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牡丹亭讀後感(精品多篇)

牡丹亭讀後感(精品多篇)

牡丹亭讀後感(精品多篇)

牡丹亭讀後感 篇一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欣賞崑曲表演。沒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鴻良等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參與演出的崑曲經典劇目——《牡丹亭》。走進劇院,親身觀感後我為《牡丹亭》的美而震驚。無論從音樂的節奏,樂曲的基調,還是曲詞的整飭,人物的舉止,程式化的動作都透露出一種優雅平緩、温文爾雅的氣息,好似一個大家閨秀在娓娓道來一段欲説還羞的往事。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為何獨獨對崑曲情有獨鍾的原因了,崑曲實在是一個從外到內都極其唯美的藝術。湯顯祖曾説: “一生四夢, 得意處惟在牡丹。”毫無疑問,《牡丹亭》代表了湯顯祖戲劇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講述了一個在明媚的春天裏開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寶家的後花園是一片奼紫嫣紅,但是他的獨生女兒杜麗娘被牢牢地關在閨房裏。奼紫嫣紅的後花園作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麗娘在百花爭豔、春心蕩漾的季節裏接受一個六十多歲、咳嗽多病的老學究陳最良關於《詩經》的講議, 灌注賢達、風化的教義。

不妨説,在《牡丹亭》的開頭作者扳開了封建禮教的重閘, 放進一絲新鮮的氣流, 然而讓我們可憐的女主角傾刻間迷醉和眩暈了。哪個少女不善懷春? 她竟然吃驚地發現《詩經》中還有坦率表達男女戀情的詩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閨房後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飾的春光!因此,麗娘雖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教倫理道德的薰陶,卻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轉載於: 博 文 學習網:牡丹亭觀後感)柳在人間結成夫婦。我國明代就有如此浪漫愛情故事,可見當時的文明程度。漢民族的含蓄和年輕人追求愛情的勇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放到現在都堪稱典範!當我們現代人還在討論清朝留下的封建禮教的時候,從元代的年輕人張生和鶯鶯到明代青年柳夢梅和杜麗娘已經實踐着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了!

唱詞、唱腔、台詞美——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台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孃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滿園春色,麗娘作為一個大家閨秀所具有的內斂、含蓄、靦腆的特性沒有遺漏的展示在了我們眼前,而她作為一名養在深閨的少女所擁有的傷春的神態更是迷亂了我們的雙眼。“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如此悽美的唱詞道出了柳夢梅與杜麗娘之間的苦戀。陰陽相隔,柳、杜二人無可奈何,麗娘便許下了“梅根相見”的諾言。配上婉轉、柔美的唱腔,二人悽美卻又神聖的愛情被展示的淋漓盡致。

舞台、服裝美——整個舞台佈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背後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寫意傳情、含蓄悠遠。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着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主題美——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 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她對愛

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換言之,就是認為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着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宏。

牡丹亭讀後感 篇二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裏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説,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説: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背後有兩顆脱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裏,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説,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着勇敢,敢於為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為自由,為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為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讀後感 篇三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是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也是他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向柳生説出原委,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後,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孃的情思,她並不認為這是宣傳什麼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為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裏後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説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慾,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為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為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後花園一夢之後,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麼真愛了。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鍾情的機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麼為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在古代,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就躲在自己的閨房中繡花練琴作畫。在出嫁之前見到的男人估計也就他父親,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麼偶然間突然見到一個與她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後風度翩翩的男子,有幾個能不一見傾心的。而嚴酷的教條根本不允許這種私訂終身的事情發生。但往往物極必發,越加以束縛,就越能激發人性去挑戰。就説今天,男女平等,見到異性的機會多了,社會也開明瞭,很多人都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怎會有那麼多拋棄家庭而私奔的悲劇呢。

所以説到底,就是封建禮教無情的壓抑了人性,造就了無數悲劇的產生。

再有的感觸就是杜麗娘的真情了。雖然僅僅是一夢之緣。但也無法澆滅心中那被烈火燃燒的情思。天逝之後,她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見到了柳夢梅。而衝破這些困難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堅定的毅力。都説愛情是有期限的。而麗娘當了三年的鬼魂,卻仍然對夢梅念念不忘,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圓夢。而現今又有多少異地情侶因忍受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選擇分手,成為陌路人。我想説的是在今天我們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同時,請不要輕易放手,愛情總是需要堅持的。

《牡丹亭》的讀書筆記 篇四

整部作品以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離奇遭遇為主脈,着重展現了《牡丹亭》反禮教、反理學的核心思想。

故事從杜家小姐杜麗娘遊園開始,本就對愛情充滿幻想的杜家小姐在遊園之後又遭花妖之襲,在夢中與一翩翩少年一番纏綿,夢醒後竟患上了相思病,只是“日日思君不見君”,正值少女的杜麗娘便因相思之苦而香消玉殞了本以為故事會就此結束,可是柳夢梅的出現卻改變了一切,作為一名趕考書生,在陳最良的幫助下住進了安放有杜麗娘靈位的梅花庵中,在那裏,他偶然發現了當年杜麗娘的自畫像,在他眼中杜麗娘就是天上的仙女,於是天天膜拜。而被判官釋放的杜麗娘發現柳夢梅正是自己夢中的翩翩公子,於是乎兩人便夜夜幽會。在柳夢梅的幫助下,魂歸三年的杜麗娘死而復生。

整個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家長,膝下無兒的杜寶為了封建社會所講究的門第家聲、光宗耀祖,不惜使用在今天看來十分殘酷的方法,竭力把她培養成標準的“淑女”,“淑女”就是在家是個敬父母的温順女兒,出嫁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

杜麗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個成長過程,幷包含着一定的複雜性。湯顯祖一方面通過人物關係提供杜麗娘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通過劇情發展揭示杜麗娘的內心活動,從而表現了杜麗娘叛逆性格的成長過程及其複雜性。杜麗娘從小受着嚴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書》都可以背誦,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裏,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裏,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生長在這樣家庭裏的杜麗娘,禮法、家規、女誡、婦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為疲乏,白天稍為睡一會兒,都被認為是行為放縱,有失檢點,就連她在裙子上面繡了成雙成對的花鳥,也要引起封建家長的大驚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這樣,杜麗娘成為了一張空皮,成為達到自己理想的工具。即使女兒病重垂危,他也絲毫不放在心上,以為不過是傷風感冒,連醫生都不請。他只盼着女兒將來為他這個“名儒”增添光彩。

此外,湯顯祖通過描寫杜寶、杜母、陳最良這樣的人物,向讀者和觀眾展示了杜麗娘所面對的現實環境。杜寶這些人代表封建勢力,代表禮教觀念,代表理學思想的統治。杜寶給人們的印象是一個正派的官僚,他忠君愛國,也還注意民生疾苦。但他實際上除了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麼才能都沒有,顯得極為平庸。他奉命防禦敵軍,臨陣對敵卻是束手無策,只好使用賄賂方式、欺騙手段來解除圍困。對自己唯一的女兒,他不但不是像普通百姓那樣對女兒疼愛有加,而是逼着她學習他並不想學也並不應該學的《四書》,目的僅僅是為了維護他“名儒”的稱謂。而對他的妻子,他也是居高臨下的態度,呼來喚去,督促妻子對女兒嚴加管教。杜母雖然比杜寶懂得疼愛女兒,她説過“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孃”的話,但她還是標榜自己孃家“世出賢德”,要給女兒做個“賢德”的楷模,凡事由杜寶做主,説是“但憑尊意”,一切照您的意見辦。她要把杜麗娘關在閨房裏,認為“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豔粧遊戲空無人之處”。她被封建禮教毒害了,又拿封建禮教去毒害自己的女兒。陳最良作為“腐儒”,也是被封建禮教毒害了的。湯顯祖對他有批判,又有同情。他從小攻讀儒家經典,但鄉試考了十五次,整整耗費了四十五年,仍然沒有功名,最後連廩生的膳食都給取消了,

教書餬口也靠不住,被人稱為“陳絕糧”。他生活沒有着落,還迂腐得近乎愚昧,陷於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教杜麗娘唸書,就只知道“孟夫子説的好,聖人千言萬語,則要人收其放心”。這跟杜寶説的“拘束身心”是同樣的意思。湯顯祖正是通過杜寶、杜母、陳最良等人物寫出杜麗娘的客觀處境,一個使人窒息的客觀處境。杜麗娘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裏循規蹈矩,唯父母之命是從。在新春時節,她跪着給父母敬酒祝壽,表示她的孝心。杜寶要她在刺繡女工之外,應該“知書知禮”,她就説:“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台前插架書。”她在梳粧枱前擺上書冊,要認真讀古聖先賢的典籍了。拜見塾師陳最良之前,她曾自誇“儒門舊家教”,“女為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環春香跟她一同學習古代賢達婦女的榜樣。她對春香説:“你便略知書,也做好奴僕。”意思是春香略為讀點書,就會懂得尊卑長幼的關係,好侍候主子,當個忠實的奴僕。這些情況都表明能背誦男女《四書》的杜麗娘,的確像春香説的那樣“老成尊重”。

其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一、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和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因為一句詩經“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致使官家大小姐杜麗娘產生了對愛情的渴望,而那次遊園更是讓她陷得更深,從此日日寡歡,無心學習,無心女工,白日裏都能打瞌睡,久而久之患上了相思病,從此魂歸地府。三年後一趕考書生柳夢梅挽救了她,使得杜麗娘還魂。最後,高中皇榜的柳夢梅請求皇帝賜婚,杜麗娘與久別的父母重逢,並與柳夢梅結成佳話,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是浪漫主義理想化的虛構,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昇華。因而,讓人讀了感慨萬千,拍案稱奇。

二、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害人,展現了社會混亂、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活。作品《牡丹亭》,還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對杜麗娘的殘害。逼得活生生的一個妙齡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麗娘的死,也是封建時代千萬個女子命運的悲劇,是時代悲劇的縮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禮教苛求自己的女兒。當官,他基本是個清官好官,勸農民種桑麻,但是後來遇到了金兵圍城,雖有保護城中百姓之心,但無破敵之力。最後,不得不靠老學究陳先生寫一封信,給前來圍城金兵頭領的夫人,用反奸計,破圍。當柳夢梅前來認岳父,杜寶這個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頭名狀元的柳夢梅抓進牢中吊打,不肯承認女兒能夠還魂的現實。至到,皇帝親自考問杜麗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團圓。杜麗娘的母親,也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母親。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婦道,不知道這種封建禮教殘害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作品,還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社會的動盪,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生靈塗炭。這種現實主義的手法,使作品賦予了時代的活生生的現實基礎。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三、優美的文字和唱詞,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達了主人公傷感情懷,成為千古絕唱。杜麗娘嚮往個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獨白表達了心境:[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這些詞句,都成為千古絕唱!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作為劇作家湯顯祖的巔峯之作,《牡丹亭》的藝術成就也是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可以説,《牡丹亭》是一部集“大悲大喜”“大雅大俗”於一身的創作。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這句話説得一點也不為過,她對愛情的執着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反叛了世俗的禮教,她追求個性的解放與自由,是當時封建社會的叛逆者。《牡丹亭》的橫空出世讓整個文藝界大放光彩,沈德符《顧曲雜言》説:“《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户誦,幾令《西廂》減價。”可見,一部《牡丹亭》擁有了多大的市場氛圍。

牡丹亭讀後感 篇五

一上午,口乾舌燥、白沫四濺地和朋友們聊起了《牡丹亭》。其實,我只是想使他們和自己弄懂一個問題——為何要讀這本書。所有的行為都帶上了一層功利色彩,更多時不是享受閲讀而是完成工作而已。如果只是盲目的、衝動的,反而倒胃。記不得是朋友還是老師説過一句話:藝術產品不會使人完美,但使人趨向完美。我,聽的很入神。

很慚愧我對《牡丹亭》的原始意識停留在美豔的戲服、絢麗的粧容、清雅的曲詞,從未思考過白先生指向的方向。我以為要理解《牡丹亭》首先要理解湯顯祖,其次理解羅汝芳,再次理解李贄,最後理解十六世紀明代史(最好讀《1648年世界史》、《萬曆十五年》),唯有這樣才能理解48歲的湯氏營造的”滿園春色“作為明南戲如果不是在一個貨色時代,失卻了東南半壁富貴江的支撐,遇見了一個道士皇帝,擁有完整的”言情“理論系統,估計這樣的珍品還要等上許久吧。

白先勇先生説《牡丹亭》是一場靈魂的冒險,裏面暗含一個神話解構,他認為多數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牡丹亭》的瞭解始終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與情節中兜圈,乃無法同時產生另一種出乎其外的鳥瞰式的全盤視野,以作為內緣視角的支援,擴大讀者對這個作品的感知意識。如果一旦讀者願意轉移觀視的角度,就會發現入口原近在眼前。杜麗娘的至情能量創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愛情神話,她的愛情之旅,實是一種靈魂的冒險。只是,我想在冒險前加上一個修飾詞——華麗。

對神話和民間學的興趣是對北師大鐘敬先生的敬意表示,知道它們都有記憶的殘存功能,藴涵着巨大的母題,知道它們都是某種意識的徵兆,指引着結構的搭建邏輯。《神話》中指出”神話原是人通向內在生活,發現自我之鑰,也是尋求自我與現實社會和諧的指南。“在所有的神話中神原型均在現實有對應的關係和人物。英雄作為人類探索和反抗的代表,都保留一條清晰地從人到英雄的軌跡,有時我們會像孩子般為他們填充上穿越黑森林、戰勝暗魔法、打敗巨人或女巫、獲得獎品(不是貌美的公主就是大筆財富),拋開一切的符號,剩下的就是探索---鬥爭----付出---勝利----回報這樣的公式。杜麗娘由生活在禮教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啟蒙(切不可認為是春香的啟蒙,這一點不同於紅娘和襲人),經歷夢境而死亡與復活的全過程,已初步構成英雄歷險的神話原型完整模式。它與成長危機的原型冒險具有相同的涵義,指喻青春期的心理轉化與精神成長。杜麗娘在面臨少女適婚年齡的人生重大門檻之際,春香鬧學花園遊春的打破禁忌,開啟了被禮教封閉的心靈,自然之美與愛帶”情“的啟蒙,喚醒她的靈魂,使她發現了自我所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奼紫嫣紅與斷井頹垣的對照並呈中,深深意識到生活在禮教荒原的生命危機,故而發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感歎,已被喚醒的靈魂是不會再甘於沉睡的,她接着在一場春夢中再度經歷”性"的啟蒙。杜麗娘的情慾啟蒙,顯然是禮教壓抑下心理與生理的爆發,卻激引她通往發現與追尋自我之路。有了這番遊園驚夢的內在體驗,從此杜麗娘再也不是原的杜麗娘了。在神話中,死亡是冒險的英雄尋找靈魂之泉常常必須付出的代價,從反面看杜麗娘之死可視為對於禮教荒原的徹底拋棄。死亡是完全走向內在,在死亡中杜麗娘堅守了她的愛情,她的感覺,她的經驗。所以寫真的自畫像留下了美麗生命的線索與信念。死亡在這種情境下乃變成通往內在自我肯定的考驗,也是從危機與困境逃遁的出口,死亡必然為復活而奠定了基礎。在相對的意義下,死亡又是冒險的入口。所以杜麗娘以深情通過地獄的審判,再度確認肯定夢中之愛,並且獲得追尋真愛柳夢梅的自由。通過這一心理轉化的杜麗娘,開始展現行動的能力。在找到柳夢梅之後,她變得主動而大膽。愛情追尋的結果,完成了性的結合,實現了愛的滿足,杜麗娘終於尋找到她生活中欠缺失落的愛情,克服了生命的危機,但這還不是她歷險之旅的終點。

在神話中,與心中所愛結為一體恆是一種神聖的儀式,意味着更進一步的心理與精神轉化,也是杜麗娘為跨越門檻回生的必經之途。杜麗娘必須在愛情中重新復活誕生(柳夢梅開墳的象喻,這一點在蒲松齡的筆下常有出現),從黑暗走入光明,歸返曾經使她窒息而死的世界。因為獲得真愛就是獲得生命,愛情的本質是向陽的生機,是福賜、和諧與光明。一如多數追尋神話中復活歸返的英雄,杜麗娘在尋求到愛情的聖盃之後,也必須超越慾望與恐懼,解放個人之愛的偏執,擴大自我的人性人格,從狂野的熱情中化生出慈悲,將愛的福賜帶回世界,為枯涸的荒原注入活力與生機,為現實創造和諧與光明。這是愛的救贖,這是英雄冒險的真正目的。真愛的精神不是排斥與自閉,而是接納與開放,必須能夠包容所生活的世界,這就是杜麗娘必須死而復生的意義,非如此不能成就情至的最高生命境界。它的神話意涵是青春期的內在心理轉化成功,跨越成人婚姻的門檻,與對新世界的精神意識的覺醒。我感慨在中國作家的筆下同樣的以夢為背景的人探索空間要比西方戲劇家們更為延展,視線更為遙遠;我更感慨這樣理想主義的冒險,在人性自覺自知自尊的舞台上彰顯的如此華麗。

不管如何,要感謝玉茗堂裏走出的愛情故事,它使我們有了可以對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可能;不管怎樣,要感慨説一句: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觀看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觀後感 篇六

在中國劇院觀看了有前線文工團新排的舞劇《牡丹亭》,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美麗的愛情故事一直在我心中迴盪!

如在全劇的《序》中所寫,將崑劇《牡丹亭》改編成為舞劇,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我以為,此劇中用舞蹈手法所表現出的劇情相對簡單,矛盾衝突不夠明顯。一般的古典愛情故事主線都是從男女主人公由相識、相愛到受到父母反對,終不能抵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終的悲劇結局大都是兩人各自受盡相思之苦的折磨而魂歸冥界,或是一人終去,一人抱憾終身,也有些敢於表現自我理念、顛覆陳舊禮教的作者所著的喜劇結局則是二人衝破傳統婚姻觀念的禁錮而得到最終的幸福。

而此劇中並未表現出杜麗娘的父母對她們二人的感情有任何反對之意,杜麗娘的單相思使自己魂魄歸去讓父母傷心欲絕,然而她追求幸福的意識強烈,經過磨難後感動了冥府判官,重新獲得了生存與愛情的權利,重回人間。父母見此情形自然欣喜若狂,想必杜麗娘無論提出何等條件,他們自然也是一概應允了,才使得二人有了之後的幸福生活,典型的先斬後奏,也可謂高招了。

以上是我自己的感受,只代表我個人意見,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qky1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