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工作心得體會 >

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精選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精選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在新課程改革下,我們擔負着國小語文的教學。在語文課堂

上,筆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時代前進的氣息,意識到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下面本人談幾點國小語文教學的體會。

一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學中,我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等,以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做操》一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起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着我做。反覆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快樂,玩得開心時,你會感到幸福無比,覺得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這裏。“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同時,教學活動中,還應注重“融情”,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 給學生一個“閲讀與交流的課堂”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閲讀課上,

教師的第一要務便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交流對話,從而內化課文的語言材料,涵詠其豐富內藴,進而學會閲讀。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對文本的初步感悟出發,精心設計“對話”的切入點。通過引領學生親歷文本,多角度、多層次地“讀”和“聽”,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每次的“讀”和“聽”以及“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隨着解讀文本的有價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體的“思”,有感知細節、發現細節的“思”等,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視覺去感受詞語的色彩、氣息,觸摸文字背後的情感,聆聽來自老師、同學之間的不同的真摯見解和來自詞句深處的聲音。只有閃爍着思考光芒的“讀”和“聽”及相互交流,才能夠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去感悟語言,培養語感,領悟情意,發展思維,才是有效的、厚實的語文閲讀教學。

三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教學中,我讓孩子們充分“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葉聖陶先生曾説:“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

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閲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更多關於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學習到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我還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閲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激烈的情感碰撞中才能漸入高潮。

同時,我們還應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是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 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教學中,我們要逐漸培養學生把別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桂林的山、水,而後,引導學生把自己美

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自豪,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深深地感動了自己。每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共同感悟的地方,而每個人的所得是不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事!”

以上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和體會。在反思中提高,這樣才能走出迷茫,融入新課程,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

豐台國小

王豔

第二篇:淺談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淺談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回顧自己八年來在教育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感覺並沒有什麼所謂的“經驗”存在,有的只是每位教師都有的盡職盡責的工作態度。教學工作包含的內容太廣泛了,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稱之為經驗,算作上與老師們的探討和交流吧。

一、勤備課,備好課。

演戲先排練,上課先備課。術語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可見,備課特別重要。怎麼備,備什麼?按新課標要求備:備教材,備學生。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確教學任務,目的,備出重點、難點。只有熟悉學生,量體裁衣,才能備出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案。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在備課時,抓住重點,分散難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選擇最佳的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文章所描寫的意境中去感受,去領悟。使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真正做到學有所樂,樂有所學。再則,備課的關鍵應抓住一個“新”字,備出新意,備出新方法,備出新思維,才能常教常新,才能使學生如今吃桃,明日吃杏,後日吃梨,常學常新,興趣盎然。

二、加強有效的“讀”。

因為面對的是國小生,所以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語感尤其重要。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教學中我經常把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讀。 1

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一節語文課上,沒有學生自由讀書的時間,那麼談有效的“學”,簡直是空談。只有把“讀”抓實,抓好了,理解、感悟、評價等才能學習行為才有可能實現。這個“讀”,不僅要保證讀的時間、數量,更要保證讀的質量。盲目的讀,即便重複多少次,那收效是微乎其微的,反而導致學生厭煩。所以,我們要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促使學生愛讀,而且每讀一次,必有所獲。這樣,久而久之,學生便會認識到,唯有反覆的讀,才會有所得的理兒。以後學習時,遇到困惑,學生便會自主地去讀,直到自己讀明白了,才肯罷休。其次,我們要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閲讀方法讀書。例如,每一個單元中的講讀課文,我重在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進行精讀、研讀,甚至品讀。讀出箇中滋味。而對自讀課文,我重在指導學生抓關鍵詞進行速讀,培養學生的迅速抓住關鍵詞,通過關鍵詞連接的方法,整體感知文本。例如在教學《琥珀》時,我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採用搜索關鍵詞的方法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學生就很快地歸納出了:形成——發現——價值。從而明白了本課旨在介紹琥珀的科學知識,是一篇説明文。那麼,下來研究説明方法便是學習的重點了。這樣為深入地理解文章節省了時間,使得學生有了充分讀書、討論與交流的機會,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三、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近幾年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新課改提倡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指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怎樣更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現就結合平時自己的教學來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優化組合,合理搭配合作成員。

在語文學習中,小組成員的組合要怎樣才能達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進呢?。在實踐教學中,我在尊重學生自願的原則下,儘量使各組的成員在性別、性格、個性特徵、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它的異質性。每小組由一般由6人組成,每個小組中都有優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學困生2名組成,讓他們主動參與、互教互學、合作探討。學習小組經過合理、優化地重新組合,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

(二)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組內要有明確的分工,每次活動教師首先必須給學生以明確的任務,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章可循,避免討論的隨意性;各小組長在組內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負責協調交流和討論的組織工作,使成員都參與進來;各成員要明確自己的任務,學會探究的方法,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因為合作學習不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承擔特定的職責。"組長"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所完成的學習任務;"記錄員"要

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發言人要代表本組彙報小組討論的結果。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

(三)提供充分時間,保證從容參與。

合作活動是每個小組明確了學習任務之後,各組根據任務分工,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入合作探究階段。在課堂45分鐘內,要交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最大限度地安排學生參與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談、思、議、説、寫,保證學生能從容參與。這一階段可採用的方式很多,如小組成員間的比賽等,但大體以討論探究為主。小組成員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見解,互相交流,互相探討。

(四) 適時引導耐心傾聽

課堂上,教師要真正關注學生。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是局外人,而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必須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瞭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當發現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或交流不深入時,教師要及時地加以引導啟發,確保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開展。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一些障礙,出現合作學習中的“冷場現象”,出現這些情況,教師應參與到學生中去,幫助學生認真分析其思維過程,並引導學生反思思維過程中的問題,教給學生正確的合作策略,讓他們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時,不斷的培養學生的頑強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導學生在不斷的爭論與反思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質和量。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時,教師要學會耐心傾聽學生的交流發言,並及

時給予反饋與建議,或鼓勵學生參與評論與辨析,同時在傾聽中,還要努力去尋找學生思維的火花,對一些富有創意的想法,要給予肯定,並及時給予表揚。

(五)加強感情交流,關注合作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讓每個小組的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進行學習成果彙報(報告員不能只有好學生充當,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二個,可以經常換,具體由各小組定);也可以針對某一組的學習成果大家再次展開討論補充。對於每個小組提出的疑問,可以請其他小組介紹解決辦法。

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最後祝各位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好!

第三篇:淺談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淺談國小作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黔西南普安縣三板橋國小楊麗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的一個瓶(敬請期待好文網更好文章)頸。老師們普遍反映作文難教,花費時間多,而見效慢;學生怕作文,厭作文,提起作文,更是避之不及。怎樣解決國小生怕作文、厭作文,作文言之無物,言而無序,東拼西湊,敷衍應付的問題?幾年來,在作文教學中,我進行了多方探索與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引導學生要多觀察,多思維,多積累;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捕捉寫作素材

在平時的作文課堂上,令學生最頭痛的就是“無話可説,無事可寫”。原因很簡單,就是無米下鍋,缺乏寫作素材,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針對這種情況,我認識到,作文與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密不可分。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説:“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歇。”這句話道出了寫作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只要教師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捕捉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學生一定會寫出真實感人的作文來。

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説過:“必須像密蜂一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密來。”同學們長期身在學校,閲歷膚淺,沒有社會經驗,又不懂得觀察生活,不能及時掌握自己身邊的所見所聞,正所謂“身在深山不識寶”。因此,引導學生注重觀察,注重分析,注重積累,這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最佳途徑。生活中的事物有動有靜,有明有暗,有多有少,有簡有繁,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先觀察一些動態的、明顯的、 1

簡單的人和事。譬如:“我們的校園”、“我的老師”、“我的同桌”、“我們的課外活動”、“我爸我媽”、“難忘的一件事”,如此等等。為了豐富學生們的生活,充實寫作內容,我常常帶領學生們春遊、參觀、家訪、街道訪問、登山、打球等等。引導他們善於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有所得就動筆記,有感受就動筆寫。這樣,久而久之,堅持不懈,學生們就感覺到“有話要説,有事可寫”了。另外,我還注意教育學生多讀名篇佳作,多育名詩佳句,注重積累語言,擴展自己的詞彙量,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

二、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激發寫作興趣,培養寫作熱情

有句名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因斯坦也説過一句話:“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動力。”我們要千方百計地使學生感到,寫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愉快的事,幸福的事,自豪和驕傲的事,而不是一種負擔,這樣他們才樂意寫,積極主動地寫,而不是在老師的督促下寫,甚至是強迫下去寫。我們深知,國小生喜歡生動、有趣、新奇的事,因此我在授課時,注意語言的風趣幽默,注重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啟發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挖掘材料,尋找寫作素材。記得有一次,我組織本班學生進行放風箏比賽。我先輔導學生製作風箏,然後帶領全班同學到野外去放風箏。回校後我讓同學進行了座談,讓學生談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些女同學感謝男同學在技術上的指導;有些同學談其他同學對自己物質上的支援;男同學則大談風箏的式樣、性能,探討風箏栽下來的原因;初次放風箏的同學談了他們的風箏終於飛上天的聯想。同學們在活動中的感受不相同,他們所留心

的地方也不同,於是我啟發大家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來。結果《放風箏》的作文各有特色,避免了千篇一律。由此可見,我們教師在開展活動之前,一定要精心設計,要求不必過死,在啟發指導時也要多方法、多途徑,隨機應變,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作文教學與識字、閲讀教學密切配合

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在國小階段要使學生學會常用字3000個左右,為提高讀寫能力打下基礎。而閲讀教學是作文的基礎,作文教學是閲讀教學的延續和發展。作文教學要與閲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閲讀教學中使學生不斷熟悉、積累字詞句篇材料,並懂得怎樣選擇素材、組織素材、怎樣確定中心。作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在閲讀中學到的語言材料、知識和技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寫出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基礎之外,就要多讀點書,多吸收一些營養,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綜上所述,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前提條件是你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作為教師,則須時時刻刻引導學生留意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尋找發現,在生活中獲得感悟,激發寫作興趣,培養寫作熱情。使學生真正做到“我口説我心,我筆寫我口,我筆寫我心”,手口心一致,寫出真情實感,養成寫作文的好習慣。同時,才能讓學生的作文透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煥發出生活的色彩。

第四篇: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國小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文/李曙光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激情”,懷着滿腔熱情進入課堂,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關鍵詞:教學;激情;口語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經驗體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激情”,在上課之前都該把自己的狀態調到最佳,懷着滿腔熱情進入課堂,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用老師的熱情澎湃去感染學生。只有教師真正地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感染下去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講教材的同時結合課程資源,這樣才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使得我們,應該在課下做好準備工作,蒐集一些能讓學生感興趣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小文章或者小故事。這樣既提高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度,又培養了學生的閲讀和寫作能力。

剛開始,我經常從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做起。選出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詞,讓學生進行“一字多詞”的練習,擴大學生的詞語積累,越多越好,讓他們用喜歡的字詞造句,這樣學生會覺得字詞也不難理解,會很喜歡上口語表達。在課前預習的時候,要求學生讀夠五遍課文,在讀的同時標出生字和自然段,找出不明白的語句,並解答課後問題。這樣能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在一定的口頭表達基礎上,學生要學會寫句子。學寫句子要學會三個步驟:要先學會寫簡單的語句,再進行擴句。擴句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合適的定語和狀語及補語等,第三個步驟就是在擴句的基礎上進行分段,把句中的定語和狀語成分形象化、生動化。這樣把原來的句子寫成一段話,循序漸進,才能使學生產生很大的興趣,願意寫句子。願意寫還要經常練習,才能熟能生巧。規定學生每天都要堅持閲讀,不要求內容。可以看童話故事,也可以看新聞報刊,閲讀了之後要讓家長簽字,每週老師還要進行大檢查,讓學生形成自覺的習慣。老師檢查後在全班評選出優秀的閲讀典範,給學生講解什麼是精讀和略讀、速讀,並且告訴學生怎樣快速地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會在班級中營造濃厚的閲讀氛圍,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閲讀和理解能力。

有了一定的句段能力,我就要求學生摘錄一些自己的片段並且天天要求寫日記。學生要學會觀察生活,比如,最常見的水果和景物。還要會寫人物,比如,先學會寫家庭成員和熟悉的班級同學。寫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有明確的字數要求,還要言簡意賅;(2)要學會寫精彩的優美的語句,並加以潤色;(3)要標新立異、立意新穎;(4)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作為教師,在講評作文的時候,要着重抓住寫作前的指導和寫作後的講評,給學生分析如何寫好作文,如何列提綱,如何選擇材料等,為升入高年級後的寫作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芳。國小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淄博師專學報,2014(02)。

[2]曹凱。國小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學週刊,2014(32)。

(作者單位 河北省阜平縣城廂國小)

第五篇: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

一年級是學習的新起點,它是國小生入學後進入正規學習的開始。一種新的學習態度或許將會在一年級中形成,學習語文的好壞或許也將決定他一生中對學習語文的喜好。在這兩年裏我一直擔任着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工作,下面就以我在這兩年裏的教學經驗談談教學低年級語文的幾點體會:

一、要愛自己的學生

課程改革後教育界人士首先都呼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生,正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前提。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看得更寬;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做得更細;素質教育要求學生的發展要生動、活潑、主動,這就要求教師每一個教育行為更科學。素質教育呼喚着更深層次的愛生,師愛不是解決温飽,而是塑造靈魂,師愛不是人之情感,而是體現民族的精神。

有一次班裏的兩個同學相互玩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其中一個同學卻拿石頭砸到了另一個同學的後腦,結果被砸的同學流了很多血,在別的老師的幫助下,被送到診所停血。還算幸運,只是砸到血管上,並不需要不針。而另一位同學看到自己惹禍了,哭着跑去躲起來,怎麼就是不肯出來。兩名一年級的國小生這樣玩耍,結果卻出現這樣的事情,誰能説是誰對誰錯呢。做為當時的我,認為沒有權利責怪哪一位同學,雖然比較起來是拿石頭砸人的同學不對,應該受到批評。但是如果他們懂得會出現這樣嚴重的事,他們就不會做了。或許他看到那位同學流那麼多血,已經後悔了,也害怕了,所以跑去躲了起來,怕受到了批評,難道這時候我們真的要批評他嗎?我們想過他的心理嗎?明白他的恐慌嗎?有沒有想過他會因為我們處理地不當,而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呢?或許這時候我們應該伸出愛的雙手,幫助他擺脱這次留給他陰影,一切等過後再好好教育。我這樣做了,但是通過觀察,我發現拿石頭砸人的同學還是好久都不敢抬頭看我,更不用會注意聽課了。所以每次下課後我會故意讓他過來陪我聊天,還有玩石頭剪子布的遊戲,上課的時候也會故意多表揚他。漸漸的一個學期下來,他不僅敢注視着和我説話,上課的時候也積極地回答問題。或許那次的陰影在他的心中忘卻了,但是真的會消除嗎?每個學生的心靈都是純真的、透明的,無時無刻不需要我們老師來維護和關愛。

二、耐心是教師的基本功

耐心也是一種愛的表現,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基本功。教師的耐心是在體驗自我和執教工作中磨鍊出來的;是在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建立的。我們農村的國小生因為沒有受到過較好的幼兒教育,進入一年級後就完全是一個新的開始。也因此在教學這樣一個班級時,不免會碰到很多困難。首先就是課堂紀律,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時間不夠長,上課後吵鬧是很正常的。再次是衞生習慣,國小生吃完零食亂扔垃圾也是正常的事,做為他們的班主任不僅要不厭其煩地跟他們講要講衞生、講文明,還要當他們的榜樣,因為兒童是天生的模仿家。最後就是書寫,國小生在書寫方面通常要求速度,而不要求寫得好不好,寫得對不對。要教育學生做好三點,一個沒有耐心的教師是做不到的,也因此耐心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保障。耐心能夠使教師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師以一種寬

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不良習慣,以一種接納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學習障礙。耐心意味着教師願意承認學生在努力學會做人、努力獲得知識過程中的侷限性,願意給學生一種在成長過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

三、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和表揚

人常説一笑能解千愁,因為笑是陽光,是春風,是開心的鑰匙,是人與人感情溝通的一座橋樑。 笑也是理解,是尊重,是關愛,是温情,而表揚是被肯定和認同。 在課堂上面對學生微微一笑,會使學生勇氣倍增,大膽的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一年級學生的心裏,最想看到的大概就是老師的微笑,最想聽到的大概就是老師的表揚了。

有一段時間因為心情不好,上課的時總是沒有興致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因此一堂課下來感覺特別累,就不想再上第二節了,同時也會擔心下一節課上不好。有時還經常向別的老師抱怨現在的國小生怎麼這麼難教。直到有一天上課,我下了決心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在進入教室後臉上就一直掛着微笑,在課堂上儘量多得表揚他們,以至於達到調動他們興趣的效果。比如:可以通過小組比賽的形式,給表現好的小組畫水果,然後看看哪個小組的水果最多。果然不到10分鐘,同學們都進入了狀況,如果有個別同學沒有進入狀況,你也不用擔心,因為他同組的同學會叫他坐好。 這樣一節課很快就下了,通過這一節課我深刻地體會到,在課堂上我們老師千萬不能吝嗇自己的微笑和表揚,因為你的微笑可以改變他人的態度,你的微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動,你的微笑可以改變你的“孩子”。因此在後來的教學中,儘量想出各種方法來表揚我的學生。如:可以通過男女比賽、或小組比賽(四個人一組)、給他們畫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等等。

四、溝通是師生的橋樑

溝通是一把永不生鏽的鎖,它能鎖住師生間的真情和熱愛;溝通是一張陽光下結出的蛛網,它能網住許多顆稚嫩的心,能網出無數個樸素又美麗的心願!

我班有一個叫羅文能的同學,不是因為學習不夠認真,是他太有個性了,動不動就欺負同學。有一次下課後,一個同學從他座位旁經過,但不小心碰到了他,他就開始追着那同學打,當我走到教室喊停時,羅文能同學卻根本沒有聽見去我的話,一直把那同學打哭。後來我問他那位同學又不是故意碰到你的,你為什麼一定要把那位同學打哭,老師都叫你不用打怎麼還動手呢?可是他有他的道理,一直都堅持自己是對的,説是那位同學碰他寫字不對在先的,就是心裏不服我,還一直趴着哭。

到了第二天,他一整天都不主動和我説話,上課的時候也不比以前認真,總愛在下面做小動作。因此在以後的幾天空閒時間裏,我會有意地去和他聊聊天。開始的時他還有點不好意思,不過問多幾次就好了。有時候説到打架的話題,他還是會辯護説是別的同學先打他的,他要還手。這時你當然又要告訴他,同學之間是要互相幫助的、要互相團結的,就算是有同學跟你動手,你要應該告訴老師,而不是與他動手,那樣會受傷的。其實在課堂上,羅文能同學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學生,作業也寫得非常認真,因此在課堂上我會多留意他並表揚他。漸漸的羅文能同學變得非常乖,不僅不欺負別的同學了,有同學打架了還會勸架。也正因此在上學期末的時候,他被評為了三好學生,我相信這會更好的鼓勵他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做一名好學生。

以上幾點就是我在這兩年裏教學低年級語文的幾點體會,如果有講得不到位之處,望各位老師加以指點。我們所面對的,是初升的太陽,冉冉升起,我們所培育的,是嬌嫩的花蕾,含苞待放,我忠心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太陽更紅,讓花兒更香!

文章評論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論文

所屬專題: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來源:互聯網要點:一年級語文教學論文收藏 5

評論砸彩蛋!超級好玩!什麼?你不是註冊用户,可惜呀!

本文相關應用

?

?

?

? 鼠標劃詞關閉劃詞 收藏 評論 打印

一年級識字、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課標在識字、寫字方面,實行“認寫分開”、“多認少寫”,提出“會認、會寫”兩種要求,這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以及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義。但是,低年級學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下面我來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教學生在自學中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

過去的教學一般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新課程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學,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的思想,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對字形的記憶也會更加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

在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讓他們產生讀書的慾望,在反覆朗讀中掌握生字讀音、認識字形。接着我就問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這幾個生字,看誰最聰明?自己動腦筋想出最好的記憶方法,請你告訴大家。”這樣一問,同學們興趣盎然,馬上就開始在大腦中尋找答案,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記憶方法:“熟字加筆畫”、“形近字對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減筆畫”……如學習“天”字,有的説“大”字加一橫就是天;有的説“人”字加兩橫就是天;有的説“夫”字不出頭就是天。學習“園”字時,有的説是在“元”字外面加上圍牆“口”就是“園”,從而明白“校園、公園”是有圍牆的,以區別“元、園”的用法。學習“愛”字,學生把它拆成“、冖、友”,我配上兒歌“爪字頭,禿寶蓋,小朋友,真可愛”。這樣學生很快就記住了生字。

二、在輕鬆愉快的學習中突破字形難點

剛剛入學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易於疲勞。《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對漢字以及漢字學習的態度和情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所以,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邊玩邊學。這樣,在充分調動學生無意注意的同時也促使其有意注意的發展。並且老師要為解決困難創設情境,以促使學生思維靈活、有創造性地發展。下面我介紹幾種趣味識字方法:

1.編字謎。在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發現“編字謎”能幫助孩子們輕鬆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經過引導,孩子們經常動腦筋編字謎在課堂上交流,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比如:朋:兩個月亮交朋友。林:兩棵樹,並排站。休:一個人靠在木頭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樹苗,頭上戴草帽。思:十張口,一顆心,猜猜看,動腦筋。雷:雨點掉到田地裏……孩子們不僅能編出書上出現的生字,還把這種識字方法擴展到課外,並講給家長聽,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同時也鞏固了生字。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組字遊戲。老師把一個字或幾個字的構字部件打亂順序寫在卡片上,發給每個小組一份,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儘可能多的組字,然後小組派代表到講台前來展示合作的效果,讓全體學生認讀,評出冠軍組。這樣,體現了保底不封頂的教學思路,學生們不僅能組出課本上出現的字,有些學生還能組出許多課外認識的字。

3.搶卡片。老師把許多卡片放在黑板槽裏,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師讀的字音,找出有關的卡片組成字,讀後組詞或説一句話,誰搶得多誰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

4.編故事巧記字形。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和構字的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去揭示漢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義的關係。通過直觀手段、形象語言、生動故事,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幅幅圖畫或一段小故事。如:學“呆”時,教師邊講故事邊寫筆畫:“一個人張着大嘴巴(口),像木頭一樣一動不動,原來他在發呆。”

5.變字小魔術。我結合語文百花園一中“這樣識字真有趣”組織了“變字小魔術”的遊戲。選出一些簡單的字讓學生加一兩筆變成新字。如“日”,孩子們變出了:電、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木”,變出了:本、禾、術、未、米等,課堂上,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魔術”中,在遊戲中學習,在交流中鞏固。

三、閲讀課外書識字

一年級新生在入學5—7周左右,便可熟練掌握漢語拼音,並利用音節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教師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也有效地鞏固了漢語拼音,更重要的是學生初學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這些字在書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學生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重温所學過的字,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四、在生活中識字以鞏固字形

漢語是母語,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電視、同學、親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廣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裝物等,可以説,漢字無處不在。所以,教材編排識字二中的三篇課文就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隨時隨地識字,如:發作業本時,讓學生輪流發,從而認識同學的名字;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着到大街上去“找漢字”,收穫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裝物上,漢字就更多了。諸如“紅蜻蜓”皮鞋、“達能”餅乾、“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他是多麼興奮啊!因此,學生樂此不疲,此時再引導他們將收集到的商標、廣告等彙集起來,裝訂成冊,便成了一本生動形象、圖文並茂的“識字讀本”。我們每星期評出十幾個“識字大王”的作品進行展覽,下課時,互相考一考,真是“樂在其中”!

識字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和創造帶來的快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而且還能在他們不斷的“新發現”中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識字教學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

2014-04-21 來源:互聯網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師績效工資最新消息

在識字教學中,我認為教給學生正確的識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你教給學生正確的識字方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學習方法的選擇又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靈活的選擇教學方法。

例如在字音教學時,我們可以根據偏旁讓學生猜猜它的讀音,如“消、削、抱、姑、蒼”等字,都可以根據它們的偏旁讀出它們的讀音。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字都能根據它的偏旁讀出正確的字音,像“捎”,偏旁是“肖”,但它讀“shāo”,而不是“xiāo”,還有“討”偏旁是“寸”,但它讀“cǎo”,而不讀“cǜn”。但這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從而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認識。

在字形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歌謠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滅”時,我教給學生這樣來記:火上蓋個蓋,一蓋火就滅;在教學“料”時,我教給學生這樣記:今天上集,買米一斗。而在教學“思”時,有的學生則自己編起了歌謠:雖有十個口,卻有一顆心;心在田下頭,偏愛勤思考。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交給學生正確的識字方法,學生就會以極大的熱情但遇到其中來。

另外在字義教學中,我發現許多字的字形就代表着它的意思,像“捎”和“梢”,雖然都讀“shāo”,但“捎”的部首是“扌”,顯然與動作有關,“梢”的部首是“木”,當然與樹木有關。於是在教學中,我就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去分析,引導他們注意區分同音字、形近字的區別。學生由此類推,很快便發現了許多小竅門,如“恨”的部首是“忄”,它的字義當然與心情有關,“論”的部首是“訁”,它的字義肯定與語言有關,結果一查字典,與自己判斷的一個樣。他們高興的心情自然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這就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總之,識字教學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只要我們勤思考,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識字方法。而只有我們把這些方法教給學生時,才能讓學生擺脱枯燥無味的課堂,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

查看所有評論 我要評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ongzuoxinde/jmd6n.html
專題