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精選多篇)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公司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精選多篇)

根據公司黨委組織部《關於在公司組工幹部中認真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公司認真貫徹學習了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

我公司擬發《關於認真組織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通知》(勝油建勞黨發[~]13號),在全公司範圍內掀起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之風,各黨支部採取自主學習,集中總結的方式,着重學習了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報告和講話,温家寶總理關於《建議(討論稿)》的説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五中全會公報》、《人民日報》社論以及集團公司、局黨委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根據基層支部書記反饋的意見和建議,作如下總結。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以人為本”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十一五”的工作重點,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和社會發展“以人為本”的一面。近來,我們總是能從電視、報刊、雜誌等媒體上聽到或看到關於農村、關於農民工、關於貧困兒童教育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情,就是説老百姓的疾苦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當前國家關注着,並且將之視為“十一五”工作的重點任務來抓,表面上關心着佔全國人口80%的農村人,實際上卻感動着全國100%的人,誰人能和農村脱得了純粹的干係呢?”“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而“三農”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老百姓們的生活真正關心的是“實在”,是生活質量的好一點,是生活水平的高一些,是求醫問藥時的不“囊中羞澀”,是孩子接受教育時的“如魚得水”,可能還包括交通便利一些,公共衞生好一些,文化生活豐富一些,當然還有賺的錢多一些等,“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以人為本”,想民所想,切實考慮農村的需要,正是將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和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工作重點,真正使農村感受到國家的關注和黨的關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認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超越農業和農村的層次,站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把農業生產放到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循環中,把農村發展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統籌考慮。而農民朋友們是以特有的誠實憨厚,體味着黨是人民的黨,是切實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黨,他們會拿關心換真心、換決心,必將真抓實幹,不辜負黨的關心和關懷,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鋭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十一五”的工作重點,也讓我們看到了國家和社會發展“以人為本”的一面。資源,是個不得不説的話題。

中國的能源消耗越來越多,中國成了世界第三大能源進口國,中國每天消耗石油600萬桶。而中國並不是“地大物博”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僅僅是對水資源的調查,如下:1984年全國已有223個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約32億立方米。嚴重缺水城市有40個。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北方城市幾乎都缺水,某些北方城市已經到了被迫每日定時定量供水的狀況。北京市人均用水量只相當於一些發達國家首都的1/3,經常出現供水不足甚至停水的現象。西安、太原、大連等城市均已受到水資源缺乏的威脅。中國目前日缺水量達2014多萬立方米,其中工業缺水量每年達1200萬立方米,每年影響工業產值200多億元。全國農村5000萬人,還有3000萬頭牲畜飲用水發生困難,2014公頃耕地受到旱災的嚴重威脅。再有從長三角的“電荒”到涉及東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區的“煤荒”與“缺油”,都使中國真切感受到了能源危機如“阿喀琉斯腳踵”般的柔軟命門。而如同水、電、煤、油等資源正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們的缺失嚴重影響着我們的生活質量,也影響着我們國民經濟的提高,影響着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強盛。所以我國政府在能源供應上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並將“開源與節流結合,把節約放在首位”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記得電視裏播過的一個公益廣告,涉及了一些新產品如“噪音隔離耳機”、“氧氣面罩”等,並有一句廣告詞“現在你用不到它,但總有一天會用到,如果環境繼續惡化……”。如果環境繼續惡化會怎麼樣呢,是汪洋?是沙漠?是狂風呼嘯?是漫天黃沙?…………人類是優秀的物種,應該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適時轉變自身以求“適者生存”,但與之綠樹成蔭、陽光明媚,長椅上、公園裏,相依相伴着的情侶們、老人們、孩童們的場景相比,誰又願意去選擇痛苦地活着呢?就像當媒體上介紹某地吃水困難,一盆洗臉水全家人用,一年也洗不上一次澡的時候,你就不為你現在還有足夠的水洗臉,還能想洗澡時就洗澡而感到幸福嗎?為了良好的生存環境,為了未來的生存空間,所以説國家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工作重點,確實體現了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以人為本”一面。

“以人為本”的治國策略“順~”、“得民心”,更能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鋭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我們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更要與我們的實際工作相結合,各基層單位都表示:積極承攬施工任務,努力開拓內外兩個市場,力爭在經濟效益上有較大的突破,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控制和降低各項成本,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職工隊伍的穩定,使每一個職工能發揮出自己的工作潛能,確保今年各項經濟指標的順利完成。

第二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體會

2014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並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進一步提出了“促進社會和諧”的具體要求。和諧,已經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諧,已經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億萬人民羣眾的生動實踐。

一、

企盼社會和諧,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的美好願望。

在古人看來,和諧是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左傳》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社會和諧的圖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理想社會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源遠流長。翻開中國古代的典籍,隨處可見對於“和諧”的描述。《禮記·禮運》中描繪了一個令人為之神往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子提倡“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都表達了盼望社會和諧的美好願望。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家和萬事興。”

實現社會和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180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必將為“和諧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把他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命名為“新和諧公社”;1842年,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並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指明瞭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以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發展和豐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實現了三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領全國人民走上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認識。

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到2014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1000美元,標誌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從國際環境看,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處於深刻變化之中,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在這樣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和壓力共生。人心思變革,人心思發展,人心思穩定,人心思和諧。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這一戰略思想,着眼於我們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着眼於我國社會已經和正在出現的深刻變化,着眼於國際局勢發展的風雲變幻,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和執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且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昇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顯示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智慧和理論勇氣,體現了我們黨高屋建瓴、統攬全局、開拓未來的能力。

二、偉大的實踐需要先進理論的指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進一步為我們指明瞭前進方向。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系統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強調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2014年2月,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

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

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羣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這六條基本特徵,內容十分豐富,既為我們描繪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藍圖,又給我們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要求,共同揭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更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一理論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使其更加充實、更加完善。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迴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力促社會和諧穩定已經成為億萬華夏兒女的生動實踐。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們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從解決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紮紮實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根本指針。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黨的先進性切實體現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於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只有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落實到黨領導發展的大政方針和各項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進全社會創造活力的持續迸發,促進各種利益關係的妥善協調,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有效實現,進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反映了多年來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思想,也是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

全面理解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從思想上、體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強全黨全國人民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全面把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目標要求,切實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紮紮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牢牢把握髮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牢牢把握髮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十一五”時期是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壓力和處理好各類矛盾,必須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地發展。同時,我們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立足科學發展,就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創新模式、提高質量;就要更加註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就要注意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變改革方向,而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不斷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不動搖,就必須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倍加珍視、切實維護團結穩定的社會環境。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事情都幹不成。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

要進一步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及時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促進社會穩定的同時,實現社會和諧。要不斷擴大社會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增強執政意識和政權意識,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構建和諧社會,亙古夢想正在我們手中實現;

構建和諧社會,輝煌歷史正在我們手中譜寫;

構建和諧社會,千秋偉業正在我們手中成就!

回顧以往,企盼社會和諧之夢啟迪良多;展望未來,構建和諧社會之路前程似錦。只要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戰略機遇,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奮力開拓進取,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奮鬥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第三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紮紮實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指明瞭方向。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決策,必將促進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落實,加快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引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境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和諧。

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標誌着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過去,我們實行的是農村支持城市、農業為推進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的政策,為此農民做出了巨大奉獻。這在一定歷史階段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的發展。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有關農村的兩個尖鋭問題無可迴避:一是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和全面小康社會;二是農村的現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進,整個國民經濟的成長將因此遇到阻滯。現在,這兩個問題越來越迫切,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關係、工農關係上先後進行過兩次重大調整。第一次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二次是進行農村税費改革。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屬於第三次重大調整,其實質是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係。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做出這樣一個重大戰略決策,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施政品格。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標誌着我國開始具備同步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能力。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大大增加,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城鎮化水平已達到40%,二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國家公共財力越來越雄厚,經濟保持着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已經有必要而且開始有能力轉而採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歷史發展階段性和現代化進程規律性的科學把握。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決落實中央關於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農村的面貌一定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舉措,是關於“三農”理論的重大創新。歷史上,我們為解決“三農”問題陸續出台過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基本上屬鬆綁和減負範疇,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城鄉差距、工農差別不是在縮小,而是在繼續拉大。其癥結仍在於工農關係、城鄉關係沒有得到根本調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沒有得到徹底打破,農村難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輻射帶動。一些關係長遠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別是農村發展的規劃問題、機制問題、途徑問題、組織保障問題,以及農村税費改革後鄉村職能轉變問題,都亟待我們從整體上去研究和解決。農村社會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在不同利益羣體之間、黨羣幹羣之間,也積累了不少錯綜複雜的矛盾,成為黨長期執政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隱患。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充分把握了新時期的城鄉關係、工農關係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找到了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農村的結合點。這一系統的戰略規劃,必將為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闖出新路,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和諧穩定,使農村不再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包袱,而是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

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落實到操作層面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目標,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係,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構成了一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統一、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相融合的科學完整的目標體系,包含了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如何找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切合實際的工作路徑,如何創造性地把“二十個字”的總體目標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層面,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立足一年多來的實踐,我們認為,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做到“五新一好”。

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鎮面貌是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但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農村住房建設乃至整個村鎮建設。五中全會指出,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縣鄉政府應當切實擔負起責任,以建制鎮和自然村為單位,抓緊編制村鎮規劃,並抓好規劃落實,使村鎮建設逐步達到佈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整潔,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髒亂差問題。

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致富,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富裕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有基礎。因此,要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農民的持續穩定增收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

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培育新農民。素質不高、創業能力不強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根源之一。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這就要求我們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要求,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依託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廣大適齡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

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千家萬户的小生產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以創建文明村鎮為主導,塑造新風貌。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要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整治陳規陋習,移風易俗,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思想道德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衞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的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的文明程度。

第四篇:機關黨辦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機關黨辦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2014年11月8日,市局機關黨委組織機關機關全體黨員聽取了市委黨校副校長汪德明同志作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報告學習輔導。報告會由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韓世林同志主持,在會上韓組長就如何貫徹學習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進行了佈置並提出具體要求。

會後,各部門積極組織學習,以下是消保處劉利同志(來源好範 文網:)書寫的學習心得:通過學習,我對黨十六屆五中全會的有關精神有了初步的瞭解。十六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即將完成“十五”計劃,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學習貫徹落實好這次會議精神,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勾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三年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吹響了新世紀新階段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號角。彈指之間,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即將過去。“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讚歎。“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14年比2014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全會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着力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出在“十一五”期

間,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對我國來説,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保持(轉載自新世紀範本網http://,請保留此標記,免費提供下載。)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全會強調自主創新,使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更加系統、更加具體。

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理智、清醒的科學態度。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十一五”時期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環境,一個總體上有利於我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環境。我們要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這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國人民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之源。

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利益觀、地位觀產生深刻的影響,更

在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引發廣泛的變化。從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噓寒問暖、解困救急,有關部門頻頻出台便民利民舉措等事情中都能體現出來。

五中全會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做為一名國家公務員,一名預備黨員,要全面分析和正確判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不斷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

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堅持講政治、講黨性、講大局。忠實執行黨的羣眾路線,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第五篇:大學師生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體會(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廣播和見報之後,我校黨委宣傳系統和學生工作系統以座談會和個別採訪形式聽取了部分師生員工對黨中央五中全會和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建議的反映。五中全會精神鼓舞人心,關鍵看落實和效果文學院黨委書記王蔚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的公報伴隨着神州六號順利升空的喜訊接踵而

來,令我們學院的教生感到振奮和自豪。

廣大教師普遍認為: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認真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切實貫徹落實構建科學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動員令,指明瞭今後我們黨和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宏偉目標。

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尤其會議公報以濃重的筆墨就發展科技教育、切實解決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做了精闢的闡述,貼近羣眾、貼近實際,“乾貨”很多,體現了“親民”、“愛民”、“民本”的思想,這在我黨歷次重要文件中尚不多見。公報中關於發展科技教育的論述充分説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中,我們高等教育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在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中也一定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

公報中關於切實解決社會突出矛盾的相關論述使人民有安全感、有希望、有奔頭。

希望:

1、政府有關部門能及時根據會議公報的要求和精神,制定具體的落實、實施規劃,這個規劃要有完成的時間節點、考核指標、獎懲措施等;

2、除了制定“十一五規劃”外,中國這樣的國家,人口和經濟總量這麼大,應考慮制定中期的“十年規劃”,有一個比五年更從容、全面的設想。為了達到更好的對民眾的宣傳和激勵效果,首先在規劃名稱上就可以做足文章,建議學習五、六十年代的日本,把十年規劃命名為“第幾個中國國民收入倍增規劃”,使全體人民直接意識到,我只要好好幹,若干年我的收入就會增加一倍或多少。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努力構建和諧學院

國際工商學院黨委書記胡申生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是將胡錦濤同志今年2月在中央黨校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講話精神寫進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決議提出,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凸現出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人民的利益置於高於一切的地位,愛民之心、赤子情懷躍然紙上,讓我們倍感親切、深受感動。我作為黨的基層幹部,一定要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解決學院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構建和諧學院,為學院的發展勤奮工作。

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

圖書館黨總支書記洪偉麟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了。五中全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工作會議,全面總結十五計劃,全面規劃今後五年的發展藍圖。這次會議和“十一五”規劃將會以濃墨色彩而載入史冊。

這次會議審議的“十一五”規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下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黨中央提出的全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的重要時刻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了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堅持“六個必須”,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推進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區域經濟發展、政府自身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內容更豐富,是全面推進今後五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細緻性文件。

我們要全面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將“十一五”規劃的精神運用於各自的工作之中,以黨中央精神來指導工作,為加快推進高校事業發展發揮自己的作用。

全面反映科學發展觀的思想

外語學院黨委書記黃均法

這次五中全會公報確實鼓舞人心,最大的體會就是公報的中心思想闡述了科學發展觀,並用此來引領“十一五”規劃,乃至於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過程中,公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ongzuoxinde/76pj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