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精品多篇】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一

此刻好像到處都在講幸福,但是幸福在這天似乎變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很多成功者費盡心機擁有了財富、名譽、權勢,卻驀然發現自我恰恰丟掉了幸福。缺少意趣與閒情的生活方式,往往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靈。我們這天究竟就應以什麼樣的方式生活呢?于丹教授從三個方面入手帶領我們體驗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

一茶之味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説法:“書畫棋琴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它。而今七事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棋琴詩酒花,”屬於典雅的生活方式,而“茶”卻和柴米油鹽放在一齊,這件尋常百姓家的茶事中也有什麼佳趣嗎?

大家都喝過茶,熟悉茶,但是有沒有想過。“茶”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茶”字從筆畫構成上講,就是“人在草木間”。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間,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華,是茶真正的祕密。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家裏,即便窗外滿眼都是都市的水泥叢林,立交橋上車水馬龍,只要一盞清茗在手,人就彷彿驀然走進了草木之間。

《茶錄》上有這樣一句話,説茶“其旨歸與色香味,其道歸於精燥潔”。表達是什麼意思呢?茶從本意上講,色香味俱全。表面看來,我們喝的是它的味道,實際上,茶有茶道。這種“道”與一般人理解的泡茶時的繁文縟節不一樣,而是指向人內心的一種典雅、清淨和高潔的大道。

當今社會,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節奏都過於緊張。讓大家經常去閉關,歸隱山林,躲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對大多數人都不太現實。那麼,在緊張忙碌中,有沒有成本最低、時間最短的方法,讓我們的心靈澄淨清澈呢?

也許,那就是喝茶。林語堂先生説,“以一個冷靜的頭腦去看忙亂的世界的人”,才能體會出“淡茶的美妙氣味”。如此看來,品茶訓練的不是舌頭而是大腦。

那麼如何喝茶呢?必須要喝昂貴的茶嗎?

<菜根譚>中説得好,“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喝茶不求很昂貴,不求非得是名茶,只要壺裏一向不幹就行了。“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酒不必須非得是茅台、五糧液等名貴好酒,只要讓酒樽中有酒即可,喝的就是一個意趣。“”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彈一張琴,吹一支笛,不必須要十分精到,畢竟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技藝精良的樂工。只求自適,心裏高興就行了。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喝茶、飲酒還是撫琴,求得自我新意暢快,自得其樂,就是人間好時節。

魯迅先生曾説:“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人人都想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麼,並非人人懂得。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喝茶時心裏能將瑣事暫且放下。

世人茫茫碌碌,總脱不開眼前這點煩惱。如今大家邀集一齊去茶館,大多是為了談事,談到口乾舌燥時,喝茶是為了解渴。喝了之後談,談了繼續喝,遠離了品茶的本意。真正的品茶是拋開滿腦子浮躁的思緒,持續心思的澄澈,讓自我的內心油然升起一種草木滋潤的怡然自得。

二酒之品

自古而今,酒在人們的生命中不扮演了一個重要的主角。人的性情,在酒中會十倍百倍放大。心事重重之人遇酒會更加沉悶,胸襟寬闊、豪氣干雲的人在酒中會越發壯闊。酒逞英豪,並非一時興起,而是長期醖釀的性情被美酒點燃,噴薄而出。酒的滋味有濃有淡,酒裏的情致有喜有悲,飲酒的人也有醒有醉。不妨選個適宜的時間,或獨酌,或對飲,或酣暢、或微醺,以美酒試一試自我的至情至性,觸摸一處內心不輕易打開的地方,那一刻,或許我們也能釀造自我生命的傳奇。

三琴之趣

大家平時説“琴棋書畫”,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相信誰都能説出幾個跟琴有關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耳熟能詳;比如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打動卓文君芳心,不惜走出王孫豪門,跟着這位懷抱綠綺名琴的翩翩佳公子去當壚沽酒。這些都已經成為千古佳話。

從古到今,在中國人的生命和生活裏,琴韻裊裊,縈心繞樑,隱隱約約從未遠離。聽琴的人,聽的是弦外之音,作曲的人,譜的是心中之曲。聽琴也罷,彈琴也罷,高山下清濁在乎人心。開闊襟懷,散盡鬱結氣,讓心變得清和明朗,也許是千古琴音最終的寄託。

其實,于丹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鄲學步,不必鸚鵡學舌,我們要學的是古人的一種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學到了古人的那種心境,那麼,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在什麼節奏的生活環境中,我們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樂,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安逸。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二

前幾天讀了于丹的新作《趣品人生》,讀後頗有感觸。

“品茶、飲酒、彈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舉,當然,在古代生產力比較落後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彈上琴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勞動人民還是為生計而奔波,最多喝碗粗茶,飲杯劣酒罷了,彈琴之類的就更談不上了。但是,作者在文中透露出來的“放慢生活節奏、品味人生點滴”的哲理還是很有現實好處的。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尤其是中國,三十年大發展天翻地覆,個人、企業、社會都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化,大家你追我趕,唯恐落後於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飲酒變成了不得已的應酬,彈琴學藝也僅僅為了加分升學。於是便有了下方這句于丹的話:“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平靜。”心不平靜了就會感到累,感到壓力山大,人會變得更加急躁,於是便陷入這個惡性循環中去了。

冷江鼈業(主要是我)目前也有也有這種思想存在,為了我們的理想和目標,我們一步步向外發展,想在短時間內做很多事:開拓新市場,開發新渠道,研發新產品,組建團隊,企業文化,管理制度等等等等,這些事確實都是我們發展過程中務必要解決的,但此刻看來,根據企業自身實力與現實狀況,分主次,分步驟地實施,效果會更好些,做企業是跑馬拉松,不是百米賽跑,而且我們的目標也是做百年品牌,不是要一時的風光。

看了《趣品人生》這本書,我有了以下感悟:事業是人生的重要組成但不是全部,我們需要事業以外的興趣愛好與朋友,這是不矛盾的,有益的;很多事欲速則不達,持續好的心態,把基礎工作做紮實,量力而行;有時候放慢腳步,做個調整,會有利於接下去跑得更快;心裏平靜有利於個人健康有利於企業長遠發展。

《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三

林語堂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社會哲學的最高目標,也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幸福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是一種生命的感受,一種人生的體驗。

在很多的時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們沒有的東西,而是盡情享受自己現在的“擁有”。事實上,在當今社會裏,相比於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

有錢可以買車子、買房子,但買不到幸福;有權可以讓人服從、聽話,但拴不住幸福;有名可以得到尊敬、羨慕,但這也不等同於幸福。物的享受、權的力量、名的榮譽,只能使人產生一定的滿足感,即使這就叫做“幸福”,那也只是一種短暫的感受,因為貪慾是無法滿足的。

孔子曾在《論語》中提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而《陋室銘》中劉禹錫也有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亂耳,無案牘勞形”的聖地,何陋之有?亦或是范仲淹勸誡被貶的滕子京,應有“登斯樓也,寵辱不驚,把酒臨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瀟灑心境。又如五柳先生用“世外桃源”來比喻理想中,生活幸福安寧的地方或與世隔絕、脱離現實鬥爭的空想社會。

歷代文人墨客、往哲先賢都有共同的見解:只要幸福住在裏面,簡陋的柴門又如何,樸素的茅屋又如何!幸福的笑顏從沒有因身份的尊卑貴賤失去它明媚的光芒!因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內心,不能以金錢、權力、榮耀來衡量。

所以説,我們要先拋開金錢利益的雜念。自然地很多人會首先想到“借酒消愁”,卻不知“舉杯消愁愁更愁”。常有人説,帶你認識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朝酒桌上推杯換盞,往往與情場、官場、商場交易相連,唏噓情意少,利益交換多。

亦或是捧書茗茶,茶中深意可能勝於酒,因為茶香清淺,縈繞不去,一杯茶可以喝出無以言表的滋味來。人生就像品茗,開始會苦一陣,但不會苦一輩子。

然而一個人獨處時就撫素琴。史鐵生寫過一篇小説《命若琴絃》,盲人琴師抱着彈斷第1000根琴絃,就能看到光明的堅定信念,刻苦練琴。師傅善意的謊言,讓他全身心的傾注內心寂寥悲苦和對美好世界想象於琴絃之上。當一千根琴絃彈斷時,一生的悲苦彷彿走到了盡頭,而生命也在琴絃中得到了真正的意義。

生命絕非一帆風順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禮。要麼,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棄希望;要麼,把痛苦踩在腳底下,活出嶄新的自己。經歷了苦難的洗禮,才會更加珍視自己所擁有的現在。

由此可見,幸福是當我們對自己及周圍環境或人生目的感到滿足時的一種狀態,是擁有身心的平和與寧靜,不管境況或順或逆,都能知足常樂,惜福感恩。一個人,只要擁有個好心態,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幸福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不會因為身體的殘缺而不充斥在你身邊。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四

于丹,她的一本《于丹趣品人生》引經據典,內容深入淺出,引起了我對人生更多的思考。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每個人會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今年,我—三十了,也到了而立之年,就不由的要問自己“應該要做些什麼”“應該做到什麼”?于丹教授講“立”要外立其身、內立其心,她教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要用一些不想要的物質換取有品質的生活,對有些事情堅決説“不”。

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天學習堂局長致市縣局主要負責同志的一封信中説到的:“為何守不住底線…難道市縣局局長這個處科之官,真這麼重要,這麼值得留戀?以至於用原則來換取,用操守來得到?”。子貢曾經問孔子,我如果從政為君王治理國家需要什麼,一個國家想要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孔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有這三條就夠了,子貢説三條不行,(説的太多了,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條,這三樣您説去什麼,孔子説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總得吃飯,但還得有信仰。子貢再問,説: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我們寧可不要糧食了,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失去民心,沒有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進入了誠信問責年,國家的“信”字被拷問着。食品安全、出行安全、公益和社會保障機構無不被人民質疑。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我很揪心。我們的。“信”是什麼?就是真實可信的數據。他們是我們的工作成果,的一數一字,一表一圖,無不關乎國家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如今,我們的成果受到質疑,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戰。為提高基礎數據質量,國家局正在推進“四大工程”建設。國家宏觀決策、企業生產投資、居民購房理財都離不開對情況的瞭解,對趨勢的把握,都離不開數據這個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誤導決策。其實,數據質量是調查的生命線這是每一個人都明白的。恪守職業操守,其實質就是實事求是,不出假數;其實質就是人對社會、歷史的責任;其實質就是人堅守的職業底線;其實質就是做一個無愧於良心、坦蕩自安的人……

我是城鎮住户調查處的一名員,每天的工作主要是計算着城鎮居民家庭的收支情況、瞭解城鎮居民家庭的基本狀況。每每聽到有人説:“我們的收入又被你們增長了”總不免要爭辯幾句,其實心裏也不是滋味,難道我每天兢兢業業工作,報表上報前的加班換來的成果都要被否定?不,我們的數據都是源於科學的抽樣方法和對抽選的居民一户户調查得來的,收支水平當然也是真實的。至今,我在戰線已經奮戰八年有餘,入户時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嚐到過,箇中辛酸也體會過。但,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憑實據是的生命,有了它,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挺直腰桿,做個有骨氣的人!

有人説:“一個人的夢想只是一個人的事而已,千萬人的夢想就會成為一個現實”。讓我們每個人,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為數據的真實可信多一些努力,以“信”為核心,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往前走,勇敢的往前走,在生活中不斷自我磨練,為數據的真實可信,事業的大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五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進行系列講座,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會重新親近、學習經典的熱潮,並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許多人會説,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鬆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時間去悠閒?在於丹看來,茶、酒、琴這些表面看似無用的事,確是讓心靜下來一些、讓生命分些時間給看似無用之事的特別手段。于丹説,酒,她既討厭又喜歡。討厭的是應酬的酒,卻也是周圍人羣中最常見的。這樣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道酒的滋味。端着為感情為態度為利益而要大口悶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當作的鑰匙。真正好的酒卻讓她喜歡,那往往是閒來無事或毫無目的之時,親朋好友間的小酌,沒有名頭大小排座次,沒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潤澤了人生。

酒者,就人性情。不少人一生滄桑,跌宕浮沉,都曾伴着一杯酒。同樣的酒在不同人的生命中,境界大不相同。有些人能在酒中保持操守,有些人卻在酒中蹉跎了生命。李白這樣的酒仙,陶淵明這樣的酒聖,都是飲者中的上品;劉伶那樣的酒痴,阮籍那樣的酒癮,他們在酒中有蹉跎,有放浪形骸,可算是飲者中的`中品;但更多的人只能被稱之為酒徒、酒賊,甚至酒鬼,他們在酒中失德亂性,甚至丟了江山,此種人就是飲者中的下品。

盛唐詩人王維意氣風發未經坎坷時,也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二人馬上相逢,脾氣相投,栓上馬就上樓喝酒去了。酒中相逢的性情,有時即刻就引為知己,肝膽相照。這樣的酒宴文化,至今依然沿襲這。常有人説,帶你認識一位新朋友,大家一起喝酒。可惜的是,今天酒桌上推杯換盞,往往與官場升遷有關,與商場交易相連。新朋舊你相逢聚飲,唏噓情誼少,資源交換多。表面上看也是歡聲笑語,甚至豪氣沖天,但有人敬的是職位,有人敬的是投資,真正純粹的酒卻是越喝越少了。唯願今天的酒桌上,能多一些超乎功利的意氣相逢。

遇到好酒,是種緣分;能品好酒,是種意境。所以有種説法,叫“酒至微醺,花看半開”。大家想一想,花朵什麼時候最美?應該是將開未開,花瓣已放,花蕊待吐時。此時花朵含着蓬勃生機,未有敗相。喝酒也是如此,半醉不醉的微醺中,奔放幾欲起舞,感傷幾欲泫然,但一切都流露性情之美,而沒有失態的粗鄙不堪,這樣的時刻才能體會到酒的妙處。所謂節制之美,大約就是七分爽朗三分含蓄的匹配。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一世,也都像眼前的一杯酒,箇中滋味,須自己品嚐。

于丹趣品人生讀後感 篇六

于丹在與讀者闊別三年之後,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書中,她傳達給我們一個理念:用休閒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我,也是一種生活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于丹認為,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奏。

于丹選取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個人都能夠觸摸到的載體。這些載體無關物質財富,又十足中國式,自成一套儀式,能夠讓每個人找到一種心靈寄託。

為此,于丹延續了心靈雞湯式的風格,或引經據典,或直陳觀點,用一個個典故或現代故事,將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闡釋得淋漓盡致,清晰明瞭地回答了我們生活中所碰到的種種問題,句句直指人心,撞擊心靈。

于丹用清代大戲劇家李漁的“且停亭”的故事闡述自我對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個單立人,就是“停”,人進了亭子就“停”下腳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後就有了好處。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好處就在於,于丹想在忙碌生活裏給大家搭幾個小亭子,讓匆忙的腳步有停歇的時間。

那麼,我們究竟就應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認為,在用盡一生去實現自我畢生的願望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享受生活的意趣與閒情,時時觀照自我的內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我的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中哲理性的語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關鍵是要學會品味,才能滋養心”,“明月清風是最好的滋養品”,“走到山水之間,才能夠感覺到與生命有如此親近而深刻的融合”------這些精妙的語言背後是對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們用心細細品味。

人能夠憧憬未來,能夠緬懷過去,但能夠抓住的只有此刻。于丹透過講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其實很搞笑,不妨學習古人的意趣,在撫琴品酒飲茶裏趣品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vyyv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