,為公司着想,善待客户,對消費者以誠相待,客户能把貨銷出去,為消費者做好服務,消費者形成口碑宣傳,帶動銷售,渠道建立了,基礎打牢了,生意才會好,企業才能持續長久發展。

信息時代,我們應該找時間為自己充電,理論先行,提高修養,做一名優秀的員工,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篇41:《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説明我確實是活着的,可是我為什麼活着,活着是為了什麼,這既是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關乎我人生的基本問題,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

我得老實承認我是個懶散的學生,沒有學會學習學會品味,網上的快餐信息接受得多了,好書沒怎麼看過,以至於習慣了斷章取義。近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着》,一開始偶爾看到一兩句不順眼的就想反駁,但繼續看下去又覺得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層層地剝開講給我們聽,用嚴謹的思維一步步地論證他的觀點,而他又能説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覺得晦澀。我,已深深為先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

先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着就是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心智,使其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肉體死後就可以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説,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己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己負責,活着就是為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芸芸眾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為什麼活着,生活的意義何在?稻盛和夫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因為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脱、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説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可不可以這樣認為:人是為了一種信仰而活着!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心為本”是其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敬天愛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訓。

這些是做企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書中説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總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後又產生新的問題,有些問題總是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悦與幸福一樣,也需要和痛苦和艱難來對比。當我們遇到阻礙時,不會為此感到膽怯和失落。與其失落不如樂觀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並且樂觀地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擺脱困境,心中始終相信對未來的期望。我們要如何做到不去煩惱了,稻盛和夫給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謙虛絕不驕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讓大家每天煩惱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這樣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

篇42:《人為什麼活着》的讀後感

昨夜西鳳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流動的生命,流動的激情,蹉跎的歲月,易逝的青春,驀然回首,消失殆盡。

留下一分鐘思考,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留下一分鐘領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留下一分鐘感慨,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留下一分鐘探索,人生的真諦是什麼?留下一分鐘,細細咀嚼“人為什麼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四大類: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現在的我們涉世未深自然是屬於最低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幹什麼事,都是依照本性去做,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以及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與其説是“天真爛漫”,不如説是“糊里糊塗”,懵懵懂懂地延續着生活,隨波逐流,別無所能,渾渾噩噩,碌碌無為。這樣的生活就像是一覺醒來,黑暗朦朧中萬丈刺眼的光芒,飛揚的心靈,落進了痛苦的軀殼。漫無目的的尋尋覓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懷着一顆悲天憫人之心,長吁短歎……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至於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至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保爾曾這樣定義人生的意義。

知世如夢,無所求心。人生固然一夢,但一生中也就只有一次這樣做夢的機會,何不好好把握,豈能這樣混混沌沌的度過呢。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的努力吧。亞歷山大・辛德勒説過:我們的雙手會枯萎,我們的肉體會消亡,然而我們所創造的真善美將與時間同在,永存不朽。這是創造的永恆,也是人生的真諦。付諸行動吧,要相信,一切皆有希望,每個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創造者。並且這樣的創造,即使蒼天崩潰,也不會泯滅不會淹沒。那麼我們應踏着驕陽,邁過江河,迎着星光,向着宇宙穹窿的盡頭出發,無怨無悔的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真諦。讓遠處的聖光照亮我們的心靈,追求神往的終極,昭示我們從有限的,苦難的塵世走向自在的解脱之道。帕斯卡爾感慨:人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那麼讓我們開拓思想,堅定信念,探索我們人生的意義吧,即使脆弱也帶着思想思考。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眾裏尋他,驀然回首,景然躍目。

追逐着前進,尋找意義的所在。它似清晨的霧靄虛無縹緲,似夜晚的繁星若隱若現,似流水中的落花漂浮不定。在天涯深處,在海角的盡頭。這樣的尋找令身心疲憊不堪。

靜心思考,讓內心擁有寧靜的海洋,讓平和籠罩你的心靈,讓友情,愛隨之滋長,讓生命即時即刻地舞蹈--人生不會暗淡,可以這般綻放光輝。

值得珍惜的痕跡消失在歲月的盡頭,讓時間洗滌,願你蜕變的單純又自然,不求別人的讚美,恭維,不求別人的鮮花與掌聲,只求瞭解與珍惜。人生可以如此蜕變,依舊精彩。

生活總有悲歡離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虛,重擔,失敗,怠惰。但終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輝燦爛,我們怎麼可以不珍惜呢?生是遺忘與珍惜的結合體。

尋覓久遠,可終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義,因為它有時就在我們的面前,只不過我們缺失的是發現它的眼睛。

王國維的事業三境界使我從《人為什麼活着》中領悟到人生也如此的三境界。獨上高樓,衣寬不悔,眾裏尋他,燈火闌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613v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