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天淨沙·秋思讀後感多篇

天淨沙·秋思讀後感多篇

天淨沙·秋思讀後感多篇

天淨沙·秋思讀後感 篇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題記

我始終沒有弄明白,為什麼一個人,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可以把秋意這樣深刻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看上去,渾似——漫不經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離人,哪一個不是尋常季節、尋常見得景物。就是道上隨便扯個農夫,也能認得出、説得清的東西。怎見得到了他馬致遠的手裏,這麼組合排列一下,就通了靈竅,輕輕掙壁而出,化身為龍了呢?“枯藤老樹昏鴉”,小令伊始,由近處着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寒鴉數只,啞啞枯叫。若你是離人,天涯道路無盡,日已暮,鄉關尚不知在何處,又怎禁得起,老樹寒鴉的逼促?一聲聲,叫得人心驚夢寒,歸途漫漫,牽動了鄉愁泛,腳步沉重的離人又如何能涉水而回?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之氣立即從字裏行間瀰漫出去,像一朵漸行漸近的黑雲,漸漸籠住人心。為何總要等失落了,才拾起尋常的好?年輕人,不出去經歷一番,又怎麼能甘心平淡終老?人心的貪婪,或如説追求,如海闊天空,無法滿足。夕陽西下,斷送得一生憔悴,只消得幾個黃昏?

“小橋流水人家”,枯澀發黃的歸途中,突然看見遠處有小橋流水,繞水而居的村户,天空有炊煙飄蕩,隨風裊裊,像遊子羈客身體裏按捺不住的鄉魂。長風幾萬裏,夢魂不到關山難。

這個人,牽着那匹瘦馬,走過橋上,溪水清透。他看見自己的臉上皺紋縱橫如山嶽,鬢髮已斑白、蒼老。這個從未在心裏停駐的詞,突然突兀地出現在面前,凌厲地讓人無法逃避。曾經是多麼年輕的少年,策馬揚鞭,以為功名理想全在遠方,以為匹馬單槍,憑着胸口的一股熱氣,一定可以捭闔天下,出人頭地。天下?何處不可以成為天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礦世絕代的英雄也不是這世間唯一一朵花,成開敗謝,時候到了,自然有新花頂替。

好男兒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命裏帶着的福祿壽,格外要比別人重。可是,所有的雄心壯志都在時光中消磨成灰燼,才不得不認識到,或許我不過是一個尋常人。然後,想起那些昏黃如豆的燈光裏,温熱的湯水,母親温暖的手,絮絮的叮嚀,妻子清亮的眼眸,纖瘦的身影,思念如雪紛紛落下,想知道,她們在家怎樣?

那些賴以生存的温暖存在,曾經覺得是那麼無足輕重,從沒有像現在一樣,對悠閒地田園生活有無盡的嚮往和渴望。步履蹣跚地蹀行在古道上,遙看日影銜山,落日也知道怎樣回家,那麼人呢?

在暮色蒼茫中,那個騎着瘦馬,遠離家鄉漂泊的人身上,凝聚着典型的中國落迫文人的氣質——潦倒失意,惆悵無奈,鬢先秋,淚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頹唐帶愁歸……有人説馬致遠是一種情調,在中國,馬致遠並非簡單代表某個古代詩人的名號,而是混同於那首名叫《天淨沙秋思》的小令,成就了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馬致遠意境。

馬致遠就是枯藤,馬致遠就是老樹,馬致遠就是昏鴉,而背景則是小橋、流水、人家,當然,馬致遠也是西風,馬致遠也是瘦馬……

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但天涯又何嘗不是馬致遠,還有夕陽?這樣一幅年代久遠、畫在那種宣或絹上的水墨園畫,具有天然的頹廢之美,很適合騷客、雅士,乃至達官貴人的口味。

時至今日,馬致遠依然是秋風肅殺、黃沙漫漫、紅日西沉時那條天涯歸路,大多數人都想去站一站,使疲憊無羈的靈魂消消休憩。馬致遠之後,秋思這盞離愁之酒,漸漸馥郁成斷腸之毒,有絕世香濃,可惜飲一口,會斷腸。

天淨沙·秋思讀後感 篇二

我們學習了《天淨沙》這首詩,學完這首詩,看着這圖,彷彿一切都活生生的展現在我的面前。我不禁幻想起來,彷彿和作者站在一起。

枯死的藤滿雜亂的堆在草叢邊,幾棵早已枯乾的只剩下枝幹的老樹歪歪斜斜的站在小路旁,在昏暗的燈光的照射下顯得蒼老無力,幾隻覓食的烏鴉也飛回窩裏。

溪水緩緩的流着,留下的只有無盡的憂愁與惆悵陪伴着作者,遠處有一户人家,屋頂上升起裊裊炊煙,因該是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正圍着餐桌吃飯,一邊説着一天的趣事呢,多想我的家啊,但是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呢?

滿刻着歲月的小道上,作者騎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馬,心中滿是惆悵和悲涼……夕陽漸漸西沉,作者感到心中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太陽、烏鴉、甚至小溪裏的水都有自己的家,自己的歸宿,而我的家又在哪裏呢?作者在天涯,家鄉卻在海角。作者無不希望快點回去,頓時。濃烈的思鄉之情包圍了我……

學完天淨沙這首詩,我體會到作者的思想之情,作者通過最簡單的景物,卻體現出了強烈的思鄉之情與內心親情,同時我也更能流利的背出這首詩,也加深了印象。

天淨沙·秋思讀後感 篇三

《天淨沙·秋思》這首詩是元代詩人·馬致遠寫的,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藴含着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意象的繁複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藴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ydg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