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病隙碎筆讀後感多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多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多篇

病隙碎筆讀後感1

感三月的陰霾和黴雨天氣,濃罩着整個天地,接近一個月的日子,都很少見過陽光,偶爾的陽光出現,也像是古時待嫁藏在深閣的少女般,剛一探頭,又躲閃了進去。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卻也難受。網購的史鐵生的書《病隙碎筆》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時候看《病隙碎筆》,卻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記者問史鐵生職業是什麼?史鐵生説:“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裏,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生活的苦難,但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説存在的快樂與明朗,他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説:“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説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麼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着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着最神聖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後感2

“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這句話出自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史鐵生。這是《病隙碎筆》中的一句話。他深深地明白,生命使自己寫作的時間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會盡力擠出時間一次次地喚醒因病痛日漸麻木的心靈、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狀態和人生意義進行思考,於是就有了關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的感悟。

他的一生,病痛接連不斷,此病未去彼病又來。但他還是熬了過來,樂觀地對待生活。他説:“生病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揭示了生命的意義:我們無時無刻都處於幸運之中,應當珍惜當前的幸運,不應該總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

他用一生找尋的生命意義——生命的意義本不在向外的尋取,而在向內的建立。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於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於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於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重於看見了路。

“‘人定勝天’是一句言過其實的鼓勵,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才是實情。生而為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麼英勇無敵,厚學博聞,多麼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祕置你於無知無能的地位。”書中的這句話深深地激勵了我。他如同一位智者,在我迷茫時給我指引了方向。

他也以另一種方式向我們闡述了––尷尬是一種可貴的能力。因為,反躬自問是一切愛願和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發現你處在了尷尬的地位,這不值得驚慌,也最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驚擾你的良知、質問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進退維谷之日正可能是別有洞天之時,這差不多能算規律。每當我處於尷尬之中,心中多了一份安慰和鼓舞。

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黴,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

無疑,史鐵生用他半生的領悟和怒放的生命,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不斷地奮鬥、不斷地健全自己的靈魂。

讀這本書時,就如同在和他進行心靈的對話。他如同你的一個朋友向你講述他的一生。

因此,當你細細品讀《病隙碎筆》時,自會有另一番感悟。

病隙碎筆讀後感3

我一向不喜歡看隨筆的,但史鐵生的隨筆《病隙碎筆》卻一下子吸引了我。

這部作品是史鐵生在重病時躺在輪椅上所寫的。他把他的文字命名為《病隙碎筆》是很有道理的。1998年之後,史鐵生的病情轉為尿毒症,病情一直在惡化。發展到後來,每隔三天就要透析一次。靠血液透析的他只能在一天的某個空閒時刻才能動動筆,而大部分時間他都在和病魔作鬥爭。他的寫作是不折不扣的病隙寫作。這樣的空隙又是小得可憐的。

很難想象,這樣一個在病牀上癱瘓二十多年的的人是怎樣寫作的。在他的《我的地壇》和《務虛筆記》裏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唯物論者對於人生對於命運深刻的思考。而就在他的《病隙碎筆》裏我們依然看到的是一個堅強的智者對於神性和人生終極意義所做的一次艱苦卓絕而有輝煌壯麗的追問與眺望。讀完這本書,我在思考,史鐵生到底是一個什麼人,為什麼他的文字裏就看不到病的痛苦和陰影呢?

是的,在他的文字裏我們絲毫看不到痛苦和陰影,我們看到的是他對生命、信仰、愛情、神性、寫作和藝術的深刻坦直的思考。在寫作時,他已經完全忘記了他是一個重症病患者,他的思想已經完全遊離於自己所創造的心魂世界裏,“可以這樣説,在史鐵生身上業已形成了一種堅固的東西,足以使他的精神歷盡苦難而依然健康,備受打擊而不會崩潰”。這種堅固的東西我認為就是對文字的熱愛和信仰。在他的《碎筆3》中有這樣一句話:“寫作不過是為心魂尋一條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條船。”史鐵生文中所謂的心魂就是超出或分裂於肉體的思想靈魂。在病牀上的他是一個患者,隨時都可能死亡。而在寫作時的他卻是一個人格思想完全健全、能夠靜觀和俯視塵世一切的哲學家。他認為一個人的缺陷殘疾不完美是普通的,困境也並不是絕對的。“殘疾,其最危險的一面,就是太渴望被社會承認了,渴望之後又走進殘疾”。史鐵生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病痛折磨二十多年內從不氣餒妥協,而是心平氣和地完成了他的一部部作品。基於此,他就是一個生命的強者,一個有着無限崇高思想的智者,一個可以蔑視一切災難和痛苦的先行者!

困在輪椅上的史鐵生的心魂已經超出了他的肉體,他不再像常人一般萎縮在自己的病體中,他的頭腦裏是另一個世界,開闊而豐厚,精神自我在他的世界裏變得如此的高大,他可以“居高臨下俯瞰自己的塵世命運”,可以“冷眼旁觀自己的執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可以不被病體限制而天馬行空。他對寫作的執着熱愛和信仰戰勝了肉體所遭遇的接二連三的災難。儘管如此,史鐵生還是離開了我們。精神性自我再強大,還是無法不讓病魔毀壞他的血肉之軀。堅不可摧的精神縫隙下永遠流淌着一個智者無奈而高尚的血液。他的《病隙碎筆》帶給世人的將是永遠的感動和神聖的的金色光輝。他為我們開拓了精神領域的方向,他的精神將鼓勵我們前行,我們將會永遠記住他,永遠懷念他!

病隙碎筆讀後感4

《病隙碎筆》記錄了史鐵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間隙對人性、愛情、信仰、道德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讀之餘,內心激盪,我的靈魂隨着他的靈魂顫動、顫慄,追隨之餘也引發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誰能夠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鐵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鐵生,像鋼鐵般的生長,他不屈的勇氣和堅忍的意志,打動了無數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區別在於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具體來説,由於每個人的相對價值觀不同,而且沒有一個絕對的價值觀,就是還沒有一個價值觀可以得到大家絕對的認同。所以,不同的人對幸福的標準自然是不同的。叔本華認為,幸福和快樂是消極和虛無的,而痛苦則是永恆的。這點我很認同,我們能夠改變的是對痛苦的態度,把人生視為歷練的旅程,把痛苦視為理所應當的存在,這樣我們不會被苦難打倒,反而會像破繭的蝴蝶,涅槃的鳳凰,絢爛。

“睜開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睜開夜的眼睛,才發現其實人人都在苦弱的掙扎,唯當互愛。”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隨之而來,而且還在不斷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隻能是以我心,換你心,才不負這苦痛,才能不負來這人世走一遭。寫到這裏,主題也便明瞭了,愛是人類唯一的救贖。

“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對死有獨到的看法,可能因為他離死神很近,比大多數人來得更近。他認為死亡的只是肉體,而靈魂是永恆的,在飄渺、虛無的境地裏飛翔。靈魂不死,是人類最高級的猜想。現在還沒有任何的科學證據證明靈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樣沒有證據證明靈魂會隨着肉體而死亡。我自己對這個問題並不執着,我不會因為希望靈魂不死,便就相信靈魂不死。所以,我對死亡的態度是以一顆平和、淡然的心來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體死亡之後便無意識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後的事,因為你不會有害怕的感覺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在過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禪宗中有個詞叫“明心見性”,用心理學解釋就是讓處在冰山一角下面的無意識儘可能的顯現出來,進入意識當中;用文學來解釋就是在人生這幕劇中,儘可能多的做觀眾,而少做演員。真正的英雄,是把這世間看的透徹,而仍然以一顆博愛的心來對待世人。史鐵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經歷了為數不少的苦難,他的靈魂在高處、遠處、旁邊冷靜的、淡然的觀察着肉體的他,他的靈魂始終處在觀眾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體,彷彿那只是一個臭皮囊,關他史鐵生什麼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寬大的胸懷;敬重他在朝聖者的道路上的堅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病隙碎筆讀後感5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剛看了幾頁,已被作者那種寫作與生命完全同構在一起的語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時間把這本散文隨筆集看完,深深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堅強的意志所感動。

他,一個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尋着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説着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

他在生病中,領悟出一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他後來患了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他醒悟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他在談到“精神”時寫道:精神,當其僅限於個體生命之時,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種機能,肉身的附屬,甚至累贅。但當他聯通了那無限之在,追隨了那絕對價值,他就會因自身的侷限而謙遜,因人性的醜陋而懺悔,視固有的困苦為錘鍊,看琳琅的美物為道具,既知不斷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這樣的超越乃是永遠的過程。這樣,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屬了,而成為命運的引領——那就是他已經昇華為靈魂,進入了不拘於一己的關懷與祈禱。他不甘心命運強加於他的苦難,把心靈託付給筆,把痛苦與煩惱凝聚在筆端,不斷地叩問生命的意義,用支離破碎的身體闡述着健全而豐滿的思想,呼喚光明的到來。他已經把寫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種方式,以他殘損的身體表達他美麗的心願,可以為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乃至獨領風流的語言。或者説,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寫作。

我認為《病隙碎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在書中,他用睿智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把自己的靈魂一一解剖開來,照亮讀者的內心,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一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一條愛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語就是懷着這樣一種崇高的理想開始的。作家韓少功評論《病隙碎筆》説:“《病隙碎筆》幾乎是一個愛好科普知識的耶穌,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風琴樂柳中朗讀的童話,是一種在塵世中重建天國的.艱鉅努力。”

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覺得意猶未盡,此書的碎語拼湊起來不就是一部生命體驗的百科全書嗎?就好比一個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盤,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實用性。當我把書的最末一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已經被它感動了……

病隙碎筆讀後感6

最早知道史鐵生這個名字,源於中學語文課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與地壇”,那時候只知道老師要求背誦某些文字非常優美的段落,背誦的過程中自己會把那段描寫立體化,在腦海中編織一個個唯美的畫面,還能驚歎作者在悲慘的境地下對於生活的觀察竟那般細微。但無法體會一個命運多舛的人要寫出如此輕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氣,內心做了多少掙扎與歎息,才能化悲痛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觸史鐵生,這個斷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殘疾人,在病中對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這些思考集結成書,就是《病隙碎筆》。其文字流暢,感情真實不做作,好像在寫個體命運的悲慘,又處處透露着抽象的終極關懷,因為人人都會生病,感冒發燒、小病小痛之後才知道健康的可貴,所以一個健康人依然能對一個殘疾人寫出來的文字“感同身受”,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這篇隨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過《聖經》的,所幸自己已將《聖經》粗淺讀過一遍,能夠理解他説的那句話:“生活,正如上帝指給約伯看的那樣,從來就佈設了兇險,不因為誰的虔敬就給誰特別的優惠”。上帝因為“魔鬼”撒旦的挑撥,想要試探下他眼中的義人約伯對自己的忠誠度,結果用個各種方式降災給約伯,折磨他的肉體、剝奪他的財產、離散他的子女,這個過程中還有約伯的三個好友不斷的勸説約伯,叫約伯離開他的上帝,別再信仰上帝,約伯卻一一回絕了,依然對上帝不離不棄,依然虔誠的信仰上帝。這些行為上帝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撒旦只好悄悄隱退,原來上帝看上的義人果然名副其實。上帝一高興,就把那些原本屬於約伯的幸福統統恢復。

帶着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苦痛兇險並不因為自己虔誠祈禱而減少,對別人也一樣,這樣想過之後他就可以釋懷了。這句話擴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樣,不要對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為上帝給每個人的關愛或災禍是無法迴避的。但這好像又有宿命論的嫌疑,且透着極度的悲觀。史鐵生以這個例子來安撫心靈,是在喚醒自己對生活的勇氣。在這個意義上,他又是樂觀的,儘管這種樂觀充溢着悲劇色彩。史鐵生也能對生活抱有希望,我們這個健康人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但史鐵生只看到上帝降災給約伯,卻沒有看到上帝恢復約伯幸福的一幕,可見有些人註定是上帝的“選民”,有些人註定是上帝的“棄民”,作為上帝的選民,即使會“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但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於斯人也”,終會“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結局總歸是好的。而一旦成為“棄民”,則無論如何努力進取,如何虔敬的祈禱,都無法擺脱被上帝拋棄的命運。由此我又要説,上帝其實是不公平的。史鐵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視自己的遭際,要安撫受傷的軀體與心靈,可為什麼他沒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無意,還是無奈?真的存在上帝嗎?作文

病隙碎筆讀後感7

一口氣讀完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這是一部充滿人生體驗的人生筆記。之所以是《病隙碎筆》,是因為他的透析從開始的一週一次,到一週兩次,後來每隔一天一次。他身體裏的血得從動脈管引出來,在透析機裏過濾掉毒素,再從靜脈流回體內,整個過程長達四個半小時,全身的血液都要被過濾幾十遍。就是這樣一個長年坐在輪椅上的人,穿過浩瀚的肉體之痛,帶給了我們對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得到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是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生病的日子,懷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時,又懷想病輕的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

人總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得到了還想得到,失去時卻從來沒有想過還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慾望不斷地被各種慾望填滿,壓得喘不過氣來,儘管很辛苦,但卻欲罷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鐵生在書中寫道: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黴,記不住幸運,這實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線其實就是不貪婪,不去做那些無謂的假設,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實際的妄想,在能愛的時候儘量去愛,做自己該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這就是幸福的。

病隙碎筆讀後感8

灰濛濛的天空下,死氣沉沉的四周長滿了一簇簇帶着尖刺的荊棘,一抹扎眼的鮮紅色在荊棘叢上晃盪着,那是一隻氣球。儘管四周危機重重,但它依然執着地朝太陽的方向掙扎。這是我看完《病隙碎筆》這本書後腦中浮現出的史鐵生的一生。

史鐵生的一生,病痛接連不斷,此病未去彼病又來,讓人感覺他的未來像是一條陰暗而又長滿荊棘的長道,毫無希望可言。但他憑藉着自己笑對人生,樂觀向上,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像一隻帶着希望和夢想的紅氣球艱難地朝太陽的方向飛去。他不屈服於命運,與病魔鬥爭,成為自己的主宰者,用自己的雙手書寫自己的未來。

初讀《病隙碎筆》,我將史鐵生的一生比作是一部悲劇。他的兩條腿癱瘓了,雙腎因衰竭而停止了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似乎人生的不幸都找上了他。醫院成了他的家,輪椅成了他的腿,疼痛成了家常便飯。我一邊閲讀一邊歎息,感歎他的人生怎麼這樣苦啊!細細品讀後我才發現史鐵生雖然是一位躺在病牀上的弱者,但他卻是精神世界中的強者。或許是因為上帝在為一個人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他開啟一扇窗的原因吧!讓這個擁有悲劇人生的人懷有一顆喜劇人的心。他從接踵而來的病痛中懂得了生命的珍貴,滿足的幸福。他用一支筆書寫着他的人生感悟,用理性的文字表達他對疾病的抗掙,用幽默的語調述説他對生活的熱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史鐵生用他頑強 的生命力和樂觀的生活態度重寫了他的人生,我彷彿聽見了他對病魔的吶喊:“來吧,我什麼也不怕!”看見他微笑着迎接明天。看完史鐵生的故事,回頭看看我已走過的時光,讓我不自覺地低下了頭。我擁有他望塵莫及的健康的身體,擁有比他多得多的時間,擁有他羨慕的青春活力,但是我卻讓這些東西沒有用武之地,讓它們在時間的長河裏沉眠。我不懂得滿足,常常有了這樣就想要那樣,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常常視而不見,總認為別人擁有的才是最好的。我常常會感到不公平,認為自己是被這個世界拋棄的,殊不知是我自己拋棄了自己。史鐵生的一生如同氣球一樣脆弱、渺小,更何況在他前進的道路上佈滿了可怕的荊棘,但是他沒有怨天尤人,他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這個世界,去尋找歡樂和美麗。

這顆紅氣球讓我從過去渾渾噩噩的生活中驚醒,讓我明白珍惜擁有的一切,懂得滿足,即使面前是長滿荊棘的長道,也要努力活出使自己渺小而又脆弱的生命讓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有一點點不一樣的精彩。

暖洋洋的陽光下,生機勃勃的四周長滿了一簇簇盛開着的玫瑰花。湛藍的天空中,一顆鮮紅色的氣球在晃盪中飄着,它將去往繁華鬧市,去往山川湖泊,還是去往田園鄉村……誰知道呢?這是我寫完這篇文章後腦中浮現出的史鐵生的一生。

病隙碎筆讀後感9

持續看了很久的這本書,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後一百多頁,讓我對於史鐵生這位當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觸到這位文學家還是在語文課本上,不過,這次的機緣巧合是數十年後的重逢了,而這本《病隙碎筆》光看書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沒有猶豫就買了回來,不過,起先看了幾頁並沒有很迫切的願望要看下去,也是源於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書,但是,這幾天,當我身體抱恙,心態不佳的時候,重新翻出了這本書,打開之前書籤的地方,繼續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這本書剛剛看完,所以,印象還是留在我腦海中比較深刻的,書中對於史先生支持“安樂死”的觀點,我非常認同,雖然這本書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時至今日,安樂死還是沒有被法律認可,也是一種無奈。

書中還寫到對於“尷尬”的獨到見解,史先生的觀點讓我對“尷尬”一詞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見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經歷非一般人能有,想必這番解讀自有其深意。

這本書,我起先以為是一本病重的時候的隨筆,沒想到,裏面談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許多,倒是讓我覺得這本書有機會可以再讀,我的感受是,這本書在不同的年齡看會讀出不同的感受,體會到不同的內容和新意。

病隙碎筆讀後感10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察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脱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説:"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和社會理想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對於"職業是患病,業餘才寫作"的史鐵生,如果説這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和疾病鬥爭,我想他一定贏了。

命若琴絃,終成絕響。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病隙碎筆讀後感11

三月的陰霾和黴雨天氣,濃罩着整個天地,接近一個月的日子,都很少見過陽光,偶爾的陽光出現,也像是古時待嫁藏在深閣的少女般,剛一探頭,又躲閃了進去。也許是天氣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卻也難受。網購的史鐵生的書《病隙碎筆》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時候看《病隙碎筆》,卻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問史鐵生職業是什麼?史鐵生説:“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裏,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生活的苦難,但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説存在的快樂與明朗,他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説:“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説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麼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着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着最神聖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後感12

作家總是需要在文字裏隱含什麼東西,對於殘疾人來説這顯得很方便,因為他們往往可以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讓人以為他們對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鐵生對生命世界和各種深刻問題的認識,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譁眾取寵的工具,而是他與生俱來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頭腦帶給他的彌補內心傷痕的禮物。他很難有機會擁抱自然,接觸社會,這使得他能擁有這種層次的思想境界顯得更為可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水平並不是因殘疾而生。如果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史鐵生也許不會從事作家這個行業,但他對世界的認識依然可以獲得我們的認可。

可以認為史鐵生的人生是悲慘的,連生命最後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縫隙裏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鐵生飽嘗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醫院作一次透析,而剩餘的日子裏狀態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們不一定要同情他。畢竟人在臨終前大都是悲慘的,在花叢裏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數。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悲慘的自己。我們會因為一些一時的慘劇而同情某個人,但那種同情是不可能恆久的。我們最終同情的還是自己。

病隙碎筆讀後感13

大年七年級,淨寺。

望着接踵而至的,懷着各種願望來這裏祈福的人們,突然想起了一本書中的一句調侃: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脱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剛步入佛堂的我的確是被佛祖的莊嚴肅整所震撼了,但不一會兒這種心情就被一種急功近利的慾望所取代了,想來佛家相信只有滅斷諸如貪、嗔、痴的慾望才能使苦難不復存在,而我們卻恰是為了滿足慾望才來到了佛祖面前,以為自己懷揣的是無比虔誠的心,卻已犯了大忌。好像書上的話是我們真真的寫照,頓覺充滿諷刺。

史鐵生,我反覆地咀嚼着這鐵生二字,一個因雙腿癱瘓而投身寫作的人。或許上天給了他過多的信任,讓他經受着磨難卻依然堅強的活着。很難讓人相信以上對於拜佛這事兒的看法竟出於他的文章。甚至於輕鬆地説他的職業就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對於一個有着這樣經歷的人來説,沉鬱、沮喪才是人們對他的認識,可在《病隙碎筆》中,讓我感受到的卻是一顆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擁有化苦難經歷為人生哲理的本領,用一支筆馳騁在依舊充滿生命力的大地。

他説人生是一出充滿矛盾衝突的戲劇。我們都是不能隨意調換的其中的演員。許多人會看着別人一帆風順的高升而感歎我怎麼這麼倒黴啊!滿腦子都是平淡如水毫無生氣的劇情,即而繼續過着無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還能感歎一句我其實很幸運啊!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麼。我其實。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滾打了一輩子後或許連我為什麼活着也不知道,用盡一生卻始終換不回一個確切的答案。上天為什麼待我這麼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後卻是這樣憤世嫉俗的離開。

但史鐵生説不,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為什麼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馬遷,孫臏一輩,殘缺的身體阻擋不了他們對生命響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結越多的西瓜那麼這些西瓜得到的養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其實生命的答案就在於我們自己能否堅信我們能活着並頑強的活着,人可消滅,但打不敗,打不敗的才是可貴的對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當一個人面對自己身體上的殘疾時得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了《病隙碎筆》,我明白了最難的不是要接受這個事實,而是在接受這個事實後,又能從心的角度重新站起來,正是史鐵生用不完整的身體撐起的這一片完滿的天空,讓我們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個能真正審視如何活着的機會,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提問都不一樣,怎麼樣去回答生命拋給你的問題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於是,不再苦苦追問公平嗎?為什麼?我會抓緊每一寸的時間,繼續、和繼續的繼續。

病隙碎筆讀後感14

翻開《病隙碎筆》靜默的閲讀,裏面的語句十分樸質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有的語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感悟很多,並深深震懾於鐵生精神。

曾有記着問史鐵生職業是什麼?史鐵生説“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裏,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苦難,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説存在的快樂與明朗。它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説“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才説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麼這就成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着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着最神聖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慾望和表達。浪活着,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與永恆。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雖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病隙碎筆讀後感15

當我翻開《病隙碎筆》時,那位與病魔作戰的勇士,又出現在我眼前。

“所謂命運,就是説,這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我們都是自己的人生戲劇中的主角,我們不能隨意更換自己在人間戲劇的角色,所以,我們要盡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雖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們所以需要戲劇,是需要一處自由的時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暢表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戲劇,而我們同時又在別人的戲劇中扮演着或輕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當然,它裏面還有對信心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後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雖然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但是現在我面臨着大學聯考,對於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對困難停滯不前的勇氣,是我彷徨時的引路燈,是我失敗時激勵我前進的動力!

我是一個普通的女生,在那些漂亮的女生的光環下,確實有點自卑,但是,這本書中“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東西:愛的期盼,與怨憤的積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裏步步深險,或者轉身,在愛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選擇解放。這本書,我會永遠珍藏的!好好研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knqg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