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一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書,我為看過這本很好的書而高興。

前言:2007年11月17日是路遙逝世十五週年紀念日。這一天,路遙文學紀念館在路遙的家鄉延安大學開館了。路遙是筆者所敬佩的一個偉大的作家。如《平凡的世界》等,品讀路遙的作品,除了領略文學藝術本身的內涵,更多的還有一種精神上的激勵和感動。這也是路遙與其其他許多作家所不同的地方。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朽!謹撰此文,以示對路遙永遠的懷念和敬意!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衞國,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陝北山區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裏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裏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國小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説《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轟動全國。1991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説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台廣播。路遙因此而榮獲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以小説《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譽文壇的著名作家路遙在西安西京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離世,年僅42歲。

認識路遙,源於《平凡的世界》。記得還在上學那時,有一年的生日,一個要好的同學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禮物,那就是一套三卷的路遙長篇小説——《平凡的世界》。

初讀《平凡的世界》,不禁甚為親切。如書中的背景,也許自己同是農村出身的緣故,也許是小説的情節實在是太“平凡”了,總之,看了令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們,只有平凡的才是大眾的,也才是最真切最感人的。可以説,只要是70後的學生,都曾為《平凡的世界》深深打動過。小説從主人公孫少平和田小霞身上所透射出來的對愛情對人生的美好追求與嚮往,無不激勵着每一個讀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遙把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和新一代的感情糾葛,以及黃土高原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都真實而細膩地描繪了出來,構成了一幅中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農村生活的全景式畫卷。作品既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父老温馨動人的情愫,又體現了路遙對生活、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富於哲理性的深刻思考與理解,讀來嚴峻悲壯、真切動人。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餘萬言。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作者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社會洪流的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催人淚下,一次次苦難中展現出的頑強堅韌使人精神昇華。《平凡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和抗爭意識,它深情關注着普通勞動者的命運,體現了路遙一貫的創作特色,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鉅著。

小説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我國城鄉廣闊的社會面貌。《平凡的世界》裏着墨最重的是主人公孫少平,那個黃土高原上有着成熟思維,腳踏實地,重情重義,忍辱負重,不卑不亢的少年。孫少平那種以上進求尊嚴,從不好高騖遠的情懷也深深的打動着少女的芳心。田小霞的出現,讓我們的主人公人生有了目標與方向,從此他也可以用自信去面對生活的不幸與艱辛。小霞一度上是他精神最大的支柱與鼓舞,讓孫少平有了奮起的支點和勇氣,成為照亮彼此前進路上的一盞燈。他們的愛讓人奮進,是純真、向上的,在物質上他們沒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精神上卻相扶相攜,那是跨越了所有界線的心與心的交匯。這種愛情上最真摯的追求,也正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們所缺少的。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關鍵在於他的作品貫注了昂揚的奮鬥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咀嚼着這些至理名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個平靜背後都有激情澎湃,無聲有時勝似有聲。讀過不少的小説,也有一些情節特別引人入勝讀讀不願放下的,卻沒有一本像當代著名作家路遙的絕筆之作——《平凡的世界》那麼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個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們正生活在我們身邊。

《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説我讀了不知有多少遍,每一次捧起都會令我一種熱血衝頂的感覺,令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在這部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的鉅著中,作者圍繞着主人令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最終獲得事業和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着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人生苦難所展現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與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飛!”

從孫少平,到孫少安;以及田曉霞,田潤葉;少平的師傅及師孃,少安的山西老婆等。還有那個山村裏面所有的人際關係,世故的,淳樸的,農村特有的風情和地域色彩。裏面包容了路遙太多的寫作功底和技巧,他對農村的熱愛,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讚揚,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顯現。他崇尚艱苦奮鬥,堅信承受苦難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歌頌中國農民那一顆質樸的心,敢於拼搏,敢於吃苦的精神,不忽視屬於農民的那種特有的愛情表達方式,以及由於文化差距而引起內在素養不同而造成的愛情悲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世界就是農民的世界。而路遙,用敏鋭的眼光注意到了這點,取材於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坡一個普通的農村,然後,在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中展開整個故事情節。用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了整個中國,整個人類的平凡的世界。

小説中對於人物的刻畫極其獨到,注意人物的現實性。比如,孫少安,是個耿直、質樸的農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責任心,同時血氣方剛,真心地愛着潤葉。但是卻因為他出身卑微,而潤葉卻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潤葉面前表現出退縮,愛,卻沒有勇氣,愛,卻自卑。這樣的心理矛盾,路遙刻畫得細緻入微,尤其逼真。同樣,也很符合現實狀況及現實心理。他,最終錯過了潤葉。但是,同樣因為他的小農意識的侷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之後,生活便替代了愛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實的生活了。

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愛情,無不讓人感到惋惜,那麼好的一個姑娘,受過良好教育,活潑,勇於追求,熱愛生活,愛着孫少平。卻最終生命賦予她只有那麼短暫的二十幾年。後來,少平和師傅的妻子結合。一切都很平淡,沒有轟轟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們卻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它在我們心裏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着實是一本太好的書。當然只有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説服力。裏面還有太多的藴涵豐富的內容,等待着大家去挖掘。我想:讀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能夠認識到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最偉大的,能夠讓我在努力奮鬥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平凡的心。但願自己在今後的人生歲月中,不管是失意落魄,還是輝煌興奮的時候,都能夠想起路遙,想起《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長篇。全景式地描寫了中國現代城鄉生活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平等人為代表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們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強、人生的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我很喜歡路遙對於這部小説的出發點——“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這只是黃土高原上成千上萬座村落的一座,但路遙卻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他的世界裏,人的最大優點就是認識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遙為我們講述的不只是那個久遠的年代,更是一種人生應有的信仰和追求。

人的一生就像這本書一樣,不在於結局如何而在於過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該象主人公孫少平那樣對生活從來不低頭,不斷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運的道路上走出一種讓所有人都為之歎服的人生之路。

人生讀後感3100字 篇二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脱它。”

——路遙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這部小説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一波三折的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了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在這部小説中路遙的語言樸實無華,景物描寫刻畫人心,恰到好處的對主人公的命運進行點評。整部小説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物很飽滿,景物描寫細緻,讓人進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鳴。雖然這部小説在結尾,沒有給讀者“人生”的答案,但卻引領讀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這部小説為我們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預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着各種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小説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勵着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後來的馬雲説當年自己就是踩三輪車的時候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自己不放棄就總會有機會,於是奮而創業,成就了億萬富翁。

小説中,路遙為我們刻畫的這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藉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他不想像父輩一樣在黃土地上刨挖一輩子。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在苦苦煎熬的日子裏和金子一般的巧珍建立了戀愛關係,當他想當一個好農民時,好事接連而來,他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幹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於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後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後門的祕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脱它。”

小説中這樣寫到,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做法表達了她熾烈的愛。當高加林離開講台當回社員,失落苦悶時,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好像僅此而已。因為,這份愛實在是太單純、太質樸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先生”所愛着;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裏最俊的姑娘所愛着。但實際上,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

當高加林離開土地,走進飛紅流綠的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表現出一種強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着相同的知識背景,有着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之時,高加林便進入了一種艱難的抉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便很快又被另一種感情強迫着壓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温柔的愛。可是,當巧珍帶着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説的複雜感情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愛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只是含淚默默接受,她沒有過多地去責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擔心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在外地要處處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流淌着,流進大馬河中,河水帶走了那段美麗卻不幸的愛情。河水的流向不變,人的道路卻從此改變。也許,在巧珍眼裏,愛他,所以離開他,愛他就要給他幸福,哪怕自己苦也要愛。我們羨慕她那種愛的力量和堅強。

很明顯,巧珍的愛像黃土地般廣闊、純樸。黃亞萍的愛則像玻璃般浪漫、易碎。

但我們不能單純的去指責高加林喜新厭舊,遭到命運的懲罰是應該的。客觀來講不識字的巧珍和高中畢業的高加林有着嚴重的代溝。巧珍只會和他嘮叨莊裏的水井修好了,老母豬又下了幾個崽子,完全無法進入高加林的內心深處。當初他們在一起,是因為他在遭受他人打擊時極度需要人安慰的結果。書中寫到:巧珍“再説些什麼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過這些事,還再能説些什麼,她絕説不出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複合能源。”可以説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最讓人心疼的莫過於一段美好的愛情剛開始就已經註定是悲劇。

愛情並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般配。高加林的性格決定他不會滿足於簡單地愛情中,當他在傍晚時,一個人站在山上看向遠處是,他就知道他和巧珍的距離。只不過是在他痛苦和困頓的時候,他捨不得放棄劉巧珍這個美麗而温順的女子,一旦他來到了廣闊的天地,發現自己還能夠飛得更高,便能夠痛下決心,將劉巧珍拋棄。當他決定拋棄巧珍時,他覺得自己是個沒良心的混蛋。但是,在生活面前,我們在承認自己是混蛋的同時仍不放棄選擇稍好一點的捷徑。

但是,從另一種角度看,高加林是一個值得人讚賞的年輕人,當他來到城市,受到城裏人的蔑視時,他告訴自己一定不能放棄,他心裏説:“我非要到這裏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裏生活的年輕人哪一點差?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這樣的想法令人動容。難怪把高加林的民辦教師身份擠掉的公社書記高明樓一直擔心這個性子很硬的年輕人將來有朝一日飛黃騰達,回來找他的麻煩。可見有前途的年輕人誰都害怕,因為他們的將來註定無法限量。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華,他遲早會成就一番事業,或許他會是一個農民,但決不是普通的農民。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德順老漢。他的存在貫穿作品始終,他像一位智者,出現在高加林的每一個重要時期。當高加林民辦教師被下後,他開導高加林以後日子還長着。當高加林和巧珍確立愛情時,他看懂了這段美好的愛情,在夜晚的牛車上回憶自己的愛情來祝福這對甜蜜的戀人。當高加林飛離黃土地放棄巧珍時,他罵高加林是豆芽菜,根上沒了土。當他用他“浮得高,跌得重”的人生哲理無法説服高加林時,他只能一口一口地長送氣。高加林被打回原形,他對着失魂落魄的高加林説:“在黃土地上屈不了你的才,不要灰心,男子漢,不怕跌倒,就怕跌倒再不往起爬。”這讓高加林的眼中又出現了兩點火星。

高加林在思想糾結之後的選擇讓他經歷的太多,選擇後的結局讓我苦苦的思索,在這樣的人生岔路口上,我們做出抉擇的標準應該是什麼呢?怎樣的選擇才算是正確的呢?許多事情沒有對與錯之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標準。但我堅信,每次選擇,決不能喪失基本的為人準則和道德束縛,既然做出選擇,便只顧風雨兼程。

人生沉浮,世事多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的。當站在現實與理想間的巨大差距面前,許多人往往會在這個岔道口一次次的感到矛盾、痛苦和無奈。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説,這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可是,社會也不能迴避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實現人生的遠大理想。

柳青説: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你的一段時期,也可以影響你的一生。所以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地去選擇前行的道路。正如作品中所説: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是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方面不滿意就灰心。我們無法掌握上帝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人生就應該這樣。讓我們慢慢地去走,去體驗,去明白人生的酸甜苦辣,去品嚐那別樣的滋味。等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這樣不好嗎?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三

平凡,當我們再次用心去解讀,是否也會感受內心的淚流;平凡,當我們再次淡淡的回眸,是否還會憶起曾經的離愁;平凡,當我們再次無奈的低頭,是否仍會選擇當初的那個曲折的路口。每一條大街小巷,每一次擦肩而過,靜靜地觀望,太多的平凡,太多的相似的面孔,太多的家長裏短、恩恩仇仇,似乎每一個人的臉上都同樣的寫着“辛酸”。“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或者説當我們經歷了生活的瑣碎紛雜,才會懂得“平凡”帶給我們蹉跎但卻充實的人生,才會理解“平凡”中藴含滄桑但卻美麗的不平凡。

當我們無數次的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時候,或許失望遠遠大於希望;當我們為了夢想雙手合十的祈求上蒼的時候,或許結果還是一樣;甚至於當我們僅僅是想要生存,想要活下去而抱怨這個世界的時候,或許此時的語言變得蒼白而又無力。我們發現,平凡的人越多,對於世界的苦悶就越多;平凡的生活越蒼涼,對於生命的追求就越懷想;平凡的世界越平凡,這個民族就越堅忍。平凡,才是成長……

每一天,都會被身邊人的故事所感動,也許是同情,也許是理解,也許是共鳴,也許僅僅是單純的感動。但卻懂得愛的力量,愛的期盼,愛的奉獻。我的身邊,生活的都是平凡的人,他們有他們的快樂,他們有他們的追尋,他們有他們的夢想,他們有他們的煩惱,但看着這

樣一個個充滿感情、擁有飽滿的熱情的人從身邊走過時,內心莫名的產生一份踏實和勇敢,即使血液還是安靜的流淌,即使生活還在平凡的繼續……“幸福的人幸福的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我好喜歡這句話,不是説嫉妒那些幸福的'人,只想説只有經歷才會懂得,我慶幸身邊的人都能從困境中站起,即使被生活摔打的遍體鱗傷,但還能勇敢做自己,因為彼此都懂得我們是平凡的人,要經歷平凡的事兒,要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其實這個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平凡的,但靜靜地思考,平凡中又隱含着太多的不平凡。沒有人很渺小,也沒有人應該被忽略,缺少誰都組不成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我讀過的很讓我感動的書,不敢説驚天動地,轟轟烈烈,但至少淨化了人們的心靈,在勞動與愛情中,挫折與追求中,痛苦與歡樂中,不斷的深化人們的想法,潛移默化的引發我們去思考。那個時代或許很久遠,但嚮往夢想的信仰卻永不凋零,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躁動吵鬧的時代,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競爭殘酷的世界,我想那些正在憧憬理想的可敬的人們真的可以在《平凡的世界》中體會生命的意義,活着的價值,因為它會讓你明白,不論生活多麼的殘忍,不論命運多麼的不公,不論你的心中有多少的抱怨和不平,只要懷着一顆向前的心,擁有一個美麗的夢,未來就在眼前,成功就在眼前。我相信正在奮進的人們會被這本書感動,我相信正在迷茫的人們會在這本書中找到方向,我相信正在虛度生命的人們會在這本書中懂得珍惜,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我們生活在一個同樣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述説的是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狀況,深刻的描繪了對農民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種對於人性的理解,是一種對於中國的理解,是一種對於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平凡的人們的理解,是對於歷史透徹而響亮的延續。它用歷史的最強音呼喚着青年人們的振奮和崛起,它用現實的點點滴滴激勵着青年人們的提高和奮進,它用未來的展望引導着青年人們的樂觀和向上。路遙是要告訴我們哪怕多麼平凡的人都要為其生活的世界而奮鬥。讀着讀着,我們感悟到書中所敍述的感情的單純和美好,在煤礦和城市的選擇中,少平選擇了煤礦,這並不是出於精神的高尚,書中也並沒有滲透少平靈魂的超脱,更沒有為了突出人物而突出,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僅僅是一個平凡的人對於工作過的地方的熱愛和眷戀,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僅僅是一個普通人的人性和感性,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僅僅是一個感情的宣泄,一個對於過去的不捨,往往平凡的事才真的讓我們感動,感動其單純,感動其選擇的平凡。“作家的勞動絕不僅僅是為了取悦於當代,更重要的是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這是作家路遙在評論《平凡的世界》創作過程時説過的,我們理解了《平凡的世界》的創作初衷:一部歷史的最好的教科書。

《平凡的世界》用寬容教會了我們在忘我中堅忍。忘我是生命的使然,堅忍是一個民族的延續。薪火相傳,越燃越旺,當處於一個新興的國家的開始,當處於一個新的文化的支持和傳承,需要一個民族的寬容和大度,子子孫孫才會傳揚。人生,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它並不需要自私和狹隘,而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樂觀和積極。自私狹隘的心理,只會自毀前程,只會自甘墮落,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那些虛情假意、趨炎附勢的人們,終究沒有好的結局,這樣的生活只是苟且的活着,他們並沒有體會到生活真正的樂趣,也體會不到平凡的生活的意義。

《平凡的世界》用堅強教會了我們在孤獨中成長。孤獨是生命的一種狀態,成長是一個人生進步的標誌。學會孤獨的活着是真正的成長,一路中我們必然要經歷孤獨,但我們無所畏懼,只有坦然的面對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只有勇敢地堅持那一份屬於自己的理想和夢想,希望就在前方,你會發現一路相伴,你會有很多不斷攜手的支撐,你會有很多不停的奔跑的友人,相隨的旅途中光明並不遙遠。一味的依賴中發現生活的人們,仍是稚嫩的不成熟,只有學會孤獨,學會獨處,才是相依相伴的走向未來的路。

《平凡的世界》用謙遜教會了我們在滿足中輝煌。滿足是生命的一種暫時的追求,輝煌是人生狀態的最高巔峯。滿足在某種程度上是一份自大的表現,但暫時的滿足卻會讓生命的光環永遠閃亮,一個精彩的人生並不需要完美的走過身邊的所有所有,但卻要有一個生命的閃光點,並不需要一生的漂亮,但卻讓人們懂得生命中有過漂亮的記憶,這樣的漂亮才是永恆。這樣的美麗才是華麗的奔跑。

《平凡的世界》用平淡教會了我們在純淨中找到方向。不能説如今的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但卻感到如今的人們缺少了一種單純,多了一種日益膨脹的內心,當靜下心來去體會那種來自遙遠的年代的呼喚,去傾聽那種來自久遠的生活中的聲音,我們就不再會迷茫,我們就會找到方向,我們的生命就燦爛永恆,我們要走的路就不再迷惘,油盡燈枯的旅途上要相信,我,還在堅強。

愛情,那份責任鑄就超凡脱俗的愛情的李向前和田潤生,多少人因為經歷不起生活的考驗而背叛了愛情,多少人因為承受不了老天的安排而逃避了命運,但是田潤生的愛情卻是那樣的發人深省,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懂得,愛,真的存在。貧窮,那份善良打造充實成熟的人生的少平和少安,多少人嫌棄貧窮,多少人鄙視貧窮,但是孫家二兄弟卻用堅韌告訴了我們貧窮是一種生活閲歷,是一種人生財富,經歷過磨難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對於人生的感歎,對於人生的思考,對於人生的一次一次的捫心自問,都可以在此書中找到答案,或者説《平凡的世界》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態度。

死亡,對於每一個人都是一種歸宿和終結,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面對,當我們走向終點的那一天,平凡的人只需要安靜的走過這一生,曾經努力過,曾經快樂過,曾經充實過,曾經思考過,別無它求,因為這個世界是平凡的人在默默的支撐,我們尊敬平凡的奮鬥的人們,是他們讓這個世界使然,也許這是我們對於平凡的世界裏的死者最好的祭文……

《平凡的世界》,一部用心去成就的偉大的傑作,只有用心去解讀的人們才能理解和懂得,那種對於人生的透徹,那種對於生命的奮進,那種對於未來的告誡,也許這一生我們都無法發現和明白的道理,在這裏路遙教會了我們,我希望每一個有心的人們都能讀一讀《平凡的世界》,或者説我的想法和理解是淺薄極致的,但是真正讀過它的時候,你才會靜靜地思考,靜靜地走過腳下的路,靜靜地對待那些臨近的你、你、她、他……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敍説的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讀書筆記 篇四

烏雲密佈的海,電光火石的暴風,它是像一隻海燕,卷着狂風巨浪,直着衝上天。

窮困了一輩子的孫家,古老的雙水村,落破的石屹節公社,在黃土高原上上演了一幕人生的悲喜劇。路遙先生用他畢生的精力為我們親身經歷似的詮釋了文革時到改革開放這段新中國“最困難”的事情偏遠地區農民的勞苦生活經歷。路先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想也只有一個親身經歷過這艱難而波折的窮困生活的人才能寫出這樣驚世憾人的不朽力作來。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圖書館的查詢室旁。記得當時在查書時總有一本書排在查詢量的前三名,接連幾天仍是如此。於是,我的手也隨着思想在鍵盤上敲下了那幾個字——平凡的世界,結果果然讓人一震。館藏的幾十本都被借出不説,連預約數也達到了最大。還有下面的多條評論,除了震驚本書寫的好之外,就是感慨借不到這本書。要知道,其他絕大數的書幾乎是沒有評論的!這更激起了我讀這本書的慾望。,於是我開始在圖書館瘋狂的找起來,盡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我都去等待是否有人已經把書還了。但是結果和評論一樣——好書難求啊!乾脆,我去淘一本來!説幹就幹,我忍痛花了68元去網上買下了這本書《平凡的世界》。終於,我開始幸福而又享受的讀起這本書來了。

就這樣,將近三週的時間,我一字一句的讀完了這三部百萬字的鉅著。那種感情的衝擊和心靈的震撼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在此也僅能竭力描繪一二。直到下筆的那一刻,我內心的激動還仍不能平復下來。

少安;少平;孫家兩條硬錚錚的漢子。同時,也是書中的兩條主線。孫家祖上便落魄饑荒的歷史,也因這兩條硬漢而改變。

少安,無愧於長兄和男子漢,在當時文革那樣落魄困難的年代,十三歲便和父親出山勞動,小夥子精明能幹,幾年來為家中的活路和弟弟妹妹奔波勞累,在村中是僅有的幾個能人,而且還是生產隊一隊的隊長。但是即使這樣賣命,每年上交完糧食後,自己一家人最基本的吃飯問題還是無法解決。飢餓就像人每天都有吃飯一樣纏着他們。

愛情!他二十三歲了,在當時早已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了。他深深的愛着他的潤葉,潤葉也深深的愛着他。他們青梅竹馬,他們有美好幸福有甜蜜的回憶。但是,兩人卻不能結合,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想。一切簡單而又明白:這是不可能的!是的,不可能。一個滿身汗臭的泥腿把子怎麼可能和一個公家的女教師一塊生活呢?一個連結婚的新窯洞都打不起來的男人怎麼給她幸福?他和她曾經心貼着心,離得那樣近,卻身處兩個世界。

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難,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會永遠陰暗,當烏雲褪盡的時候,藍天上燦爛的陽光就會照亮大地。青草照樣會鮮綠無比,花朵仍然會蓬勃開放。我們祝福普天下所有在感情上經歷千辛萬苦的人們,最後終於能獲得幸福。。

文革的烏雲退盡,一切都恢復了生氣。少安辦起了自己的磚窯廠,日子越過越紅火,磚廠越辦越大。他為父親箍了新窯,某種意義上,這是為孫家立一塊“紀念碑”。他不僅要用細出窯面石料,還要戴磚帽!另外,除過圍牆,再用一色青磚砌個有氣派的門樓——他有的是磚!他還想在門樓前打兩座石獅子哩,更讓村裏人佩服他的是,他要為雙水村建一座國小!現在少安黨眷唱的水都是蜜。是啊,他現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就像夢境一樣,家裏生活殷實,弟弟成了正是的工人,妹妹在最好的大學裏讀書,而眼下國小也馬上就要建成了。彷徨現在是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就在國小建成的慶典上,鄉鎮上的領導都來祝賀,全村的人都用羨慕的眼光看着他時,他的妻子,在他最困難時幫助他,輔助他,給他體貼、温柔,他最親愛的人——秀蓮,突然口噴鮮血,昏死在地——後經石屹節醫院檢查,診斷結果為肺癌。

悲劇,其開頭往往是喜劇。這喜劇在發展,局中人喜形於色,沉湎於絢麗的夢幻中。可是突然······

少平,又一位硬漢。除了有壯碩的體魄外更讓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國中的“初戀”讓這個年幼無知的毛頭小子漸漸嚐到了生活的味道。每頓知識兩個黑糠饅頭,連一份丙菜都買不起,再加上學校超負荷的體力勞動,讓這個年輕小夥子經常餓的雙腿發軟,眼前昏暗,經常是無意識的行走、勞動,但是面對這些苦難,他都熬過來了,沒有抱怨,沒有憤恨——他能上學完全是因為少安哥十三歲就輟學來扶持整個家。

高中,他認識了曉霞,一個以後他深愛着的也深愛着他的人。曉霞是潤葉的妹妹,因為少安,少平認識了曉霞,因為兩個人曾經偶然的參加了學校的活動,他們熟悉了。她就像他的啟蒙老師,教他每天都要看報,讀的書也越來越多了,而且兩人經常會在學校的報刊欄處不期而遇,就這樣繼續着,三年的時間是短暫的,她如願上了大學,而他回到了雙水村。兩人從此失去了聯繫。人生啊,總是讓人難以捉摸,一個古老的雙水村,怎麼能留得住一顆激情跳動的心!終於,他離開了雙水村,來到了黃原縣,成為了天橋下眾多攬工漢的一員。奇蹟般的是,偶然有一天,在影院門口,一位優秀漂亮的女大學生,和生活在黃原最底層的、滿是尿騷味和臭汗味的爛窯洞裏的攬工漢再一次相遇了。是的,他們再一次相遇了。久別重逢的感情就如同即將噴湧的火山一樣,他們相愛了,愛的那樣熾熱,在黃原的小山上,兩人像尤里·納吉賓(《熱妮婭魯勉採姬》)中寫的那樣,定下了約定兩年之後,這同一個時刻,不管我們那時在何地,也不管我們各自幹什麼,我們一定要趕到這地方來再一次相見······

偉大的生命,不論以何種形式,將會在宇宙間永存,我們這個小星球上的人類,也將繼續繁衍和發展,直至遙遠的未來。可是,生命對於我們來説又是多麼短暫,不論是誰,總有一天,都將會走向自己的終點。死亡,這是偉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後歸宿。熱情的詩人高唱生命的戀歌,而冷靜的哲學家卻説:“死亡時自然法規的勝利······”

是的,如果一個人是按自然法則壽終正寢,就生命而言,死者沒有什麼遺憾,活着的人也不必過分地傷痛。最令人痛心和難以接受的是,當生命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時候,去猝然間凋謝了。

“本報記者田曉霞,在抗洪第一線為搶救羣眾的生命英勇犧牲·······”

犧牲?犧牲!犧牲······

每每想到這裏,流着兩行淚的心都會緊縮成一團。生活啊,苦難啊。多少美好的東西消失和毀滅了,世界還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是的,生活在繼續着。可是,生活中的每個人卻在不斷地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生活永遠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卻時時在發生······

悲劇,其開頭往往是喜劇,這喜劇在發展,局中人喜形於色,沉湎於絢麗的夢幻中,可是突然······

這種“苦難哲學”深深烙在我的心裏,我想,當以後的我經歷相同的不幸與磨難時,當我用手去撫摸這心中的印記時,或許會挺住塌下的脊樑,繼續成長吧。

我們承認偉人在歷史過程中的貢獻。可人類生活的大廈從本質上説,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偉人們常常企圖用紀念碑、紀念堂來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萬古長青的卻是普通人的無名紀念碑——生生不息的人類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樹常青。

這就是我們對一個平凡世界的死者所能夠做的祭文。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五

最早的人類是從250萬年前的東非開始演化,然而在近200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人類在眾多物種中一直處於邊緣、弱小的位置。那時候,人類的食物來源無外乎植物、昆蟲以及其他小動物,或是跟在一些食肉動物後面吃剩下的腐肉和骨髓,還得整天提心吊膽地面對大型哺乳動物的威脅。

智人就好比班上的差生,努力了大半個中學時光,才勉強到了中游,而它的逆襲要從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説起。

約7萬年前,智人就好像突然某一天得到了高人的點撥,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連接方式,讓他們拋棄了以前愚鈍的思維,用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和溝通,稱之為“認知革命”。

認知革命之思維

智人其實也算是有先天優勢的——大腦容量明顯高於其他動物。

有句話怎麼説來着,正所謂“骨骼驚奇”才能“一點就通”吧。當然,這是玩笑話。

同體型的哺乳類動物,平均腦容量為200立方厘米,而早在250萬年前出現的人類,腦容量就已經有了600立方厘米,而經過演化的智人,腦容量已經高達1200~1400立方厘米。

龐大的大腦雖然帶來了龐大的負擔,但同時給人類帶來了明顯的優勢——超凡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使得人類在後來發明瞭有用的工具,也獲取了重要的火資源。

火的使用帶來的好處自不必説,這既讓人類成為唯一一個可以烹飪的物種,使得咀嚼和消化食物的時間大幅減少,在腸道縮短的同時促進了大腦的繼續發育,在另一方面也讓人類掌握了一項本來屬於自然的技術,並且將之發展成了一件威脅力不小的武器。

人類既沒有尖鋭的牙齒,也沒有健壯的四肢,在眾多龐大物種面前顯得弱不禁風,微不足道。但工具的使用卻直接縮小了智人與這些蠻力物種的差距——且不論現在的汽車與槍炮等殺傷力巨大的工具,只是在當時,鋒利的石器、厚實的獸皮已經將智人武裝了一層。

火耕技術和工具也將智人從食物鏈上拉高了一截,也成為後來智人掀起物種滅絕狂潮的主要手段。

當然,這是後話。

認知革命之語言

人類的語言既非唯一的語言,也非最先出現的語言,卻可以説是最靈活的語言。這種靈活性,是其他動物所不能匹敵的,也成為智人逆襲成功的一大後天條件。

例如:面對危險時,一隻猴子能傳播的信息只有:“危險出現!”,於是同類開始躲避。

而人類能傳播的有“哪裏有危險”、“危險的程度有多深”、“該怎樣躲避”等詳細信息。並且根據這些信息,智人還能針對“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危險”、“該怎樣防止這種危險”進行討論,從而降低危險的威脅性。

換句話説,相對於其他只會簡單表達意思的物種,人類能夠用有限的聲音和語言表達無限的含義,以此獲得並儲存、傳播豐富的信息量。

當然,擁有靈活的語言是遠遠不夠的,人類還需要密切的社會合作,而這個更高一層的合作,就需要八卦來維持。

“八卦理論”聽起來確是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是荒唐,但它的確在某方面促進了更大社羣的聯繫與合作。有效的八卦能夠傳達更多關於智人社會關係的信息,讓彼此之間更加緊密可信,形成凝聚力更大,組織性更強的團體。

比如説一個部落裏,一個人想要和另一個人建立親密的關係,首先就得從八卦開始,八卦自己,讓別人更瞭解你,八卦別人,能讓他們明白部落裏誰最可信、誰是騙子、誰好相處、誰喜歡獨來獨往……這些八卦的信息,能讓他們不斷變動自己的部落關係,找到更加適合的合作對象,在這個基礎上的部落規模擴大才能讓合作形式變得更加有效。

但是,當一個部落的規模持續擴大,你就不可能對每個人都瞭解並建立互信系統,所以這種限制無法讓八卦維持更廣的合作。

社會研究學指出,藉由八卦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只要超過這個數字,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瞭解、八卦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

如果我們想要進行更大範圍的合作,便需要虛構故事來維持。

可別小看了虛構的力量,這種溝通方式的出現,可以説是導致了人類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逆襲,不論是當時亦或是現在,都是一項對於智人發展來説極其重要的手段。

通過建立一個虛構的想象事實,使得萬千智人相信這個虛構故事,並對具有同樣信任對象的陌生人產生別緻的好感。

如相信同一個神明,便有了宗教。只要有意願,全世界的陌生人都能在同一個信仰的照耀下,愉快地進行相關的合作。

如相信同一項制度,便有了法律。在法律的法定範圍當中,不管你是誰,在哪個地方,你都得接受這共同信任的約束與規範。

如相信同一種交易,便有了金錢。金錢很好地解決了陌生人之間的貿易,極大程度上地穩固了更廣範圍的互信系統。正所謂:你不相信我可以,但你可以相信錢啊。

不論是完整的公司,強勢的帝國,亦或是龐大的金錢貿易系統,虛構的力量都快速地促進了大量陌生人之間的合作,量變產生質變,大規模的合作讓智人迅速崛起。

認知革命之不可挽回的創傷

隨着智人的快速崛起,卻有更嚴峻的事實擺在面前——逆襲帶來的大規模物種滅絕。

約4.5萬年前,智人抵達澳大利亞,造成了當地生態系統數百年年來最重大的打擊——全澳大利亞超過90%的巨型動物完全從歷史上消失。

他們推進的時候,彷彿進到奇特的新世界,滿眼是從未見過的生物。有200 公斤重、2 米高的袋鼠,還有當時澳大利亞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獅,體形就像現代的老虎一樣大。樹上有當時大到不太可愛的無尾熊;平原上則有不會飛的鳥在奔馳,體形足足是鴕鳥的兩倍; 至於在灌木叢裏,則有像惡龍般的蜥蜴和蛇,發出噝噝聲地滑行。森林裏則有巨大的雙門齒獸在遊蕩,外形就像袋熊,不過體重足足有兩噸半。除了鳥類和爬行動物之外,澳大利亞當時所有的動物都是像袋鼠一樣的有袋動物,會先生下幼小、無助、就像胚胎一樣的年輕後代,再在腹部的育兒袋中哺乳照顧。

但不過幾千年後,所有這些巨大的動物都已消失殆盡。在澳大利亞當時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中,有23種都慘遭滅絕,許多比較小的物種也從此消失。

約1.6萬年前,智人抵達美洲,同樣帶來一片血流成河的慘象。

根據目前的估計,就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北美原本有足足47 屬的各類大型哺乳動物,但其中34 屬已經消失。南美更是在60 屬之中失去了50屬。像是劍齒虎,原本活躍了超過3000 萬年,卻幾乎在瞬間滅絕,其他像是巨

型地懶、巨型獅子、美洲的本土馬和本土駱駝、巨型齧齒動物和長毛象,也都未能倖免。另外,還有成千上萬的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甚至昆生和寄生蟲,也同樣慘遭滅絕(像是在長毛象絕種之後,各個物種的長毛象蜱然只能共赴黃泉)。

這是整個動物界最大也是最快速的一次生態浩劫,造成了大量物種的永久性滅絕,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那種大型的陸生哺乳動物。

在認知革命發生的時候,地球上大約有200屬體重超過50 公斤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而等到農業革命的時候,只剩下大約100 屬。換句話説,甚至遠在人類還沒有發明輪子、文字和鐵器之前,智人就已經讓全球大約一半的大型獸類魂歸西天、就此滅絕。

不僅僅是動物,智人在物種滅絕的浪潮中並沒有放過自己的同類——其他人類物種。

在3萬年前,地球上有眾多人類物種,他們生活在各自的領域,相安無事——直到智人的侵略。

在過去3萬年間,智人已經習慣了自己是唯一的人類物種,因此在面對一個和自己長相相似,生活方式也相差無幾的物種時,除了迷茫便是憤怒。

也許是崛起過程中的優越感讓他們不能容忍智人的“非唯一性”,也可能是大型動物的不斷滅絕喚醒了他們殺戮的本性,當第一次面對自己的同胞時,他們不是伸出友好的雙手,而是舉起了邪惡的鐮刀。

每當他們抵達一個新地點,當地的原生人類族羣很快就會滅絕。現存歷史離我們最近的梭羅人遺蹟,大約是5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那之後不久也已絕跡。至於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約3 萬年前退出了世界舞台。而到了12000 年前,像小矮人般的人類也從弗洛裏斯島上永遠消失。他們只留下了一些骨頭、石器、幾個還存在我們DNA裏的基因,以及許多懸而未解的謎團。他們的離去,也讓我們智人成了人類最後的物種。

後記

認知革命使得智人從食物鏈的末端一躍到了頂端,完成了逆襲,使得我們現在是坐在世界的寶座而非瑟縮在其他物種的腳下。

我們現在能在安逸的環境中接受教育、享受生活,不用擔心有巨型物種的入侵,不用面臨生命最原始的威脅,全都歸功於那一場革命。

認知革命是偉大的,同時也是殘忍的。智人粗暴地將無數物種趕出了世界舞台,從而鞏固了自己的位置,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則在這種大規模的滅絕浪潮中依然屹立着,卻淡失了最原始的自然色彩。

是的,我們當然能謳歌當年智人祖先的智慧與能力,我們也能為現今的寶座自豪甚至洋洋得意,但是我們學習歷史,可不止學這些榮耀,更是要銘記,我們在那段坎坷蜿蜒的成長道路上我們犯下過怎樣的錯誤。

現代智人無法穿越到過去阻止這一場災難,也無法彌補那場災難所造成的傷痕,我們能做的只有銘記歷史,記住那些罪過,記住那些傷痛,從而避免下一次的錯誤。

請銘記,智人的逆襲不是當世界的孤家寡人,一個人的國家不叫稱王,稱“亡”也。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六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講述了人類從形成之初到250萬年後的今天的變化與發展。如果用數學模型來形容人類的發展,那它肯定不是平滑上升的曲線,而應該是十分曲折而總體上升的折線,儘管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縱觀整個過程,確實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律,而這些規律可以用“熵”來較為形象的描述。

熵在物理學中的表述是表徵系統內混亂(或無序)程度的物理量,當系統達到熱力學平衡態時,熵值最大。簡單來説熵是一個系統中“無秩序”的程度,但它也可以表徵生命活動過程質量。這就是科學的特點,它無處不在,不僅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有效,對於社會文化同樣有效。從地球物質的形態過程到社會結構的變化,再到人類生活方式的發展,都體現着熵的變化過程。

如今地球的形成最初要從50億年前的大量的氣體塵埃雲算起,原始的太陽星雲經過分餾、坍縮和凝聚等過程,地球誕生了。星子聚集成星胎,然後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由於星子的衝擊效應、壓縮效應和放射性衰變等,原始地球開始變熱,幾億年後,其內部逐漸變熱使局部熔融並超過鐵的熔點,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屬鐵、鎳及硫化鐵等融化,並因密度大而流向中心部位。温度的進一步升高使得輕清者上升,重濁者下降,從而產生了地殼及大陸、大氣和海洋。再經過地殼運動、火山噴發等現象,地球的結構也越來越穩定。

從最初的氣體塵埃雲到如今層次分明的地球,其混亂度越來越低,經歷着熵減的過程,也正是這個過程為智人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來的漫長的地質年代壓縮到一年的12個月中,則可以描述成:地球一月形成,地殼二月凝結,原始海洋三月產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裏出現,最早的化石在五月裏形成,恐龍在十二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在十二月下旬出現,而人的時代在一年最後一天才開始出現。相比於地球的衍變,人類似乎是渺小的,但是就在200萬年間,或者只在500年中一系列重大的革命,似乎就讓人類成為了地球的主宰。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每個革命過後都會產生新的社會形態,在此過程中,社會產生動盪、變化,似乎沒有一直向穩定發展,但是從如今的形態來看,社會結構逐漸趨於穩定,在穩定中發展。

農業革命之前,人類以狩獵和採集的方式生活,此時的人們分散在各個部落內,那時的他們的心理狀態我們不好揣測,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確實可以使得繁衍穩步而正常。隨着小麥的出現,穩定的生活格局被打破,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小麥操縱了智人。小麥的種植的確讓智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但同時,人類也需要因此付出更多精力,同時糧食的增收導致了人類數量的激增。當一個羣體種植小麥時,糧食充足的情況下,為了擁有更多的勞動力,人們的生育率也在提高,數目的增加必定導致領土的擴充,於是一個羣體憑藉數量上的優勢侵佔另一個部落,小麥種植的範圍也越加廣泛,土地植被的生物多樣性就在減少,從整體來看,部落趨於合併、植被趨於統一,社會結構變得單一穩定,但是這種變化在今天看來是有利有弊的。雖然人類得以大量繁衍但是生活質量卻不一定提高了。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地球沒有重大的改變,我們是再也回不到採集的生活狀態的。

在科學革命之前,亞洲的幾大國家可謂是稱霸全球,土地不斷擴張,似乎從未把歐洲國家放在眼裏。用能量的觀點來描述社會形態就是,幾個大國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他地區的能量很低,這個狀態是不穩定的,勢必經歷熵減的過程,反應到社會當中就是此消彼長。歐洲國家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很長一段才得以形成,從而保證了在後來的短時期內,憑藉着科技和工業的發展,使得歐洲的帝國迅速形成。利用科學知識與先進的科技,帝國不斷侵略、擴張,同時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黑奴買賣的現象流入社會。此時帝國的勢力似乎長得有些過頭,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帝國的統治終究不能長久,黑奴最終得以解放,帝國的統治崩塌。儘管直到今天“人人平等”依舊不能實現,但是不得不承認權利的掌控已經從少數人流向了更多的人,社會也逐漸趨於平等穩定,這是一個緩慢而長久的熵減過程。中國所想要的共產主義正是熵最小的社會狀態。

智人的生活從開始的狩獵採集經歷農業種植,再到工業生產,同時還有伴隨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生活層次似乎越來越高,但是這樣的改變卻並不能代表人類的發展越來越穩定。自從工業革命後,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作者以其新奇的角度對此做了解釋,認為人類可利用的能源越來越多,因為隨着礦業的不斷消耗,人類的科學技術會開發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或者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我看來這無外乎是一種諷刺,人類開發資源對地球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如果開發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所產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預測的。除此之外,人口數量的激增使得更多的植被用於耕種。

“砍伐森林、抽乾沼澤、築壩擋河、水漫平原、再鋪上總長數萬公里的鐵路,並興建摩天大都會。世界越來越被塑造成適合智人需求的樣子,但其他物種的棲息地就遭到破環,這讓它們迅速滅絕。地球曾經是一片藍天綠地,但現在已經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構成的商場。”這種形態的改變肯定不能用越來越穩定來形容,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已經是不可逆的,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而且隨着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的腳步越來越快,越發不可遏制。只希望我們在發展的同時,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考慮如何將對地球的傷害減少到最小,或者避免破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應勿施於環境。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七

無論是第一章的“物種分類”、第三章的“遠古採集者”、還是第四章的“歷數人類引起的滅絕災難”,作者的立論本心皆源於慈愛。除此之外,五、六兩章分析“農業革命的實質是史上最大的騙局”和“小麥馴化了人類”,也是基於考慮人類的感受與最終生活來建立觀點的。赫拉利在第十八章中説:“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個人的辛酸,而不是人類整體的苦難”,在第十九章中説:“如果要評估地球的幸福程度,只看人類有失公允”,甚至後記末句仍不忘記提醒:“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文字背後的悲心呼之欲出,因愛而憂。

赫拉利在第十三章提出來一個歷史研究的新視野,即“從人類自身的感受來記敍歷史”,並在接下來的幾章中反覆提及因這類歷史研究空白所導致的後果,讀來令人稍有些傷感,他認為一切學科都是人造、人所發現且為人服務,應當迴歸本來的人文歷史研究。他的文字慈愛温煦,趣味親切,即便提出了頗為驚人的觀點,也感受不到多少批判的意味,反而引人深思,這應該就是發心的力量吧。

如果説《人類簡史》以仁心為縱軸貫穿整部著作,那麼橫向展開並聯系多個話題的就是“一切只存在於人類共同想象”的獨特視角。人們覺得這本書有意思也好、燒腦也好,應該都與這個“一切只存在於人類共同想象”的觀點有關,朋友説我可能會反對這個觀點,恰好相反,我本人不但認同並且還對此有進一步思考。

為什麼覺得我會反對呢?或許他認為我是“學佛之人”,但其實如果我真能契合佛法要義,這個世界上將沒有不能接受的觀點、事物和情境,佛法如果是排他而唯我獨尊的,就不成其為佛法了。要説的是,其實這個觀點與佛法不謀而合,讓我們回顧一下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觀點的。

故事開始於第二章,在七萬至三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認知革命”,其原因是智人能夠精準使用語言後使自己從其他諸如尼安德特人中分離出來,語言不但令智人能有效表達以提高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擁有了虛構故事的能力,從而可以輕鬆突破150人的極限合作數字,建立與陌生人合作的大型社交網絡。從此,智人便活在了“客觀存在的現實和想像中的現實”的雙重現實之中。

直到今天,包括帝國、經濟和宗教在內的所有事物無一不是這種認知的延升,這種由千萬人共同想象而構建的秩序與真實世界相結合,塑造了我們的慾望,披上文化外衣後操縱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心理。所以赫拉利説:“除了存在於人類的共同想象之外,這個宇宙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也沒有法律”,從這個角度而言,“歷史從無正義”。

對此,我有三點想法。

第一、赫拉利以標緻公司為例,他拆解標緻公司概念和實體的方法正是佛法中拆解實然的方式,亦即破除實執的方式。比如,車輛不能代表標緻公司,工廠、機器、工人、會計師不能代表標緻公司,股東和經營團隊也不能代表標緻公司,那麼標緻公司究竟以什麼方式存在?答案是“法律擬製”,但所謂的“法律擬製”,其實也就是集體想象。

同理,我們每個人以什麼方式確認自身存在?頭、手、腳、身能不能代表“我”,能的話,生病後、截肢後的“我”是否隨之殘破或被切割?甚至於理髮、剪指甲、打耳洞之後,我們會不會認為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或者自我殘缺呢?當然不會,我們還是會認為這個人就是自己,少了一隻手的親人也依然還是我的親人。所以,零部件不是“我”,既然每一個零件都不是“我”,將總體有形的身體看作“我”也是一種集體想象。

或許有人問:精神是“我”嗎?沒有了物質身體,精神依託在何處?是集中在任意一點還是飄蕩在整個空間之中?如果依託點不是“我”,精神憑什麼認為那是“我”?若説精神和物質搭配起來才是“我”,那就犯有邏輯錯誤,部分不是,整體當然也不可能是。所以,最大的騙局不是農業革命,而是每個人以為有“我”,為此窮盡一生,自欺欺人。

第二、赫拉利的拆解到此為此了,他沒有接着闡釋把一切都破掉之後人類該如何自處於這個世界之中,讀書分享會也沒有提及這一點,也許人們認為這個觀點將導致虛無,不如緘口。其實虛無不是終點,不必害怕。

記得之前跟學生討論某個問題時我問他為什麼是那樣而不是這樣,追問到最後,他給我的回答是:“概率啊”!然後大眼瞪小眼,他認為這就是答案,而我認為概率這答案聊勝於無,我當然知道是概率,我要知道的是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概率。概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一句貌似理性的廢話,有的有,有的沒有,有時有,有時沒有,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這用得着説嗎?所以我時常在弄懂某個西方概念或理論之後喟然而歎:毫無新意,起碼對於中國人而言不新鮮。

羅曼羅蘭説:“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好美的一句話,只可惜不少人在認定世界的本質是虛無之後都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莫如及時行樂。我猜,認為佛法消極的人正是陷入了這種“單空”見解,單空又稱“頑空”,意思是你不“四大皆空”麼,還去追尋作甚,《人類簡史》也是這個意思。

可是我們沒法否認眼前的一切鮮活的事物和經歷的種種愛恨情仇,於是我們又只好選擇無視,過原來的日子。用赫拉利的觀點來説,就是有着高級快樂生物機制的人會用這種觀點在沮喪的時候安慰自己説“一切都是不實的”,而低級快樂機制的那一部分人可能就會時常處於一種提不起心力的狀態之中了。

但佛法的四大皆空是這個意思嗎?當然不是。

《人類簡史》的觀點可以説很好地詮釋了《心經》中的“色即是空”,但別忘了,它之前還有一句話,那便是“空即是色”。這個世界之所以繽紛多彩正是因為一切萬法的本性為空,“空”不是沒有,是不成實,了不可得。“空”不僅是這個世界最後的面貌,同時是一切萬法產生的原因,正因為本性是空,所以才能生出一切,才能顯現一切。《道德經》言“當其無,有車之用;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先有“當其無”,然後才有“有之用”,無中才能生有,空中才能顯實,如果都是實心的,還能起什麼用?我們生活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倘若有一個成實,整個世界將無法顯現。

所以我想在羅曼羅蘭的話後補充一句:正因為世界是人類虛構想象的,所以才會有這一切,看清生活真相之後還能熱愛生活的不是英雄,而是平凡、願意思考、直面現實的人。

第三、既然萬法“色空不二”,那世界的本體是什麼?其中的法則又是什麼?分享會上有學生問到了前者。世界的本體無法言説,因為一提“本體”,就會伴隨一個“非本體”的概念,既然有了“非本體”,那“本體”就不能成立,所以在名言之中辯論此事是無解的,唯有靠證知。“三寶”中的法寶分為“教法和證法”,教法是高僧大德教我們的,證法是我們自己親身體會求證得到的,想在教法中找尋證法的答案,就像描述水與喝下水一樣,緣木求魚。

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但是書中對於物種的起源明確表示尚不清楚(容後別述),赫拉利寫了《人類簡史》一書,對於智人在何時何地、由何種早期人類演化而來亦無法得知。他説:“越是瞭解歷史,就越是不能知道歷史的原因”,歷史“從來都是馬後炮”,最後不得不歸結到一點,那就是偶發。這就像虛構一樣,一切都在中點而不是終點,偶發即緣起,不過只是緣起的現象,緣起才是規律本身。

想起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書中的一個煮雞蛋的例子,當我們把雞蛋準備好,水也準備好,又把雞蛋放進水裏,最後在下面升起了火,這樣過了五分鐘之後,我們即便努力祈禱雞蛋不要熟,都是不可能的了。想要雞蛋不熟,唯一的辦法就就是破壞掉前面蛋、水、放入、火、時間五個緣中的任意一個。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如是如是。

寫至此,似乎大部分的想法都已訴諸筆端,又似乎還有很多想説的沒説完,先這樣吧。

人生讀後感1900字 篇八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説,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敍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的這樣一個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説的主人公高加林,一個才貌雙全農村青年高中畢業後沒能走進夢寐以求的城市,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國小的教師,那時的他已經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三星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當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然而,心性極高的他又怎能安於現狀呢?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時,他義無反顧地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當上了縣裏的通訊幹事,一個有頭有臉,風風光光的“記者”,成了城裏引人矚目的人才。事實上,他確實也是相當出色的,他辛勤、樸實、勇敢,自信,他熱愛生活,有着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憑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裏大顯身手。但是終於有一天,高加林進城的背後原因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對於高加林的才華我是佩服的,對於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變遷我是同情的,對於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

然而,對於高加林的愛情我卻不知道該説什麼好。正如小説中描述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台,失意無奈的時候,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心靈的天平就一下子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

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温柔的愛。當巧珍帶着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説的複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深愛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含淚接受了,她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在外照顧好自己,但是淚水卻流下了臉頰。我被這無私的愛而感動着,也被巧珍那堅強和豁達而感動着。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這是寫在《人生》扉頁上的一段話,路遙借用柳青的這段話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當然,也啟發了我們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時候依然點燃理想的火種,照亮了生命裏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後來,他憑着真才實學平步青雲了,但在愛情這個岔道口前,他走錯了——他拋棄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愛人巧珍。

是的,在未來的生活裏,我們也會遇到許多的岔道口。我們在保持生活熱情的時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後,引用路遙寫在《人生》序言裏面的一段話,讓我們共勉,同時這也是我要對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樣處境的人要説的話。

我們要有堅強的性格。一個軟弱的人不能長期勝任艱苦的勞動。性格的堅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堅定的基礎上的。一個人要對社會、事業等方面沒有正確的認識和堅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堅定性。而一個經常動搖的人怎麼可能去完成一項艱難困苦的事業?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我們不僅要在工作實踐中,更重要的是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尋找困難,在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鍛鍊自己的性格。不要羨慕安逸和享樂,不要陶醉在一時的順利和勝利中,我們應不斷的強迫自己自找苦吃!

對生活應該永遠保持熱情!……”

人生就如一陣風,它是能穿越荊棘的。只有穿越過荊棘,這陣風才能吹綠萬山遍野,才能吹來萬紫千紅,才能迎來人生的春華秋實!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篇九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得成名作《人類簡史》,相信看了以後你會對人類有了重新認識。

“Human”這個單詞大家熟知的意思是“人類”,但是它真正的含義是“屬於人屬得動物”。“屬”是生物學上的一個分類,比如我們熟悉得獅子,老虎,豹子,美洲豹他們雖然是不同物種(存在生殖隔離),但是卻有着共同的祖先都屬於“豹屬”。事實上在250萬年前到1萬年前地球上至少存在6種不同人種,他們是同時存在的,而不是我們誤以為的線性進化:匠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智人。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類都是智人的後代,而且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種。也許你會奇怪世界上不是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麼?對於是否是同一物種,就是看兩個物種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白人和黑人可以結合生育後代,後代同樣也具有生育能力,這説明他們之間是不存在生殖隔離的。

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祖先智人是如何站上食物鏈頂端稱霸世界的。

大約200萬年前,遠古人類開始離開家園,足跡遍及北非,歐洲,亞洲的廣大地區。為了適應不同地區的環境,人類開始朝着不同方向進化,於是有了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智人,匠人等等。我們的祖先智人並不是靠肌肉打天下的,在整整200萬年間,人類一直是很弱小的存在,相對於整個食物鏈來説都是邊緣化的物種。直到10萬年前,智人的崛起,很快就登上食物鏈的頂端。獅子和鯊魚花了幾百萬年的時間進化才最終到達食物鏈頂端,因此生態系統也發展出種種制衡。儘管獅子越來越強壯兇狠,但是瞪羚也越跑越快,鬣狗也越來越懂得合作。人類過於倉促的地位跳躍,讓生態系統都猝不及防,甚至智人自己都不知所措。

從此我們的祖先智人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了殺戮,每當智人到達一個新的地點,當地的原生人種和其他物種很快就被滅絕,僅用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我們的祖先就從北美極寒的阿拉斯加一路瘋狂血洗到了南美的阿根廷火地島,這期間北美47個屬,滅絕的34個屬,南美60個屬滅絕了50個屬。前面已經提到了獅子,老虎,美洲豹同屬於一個屬,而我們的祖先滅絕生物從來都不是按照數量來計算,都是以屬為單位的。我們的祖先還仍不滿足於此,飄洋過海到了澳洲大陸,由於澳大利亞大陸和歐亞大陸在地理上是長期隔離的,所以澳洲大陸的生態系統比較特別,除了鳥類和爬行動物,其他動物都是有萌萌的育兒袋。但是我們的祖先到了以後異常興奮,澳洲24種體重超過50公斤的大型動物滅絕了23種,或許是袋鼠的可愛讓我們的祖先心中泛起一絲波瀾,不然今天的澳大利亞袋鼠是不存在的。這種瘋狂的種族屠殺和物種滅絕持續到了一萬年前,終於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人種無一例外的被我們的祖先智人團滅了。從此智人遍佈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地區,達到了食物鏈頂端,一步成神,稱霸世界。(事實上中東和歐洲人體內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DNA,美拉尼亞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最高有6%的丹尼索瓦人的DNA,這就涉及到作者提到的混種繁衍理論和替代理論)。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祖先如此迅速地達到食物鏈頂端呢,作者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源於7萬年前的一次認知革命。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人類大腦的連接方式和溝通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新語言的誕生。新語言的特別之處在於人類可以討論虛構的事物。比如在認知革命以前,任何動物都可以説“小心,有獅子”在認知革命之後,只有智人可以説“獅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就意味着智人可以講述沒有看過,碰過,聽過的事物。這賦予了智人一種前所未有的能力,就是進行大規模合作的能力,大批互不相識的智人因為同樣相信某個故事就能走到一起進行合作。

其實從古至今人類任何大規模的合作根基都是基於相信某個虛構的故事。例如國家的根基是國家故事,兩個互不相識的塞爾維亞人只要相信國家主體確實存在,就有可能冒着生命危險拯救彼此;教會的根基是宗教故事,兩個素未謀面的天主教徒因為同樣相信神被釘在十字架上,就能參加十字軍東征;司法制度的根基是法律故事,兩名律師在法庭上劍拔弩張,是因為他們相信法律,正義,人權。但是事實上以上這些概念都只是存在於人類自己的發明,存在於人類想象的故事裏。在這個宇宙中沒有國家,沒有神,沒有法律,人權,他們並不是客觀事實,而是想象的現實。

在認知革命以前,智人只會像人類的表親黑猩猩那樣靠着社會本能維繫着一個個小團體,一旦團體較大,社會秩序就會崩壞,團體也會面臨分裂。但是認知革命之後,智人就能通過講述虛構的故事來集結大批的人力進行合作。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被不同的虛構故事和概念圍繞,隨着人類社會的壯大和複雜,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更加細緻和完整,所謂的文化就是這樣誕生的。

人類曾經是非常兇殘的物種,直到今天也會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或者任何其他理由都想把對方趕盡殺絕。但是文化演變讓人類走入文明社會,而且文化演變的速度是快於基因的演變。事實上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都有濫交的傾向,都想要把自己基因傳遞給下一代,這都是基因控制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但是天主教父,佛教高僧,太監會自願放棄生育,這種對抗基因指令的行為是緣於文化的發展。

以上內容也只是《人類簡史》這本書的一部分內容,而認知革命也是作者提到的人類歷史三大進程之一,人類歷史的三大進程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以及科學革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59y75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