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劉邦讀後感

劉邦讀後感

第一篇:關於項羽與劉邦的讀後感

劉邦讀後感

偶爾翻到一套司馬遼太郎的《項羽與劉邦》的書,正好央視在播《楚漢傳奇》,我跟着父母看了半集,我一看有80集,頓時失去了網絡看片的信心,於是借春節放假之際,瀏覽了一遍《項羽與劉邦》,正所謂書非借不能讀呀,很快看完,覺得是本好書,寫點自己的讀後感。

一是司馬遼太郎其人,原名福田定一,生於1923年的大阪,卒於1996 ,百度評價他是日本右派作家,對此我覺得有點莫名其妙。司馬遼太郎從小酷愛司馬遷的《史記》而更名為“司馬遼太郎”,他自稱是取“遠不及司馬遷之太郎”之意,我覺得這個名字有向司馬遷學習致敬之意。他自幼博覽羣書,崇尚英雄人物,1943年畢業於大阪外語學院蒙語系,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聞社,兩年後任產經新聞社記者,同時發表作品。1961年開始專業作家的生活。司馬遼太郎的小説,習慣從高空俯瞰大時代,把歷史上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偉大人物放在革新與守舊勢力尖鋭鬥爭的環境中,從各方面來歌頌他們的“勵精圖治”和“文治武功”。他一生著作汗牛充棟,也獲得很多文學獎。

二是《項羽與劉邦》一書在日本出版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從日本人的角度研究清末漢初的歷史及人物,該書1977年發表於日本雜誌的重鎮《小説新潮》,原題為“漢風楚雨”。小説刊載後,立即引起轟動,讀者無數,連載了兩年四個月後推出單行本,更是好評如潮,很快成為日本家喻户曉的鉅著,併成為日本史上最暢銷的小説。

三是楚漢相爭的傳奇性。項羽與劉邦,一個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一個是屢敗屢戰、打不過就跑的漢代梟雄。中國歷史上,可能再沒有比這更富戲劇性、更具有傳奇色彩的雙雄對訣!司馬遼太郎筆下的“楚漢傳奇”,既是一部雙雄爭鬥的歷史,也是一場韓信、張良、蕭何、陳平、范增、項梁等風雲人物權智對決的精彩大戲!

四是人物刻畫深刻,在小説中,項羽一世英雄,所向披靡,何以最後兵敗垓下?劉邦以一介布衣,百戰百敗,緣何最終屌絲逆襲,成為漢代開國皇帝?貧士韓信因何脱離項羽轉投劉邦?張良運氣辟穀,如何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們看到陳平的連番毒計、紀信的悲壯赴死、虞姬的温婉悽美;我們也看到趙高的變態慾望、章邯的無奈倒戈,項梁的薄命無後;即便是侯生、蒯通、酈食其、陸賈等儒士英勇無畏的行為和膽略也躍然紙上。書中人世的善與惡、人情的義與欲、人心的險與弱,隨着筆下一個個鮮活人物的進場與退場,剛強與陰柔,勇猛與狡黠,引領我經歷一次次心靈的震撼。最終結局,烏江之畔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拒絕烏江亭長過渡,絕地反擊而被五人分屍,小説在結尾處迎來高潮,如絃斷般戛然而止,發人深思,引人入勝。

五是劉邦其人,劉邦是梟雄,雖是無賴出身並無顯著特長,但司馬遼太郎認為這恰恰就是他的特長:因為他並不在行,但有領袖氣質,能讓一大幫子英雄好漢跟隨其後就是高超的本領,他的手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才幹,譬如蕭何的後勤,韓信的戰爭,張良和陳平的謀略。正因為劉邦對什麼都不是很專業,所以劉邦往往能從諫如流、用人得當,雖然也有錯誤的建議和經常性的失敗。由於劉邦的不夠強勢,所以他能擢拔韓信、周苛,容忍韓信當齊王,能重用反覆的彭越,默許陳平的貪污。劉邦出身草莽,能平等對待天下之士,當然也包括混飯吃的“士”。劉邦出身市井,所以他能經受失敗,屢敗屢戰,關鍵時刻能夠服軟,也能出手,鴻門宴的退讓避免了全軍覆沒,修武從韓信中奪權就體現出他的果敢與氣魄。掩卷長思,劉邦還真是一個運氣極佳的人,屢次在罹難中恢復過來,這除了堅韌的意志力以外,不能不説天助其人呀。

六是項羽其人,司馬遼太郎認為,項羽的優勢則是戰神,平原戰爭力掃千夫,天下無敵。項羽斬殺宋義,擊敗章邯,陳兵關中懾服劉邦,討伐齊國大獲全勝,回身救彭城一戰擊潰劉邦大軍;兵圍滎陽,劉邦只得詐降;一天擊垮彭越大軍;廣武山射傷劉邦;固陵城在人困馬乏的前提下,依然大敗劉邦,從此劉邦不敢再追;烏江岸邊二十八騎依然不敗,真可謂百戰百勝。項羽的士兵都崇敬項羽,只要項羽在,士兵就充滿激情充滿信心。項羽對自己人都非常友好,而且非常真誠。項羽只要對手誠服就滿意,非一定要趕盡殺絕,其對呂后、劉邦之父就是例子。項羽重視“義”,項伯明明在幫劉邦,但項羽並不為之所動。但對受降敵軍的坑埋,對兵卒的掠奪,對謀士不重視,也鮮明體現了他只能作為戰爭的主帥,而不是王者。從精神層面上講,項羽非常具有人格魅力,“氣拔山兮氣蓋世”,高大威猛偉岸善戰柔情,符合人民心中英雄人物的所有特徵,幾千年的歷史並不用“成王敗寇”評價項羽就説明了這些,但時不利兮奈若何。

七是楚漢結局的必然性,在秦末羣雄並起的混亂年代,項羽和劉邦都是身先士卒,雖然項羽總是高歌猛進;劉邦一直撤退。但項羽由於單純所以易受離間,范增的離去、周殷的背叛就是例子。項羽由於總是勝利,所以不重視外交工作,不重視拉攏同盟軍,因為他不需要。同樣由於常勝,項羽不重視團隊的力量,不能形成集羣作戰,導致項羽出馬的戰爭必勝而沒有項羽的戰爭則很難勝利,這一點與劉邦恰好相反。同樣由於常勝,為人驕傲,承受不了失敗,烏江之畔的小船,項羽如果像劉邦一樣,退一步,渡過長江,休養生息,徐圖備戰,天下未必就是劉邦的,但項羽不能接受,只是簡單的認為“這是天意”。項羽為人衝動,做事不考慮後果,坑殺秦降卒、殺秦王子嬰以及誅殺懷王熊心,則失掉了民心。

深夜看完,大腦還在高速運轉,作為一本史詩般小説,《項羽與劉邦》精準地解讀了雙雄勝敗的緣由,從內心深處解讀了這對歷史上最著名的最偉大的對手,從一個日本人的角度看待這段歷史,行文中對於一些地名、人物發展脈絡給予了特別説明,讀起來非常輕鬆流暢,給我們提供了多元看待楚漢相爭這一獨特歷史事件的獨特角度,非常值得一讀。

第二篇:夢—劉慶邦《遍地白花》讀後感

夢——

讀劉慶邦的《遍地白花》有感

在這個物與欲,名與利交織,現代化迅猛發展的社會中,鄉村,成了一部分人內心深處的歸屬地,他們嚮往鄉村人質樸醇厚民風中那不夾雜燈紅酒綠的爾虞我詐。他們中的一部分或許是為了逃避這個勾心鬥角亞歷山大的社會,或許是為了找尋他們心中的那個夢,那個追尋已久,縈繞於心頭的幻境。

《遍地白花》中的女畫家就是那些尋夢人中的一個吧!她沒有春天去,沒有夏天去,更沒有秋收之前去。她只是隨着自己的心去漂泊,去流浪,去追尋,她不為畫莊稼,不為畫葫蘆架,也不為畫樹上的果子。起初,沒有人知道她為什麼要來到這個村子裏,他們只知道女畫家的到來讓他們原本枯燥無味,忙忙碌碌的生活變得有趣,有味,有色起來。鄉下人們的眼中,石榴樹、柴草跺、雞窩、樹身上的一塊疤拉眼,牆上掛着的紅辣椒串子,頭頂上天空的一塊雲都是天天瞧,處處見,再尋常不過的東西了,但經女畫家畫了門樓子,老鬼柳子樹……他們也學會了用心去發現美,去尋找生活的樂趣,使原本黑白照片似的生活一下子變得像灑滿温潤夕陽的田園詩畫。“女畫家是個勤快人,不睡懶覺,每天一早就開始作畫。”女畫家的勤快更讓人覺得她的清新脱俗,高雅靈異。她為村裏人作畫,為村裏人的物什作畫,每一幅畫都是她一筆一筆用心所作,經她那麼一畫,畫中人畫中物都像是有了魂一樣。在臨走前的一天晚上,女畫家講述了她一直以來夢中的蕎麥地,她小時候最喜歡的那遍地的白花。一個小女孩,在白茫茫的蕎麥花海中盡情地享受陽光的温暖,吸收月光的精華,那裏沒有批鬥,沒有誹謗,沒有斥責……白天有蜜蜂、蝴蝶與她共舞,晚上有蛐蛐,螢火蟲與她為伴。那裏的她,那時的她無憂無慮,無牽無拌。女畫家想回到那裏,回到小孩子的時光。為了找尋這個夢她毅然決然的不挑季節來到這個鄉村,因為,夢想的力量是任何東西也阻攔不住她的。

女畫家心中有夢,同樣,小釦子心中也有夢。只不過小釦子的夢非女畫家的夢。小釦子像村裏多數孩子一樣熱切盼望女畫家到他們家作畫,他天天跟着女畫家轉悠,女畫家走到哪裏,他走到哪裏,女畫家看什麼,他看什麼,甚至找不到女畫家了他還飛奔着穿過河堤四處尋找女畫家。於小釦子而言,女畫家就是他的夢。她像是出塵的仙子一樣降落在他的面前,剛開始或許他有些不知所措,慢慢的他也能淡定一些了,但女畫家問他話時,他還是會羞澀。在他心裏,他對女畫家充滿了景仰之情,也許那時的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愛情吧!但也許知道,他對她的仰慕也是與愛情無關的,他只想遠遠地看着這位仙子,只是遠遠地看着就夠了。女畫家到野地裏作畫,只有他一個人時他不敢上前,不敢打擾這位仙子,他在遠處王哲她,想象着以後的自己也像女畫家一樣出眾,一樣有才華,一樣的靈氣逼人,因為他知道,他深深的相信他是與眾不同的。

當他聽完女畫家的敍述後,他央求母親種了一塊蕎麥,他想走近女畫家的夢,他想看到女畫家在遍地白花的蕎麥地中快樂的畫面。當女畫家快樂時,他會比她還高興。他盼望着,夢想着女畫家會在蕎麥花開時再回來。

她的夢與他的夢縈繞於整篇文章中,而他又夢着他的夢。夢與夢的交織更讓我們對鄉村生活,對蕎麥花開產生了無盡的想象。鄉村,我們心靈的歸屬地。鄉村,你、我的夢。

第三篇:劉邦的得與失

劉邦的得與失

高三(1)班楊志超

漢軍取勝,霸王已死的消息長了翅膀一般傳遍了大江南北。

劉邦志得意滿,在身邊雄壯的禁軍護送下進入了長安。街道兩旁密密麻麻的人羣如同一片起伏不斷的海洋,他們都想一睹這位寬厚仁德的皇帝的風采。

“子房。”車輦中的劉邦一聲輕喚,跟在後頭的張良慌忙策馬趕上,“子房,你看我是否得到了一切?”

看着劉邦傲人的眼神,張良明白,眼前的皇帝已經目中無物了,這對於剛剛安定的大漢江山來説,是一種隱藏着的危險。他欠了欠身,用平靜的聲音説道:“陛下,得與失往往是相對的,得到了一些也必將失去一些,所以,陛下,您不可能得到一切。”

“哦?是嗎?”劉邦面對這盆冷水沒有發怒,但語氣中已隱隱有了一些的不快。

光陰似箭,劉邦稱帝已有六年了。每日的繁重政務令他疲憊不堪,而每當夜深無人之時,他總會揉痠痛的肩膀回想張良的話。

冬去春來之時,懷着滿腹的思鄉之情,劉邦領着手下的心腹,帶着各色禮品,回到了他的老家沛縣。一路上他都沉浸在回憶的歡樂中,想象着相見時,村裏的長輩的問寒問暖.不知不覺間.微笑就漸漸掛上了嘴角.

“皇上,我們到了,”

一聲呼喚將劉邦拉回了現實,他迫不及待地扯開了車窗上的綢簾,他似乎已能看到家鄉父老臉上洋溢的微笑。

但是,一個人都沒有,窗外依舊像幾十年前一般,綠水依舊環繞着青山,溪水依舊潺潺流過,屋舍依舊散佈在前方,然而,卻沒有一個人出現在劉邦的視野,

他的笑容凝固了,眼神中充滿了掩飾不助的失望.他用嘶啞的聲音詢問隨從:“人......人呢?人去哪裏了?”

隨從得手指向前方:“陛下,您看,在那裏。”順着他的手指,劉邦終於看到了他日思夜想的鄉親,他們正齊刷刷地跪在村口,向着車駕的地方磕頭。

劉邦急忙跳下馬車,快步走到人羣前面,伸手去扶那個曾經對他疼愛有加的嬸嬸,但是嬸嬸卻慌忙避開了他的手,口中連連説道“民女不敢,民女不敢”她周圍的村民忙不迭地磕頭。

劉邦愣住了,面對熟悉的景物和親人,他卻感到一種難以言狀的陌生感,一種極其遙遠的距離。

那一晚,他沒有住在老房子裏,而是在村邊搭了一隻帳篷。對着月光,他喝得酩酊大醉,像個孩子似的嚎啕大哭,他終於明白了張良所説的“得到一些必將失去一些。”

夜半,月光輕輕從窗口飄進帳中,灑在正熟睡的劉邦身上.他的淚痕還未乾,嘴角卻已有了一抹笑意,也許在夢境中,他又回到了他的童年,嬸嬸抱着年幼的他。唱着那熟悉的歌。

第四篇:讀《劉邦》有感

讀《劉邦》有感

前不久覺得甚是無所事事,便在圖書館隨便翻閲。來到圖書館西座三樓(記得也不是很清楚,或許是那裏吧),中文書庫裏面的書還是挺多的,翻來找去也不知道看哪本好,便隨意拿起了《劉邦》。此書也聽厚的,500餘頁,我還從看過這麼厚的書,主要是我很少看書。 捧起書簡單的看了看前面的內容,相當於是前沿之類的內容吧。書中簡單介紹到劉邦從一個小混混到一代帝王的經歷,也介紹到劉邦的為人以及他那獨特的性格。其中他最明顯的性格在於他那堅定的“忍術”(不是日本所謂的忍者之術),也就是他很能忍,在書中到我獨到他與韓信之間的對白:

劉邦:樊噲能帶領多少兵?

韓信:三萬不足。

劉邦:朕能帶領多少兵?

韓信:最多十萬。

劉邦:那麼你能帶領多少兵?

韓信:越多越好!

……

當然以項羽的性格或許早就斬殺了韓信,着也或許是韓信當日從項王身邊離開的原因,然而劉邦明白要平定項羽稍不了韓信,畢竟他也知道蕭何月夜追回韓信必有其因,於是忍了一口氣,當然沒我們知道最後劉邦佈下調虎離山之計在夢澤擒了韓信。

帶着興趣讀完了整本書,瞭解到劉邦的出生也帶有神話色彩,這或許是作者的有意渲染,在每個帝王將相中都或多或少有點。劉邦出生於豐縣中陽裏金劉寨村,和盧綰同年同月同日生,因此兩家非常要好。幼時和盧綰一起拜馬維先生為老師,在馬公書院讀書。年齡稍長後,經常逃學,常被老師訓斥,但他性格豪爽對人很寬容。他也不喜歡下地勞動,所以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説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但劉邦依然我行我素。劉邦長大後做了泗水的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縣裏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劉邦的心胸很大,這也是他後來稱帝能吸引人心的總要因素。

劉邦唯一不良之處在於好色,糾起還差點落在項王手上不得脱身,着或許是樂善好施,總是在有危機的時候能夠逃脱。劉邦好色,但對自己的妻子呂雉卻聽之任之,這還差點導致絕後,呂后當權的時候是殺功臣、斬良將、虐後宮、毒劉氏,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稍不留意就人頭落地。唯有張良看透官場,以煉丹為幌子終日食素坐在煉丹爐旁邊慢慢消瘦,最終免遭毒殺,蕭何也看透此事,便傾出家中所有財產以示“忠誠”。

最終總會有人出來收拾殘局,機關算盡得呂后卻就在外出之時被一隻瘋狗咬傷,不久便不省人事,她的呂氏家族也伴隨着滅亡??

或許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稱帝,都免不了一場宮廷廝殺,宮廷勾心鬥角在每一個朝代都沒有停息,就連我們中國近代史也有類似的事件(在這裏就不便多説),但我想在現代社會主義的社會是不會出現那些讓後世有不雅的評論。 以上內容僅是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如有不實,望以批評!

09cad2班張龍(09212014)

第五篇:劉邦項羽

項羽的剛愎自用、主觀武 斷,使得他不能採納部屬的正確意見;劉邦的知 人善任,使得他善於團結調動本集團內部的力量,這就是勝利與失敗的分水嶺。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最終敗了,最終敗在了劉邦的手裏。這合乎情理。

“劉邦不如項羽英雄”,這也是事實。只是為什麼項羽卻鬥不過劉邦呢?~我思考了一下,從性格上來説,首先,項羽性格直率,是個英雄,而不是一個政治家,他對權術的意識不強。這種人適合打仗衝鋒陷陣,做一個深得軍心,講哥們兒義氣的將軍。其次,項羽太孩子氣,把打仗當做一種遊戲。最典型的例子是垓下之圍時,他找劉邦單挑,説誰贏了,天下就是誰的。站在劉邦的角度,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人大概都不會接受吧?何況劉邦根本就不是項羽單挑的對手!眼下快勝利的是劉邦呢!他會再給對手機會嗎?~劉邦不是項羽,鴻門宴上的主角如果調換一下,是劉邦請項羽,我想項羽必死無疑。這也就引出項羽第三個性格特徵,婦人之仁,愛面子,想的太多,婆婆媽媽。鴻門宴上放過劉邦一馬就是最好的證據。此外在徹底失敗前所想的不是怎麼去反敗為勝,因此也不敢過江東去,藉口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這有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自己也努力了!而他掛念的卻是他的馬和美人...然後自刎...

劉邦則不同。劉邦自幼是個流氓(具體可以去看看易中天的《品人錄之項羽》),知道怎麼去揣測人心,也知道怎麼用人,於是形成了他知人善用的性格。對!知人善用,是劉邦勝利的根本。古書上説劉邦很大方。每次打了勝仗,他都把大片的土地分給將領,對功臣加官進爵,對士兵也有物質獎勵。這是他知人的表現。大家為他賣命為什麼?不就為了有個好的生活環境!可項羽就不一樣,雖然在打仗完了後也去看望受傷的士兵,並送去糧食和衣服慰問,然而他自己卻把土地歸於自己名下,因為第一功臣就是他嘛,每次他都衝鋒陷陣奪首功,所以也當之無愧。因此他也自信,甚至有些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敗。要不然韓信等也不會倒戈並死心塌地地幫劉邦了。劉邦善用的一面,則表現在他對手下將領的不同運用,這裏我就不説了,因為馬上要上課了,有興趣自己去看看別的資料吧。886

我眼中的劉邦和項羽

天神★☆數課

提起劉邦和項羽,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後人大多都同情楚霸王項羽。李清照在詩中寫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人們一直對項羽的“時不利兮騅不逝”和“虞兮虞兮奈若何”

耿耿於懷,甚至掩面歎息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最終自刎烏江。在很多人眼中,項羽是英雄,不似劉邦那樣陰險狡詐,但是,吾曰:“非然也!”理由有三。

第一,項羽這個人太過於兒女情長。他被困垓下,竟然還掛念着美人與寶馬,而不是在想突圍出去重整旗鼓,反敗未勝,這英雄嗎?否。而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前期雖處於不利境地,可他胸懷大志,運籌帷幄,當機立斷,戰勝了項羽,扭轉了乾坤。劉邦這樣具有膽識和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而終日惦念妻兒,甚至為此失去取勝良機的人最終只會與成功失之交臂,斷送(請你繼續關注本站)大好前程。

第二,很多人都認為項羽仁慈,有人情味兒,而劉邦冷酷無情。在反秦鬥爭中,劉邦的做法是“約法三章”,結果大的民心;而項羽正相反,他坑降卒、屠城池,殘害生靈,結果是萬民塗炭,文明被毀,此亦英雄也?非也!劉邦陰險狡詐,殺害功臣是當時政治鬥爭所迫,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所為,這無可厚非。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面對如此複雜險惡的政治鬥爭難道還要提出什麼“兼愛非攻”嗎?何況劉邦並不是一個戰爭機器或政治符號。他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漢十二年十月,劉邦回到故鄉——沛縣。他宴請全縣父老,酒過三巡,劉邦彈撥着自己的寶劍,帶領縣中子弟們唱起了那首激昂豪邁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數遍之後,劉邦熱淚盈眶。所以,劉邦也是個有感情的人。第三,項羽的自刎烏江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其實,項羽的自刎根本算不上英雄之舉。如果是英雄,他就應該毅然過江,決一勝負。在江東,他可以“卧薪嚐膽”奮發圖強,與大漢分庭禮抗,那現在他至少也應不言放棄,為了江山事業戰鬥到底。正所謂“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可項羽卻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就選擇了消極地逃避現實,還説什麼: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這麼一個連現實都無法正視的人是英雄嗎?不,懦夫也。

當然,項羽的確也很有魅力,他也有很多令人佩服的閃光點。但項羽可愛不可學,而劉邦則是一個當之無愧的亂世英雄,他艱辛的崛起值得後人借鑑學習。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項羽和劉邦是我們民族中曾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我們應該緬懷他們,我們更應該為我們的中華民族感到驕傲和自豪。讓我們以史為鑑,不斷開創我們國家更美好的明天!

標籤: 讀後感 劉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qw5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