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人生》讀後感多篇

《人生》讀後感多篇

《人生》讀後感多篇

《人生》讀後感1

“報紙上説,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是《人生海海》裏的句子,把它用在書中的上校身上再合適不過。下面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説一説這本書中引起我思考的內容。

(一)上校-----全書的主角?

上校是本書所探討的一箇中心人物,説他是全書的主角應該大多數人都認同。

本書從尊嚴,愛情,友情等多方面來描述他的故事,試圖探討人性的多面,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可謂光怪陸離,而帶着我們走進故事的,卻是個孩子。

在本書中,以孩子的目光來講述這個大時代裏的小世界,它摻雜着對事物的好奇,也摻雜着周圍人的想法對他的影響。

在故事開頭就以看似散漫的語言描述這個村莊裏的一草一木,看似無目的的介紹村子裏的老老少少,在讀者稍有艱難而無頭緒的閲讀完這些句子之後,聚光燈才開始慢慢打到上校的身上,接下來,圍繞他的故事這才慢慢展開。

上校在故事開始的描寫十分負面,被人叫太監,被比喻成猴子,整個人十分古怪。

這些都是“我”的感受,因為周圍人特別是爺爺總愛説上校的不好,這讓我想到東野圭吾的《惡意》,人們總擺脱不了先入為主的想法,不管你知不知道真相,只要人們都這樣説,就不免會受到影響。

很多人都認為上校是全書的主角,畢竟從故事開始的指向到故事結尾,都在從側面描寫上校的各種事跡,而那個一直吊着讀者胃口的祕密也和上校有關。

很多人都認為“人生海海”,講的就是上校的起伏人生,卻忽略了“我”的人生同樣跌宕。

麥家老師説,“我想寫的是在絕望中誕生的幸運,在艱苦卓絕中的道德。”這足以説明,上校不是重點,書中的每個人的“人生”才是重點。

(二)父子關係-----孰是孰非?

瞭解麥家的人都知道他與父親的關係並不融洽,原生家庭的陰影一直都擺脱不掉,甚至至今都對麥家有所影響。

而在本書中出現了多對父子,如爺爺和父親,父親和“我”,瞎佬和小瞎子等。就連上校和兩隻貓也可以算的上是父子了,畢竟上校看似放蕩不羈,而貓則是他表達愛的唯一突破口。當然,這有些扯遠了,但從人類父子中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父子中的父親對兒子的態度各不相同,自身的人物形象也千差萬別,可在對於保護兒子這一點上卻都做了想同的決定:

爺爺不顧道德批判去揭發他人以保護爸爸不受流言蜚語的傷害;爸爸寧願“我”漂泊異鄉來免受“鬼怪”糾纏;瞎佬則在祠堂長跪三日來換取村民對小瞎子的一絲同情,上校更是為了貓而錯過投誠的機會。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不管有無違背道德,父親想救兒子的心總是不變的。我們沒有立場去評判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的表達,畢竟父子關係就是那樣複雜又簡單,神奇又微妙。

從這些描寫不難看出,麥家也許是真的放下了,畢竟“人生無路可逃,只有握手言和。”這也許稱不上原諒,只能説是放過自己。

(三)“我”-----是否真的握手言和?

相比於上校,“我”是另一個重點,畢竟書中的很多想法都來自“我”的內心。“生活不是你活過的樣子,而是你記住的樣子。”

書中的“我”在家庭處於危機之時被送去異鄉,在之後更是經歷了一段十分痛苦的歲月,在終於如願回鄉後,卻發現家裏早已物是人非。

在“我”看來,這麼多年來自己經歷的苦難,親人遭遇的不幸以及上校最後的結局,都是一個人導致的,若沒有他,也許生活能一如從前。

我們身為局外人自然看的清些,但如果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或者當面對你我此是正在經歷的挫折,我們又是否能看清呢?我們是把這都歸結為一個人或一件事的錯,還是會覺得這是人生必經的挫折呢?

“這就是命,事先講不清,事後都講的清。”書中在多年以後,“我”最終選擇與人生握手言和,在每每看到那個人的落魄以後,“我”竟產生一絲憐憫之心,甚至還接濟他。

這不是什麼聖母的表現,而是在經歷無數次憎惡之後,選擇放下,就是放過自己,“人生海海,潮起後是潮落。”不要因為上一個潮落而錯過下一個潮起。

四,強烈推薦

現在的你是否也在經歷挫折,是否也陷入了泥潭而失了方向?

《向遙遠的自己説你好》作者:從來

如果是,那不妨花些時間走入書中各色人物的人生,與他們一起經歷一次苦難,與他們一起思考一下人生,與他們一起品味這世間百態,與他們一起感受這潮起潮落,與他們一起狠狠的憎恨他人,再與他們一起好好的放下。

放過他人,就是放過自己,我始終堅信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所以,你怎麼知道你此時的困境不會成為以後的基石呢,只要,你能挺過去。

《人生》讀後感2

《人生的功課》是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論述生命和生活的第一本書。她和戴維?凱斯勒通過實踐與精神的功課引導我們,讓我們的生命每時每刻都處於充盈的狀態。多年的臨終關懷工作經驗讓兩位作者對這些生命的必修課思考了很多。他們發現多數人面對的人生課題是一樣的:真實、愛、處世、失落、力量、愧疚、時間、恐懼、憤怒、遊戲、耐心、屈服、寬恕、幸福。

關於真實。一個人永遠也做不到讓所有人都對你滿意,所以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最實在的,不必偽裝,無須隱藏。戴維也説,“真我不但是愛的最純淨狀態,同時也是完美的最偉大境界”,沒有人喜歡那些將自我藏在虛偽的美麗表層下的人,如果做不到直率,就做到坦誠,如果做不到坦誠,那就做到不要刻意掩飾就好了。

關於愛。“如果以索取來衡量愛,我們將永遠感受不到被愛,因為那種慾求不滿的感覺始終充斥我們的心靈”,慾求不滿其實是一種人之常情,但我並不贊同索取來衡量愛。但愛被附上條件時,我們的人際關係將不堪重負,我們也必會感覺身心疲憊、傷痕累累。愛情應該是彼此兩個人,惺惺相惜,共同朝着一個方向積極進取。喜歡上一個人的感覺應該是,我很好,但因為他或她,我想變得更好,並一直為此努力着。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你愛上誰,何時愛上,愛了多久,這些都不重要,去愛就好了。”其實,人生須臾,稍縱即逝,所以遇上了,就好好珍惜,不要錯過。

關於處世。“在每段關係中,你所賦予的態度——積極或消極、希望或憎惡都會影響你對其他關係的判斷。”其實我不懂得什麼是最好的處世方式,也不想知道,我只知道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很多事情上,與人方便也是自己方便。我們應該積極進取而非消極過活。因為“如果你自己的船都浮不起來,那就別指望有人能陪你橫穿大洋”。與其尋找可愛之人,倒不如讓自己值得被愛。

關於失落。很多人都是因為慾求不滿,所以失落,其實失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經歷失落的我們也不會成長,所以我們要正視失落,但不能因為失落而失落,在失落中爬起來然後不停的戰鬥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狀態。我們應當學會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關於力量。要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

關於愧疚。沒有人是完美的,也就意味着只要是人,就不免會犯錯,所以愧疚這件事情也是無可厚非的。愧疚有時候會成為一部指南,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做得有些過了。其實我覺得在儘量避免愧疚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好好學習和踐行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學七字箴言——“作為人,何為正確?”

關於時間。活在當下,“人生最大的挑戰就是完整地經歷當下,這個短暫的瞬間包含所有的可能性——幸福的可能、愛情的可能”。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但並不是每一個人的時間都可以稱之為時間,每天碌碌無為慵懶的人,他的時間只是生命長短的度量。合理安排時間,嚴謹持之,張弛有度的人,會活的很充實想必也會活的很驕傲,因為他們有理由有資格驕傲,對他們來説,時間人在,是我們在流逝。

關於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其實也是對生命的敬畏,恐懼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失去了燃燒鬥志的勇氣。海倫·凱勒曾經説過,:“對於生命來説,要麼去無畏地冒險,要麼就一無所獲。”經歷過恐懼的歷練,我們的生活才會到達敬畏和新奇的新境界。

關於憤怒。氣大傷身,何必?有時難免需要發泄,但擁有一份快樂的心情,笑起來才是最帥的。

關於遊戲。過於嚴肅看待生活,生活便會失去樂趣。遊戲不是小孩子的專利,更是大人的調味劑。

關於耐心。“我們通常覺得只有改變周圍的環境,我們才能獲得平靜,但現實是,在自然狀態下的我們才是最放鬆的。能讓我們徹底平靜下來的是耐心,它是一劑安撫心靈的良藥。”

關於屈服。一提到屈服,很多人就會感覺很違和,很多人對屈服感到恐懼,因為它意味着放棄和退縮。其實屈服有時候也是對自然、生命、宇宙的敬畏之情,是一種自知和安慰。

關於寬恕。得饒人處且饒人,懷揣寬容之心,可容納一片天空。

關於幸福。“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事情的最終結果,也不依賴於周圍的環境。能決定幸福的唯一的關鍵因素就是自己。”所以,要積極進取,相信自己是幸運的。“生活中不乏風暴,但風暴總會過去。風暴或黑夜不會一直持續,而生活中的這些不如意也是反覆交替、來來去去的。所以活得幸不幸福,真的要看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生活。

最後的最後,很喜歡書中的這短話:記住,這樣的生命只有一次,你也只能經歷一次;父母、孩子、家庭以至於生活,你都只能擁有一次;朋友,你也只能擁有一次,所有大地上的這些奇觀,你都只能經歷一次。海洋、天空、繁星,或者你所愛的人,不要等到自己的生命即將枯竭之時才去趕去看這一切最後一眼。還等什麼呢?不如現在就出發吧!

讓我們出發吧,就現在。

《人生》讀後感3

如果你想,就真的會發現,其實生活中並沒有什麼能阻礙你熱愛生活與生命。沒有任何人和事可以輕易定義你的未來怎樣,選擇權始終在自己手裏。

她15歲首次登台,22歲結婚,31歲成為破產的單身母親,隨後輾轉於3個國家的多個城市開展自己的事業,獨立培養出3個出色的子女,同時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60多歲的她重返模特舞台,在頭髮變白的時候走紅,69歲時,她的形象在美國時代廣場獨佔4個廣告牌。

她是72歲的“網紅”,是眾多女性眼中的勵志偶像,也許她最出名的標籤是“硅谷鋼鐵俠”、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的母親,但她更是自己人生的女王,她是梅耶·馬斯克。

你很難想象,這樣的她也曾因為害怕而多年默默忍受丈夫的家暴,身為令眾人豔羨不已的超模卻説自己衣品差,在看中名氣和年齡的職場圈不斷遭遇歧視,擁有成功的後半生但至今仍未遇到可與之共度餘生的人。她並不是媒體塑造的“女性代言人”,事實上,就是這種人設給普通人制造了數不清的壓力和困惑。這本書展現了一個女性是怎樣逐步探索世界和重建自我的。

雖然人生困境重重,但成功的蜕變依然有法可循。梅耶在書中真誠地分享了關於美麗、職場、家庭、教育和健康等人生問題的經歷和建議,我們或許無法避免遇到與之相似的困境,但可以像她一樣積極應對。世上沒有一步到位的解決辦法,我們要有足夠的常識和制訂計劃的能力;不必把人生中的每一次改變都精確到細節,可以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再着手解決;擁有良好的心態,讓外表和內心一樣“胸有成竹”,不因為愛而羞愧或恐懼,人生由我。

梅耶·馬克斯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世界上也從來不乏像她這樣優秀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學習讓自己不斷變更好,也能有能力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好的東西。

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保持善良,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希望未來我再次回頭看走過的路,覺得依舊美麗。

作為一個經常懷疑自己的女性,我在面臨經歷人生低谷的時候看到這本書,梅耶給了我非常多的勇氣和力量。梅耶在書裏提出很多建議,幫助走出人生低谷。

1家族恪守的家訓:冒險而審慎地生活。

和號稱“硅谷鋼鐵俠”的埃隆·馬斯克比起來,埃隆·馬斯克的外公才硬核,自己着只用帆布覆蓋的小型螺旋槳飛機,沒有無線電和GPS,穿越美洲、非洲。每個暑假,外公和外婆帶着五個孩子去撒哈拉沙漠去尋找失落的古城,僅僅攜帶指南針、一些食物和水。

梅耶31歲成為破產的單親媽媽,輾轉三個國家來開展自己的事業,培養了三個優秀的孩子。

家族三代人身上都可以看到異於常人的冒險精神。有計劃、有冒險精神、尊重現實和有專業精神,幫助每個家庭成員成為各自領域裏的佼佼者。

2如何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人?

擁有健康的飲食。

積極、快樂和自信的人生態度。

表現出自信、對他人的尊重和好奇心。

再加上笑容。

3遇到困難該怎麼辦?

當不得不去做某事的時候,那你就應該面對現實。

趁早行動。行動越早,痛苦越小。對於那些無法改變的,停止情緒化地抱怨和不甘心,儘早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漫長的一生中,人的自信會多次被擊倒,有時靠挺直腰桿來假裝自信是很有必要的。

接受幫助就是最好的計劃,向他人求助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4如有擁有好運氣?

你的運氣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梅耶的父親説:“越努力,越幸運。”

每天花上半個小時去回憶過往那些快樂的時光,和《小狗錢錢》裏的成功日記説的道理一樣,有助於想清楚下一步。

不用現在就去關注遙遠的未來,你應該專注於你的下一步。

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絕對的“yes”,但是如果你沒有開口,那答案絕對是“no”。

5如何面對衰老?

健康飲食會讓你更快樂,所以認真計劃你的每一餐。

我問:“他們這樣怨天尤人,是年齡增長的原因嗎?”我母親説:“不,他們從年輕時就這樣了。”如果你喜歡怨天尤人,那麼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嘗試改變,否則當你變老的時候,你也只能繼續在怨懟中度過餘生。

衰老的偉大之處在於:你會經歷許多次打擊,你也會穿過看似無盡的黑暗。最後,你會恢復得越來越快。

我不怕衰老的原因之一是,我生命中的每一個十年都比上一個十年更好。

我一直在努力工作,制定計劃,然後向前走。

梅耶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了自己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上述的原則是如何幫助到自己走出困境,為自己的孩子樹立好榜樣的。這些道理我們可能都懂,但是做起來會非常難。

梅耶的建議是先從最容易改變的事情着手,比如説先制定一個計劃,然後按照計劃前行。

《人生》讀後感4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北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北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所著。《哲學與人生》是傅先生對於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於作簡潔清晰的表達。比如在講解哲學是“愛智”時,他把“愛智”定義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態度,“把“智慧”概括為“完整”和“根本”兩個特徵,又將“愛智”的“愛”解釋為温和而理性的“友愛”,而與狂熱的“情愛”、浮泛的“博愛”相區別,令人感到既準確又頗具新意。

重讀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讓我有種回味和共振的感覺,那種經歷後的精煉總結讓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攝的一部人生電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為有些是意氣風發,有些是衝動不顧後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樂趣,書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經歷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對未來,我也有撥雲見日的功力很多人認為哲學是一些枯燥的為什麼,看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就會發現,哲學真的距離我們很近很近,而且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美好,像是我惡魔呢聞到了麪包的甜香味。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讀的好書。

本書的作者不是以寫書為生的專業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所以此書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於它的思想性,還可看作是一本勵志書。但它與一般教材和勵志書又截然不同,因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書卻全是傅先生個人思想的結晶。對於這樣一位思想大師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評論,只能把我的一點感悟説與大家聽。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説,“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説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説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

哲學與人生中有句話得好,對我影響很大,從中受益匪淺,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帶走,故要與人分享。這種分享不單指財務,還應包括關懷,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東西,封閉自己的心靈呢?這樣或許守住了自己的財產,卻錯失了許多機會,但與人分享後也許就不同了。

“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係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隻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耿耿於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樂分為很多層次,若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於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後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於已,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於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於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説,“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説,“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麼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後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麼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人生》讀後感5

又一次温讀《人生》,又一次熱淚滿眶,又一次領悟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讀《人生》,讓我對未來的未知充滿了恐懼,同時又有一種希翼,所以對於現在,我有一種淡然。就像我知道每一種選擇都有着他內定的規律,或者尊與現實或者尊於心靈;就像我知道每一次選擇我都會堅定的走下去,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條人生路。

我想故事的結局一定像我們每天所走的路一樣,一樣的實在。路,可能有花俏的,像滿地遍花的羊腸小道,像鋪滿鵝卵石的小橋,可能還有的設計讓水漫上去,等等。可這些終是旅遊式的消遣,就像我們偶然通宵達旦的與朋友狂歡,真正稱得上路的還是那些結結實實的水泥大道。

其實,孫少平就是高家林未來的寫照,一個有韌性血氣方剛且能屈能伸的男子漢。無疑孫少平是完美的,是讓每個讀者都讚揚的那種;而高家林卻是那種桀傲浮華愛慕虛榮的,自視過高患得患失的,讓人感覺恨鐵不成鋼的那種形象。可,難道孫少平心中就沒有過波瀾,他就不想田曉霞死後能再擁有像金秀這麼漂亮女人的愛情。我想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像是在問一個結過婚的人是不是就沒有愛的慾望一樣,答案是顯然的,可是有一種比愛更重要的責任壓在他們身上。他一定也是想的,可他知道自己以不配去擁有這份愛,他沒法給她一個温馨舒適的家,沒法不讓她每天不擔心害怕,所有他選擇了拒接,選擇了煤礦那一個破敗卻温馨讓人留戀的家。而巧珍,是當時樸素善良農村婦女的寫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紅梅一樣,一樣有一種對愛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紅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對愛情更執着。可人生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摔倒了,失敗了,丟失了,她們站起來,看着那愈來愈遠的背影,最終她們都選擇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一種更熱愛土地的生活。對於黃亞萍來説,這場戀愛只是一次野外漫遊的邂逅,只是春天裏的一場夢而已,雖然美的讓人落淚。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個

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

這是寫在《人生》扉頁上的一段話,路遙借用柳青的這段話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當然,也啟發了我們的人生。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依然點燃理想的火種,照亮了生命裏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後來,他憑着真才實學平步青雲了,但在愛情這個岔道口前,他走錯了——他拋棄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愛人巧珍。

“究竟是生活開了他一個玩笑,還是他開了生活一個玩笑?”

是的,在未來的生活裏,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岔道口。我們在保持生活熱情的時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我們要有堅強的性格。一個軟弱的人不能長期勝任艱苦的勞動。性格的堅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堅定的基礎上的。一個人要對社會、事業等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堅定性。而一個經常動搖的人怎麼可能去完成一項艱難困苦的事業?

人生,多麼沉重的字眼,有誰能在這條道上一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歲月,而有些事情卻要用整個歲月去懷念。也許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種記憶是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心上,每一次扯動就會疼痛,就會流血,就會進一步的加深它的傷痕。人生這部作品是段樸實而又悽美的愛情悲劇,而這段悲劇之所以悽美,就是因為有劉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對於她來説是一種致命打擊,但是,“剛強的姑娘,她既沒尋短見,也沒神經失常,人生的災難打倒了她,但她又從地上爬起來了!”因為“她留戀這個世界,她愛太陽,愛土地,愛勞動,愛清朗朗的大馬河,愛大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應該活下去!她要勞動!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東西!”這一是體現出她的堅強、堅韌;又體現出她對生活,對土地,對自然,對家鄉的深厚感情。這正透露出路遙對土地、勞動對故鄉自然的深切熱愛和依戀。

藉助別人對路遙的評價來説一下————他塑造劉巧珍這個人物,寫人在極其困難的景況下戰勝苦難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於對現實生活的道德憂慮,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難的時候”人們心靈的“高尚美好”,來“折射今天的現實生活”。

認同傳統的美德,讚美利犧牲精神,克己利他的仁愛之心和道德善良,與人類生活的意義和進步密切相關

想起別林斯基所説的那句話:“……生活就意味着:感覺和思索,飽受苦難和享受快樂;一切其餘的生活都是死亡。……我們先得有飽受苦難的能力,然後才會有享受快樂的能力,不知道苦難的,也就不知道快樂,沒有哭泣過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

人生是我們沒法邁過的檻,而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加!就如一陣風,它是能穿越荊棘的。只有穿越過荊棘,這陣風才能吹綠萬山遍野,才能吹來萬紫千紅,才能迎來人生的春華秋實!

《人生》讀後感6

第二章闡述了第一種分類——人的自身,是全文的一個核心章節,佔據了相當多的內容。作者首先論述了“愉快”這一人類感覺。他認為人如果愉快,原因是其自身是一個愉快的人;追求愉快是正當的,人們不應該猶豫不決地接受愉快的心情,因為生活的真實性就體現在此時此刻——它無法割裂地連接無盡的過去和將來——此時此刻的愉快。作者認為應把把獲得和促進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種追求的首位,而增進愉快心情的莫過於健康——避免縱慾放蕩的行為、令人不快和劇烈的情緒動盪,以及長時間、緊張的精神勞累;每天至少在户外進行兩個小時的身體快速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勤洗冷水浴,飲食有節。相比較而言金錢財富對於愉快心情的貢獻最小。

這裏作者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即妄圖給“愉快”這一極度主觀的感覺一個定義。首先,每個人的愉快都是有其限度的,一個相對總是心情愉快的人,我們只能説能夠使他愉快的事物範圍比其他人大,但不能説他是一個“愉快的人”,否則讓他遭受各種病痛的折磨,讓他經受各種非人的待遇甚至死亡,“愉快的人”還會愉快,這不是很荒謬嗎?愉快的對象總是有下限的。否則不分具體對象的“愉快”犯了形而上的錯誤,或者説這裏的“愉快”其實翻譯有誤。其次,作者認為一個人追求當下的愉快是正當合理的,那麼有些愉快當下讓人舒服一時,過後卻造成了長遠的痛苦;有些事情完成的過程中沒有一刻是愉快的,完成後卻帶來了長久的愉快,那麼眼前的愉快還有那麼重要嗎?並且作者所反對的縱慾放蕩、飲食無節,在進行的那一刻帶來的肯定是極大的愉快,否則人們就不會去幹這件事。只是因為伴隨着這些極大的愉快的,是極大的空虛與痛苦,所以作者才反對它,那麼追求這些愉快的人難道不是在追求此時此刻的愉快嗎?作者的説法前後矛盾。我們只能説,有些愉快持續的時間較短,有些愉快持續的時間較長,我們出於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應追求長遠的愉快,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愉快是應當規定崇尚和禁止的,只有當獲得愉快的途徑違反了社會規則時,才會去懲罰這種行為。但問題又來了,長遠的愉快,其愉快的感覺固然長久,但也必定不那麼明顯,不那麼強烈,那麼這種愉快與其稱其為愉快,不如説是平和,已經脱離了一般感覺的範疇;而短時間的愉快,其感覺必然是強烈、深刻的,那麼我們又憑什麼認為前一種愉快就是真的愉快,後一種愉快就是假的愉快?綜上所述,如果有人認為自己能夠規定他人的愉快,那麼這個人就是荒謬的,愚蠢的。他可以説,人為了自身長遠的發展,或為了其他特定的目標,應該追求怎樣的愉快。但單獨拿“愉快”出來説事是形而上的,是違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接着,作者認為:

1、幸福取決於愉快情緒,愉快情緒取決於身體健康;

2、但身體健康的人如有天生超常的感覺能力也會產生憂鬱情緒(天才是憂鬱的)——人有愉快型和鬱悶型(兩者各有利弊);不滿情緒越厲害,自殺所需的誘因就越小;愉快情緒越強烈,自殺的誘因就必須越大。這裏的見解可謂深刻,以個人之淺薄閲歷,實不足以妄加評論。

作者認為幸福有兩個死敵:

1、痛苦;

2、無聊。兩者在外在和內在兩重含義上對立:外在: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生出痛苦——豐裕和安定產生無聊;內在: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每當我們遠離上述的一個敵人的時候,也就接近了另一個敵人。這裏實在是指出了人生不幸的根源。

作者認為精神富有的人會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閒暇,思想深遠者甚至會選擇獨處。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説就越不重要。人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人最終只能訴求於自身,不應向自身之外期望太多。此處實屬不刊之論,個人感同身受,是作者真正令我讚歎之處。到始信峯始信黃山之美,見此語方信叔本華之偉。人類的絕大多數痛苦,都是因為把期望放在了外界的事物身上。

作者認為閒暇被偉大人物視為最可寶貴的東西,因為閒暇之於每個人的價值是和這個人自身的價值對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於閒暇。”個人贊同叔本華的觀點,但是有必要指出,也許有一部分人會將忙碌視為一種幸福。因為我們無法確切得知每個人對自己所忙碌的事物的情感態度。有些人可能終日忙碌,卻也感覺到幸福。有些人可能終日清閒,但卻感覺痛苦。也許這裏的“閒暇”特指的便是那種有益的不為俗務所累的狀態,那麼這裏的思考又純屬累贅了。

叔本華列舉了很多哲人的觀點,説明智慧是矛盾的:愚人可能比智者更愉快。這裏個人還是持上文的觀點:離開特定的目標或實際情況討論“愉快”,是形而上的,是對世界的多樣性和個體的獨特性的蔑視,容易陷入臆斷的錯誤之中。如果人人都認為自己連愉快這一再主觀不過的情感都不能掌控在自己手裏,而要隨意地評價他人和受制於他人的評價,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可怕。

《人生》讀後感7

(一)

《只有一個人生》,書名就傳達着哲理。女性,情感的載體,與理性的哲理,頗有水火不相容的感覺。讀起來,便不忍丟下。丟下,也不想拿起。讀它,需要凝神靜氣,從眼中進去的是文字,從心裏流出的是感悟。

書中第十一輯“未知死焉知生”回答了我所有關於生死的疑惑。慶幸覓得一個知音。

為何我們避諱談及這個話題?世上所有的苦難,都可以用逃避、忍耐、甚至用死來解脱。唯獨死是既躲避不掉,又無解脱之路,除了接受,別無選擇。也許,正是這種無奈,使得大多數人寧願對死保持沉默。其二,我們對於自己活着這件事實在太習慣了,而對於死卻感到非常陌生。陌生得不認識它了。

為何我們懼怕死?我們死後不復存在,不能感覺到痛苦,不應感到可怕。但死的可怕,恰恰在於死後的虛無,在於我們將不復存在,一個獨特自我的絕對寂滅,永遠的寂滅。

面對死亡,不是哲人的我們,不迴避,也不用尋找它的理由。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我們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與限度。如此我們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我們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我們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痛苦時也不致失態。

此刻,邀請讀字的你,輕拂去彌散周身消極情緒的薄霧,是否能和作者,還有我,一起清晰可見“向死而在”的場景?立足於死亡而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獨一無二的價值。

對死的思考儘管徒勞,對於生的價值並非沒有意義。

(二)

周國平先生的《只有一個人生》散文集,在我的書架上已有近十年了,是我經常翻閲的書之一。每次讀後總有如沐春風之感。

周先生是學哲學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專家,他分析“義”與“利”的見解有其獨到之處。自小父母就和所有傳統的國人一樣,強調“君子重義,小人重利”,但蒼海桑田,時代變遷,世風日下,“義”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專利,而視之做人理所當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是常有的事。“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種企業,使人際關係成了一個市潮。

在哲學家的眼中,“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這二者,前者教人奉獻,後者誘人佔有,都脱不開計較。但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在“義”和“利”之外,還有一種“情”,“它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佔有的物品,你之為你僅在於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佔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也就是説創造不同於奉獻:奉獻是完成“責任”,而創造是實現“自我”。

“義”是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是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而“情”則是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王爾德説:“人生因為有美,所以最後一定是悲劇。”重情輕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種閒適不為物役的淡泊情懷,所體會到的辛酸和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想象不到。

社會發展的快節奏,將人們在現代生活的急流中裹着向前,不復有閒適的享受和寧靜的沉思,“德爾斐的神廟‘認識你自己’已被時髦箴言取代。”人們愛説“時間就是金錢”;從小就聽説“時間就是生命”,如果按照邏輯推理,那麼人們現在正是在儘快的出賣生命,因為人們除了賺錢不知還有什麼事可做,電視和麻將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但這是真正賞心悦目的娛樂嗎?

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週爬山一次,並且一直在堅持。我喜愛在大自然中的感覺,而且猶愛未經人工雕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觸發人的各種想象力和詩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滿虛空,法身充滿宇宙”,如江門公坑寺的天成禪寺門聯所書:“天開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這個道理。周先生説“人與人的碰撞只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無私的在幫助着人們。

在西方,有“尋找靈魂的現代人”,在我們的時代,我發現有很多為心靈尋找家園的人,因為,電視、牌桌、甚至旅遊等都不能填補精神的空虛。“野蠻的符咒尚未掙脱,文明的壓抑接踵而至。”權貴貪慾的膨脹使腐敗叢生,金錢力量的崛起導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間有言嘲笑其 “窮得只剩下錢。”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喚着性靈、愛心和尋找淨化之道;“文明與野蠻的決鬥猶未見分曉,超越與沉淪的對峙已拉開序幕。”物質上的貧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兩極分化嗎?只要能守住心中的聖地,認識到清貧與寂寞是心靈高貴者的必然命運,就能坦然的面對社會、人生。

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肖伯納説:“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體會是沒得到時渴望得到,得到後則感覺不過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樂只剩下空虛。人生態度,除重“名”“利”“義”“情”之外,還有一塊“淨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為求“義”和 “情”所操縱,它能冷靜、安詳的用無限的慈悲心對待世間的一切,那就是一顆佛心,它幫助困惑的人們找到心靈的家園,那就是覺者的淡泊中的追求。

《人生》讀後感8

殷海光先生在《人生的意義》一文中提到了人生的四個層次:物理層,生物層,生物文化層及價值層。物理層與生物層是自然界任何生物均有的層次。而價值層被稱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層級”。只有人類有精神創造,只有人類有夢想有理想有道德原則。

殷海光先生在文中説過人不可能不經生物文化層而跳至最上層。如果騰空而起的話,高等精神文化的發展和道德實踐便失去支持。我們的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將重點放在名教、儀制、倫序、德目的維繫這一層次上,並不太重視生物文化層,導致精神文化和現實生活脱了節。

那麼現在呢?現在的文化價值取向呢?作為一個經歷過大學聯考,經歷過為“未來”拼搏的時代,經歷了大學一年生活的大學生,我現在是否應該達到一個能明確自己人生目標的程度呢?而那個“未來”,我又是否有個明確的概念呢?

國中的我想要的是一種平靜的生活。曾想過找座蒼山,找片竹林,找個依山傍水清靜幽遠的地方安靜寧和的過一輩子。那時的自己看淡名利,不求物質上的富有,只求心裏的滿足。漸漸的,不知何時,另一種想法滲入了腦中。對名利不再是那麼平和的心態,金錢,名譽,心裏隱隱有着對其的渴望。兩種想法在腦中衝撞,不知該遵循哪個去生活,所幸,大學聯考的到來暫時中止了這段矛盾的時期,不再思考生活態度的問題,只是埋頭於書本中,遵照中國社會幾十年形成的意識——經過大學聯考、升入大學,為自己未來要生活四年的地方能更好一些而拼搏。大一的一年,在很多人看來,是我浪費掉的一年,然而,辯證法又一次起了作用,我思考了在我大學聯考時期封存的有關生活的問題,有關人生的問題。每天夜晚都會在黑暗中思考,是生活,或者可以説是時間迫使我去思考。

我經歷了曾經想不到的困境,我經歷了一個困難卻又重要的一個時期——成長,沒錯,就是成長。我承認,從我生命開始的那一天起我就在成長,身體,思想,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然而這一個時期,在我看來是足以改變我未來的時期。在這一個時期,我對於生活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我對於人生的意義有了些模糊的影像,對於“物質與精神”這個敏感複雜的話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國中的我太過幼稚,那時的自己所説所想多少都受書本的影響,被書中所描述的悠遠美好吸引,敬佩書中所寫的正義勇敢的人。那時的作文,如果説要給予一個評價,我想可以引用殷海光先生文中的一句話:“想法高的很,但也空得很”,而我那時的想法也稱不上高,只是看了很多類似的文章,聽到了很多的類似的道理自然記在了腦子中,不過,卻並沒有駐進心中。只是單純的知道而已,卻並不明白其中藴含的真正的意義。往往在寫完文章後卻感覺到一種失落,一種空空的感覺,就是那種説了很多連自己都不明白的話一樣無助與悲哀。漸漸地,厭惡這種寫作方式,渴望着有一天可以寫自己所想,不拘束於任何一種形式。只有那樣一種形式才可以寫出自己真正想要記下的情感。也許,國中時的我所追求的人生是一種自由的,不受束縛的人生,那時的自己,是渴望自由的,是不願被束縛的,是從心中反對被這個世界的條條框框所約束的。現在的我看那時的我,會説:“很單純很天真但是很幼稚”。那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對人生的那樣的理解是一種特權,只適用於特定的唯一的一個時期。在每個人的人生中是不是都有這樣的一個時期,只考慮精神層面,只滿足自己的小小的虛榮心,並不在意任何物質上的問題,所謂的“精神文化與現實脱節”。

時間真的是最神奇的詞語,年齡增加的同時對人生的看法也改變了一些。真的是經歷過的事在不知不覺中就改變了自己,使自己走向的不再是自己心中最原始的路。但至少現在的我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偏離了心中最嚮往的那條路,然而卻走上了適合生存在這個社會上的路。曾經的無數“崇高的”理想,夢想與堅持,都被現實改變了。未被改變的就像是一場奢華的舞會,華麗美好,令人留戀不忍散去。不過,終究只是一場舞會而已,沒有資源源源不斷的補進是不能維持下去的。不知是什麼時候明白這個道理的,應該是很早,不過不願接受而已。我知道我是在逃避,不願自己堅持多年營造的屬於自己純淨天空受到任何污染。在逐漸瞭解這個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地掙扎着,就像蚌殼中的沙子一樣忍受着這疼痛。磨礪的過程中,明白了很多。現在的自己知道了不能逃避,知道了萬物的相對性,知道了任何事物之間都會以某一種關係連接着。現在的自己,可以在寫文章的時候思考,可以寫下自己的想法,可以寫下駐進自己心中的東西。在敲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很累卻也很滿足。

“精神文化與現實”曾是深深困擾自己的一個問題。現在的我對於它的看法與殷海光先生的想法相似。中學時學政治時總是重複着這樣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能一味的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而忽略了“我們要生存”這樣一個事實,這樣的態度像是一座沒有打好地基的摩天大樓,雖然壯觀,卻極容易倒塌。而沒有夢想與理想存在的生活又失去了其作為一個人應有的追求與對人生的熱愛,徒然的浪費生命,我想這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精神世界的美好確實是我的最終的追求。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我可以生存的基礎上。在不違背自己做人的原則,不違背自己的良心的情況下盡一切的努力讓自己生活的好,讓自己有精力去營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可以有資源維持那場舞會。

人生的意義,我想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説清楚,這是個太廣泛太嚴肅的話題。我只知道,有意義的使用我自己的生命,完成我的追求,對得起這短暫的一生。

《人生》讀後感9

《我的人生感悟》裏所收的都是季羨林先生有感而發所寫的具有文學性的文章,應歸入散文類。這些文人散文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而行文之優美、運筆之輕鬆,又令人愛不釋手。這些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以真情真意為藴涵的散文並不刻意追求情節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晰,而以篇幅不等、形式自由,表現出不拘一格的靈性,彰顯季先生的精神人格。

《我的人生感悟》裏的散文不僅讓人看到了作為散文家的季羨林,而且也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活的靈魂。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輕靈,集史、識、才、情於一體,堪稱“老生派”散文的傑作。他以自身親歷過的事情,感受過的情愫,高度概括與濃縮了自己九十餘年漫長的人生苦旅中,那些最為刻骨銘心的生存體驗與人生感悟。由於他的學者經歷,這部散文集超越了個人生活史記錄,具有對人生、社會深度思考後的一種人文精神,表現出20世紀一代知識分子生存檔案的性質。從一個學者的人生個案,人們發現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一批老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我的人生感悟》中的這些散文不僅表達了季先生學者型散文家的思想探索,也反映出一個智者那種寄情明志的磊落,那種以史為鑑的達觀。散文中含蓄深邃的哲理思辨、無窮的韻味,都使人感到一種睿智的生命律動和歷史滄桑所引起的感動。它來自散文中那些豐富人生感受所給人的啟迪與開悟,來自個人傳奇性的曲折生命史與人民苦難史重合的驚訝,更來自面對逆境、直麪人生的那種浹於骨髓的精神高度與人格魅力。季先生的生命意識由於雜糅了民族的基因而表現出如此強烈的韌性,其思維方式也因為融入了智慧而形成一種對生命追求的執著,他的散文寫作不會缺少睿智的思考。

季先生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歷練成一種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藴,他經常從細微之處入手,以獨特的視角評析、判斷現實生活細節中的是與非,其所用之筆是如此的輕快準確,如此的駕輕就熟。恰到好處、實事求是的判斷使他能以一個普通人難以覺察到的角度去審視現實中的細部,使人們通過他的智慧之筆發現生活之美,觸摸鮮活的靈魂。身為智者的季先生在當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況下,敢為天下先,於默默無聞中,用如椽之筆為人們開啟了一扇扇智慧之窗,從中透出的使人駐足觀望、凝神思考的聖潔之光,毫無折射地射入人們的心田。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體驗,寫出來頗似老人的諄諄教誨,不温不火,一派仁者風範,因此又可説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評價對季先生而言頗為恰當。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點,雖處塵世,但充滿了寧靜、淡泊、肅穆、安詳的氣氛。散文中既沒有顯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沒有劍拔弩張的激動情懷,只有光風霽月般的温柔,在温文爾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與率直。他竭力以一顆對生活無比虔誠的心在當下環境中去尋覓那些被時間、世俗磨損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詩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審視歷史的瞬間所呈現的彩虹之美,這種寬廣的胸懷,超脱的精神,鑄就了仁者的大仁大義,一派長者之風。

《我的人生感悟》中的散文有優美的抒情,有舒緩的敍述,娓娓道來的隨意性卻頗具匠心。作者的寫作心態平和,寓含褒貶卻不直言,形成含而不露、婉而多諷、皮裏陽秋的寫作特色。季先生散文的抒情性源於文中所藴涵的深邃思想和老道的語言表達。無論是散文的內容和形式都給人一種隨手拈來,天然去雕飾之美,因此頗有隨筆特色,信筆而寫,不拘一格。這種作者個體的思想以反思、記憶方式表達出來,會形成當前文壇一種社會集體記憶、敍述的方式。隨筆的隨意、漫不經心,實則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它雖然是作者心靈最大限度的敞開,但卻構築在社會公眾的認同與共鳴上。它依賴於個體生命的張力自由閉合,卻延伸至芸芸眾生可能生活的各個領域,將個體記憶碎片連綴成社會全景。季先生所顯示的個人人生蹤跡,通過春秋筆法將自己的判斷播揚給他人,調動起廣泛的社會記憶。人們從這種隨意敍述中感受到被引領而進入審美層次的喜怒哀樂。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雖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歡,作為讀者的我依然被籠罩在作家本身所散發出的温柔的精神光芒之中,並且從中體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樣一種震顫靈魂的生命感動,不禁讓人想起千年之前范仲淹的那句慨歎:噫! 微斯人, 吾誰與歸!

《人生》讀後感10

不必羨慕別人有美麗的花園,因為你也有別人沒有的樂土。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面對挫折時,總是沉浸於消極狀態中。但是否曾想過,世界上還有一些人面對着比我們更嚴峻的挫折,儘管這樣,他們還是坦然面對現實,樂觀對待人生。

他出生時就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只有一隻在下身左邊的小腳丫。正是這樣的他,進入了澳大利亞的主流學校,並且競選學生會主席,在夏威夷與海龜游泳,在哥倫比亞滑冰,踢足球,溜滑板,打高爾夫。他就是力克? 胡哲。面對生命道路上的絆腳石,力克? 胡哲從不屈服於命運,學習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完成我們生活中的小事,對於力克? 胡哲來説,總是變得困難重重,永遠都需要比正常人多花幾倍的時間,力克? 胡哲在年僅25 歲時就已經獲得兩項大學學位,他的聰明才智是不可否認的。他用幽默的語言向人們闡述自己的身體缺陷和成長經歷,鼓勵人們要勇於面對生活的不幸。他更是將親身經歷寫進了勵志書籍《人生不設限》裏,以此來鼓舞人們在困難面前不要退縮,應該勇敢地去戰勝它。

書中説到:當你找到生命真正的目標時,熱情就會隨之產生,你就會為了追求這個目標而活。如果你還在找尋人生道路,你要知道,出現挫折感是很正常的。這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賽跑。你渴望活得更有意義,就表示你還在成長,還在超越極限、發展自己的天賦才能。時時檢視自己身在何處,並思考自己的行動和優先順序是否符合你的最高目標,是很健康的做法。奇蹟是可以自己創造的,機會也可以自己給與,要像力克那樣加倍努力,因為成功一定屬於勤奮的人們。

一、喜愛自己,保持信心

力克生患海豹肢症,但他不以悲情面對人生,而是展現一個全新的觀念我或許並不完美,但我卻是完美的我。他告訴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本身並不沉重,只要我們有勇於接納自己的勇氣,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很完美。我們不要執着於自己的不完美、失敗或是錯誤,而應該把焦點放在你所可能得到的幸福上,不必為了達到別人的期望而活,你可以定義自己的完美。他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堅信世界上充滿了愛與關懷,堅信人生是一個過程,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今天的不美好,是為了明天的幸福。力克,他有自己的信仰,他將他的生命體驗化為文字,熠熠發光,冥冥中給我們支持的力量,鼓勵更多人創造自己美好人生,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態度決定高度

28 歲,對於一個平常人來説,可能過去的經歷並不是很多,可是力克在這過去的二十八年所經歷的一些也許是我們一輩子都不會的,我認為是不可磨滅的希望、是感恩的態度、是勇敢的精神支撐着他。正如他所説:就算環境不能改變,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改變我們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人生的遭遇難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我們不應該抱着隨意的態度麻木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可以選擇,選擇審視自己的態度、改變自己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生活。他是我們的榜樣,人最可悲的不是沒有四肢,而是沒有目標和希望,如果我們緊緊抓住傷痛不放,只記掛所欠缺的東西,或者抱怨各種不如意,那是我們自己給人生設了限。我們應該帶着勇敢的精神向前邁進,不讓身體的障礙、困難的環境和消極的態度限制了我們對生活、工作、信仰的生活。

三、不怕失敗,迎面改變

力克雖然外表殘缺,但內心是完美的,其完美程度甚至超乎我們的想象,他會讓我們心中充滿陽光和希望,會讓我們堅信,不論我們處於人生的何種領域、也不管我們在經歷何等的人生挑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人、什麼事能夠限制或阻止我們的前進,除了我們自己。可能我們的生活、工作過的並不順利,但我們可以改變,這本書分享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期待並不能帶來改變,改變要從現在開始。

四、擁有一顆願意信任的心,學會付出

力克並非與生俱來就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曾因自己的不同而痛苦,當別人嘲笑、躲避他的時候,他的痛苦同樣很深,甚至想要自殺,但他摯愛的親人朋友給了他生存的勇氣,虔誠的信仰則賦予他堅持下去的力量。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力克所説,當你懷疑自己能否實現人生的目標時,請信任那些願意助你一臂之力,以及能夠指引你的人。

沒手沒腳,沒有限制。從一無所有到一無所缺。力克告訴我們什麼是一無所缺的精神,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生命沒有限制,人生本就該有無限可能。

《人生》讀後感11

《真的,人生很簡單》讀後感作者開篇描述的是一個理想中的世界或者叫作宇宙天堂。

現實中的人們恰恰是因為不知道,或是根本無視,甚至是惡意戲弄那個開篇的大前提,才製造了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烏煙障氣的世界!

所以,對於得道的智者來説,人生,的確如此簡單。

但是對尚在矇昧中的芸芸眾生來説,必須有道德、宗教、民主憲政、法律、法治和真理、知識啟蒙這些行為規範和法則理念,才會讓人們知道並認清這個由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羣氓製造的混亂不堪的世界,治理起來(包括規範約束自己)是多麼的不易,甚至是徒勞!

所以,釋迦佛祖才毅然決然地出離了這個讓他感到失望的世界。並鼓勵人們也都能通過修持、覺悟出離這個慾壑難填的世界……

而庸俗如我輩者之流,尚不能覺悟和出離者,也只有祭起道德、宗教、民主憲政、法律法治和真理、知識啟蒙這些大旗,或許能夠為這個混亂的世界盡一點兒道義上的責任和義務,至少也儘量不再給這個已經不堪的世界添亂、添堵……

順便説一句,本人並非全篇否認這篇文章中的所有觀點、看法。但對於世界上人類中絕大多數尚未大徹大悟的芸芸眾生來説,只是盲目地遵循那個所謂的“獎勵和懲罰的行為修正機制——快樂和痛苦”規則,是非常危險的…… 而且,這個世界的混亂,也皆因羣氓的跟着感覺走而導致。

更有甚者,在一個不遵循現代法則理念的社會中,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不會因為那些不合法不道德行為的代價高而甘處人下,窮困潦倒……

希望大家都能抽出時間讀一讀這篇文章,並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展開討論…… 真的,人生很簡單

人類的生存不是無意義的,而是承擔着天賦的責任和義務。他的目的和價值和大自然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把這個世界整合、構建、完善成為一個天堂。

所有的存在物都是這樣一個目的。無論是生命物和非生命物。都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他們的價值在於對創造現實天堂的貢獻。無一例外。人僅僅是創造者製造的一個工具,目的是獲取更高的整合、構建和完善效率。

你的理性可能還不理解這個問題,但是無所謂。因為你的心靈中存在一個先天性的指針,在無意識中指導你生存的方向:得利得利再得利,直到利益最大化。使你走向美好美好再美好,直到完美。

這個指針是你的理性不可抗拒的。而且心靈中還先天性的設置了一個獎勵和懲罰的行為修正機制——快樂和痛苦。當你做的正確的時候,就得到獎勵,於是你得到快樂,當你做的錯誤的時候,就會少到懲罰,你就會感到痛苦。這個機制保證了你生命方向的正確性。

由於人類的直接創造者就是受精卵細胞。所以,人的直接責任就是對基因的進化負責。因此,你應該延續、完善你的基因。同時尋找最優秀的基因伴侶——選擇美女和帥哥,進行優化繁衍。這是你的先天性責任之一,不可抗拒。

所謂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是説你作為一台機器,是否實現了最高效率。從創造的角度看,你如果發揮了你的全部潛力,一生中完成了最大可能的創造和積累,你的價值就完全實現了。你就會對你的一生很滿意。不存在遺憾。

所以,生活的真諦就是首先保證自己的安全、健康和舒適,其次是創造和繁衍,繁衍的目的是就是為了保存創造的成果。類似你把你的論文存儲在硬盤上。

無論創造還是繁衍,都需要資源和空間,所以,你需要獲取財富,財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財富類似一個建築師的必須材料,而目的是為了創造。所以,你要充分的享受你的財富,使他發揮作用,而不是單純的保存下來。財富的獲取是手段,而目的是享受和創造。

人生活中的對自己價值最高的東西,是被自己看成業餘的本能興趣。而不是外在的成功、地位、名聲,這些都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就是你本能興趣。

怎樣獲取財富,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你可以搶劫、偷盜、巧取豪奪什麼方式都可以。但是,在現實社會中,這些方式代價很高,風險很大。所以得不償失。而最好的模式,就是自主創造和公平交換。這是獲利最大和風險最小的模式。這就是現代人們大多選擇創造和交換的原因。

當你成為一台廢舊的機器的時候,你就該報費了,於是就有了死亡。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和機器的報廢是一樣的。沒有區別。

這裏需要理解是,生命是一個接力循環系統,死亡就是把自己的位置讓給更優秀的後代。死亡是完全的消失嗎?不是,而是你變成了最基本的部分,成為水分子和二氧化碳。重新參與植物動物的結構和創造。這也許就是佛祖的生命輪迴的真相。

所以,人生很簡單,你只要按照你感覺,不斷走向美好,趨利避害,獲取財富,憑感覺享受生活,選擇優秀的伴侶,繁衍優質的後代。然後儘可能的去探索創造就行了。這樣你不僅是快樂的,而且也是人生價值最高的。僅此而已,非常簡單。

而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自由的、民主的、信仰的、智慧的需求,都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已。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幸福、繁衍、探索、創造,從而完善自己的基因。

《人生》讀後感12

看完路遙的《人生》,好像看了一場人生的鬧劇——加林從被走後門的三星頂替了教師,回到農村,當起了農民,到自己走後門被揭發,又重新回到農村,兜兜轉轉回到了原點,只不過他弄丟了巧珍,一個金子般的姑娘。

最開始讀《人生》其實並沒有看進去,開篇的環境描寫讓我聯想到高中閲讀理解時候遇到類似的題目,腦補出好多經典答案:像什麼這樣的環境描寫有利於渲染xx氛圍,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題……被大學聯考支配的恐怖感再次湧現出來,並且壞壞地想,如果我是出題老師,一定要敲黑板,畫重點,告訴他們這是要考的,讓這些小傢伙們享受一下我們當年的待遇……

真正將我帶入故事的是高玉德勸兒子説:“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來哩……”這大概就是經歷了風霜,明白屈伸的人才能説出的話吧。兒子從一個前途光明的教師到位置被人頂替,只能委屈回鄉。如果是熱血的青年一定想着如何報復回去,但是高玉德不是,他很清楚自己和村子裏的“大能人”“二能人”的差距,他清楚如果報復回去,只是一時痛快,但是以後兒子的路將會更難走,所以他不僅不能告人家,還要笑臉相迎……看到這裏,其實很心酸,這是一位父親為了兒子以後的生活而屈服,而低頭,這也是小人物的悲哀吧……這位父親應該也是很多中國父親的反射吧,當年的他們也曾是意氣風發的熱血男兒,但是經過歲月打磨後,他們懂的了內斂,在為孩子未來打算的時候,他們低下了頭……

讀《人生》的時候,覺得作者是個妙人,在男主人公失意的時候安排了巧珍,讓這麼一個單純可愛的姑娘去温暖他,兩個人的感情乾淨又美好;在他得意的時候安排了黃亞萍,讓他享受羅曼蒂克的愛情卻又讓他承受着對巧珍感情不忠的內心折磨。這個就像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無論選哪一個都會有遺憾……巧珍乖巧懂事,可是選擇了她就意味着自己一輩子都將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一輩子聽着她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不能與自己產生共鳴;選擇亞萍,她美麗驕縱,與加林有着同樣的見識,同時能給他帶來更好的物質條件。怎麼選似乎已經很明朗了。選擇亞萍,不僅能是自己的精神伴侶,而且能帶着自己去更廣闊的天地;而對於巧珍只能説抱歉了,畢竟她與自己不在一個文化層次,與自己沒有精神交流……好像這樣的理由足夠説服一個知識分子放棄以前的情人,去追尋他光明的未來……

如果沒有克南媽媽去檢舉加林走後門,一切會不會不一樣。加林隨着亞萍去了南京,藉助岳父家的力量平步青雲,但是他要忍受亞萍的驕縱和周圍人的對他吃軟飯行為的輕視。巧珍和她丈夫藉着改革的東風發家致富,並且一直資助村裏讀書的孩子。克南重新認識了一個姑娘結婚生子,但他再也不像以前一樣敦厚老實。也許我想的太天真了。以前看過一句話“人們之所以討厭後門的存在,是因為自己沒有後門”,人們都想走捷徑,都想不費力就得到一切。作者給了加林希望,又讓它破滅……

文章中父親勸加林不要浮起來,可是對於一個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的人來説根本聽不進去,我們都太渴望成功了,太渴望去大海而不是呆在小水塘裏消磨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用錯了方法,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寄託在投機取巧的行為上,這也註定了他的失敗。其實有追求沒有任何毛病,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們要以怎樣的方法去執行是我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加林的人生成也後門,敗也後門。我們都看不起走後門的行為,卻自己走着後門,這可能就是我們的悲哀吧……

通篇讀下來,其實我最心疼的是馬栓,巧珍的丈夫。那麼喜歡巧珍,卻看着巧珍和別人在一起。其實這一點和克南有點像,看着自己心愛的姑娘和別人在一起,但自己連爭取都不會。不過克南還好一點,因為他有一個厲害的媽媽給他撐腰。而執着的馬栓卻在巧珍被拋棄的時候趕去提親,照顧巧珍。讀後感我覺得在感情世界裏兩個人的付出不對等,在她心裏還惦記一個人的時候卻和另一個人一起生活,這是對馬栓的不公平。在沒有放下就開始另一段感情,總感覺是對對方的不負責任。

但是話説回來,巧珍也是一個讓人心疼的姑娘,善良樸實。在感情開始的時候自卑自己不識字,所以一切以加林為主,感覺加林被她寵壞了,所以在面對亞萍的驕縱時才想起來巧珍的乖巧。怎麼説呢,被愛的人總是有恃無恐吧。而亞萍,她家境優越,受過良好教育,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小公主,所以她喜歡的是加林的才華而排斥他的出身,她的愛不如巧珍純粹。巧珍愛他的全部,他的才華,他的出身,他的一切……可惜加林還是錯過了她,這個金子一樣的姑娘。不過也幸虧他錯過了,相信馬栓會照顧好巧珍,而非跟着加林,讓他一邊享受着巧珍的乖巧,一邊嫌棄着巧珍的粗俗。

老實説,看不上加林這樣的男生,在兩個女生之間徘徊。在自己被人頂替的時候憤世嫉俗,而自己卻也走着後門;想要跳出生活的禁錮,卻又遵循着世界的遊戲規則。可這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無奈吧,痛恨着這個世界,卻又順從着它;想去外面的大千世界看看,卻把自己的人生困在窄窄的生活圈裏,跳不出,逃不開,躲不掉。

真心佩服作者,一部《人生》,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一個起起落落的人生,帶來了不一樣的反轉。

《人生》讀後感13

輕輕地合上了,靜靜地閉上眼,一時間似乎多了些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雖然涉世未深,但卻有了自己對人生的態度與感知。紛紛擾擾十幾年,雖説過的是自己的生活,但卻有一種依賴,一種對世界不變的依賴,或許它很隱祕,但卻不足隱形,它確實存在,並在我們的生命中真切地演繹着。當我們不斷從這個世界中攝取時,我們是否想到回報?這樣的回報不需要金錢,更不需要太多的精力,我們只需時時懷着顆感恩的心,就足夠了。它並不奢求什麼,要的只是我們心中一絲淡淡的感情,要的只是不要忘記而已。

翻着腦中的那本用記憶編成的書,伴着心靈的清風,悠悠地停在了那一頁,雖有些泛黃,但清晰的文字仍然吸引住我的眼球。那無邊的淚水與哭聲瀰漫了整個我,還有那鮮紅的血在夕陽中所泛的光輝。那一年,她自殺了,那麼輕鬆地一躍,帶走了自己的生命,也帶起了家人不盡的傷痛。仍能想象出那種場景,輕輕地打開窗户,望着一切都多麼蕭條、感傷,忍不住歎生命的無趣,歎人情世故的冷淡,伴着歎息,“霍”地從窗口一越而下,心想帶走一切的悲與痛,帶走屬於自己的一切,悄然離世。似乎能看出她的一瞬的苦,但隨後是無邊的笑,不知是快樂還是掙扎。在落地的一剎那,我不知她的心情如何,真的解脱了嗎?那一股殷紅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那是她的血,她的血……隨後是她母親抱着她無邊的哭喊,那淚水好象能淹沒這個世界,太慘烈了,悲得無法讓人呼吸。

而她的父親,卻只是呆呆地看着那灘血,那探在夕陽中紅得異常的血,“你真的恨我們,以至於要如此害自己而報復我們?”她父親渾濁的眼中噙着淚,發出陣陣歎息。在那個秋天的夕陽裏,一對年過四十的夫妻,抱着她們唯一的女兒,卻是一具冰冷的屍體,一具含笑的屍體。你真的恨他們,恨這個世界?為何要如此報復,明知他們擔待不起,可你卻做了,還帶笑離開。

她是我的表姐,一個十八歲的花季少女,卻選擇了辭世。你的心是冷的嗎?冷的嗎?我多想搖醒她,讓她睜開眼看看,這個世界,一個有四季的世界,一個有愛的世界。它不像你所想的那樣,它沒有那麼冷,它不是悲慘世界你明白嗎?你認為它冷、無情,只不過是你的偏執,是你的自私矇住了你的心,你從來不會顧慮別人的感受,哪怕是再温暖的東西,你永遠看見的是冰霜,你不懂得感激,不懂得去付出,你只認為得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父母家人、親朋好友?你怎麼能以世界無趣為理由,飄然離世,你知道你所造成的後果嗎?你母親終日以淚洗面,説不出的憔悴,你可知道她的心在滴血,在你離開的那天起,一直在滴血,你是她的肉,她的心肝啊!而你的父親雖然寡語,但誰都看得出來,他有多麼的痛,一朝青絲換白髮,你看到了嗎?你心疼嗎?如果心疼,為何當初做得那麼決然?你的理由太沒有説服力,因為他們僅一次罵你,因為你父親那一巴掌,因為你下滑的成績讓老師責罵,因為你認為得不到愛,可你為什麼不想想要得到就要付出,當你認為理由充足時,就不替別人考慮考慮?你太自私了!

你的死是因為你一味地索求,可是就是天大的寶藏也有挖空的一天的,你為什麼不想想你自己也去施予一些,哪怕只是一點點。他們不求你的回報,真的,不求。他們只希望看着你好好地活下去,他們給了你足夠的愛,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為你遮風擋雨,他們心甘情願,任勞任怨,你為什麼不去感受一下他們的愛,就選擇最刻毒的方法“回報”他們。想必你的生命中沒有快樂的原因是你不會感恩。你不會感謝老天創造了你,父母撫養了你,老師教育了你,社會關心了你,你認為一切都是自然的,那是你的心太狹小了,太狹小了啊!花季的你應該看日出日落的美,應該跟父母拉拉家常,談談心事,應該在學校裏忙碌地為自己生命以後走向作準備,應該與朋友一起論論時尚,不是嗎你?你想過這樣的生活是多麼恬靜而愜意,那是一個充滿夢想的歲月啊!可自私的你讓它走向了一條不歸路,那個似甜非甜的笑讓家人沉入了痛苦的深淵,你於心何忍!倘若你不那麼脆弱,多想想自己的責任,顧思一下別人的感受,多聆聽一些世間的精彩,或許今天不會是這樣的結局。

帶着那些質問,悲憤從痛苦的記憶裏掙扎出來,抬頭望向窗外。風靜靜地吹着,雲漫漫漂移,又是一個靜謐的黃昏,還是那樣的夕陽,少的只是那一片觸目驚心的殷紅,和那個刻毒的笑容,其實世界本就很美好,不是嗎?只要抱有一顆感恩的心,就不會覺得世界無趣,只要多關心別人,就不會覺得世界無情,只要多想想自己肩上的責任,就不會覺得世界空虛。那天邊的夕陽格外的美,美得眩目,更讓人深思。

《人生》讀後感14

作家柳青曾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我們的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譬如學習上的岔道口、事業發展的岔道口、個人生活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這是我們當代青年在學習、工作、生活上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説,我想我們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是可以逾越的人生理想、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和持之以恆的堅定品格。下面,我就淺談一下讀路遙《人生》這本書的感悟。

感悟一:理想是我們人生進步的階梯,有了理想,我們才能用心的去學習、工作和生活。《人生》這本書描寫了一個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的農村人-高加林,為了脱離父輩們"面朝黃土背**"的農村生活,而不斷爭取美好生活的過程。奮鬥的過程充滿了艱辛和坎坷,同樣也充滿了幸福和快樂。我們應該反思,我們是否樹立了心中為之奮鬥的理想;是否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做出了規劃?我們目前的學習、工作狀態是否符合這個理想和規劃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就要立即改正。同時,我們的理想和規劃要在大局的框架下制定,也就是符合現實需要,如果理想高不可攀,那就像"海市蜃樓"、"空中樓閣"一樣虛無縹緲。"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治安保衞隊是一個做好服務的綜合性部門,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紅石灣礦的形象。那麼,提高個人工作能力,促進治安保衞隊工作質量提升,維護礦區形象,推動個人成長成才,這就是我的理想。

感悟二:奮鬥是實現理想的途徑,唯有奮鬥,才能笑着品味實現理想的果實。《人生》這本書寫的跌宕起伏,高加林高中畢業成為農村的一名代課教師,在希望的曙光到來時,結果其他人利用關係頂替了他的位置,破滅了他的理想。他在人生的岔道口面臨着艱難抉擇,是甘於平庸,還是繼續奮鬥。在農村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又一次激發了高加林的雄心壯志,開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他的生活三起三落,但從沒有磨滅的就是旺盛的鬥志。我想説的是,無論我們面臨的工作有多麼困難,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迎難而上,一定要破除破除碌碌無為、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思想堅冰。"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要時刻珍惜集團公司做強做大給我們帶來的難得發展機遇,牢固樹立"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意識,"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信念,自我加壓,永不言敗,突破"瓶頸",不斷超越自己,向着理想前進。

感悟三:實幹是實現理想的基礎,唯有實幹,才能為實現理想濃墨重彩。這也是《人生》這本書主人公高加林最缺憾的。當然,我們也不能説他沒有腳踏實地,他熱愛生活,淳樸辛勞。但這個有抱負、有理想的青年把握不好人生的方向盤,染上了貪婪,學會了投機,抗拒不了誘惑,讓他品嚐了人生的甘苦。為了進入城市更好的生活,他捨棄了深愛他的農村姑娘,利用關係到城市工作,重新開始了一段戀情,然後被揭發,重新回到原點,回來時已物是人非。要讓理想變成現實,就要立足基礎,珍惜當前為我們付出的企業、人和我們為之付出的努力。因此,我們的着眼點要"高",要以對企業負責、對本單位負責、對員工負責的精神,做好各項工作;着手點要"沉",要沉下身子抓工作,深入現場抓落實,切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着重點要"準",要在繁重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抓重點、抓關鍵,使各項工作健康協調發展;着力點要"新",要在勇於探索,富於創新上下功夫,用新的思路,大膽地開展工作。始終樹立"嚴、緊、細、實"的工作作風,對工作標準要高,要求要嚴,做到有佈置,有檢查,有驗收,立説立行,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見實效,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感悟四:堅持是實現理想的保證,唯有堅持,理想才會成真。《人生》一書中體現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堅持,充分説明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道路不是筆直的,而是充滿了艱辛。在人的一生中,其他是無限的,唯有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做出更多的事情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面對當代的青年,我感覺到最缺乏的品質就是堅持,思想搖擺、好高騖遠、怨天尤人等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堅持的信念和勇氣,"行百里半九十"。我們要知道,每一件事情,誰堅持必勝的信念,誰就能笑到最後。"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為了工作、為了企業、為了社會,為了自己,我們要堅持,堅持心中的理想,堅持奮鬥的精神,堅持實幹的作風,到達理想的彼岸。

《人生》讀後感15

人生,是有很多不愉快的;人生,是艱難的;人生,是不公平的;人生,是殘酷的!面對人生中所有的不愉快,你是如何做的呢?以前的我,一定會抱怨。抱怨我家的經濟條件不夠優越,抱怨自己為什麼當不上班長,抱怨父母不夠寵愛我,抱怨考試題目太難,抱怨……但現在的我,不會抱怨,只會用自己很好的心態去面對!只因為我閲讀了《不抱怨的人生》。 我們在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遇到的事兒,其實,都可以有很多的解決方案,有很多的方式和方法去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和我們周圍的人相處。每一種方式方法都有利有弊,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這些事和人,其實也就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人的一生,有太多的選擇,有時候被稱為抉擇。“選擇比堅持更重要!”選擇走什麼樣的道路,也就是選擇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面對未來,那麼這種選擇,決定了我們的明天和未來。

其實沒有什麼不能是我們抱怨的對象。生活、工作上不順利時,發發小牢騷、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喜歡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後面,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也可能存在於自己身上。

《不抱怨的人生》通過講故事,擺事實講道理,為處於成長之路的職場新人們提供一個似乎真實的職場生存體驗,也讓職場新人們瞭解職場中的成長之痛,並以何種心態去對待,去看待。這些書,其實,都是在教給我們,當我們遇到在某種情況下自己認為的生活和職業中“問題”的時候,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成長和上升。然而,這些我們在某種情況下認為的是“問題”的問題,當我們以另外一種心態去看待,去思考的時候,這些問題,似乎看上去已經不再是什麼讓我們痛心疾首的問題,而是我們生活中最最正常的一部分,是我們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沒有哪個人的成功是一帆風順的、是沒有付出的。我非常相信英語中的一句話:“No pains, no gains!”並且,時時以中學的時候,讓我永記心中的一段古文:“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在寂靜的黑夜中奮勇前行。”也一直是我遇到苦難和身處困境之中的激勵!

我記得美國史上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之一威爾?鮑温曾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然而這個世界存在”吸引力法則“:你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抱怨的事。書中作者鮑温現身説法,講述自己13歲參加中學舞會,因害怕邀請女生跳舞,轉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會接受他的邀請的,從而引發同學們的同情並避開了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癮症“,以後的日子,無論是工作上,還是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都歸因於他的體重。可能我們也曾有類似的經歷。比如,事情失敗了,習慣歸結於他人的不體貼、不配合或不努力,從而逃避責任。這些負面思緒不只成為我們最大的敵人,還影響着別人。其實這些都是自己假想出來的對手。如果我們會抱怨不斷是因為我們為把注意力放在它上面,被它指引着,心被它佔據着。那麼我們要怎樣逃離抱怨的泥潭呢?

佛曰:”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 ”笑着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有人去概括佛家的思想精髓:”自覺——自我覺悟“。那麼”覺悟“,其實也是一種對待世間事物的心態。有健康良好的心態,我們就可以超凡脱俗,繼而優秀卓越!

在人一生的學習和工作中,使我們學習到很多面對人生,面對學習所應該具備的心態,比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包括國內外大學的校訓,共產黨的”八榮八恥“、”三個代表“,其實也都是在講一種心態。有了好的心態人才會在不斷總結中前進。

態度決定人生!——心態決定人生!用正確的心態去看每一天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兒,讓我們每一天都成長和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j335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