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學記的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學記的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學記的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學記》讀後感 篇一

“正值深秋,我們坐着古代式的帆船,每天天一亮就開船,天黑了就停下來,一路的景色美極了,令人銷魂,我一生都沒有享受過幾次”。一九三七年為避日寇,十六歲的何兆武隨父母返回湖南老家。十年後,先生回憶起返鄉之旅仍是充滿詩情畫意。這樣愜意的旅途,似乎可以象徵何先生前半生的生活,雖然生在一個變亂頻繁的時代,但他的內心始終是自由的、從容的、甚至是喜悦的。我在讀《上學記》的時候,不止一次驚訝我們怎麼會有那樣一個時代,而在那個時代,何先生居然做成了一個幸福的讀書人。

何兆武先生的回憶始終都是平靜的,反倒是我們這些讀書的後輩一次次地感歎、詫異。何先生的回憶就像一縷陽光,慢慢撕開了一個歷史的口子,讓我們得窺一個時代的縮影。其中有些細節,就像黑暗中被按響的鋼琴,讓人驚退一步,不知所措。比如,書中寫到北洋軍隊的軍歌歌詞竟是“三國戰將勇,首推趙子龍,長阪坡前逞英雄”;北洋政府的國歌竟是先秦無名氏的《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真讓人不知説什麼好了。真實的歷史氛圍在細節上最容易得到呈現,這樣的細節又彷彿是一個悖論,讓讀過正統歷史教科書的我們不免目瞪口呆,廢書長歎。

何先生在口述中反覆提及的兩個詞語是“自由”和“幸福”,這似乎是何先生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也是一種時代精神的折射,時代的高度和氛圍往往印證在人的身上。翻遍此書,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現當時的學校,尤其是西南聯合大學,瀰漫着我們想象不到的自由氛圍。那時,教師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學術見解為標準,他們上課也沒有統一的教材,尤為難得的是,他們講課近乎絕對自由,沒有人要求他們應該講什麼或不應該講什麼。學生的權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喜歡的課可以隨便去聽,不喜歡的也可以不去”。何先生在西南聯大先後讀過土木、歷史、中文、外文四個系,現在想來真是不可思議。何先生有言:“社會要進步,學術必須自由,思想必須自由。”由此言得之,西南聯大之所以培養出大批俊傑,自由的校園氛圍是功不可沒的。有自由,才有活潑的精神、不羈的思索和創造的激情,自由一旦遭到鉗制,一切精神之花必然凋謝,更不用説結出創造的累累碩果。飽經風霜的何先生不無所指地説:“基於當時北京的環境,乃至於意識形態的控制也往往流於形式,至於雲南的聯大亦是如此,幸運如此,才能有傳承的自由學風,讓各種思想在聯大交融,以實踐來檢驗,也是如此,西南聯大在祖國災難深重之時,卻培養出了大批的棟樑之才乃至國內外的泰斗,但是建國後的五十年中卻少有大家現,即便有,也是我們國內所公認,據我所知,目前真正的大家在國內外享有威望的還是民國時期培養的一批學子。”言之鑿鑿,令人不勝羞愧,後人思之,豈能無動於衷?

幸福究竟為何物?這一問題一直纏繞和折磨着年輕的何先生。這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他們的答案。答案儘管可以不同,但是否去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卻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態。在漫天烽火、戰亂不止的民國時代,何先生和同學王浩熱烈地討論着什麼是幸福。得出的結論是:“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覺得社會會越來越好,一個是自己的未來越來越好;幸福歸根結底還包括精神上的。宗教的虔誠是不是幸福?簡單的信仰也不能等同於幸福,因為它沒有經歷批判的洗練,不免流入一種盲目和自欺。幸福是聖潔,是日高日遠的覺悟,是不斷的拷問與棄揚,是一種通過苦惱的歡心,而不是簡單的信仰。”何先生的幸福觀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層面,這樣嚴肅的思考和真誠的探求,同樣值得後人感佩。自由和幸福這些抽象的概念,最後一定是要沉潛到的人的內心的,最後一定是要人去體會的,離開了個人的體悟和驗證,自由和幸福只會淪為宣傳的工具和鼓動的標語。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消費主義瘋狂地攫取人的內心的時代,在各種慾望的引誘下,我們已經不再關心自己是否幸福這樣的問題了。這樣的問題在紅塵男女看來簡直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我們生在一個安定的時代,內心卻從未安定過,更談不上在何處安放自己的靈魂。何先生是幸福的,因為他是一個智者,即使在戰亂頻繁的時代裏,即使是在顛沛流離的處境中,他都不忘迴歸自己的內心。這樣的境界和狀態,我們只能高山仰止。《上學記》是何先生風雨人生的記錄,更是我們今日反省的對照。歷史猶如火車過隧道,它終有衝出黑暗的時刻,我們是車上的乘客,要始終堅信火車是一直向前的,即使暫時行駛在暗無邊際的涵洞裏,也要坐直身體,因為隧道已經將到盡頭,前面就是漫山遍野的陽光以及耀眼的通向自由與幸福人生的路標。

《學記》讀後感 篇二

《禮記·學記》中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論述了教與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讀之受益匪淺,古今許多思想原來都源於此。

《學記》中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斆學半。”人們總是説學無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的越多反而越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無窮。大千世界有無窮的奧祕擁有的知識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強,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老師教與學生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亦能從中有所收穫,得到新的體驗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老師教的過程也是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會發展很落後的古代,已提出了類似於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歎服。而反觀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模式非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時至今日,人們才領悟到教育的弊端,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推動個性的發展。讀了《學記》之後,在想現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種返璞歸,向原始迴歸的感覺。

如果真如《學記》中提出的那樣老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説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將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學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後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麼一段話: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於未發,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在所説的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鋭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慾望在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就剷除掉,並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國小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國小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國小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脱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然後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麼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説過,很多國小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後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麼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麼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裏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閒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國小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學記》讀後感 篇三

這個寒假,我讀了《鬧學記》,三毛寫的,非常不錯。

這本書寫了三毛出國,再去上英語班的事。作者在上面寫到:"我看到有一本書叫《手牽手》,我猜還有一本書叫《肩並肩》。"三毛經歷了許多事情,最後決定回國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數學是怎麼樣的,美國的老師是怎麼樣的。看完我不僅驚歎!"太棒了!"在我看來,一些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國發生!如:上課講話、發糖、看電影、發漫畫、還要迎新年,包餃子等…如果我是美國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親中風後返回中國了,在後面,她寫到:"再見了!可愛的人兒們!"

如果,我是一個美國人,那我會不會跟現在不一樣嗎?!美國現在的人才比中國多,為什麼?是因為教學,我想,出生美國的好處是自由吧!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長大以後,一定要改善中國的教學!讓同齡不再產生"去美國"的想法!中國,一定是因為教育才這麼弱的,以後的以後,一定很強吧!

《學記》讀後感 篇四

《禮記·學記》中的內容是如此寬泛,論述了教與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讀之受益匪淺,古今許多思想原來都源於此。

《學記》中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曰斆學半。”人們總是説學無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識是無限的,學的越多反而越會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無窮。大千世界有無窮的奧祕擁有的知識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強,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自我勉勵,發憤圖強。老師教與學生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亦能從中有所收穫,得到新的體驗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説“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老師教的過程也是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會發展很落後的古代,已提出了類似於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歎服。而反觀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填鴨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模式非但沒有進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時至今日,人們才領悟到教育的弊端,開始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推動個性的發展。讀了《學記》之後,在想現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種返璞歸,向原始迴歸的感覺。

如果真如《學記》中提出的那樣老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説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將會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育論著《學記》讀後感 篇五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説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出處,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這裏。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通過這句話就是教育我們人是要學習的,我們的學生要學習,孩子就像一塊璞玉,需要我們來精心雕琢,為他們來引路。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得要學習,平常上網查資料,去圖書館借書,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加強自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開闊眼界,提高自己的教師素養。正所謂“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正是這個道理。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聽話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作為一個老師,也許你的專業技能並不是最重要的是,但絕對是首要的。單純記憶些零碎的知識顯然是不行的。有人把教學之路比作一條河,誠然,若教育之路真的是一條河,那麼要想保持河水的清澈與活力,就必須有支流的滋潤和充盈,否則他就會乾涸。而那些支流,就是我們在日常閲讀中積累,在積累中反思,在反思後融於血脈的知識。為人師者所需要的,專業的知識,教學的智慧等等都可以從閲讀中獲得,與心靈對話,反思自己,這樣才能讓我們的頭腦更加的清醒,思想更加深刻;充實自己,厚積而薄發。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他關於教學方法的闡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幾句和現代的啟發式教學思想不謀而合,也就是説高明的教師的教學,在於善於引導: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着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決不把最終結果直接呈現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的是引導者,是學生成長的促動者,而不應當充當一個灌輸者。我們作為教師要允許學生不懂,允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我們是應當把知識寶庫中的東西交給學生,但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自學能力,讓他們找到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在以後沒有教師的情況下,他們也能自由遨遊於知識的海洋。

《學記》還指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學習過後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才能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説:教與學相輔相成的。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師就必須不斷學習,走“教學相長”之路。

《學記》雖為幾千年前的教育工作經驗,但裏面許多的哲理卻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學習的,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當時刻自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個人修養,用心做好每一件點點滴滴的事情,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

《學記》讀後感 篇六

中國現代化教育,只會葬送了孩子。

——題記

小明當時還是個孩子,他爸媽都是作家,他的語文特別好,尤其是作文。

他爸媽心一橫,不上學前班了。就去找萍城的夏蓮,託她找個關係,把小明託進國小。結果順水推舟,就進了北門國小,而“我”和老公卻因為還有一個書稿,要匆匆趕了回去,把小明交給了母親。

讀到這裏,我覺得,把孩子置於一個陌生之地,真的可以嗎?再説了,孩子只有五歲半,還沒懂事,到了學校那正規的地方,闖禍的次數不也就多了嗎?這也是“我”的顧慮。

第一個星期,還是比較心順的,母親説小明表現很好,心頭的那塊石頭落地了,但是第二個星期,反饋出來的都是小明闖禍的“事實”,小明推倒了小龍,但是,母親已經道過歉了,但小龍的媽媽還是不依不饒,直到聽説到小明爸爸媽媽都在外地工作時,才放了小明。他們一直以為,萍城這條街一直是文明的,都是善解人意的,可是,突然蹦出了那麼個潑婦,讓他們感覺很不自然。

更糟糕的事接踵不斷地來到——小明全身長滿了天皰瘡,許多泡都被他抓破了,流水、還流膿。作為一個母親,怎麼能不擔心呢?“我”惶恐不安,認為小明處在非常危險的地位。就是這書能得諾貝爾獎,我也不寫了,此時,“我”恨不得插翅飛回去。於是,我放下手頭的筆,訂了車票,回去了。

母愛是最偉大的,但是,誰又能像這位母親一樣為了孩子能拋開一切呢?就是世界的最高榮譽,在母親的眼裏,也抵不過孩子的喜怒哀樂,可見母愛多麼得偉大。

到了那,挪動矮櫃,“我”一下子就看見了兩寸厚的狗毛,趕緊喊來夏蓮,夏蓮説:“這一定是小狗茜茜掉的毛,放在這裏七八年了,髒死了!”這時,突然傳來一聲慘叫,原來,小明拿着注射器,就對着小狗茜茜亂射,嚇得小狗茜茜滿屋亂竄,最後竟鑽進了小明的牀上。

在晚上,讓小明睡覺時,“我”突然發現牀上有一大片水渣,很難聞。小明的褲子卻是乾的,猛地想起白天小狗鑽被窩那一幕,這尿,不可否認只能是他的。自此,“我”的顧慮又加深了一步。

小明現在還不懂事,很容易操控,就是“我”罵他的話,他也能聽進去,也能接受。但母親去了二弟家,於是,接送小明成了“我”雷打不動的責任。

校園裏的空氣還不錯,校風也很好,只是外面,人來人往,汽車在撕心裂肺地叫,讓人頭皮發麻。放學後,“我”問小明:你覺得這所學校怎麼樣,小明一口咬定,好!看來,小明對這所學校的熱情還是有的,很容易吊起小明對學習的興趣。在這,是個明智的選擇。

但是,意外的事卻發生了。

“我”一跨進校門,就有一羣孩子湧上來,把我圍住,向“我”告狀,“我”氣憤不已,剛要一巴掌拍過去,可是,又忍住了。“我”只好去哄他們,讓小明向他們道歉,他們才善罷甘休。

“我”本以為,小明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仍有小朋友過來告狀。我只好這個哄哄,那個勸勸。當然,這段時間,小明沒少捱揍,還挺堅強,揍了也還是直哼哼,可憐巴巴地望着你。

一天放學,“我”碰到了小明的班主任趙老師。她説她觀察過小明,這孩子很好動,想幫別人,卻又幫了倒忙,而小明又很喜歡和那些調皮的孩子混在一起,經常惹是生非,家長就要花時間調教了。

又是一次放學,“我”看到了驚人的一幕:小龍突然衝了過去,一下子,就給了小明一拳,小明當下就彎着腰,痛得大哭起來,哭了一小會兒,小明又還擊,兩個人扭打在了一起。放學了,小龍倒是惡人先告狀,跑到“我”跟前,我那時還算温柔。那麼,母親説的小明推倒小龍也是有可能是由小龍引發的嘍!而小龍的媽媽,她死死地護住小龍,接着,絲毫不講理,就直接站在她兒子這邊,要小明給小龍道歉。而“我”覺得這女人太不講理了,拉着小明的手就要走。這是更吃驚的一幕——她居然還打了小龍一巴掌,分明是在指桑罵槐。有這樣的潑婦,這“文化”街的氣質就徹底支離破碎嘍!

而後來,小明居然以高票當選學習委員。“我”當時也很意外,這麼個愛闖禍的孩子,怎麼可能當選呢?但“我”還是很高興——這麼説,小明在班上還是受歡迎的。可是,小明在一年級下冊了後,作業量明顯增多,連睡覺的時間都耽擱了。

“我”認為,小明明顯可以減少一點,可是小明不肯,一定要拼了小命抄。連節假日陶冶一下性情的機會都沒有。

在最後,老公看中了一條文化路上“文化”兩個字,要求搬家,於是,也要轉學,也就是説,小明又要置身於一個陌生的環境裏,我們也像孟母一樣,開始了第一遷。.。.。.

學記讀後感 篇七

《學記》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關於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的闡述。它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上學時,對於為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自己真正選取站在三尺講台上,才明白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素質教育遍地開花的這天。評價一個好教師的標準有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

《學記》裏還闡述了作為一名教師所應當具備的品質,裏面説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教學方法。如果還是滿堂灌,不顧學生的理解潛力和狀況,不因材施教,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就達不到目的。作為教師,要按規律辦事,遇到不懂的問題,要多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解決問題,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學習的過程中,這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其大意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明白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處。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説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是啊,這世間的知識學問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麼多的精神食糧我為什麼不去吸取?會不會有一天我答不出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因為不學習根本跟不上這個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這些問題在我讀完後一遍遍問自己。確實,還能夠利用很多的時間來讀書學習,我還能夠學習更多知識,個性是作為一名教師,這一點至關重要。此刻科技發展迅速,知識更新的很快,我們務必常學習,多學習,來適應學生的要求,適應社會的要求。

學記中的第二段開頭就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它有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教師是啟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識。

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學記》中寫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就是説:單靠死記一些零碎的知識,不能做個好老師,必須要有淵博的知識,隨時準備根據學生的提問並給以圓滿的回答才行。這樣才能“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客,然後盡其聲”。

教學之路像一條長河,要想持續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務必有眾多的支流來滋潤它、充實它。所以想做一個合格的老師,就應先是一個積累豐厚的人。在閲讀中積累,在反思中積累,在實踐中積累……讀書能夠讓我們體驗不同的人生,延長自己的生命;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厚重的質感,讀書能夠為我們添一些文化的雅緻;為我們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與機智;除了讀書,我還要學會反思。反思,實際上就是與心靈對話,學會反思,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想更進步。厚積方可薄發!

《學記》還帶給了另一個教學原則,即“繼志”。它認為:善於唱歌的人讓別人接續其音調,善於教人的人讓人繼續其志向。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夠做到言辭簡約而意思通達,道理精微而説理完善,論證雖少卻意旨明白,就能夠讓人領會其意圖,從而讓學生將自己的志向繼承下去。

教學相長。《學記》要求教師"教學相長",不斷地求得自身業務的進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要求教師受嚴格的訓練,遵循教育與教學的原則和方法,純熟教學技巧,"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要求教師深刻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恃徵與差異,"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充分的修養,"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要求教師具有必須的社會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導學生自覺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進,"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反映了《學記》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要促進學生的知識、智慧與潛力的增進,更重要的是要用社會理想與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響學生、吸引學生。

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有時候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着教師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方法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學生有了對知識的渴求、樂於學習的動力,又掌握了適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學記》讀後感 篇八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笨狼的故事之鬧學記》。我最愛的書也是《笨狼的故事之鬧學記》。希望你們有時間的時候也能好好看看這一本書。

你知道的,教人聰明的書已經很多了,愛吃小羊的狼也很多。但是你卻不知道,在這世界上、在歷史上、還有一隻善良、天真、充滿了幻想和好奇心、充滿了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小狼。他的名字是——笨狼。笨狼其實是你、我、也是他。

我在小時候,也是另一個朋友教我讀的。也許就像羅丹所説的:“世間的活動,缺點雖多,但仍是美好的”也像魯迅所説的“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屠格涅夫也説過“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其中有幾個小故事是令我難忘的。,第一個小故事是《井底之蛙》:“打中了!眼鏡蛇小姐,你又打中了!”笨狼高興地撿起粉筆頭,跑上去還給眼鏡蛇小姐,“這節課,你第十一次打中我的鼻子了!”

第二個小故事是《把愛藏進郵筒》:笨狼説:“又是一個國王。從前的國王太多了,會打起來的!”牛博士説的這個國王是個愛吹牛的國王,故事太精彩了,一會兒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笨狼也沒心思擔心國王太多會不會打架了,他被故事所吸引,比誰都笑得響。

第三個小故事是《誰的音樂書》:鵝太太滿不在乎地説: “把他的名字畫掉,寫上‘笨狼’,記得寫大一點啊!”“好啊!我的字一直就寫得很大!”笨狼高興地説。他掏出筆,把棕小熊的名字畫掉,寫上了“笨狼”兩個字。

我很喜歡這隻小笨狼,也希望能像他一樣童真、幽默、温暖並快樂着。也希望你在聰明過頭、自傲的那個時候,能夠想起小笨狼。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於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恆心。

《學記》讀後感 篇九

這期間,在空閒時間看了下《學記》的原文,首先想説的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很慚愧,因為有些句子還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透徹,不能準確的翻譯出來,在萬般無奈下,我藉助翻譯完成了我對《學記》得閲讀,讀後感觸頗深。

首先,我從中知道了它是這樣一本書: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作為戰國時代的教育論著,總結了夏、商、周官學和春秋戰國時代私學的教育經驗,從儒家的立場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觀點。其次,我還知道了我們平時所説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原來出自《學記》,以上是我讀《學記》的第一感覺。

可是,當我再次深入細讀之後,我卻發現它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書,特別是對於正在支教的我來説,自認為它在教學方面給了我一定的引導作用,在內容方面,整部作品主要論述了教育作用與目的、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以及教師問題等有關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同時又用大多篇幅來説明“教”與“學”的關係,並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即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後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這個結論對於未來要當老師的我非常實用,而且我也在支教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也通過教的實踐,感受到了自己的進步。

首先,《學記》的作者提倡大學必須建立嚴格的成績考核制度,平時的小考要經常進行,大的成績考核要每隔一年進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須有明確的標準。即“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就是説,大學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學,大的成績考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學生“離經辨志”,即給經書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學習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業樂羣”;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夠做到“博習親師”;第七年考察其“論學取友”的能力,符合標準的,叫“小成”;再過二年即九年考察學生能否做到“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對知識能融匯貫通,其思想和行為皆能堅實不移,符合標準的就叫“大成”。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學記》的作者所提倡確立的成績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漸進,智德並重的特點,這一倡導直到現在我們仍有使用,但它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傳統。這就可以想象出我們為什麼現在要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了!

再次,《學記》指出:“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多其訊言”就是隻煩瑣地提問,一味地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我認為這樣就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學過程,教師只顧趕速度,搶時間而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誠”的意思是教學只從教育者的願望出發,而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要;“教人不盡其材”是指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這幾大弊端對教學工作的危害極大,它導致學生討厭學習和怨恨教師,把學習當成是痛苦的事情,而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這樣雖然表面上看學生是每天都在學習,但卻在學業上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即使勉強結束了學業,也會很快遺忘掉,為了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裏就強調我們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且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性差異。我認為我們現在在推行的國小課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借鑑了這種教學原則,學生和老師的雙向配合。

第三個方面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記》提出的“長善救失,藏息相輔,啟發誘導,即善喻原則”這三大原則,第一個原則作為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瞭解不同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做揚長避短,補偏救弊的工作,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在第二個原則中,《學記》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處理好正課學習與業餘愛好之間的關係,使正課學習有主攻方向,業餘愛好廣泛多樣,而且使業餘愛好有助於正課的學習,但我們現在這種模式很少學校做到真正推行,這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第三個《學記》繼承孔子啟發誘導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雙邊共同活動的過程,這是從教必須遵循的指導性原則,這種模式現在在我們的課堂中非常多見,也是我們倡導的教學模式,即對學生實行啟發、誘導式教學。通過見習我們也對這種教學模式有所瞭解。我認為這三大原則對我們的教學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是值得廣大教師閲讀的好書。

最後,作為未來教育學生的老師《學記》認為老師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質和道德覺悟。

二是要有廣博的知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只靠事先備好的課,然後照本宣科,背誦現成的答案,是當不好老師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基礎,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專業知識,做到博大。

三是要懂得教育規律。知道“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的道理,“然後可以為人師也”;要靈活地運用教育原則和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博喻”,即善於啟發教學精深,能夠隨時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四是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説,教師在講解問題的時候,應該做到語言簡明而透徹、精微而穩妥,舉例不多但卻具有典型性,能夠充分地説明問題。

以上提出的直到現在依然再用,由此可見《學記》的影響之甚遠。全文雖然只有1229個字,但卻對我國先秦時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經驗做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它不僅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的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認真地研究、借鑑。所以非常值得廣大師教師借鑑,教育工作者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dve16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