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一

國小是培養學生喜愛閲讀的重要時期,培養閲讀的方法有無數,如何讓國小生易記易操作,向陶行知請教是最聰明的事。這位學貫中西的大教育家,深知中國國情,對於貧民教育情有獨鍾,總是深入淺出,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讓受教育者明白事理,他對閲讀的見解,今天照樣適用於廣大的中國小生。

有一次,師生向他求教學習“祕訣”,他微笑着拿出一首名為《八位顧問》的詩來,念給大家聽: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告訴我。”

你若問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事?何故?何人?何時?何地?何來?何去?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

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在此基礎上,他又創立了“五路探索”的治學方法,即在實踐中體驗、讀書、求師、訪友、思考。也就是從五條路去尋求知識。

通過求“八賢”探“五路”,陶行知先生在長期的讀書實踐中,總結出讀書十字祕訣:

一曰序,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循序漸進;

二曰勤,業精於勤荒於嬉,只有勤奮好學,刻苦攻讀,才能學有所成;

三曰恆,持之以恆,鍥而不捨;

四曰博,從精出發,博覽羣書,博採眾長;

五曰問,不恥下問,像孔子那樣遇到不懂便“每事問”;

六曰記,即多動筆墨,勤作筆記,勤於積累;

七曰習,即做到“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

八曰專,即專心致志,專一博廣,靜心思慮;

九曰思,即學思結合,勤于思考,學會運用;

十曰創,即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勇於創新。

陶行知先生所傳授的序、勤、恆、博、問、記、習、專、思、創十字訣,易懂,易記,易做。正確反映了閲讀的客觀規律。這也讓我聯想到今日在讀常龍生局長的博文中,所記敍的楊振寧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辦的名家論壇上,所作的“我的學習和研究經歷”主題報告。其中的觀點與陶先生是非常相通的。歸納一下大致為:1.要容得下不同的觀點,往往相異的見解能夠產生出新的觀點。這個觀點是説,相異才有比較,鑑別。2.學會歸納法非常重要,這才能有血有肉。理論是骨,事實是血肉。3.要學會與人合作,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的理解,古人的智慧不能忘,通俗地説,團結才有力量,才能出智慧。4.確定了目標,就要義無反顧,決不放棄。我的理解就是認定的事,堅持了才能做成,做好。

楊振寧博士説的不止於讀書,也指做學問,但無論如何,讀書一定要與做事相結合的。

讀書是吸氧、補鈣,更是健腦、生智的終身之大事,但在與國外人的讀書相比,我國的讀書在量上還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有日本人説中國人讀書比日本人少,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這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與反思。讀書並不是萬能,但讀書,特別是讀好書,絕對不是壞事。尤其是我們做老師的,不讀書,怎能為人師,怎能指導學生讀書呢?

因此,當下從學習陶行知的身體力行中,我們會得到許多的啟發。讀書不但要自己讀懂,還要用簡便的方法,用學生能夠接受明白的語言進行表述,這才是真正地讀好了書。也才是教師的本分與職責。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二

閒着無聊,捧起了《國小語文教師》,吳民益老師寫的《語文老師要有語文味》的文章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讀完後,受益匪淺。我邊讀邊反思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現狀。他説語文老師要有一張語文的嘴。這張嘴,能言善辯,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這一點來衡量我的語文味,應該是夠格了,我喜歡也能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但有時不是那麼準確。課堂上,娓娓道來,旁徵博引,使學生如臨其境,陶醉其中。這一點,我也能,但不完美,還需不斷地完善、學習。這張嘴能説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發音正確,吐字清晰,給人以美得享受,這一點我基本也能達成。但我的不是一級甲等或一級乙等的普通話水平,我只有達到國小語文教師該達到的二級甲等水平。雖然是夠格了,但對一級乙等或一級甲等的水平的追求我沒有放棄。

語文老師要有一雙語文的手。這雙手愛寫文章,能寫文章。作文課上,學生在寫,老師也在寫。寫完了能向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讓學生羨慕不已。我是愛寫文章的語文老師,但我不擅長於寫文章,不能把文章寫得盡善盡美。這一點還需不斷地努力。我想我一定會從愛寫文章發展到善於寫文章的。現在我每天都不是在寫教學隨筆、教學日記嗎?語文老師還能寫一手好字,工整的粉筆字,瀟灑的鋼筆字,遒勁的毛筆字,讓學生讚歎不絕,爭相模仿。我愛書法,我也愛練字。業餘,我還參加了書法培訓班。雖然以前在師範讀書時,有專門的書法課,但那時不懂事,沒有用心地學。因此,學的都是很膚淺的皮毛。現在,我深深地領悟到了一手好字對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來説是何其重要!因此,每天我總不忘練書法。我的粉筆字應該來説還不錯,至少每當我上完公開課後,同事領導都誇我的教師基本功素質很不錯。我的鋼筆字比較灑脱,豪放。同事常説如果光看我的鋼筆字以為是哪個男孩子的筆跡,是那麼大氣、灑脱、豪放。其實,有句話不是説“字如其人”嗎?正是印證了我。我這人性格開朗、豪放、直爽,辦事大大咧咧,生活中向來不拘小節的。字就是我最形象的影子了。可是,我的毛筆字,就顯得生澀多了,雖然有力,但不遒勁,灑脱不起來,還需不斷地進修哦!語文老師要有一雙語文的眼。這雙眼,喜歡看書,雖不能手不釋卷,但每天必須看上幾頁,不看上幾頁,心裏就覺得不踏實。這一點,我非常夠語文味。每天教學的閒暇之餘,我總是會捧起我心愛的書籍看個沒完沒有了。一般的書籍,我都愛看。(言情小説除外。每晚臨睡前我總要閲讀10-30分鐘的書籍才能安然地進入夢鄉。這是我多年來養成的好習慣。語文老師還要有一對語文的耳朵。這耳朵是語言的“聽診器”,能夠及時診斷出語言的毛病,並能對症下藥。我想這一點,我完全沒問題。課堂上,我的思維活躍,反應敏捷。語文老師喜歡以語文的方式處理問題。如,上課時,發現教學用的直尺斷了,不是批評學生,而是讓學生為直尺寫悼詞。記得有一回,我進教室時,發現垃圾遍地都是。我沒有訓斥學生不講衞生,而是讓他們拿出寫話本,每人都寫一句環保標語,如何還我們一個潔淨、温馨的教室,讓我們置身於美好的學習環境中。這樣就有機地進行了環保教育。

語文老師,你有濃濃的語文味嗎?如果沒有,就讓我們一起努力,爭做一名洋溢着濃濃語文味的語文老師!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三

張慶老師《我的國小語文觀》一書,這次我讀了大約兩個月時間。書中豐富的內容展現了張老多年教學思想的精髓。

為了方便我們閲讀,本書把文章分為五類:

1、教學觀點綜論篇。

2、教材教法研究篇。其中又包括漢語拼音教學、識字教學、寫字教學、詞語句子教學、閲讀教學、作文教學等。

3、教材解疑析難篇。有的是回答老師們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根據教學的需要介紹了一些相關知識。

4、教師寫作輔導篇。一組輔導青年教師寫作教學文稿的文章。

5、優秀課例點評篇。

通過讀“教學觀點綜論篇”和“教材教法研究篇”,我們可以全面感受到蘇教版小語教材的編寫精神,感受到蘇教版教材的“新、實、簡、美”的鮮明特色和風格。書中附有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教法七要點如下:

一、語文姓語,小語姓小;習慣抓嚴,雙基抓牢。

二、識寫分流,多識少寫;揭示字理,不可或缺。

三、識寫結合,描仿入體;寫好漢字,百日可期。

四、以讀為主,以講助讀;積累運用,狠下功夫。

五、例文示範,討論明法;由仿到創,練為表達。

六、集中目標,簡化頭緒;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七、兩根柱子,一條長龍;便教利學,其樂融融。

“教材解疑析難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安石何以要選定“綠”字?》一文。“綠”在詩中不僅是修辭手法的生動,而且是表達其對江寧故園的無限依戀和盼望早日重返江湖的心願。如果沒有很深的古典詩詞素養,又怎會有如此見解?今日我們講“研讀文本”,不也是要像張老一樣多讀多想,把文本讀透嗎?

“教師寫作輔導篇”中我偏愛《寫稿與做操》。文中張老把寫稿比作“思維體操”,説如果手頭懶,日子久,便會感到文思枯澀,舉筆維艱。他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思維體操要天天練,認認真真做。認為我們青年教師可以經常寫一點“教學日記”,練寫“下水文”。為了培養國小生的智能,就得把自己的智能鍛鍊得棒棒的。

從“優秀課例點評篇”中我對閲讀教學有了進一步的體會。初讀感知,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充分讀書,適當反饋指導;精讀理解,抓關鍵詞句誦讀體悟;讀寫結合,引導學生積累運用。這一些話兒常常聽説,卻常常模糊。讀了張老的點評,漸漸有了由模糊到清楚的認識。

張老的筆下,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樸實的語句,我還記得他常説“學理如築塔,學文如積沙”。我一邊讀書,一邊想象年過花甲的張老帶着深度近視眼鏡伏案寫作的身影,感動之餘只有敬佩。工作近二十年了,有時候會想,就這樣模糊地過吧,反正就這樣老老實實做工作,總有一天能捱到退休;有時候也會想,如果再延遲退休十年,教育生活將更加漫長,天天如一日豈不太枯燥無味?也會感慨自己在語文教學中起步得晚,領悟得慢。讀了張老的書,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學和校本活動中的收穫,心中似乎多了些光亮。要想教育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自己不就要多讀書多鑽研嗎?

既然選了小語教學這條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為一路花香,我還可以寫,堅持寫!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四

説起佐藤學,我很早就曾經關注過,但似乎看到他的書的名字是關於學校的挑戰的,似乎一下子就覺得與我的距離很遠很遠,認為作為一個老師,只要關注好自己的課程,自己的教學就足夠了。可當我拿起《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時,之前的感官就似乎大錯特錯了。

佐藤學的書籍,可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譯名,台灣、香港、大陸在翻譯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但始終有這麼一個關鍵詞是沒有避免的──寧靜。當我將佐藤學的幾本書依次讀完後,我不得不感歎──學習的革命,只能是靜悄悄的。

對於佐藤學,之前的認知只是一位拿着DV拍了一萬多節課的大學教授而已,也就只是教學的旁觀者,始終感覺着他對我們實際一線課堂的實際似乎隔着什麼。對於這樣的大學教授寫出來的書籍,我往往有拒而遠之的感覺。但就是“寧靜”二字吸引了我,因為我自己也正在寧靜的進行着我自己的課堂革命。我要從中找尋到我進行課堂革命的理論支撐點與可以借鑑的東西。

或許我的看書與別人不同,很多人喜歡全本全文的閲讀,可我偏喜尋找我感興趣或者我困惑的章節來讀。這一讀,還真的讓我找尋到一些可以讓自己支撐自己進行的課堂革命的源發動力點。

“學習過程中犯錯是學習者的常態”

因為閲讀佐藤學的這本書的時候,恰恰是我做閲讀教室最艱難的時間,我的所有的想法都無法實施,孩子們不斷地犯錯,需要我每天都要將頭一天做過的事情再次做一遍,我甚至悲哀地告訴孩子們:你們比我教過的上一屆學生差別得太遠太遠。我自己也對自己説:下來的這三年我該如何的面對。每當想到這裏,總是覺得自己的運氣實在不好,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學生”出現。所以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瞬間就釋然了。是呀,學習過程中犯錯不就是是學習者的常態嗎?哪一個學習者之所以需要學習,不就是因為自己“不斷犯錯”才有必要去學習。犯錯才是學習的源發動力,也是學習的目的。之前我會那麼急躁,原因應該只是看到了後者,只是覺得孩子們應該不要犯錯,不要犯類似的錯誤。反過來想想,不讓孩子們犯錯是不可能的,他們是正在學習的學習者,理應有“犯錯”的權利。也就是這樣,我對於孩子們的犯錯,心態上就平和了很多。如果孩子們犯類似的錯誤,那一定是我的方法與策略有問題,如果我調整一次,不行,是否可以調整第三次、第四次呢?面對正在成長的學習者,這就是我,作為一位成年人的教師所應該秉承的態度──容許犯錯。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五

竇教師結合自我成長的經歷,加上自我對“優秀”的理解和思考,她向我們呈現了一些關鍵詞。我把它視為竇教師多年在語文教師這個專業領域總結出的經驗之談。

一、永葆活力:這是一種生活姿態,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轉換、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最終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

二、張揚個性:人云亦云,老生常談不談。創意教學,構成風格。三、業精於勤:每一種幸福的背後,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成長需要機遇,但機遇絕不能依靠等待。於無聲處,與不為人知處,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機會總會對你傾心眷顧。

四、讀書養氣:不僅僅靜默涵詠、靜思體悟、更要高聲吟頌、活力噴湧。鍥而不捨,孜孜以求,涵養浩然之氣。

五、合作共進:溝通心靈、理解他人;傾聽意見,分享經驗;心有多寬,路有多遠。

六、內省致遠:以澄澈之心求灑脱之態,與繁瑣事外求自由寧靜。七、海納百川:無論是此刻還是將來,誰走在前面,誰就是我的教師。八、公共情懷:拒絕坐井觀天、目光窄小,關注時事,放眼世界,緊跟時代禮貌的腳步。

九、筆耕不輟:這既是積累經驗的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

一十、關注細節:語文課就是一堆細節。

十一、善待教材:我們無權選擇課本,但我們必須清楚怎樣使用它。十二、尊重寫字:字,人的第二容顏。漢字是尊嚴,書法是國粹。學好漢語,當從寫好第一個漢字開始。

十三、黃金分割:教師要勇敢地拒絕各種“看起來很美”的形式,研究怎樣實現“講”與“不講”的黃金分割。

十四、理性視點:我們應關注的是學生的真實收穫,而非評委們的打分牌。風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確定標準。風起雲湧之時,要用理性的視點坐看潮起潮落。

十五、把握自我:永遠把自我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

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讀過之後我想談些感想。學生,教學的全部意義

一節低年級的課例,教師總叫前面的幾個同學發言,而其他也想得到小紅花的孩子一次次失望。下課後孩子向教師索要教師不給,還説:“你要在課堂舉手發言才能給呢!”這真是夠諷刺的。還有的教師動不動就在孩子臉上貼上一個小星星,動不動就拍手歡呼:“你真棒!”之類的“鬧”課。我們做教師的必須要注意在表彰一些孩子的時候,要照顧到另外一些孩子的情感。要細心輕放每一個孩子的心。

在課上要學會傾聽,目前一些研究課熱鬧大於寧靜,言説多於傾聽。有一些教師甚至聽不出學生讀錯説錯的資料,這怎能談得上指導學生。所以,學生要學會傾聽,為人師表的教師率先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六

古典文學作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我們不但感受到了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讓心靈受得到了洗禮和震撼。孩子們觸摸經典,走進歷史,在與古典詩文不斷地碰撞與對話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陶冶心靈,滌盪情操,為他們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精神修養的功底和語言修養的功底。偶然間翻到了朱文君老師的《擁抱新經典,攜夢想飛》一文,頗有感受。

1.轉變思想,重新審視語文閲讀

前一階段我們學校開展的新教育晨誦、午讀、暮醒和今天我們瞭解的新經典日日誦與一般語文的詩歌、古文教學的區別在於兩點,一是它強調了師生共同的吟誦玩味,直接用聲音來感、品味、。在這方面,教師往往做羣鳥中的那隻領唱的鳥,直接用自己的理解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與學生一遍遍地共同咀嚼玩味。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不僅不能置自身於外,而且也惟有他自己的投入、投注,才能帶動孩子們對詩歌、古文的熱愛,對黎明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用一種感性的方式,來感受詩歌、古文。

2.廣泛閲讀,使自己有濃厚的文化底藴

古今中外許多卓有成就的學者專家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博覽羣書、知識淵博。例如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諸葛亮,東晉時期的大詩人陶淵明,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偉人馬克思和毛澤東等等,他們不但善於從社會生活中獲得各種知識,而且善於從大量的書籍中獲得知識。“多讀書,讀好書”、“廣泛涉獵,開闊思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有益的格言警句就是他們讀書治學的經驗。作為老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作為新時代的老師,一定得博覽羣書,只有如此,才能厚積而薄發。

培根先生説過:“知識就是力量”。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也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着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才會得心應手。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紮實的基礎!

3.持之以恆,才能綻放經典的魅力

真正的經典應當是一條河流,在悠悠歲月裏穿行,不斷吸納最新的思想小溪,盪漾着生活的浪花。經典的誦讀教學,並非是隨意的,它有它的法則。首先要每日一誦,讓誦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一種習慣,一種呼吸。其次在新經典誦讀中要做到詩文並重,不能只注重詩詞的誦讀,其中古文的誦讀應當同樣重要。再次,就是要遵循循環往復的原則,今天讀了,明天還要讀,隔一段時間還要讀。第四,就是經典誦讀要有活動伴隨,這樣才不至於使誦讀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第五,新經典誦讀必須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得以推廣。最後就是新經典誦讀要遵循“只管耕耘,莫問收穫”的原則,一切事物都有一個慢慢發育成長的過程,所以不能急於求成。

每天十分鐘,小朋友捧起書來琅琅而誦。每天都能獲得新的經典,獲得新的體驗,獲得新的成長,獲得新的滋養——這就是“新經典”人的追求。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七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有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文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瞭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藉,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雖然執教了八年的語文,但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閲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閲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註,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

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於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上,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髮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3)組織彙報討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三)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國小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範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

如何加強指導學生朗讀能力

我們是先學會語言表達後,再學會用文字表達的。在國小裏學語文的過程,也是先學會説,再認識文字。所以,我們教兒童閲讀,是先教朗讀,再進行到默讀。在國小的課程標準裏,規定年級愈低,朗讀教學份量愈重,年級愈高,朗讀教學愈輕。以年段來説,低年級朗讀要比默讀多,中年級朗讀與默讀各半,高年級默讀要比朗讀多。若依教材的性質而言,又不同了。例如︰兒歌、民歌、新詩、謎語、戲劇、童謠、演説詞等等,不論年級高低,就得用朗讀比較適宜了。朗讀的教學價值

一、可以幫助初學文字的人,加強字音、字形、字義的結合,初學者可由「字聲」聯結字形與字義。

二、朗讀可以幫助讀音正確。

三、朗讀可以幫助教師,考查學生是否認識字,是否瞭解課文的意義與內容。從朗讀的氣勢、語調與斷句恰當否?可以查考出來。

四、朗讀可以幫助記憶。因為朗讀的過程、經過︰文字↓眼↓腦↓口↓耳↓腦,所以可以幫助記憶。

五、朗讀可以幫助文義的瞭解,因為朗讀要用聲調、氣勢,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來表達文字意義與感情。

六、朗讀可以訓練説話的語氣,並從朗讀中,欣賞文章內容敍述情境。亦可提升欣賞的境界,有些文體,例如詩歌、戲劇等,若用朗讀,其欣賞的境界,自然比默讀高。

朗讀指導的方法

指導兒童朗讀的方法很多,教學時要多變化,以免單調乏味。茲依性質分類,列舉朗讀的方法,供參考︰(一)依朗讀人數多寡分,可以分為個人讀與團體讀。

1、分排讀。

2、分組讀︰分組讀;男女讀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篇八

我去年收穫最大的就是讀了幾本好書,其中一本就是《王崧舟講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曾教授的《慈母情深》和《楓橋夜泊》都曾在小語界引起轟動。國小語文該怎麼教?王崧舟在這本書裏有他獨到的詮釋,所有的章節段落都是取自他的演講稿。他的語言時而詼諧幽默,時而發人深省,一不小心你就會不知不覺陷入他詩意感性的文字裏,糾纏在語文與生命的漩渦裏,然後發出仰天感歎:原來應該這樣教語文啊!

一個寒假的時間,我常常就俯在桌前默默地着翻閲,接受着來自書本的一次又一次洗禮,他用文字一遍一遍喚醒着我內心的某種期待,常常忽然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都是錯的。

他説人生應該有四種境界。“境界不同,對職業和人生意義的體驗和解釋也就不同。”首先是功利境界,工作就是為了生存,教書就是我的飯碗。好好教書,才能好好生活,這一點完全正確。但是如果始終停留在這個境界,單純只是為了賺錢而教書,王崧舟不客氣地説:“老師啊,您是要了一輩子的飯啊!”其次就是上升到了道德境界,就是為了肩上的這份責任而教書,因為你面對的是全班四五十個承載着全家甚至是幾代人的希望,為了這份責任和希望,怎能不好好教書呢?可是冷靜下來一想,你會發現,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為學生而活,為家長而活,為校長而活,這樣有意義嗎?“人不能總是為別人而活吧?”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超越,必須得提升自己的境界。第三重境界那就是科學境界,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要做科研型的老師。那時你就不是為誰而活了,你是在為學問而活了。你總是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不斷更新是自己的理念和方法,“懷着一種憧憬、懷着一種期待、懷着一種驚奇進入了課堂。”“你在試驗你的思想,你在考量你的做法。”你在教學過程中找到了做學問的趣味,這應該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了。最後,第四重境界那就是生命境界了。時間就是生命,你每天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併為更多的生命付出,期待“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美麗邂逅。”“支付的是生命,結緣的是生命,最後收穫的還是生命。”

每一次上課都要有“活在當下”的思想,如果每次提出問題之後,你都只是在期待一個正確的答案,那你永遠只能在焦慮、矛盾之中度過。

其實這對語文老師來説是一個矛盾。提出問題當然期望得到正確答案,有了正確的答案教學才能正常進行,也許數學可以這樣想,語文是絕對不行的。王崧舟舉了於永正老師上的《新型玻璃》一課,學生反覆讀過課文之後,注意是反覆讀,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學生回答説:“課文介紹了五種玻璃,第一種是吃音玻璃,第二種是夾絲玻璃,第三種是吸熱玻璃,第四種是變色玻璃。”老師沒有讓學生馬上坐下,而是增加難度,希望學生能説得簡潔一些。學生面露難色,想坐下了。如果你是活在下一刻的,那就會遍地尋求答案,麻煩也會接踵而來。於老師卻是利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他淡定地對孩子説:“孩子,別忙坐下。老師看你有這個能力。要不,再想想?”那是在借班上課,於老師一定不太瞭解學生的情況,如果遇到的是個差生,那後果又該如何呢?當時全場都十分安靜,期待學生的回答,而於老師呢,卻一直從容得看着那個孩子。幾分鐘後,那個孩子做出了這樣的回答:“課文共介紹了5種玻璃,它們分別是吃音玻璃、夾絲玻璃、吸熱玻璃、變色玻璃。”回答得非常簡潔,於老師這樣誇讚孩子:“説得好,説得妙,妙就妙在‘分別是’三個字,幫你節省了整整十五個字。孩子,如果你剛才坐下去了,你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可不多啊!”全場一片掌聲。

這就是活在當下,這就是享受課堂,你選擇了怎樣的生命狀態,就註定你將收穫怎樣的生命。讀完了這個篇章,我也一直在思考,我現在出於什麼境界,我還應該向怎樣的境界奮鬥。在每一堂語文課上,我是在享受,還是在備受煎熬?我讓那些力圖獲得新知的生命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王崧舟的話寓意深遠,可以供我整個教師時代細細品讀與思考。最後我找到了黎巴嫩文學大師紀伯倫的一句話,以其與同行共勉,“工作是看得見的愛,通過工作來愛生命,你就領悟到了生命的深刻祕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wn45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