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大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大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大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大學》讀後感 篇一

《大學》是我國古代儒家重要的教育學著作,較全面地論述了儒家大學教育目標、教育方法與教學的步驟等內容,其教育思想對於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及大學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育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將美好的道德發揚光大,使民眾面貌日新,達到最高的善的境界。第一條重在修己,第二條重在治人,第三條是最終目的。

為了實現大學教育的三個目標,《大學》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八條的核心是修身,正如文章所説的“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中前四條體現修身的過程,從接觸事物開始,獲得正確的知識和認識。(範_文_先_生_網)在這個基礎上逐漸調整和淨化自己的思想觀念,樹立堅定的志向和意志。最終使內心達到純正的境界。後四條體現修身的成果,由自身,到家庭,再到一個國家,再到全天下。修、齊、治、平是所有正統儒家士人努力的共同目標。八條目前後相續,逐個遞進而又相互聯繫,體現了過程與效果的統一。

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自我教育。在整篇文章中,都強調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即“修身”“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 之所以説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之所以説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因此,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才能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讀後感 篇二

在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我們是否想過《我的大學》生活?在我的大學,是否也會像童年那樣“風調雨順”呢……讓我們一起走近作者的大學生活吧,讓我們一起感受進一步的人間生活。 在第一篇,就講了“我”是如何為了填飽肚子,到碼頭當搬運工的事情,同樣也“相信”自己上大學是件美夢。但是,人不通過自己的拼搏,怎麼能達到對岸?光想着天上掉下來餡餅的事情,也許會被你碰到一次,可是以後會嗎,這種事情會永恆麼?所以,第一章短文就教給了我:人間是現實的,大人賺錢也是不容易的。

《大學》讀後感 篇三

在《太陽城》中康帕內拉對於未來理想社會中人類發展從人口的再生產、培育、婚姻、社會分工等多個角度展開描繪,較為詳細的展示了人類未來發展的圖景。但是這種描繪存在很多不足,而且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地步。因為“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在康帕內拉的《太陽城》中,在社會制度方面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這種進展離真正的自由王國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在這個社會中,分工沒有消失,勞動也不是出於自願,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沒有真正實現,還存在着諸多制約個人發展的因素,這些因素都將轉化為阻礙個人發展,社會進步的異化力量,理想社會不會也不可能迅速到來。

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現並不是偶然,而是具有歷史必然性的,在剔除該理論中的空想元素後,會留下很多具有啟發性的、前瞻性的理論和思考,我們不能無視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中的地位,雖然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思想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但是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意念永遠不會消失,這種意念也正如康帕內拉在其《太陽城》中傳達出來的思想一樣永放光芒。

《大學》讀後感 篇四

一、講解“大學”概要。

《大學》是我國優秀文化寶藏之一——“四書”中的一書。“四書”除《大學》,還有《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傳揚的是儒家思想,我們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國有着深遠的影響。“志於學”是他求學的動機,何謂“志”?朱熹説:“心之所之謂之志”,“志於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可見,“志”乃是一種“志向”、一種“追求”、一種“意志”、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學”就是指不斷“學習”,會成就“大學問”,“學多了”,你就擁有“大學”問。

同時,“志於學”也藴含着將對“學問”的追求作為自己的價值選擇。因此,孔子這位聖人改變了中國文化史。

因為他開創了“學術研究、道義探討”(做學問)成為終身事業的新行業。對當時來説是一個偉大舉措。

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諸子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個學派最為著名。先秦法家學説思想上與儒家對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孔子學説與法家農戰思想對立,致使國家“必貧而削”。

“農”指農耕和放織。“戰”指戰爭。而儒家提出的卻是“做學問”的事。

所以有人説,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大學”概要,旨在瞭解孔子的“大學”思想,不僅要“志於學”,而且成為專門的一個行業——道出了“大學”的價值所在。

二、如何才會“大學”。

那麼,如何才能具有“大學”呢?子曰: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庸人之所以成為庸人,無他也,好學不好學。孔子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也因此不論做什麼事都能體現“好學”,即追求完美,就像我們的校訓——做我,做最好的我。其實,我們的校訓滲透着聖人的思想。

他一生中牟取的第一個職業稱委吏,古代管理糧倉的小官。他做得很好,有古文為證“會計當”。一年後,他放牧,又做得很好。有古文為證:牛羊茁壯。然而,孔子對自己的事業又是怎樣評價呢?

《孟子·萬章下》中這樣説: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

説到這裏,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眼高手低。它現代的意思:心目中的標準很高,而實際的能力很低,無法實現。呈貶義狀態。

然而,這個成語的起源卻是褒義的。它的“眼高”意思是:有遠大的志向,“手低”指腳踏實地做。孔子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者。“會計當”,“牛羊茁壯”就是腳踏實地做成的——“手低”內容。“而已矣”和“長而已矣”,説明他有遠大的理想,不侷限於此,即“眼高”啊。只有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擁有“大學”的機會。不斷地超越就是“好學”的`品質。擁有“好學品質”的人,我認為他已經是“志於學”的全格人才了。

《大學》讀後感 篇五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聖人之經典,開始闡述仁學的要義皆來自上古時期的傳承,通過孔子刨根問底顯示了仁學的本質來源於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來源於本性既德性,剝離怪力亂神,去除無謂的精神崇拜,迴歸自然,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徹底的迴歸,迴歸無神輪,一切人皆可聖,聖不在什麼地方,心性就是聖地。由此可見,無論佛教宣説無神論卻再次淪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沒離開有神崇拜。這是我們華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書。周書》中德《康誥》乃周公封康叔於殷地之時所作的訓辭。意為你要剋制自我之私慾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能夠執守和實現內在心性之德於自己和天下,也只有這樣實行聖賢之道於時時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書。商書》中《大甲》中説到伊尹放太甲這個事件中來説明“先王顧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剛愎自用,一味享樂而朝政昏亂,被伊尹放於銅宮而反省,終於明白天子與百姓無別,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國泰民安。告訴大家不管是誰皆應尊重內在心性之本,方本國顧諟天下之命。

《尚書。虞書》至《帝典》闡述上古禪讓之禮。“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也就是説通過天子內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來普照和諧九族百姓,以至於和睦相處,風俗歸厚,才使社會處於文明,以至於普天下太平。

通過對《尚書》三篇的經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覺、自發、自主、自由地彰顯仁義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驗的。正如孔子所説“吾欲仁,斯仁至也”。禪宗臨濟大師一樣以人為本,心性自明,可見佛教傳入中國,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禪總本真,於是禪宗才是真正的漢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來的佛教框架。

讀書明志在於透徹心性,大學之深邃在於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81jn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