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500(多篇)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500(多篇)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500(多篇)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600字 篇一

學生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老師答:“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可以不斷地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開篇這個對話勾起了我對此書的興趣,這樣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確切的從正面來回答學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回答等於沒有回答,可正是這個回答,顯示出老師的智慧所在。

翻開此書前,一直覺得“哲學”這門學科永遠和我沾不上邊際,覺得這種書中充滿着奧妙和深不可測的智慧。可是翻閲完後,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轉彎。原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學理念,和哲學家們的區別在於,他們將他們的所思所為系統的呈現給了眾人,讓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長中成長着,此刻,藉助一張張紙上的字,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從而做好自己。

哲學源自希臘的“愛智”,不是擁有智慧,而是熱愛智慧。通過此書認識了柏拉圖、蘇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學家及他們的哲學思想,説真的,傅佩榮老師的文字很吸引人,覺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讀下去,對應着他的分析,將自己的行為與之對應比較,讓我發現原來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風格,原來自己和哲學的關係這麼密切。

閲讀時感受頗深,還不時告訴自己,這麼一本充滿着哲學知識和智慧的書,只讀一遍是沒法消化的,以後有時間就應該翻開看看,慢慢的徹底將裏面的內容吸收消化掉。也許遠大的人生目標還沒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體的生活態度應該很明確,就是讓自己每一天都過的很踏實,也讓親人和朋友對自己感到踏實,堅實走好每一步,人生就會邁一大步。

這本書包含的內容太多,以至於翻到最後一頁,我就將書中的一切忘得乾乾淨淨,可是,它明明影響着我。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400字 篇二

前幾天看了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的視頻講座《哲學與人生》,我感觸很深。從這個講座中,我不僅瞭解了哲學是什麼,哲學研究什麼,哲學家的思考方式,我還清楚了哲學與人的關係,哲學對於人的重要作用,這也是我的最大收穫。

孫正聿教授在演講中説道:“學科學,我不説,你糊塗;我一説,你明白。學哲學,我不説,你明白;我一説,你糊塗”。這句話就完全的把哲學和其它學科區分開來了。

其他學科的目的是讓人們在現實中更為具體的存在,這種具體是看得見或者可以從人的行為中體現,從人們的思想中感知。哲學於人的目的是讓人們“作為人而成為人”。這句話含義深刻而且踐行艱辛。從邏輯上剖析這句話大致應該是——大前提:哲學作為各門學科思想精華的歸總,哲學作為所有道德體系在一定時期的昇華,哲學作為物質和精神本原的載體,可以將一切物質過程和思想過程過渡到一個更新,更高的層面。小前提:人作為人而存在,人在哲學層面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結論:人從作為人過渡到成為人。從邏輯角度不難看出,哲學彙集了所有的文化、科學、藝術的本質,甚至演化為有關終結的思考。

因此,對於人們來説,哲學是一個走向更高境界的階梯,哲學意味着終結和開始——對於作為人的終結,對於成為人的開始。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説,哲學就是一切事物的終結和開始——對巔峯的完結中不斷催生。

談到了哲學對人生的意義,孫正聿教授又從三個方面談到了哲學與人生的關係,一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首先來説,人的存在性是無可置疑的,人的存在是哲學存在的前提。從更深一層意義上,人的存在催生了人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其次,人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孫正聿教授提到了五個不能忍受:無法忍受單一的顏色,無法忍受凝固的時空,無法忍受存在的空虛,無法忍受自我的失落,無法忍受徹底的空白,人的這五種無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其實,從進化論來看,五個不能忍受也是十分容易忍受的,在外力作用下,人們會忍受來自物質和精神上的折磨。

其實,人的存在是作為人。沒有經過哲學的改造,在作為人這一階段人是適應物質的,是接受自然的;在精神層面,人具有作為人的一切美德:平等、博愛、佈施。人的精神優越感來自於人的人化。

人的人化是作為人到成為人的`過程,人的意識開始向更高層面進步。

人們思想的進步總是伴隨着物質世界的發展,但人們思想提高的速度永遠達不到物質產生的速度,所以人的人化是一個開始分化的過程,這種分化是兩個層面的對立,在物質層面上,開始有了貪慾,征服欲。在精神層面上,開始追求更高的哲學修養。這兩方面,有統一,有對立,但更多的是對立。

人們開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進了伊甸園,而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觀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

人的世界便是兩個完全對立的哲學世界,一是完全形成了對物質世界的貪婪追求,二是達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學家會作為引導着的身份把人帶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裏,哲學家不得不作為一個斡旋着從中調停。哲學的角度是轉變的。哲學本身沒有思想,所以不能批評活讚美哲學的罪過功勛,只有當人們的觀念發生陡險的變化時,人們才理解,哲學與人,更多的是人強加於哲學。

如果把人的行為過錯歸咎於一種思想,那這種思想是很冤屈的,人們總是自詡思想無法超越哲學所思,但正是人們在物質世界的行為引領哲學發展,反過來,哲學加給人們的卻是貌似沉澱依舊的思想。哲學就像童話,而我們正像落日,童話不會有它的結局,卻會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問千年萬年。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1400字 篇三

最近,拜讀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一書。

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宗明義的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提供了走向哲學的途徑,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哲理與人生境界。

個人感覺,傅先生微言大義,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講的“哲學脱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離哲學是盲目的。”重點不是普及一點哲學知識,而是引導我們審視自我、發現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通過閲讀《哲學與人生》,進一步懂得了應該怎樣更好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動學習。

在西方流行着一條“知識折舊定律”,即:一個人一年不學習,所擁有的知識會折舊80%。

當前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

就我們民航發展來講,持續安全、民航強國民航戰略的提出,對民航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這些任務的探索者、實踐者只能是我們民航人,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不及時更新知識不但不能克服缺點,改進工作,而且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所拋棄,失去任職的資格和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學習當作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生活方式,帶着深厚的感情學,帶着實踐的要求學,使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

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論學習的高度性,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質,以增強工作的原則性、預見性、創造性。

要注重提高業務知識學習的系統性,熟練掌握本職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巧,研究民航發展的新情況,探討新的方式方法,不斷提工作水平。

要採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習的針對性,綜合運用各種有效學習載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學習監管知識、依法行政知識、安全知識,確保學習成效。

二要快樂工作。

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課,人每天離不開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當作負擔,而應該快樂工作。

能否快樂工作,關鍵取決於心態。

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當作對自己的獎賞;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當作一種歷練和考驗,以快樂的心情去完成它。

要堅持事業為上、責任為重、工作為先,用心把簡單的、平凡的工作做紮實、做細緻。

要善於創新,按照民航上級的要求,結合轄區實際,不斷創新思維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確保工作成效。

工作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當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發揮和體現,得到了認可,你就會感到快樂。

三要健康生活。

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以寬容理解的心態面對家庭和生活,善待親友,真誠待人。

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健體魄,注重心理調適,保持內心和諧。

要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斷提高文化素養,脱離低級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漸。

要始終注重小節,以“螻蟻之穴,潰堤萬里”的憂患之心對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之心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獨”、“慎終”,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爾、僥倖之心,永遠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諧相處。

首先要客觀的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地認識,才能和他人和諧相處。

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更要了解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勇於自我剖析、自我批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要大度容人,學會對人寬厚,要有容人之量。

在工作生活中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

對大事、原則問題要一絲不苟,不能讓步,但“不讓步”需講究策略,要千方百計化解分歧達成一致;對小事、非原則問題要糊塗一些,學會讓步,學會忍耐,以誠待人,人以誠待我,營造和諧的氛圍。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500字 篇四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籍,而知道此書籍;因為聽到一個人説書籍好,而想擁有此書籍;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籍。

其實,這本書籍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籍不如借書籍,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籍,這種富有是自家書籍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籍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捨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籍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藉口。對於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脱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裏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哲學與人生讀後感哲學與人生讀後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籍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着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着閲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籍應該成為每一箇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於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五

主要內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教育的三階段 1、浪漫期——國小階段;2、精密期——國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後。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 生四大領域:羣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我認為值得回味的語錄現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説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作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後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麼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利了。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

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

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麼!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一個人的生命內涵由他所選擇的價值所構成,如果無法回答:‘人生中什麼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瞭解自己。”

從古到今,人們都會用“盛世”和“亂世”來形容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歷史狀況,其實不管是盛世還是亂世,都是“俗世”。在現實世界裏,人們通常用利益來衡量一切,並學習各種求生的本領來適應社會,以致不被社會所淘汰,這樣是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的。

然而人們會忽視一些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的那些精神價值,信仰、真誠、尊嚴、正直、忠誠、率真、愛情……這些東西本來人人都有,可是人們在追逐名利的時候或多或少的把他們丟失了、遺忘了,遺忘和丟失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更不知道人是什麼。

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樣東西卻始終追不到,就像狗總喜歡咬自己的尾巴,卻總是咬不到,我們只看到那隻狗拼命地在轉圈,卻始終跳不出那個圈子。

愚人儘量想讓別人多瞭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瞭解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瞭解的人,怎麼能奢望別人來了解自己呢?

“一個人如果刻意追求快樂,往往得不到快樂,就算得到也很容易失去。相反的,當一個人化解自我的執着之後,就不再刻意追求快樂了,結果當他不去追求快樂,快樂反而自己降臨,換言之,真正的快樂是在無意之中來到的。快樂是一種由內而發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獲得的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職於一家建築單位,在這家公司裏有很多和我年紀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談得來,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過得很快樂。

後來由於企業不景氣而裁員,我也不得不離開那了。本來每天朝夕相處在身邊的同事一下子就沒有了,心裏非常的失落,總希望他們有空時來看看我,大家聚聚,回憶以前開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會。可是很奇怪,每次聚會結束後,心裏失落得感受比沒聚會時還要厲害,有點舉足無錯的樣子,後來對於聚會,我既是期待又是擔憂,矛盾極了。

後來,我漸漸地養成了看書的習慣,從散文、詩詞、到孔孟之道、經典著作等等,雖然看的書不多,卻能在閲讀中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和精神上的愉悦,每看完一本書就像經歷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懷歷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這些文字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曉風殘月,青燈黃卷,絲絲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豈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讀書,由內而發,兩者兼顧,相得益彰。

活在當下,珍惜高峯經驗——是一種能夠讓人在一剎那之間覺得無所缺憾、一切美好圓滿的感覺。

標籤: 讀後感 多篇 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mwyp9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