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看見讀後感【精品多篇】

看見讀後感【精品多篇】

看見讀後感【精品多篇】

《看見》讀後感 篇一

好久之前就已經買了《看見》這本書了,但基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好好翻閲過。假期這麼長,總算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比如説,花一個下午去看一本書。

柴靜的《看見》是多個章節構成的,可以説,每一章都講述一件故事,還有一些沒有在鏡頭前展示給大家的現實,更多的是作者本人的感受。於是乎,自己也彷彿親臨每一個現場,不再是一個傾聽者,而是見證者。很多時候,看着看着,內心不禁感到酸楚,我們會覺得社會不夠寬容,她無法顧及到每一個人,即便我們的經濟一直在增長,可不公平,腐敗等現象依舊還有太多太多。什麼時候,才能讓那些社會的弱勢羣體得到他們應有的一切,但願這一天能早些到來。

對柴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説的,“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過後,她確實做到了。成長的過程不就需要不忘初衷麼?希望自己在以後的路上能始終牢記初衷,願一切安好!

《看見》讀後感 篇二

柴靜的《看見》用時14小時56分鐘,第一條劃線在8月28日,中間穿插看了別的書,終於在11月的這一天看完了最後三個章節。這本“紀實手冊”不好讀,也可以説但凡有關“人性”二字的書,都不敢怠慢,總得反覆揣測,因為讀起來實在晦澀。它沒有小説流暢的故事線、沒有詩歌使成一體的中心思想、沒有歷史龐大的客觀存在,它的存在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每天坐地鐵看不到、出去旅行也看不到,或者你看到了,但你卻不知道,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只有走過泥濘的路,爬艱險的山,看千姿百態的人生裏的暗角、利益背後的善惡、‘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叫做《看見》。

畢業一年,我的視力不好,看的不真,想保持孩童的純真,不料多數時候都處於矇昧。有時善心氾濫,有時戾氣凝重,不滿是年青的特權,但也在無所畏懼中多了一分隨遇而安。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用力舒展,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多難的一句話。

我也想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做個落後於時代的人,凝視人心。真懶惰。

好書永遠需要一讀再讀,看的透透的,才能學會通過現象看到的本質的本事。

看見讀後感 篇三

第一次見到這本書是一排新書中,簡約的封面,只有一張作者的照片和白色的書名,就是這樣的封面在一眾複雜的封面中脱穎而出,讓我注意到它。

柴靜的這本《看見》是一本文學傳記,記敍了柴靜在央視期間做一些新聞報道中的事,這些事中的人都留給了作者強烈的生命印象。在閲讀的過程中,你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就像作者説得“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每閲讀完一章,文字的深處就給予你更多的觸動,也許其中有你熟知的事件,但是柴靜用文字讓你看見了更多的東西。

“海淀衞生院的女醫生第一次穿隔離服,喜歡了一半又去拎一隻桶,拎着那隻同她好像忘了要幹什麼,拿着空的小紅桶在原地轉來轉去。我問她怎麼了,她嘴裏唸叨着:‘我小孩才一歲,我小孩才一歲。’”或許我們看見過醫務人員不顧自己的安危,毅然救治着病人,可是我們沒有看見他們猶豫時,他們也有家人,他們也想繼續活着,他們也有自私的想法。當我們看見他們猶豫之後決定奮鬥在一線時,或許更能體會他們的糾結,同時更加覺得他們的大愛,看見醫護人員的偉大。他們的偉大來源於患者對於生命的渴望,當他們看到病患在生死的邊緣徘徊時,想到自己是可以救他們的人便會激發出這樣的能量,他們知道醫生要讓人活着,自己得有犧牲的準備。

“一個病人來了之後晚上從來不睡,總張這眼睛坐着,怕睡着了就死了。”這是一位醫生對病患的描寫,許多病人都在絕望中保持着希冀,他們迫切地想活下去,可是在封閉的監護室裏,看到的都是穿着厚厚隔離服的醫務人員,看不見他們的臉,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希望呢。作者曾在文章中説過“非典時,我很少感到恐懼,有一些比這更強烈的感情控制了人。但那天晚上,我站在水龍頭下,開着冷水,水流過皮膚,一下浮出顫慄的粗顆粒,塗上洗面奶,把臉上擦的都是泡沫,突然覺得是死神在摸着我的臉。我一下子睜大眼睛,血管在頸上嘣嘣的跳。我摸着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災難中,這個温熱的跳動就是活着。”

在災難面前人和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那又怎樣,即使渺小還是要珍惜每一天,不是嗎?通過柴靜的文字我們看見了很多,有作為醫生的大愛和高尚的醫德,有對於生命的尊敬,有對於生命新的思考……

在這個世上有很多的事是你無法完全感受得到的,你也無法看見,就像柴靜説的:“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而柴靜就自己的文字讓讀者們也看見,看見那些我們未曾看見的事理。

《看見》讀後感 篇四

以前只知道柴靜是一個很出名的記者。並沒有太多關注她。開始看她寫的《看見》這本書,才對她慢慢有了解。看完柴靜的《看見》,思緒萬千。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採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裏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裏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從剛開始的不諳世事到説出:“我知道我所能做到的事。”的柴靜;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塗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後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裏歷程。我並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沒有做過她那麼多值得世人關注的事。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害怕長大,害怕離開校園,害怕走進社會,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佈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裏,就像我想的那樣,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艱難,但在最後我看到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説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説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在這物質繁華的社會,能讓內心平靜實在是難得,哪怕是片刻的平靜。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困難和挫折。

在網上看到別人評價柴靜的一句話:“柴靜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節目很有力量。”柴靜的節目我在之前從未看過,在看《看見》這本書的時候,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網上搜索了她的資料,看的是《告別盧安克》。在這個節目裏,她的出鏡率並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鏡頭前總是很冷靜,無論是煽情的場景還是失控的場面,她總保持一貫的冷靜客觀,在沒有用多少筆墨寫自己並且像白描似的《看見》裏面也一樣。但即使是這樣的冷靜,這樣沒有裝飾和點綴的《看見》,也能讓讀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雙城的創傷》後,我的心情複雜,這種感情不深卻很沉重;在《山西,山西》一章裏,書記跟老頭兒的那一番“國家是先發展再治理”、“有錢就能治理”的話,不時迴響在耳邊;在《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一章中,看到那個沒能求出小女孩,最終只能夠給她兩個糖的記者在嚎啕大哭時,我雖沒有淚流滿面,但內心卻在沸騰。柴靜帶給人的力量,不是來自這些故事本身,而是來自於柴靜認識人,瞭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讓我們

跟隨着她去認識我們自己。

在《看見》的宣傳片裏,柴靜説以前別人認為她是一個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揮灑自如的女強人;書中以前的柴靜是一個被批評後會強忍“眼淚打轉”的女孩,但現在的柴靜無論面對什麼都能夠鎮定自若;曾經的柴靜一個心氣高傲的文藝女青年,現今的柴靜已經化繭成蝶。《看見》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別人的故事,也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自己的故事。

《看見》讀後感 篇五

總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的很妙,叫“看見”,它確實也為我推開了一扇窗,使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有個朋友喜歡問我人為什麼要活着,我每次都不以為然,告訴她吃吃喝喝就很快樂,所以活着這麼高深的問題,交給胃來回答就好。忽然覺得自己實在懵懂無知,只看到了井口大的世界,就已滿足。

如果叫我現在回答,我一定會告訴她:一切都已定,一切都未知,還有東西交給我們探索,還有東西能讓我們感受,就蠻不錯。

我不太瞭解記者這個行業,屬於電視的時代也即將落幕,但記者所擔負的責任是仍要有的,或許會由另一個職業繼續承擔下來。在這本書裏,有很多可敬可愛的媒體人,他們也平凡,卻更多了一分對職業的熱愛和對社會的認真。對我而言,他們從此不再是一個符號,而是一羣活生生的人,無論過世還是仍在的,都會在我的世界中留下。謝謝你們,一直在為這個社會,為我們發聲。

不用説,這本書文筆相當好,叫人對着手機哭哭笑笑,渾若痴狂。好幾次不知為何潸然淚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這樣的文字離人很近,所以一個情感的浪頭,就直直的拍在心裏。曾經有個老師常告誡我,別把文章寫的連自己都看不懂了。終於明白,字還是要給人看的,甭瞎想什麼藝術,藝術離了人也都是沫子。讓自己感動了,讓別人也看明白了,就差不多成功了。

零零星星看了幾個月,到今天看完,還是蠻不捨。就像剛掀開鍋蓋,聞到了點兒香味,就不得不鬆手。期待下一部作品吧。

看見讀後感 篇六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採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 甜苦辣的經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温暖的跳動就是活着;雙城創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只求瞭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採訪時並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裏的話來自省: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瞭解和體諒,(快樂的元旦作文)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着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於,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着它;有時候,你把什麼放下了,不是因為突然捨得了,而是因為,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於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於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當的壓力下,做到內心堅強,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為,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着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標籤: 讀後感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98e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