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自傳的讀後感多篇

自傳的讀後感多篇

自傳的讀後感多篇

自傳的讀後感1

想必大家都聽説過居里夫人的自傳吧,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居里夫人的人生吧。

居里夫人是一八六七年十一月七日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

居里夫人在巴黎的那段時間,由於生活困難,條件艱苦,但是,居里夫人沒有被困難嚇倒,沒有放棄學習和實驗,而是,更加努力學習。當時,居里夫人急切需要一個實驗室做實驗。但是,建立實驗室需要很多的資金,居里夫人也就只好減少自己的生活費用。租一間比較小的房子當實驗室。來供各種實驗,居里夫人特別喜歡探索新事物,集中精力專研科學研究,有着吃苦耐勞,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全部是具有放射元素,非常危險,居里夫人為了追求真理,抱着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的態度,在困難和危險中攻破一個個難關。

居里夫人在實驗過程中,所實驗的全時放射性元素,對身體有很大害處,居里夫人遇到困難和危險時候,從不想着放棄的念頭,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戰勝困難,刻苦困難,因此,在她那持之以恆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中,發明的鐳元素。鐳元素的出現,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居里夫人獲得了很多獎項,這些榮譽來自她的刻苦努力,和不斷的積極探索。在遇到困難和危險時,永不低頭和退縮,這種精神力量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自傳的讀後感2

這個假期裏,我讀了《居里夫人自傳》這本書,它是法國獲得過兩屆諾貝爾獎的人,這本書是她寫自己的生活的。

在她十六歲時就讀完了波蘭中學,不但在巴黎大學當了女教授,還在191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夫人的醫生是十分坎坷的,早在幼年時就失去了母親,這對她來説是多麼大的大的打擊呀!但她不但沒有屈服,還同丈夫一起煉出了鐳,就在他們高興時,丈夫又遭遇了車禍,雖然她受到了很沉重的打擊,但她還憑藉自己的毅力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並第二次獲得了諾貝爾獎。

居里夫人就是一位這樣的女性,不管經歷了怎樣的挫折,不管遭受了多大的打擊,還是依然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這種精神多讓人敬佩,又讓多少人自愧不如,我們都因該向她學習,學習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

自傳的讀後感3

不知在哪看到有人説:讀劉良華的書是一種享受。暑假閲讀書目里正好有他的書,所以就買來讀一讀。《教育自傳》是回憶自己做孩子、做學生及做家長、做老師的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歸為三類:一是做孩子的時候祖父母、父母或兄弟姐妹是怎樣教育我的話二是做學生時老師是怎樣教育我的話三是做家長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書中沒有大理論的説教,只有一種樸實的描述,一種坦誠的訴説,在近乎調侃的。言語中,用敍事的方式來揭示樸素的教育內涵,它讓我們走近教育,還原教育事件,體味人物的內心感受,給人一種教育就在身邊,教育就在生活中的感覺。

“做學生的故事”與“我的生活故事”一樣,都是作者的成長故事。我們回顧做學生的那些時光,我們幾乎不曾對自己的身體成長有什麼感觸,但精神的成長就不一樣,一些事件,一些人物,甚至某個細節,老師的某句話,某個不經意的眼神,都會對我們的精神產生影響。在這樣的影響中,我們的精神與身體一樣慢慢地發育了、長大了。

在這部分內容中,我比較看重作者的基礎教育故事,即“國小的故事”、“國中的故事”和“高中的故事”。這些故事充滿活力,讓人更多的從“人”的角度出發雲思考問題。“影響我的‘重要他人’”,是他的幾個老師,一個是國小的胡老師,另外兩個是中學的王老師和塗老師。胡老師的出現至關重要,他拯救劉良華於水深火熱中,他的信任和器重,空前地增強了他的自信,在老師那裏,他獲得了尊嚴,用作者的話説就是“農奴翻身”,乃至於“小人得便猖狂”。也許這就是作者認為教師是高危職業的主要原因。如果沒有胡老師的出現,也許就沒有現在這個站在大學的講台眉飛色舞、口若懸河、妙語連珠的劉良華嗎?另外兩個“重要他人”,王老師以女性的魅力和高貴的精神氣質征服了學生,在很多時候決定學生的人生道路;而塗老師則在氣質上相形見絀,“上齊下齊,粗脖子,圓腰,整個身體像個吹足了氣的塑料袋”。但正是這個“塑料袋”老師,卻教會兒作者最可貴的一點:寬容。這是人類精神上最重要、最應該援用的氣質之一,“寬容”很美妙也很重要,老師送給他的這份禮物是如此厚重。劉良華在工作中不曾與人發生衝突,或泰然處之,或置之不理,他似乎有意在躲避衝突。我想,他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他“底色”中的善良和受益於師長的“寬容”使他平心靜氣,最終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可見老師的作用不謂之不大,正如作者所言:教師是一種高危職業,它可以成全一個孩子的一生,也可以損害孩子的一生。那麼,如履薄冰,時時提醒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當是做教師應該特別明確的原則,或是應該時時具備的一種警覺。

我要時時向這位心中裝着學生的學者學習,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不忘自己的職責,讓我的學生快樂而健康的成長與學習!

自傳的讀後感4

這是李開復唯一的一本自傳,字裏行間,是歲月流逝中沉澱下來的寶貴的人生智慧和職場經驗。搗蛋的“小皇帝”,11歲的“留學生”,26歲的副教授,33歲的蘋果副總裁,谷歌中國的創始人,他有着太多傳奇的經歷,為了他,兩家最大的IT公司對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選擇,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透過這本自傳,李開復真誠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成長史、風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燭照人生的心靈史,也首次全面的披露了他親歷的蘋果、微軟、谷歌等IT巨頭風雲變幻的內幕。娓娓道來,字字珠璣。

輕輕地合上最後一頁,內心的那份崇拜升到最高點,李開復的人生竟如此富有傳奇色彩!年少的頑皮、青春的激情、大學的痴迷;對改變世界的嚮往,對人生選擇的執着,對中國大學生的期待。他的一段段人生經歷與一種種人生閲歷共同勾勒出一幅精彩的人生畫卷。我從他的自傳中讀出了成功者的共同特性,勤奮的付出、積極的爭取、遠大的抱負、寬廣的胸懷等等。縱觀書中描述的李開復的成長經歷,有很多令人感歎,令人仰止的內容,比如他的學齡前的超乎尋常的調皮以及在上學時的種種非同常人的表現,都體現出一個天才人物的特質,這樣的特別性一直延續至大學,這不是所有孩子能或者會經歷的,畢竟這些發乎內心,只能解釋為天賦使然。

那麼這些更多是作為娛悦和吸引讀者的內容,精彩而遠離,對主人公是真實的,對普通讀者卻是虛幻的。書中提到的人應“Lead your life”而不是“Live yourlife”,這道理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畢竟,芸芸眾生,大都只能是“Live your life”的。當然,把“Lead yourlife”作為人生追求目標也是非常好的,這也為什麼人需要有信仰的原因。對大多數人來説沒太多可供效仿之處——畢竟天才並不是隨處可見的。但李開復的職場經歷對讀者來説卻是一大筆財富,無論他是在蘋果,還是SGI,或者在微軟、Google,豐富的職場經歷,大量生動的職場經歷的描述如一幅濃墨重彩的人生畫卷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精彩紛呈而又跌宕起伏,並且可供讀者學習和效仿。

而他面臨每次職業轉換時的心理歷程變化,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參考,並印證了一個道理——機會屬於有準備的頭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李開復從小就展示了天才的一部分,但他的職場成功卻離不開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勤奮努力。這能給更多的後學者提供有價值的道理——不管你是天才還是普通人,對成功的追尋加上後天的勤奮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拋開專業書籍,嘗試去狩獵更多領域的知識,我需要堅持。我也確實需要在不同領域的書籍中去獲得某些方面的長進,至少在思考問題時能夠拓展自己的思路,更多方面,更多因素的去考慮。

自傳的讀後感5

利用寒假的時間,我忙中抽閒,讀了《富蘭克林自傳》。一開始,我看到那麼厚的書那麼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就不想讀,不過後來我被富蘭克林的生活所吸引,三天就讀完了全書。

本書的內容簡單明瞭地説就是富蘭克林自己寫的一本回憶錄,描寫了他一生中見過的人,經過的事。寫了作者17歲時因為和哥哥生活不合而離家,開始自己創業,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在今後的生活中富蘭克林以博覽羣書、勤勞勤儉、樸實善良和勤奮上進這四大元素使他從一個窮困潦倒的小販變成了美國甚至世界上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作家和社會實業家,被譽為“美國人的象徵”和“現代文明之父”。

富蘭克林是多麼頑強不屈啊!他正是靠這種精神使他從天災面前重新站了起來。使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而我,一遇到芝麻般的困難就想退縮。

去年的10月23日,我被學校籃球隊落選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籃球打得好的人多得是,本不該讓我心如刀絞,而我覺得老師選舉得有點不公平,這讓我心裏極度不平衡。我腦海裏浮現出一個放棄當籃球運動員的想法,幸虧我及時想到了巨星喬丹説的:“即使命運使我跌倒100次,我也要第101次站起來,這便是熱愛的力量!”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重新振奮起來。

富蘭克林一生博覽羣書、勤勞勤儉、樸實善良、勤奮上進,即使成名後也不沾沾自喜,是多麼一股堅強的心啊!我卻不知迎難而上,真應該儘快改正。

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實現我們美好的理想。富蘭克林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自傳的讀後感6

《從文自傳》給我的印象就是它不只是一本自傳,也不像其它的一些自傳那樣高深而又難以理解,它的這本書給我更多的感覺是具有親和力,像與朋友間那樣交談。所以我並不覺得它是一本自傳,反倒覺得那更像一本記載風俗人情、世故變遷的油畫。

“我到這街上來來去去,看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樂又如何憂愁,我也就彷彿得到了一點生活意義。”人生不是乏味的,即使穿梭在人山人海中,我們也依然可以經歷一場又一場唯美的邂逅。沈從文用自己的最樸素的筆調,勾勒出自己記憶中的城。

一切就像他自己所自白的那樣,他是一個讀書人,然而又不似其他讀書人那般規矩。他不似許多隻會受旁徵博引書袋的讀書人,不像他們那樣只懂得從各種發黃的書籍中摘取前人意見。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除了良好的教育以外,從文從小就有許多令人不易察覺的過人之處。我覺得從文是個膽大心細、求知慾十分強烈,善於觀察、極具洞察力,而且記憶力驚人的人。

另外,我還覺得他是個十分有主見的人。就像文中有一段文字令我眼前一亮:“我看到他們在日光下作事,又看到他們在燈光下商量,那長叔從一會兒跑出門去,一會兒又偷偷跑回來悄悄説一陣,我裝作不注意的神情,算計到他出門的次數。這一天他一共出門九次,到最後一次,我跟在他身後,走出到屋廊下,我説:‘四叔,怎麼的,你們是不是預備殺仗?’‘咄,你過小東西還不去睡,回頭要貓兒吃你。’於是我便被一個丫頭拖到上邊屋裏去,把頭伏到母親腿上,一會兒就睡了。”這是沈從文説起自己幼年的事情。

那時他才只有幾歲,卻十分善於觀察,而且很有毅力,很專注。他觀察大人們的言談舉止,精明的他深怕別人懷疑自己,故又裝作不注意的神情,偷偷算計他們出門的次數。

兒時的他真是一個討人喜愛的孩子。

從小書到大書,從自己到整個世界,從平凡到不平凡,這,就是沈從文的人生之書。

自傳的讀後感7

想必卓別林這個名字對於大家來説都不是很陌生,因為它是一個世界級著名的娛樂大師,一句喜劇大師。他這一生給我們貢獻了非常多經典的橋段,以及經典的喜劇畫面,在那個沒有聲音的年代,它能夠用畫面來呈現出滑稽搞笑的場面,讓我們捧腹大笑,確實是值得人敬佩的一個偉大的大師。

在沒有看《卓別林自傳》以前,我也一直以為卓別林是一個性格非常開朗且活潑的男孩,所以才能在喜劇舞台上給我們呈現出這麼多經典搞笑的橋段。但是看了他的自傳以後,我才發現原來他這一生這麼的悽慘,無論是年少的時候還是在成名以後他的悲劇都是時刻在發生。有人説一個喜劇人的一生是非常悲慘的,因為他把所有的笑料都放在舞台上了,所以他的生活過的非常的悽慘。

看了他的書以後,我也知道他在小時候跟貧窮作鬥爭,在長大以後無論是成名以後還是在退休以後他的一生都過得非常的悽慘。而且這位喜劇大師還有一個抑鬱症,在舞台上它他是一個開朗性格活潑的人,但是在舞台下他卻是一個悶悶不樂整天不開心的人。都説一個人如果在舞台上也是喜劇人,在台下也是喜劇也那麼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所以我們在看卓別林的時候,他在舞台上有多搞笑,他在生活中就有多沉悶。

或許這也是上天的公平之七年級個人如果能夠成為大師,那他總有一些方面是有缺陷的,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這或許就是人生吧。不可否認的是他在喜劇方面的成就非常的大,但是他在生活中過的確實非常的糟糕。他把這一生都奉獻給了舞台,但是他的生活卻沒有人能夠理解,所以最後抑鬱而終也成為了人生的一大遺憾,也成為了我們這些觀眾的一個遺憾。

自傳的讀後感8

爸爸喜歡讀沈從文的書,旅行在外,還帶了本《沈從文文集》在身邊。我也搶來讀,讀到《從文自傳》的兩篇文章,我笑了。這個沈從文可真有意思。

這兩篇文章分別是:《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文章寫了沈從文小時候上學和逃學的故事。他把學校的教科書叫做小書,把課外那些亂七八糟的知識叫做大書,很形象。

沈從文是著名的大作家,通過讀他的自傳,可以瞭解到他的.童年。他能夠成為大作家,一點都不奇怪,原來大作家的童年生活是這樣豐富多彩。

沈從文從小就很聰慧,上私塾前已學會了五六百字。讀書背書對於他來説,並不是很困難。讀書生活有點枯燥,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很精彩,於是他跟隨表哥開啟了第一次逃學之旅。

逃學途中,沈從文看到了家裏和私塾裏看不到的現象,聽到了家裏和私塾裏聽不到的事情,學到了家裏和私塾裏學不到的知識,讓他大開眼界。城裏是個小世界,城外是個大世界,城外有廟,有會館,有祠堂,空地廣闊。那兒聚着小手工業工人,沈從文就走到那兒去,他們做什麼,他就看什麼:剃頭匠的大而黑的肚皮,苗婦人揹着小苗人輕聲唱歌,殺人處的屍體被野狗拖走咬碎,鐵匠鋪裏的國小徒拉着風箱,打着鐵器……他觀察着這一切,腦子裏常常會冒出疑問,他也在觀察中尋找答案。逃學多次,每當被發現逃學,沈從文就會受到私塾或家裏的處罰,挨一頓打,或罰跪一炷香的時間。但沈從文從不感到冤屈。他的腦子裏回想着逃學途中所看到的種種有趣的事情。

沈從文真是個調皮的孩子。

後來進了新式學堂,沈從文更加放飛自我了。跑到山上認識樹木和草藥,到河裏摸魚,用枯枝在河灘上燒來當點心,整天泡在水裏洗澡……有時碰上苗鄉趕集,到賣牛處看他們討論價錢盟神發誓的樣子,又過賣豬處看那些大豬小豬,被人提起時的大呼小叫,又到賭場上看那些鄉下人一隻手抖抖地下注……沈從文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他廣聞博記,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作品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我在想,沈從文如果老老實實坐在教室,做一個乖學生,他能成為大作家嗎?恐怕有點難。如果沈從文不好好讀書,一心只想着到處瘋玩,他能成為大作家嗎?恐怕也有點難。所以我並不鼓勵現在的學生要逃學出去玩,那麼,週末,寒暑假總是可以的,不能老窩在家裏吧。認真讀書是必須的,認真讀書之外,走出教室,走出家門,去旅遊,去參加社會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説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説,很重要。

暑假回湖南老家,碰到爸爸的一個學生,這個叔叔做美的家電懷化總代理。他説了這麼一件事:他下面一個經銷商的兒子清華大學畢業,年紀不小了,還沒結婚,事業也無成,只能在自家門市站櫃枱收銀。讓我很震驚。他能考上清華大學,書一定讀得很好;清華大學畢業卻一事無成,肯定讀書之外的知識太貧乏。

如果説我讀《從文自傳》有些收穫,有些感悟,那就是:我認識了課內知識和課外知識的關係,認識了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關係。書,要好好讀,但不能讀死。

自傳的讀後感9

最近讀了一本關於沈從文的書,是他的自傳。初認識沈從文是從他的《邊城》開始的,那時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寫得那麼美,原因是什麼呢?讀了《沈從文自傳》後,我知道了原因。

《沈從文自傳》是他的散文體自傳,記敍了他二十年前的經歷,即他離開湘西到北京之前的經歷。用他自己的話説,那就是:“拿起我這支筆來,想寫點我在地面上二十年所過的聽的日子,所見的人物,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也就是説我真真實實所受的人生教育。”讀完整篇我就兩個感受,一是沈老的少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二是以前的社會太封建、人們也太愚昧了。

他的勇氣是我最佩服,原文提到:“雖然在半夜時有人從街巷裏過身,釘鞋聲音實在好聽,大白天對於釘鞋,我依然毫無興趣。”在漆黑的夜晚,發出“叮叮”的聲音,要是別人早就被嚇死了,而他竟然覺得那聲音好聽,可見他真的有勇氣。還有別人都避之不及的屍體,他竟敢用木棍去敲,去戳。想到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我到現在連上台講話的勇氣都沒有。

他少年的生活是我最羨慕的。在書中,他説:“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卻在玩樂中學到了不少。”是的,在玩樂中,因爬樹,他認識了三十中樹木名稱;因爬樹摔傷自己去找藥,又認識了十來種草藥;不僅如此,還學會了釣魚、採蕨菜、菜筍子、捕獵等等。看到他小時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那時我也很好動經常約幾個夥伴瞞着父母到山上玩耍,搞得一身髒,回家就被媽媽大罵一頓;有時也去小溪裏捕魚,捉泥鰍。特別是在李子成熟之際,我也會爬到樹上去摘李子吃,有時從樹上摔下來,渾身是傷,還不敢讓家裏人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多麼的無憂無慮,天真、膽大,現在,真的是隻能想想而已。我想沈老先生在寫他小時候的生活時也有這種感受吧。

雖然從他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到了不少的樂趣,但他所寫到的其他事也是我深感震撼。

在辛亥革命時期,對於殺人的那種方式,我真的很難接受。“把犯人牽到天王廟大殿前院坪裏,在神前擲竹簍,一仰一覆的順笅,開釋,雙仰的陽笅,開釋。雙覆的陰笅,殺頭。生死取決於一擲。”用這種方式來決定人的生死,真是太愚蠢了。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淺。

也就是這樣的生活經歷給了沈老先生豐富的寫作材料。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的“只是當十五年後,我能夠用我各方面的經驗寫點故事時,這些粗活野話,卻給了我許多幫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所以説,藝術總是源於生活的。從這本書中還讓我們認識到了湘西人的勇敢、彪悍以及原始的湘西生活。

自傳的讀後感10

名利,多少人夢寐以求並且為其不惜一切代價。可是居里夫人不是。就連愛因斯坦都曾經説過:“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個不為盛名而顛倒是非的人。”

在小的時候,她便會用智慧矇蔽愚蠢的考官,在那個可怕的時間裏,俄國人侵略波蘭,俄國佬兒讓波蘭的學生用“謊言”來回復他們,而聰明的瑪麗總是被叫來回答,那一刻,她小小的心靈總是被屈辱和恐懼佔領,作為一個愛國的學生,謊言帶給她的是無邊的屈辱和痛苦,可她堅持下去了,因為她明白,祖國的未來等着她去創新、建造。她是一個勇敢的少女。當祖國被外國侵犯時,她選擇離開自己心愛的祖國,孤身一人前往巴黎,在陌生的城市中求學,終於有所成就。

可是命運仍不給她喘息的機會,在一九零六年十九日,她失去了和她一同奮鬥的丈夫——皮埃爾居里。她沒有想放棄什麼,而是繼續努力,更專注的投入到鐳的研究中。她一次一次的獲獎,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她對工作的半分注意力。

她雖然出身貧寒卻對金錢視如糞土,她雖然旅居國外卻有着強烈的愛國心,她在中年時失去了自己事業和生活的最好伴侶,她經歷了那麼多的精神痛苦和疾病折磨卻從沒有減弱對科學的探索,她在永恆的奉獻中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我們雖做不到像居里夫人一樣偉大,但是我們要學習她的精神,為自己的信仰不懈努力奮鬥!

自傳的讀後感11

我在這個寒假看了很多的書,其中我比較喜歡《居里夫人自傳》這本書。

這本書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居里寫的,她把居里夫人的一生寫的生動、形象。

居里夫人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後來,她最愛的大姐因病去世,這讓居里夫人的童年充滿了悲傷。因家裏生活條件貧困,居里夫人十幾歲的時候就去外地當了家庭教師。直到二十四歲,才完成了上大學的夢想。上大學的居里夫人非常刻苦,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因此她在科學研究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還樂於指導別的科學家,給他們了巨大大的幫助。直到去世前還牽掛着她工作的事情。

從這本書,我懂得了,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6194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