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1

人活着是為了什麼?人生意義何在?

這個問題是世上的人至少都會問一次的,我也不例外,實際上,我已經問過無數次,問自己,也問別人,但是始終找不到線索。

楊絳的《走在人生邊上》探索過這個命題。由她書裏所説,人生的意義在於人生的價值,價值體現在靈魂上,而不是單純的外相物質上。而實現人生價值即必須相信靈魂的永存,相信靈魂的永存就必須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追求並且實現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信仰,並不是單純的有信心,也並不是一兩天就能擁有的,它需要經過不斷的鍛鍊而來的,只有在不斷的鍛鍊中而愈加堅信。

鍛鍊,也即是修身,不僅僅是身體肉體的鍛鍊,更是靈魂的鍛鍊。靈魂的鍛鍊必是由肉體的鍛鍊昇華而來。而最好的修身鍛鍊便是在人世的生存與生活了。正如書中所説,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若從這個角度來想,人生在世遇見的困難與病痛也就能坦然面對了。因為,經過這些困難,人的肉體經過這千錘百煉,會得到靈魂上價值的累加,即使到最後,肉體滅亡,靈魂依然存在,價值依舊不滅。人活着也就沒有白活。

這一順序理清了,人便會過得明白點了。楊絳的這本書,恍如在迷霧給了我一絲光亮,如燈塔般,我雖還未靠岸,但我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航行。剩下的這個過程,便是我必須找到我的指針,即信仰。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2

楊絳先生認為,人生有命,神明主宰,“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但是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醜八怪。西方有諺“命中該受絞刑的人,決不會淹死。”説的就是命吧。

命運是不講理的,無法精確計算,無法預知厄運相阻,也無法預知好運降臨。“如果你碰上好運,趕緊抓着她額前的頭髮,因為她背後沒有可抓的東西了。”可怪的是我認為全不講理的命,可用各種方式計算,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相同。這不就證明命有命理嗎?沒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準。有些算命的只會背口訣,不知變通,就算不準。中國人算命依據“八字”,這種被冠之迷信的東西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但命有好壞,運亦有好壞,月有陰晴圓缺,不會有人一直倒黴,也不會有人一直順風順水。

為人一世,能否左右自己的命呢?楊絳先生回答“回顧自己一生,許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決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命不講理,愛造化弄人,可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地否定。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我們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設想其中或有緣故。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3

早就聽過無數人推薦這本書,一直想找個安靜的午後細細品讀,

走到人生邊上讀後感。之前讀《我們仨》時,就體會到了楊絳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隱喻的手法寫"我"與家人的離別過程,雖不着一字,卻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樸實的敍述中都飽含着濃濃的親情。那麼在她96歲的高齡時,又道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説,靈魂來處來,去處去。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説這話的,是意味着靈魂是上帝給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兒去。可是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

楊絳先生擺脱世俗成見,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諦——一是人生的價值,二是靈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後者指向死。我們讀下去便知道,其實這兩個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隨後楊先生提出了"靈性良心"的概念。其中,"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認為,"靈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則是人的肉體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屬於肉體本能。佛家所謂的貪,嗔,痴,慢,疑,不正見六大罪惡,都植根於人的血肉之軀。靈性良心與肉體則是相互對立的兩方,肉體總有無盡的慾念,而靈性良心總在剋制着"我"的縱慾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順從靈性良心的指導。在人這個複雜的矛盾體上,靈與肉的鬥爭實時都在,貫穿着人的一生。

那麼我們的靈魂又偏向哪面呢?靈魂雖帶個靈字,卻始終附於肉體之上,與肉體一同感受,一同慾念,一同放縱。所以靈魂實則在肉體一面。"感情是很難控制的,人是很可憐的。"我們的靈魂一生都在這兩方中間飄擺不定。

"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隻能在河裏走。但"命造"裏,還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裏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説是這人的個性做主。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

毫無疑問,人的靈魂需要通過肉體這個媒介來歷練,鍛鍊的成績只屬於靈魂上;靈魂接受或不接受鍛鍊,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績或罪孽;人死之後,肉體沒有了,但靈魂仍在,鍛鍊或不鍛鍊的結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説:"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楊先生問得好:"‘真、善、美’看得見嗎?摸得着嗎?看不見、摸不着的,不是隻能心裏明白嗎?信念是看不見的,只能領悟。"我們的問題正在於太"唯物"了,只承認物質現實,不相信精神價值,於是把信仰視為迷信。而楊絳先生所求教的那些來自社會各界的"聰明的年輕人"對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態度。楊先生説:"什麼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

楊絳先生沒有被普遍浮躁的風氣矇蔽雙眼,而是努力撥開迷雲,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身體切實的去體會。楊絳老先生在96歲的高齡下,將她畢生的感悟總結於此,這已經過時了嗎?非但沒有,而且比當下的年輕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徹啊!我們這個時代確實存在種種問題,最大的問題正是信仰的缺失。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如果人沒有信仰,又何談修身呢?

書後的註釋也極具特色,它不像其他書那樣精短,幾乎每篇都是一段塵封的往事,也正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輯零碎而顯真知,文叢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楊絳先生不如錢先生下筆即用典故,寫文章也罷,讀書也罷,總是貼身貼肉地去感覺。我總慚愧自己理論知識不夠,不能上綱上線地分析作品只能説感覺,試體温。讀了楊絳先生後才覺得,這樣做也未嘗不可。比如楊絳先生書後的《論語》趣,讓曾經對古文敬而遠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讀一遍《論語》——孔子最偏寵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為何訓斥宰與"朽木不可雕也"?

周國平説:她的心態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卻有一種令人欽佩的勇敢和敏鋭。她如此誠實,以至於經常得不出確定的結論,卻得到了可靠的真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着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倘若能夠像楊先生這樣讀書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識分子,我輩這麼妄望一下,可否?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4

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卧病在牀而無心學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歷了幾乎一個世紀的老人,仍然致力於學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麼,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麼,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麼……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着。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着,相互鬥爭又相互統一。鬥爭是因為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過生活對肉體進行磨練,從而達到對靈魂的鍛鍊,並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為,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一的和諧狀態。無可否認,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為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大嗎?那麼,當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着於靈魂之嚮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命題進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説“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註定的呢?楊絳女士並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説:“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麼説,八字怎麼規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麼關係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演的現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後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説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

站在二十歲的風華歲月裏,許多事我未曾經歷過,許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許多人事我仍不懂處理。許多許多都是未知……但活在當下,勇敢接受鍛鍊吧!在鍛鍊中成長!這樣,或許當我走到人生邊上也能説,我已經盡力了。然後,把那一生的回憶化作縷縷炊煙……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5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垂垂老矣之年,楊絳先生走在人生邊上思考靈與肉。

看透生老病死,無疾而終,是較為體面地離開人世的方式,在這“上帝下崗,財神爺坐莊”的時代“雁死留聲,人死留名”,留下名聲之外,楊絳先生認為,人軀體湮滅之後,靈魂依舊存世。

我們如今的時代為唯物論佔據統治地位,迷信“怪、力、亂、神”是會為人恥笑的,楊絳先生自稱“擺脱一切成見,按照合理的規律,合乎邏輔的推理,依靠實際生活經驗,自己思考”來自問自答關於鬼神之疑惑。

楊絳先生是信鬼神的,她認為大自然是由神明主宰的,即便是現在各個科學領域被證實的科學規律也是神明規定好的。“科學愈昌明。自然界的定律也發現得愈多,愈精密。一切定律,不論是有關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每一學科的定律,都融會貫通,互相補充,放之四海而皆準 。我相信這個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同時,她也是懼怕鬼的,住在清華大學的時候,有一次為了去尋晚歸的錢鍾書,走在橋邊,三次鼓起勇氣硬是沒闖過去,後來搬離清華大學後被告知清華大學有幾處多出沒鬼怪,其中一處便是上文提及之處。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身體,每一個身體裏都有生命,生命便是為靈魂。人之所以為人,區別於禽之處便在於靈魂。她説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而活着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可以肯定説: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

人與禽之別在於靈魂,而人與人之別在於個性。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只能約束,不能改之。而為全人類所共有的是人性,人性是相比較於“有貓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而言的,食色性也,人之本性。然禽之色為滿足繁衍,人之色不分季節,沒個饜足;禽之食只求饜足,保全生命,而人的食慾生存之外尚有享受之求,飽腹之外求味美。

人與禽之別還在於靈性,禽有良知良能,人亦有良知良能,且超越禽獸蟲蟻,即是説人除了知道忠誠,分工合作,覓歸宿等良知良能外,還知道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等仁義之心,這邊是楊絳先生所稱的良心。楊絳先生是主張人性本善的,“山裏人最渾樸善良。鄉里人和山裏人,並未受到特殊的教育,只是本性未受污損”。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6

人是萬物之靈長,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而靈與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靈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這兩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因此,一方面有靈性良心,一方面又有個血肉之軀。靈性良心屬於靈,“食色性也”屬於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

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鬥爭。有鬥爭必有勝負。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制服對方,又形成統一。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中的鬥爭論來探討靈與肉的鬥爭,人之肉體有無限欲求,貪念山珍海味,光鮮美豔,舒適得體,嬉戲玩鬧,縱情逞欲,沒個饜足,而人的靈性良心卻不斷約束人之ro欲,不該要這要那,不該縱慾放肆,這事不該做,那事不合適。前者是生理的、本能的、無意識的東西,缺乏邏輯性,只是追求滿足,無視社會價值。而後者是理性的,通情達事理,道德良心、負罪感,具有自我觀察、為自我規劃理想的功能。

靈性良知是能夠約束並控制肉體的,負有監督管理職能,卻又依附與肉體,肉體湮滅,靈性良知無所附麗,與激情的“本我”相對,是可以控制的 。

靈與肉鬥爭的對立面是相統一,憑藉良心剋制ro欲,是為修養,在修養過程中,靈性良心逐漸強化,而ro欲逐漸弱化,但並不是説靈性良心可以完全消滅ro欲,道商德渤,能克己為人的也不少。人畢竟是血肉之軀,帶些缺點。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認識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

修養不是就容易受物慾的引誘,名利心重就顧不到靈性良心了。“我們這個人世原是個名利場,是爭名奪利、爭權奪位的戰場 。不是説嗎,一部二十四史只是一部戰爭史。爭城、爭地、爭石油、爭財富。哪一時、哪一處不是爭奪呢?官場當然是戰場,商場也是戰場,國際間更是赤裸裸的戰場。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打仗了 。打仗講究的是兵法。兵不厭詐,愈奸愈詐,愈能出奇制勝。哪個迂夫子在戰場上講仁義道德,只好安於“君子固窮”了 。戰場上,進攻自衞都忙得措手不及,哪有閒暇講究是非。曲直、善惡、公正呢。靈性良心都一筆抹殺了。”

與剋制自己相反,ro欲壓抑靈性良知也是存在的。“也有一種人,自我膨脹,吞沒了靈性良心。有一句至今流行的俏皮話:‘墨索里尼永遠是正確的,尤其是他錯誤的時候。’他的自我無限膨脹,靈性良心全給壓抑了。”楊絳先生舉例希特勒大規模屠殺猶太人,曹操因懷疑而殺了故人呂伯奢一家八口。

若是靈與肉二者難分勝負,則需要妥協,在不斷鬥爭過程中,達到某種平衡狀態自會妥協,而不是力求徹底消滅對方。人世間大惡大善在少數,大多數還是中間狀態,大凶大惡只是少數,完美的聖人也只是極少數的。“處於中間地位的大多數,雖然不是聖人,也算是好人了,其實他們只是對自己不夠明智,不自覺地寬容了自己,都自以為已經剋制了“小我”,超脱了私心,不必再為難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了。其實他們遠沒有達到這個域界,只是不同程度的自欺欺人。自欺不是故意,只是自知之明不足,沒看透自己 。”

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這就是所謂“妥協”。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7

鍾老爺子的《圍城》晦澀難懂,以為其夫人楊絳先生的書大抵相似,於是卯足了勁兒打開這本《走到人生邊上》,發覺遠非如此。

用先生自己的話説,“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往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瞌睡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這本書全是它對於生命人生巨大問題的自問自答罷了。但,後半部分放了幾篇先生的雜記,有故事,有回憶錄,還有些自言自語。

這本書的封面很特別,純白的底,上面印着書名、作者、出版商,還有部分的目錄,像極了先生的性格,簡單,為他人考慮。除了該有的信息,其他一概不加,而添加目錄,大概是讓讀者不用翻閲便能瞭解裏面的內容,好作判斷,不花冤枉錢。

讀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一位祥和慈祥的老人,和你娓娓道來她對生命的思考,言語謙和,雖有些上升哲學層面,但她總是在其中添加生活中的例證,這就更像了和家中某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聊天。很喜歡她的語氣,更多時候,她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渺小,“我認為,身後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於今生今世”;而對不同的觀點總是謹慎並樂於研究,“他們的見解是否正確,很值得深思”。老實講,從她後半部分的雜記讀起,毫無感覺,毫無難度,她就是在用一個平和的語氣在給你講個故事,裏面很少參雜着她個人的評價或激昂的情緒。這點讓我很不適應,或許現代“快餐類的暢銷書”看多了,這麼平靜、這麼不教導不好為人師的書實在鮮見。現代書,總是直接地告訴你如何能成功,總是用各種煽動性、激動人心的提升你的腎上腺激素,“如何做一個成功的女人”、“快速致富法寶”、“30天説出一口流利的英語”等等。而現代的讀者,我就是,總是想着“書中的黃金屋”、“書裏的顏如玉”,最好有本書能為我指明一條光明的道,越是粗暴簡單越好,就像《我的哈佛日記》、《卡耐基成功法則》等。楊先生的這本書一點點都不,甚至處處體現出“這僅是我個人的一點點想法罷了,你覺得對的,聽聽;你覺得不對的歡迎批評指正”這樣的謙遜。她讓我覺得,其實什麼都沒有界限,你的所知所想所歷就是三千流水中的一瓢,不足為喜不足為悲,這是多麼豁達的胸懷。

説完了印象,就具體來説説,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書中的中心內容僅百餘頁,第一遍讀得蒼白無力,一點沒讓我振奮。第二遍我拋棄心中急功近利的想法,試着從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視角看待她所認識的世界。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只剩下面對死亡,她此時此刻就是在弄明白,人活着是為什麼?生命的本來意義?這個問題,曾經在大學期間困擾了我四年,也未曾想清,後來逼着自己不去想,算是饒恕了自己。楊絳先生説,人生的意義大概是靈魂的鍛鍊。人,是有肉體和 靈魂組成的。而,人天生有識別並督促自己遵守是非、善惡的道德價值標準,這就是“靈性、良心”。我們一生追求的也無非是讓肉體和靈魂達到統一。她認為,道德品質和貧富尊卑並沒有關係,有時山裏人、農村人的品德比經商的、知識分子高,所以,並不應根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或職業,來評判他道德、靈魂。可是人要是真正的想要將靈魂達到至高處,那就得進行一心一意的修行了,因為普通百姓要教育兒女、養家餬口,便也不能如此了(這也為什麼修士、道士、和尚等需要信眾供養或化齋),但倘若我們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了,也確實如此。

我們雖然天生有“靈性”、“良心”,但,也有“罪惡”、“慾望”的那一面,需要“鍛鍊”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先生認為論語中的最高目標是“平天下”,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要“修身”則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便是靈魂受鍛鍊的方法,“真”是最重要的。人活一輩子,受鍛鍊了一輩子,或多或少有了些成績,而這也就不枉此生了。作者很聰明的沒有説,有哪些成績就不算枉此生了,但,我想肯定是不違背良心道德的。

這部分內容有些許的哲學化,但,説的內容卻不空洞,反而是很真實。讀完,讓人內心很沉澱與平靜。我正在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有時往前看看,有時往後看看,實在不知道怎麼走了,就讀讀這些先生的書籍,也是修行的一種。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8

《走在人生邊上》, 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的一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自問自答式散文集。楊絳先生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發出疑問,並通過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問自答, 給予讀者較高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在現如今的形勢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發人深思的書籍。

書中文字細膩、樸實,更讓我驚歎的是,老先生96歲高齡擬稿,此書多處推理邏輯自洽、多處引用《論語》,她智慧的一生讓人實在欽佩。

書中一開始,楊絳寫到:“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

初讀上去,心不由得收緊了,但是,繼續往下讀,有的只是感動,被她文字的細膩,被她的真情流露,被她的才情智慧折服,沒有遺憾的人生,走了也便走了,只是靈魂去了另一個該去的地方,如此,也安好。按照楊絳老先生的推理,那只是肉體軀殼的離開,她的靈魂還在。

楊絳先生在人需要鍛鍊一章節寫道: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孽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裏燒,水裏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有淬,再加上千錘百鍊,才能把頑鐵練成可鑄寶劍的鋼材,故而孟子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是的,一個人只有經過不斷的歷練,才能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獲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在這一點上,楊絳先生一家人將此觀點詮釋得淋漓盡致。真正的修身,不是為了修一己之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稱王稱霸,而是求得全世界的和諧和平。

這讓我想起這次新型肺炎,奮鬥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及周邊人員,難道説這些逆行者們不是在做修身的事情嗎,正是因為他們在踐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功偉績,才有了我們得以安然無恙呆在家裏學習、度過每一寸光陰。

楊絳先生寫到勞神父的故事時,非常感人,勞神父為了讓即將過十歲生日的楊絳能學會等待,將最美好的東西分享給最值得分享的人,給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叫花子,討了一天飯還空着肚子,正當他抱怨時,一個王子路過,將他請進王宮,給他安排了食宿,當客人招待。只是王子有一道禁令,桌子中央有一盤菜,不允許吃,吃了會立即被趕出王宮。

叫花子在王宮衣食住行樣樣都好,日子過得很舒服,於是心癢癢的想知道扣着銀罩的那盤菜究竟是什麼,過了兩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心想自己又不吃,就開一條縫聞聞就好,可是他剛一開縫,一隻老鼠從銀罩子下直竄出來,逃得無影無蹤了。桌子正中的那隻盤子空了,叫花子立即被趕出王宮。

勞神父講完故事問楊絳聽懂了嗎?楊絳回答聽懂了,於是勞神父將一個白紙包兒交給楊絳説:“這個包包,是我給你帶回家去的,可是你得記住,你得上了火車,才可以打開。”

楊絳上了火車就把白紙包兒打開了,當時的她以為,勞神父只是單純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當時勞神父將白紙包貼上了七八層廢紙,如果楊絳拆了三四層,還有反悔的機會。她在火車上,便拆開了,同行的人分享了白紙包裏的糖果。

可是楊絳時至九十歲時,突然明白勞神父那道禁令的真正用意。他是一心想讓楊絳將那包糖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享用,當時火車上那麼多同行的人,拆開總歸要請同行的人吃,説不定還會被他們一搶而空呢。那樣的話,她就變成了那個“被逐出宮的叫花子”了。

書中還有很多,類似這種細膩的筆觸,給人智慧的文字,就不一一述説了。

最後,楊絳先生一再強調,人生得有信仰,只有有了一定的信仰,我們才會變得有價值。基督教頌揚信、望、愛三德,相信靈魂不死,就有了永生的希望;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規範,寧願飲鴆就義,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選擇死亡,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於基督之死。

楊絳先生有信仰,她的信仰就是相信靈魂不滅,她説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那麼你呢,你有信仰嗎?未來,怎樣帶着我們的信仰,努力過好每一天呢?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哦……

標籤: 讀後感 邊上 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o75y8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