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感想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感想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感想心得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感想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是在我國即將完成“十五”計劃,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明確了我國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奮鬥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一次民主、團結、務實的會議,是一次激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續向全面建

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邁進的會議。貫徹落實好這次會議精神,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國成功應對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衝擊,戰勝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變化,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貿易邁上新台階,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必須明確指導思想。《建議》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請你繼續關注本站:)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是“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實踐證明,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只有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才能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必須明確發展目標。綜合考慮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趨勢和條件,《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質量效益、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教育科學、資源環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這一目標,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願望,對於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聚力量、鼓舞鬥志,加快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必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必須明確主要任務。《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緊緊圍繞上述主要任務,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處理好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關係問題,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緊密結合實際,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為實現“十一五”時期的各項任務而兢兢業業地工作。勝利實現“十一五”規劃,關鍵在於加強黨的領導。做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要全面分析和正確判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把握當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確定農村工作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加強和改進對農村工作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能力。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堅持講政治、講黨性、講大局。忠實執行黨的羣眾路線,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時期。“十一五”期間的任務十分繁重和艱鉅。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入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貫徹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鋭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而努力奮鬥!

第二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感想心得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是在我國即將完成“十五”計劃,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明確了我國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奮鬥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一次民主、團結、務實的會議,是一次激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續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邁進的會議。貫徹落實好這次會議精神,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國成功應對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衝擊,戰勝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變化,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貿易邁上新台階,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鄉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加強。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必須明確指導思想。《建議》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是“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實踐證明,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只有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才能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必須明確發展目標。綜合考慮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趨勢和條件,《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質量效益、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教育科學、資源環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這一目標,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人民願望,對於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聚力量、鼓舞鬥志,加快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必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必須明確主要任務。《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緊緊圍繞上述主要任務,把握全局,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處理好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關係問題,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緊密結合實際,求真務實,狠抓落實,為實現“十一五”時期的各項任務而兢兢業業地工作。勝利實現“十一五”規劃,關鍵在於加強黨的領導。做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斷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要全面分析和正確判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把握當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大局,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確定農村工作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點,加強和改進對農村工作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能力。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堅持講政治、講黨性、講大局。忠實執行黨的羣眾路線,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大力發揚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時期。“十一五”期間的任務十分繁重和艱鉅。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新局面。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入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貫徹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鋭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而努力奮鬥!

第三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文章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關鍵時期:十一五的歷史方位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讚歎。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14年比2014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以人為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為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着,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衞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階段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改革攻堅:在關鍵領域尋求突破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農村税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相繼出台,使得2014年成為改革攻堅年。但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税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等7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具體部署。

第四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文章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文章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 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

關鍵時期:十一五的歷史方位

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 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讚歎。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14年比2014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

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

以人為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

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

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為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着,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衞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

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階段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 改革攻堅:在關鍵領域尋求突破

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 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農村税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來源於新世紀範本網)革等

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相繼出台,使得2014年成為改革攻堅年。 但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税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等7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具體部署。

第五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四)

文章

來源蓮山

課 件 w w w.5y k m 5正在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主要議題之一是研究和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儘管規劃的具體內容尚在討論和制定之中,但延續了50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首次變成"規劃",卻是耐人尋味的變化。這"一字之差",傳遞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信號。

信號一:"計劃"讓位於"規劃",凸顯政府更加註重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十一五"規劃制定的大背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目前,中國95%以上的商品資源由市場來配置。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説:"由計劃向規劃轉變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又一個歷史座標。規劃的特點就是從具體、微觀、指標性的產業發展計劃向宏觀的國家空間規劃轉化。"

可以預見的是,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説,規劃將主要運用市場機制,由企業自主決定投資方向。投資效益將成為引導資源流向的決定性因素。在發揮國家規劃對資源配置的指導作用的同時,使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信號二:過多過細的量化指標將被淡化,政府更加註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和調控。

以往的五年計劃,各類指標的具體程度超出現在很多人的想象。"七五"計劃中,僅規定了產量指標的工業品就有28種。在"十一五"規劃制定的準備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就明確提出,不搞過多過細的量化指標。

從"計劃"到"規劃",體現了從微觀向宏觀、從直接向間接、從項目管理向規劃管理的突出轉變。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遇到了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面臨着激烈的國際競爭。專家預測,"十一五"規劃將凸顯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把握和調控,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調考慮資源承載能力,為謀劃中國未來五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線圖"。

信號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職能轉變邁出新步伐。

與競爭性行業各項具體指標的消失形成對照的是,"十一五"規劃將增加人文和社會指標,如擴大就業,(本文權屬文祕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www.網絡查看)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衞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這是政府轉變職能,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需要。尤其在公共服務方面,政府要有自我約束,要對百姓有所承諾。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如此評價這種變化。

那麼,"計劃"讓位於"規劃",是否意味着政府工作更輕鬆?顯然不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管理、社會服務"是政府的四大職能,這後兩項任務是政府極為重要的職責,也恰恰是當前政府最為薄弱的環節。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應在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職責。文章

來源蓮山

課 件 w w w.5y k m 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ongzuoxinde/p3z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