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多篇】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多篇】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多篇】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 篇一

一、計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未戰而廟算者勝,多算勝,少算不勝。

“五事”即道,天,地,將,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七計”即思慮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詭道十二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二、作戰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故兵貴速,不貴久。

三、謀攻篇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君之患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靡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四、形篇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五、勢篇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擊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弓弩,節如發機。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六、虛實篇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眾而敵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七、軍爭篇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以拙為巧。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朝氣鋭,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鋭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鋭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

八、九變篇

圮地無舍,衢地交和,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將之“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九、行軍篇

“四處軍”之利: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四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時,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相敵三十二法”: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鋭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軍營也;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十、地形篇

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來,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弛,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曰北。

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十一、九地篇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玉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羣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為將軍之事也。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而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十二、火攻篇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

以或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愠而致戰;怒可以復喜,愠可以復悦,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主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十三、用間篇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主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用間有五: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聞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2

《孫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所著的一部軍事經典著作。孫武的生卒年月現已不可考。他本是齊國人,後移居吳國,因擅長兵法,被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廬。孫武將其所撰兵法13篇獻給吳王,闔廬遂以孫武為將,出兵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揚名諸侯之間。孫武最後終老於吳國,葬在吳都巫門外。

孫子在開篇即提出了作戰取勝的五個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傾向你這邊。道是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強調作戰的天時、地利條件。“將”説的是領導者的策略、領導能力。“法”強調法規紀律。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在古代,將領只要熟知上面五點作戰的時候就可以取得勝利。

在計篇中孫子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説明孫子戰爭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這表明孫子對於是否進行戰爭相當審慎;“兵貴勝,不貴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則表明孫子對如何進行戰爭相當謹慎。

孫子認為戰爭勝敗的五項基本因素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帥,五是法制。政治,是講要使民眾和君主的願望一致。天時,是講晝夜、陰晴、寒冬等季節變化。地利,是講遠途、近路、險要等地形條件。將帥,是講才智、誠信、仁慈等條件。法制,是講部隊的編制、將帥的職責等部隊基本情況。

孫子認為用兵作戰不單是軍事力量的對比,它主要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因素的決鬥。戰爭是以有生力量為主的物質基礎上進行的智力鬥爭,使用詐術是它的特徵。用兵作戰以欺詐為原則,要領在於詭詐(欺騙)。其詭道思想在“詭道十二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詭道十二法”:1、能而示之不能

2、用而示之不用

3、近而示之遠

4、遠而示之近

5、利而誘之

6、亂而取之

7、實而備之

8、強而避之

9、怒而撓之

10、卑而驕之

11、佚而勞之

12、親而離之。詭道“前四條”是以相反的形象迷惑對方,使對方不辨真假。“後八條”是因勢利導造成不利於對方而利於我方的假象。

孫子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患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孫子》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戰爭情況。它提出一些正確認識戰爭情況的原則和方法。

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強調在敵對雙方激烈對抗的戰爭中要取得勝利,作戰指導必須建立在對彼己雙方情況的全面瞭解之上

2、“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即善於根據戰場敵情的變化,去運用適宜的戰法。為此,作戰必須要預有準備,“先為不可勝”,但決不能墨守成規,一切都要以敵情的變化為轉移。

3、“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孫子》認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兩軍相爭,雙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險的一面。聰明的戰爭指導者應該把利弊倆方面都考慮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

4、要善於觀察敵人並瞭解敵人行為的本質內容。《孫子》認識到既要了解戰爭中的現象也要了解現象背後的本質。但是要了解本質通常要費一番功夫。“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它強調認識戰爭情況必須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細微現象都收集到,全面瞭解敵情,並且要對收集到的情報“微妙”一番,即經過認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質,抓住敵人的真實意圖。

《孫子兵法》開篇就強調戰爭是國之大事,必須慎重對待。其後,它又不斷強調難關,“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誡君主和將帥,對待戰爭要“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兵兇戰危,“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愠而致戰”。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軍事思想。它強調不需要戰爭,就使敵人俯首稱臣,這是戰爭的一種不戰而勝的思想。這樣就不用傷害百姓人民、下屬甚至自己。其實這是一種人文主義精神。

《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寥寥千餘字,但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孫子兵法》有極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我們從中能夠得到很大的啟發。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 篇二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瞻,邏輯縝密嚴謹,作者是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

孫子在書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軍事規律,不僅受軍事院校及軍事學家所推崇,更在經濟領域、領導管理、人生追求乃至家庭關係處理(尤其是婆媳關係)等方面,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讀過《孫子兵法》,初讀時,枯燥無味,也就將書置之書櫃,放之腦後了;再讀《孫子兵法》感觸頗多,對生活及工作上的很多事情也理解的更加深刻!前幾日工作壓力大時,又捧起了《孫子兵法》,隨手翻到了“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篇)!其表達的意思是:百戰百勝,雖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最高明最理想的不用武力就能使敵人屈服,那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結合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為什麼菲律賓及越南在那裏上竄下跳的,又是美菲軍演又是軍購的;我軍還是主張以和平談判方式去解決南海問題,核心思想也是也希望不通過武力交鋒而達到戰略目的,這是最圓滿的勝利!同時,我認為我軍也考慮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打不代表我軍怕菲越等國,只是我認為還沒有到那個戰爭點,即孫子説的那“道”、“天”、“地”…

在現代的商業範疇裏,當今的商場不正是一個不見硝煙的戰場?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樣是我們營銷的最高境界,如果為談成一筆定單,我們什麼政策都給,什麼費用都批…那豈不是“武力”取勝了嗎?我們雖然得到了定單,同樣我們也失去了很多資源,不過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罷了!我去年在XX省就充分利用了《孫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基本原理,提前瞭解對方各個負責人的心態、庫存數據、銷售數據、二三級訂貨數據…然後談判中就很主動,充分利用我方在其區域的品牌效應強大等優勢,沒有給其任何額外政策,就拿到了非常大額的定單,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勝利”!當然對我們企業而言,如何使企業內部充滿活力,在市場競爭中居於上游,是企業高層首要課題,否則就會產生諸如“弱國無外交”的無力感!

風、林、火、山四個字可謂是孫子兵法中的精髓。孫子很崇尚“兵貴神速”。商場之道也亦如此。任何企業都要想辦法抓住市場先機,避免像手機行業的“摩托”現象發生在我們公司;在我們公司企業也存在很多這方面的問題,比如説我們年初的H3、現在的H5現象都是和“兵貴神速”的精神背道而馳!另外我們電教行業產品電子互聯網教育化是必然的趨勢,我們能不能做到“兵貴神速”?我想是能的!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 篇三

以前早就聽説《孫子兵法》是兵家經典著作,是春秋時孫武所著。它對我國幾千處年的歷史影響深遠,甚至還聽説就是對處國也是影響巨大。所以就忍不住也把它借來一看。

經過一個多月的研讀,終於是把《孫子兵法》這本二千多年前古人所寫的書讀完。雖説全書短短十三篇,僅僅六千餘字,但是當讀完之後卻又不得不感歎其內容包含之廣,喻意之深。真是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孫子兵法》全書分為:計篇、作戰篇、謀功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共十三篇。書中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開篇,警之以世人,説明戰爭對一個國家及其國民的重要性。

現在就讓我來談談通過對《孫子兵法》的研讀,所獲取的一些見解。且先説説全書的具體內容:

在計篇中,孫子認為戰爭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所以國君及將帥應要在作戰之前詳細謀劃,特別是對於關係勝敗的戰爭五要素:道、天、地、將、法,要仔細分析。然後孫子又以“兵者,詭道也”向人們説明要贏得戰爭的勝利需要用計謀,從而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最後又以“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向人説明了在戰爭之前對戰爭勝負的預測與最終結果的關係,告誡要慎戰。

在作戰篇中,孫子以“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向人指出作戰前應做的準備,同時也間接地指出了戰爭開銷之大,所以出師遠征要求要速戰速決。並且最好要“取用於國,因糧於敵,取敵之利”。

在謀功篇中,孫子認為在謀求戰爭成功的前提是“以全爭於天下”最好能夠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原則最終實現“兵不頓而利可全”。為了能夠實現這一目標,在作戰時要學會以“十則圍之,五則分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去之”的核心的眾寡之用的原理。同時,在國家內部也要上下同欲,將能而君不御,並且為將者也應做到知己知彼。

在軍形篇中,孫子認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先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尋找擊敗對方的機會,然後夫子又以“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説明作戰的攻守之道。在篇末,孫子以“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説明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在兵勢篇中,孫子認為要實現“受敵而無敗者”就必須要學會在戰爭中運用戰術的奇正、虛實的變化來造“勢”並且也要學會“擇人而任勢”。

在虛實篇中,孫子主張作戰要以佚待勞、致人而不受制於人,而實現這一要求就應在防守時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地迷惑敵人,使敵人不得與我戰;進攻時要避實就虛,避高趨下,從而達到攻其所不守。

在軍爭篇中,孫子認為進行軍事爭奪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個“利”字,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在行軍是“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並且應慎於對待“軍爭”,要根據其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行動。篇末中又引用了《軍政》中“言不相聞,故為之以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來説明要如何指揮軍隊。

在九變中,孫子認為為將者應“通於九變之利”。應根據各種地形的變化來採取行動,要知道有些道路是走不得的,有軍隊是不可攻擊的,有些城池是不可攻的,君主的有些命令是可以不聽的。在篇末也指出了為將者可能有的:必死、必生、忿速、愛民五種弱點。

在行軍篇中,孫子指出當軍隊處山、處水、處斥澤、處平陸時軍隊應各自採取的行軍方式和處置辦法。然後又向讀者説明敵軍的各種表現所可能代表的真實情況和意圖。在篇末,又向為將者提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下之道。

在地形篇中,孫子向讀者介紹了“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地形,並認為“地形者,兵之助也”,為將者應瞭解並重視地形從而學會對其加以利用。之後又向我們總結了敵人敗走的幾種情況。在篇末,孫子再一次向為將者提出要愛兵如子,但又要掌握分寸;同時在與人作戰時應要知己知彼,只有如此方能百戰不殆。

九地篇中,孫子分別介紹了“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種軍隊所可能處的情形。之後又提出在這九種情形下所應採取的策略。然後又重點介紹了在它國作戰的作戰思想,且有如下幾點:

一、“深入則專,主人不克”並可適當把軍隊致之死地。

二、指揮軍隊時應注意首尾照應,使之達到攜手若使一人的境界。

三、熟知攻防進退的'利弊。

四、管理軍隊要公正嚴明而有條不紊,並爭取做到令行禁止。

五、軍隊最好的狀態是:靜若處子,動若脱免。

在火攻篇中,孫子先説明火攻的五種方式有: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並指出要進行火攻就必須要把握好時間、地點、天氣等各種因素。在篇末,孫子再一次以“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來警以世人,希望對待戰爭時要慎之又慎。

在用間篇中,孫子聲明戰爭對國家關聯極大,為將者要高度重視,要派間諜去敵國子瞭解情況。並指出間諜的:因間、內間、反間、死間、鄉間,五種分類和其各自用法。

《孫子兵法》短短十三篇,但全篇卻總結了我們古代的主要戰爭思想,説它是兵書的最,我也想無不妥。想當年不也唐太宗也曾説過“諸觀兵書,無出孫武”。

通覽《孫子兵法》,細細回味其中。我認為全書的思想可分為:戰爭觀、戰術觀、戰略觀、治軍之法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對於孫子的戰略觀,我們可以看到“重視戰爭”是他一個十分鮮明的觀點。書中開篇就寫“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可想而知其對戰爭的重視程度。要是再仔細研讀全書,可以發現“慎戰”也是孫子的一個思想,他認為“人怒可以復喜,但人死不可復生,國破不可復存”,所以國君不輕言戰事,對待戰爭要慎之又慎。

孫了的戰略觀可分為三點:第一“以全爭於天下”,他主張凡兵打戰,保護自身是關鍵,之後才是想如何克敵制勝。同時應要力求能在戰略上和外交上就打敗敵人,使敵人全軍降服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第二“速戰論”,主張用兵作戰要速戰速決。因為孫了知道但凡出師遠征都是“千里饋糧,日費千金”久而會導致國用不足。同時但凡軍隊作戰都擺脱不了“一而戰,再而衰,三而竭”的規律。第三“制人而不受制於人”主張用兵作戰應要以待勞,並要適當地學會先發制人,做到“出其不趨,趨其所必意”。

戰術論可以説全書的的重點,在書的後半部分幾乎都寫的孫子的戰術論。書中的戰術論又可以分為:用兵之法和作戰計謀兩個方面。在用兵之法上孫子總結出了:一是指揮軍隊之法、二是盡用地之法、三是進行火攻之法、四是運用間諜之法;在作戰計謀方面孫子指出為將者應學會:一眾寡之用、二攻守之道、三虛實之分、四奇正之變。對於治軍之法,孫子主張一為將者應愛兵如子,但又不可過於放縱士兵;二為將者應要在軍隊中樹立威信如此方能令行禁止;三為將者應當公正嚴明,不應惡而不賞,不應好而不罰。同時孫子還為“靜若處子,動若脱免”是訓練軍隊的標準和追求的目標。

《孫子兵法》洋洋灑灑六千字,不想卻已流傳千年。道底是什麼便得它有如此魅力,讓歷朝歷代的人都對它情有獨鍾呢?我不禁掩卷沉思,思想不覺已飛到那千年前,那古戰場:塵土飛揚,戰馬嘶鳴,戰鼓陣陣……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 篇四

最近我閲讀了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真是受益匪淺。它成書於春秋末期,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論述的是戰略方面的理論,比較抽象,但哲理性強,可借鑑的範圍很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侷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堪稱古代兵學理論的寶庫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廣為傳播。

在當代,一些相關企業要求員工的入門基礎就是熟讀《孫子兵法》,因為它的作用及地位在管理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孫子兵法》的《謀攻》當中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後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敍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在古代,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處於當代的我們更應該像古人學習!

有人説,讀《孫子兵法》的啟示就是:無論做什麼都不要有一顆仁慈的心。我覺得這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與古代是不一樣的,雖然也需要競爭,但它們競爭的性質是不一樣的,至少現在不用我們上戰場與敵人廝殺,只是與對方動腦子競爭,專業的話就是心理戰。

在《孫子兵法》裏,學到的不僅僅是在戰場上的技術,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在社會上立足的最好技巧。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 篇五

暑假裏,我讀了三本書。其中一本是《孫子兵法》。讀了這本書後,這深有感觸。

《孫子兵法》的原著是中國春秋時期的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軍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兩千五百年前,吳王闔閭曾藉助它稱霸天下;三國時期,諸葛亮對它愛不釋手;唐太宗李世民更認為,沒有一本兵書能和它相比。《孫子兵法》被譽為“武學之聖典、兵家之絕唱”,它一共有十三篇,每一篇都有幾個膾炙人口的名言和與其相應的故事。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在比賽、競技中,都要有計謀,不能蠻幹,不能有勇無謀。計謀也要按情況來制定,不能隨便亂制定計謀。如果這樣,那麼肯定不管用。比如:三國時期,劉備率軍攻打吳國。當時是夏天,天氣很熱,士兵們又熱又渴,於是,劉備就把軍營移到小溪旁的樹林裏。吳國將領陸遜見了,利用樹林的地形,使用火攻,擊敗了敵人。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勇有謀,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孫子兵法》讀書筆記 篇六

大家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本兵書。的確,這本書在我國的歷史是是赫赫有名的。《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時期的軍事家孫武為中華文化留下的寶貴財富。在刀光劍影的歷史上,他用最為精彩的語言記錄下來那些令人驚歎不已的軍事事蹟和個人智慧,這本兵書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認同和高度的評價,被稱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寶典。

我覺得這本書中所採用的語言都是非常精彩,也非常深奧的。初讀的時候,像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後來藉助於註解,才能一一看懂。其中的《計篇》是我比較喜歡的。原文是這樣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這段話中的第二部分的意思是説:開戰之前,反思“廟算”獲勝的,是由於謀算籌劃得比較周密,得勝的條件就多,“廟算”不勝的,則由於謀算籌劃得不夠多,得勝條件就少。事先謀劃得多的就勝利,少的就不能勝利,何況不加謀劃呢?

《孫子兵法》不單單是用在戰爭上的,在生活中也是有用的。比如説下棋。也需要動用策略。就像上面説的那樣,需要多謀劃,並且要謀劃周密。不然容易失敗。最近和爸爸下棋的時候,我經常採用《孫子兵法》上教我的有效方法去攻擊或者防守,在下每一步棋之前先好好想想,算算我這樣走之後爸爸會怎樣應對,然後我又怎樣回擊……使用了這個方法,我連贏了爸爸好幾局呢!

《孫子兵法》是我國的文學鉅著,它讓我知道了古人在軍事方面的偉大成就,在這本書中,同時還讓我體會到了孫子的寫作的筆調風格和豪情壯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6ky9q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