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新版參照

《活着》讀後感新版參照

《活着》讀後感新版參照

《活着》讀後感範文最新參照1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閲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為我以前看過電影《活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睏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説,讀了其中幾"我們衞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閒的時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後來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時候,心裏突然湧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着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開始寫小説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裏,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麼想過,所以,後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裏。

餘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後,就鍥而不捨,終於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餘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着》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啟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為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後,經歷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自然災害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中説:"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裏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既然髒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並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閲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為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麼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為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穫。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為和衝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為什麼。但是多年以後,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為,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並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為,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説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着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於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為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着》,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藴涵的真諦。

《活着》讀後感範文最新參照2

暑假裏,我在媽媽的推薦下,讀了餘華的《活着》。

小説以“我”一位旁聽者聽一位老人講述他過去經歷的形式展開,老人用平靜的口吻講述了他自己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貴,年輕時是一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裏吃喝嫖賭,無所顧忌的胡鬧很快讓他傾家蕩產,變成了一文不值的窮光蛋。他從此一蹶不振,日子越過越窮苦,但厄運總是追隨着他的腳步。他的父親在從老宅遷到茅屋的當天一頭栽入了糞坑;為生病的母親到城裏買藥時,他自己被抓壯丁,飽嘗顛沛流離、飄無定所之苦之後,終於死裏逃生,回到了家,但母親已病故;兒子在一次意外的採血事故中被冷漠的醫生奪去了生命;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失去了説話的能力終於長大成人卻死於了難產;妻子家珍死於軟骨病;女婿二喜死於工地的事故;死神連他年僅7歲的外孫苦根都不肯放過。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相繼死去,他親手埋葬了父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四十年後,他仍然活着!並買了一頭老牛,取名“福貴”,與它相依為命。

看完後,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活下去。想起七年級時我們學過一“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每天都在發生着災難。當災難沒有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作為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設想這災難落在自己頭上怎麼辦。但事實上,一旦這種情形發生,你就必須承受,往往也就能夠承受。

在我們老家對面有一個老公公,已經風燭殘年了。每次我回老家,總能看到他一個人坐在牆角曬太陽,安靜平和。媽媽曾告訴我,這個公公苦難的一生,他的父親在他小時候被抽壯丁就再也沒有回來;他的弟弟在剛好成年時因受不了生活的痛苦上吊而死;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小兒子在一次晚自習回家時不慎掉到萬蒼國中前的溪裏淹死了;大兒子兒媳雷雨天氣時在野外割麥被電死,留給他們一個10歲的孫子;他的媽媽傷心絕望一病不起,離開了他;後來妻子也因痛風去世。兩個女兒遠嫁他人,這個公公曆經磨難,帶大了他的孫子。聽完後,我想這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活着》,看着祥和的老公公,我肅然起敬。活着,才是道理。活着,才有希望。

記得中國達人秀裏的無臂鋼琴師劉偉也曾經説過“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表達了他對生命的深刻感悟。無臂的他16歲學習打字;19歲學習鋼琴,一年後通過了七級鋼琴考試;22歲挑戰吉尼斯世界記錄,一分鐘打出了233個字母,成為世界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不僅成為中國第一個達人,而且還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舞台,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男孩的奇蹟。他還用雙腳敲打出來的自述傳記《活着已值得慶祝》,詮釋了精彩的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並且要有尊嚴地活着、要有價值地活着……

人生在世,活着,才有希望。

《活着》讀後感範文最新參照3

讀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餘華有點產生興趣。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着。不知誰説他的小説《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着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着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敍述。在近四十年裏,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説的那樣: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價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義,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敍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

而這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裏。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説餘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説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為了寫小説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説法。有人説他只是為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閲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説: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裏。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小説的最後寫到過了10年,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着。福貴趕着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裏也喊着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着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穫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後等待來年繼續播種苦難,直到收穫苦難的希望。因為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濕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為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範文最新參照4

我總以為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盼——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般刺目,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歎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賭到最後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文 革……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後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歎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説的都悠悠地説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望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留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留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為一個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活着》讀後感範文最新參照5

看完了餘華的《活着》,不明白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説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着;説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為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國民黨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和文 化 大 革 命……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此刻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着頭暈,我彷彿觸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着,只能眼睜睜看着。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着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為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敍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説,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着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這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説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裏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説:“如果它(牛)明白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搞笑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着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似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那裏流着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着》便是的幸運,亦是的勇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rdk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