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精品國中

活着讀後感精品國中

活着讀後感精品國中

《活着》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講述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他的人生就像翻倒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千滋百味;又像六月的天,風雲突變,反覆無常。那麼關於活着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活着讀後感優秀國中”,歡迎閲讀與借鑑!

活着讀後感1

我活了十六年光景,在父母所謂的價值觀下成長,我到底是為了什麼活着呢?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它們盡情地展現婀娜的姿態,也就在這個季節,我的爺爺請人給他打了一副棺材。他説“跟病痛對抗了這麼久,我累了。”聽到這句話我打了一個寒顫,皺起眉頭對他説“你還活着呢,説不定希望會發生呢?”

曾幾何時,有個熟悉的場景一直在我腦海回放,那是富貴在給家珍準備棺材。家珍當時岌岌可危,鳳霞不願相信啊!人還活着怎麼可以輕易放棄希望呢?終於,出於對生命的渴望,家珍越過了這道坎。

生活不就是度過一個個的坑和坎嗎?有時候你感覺有一步邁不出去了,可你還活着,那有什麼可怕的。

只有在爺爺躺進棺材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相信他的形體已經沒有生命機能。

他走後沒多久,來了很多人,我想為把我從小帶大的他在眾人面前流次淚,但我知道他跟病魔對抗時,六十多歲的老人會痛苦得用皺的乾枯得不成樣子的手抓緊牀單。如果活着是這麼狼狽,他更想衝破身體的枷鎖,達到精神自由地活着。那我又有什麼好流淚的呢?

萬千世界有許多種活法,那些還存有生命氣息的人總是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他們為了名利活着。那些追逐虛榮的人,是為了得到他人讚揚而活着。

我這個年齡的人,在學校為以後實現自己夢想努力着。在讀書之餘,經常有陽光透過樹葉映射到我桌子上。這時我就喜歡眺望不遠處的房子,那裏有個農民在每天扛起鋤頭在忙農務。周圍池塘不時有扭動身軀跳起來的魚,也有偷偷恢復生機的枯鬆。

時間流逝如白駒過隙,也許過十年後,我會過着普通人的日子,不平庸也沒有天賦異稟,又或者顛沛流離每天為生活焦頭爛額。但是人還在世上,還能呼吸,還有心跳,就不應該放棄對人生的希望。

人應是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為了帶不進棺材之外的東西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2

《活着》作者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通過和小説中主人翁一一福貴聊天的方式,講述了中國過去六十年裏底層老百姓的生活遭遇。從清末明初,到國共內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經歷的一次又ー次的社會變革。福貴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他幾十年裏生活的變化就是中國當年歷史的縮影。

福貴是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業,懷有身孕的妻子也被接回了孃家。福貴在一段時間的懊悔之後成了佃農,開始重抬對生活的希望,妻子也抱着生下的兒子回來了。不久,在他去縣城為母親抓藥時,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看兩個孩子,女兒卻因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貴離家前的情形,但是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就連外孫子也因吃豆子撐死了。

經歷了人生這麼多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徹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燃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還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於是,我不禁想,福貴活着的理由是什麼呢?家中的親人一個個先自己而去,甚至外孫也先自己而去,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但他還是活着,而且活得自在,不禁想到餘華在韓文版的自序中説:“‘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所以,當外孫苦根因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撐死時,福貴雖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自責,但還是接受了這樣的一個事實。他對這一切死亡的看法是“有時候想想很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裏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這樣的話讀着讓人心酸。可是,面對這些痛苦、死亡,他又有什麼辦法呢?沒有,沒有辦法挽回,那就接受。而這種接受,本身就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活着,是一份責任,更是一種態度。我們活着不也是如此?人或許只有像福貴一樣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當看着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在短短的時間內消失了,突然着了慌。生命真的這樣脆弱,前一秒還有呼吸心跳,一轉眼就什麼都消失了,從此家裏就沒有了這個人,雖然房間裏還處處都是他的氣息,但是他卻再也不會出現了,整的家庭就此變得不再完整。活着,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對家人的負責,活着,是一切的前提。

每個人在生活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我們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時,是否也想起福貴,想想福貴的經歷,我們經歷的痛苦和牲折也會成為的寶貴的財富。

我記得大學有一個老師曾經説過“任何經歷都是一筆財富”,起初我還不太理解,慢慢地我理解了,失敗的、痛苦的感受磨練了我們的意志、亦給了我們教訓。而成功給予的是希望和喜悦。總之,各種經歷才是真正的生活,是我們活着所必須經歷的。

面對死亡,我們束手無策,但活着的人就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來之不易,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隨意踐踏,隨便推殘。經歷生活中的預知和未知,好好活着

生活一真在繼續,並沒有所謂的幸福與不幸,遇到控折時學會接受,學會樂觀,學會抗爭,也許這就是活着的最大意義。

活着讀後感3

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閲讀過程中帶給我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説《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説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説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説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説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説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活着讀後感4

剛開始,我以為是餘華自己用第一人稱的方式進入主題,講述活着的義意。心裏懷疑這本書的可看性。帶着複雜的心情,我隨着餘華走入這本書。

餘華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家業,變成了一貧如洗的人。父親一氣之下去世了。妻離子散,整個家都衰敗了。為了生活,福貴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為生活而努力。

兩年後,妻子帶着年幼的兒子回來了。我為文中的福貴高興,我以為,他的命運會好轉了。沒想到,命運如此艱難,歲月不饒人,母親也由於年老,一病不起。為了生病的母親,福貴前去城裏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抓了壯丁,等他好不容易終於回到了家,女兒已經因為生病而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開口再講話的人,母親也因病在兩年前去世了。

然面這些災難還只是開頭,我為文中的主角們抓了一把汗。心情也隨着書的情節動盪起伏。福貴,命運真是不福也不貴啊。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福貴的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生活舉步為艱。當飢餓來臨時,鄰居們為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有慶,為救縣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獻出了年幼純真的生命。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濕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隨着女兒鳳霞的出嫁,孕育,我以為他們從此可以結束悲慘的命運了。但接下來,我不禁有點責怪餘華,為什麼要把人家寫得這麼悲慘。女兒因生產而死,妻子也跟着病死了。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吃多了也死了。死亡一個個的接着來,最後,只留下了福貴。最後,福貴老了,故事也就結束了。但年老的福貴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説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我猜測着,餘華想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後感5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在《活着》中寫到。

書中主人公福貴,年少時吃喝嫖賭,輸光所有家產,那一刻他醒悟了,但父親依然去了,他們一家住到了茅草屋裏。福貴為了給母親母親治病,進城去找醫生,不料被兵捉去,幾年後終於回來,家裏卻大變模樣。

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了聾啞人,母親已因病去世。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有慶在獻血時,血被抽乾離去了。妻子家珍又得了軟骨病。福貴一下病倒,頭髮全白。不久,鳳霞出嫁,女婿二喜是城裏人,福貴家終於享了一會兒福,可沒多久,鳳霞因難產而死,家珍病死,就連二喜也在工作中意外身亡,福貴只剩下他的孫子苦根,沒想到最後,苦根也因一次難得的飽飯給撐死了。福貴後來攢錢買了一頭牛,彼此相依為命。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看完《活着》的第一感受,不是難過,不是同情,而是慶幸。活着真好,“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這是福貴對被誤會為走資派想自殺的春生説的一句話。活人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以在大熱天洗冷水澡,可以在冬天吃雪糕,可是死人不行,死人只能靜靜地躺在棺材裏,躺在地底下,不能説話,不能玩耍,不能想。

就算生活再艱難,幸好我們還活着,幸好我們還有去改變的機會,幸好我們還能看見天空,儘管沒有那麼湛藍。我們還肩負着責任,我們還有朋友,還有家人。人們想去死是因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因為壓力,因為不想承擔一個承擔不下去的責任,因為好像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因為好像沒有快樂,因為痛苦。因為不想承受痛苦,才會想去死。可是如果去死了,就沒有可能會擁有快樂,一切就都結束了。

活在當下,“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看天,看地,看花,看草,看太陽,看月亮,像福貴一樣,找到自己的牛,然後活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pwdod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