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品多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品多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精品多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一

前不久,看過一部經典的電影,名字叫做《達芬奇密碼》>,它講的是個奇異的探索耶穌後人的故事,裏面耶穌的後人就叫做蘇菲。一個美麗漂亮的公主,擁有對所有認知東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鋭的知覺讓我欣賞,她的處事不驚讓我敬佩,她的美麗善良又讓我喜歡。所致當老師佈置這個作業之時,我毫無疑問的選擇了閲讀>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脱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説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説裏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説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説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衝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説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説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衞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着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以前看小説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後,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讚歎,而是隻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後是什麼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説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並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並論的。誰能説,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誰能説,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麼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二

蘇菲的世界像是虛無的,又像是真實的。亦真亦幻,存在着許許多多未知的奧祕。我們的世界就是如此。

從收到第一封信起,蘇菲的世界也許就就不再平凡。“你是誰?”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包含了許多哲學的道理。在這位神祕導師的引導下,蘇菲漸漸有了更寬闊的知識面,那些不尋常的來信,似乎也喚醒了這個14歲女孩的悟性和天賦。她遊於各個知識領域,探究着一件件難理解的哲學問題。但未知的世界遠遠比她想的更復雜,更怪異。不知覺中,蘇菲的世界越來越不同尋常,可能,世界本就是這樣的。

本書的作者是挪威的一位世界級作家,喬斯坦·賈德。主修哲學,神學及文學,是當代重要的北歐作家。也許蘇菲就是他的一個縮影,是他寄託感情的人物。因此,蘇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起來了,同時,也在人們心裏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在網上的論壇我見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盡頭即為神學”。而我認為,組成神學的重要因素就是哲學。《蘇菲的世界》大概是一本哲學入門書吧。它喚起了我們隱匿的,潛藏的對世界的一個個問號,而後又不禁使我們產生了一個個恍然大悟的感歎號。哲學就是這樣的吧,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任何時間。

我們可以構思一下,若天地真是由盤古開天劈地而來,那麼宇宙又是怎樣的存在?那麼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總有人説宇宙是無限大的,而無限大到底是多大?沒有邊際,甚至我們對此一無所知。這足以見人類的渺小,世間的寬廣了。於是人類便試着去認識,去理解這個他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哲學的大門就這樣被悄悄打開了。

書中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這個世界太美好,清晨的曙光,傍晚的晚霞就足以温柔,每一顆星星,每一片雲朵都讓人忍不住駐足觀望,浮想聯翩。所以才讓人們留戀,惋惜,從而認識生命的可貴。

所以,這不止是蘇菲的世界——更是你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400字 篇三

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光看封面機靈古怪的小人躍然紙上,讓我恍惚間以為這是一本童話書,這不料想這是一本哲學書,一本厚厚的令人愛不釋手的哲學書,裏面大有乾坤。

翻開第一頁你是誰?這一句話赫然在目,我是誰?我就是我不假思索的我回答完這個看起來愚不可及的問題,繼續往下讀,相比我這個簡陋的回答,主人公蘇菲的回答無畏是長篇大論,甚至他自己都懷疑上了他自己。她是誰?

隨着主人公拆開一個一個的信封,解開一道又一道的難題,我昨天愛上了哲學世界的產生名人的衝突,人類的起源思想與行動的聯繫語氣比這些謎題在我面前一一展開,天吶,這比《十萬個為什麼》有趣多了,好吧?

隨時講哲學,但並不生硬,有種讓人一看就想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我非常喜歡看這本書,我從中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這是前所未有的,令我想要深度去探知探索的一本書。

我愛這本書,愛她的一切,她讓我懂得哲學。

書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們應該帶着書前進。學到老,活到老。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四

我很喜歡希臘神話,我認為希臘的神離我很近,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所擁有的特性,蘇菲的世界-讀後感。而中國的神讀我來説太遙遠了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感覺。

《蘇菲》一書中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我看到了人類是如何進步的,有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哲學就是關於智慧的學習,這對我來説可是一個新的名詞,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學科,就是講道理的,和科學歷史等等沒什麼關係,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但是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用心學習。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比如書中有幾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現實中出現的童話人物,像小紅帽,愛麗絲之類的,很可愛的想象。還有他的授課方式——寫信,對話(至於那影碟,我們看不見,只有蘇菲知道這是什麼感覺)與其他哲學書相比之下特別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於《蘇菲》一書究竟寫的是什麼?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學史,也可以是科學的發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祕類小説……“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複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讀者。

之後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麼?什麼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於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華,他用了一個很大膽的寫法,如果寫得不好很有可能會讓人渾濁不清。他在書中的謎團是一環扣一環的先是陌生人的來信,再是一個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祕小屋,就這樣神神祕祕的,開始還好,疑團是可以解開的,但是越到後面,我便越是一頭霧水。什麼會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撿到錢,撿到明星片諸如此類,只在電影中可以看到的情節,讓我更加懷疑這是不是一部懸疑劇。直至到《柏客來》這一節,才開始揭祕。原來蘇菲是一位書中書的人物,這是不是為了提高讀者興趣而故意這樣寫的呢?不是,他的構思是這樣的席德是真實存在的任務,而蘇菲是像小紅帽一樣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見小紅帽,愛麗絲,亞當夏娃……蘇菲是虛構的,她自己很能明白這一點,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學影響了蘇菲的世界,而蘇菲也影響了席德,兩個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

也許作者想説明蘇菲不僅僅是一個小説人物,也是一個活人們心目中的人。他賦予蘇菲和艾伯特靈魂,使他們在“現實”中當一個像幽靈一樣的人物。但這點與他之前所寫的沒有鬼神存在的哲學相反。但實際上這一點不矛盾,因為這些都是艾勃特編出來的。以這麼有特色的方法來寫小説不是很可愛麼?做一回小説推銷員,《蘇菲》一書與愛情小説一點關係也沒他有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可以是人發現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讓人對哲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許會激勵人成為一個哲學家。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五

這次看的是英文版的,很多專有的名詞可能並沒有和中文的對上,比如説所謂的“唯物”、“唯心”啊。不過好在書是給一個十幾歲的小孩上哲學課,專有名詞和流派都有比較好的解釋,所以説具體的中文名詞是什麼不重要,至少我認為意思我是明白了。(當然也可能我認為自己明白了,但實際並不是那個意思呵呵)

其實我並沒有接受過真正的哲學教育,我所學的哲學叫做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實是嚴重影響了我們思維的發散性,培養出來的都是統一的三觀。我以為自己會對於有人認為世界是意識的感到十分荒唐和可笑,但當我沿着歷史的發展和走勢,讀到那些思想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可笑或荒唐,我甚至認為他們每個人,每種觀點都有道理,先被蘇格拉底説服,後又認為柏拉圖説得對,後又被持相反觀點的亞里士多德説服,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是在不斷思考的,只不過思考的結果是,我並不十分確定什麼事。我想我有些理解為什麼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最後反而相信了有所謂的上帝等神明的存在,因為當人知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發不能確定什麼,而人總是需要確定的去相信某些事物,也許最後就只能把這神祕且神奇的力量歸屬給上帝了吧。

我一直是非常喜歡哲學,但有時也怕自己想的太多,不是説“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嗎,這中間的尺度有時還真是難以把握。但我認為這是不在我控制範圍之內的事,這不是什麼選擇你可以這麼做,也可以不這麼做的事,這就是我的生活狀態和方式,或者換句話説,這就是我。不是我要刻意的去思考一些哲學的命題,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是會想很多。也許我唯一能控制的是不斷地調節自己的平衡。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六

親愛的蘇菲:

感謝你願意與我分享哲學家的來信,更要感謝你如此信任於我,而把你和哲學家之間的小祕密告訴給我。

我真的如此痴迷於這一封封往來的書信,以至於今早醒來,一張宏大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不知你是否發現,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條潺潺的小溪從古老的奧林匹斯山上流下。漫過古希臘中心廣場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位巨擘,沖刷着中世紀的經院教堂,席捲着啟蒙時期的康德、笛卡爾,佛洛伊德……在人類的大地上汨汨地湧動着,越來越寬闊,越來越深邃,像人類的血管一般蔓延開來,給養着這片土地,滋潤着我們乾涸的靈魂。我們吮吸着長大,我們的血液中,我們的身體內出處散發這他們的芬芳,而我們卻全然未知。正如哲學家在信中所言,“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似乎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正因為如此,我們喪失了某種極為重要的能力”。

讀完這些書信,讓我最為驚訝的是,在古老的西方與古老東方之間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處。我不得不承認在人們無法解釋這些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敞開思想的翅膀,任它馳騁。試圖利用超能力來解釋這周圍發生的事情,譬如打雷、下雨等等。希臘神話就此產生並廣泛傳播,在遙遠的東方國度裏同樣有着這樣的神話:女媧娘娘利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世界本來混沌如一顆雞蛋,是一個叫盤古的巨人在中間揮動他手中的巨斧,上面的部分成了天空,下面的部分成了土地,世界就此產生。當然你不會相信,因為你已經知道這是神話故事,是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但是我想告訴你的是,即便在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仍然有着太多太多無法解釋的事情。因此,當這些事情發生時人們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們相信科學一定能夠給予充分的解釋,但這往往需要漫長時間的等待。另一方面,人們並不希望等待,他們更願意給出自己的想象,這種想象之中往往伴有超然事物的存在,如神話般解釋這我們這個世界。這便是哲學家所言的“深化的作用便是為人們不瞭解的事物尋求一個解釋”吧。

再説説自然派哲學家。他們認為“水”或者“空氣”是萬物之源,亦或者世界是由某種無限定的元素組成的。恩陪都的“四元素”説令我十分驚異,因為,在遙遠的古代中國也有着驚人相似的學説——“五行説”,即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蘇菲,你想想在20xx多年前的古代希臘和距離上千公里的古代中國,產生了如此相像的思想。(範_文_先_生_網)我想這應該説明了這種學説可能更多基於現實吧,人們看到了生命於水中誕生便產生了水是萬物之源的思想,同樣看到泥土中冒出的新芽,便認為土是萬物之源。因此,自然派哲學家已經和神話完全不同了,他們的學説更多的貼近了當時人們的具體生活。説到自然派哲學家,我更加驚訝的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理論居然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就已經提出來了。而今這成了一種被廣泛傳播的理論,在國中的化學、物理課本上廣泛的教授。但唯一不同的是它是否真的是最小的單位呢?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了顯然不是,人們在小小的原子內部又找到了各種粒子,按照現如今的解釋,物理學界認為世界上擁有62種基本粒子,就在去年人們還為了預言與發現了希格斯粒子而歡呼雀躍呢。但這個亙古的問題依然實實在在的擺在我們面前,這62種基本粒子就不可再分嗎?那麼到底有沒有德謨克利特所説的這種不可分的基本最小單位呢?看來20xx多年的發展,我們仍然在找尋答案的路上呀。

我想你可能和我一樣驚訝於在20xx多年前的東西方哲學竟然有着如此多相通之處,並且悄然發現,似乎即便再古老的哲學也似乎能沉澱於現在的生活中。至少似乎在現如今的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的看見古典哲學的影子,我們的腦海中或隱或現地浮現過古典哲學家們曾經苦苦思索的問題。只是我們在一閃而過之後便敷衍於匆匆的生活,變得漠然,再無那顆好奇之心,那顆求索之心。但我相信總有那麼一些人,如你一樣,保持着童真般的好奇,解讀着周圍的一切,不知不覺間已然點亮了心靈歸宿的明燈。

好了,蘇菲,時間不早了,今天就寫到這裏吧。原諒我的懶惰,更原諒我多年來未曾提起的沉重的筆。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 篇七

我是誰?世界是從哪裏來的?

這是一本拖延了很久,嘗試過幾次但最終沒能堅持讀完的書。一直好奇卻又難以真正的起步閲讀的一本書。面對各種生澀的哲學詞彙帶來的昏昏欲睡,直接投奔軟牀的懷抱。

現在,終於在一次邏輯而又系統的哲學瞭解中開始了起步……

《蘇菲的世界》就是用一個故事穿透了西方的哲學史。厲害的就是賈德用了嵌套的手法,構建了三重世界。可以説是用“上帝”視角來對生命進行一次隨着時代變遷的反思。以至於到最後合上書本的時候你依然會懷疑我們自身是否真實的存在。

手裏拿着柏拉圖的《理想國》對比了喬斯塔賈德《蘇菲的世界》,才能意識到能寫出蘇菲的世界需要多麼宏大的哲學體系構架、還需要能把抽象概念用具體的文字表達出來、伴隨着一個空間層次的故事構架。這些能力缺一不可。

個人覺得《蘇菲的世界》不單單知識對於哲學的思考,而是對整個人類認知方式的一種闡述。從哲學誕生之際對於自然萬物的研究;到古典哲學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哲學家將視野從對於自然的研究拉回了對於人性本生的探索和理性思考;其中還穿插了基督信仰的誕生與哲學文化的融合、碰撞;到貫穿整個中世紀以“神”權為主導的黑暗時代,以至於在被黑暗時代壓抑了許久的到人性本性爆發的“文藝復興”開始了以人為本,反對“神”權的文化運動,哥白尼、伽利略推翻了人類自以為是的“地心説”,將人與神剝離開來,莎士比亞、達芬奇的出現讓人類沉澱出來的藝術得到綻放;接着時間長軸就到達了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真實性,拉開了現代哲學的帷幕;黑格爾與康德對於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融合;之後就來到了我們最為屬於立足於我們思想認知根本的馬克思的行動哲學,上層建築又生產模式決定和對於資本主義的否定和社會主義的認可;達爾文對於人是上帝創造的否定。又有佛洛依德對我的潛意識的一種探考,才知道我們人不是真的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我”“本我”“超我”的已經夢的解析。然後就到了對於宇宙探索……文化不止,蘇菲的世界的故事就還會如此繼續。

於是自己開始聯想到如果把認知世界分為三個方面,那麼就是宗教、哲學、科學。其實對應起來的就是認知範疇裏面的未知、想知和已知。也對應起來了這哲學對於個人的意義就在與“想知”,知道自己的無知。需要不斷的思考與探索未知的領域、拓展已知的領域。並且不斷的對自己認為“已知”的世界進行檢省。

哲學史其實主要是分成三個部分的:一個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典哲學。二是笛卡爾、黑格爾、康德為代表的現在哲學。第三就是處在我們熟悉的認知範圍內的馬克思的行動哲學。

一、古典哲學

為什麼説蘇格拉底是開闢了哲學的源泉呢?因為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我個人理解為就是對於未知的一種思考,思考世界的構成,因為那是的科技沒有顯微鏡、天文望遠鏡之類的技術手段,協助人們去理解和認知這個世界。所以哲學就是、填補了人類已知範圍之外的空白。

而蘇格拉底就是這樣,把人類對於自然的思考拉回人類的本身。這些思考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都有體現。他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激發人類的思考和對於“滿足”的愚蠢。他相信每個人心中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挖掘這種真理需要不斷的通過理性的思考。他用理性的思辯不斷的幫助每個人發覺到內心的智慧。不斷而提出問題檢省自我。

而柏拉圖的“理型論”就是對於先有雞還是先有雞的概念的一種思考。柏拉圖認為這世界存在一個理性的概念,而這種概念就是“存在”的模型。所有事務會根據這種模型被創造出來。套用書裏説的話,為什麼廚師能夠做出一模一樣的薑餅人,而且無論這個薑餅人是缺少胳膊,還是一挑腿短一點。我們依然知道那個就是薑餅人。因為我們內心本身就存在這樣的一個概念。這就是柏拉圖的理型論。

而亞里士多德,反對柏拉圖現有概念在有存在的理論。他認為是現有了雞,人們心中才會多了對於雞的概念。亞里士多德更多的理論認知來自於他對於實踐的探索。他不僅僅是哲學家,還是邏輯學、自然分類、倫理學、以及政治學的開創者。

故事的主人翁,帶着這樣問題,進一步的開始思考。

二、現在哲學

拉開現在哲學帷幕而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的主人公,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在希臘古典哲學到笛卡爾拉開現在哲學的這段時間裏,在歐亞地區有閃族文化演化而來的以色列產生的猶太文化與基督教,這些信仰與古希臘哲學思維的碰撞和交融,接着而來的就是被稱作“黑暗時代”的中世紀一直都是以神“權”為主導意識的。之後的文藝復興,讓人性得到一次釋放的機會,藝術家用他們的方式來表達人性的光環和對於有神權專項人權的認知恢復。而笛卡爾就是再這樣的時代裏,在先人的哲學體系都無法滿足當下的哲學需求時,開創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他説明一件事情真實性的存在原因,就是來自這個人本身的懷疑,正式這個思考的“我”要比所有看見、聽到、聞到的事物更加真實。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來由。

英格蘭的經驗注意哲學家休姆又對於笛卡爾的觀點存在不同見解。他認為人的言行和存在不是理性存在的,而是感性決定的。我們有時對於世界和外在而看法和行為並非出於理性,而是感性的結果。

而康德就是把這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碰撞結合起來。故事裏的哲學老師形容,就像是一個人挑選了綠色的眼睛看這個世界一樣。你所看到的,認知到的世界,就是綠色的。單你不能説這個世界就是綠色的。而這個綠色的眼睛就是理性的偏好,理性中的這些偏好就會影響我們對於世界的經驗。

黑格爾更是他的哲學思想帶到了這個世界,那就是“世界精神”,一條河流是不斷變化的,他流到哪裏都是河。不會因為流到一個特定的地點才能叫做“真實”的河。這條河就是理性的歷史。我們的思想方式就像這條河流樣,潮起潮落,曲折蜿蜒,我們沒有辦法判定任何思想在某一出判斷就是對的,流到下一處可能就不是完全正確的。而這條河就是“世界精神”。

三、行動哲學

到黑格爾為止,可能哲學理論體系就告一段落了。之後哲學就有了新的方向,就是具有行動意義和改變意圖。在這個歷史就是一位重量級而哲學家的思想,那就是對中國影響巨大的馬克思。

在我們當今社會中,一定對“上層建築”不陌生。上層建築就像是一個希臘神廟的模型。這樣的一個模型你第一眼看見的一定就是美妙優雅的屋頂。這個屋頂就叫做“上層建築”。它的下面又三個台階組成,分別是“生產工具”“生產條件”和“生產關係”。社會的發展就是靠這種生產模式決定的。

“生產條件”就是這個社會可以利用的自然條件和資源,是這個社會的根本,也是這個社會的整體文化與性質,就像以前遊牧民族和農耕社會的文化差異一樣。“生產工具”即使利用“生產條件”的機器、設備、工具。而這種“生產工具”的所有權的歸屬,就產生了“生產關係”。有了“生產關係”就又了“生產模式”決定了社會階級。“資本主義”最終一定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生產關係裏。而我們現在生活在的社會主義國家政策“各盡其才”,使得勞動成果和勞工之間的疏離感消失,改善資本主義社會裏面的不人道,使得社會變得更加公平和團結。

本書的故事精彩就不做劇透了。在此時故事性的轉折,讓我們不禁開始思考,我們本身是否現實的問題,而這種思考就是本書在通識的哲學教育之後最想賜予他“女兒”的禮物吧。

書本的最後介紹了,達爾文和佛羅伊德。讓我想起來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就是人類史上的三個耳光,拍在無知和自以為是的人類臉上。第一就是哥白尼否定的“地心説”把我們從宇宙中心的無知中喚醒,激發了對未知宇宙的思考與探索。第二就是達爾文,把人類由優秀的神創意識就拉回到了和黑猩猩都有起跑線上,人類只是大自然裏,基因突變的產物而已。其三就是佛羅伊德對於“潛意識”的心靈探究,把人類變成了其實由潛意識操控的無知範疇裏,在面對汪洋大海般的潛意識,我們的思維意識只佔到一小部分而已。“自我”“本我”“超我”之間的交錯,構成了複雜的意識系統。

這世界還存在很多的未知和超自然現象。有些人去思考、有些人去探索、有些人迴歸自我享受生活、有些人歸隱山林祈求得到人與自然的合二為一、有些人藉助於信仰來填補內心那塊認知的空白。哲學史就像是人類的認知歷史一樣,不斷的成長變化。我們很難以現在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的對錯,如果非要探討一個所以然,那麼一定要去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這個問題和答案產生的時間和空間關係是否得到了呼應。答案往往帶來的沒有問題重要,因為正是未知帶來的思考與探索行為,讓我們不斷前行,哲學就像是未知與已知之間而灰色地帶,但正式這裏的思維和行為帶來了社會的基礎和框架。

哲學與我們本身的意義就在於,面對這種沒有答案的思考時,你還願意前往探究麼《蘇菲的世界》會是我個人認知、理解、行動的指導書。思考不止,步履不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k898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